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两宫太后及恭亲王共同决定,杀肃顺,捉拿载垣、端华等,把两宫太后推向政治舞台。 皇上及两宫太后平安地回到了皇宫,经过几天的调养、休息,西太后竟很快脱去了倦容,脸色红润了起来。她已十拿九稳自己能战胜对手,正式登上大清朝的政治舞台,所以,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总把笑容挂在脸上。安德海毕竟是旁观者清。 “主子,先帝驾崩未过百忌,主子应悲伤之态极甚才对。” 西太后白了安德海一眼,但又觉得小安子的话也是为了自己好,便也没说什么。她特意让宫女给她涂了个大黑眼圈,也尽量在人前挤出几滴眼泪来,以示悲悼先帝。 而东太后与西太后截然不同,她自从龙銮进了京城,眼泪就一直没干,回到皇宫,睹物思人,悲痛不已。她想起了先帝在世之日,早年的恩恩爱爱、甜甜蜜蜜,而今物空人去,长夜独衾,不免内心深处十分悲凉。她又想到小皇上冲龄即位,八大臣专横跋扈,西太后太露锋芒,咄咄逼人,又不禁黯然神伤,不消几天,她便整个地变了个人,31岁的少妇看上去就像是50岁的老太太,憔悴不堪。这日,安德海来请安,见到瘦弱不堪的东太后,不禁暗暗吃惊:东太后、西太后,处境不同,心情不同,一个地,一个天也。 安德海回到储秀宫,把东太后的憔悴面容形容了一番,慈禧听后微微一笑: “那边还真是有情有意之人,等我歇过乏来,便去看她。” 慈禧嘴上这么说,而实际上并没马上去看望东太后慈安。她养足了精神,想好了主意,才款款到了坤宁宫,以看望东太后为名,前来商议垂帘听政之大事。 “姐姐,想我们在承德之时,因为董元醇上书‘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一事,肃顺、载垣、端华等人大做文章,欺负我们孤儿寡母,甚至大殿之上,惊骇皇上,吓得皇上哇哇大哭。如今他们回到京城,若迷惑众大臣,再勾结外国人来共同对付咱们,还有咱们姐妹的好日子吗?” 东太后本来就讨厌肃顺这个人,她觉得肃顺侍才自傲,目空一切,欺负弱小,有恃无恐,现在被西太后一撺掇,她也同意除掉肃顺,但具体实施计划,还得恭亲王和西太后拿主意。当夜,两宫太后便请恭亲王人宫密谈,自然,西太后派了心腹太监安德海前往恭王府请恭亲王奕沂。 话说安德海连夜到了恭王府,恭亲王已早早休息。听家丁来 报安德海求见,恭亲王心中便有了谱,一定是两宫太后有事相商。恭亲王冷静地分析了一下形势,最后,他确认肃顺等八大臣把持朝政,对他恭亲王一点儿好处也没有。本来,咸丰驾崩之前,托孤于八位大臣,赞襄幼主,恭亲王就很不快活,他觉得咸丰这位皇兄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但毕竟是兄弟,手足之情甚笃,他虽然心中有气,却也不好发作,如今肃顺之徒借“赞襄”之名,目无他恭亲王,甚至热河奔丧期间,还公然阻挠恭亲王与两宫太后相见。而敌对的另一方,是两宫太后,其实,代表人物是西太后,比起肃顺来,西太后的政治资本少之又少,她毕竟是女流之辈,又没有什么背景和靠山,如果自己目前能扶西太后一把,把这个女人推上大清朝的政治舞台,将来对自己势必有用。女人总归比男人好对付。 恭亲王主意已定,这便穿上朝服,出来见安德海。安德海一见恭亲王,便来了个单腿安。恭亲王忙问: “安公公深夜至此,必有要事,请安公公快快讲来。” 安德海小眼珠一转,悄悄地说: “此处不宜声张,奴才这一来便是请王爷速速进宫,再作商议。” 恭亲王有点犹豫了,这深更半夜的,两位皇嫂是新寡之人,万一被人发现,百口莫辩。安德海见恭亲王有些迟疑,便催促道: “王爷快请,两位主子正在宫中候着呢。” 恭亲王向来十分讲究礼节,这会儿被安德海催的连这些礼节都不顾了,二更天秘密进了皇宫。 东太后正坐在坤宁宫的大殿里等着。西太后这会儿也到了坤宁宫,她坐不住,站一会儿,走动一会儿。从她焦急不堪的眉宇中,可以看得出来,西太后更急于见恭亲王,她急于登上大清的政治舞台。 “为臣拜见太后。” 恭亲王奕昕刚跨进门坎,便请了个双腿安。因为这不是在大殿之上,所以东太后连忙让座: “老六,一家人不必拘礼,快坐下。” 东太后慈安一见奕昕,又忍不住两眼涟涟,她沉浸在怀念先帝的痛苦之中,便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还是西太后先开了口,她要比东太后理智多了。 “老六,肃顺、载垣、端华等人目空一切,飞扬跋扈,把持朝政,根本不把咱们一家人放在眼里。回銮路上,他们三番五次地加害于我们,是可忍,孰不可忍!” 东太后并不知西太后所说的“三番五次加害于我们”指的是什么,但她从感觉上说,肃顺之流十分猖獗,不把两宫太后放在眼里,于是,她也跟着帮腔: “是呀,六弟你不知,我们孤儿寡母的有多凄惨,大殿之上,肃顺大吵大闹,惊动圣驾,吓得皇上尿了我一身,不是我大声呵斥,他肃顺有可能动起手来。” 恭亲王奕昕越听越气,两位皇嫂在热河竟如此之孤苦无依,他做小叔子的再也不能等闲视之了。他忿忿地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 “杀肃顺。” 于是,三个人压低了声音,一夜间拉开了震惊全国的“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的序幕。 公元1861年,为辛酉年,这一年有两个年号,即“咸丰”十一年与“祺祥”元年。“祺祥”年号是咸丰驾崩后,由匡源等拟定的。这两个字出典于《宋史·乐志》中“不涸不重,诞降祺祥”一语。据解,水枯日涸,河流塞住也叫“涸”,而“童”指 山秃,草木不生的山叫童山。“不涸不童”就是说河流畅通,山川盛茂,地尽其利,物阜民丰,故而“诞降祺祥”。 按大清祖制,一般是皇帝兴行登基大典后颁定年号,但肃顺等人把小皇上扶上了龙座,就忙于拟定年号,一则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二来出于经济上的原因。 肃顺、载垣、端华等八位顾命大臣,是受先帝咸丰之遗诏,赞襄政务的,他们扶上了一个小皇子,并颁发新年号,以示咸丰年代已结束,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年代。在这个全新的年代里,八位顾命大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经济上说,当时咸丰逃往热河之际,宫票迅速贬值,银价上涨,物价昂贵,民不聊生。他们想通过铸新钱以取代滥发的旧银票,以整顿银市,稳定银价。 当时,在承德,两宫太后钦定新年号后,即向全国下诏书,咸丰十一年改为棋祥元年。“祺祥”二字本是吉祥之意,却没有给八大臣带来任何好运,他们八个人在这“棋祥”二字中不是被杀,就是被逐,结束了八大臣的政治生涯。 恭亲王奕昕与两宫太后商谈后,于当天四更时分又赶回了恭王府。奕昕回到王府,哪里能睡得着,他披着一件大氅,独坐在书房里,静静沉思。他的福晋自从丈夫进宫后,就一直守在灯下,难以入眠。这位福晋是桂良的女儿,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礼,聪慧娴淑,深得恭亲王的爱恋,夫妻感情一直很好。 她平时并不过问朝中之事,她只是尽职尽责,做一个贤妻良母,此时,她虽不清楚朝廷上发生了什么大事,但从深夜两宫太后急于招见奕昕看来,一定要发生什么大事。她深知,朝廷上下为了争权夺利,残杀、吞并之事不足为怪,她替丈夫捏一把汗,她只求平平安安地生活,并不像她的皇嫂西太后那样利欲熏心。 福晋悄悄地端上一碗参汤,放在奕昕的手边。奕昕感激地看看妻子,他拉着福晋的手,一些该说的话不能不说。 “福晋,朝廷上将要发生一件大事,明日我和你父亲要去办一件大事,有一定的危险,不过,我会小心又小心,以保全自己。万一失手,或情况有突变,你赶快带着大格格暂住娘家,千万不要参与政事。如果我有不测,你一定要尽心抚养大格格,好好活下去。” 听奕昕这么一说,福晋不禁泪如雨下。她的心目中,丈夫是一整块天,在这块天下,她尽享人间荣华富贵,她可不能没有这块天。奕昕为妻子抹去眼泪,挽着妻子的手走进了卧房。 恭亲王奕昕走后,东太后觉得有些倦了,便闭灯就寝,而西太后这储秀官却灯光依旧。她哪里能睡得着,十几年了,她由一位秀女到贵人、妃、贵妃、太后,一路艰辛,耗费心机,终于换来了今天。可明天将会出现怎样的局势呢?她当然尽量往好处想,她希望奕昕马到成功,生擒怡亲王与郑亲王,但她又不得不往坏处也想一想,万一失手或两位亲王反戈一击,岂不糟也,那千辛万苦换来的荣华富贵就全付诸东流了。西太后早已不是当年的叶赫兰儿,她梦寐以求的政治权力眼看就要到手,她不能退缩,宁死也不退缩。 想着想着,东方已渐渐泛出鱼肚白,西太后披了一件绣花夹袄站在窗前,一阵冷风钻过窗缝隙,直吹过来,她打了个寒噤。 哦,深秋了,外面到处挂满白霜,不再是桃红柳绿的艳阳春,秋天总不免给人以感伤的情调。西太后望着外面,心中涌出一丝悲凉之情。 又过了两个时辰,西太后梳洗完毕,用过早膳,她便问: “小安子来了没有?” “主子,奴才一直在外面候着呢。” 安德海应声答道。这几年,不管春夏秋冬,晴天雨天,安德海总是一大早便守在卧房外面,只要西太后一声呼唤,安德海就 像一只驯良的小狗一样,“汪汪”地叫几声,以博得主子的欢心。 “小安子,进来吧。” “太后吉祥。” 安德海照例给西太后请了个双腿安,这是他每天早上必修的功课,他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西太后也不厌其烦地接受着。西太后是极迷信之人,她希望一大早便有人给她请安,这表明这一天她将平安吉祥。尤其是今天,她要于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虽然成功与否并不系在一句“吉祥”上,但她希望今日特别吉祥。西太后望了望忠实奴才安德海,悄悄地给他说了几句话,只见安德海脸色一变,急切地想说什么,西太后一摆手: “去吧,小心一点。” “扎。” 安德海退了下去,西太后在心中嘀咕了一句: “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保佑恭亲王顺利、成功。” 却说,昨晚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分别回到了王府,与家人团聚。本来离京多日,妻妾儿女们一见王爷回来,好不兴奋,尤其是众妾们,都十分思念王爷,她们一个个打扮得如花似玉,在王爷面前晃来晃去,都希望王爷今晚能到她房里去,以叙别后相思之情,重温鸳鸯美梦。可她们失望了,恰亲王载垣一个人在书房里独自沉思,一语不发,所有妻妾一律不准前来上茶;而郑亲王端华又在外面耽搁了一会儿才回来,他回来后,干脆一个人在自己的卧房里蒙头大睡,谁也不理会。他让太监把妻妾们轰得远远的,甚至不愿听到她们说话。 两位王爷一觉醒来,发现天色不早,便匆匆穿上朝服,早早地到了军机处。他们俩人像商量好似的,最早来到军机处,其他大臣们都还没来。他们一看四下无人,便迅速地把头凑在一起,密谈了几句: “怡亲王,好像今天的气候不对劲,天色已不早了,怎么竟空无一人?” 载垣佯装镇定,其实,他内心深处并不比端华稳定多少。他答道: “什么气候不对劲,是你多疑吧。我看得分明,昨天皇上。 两宫太后入宫后,鬼子六转身回府了。” “那鬼子六,诡计多端,他回了王府不假,谁能说得准他夜里不偷偷入宫?” 载垣见端华疑心这么重,便安慰他,也安慰自己似的说: “谅他鬼子六夜里不敢偷偷入宫。两宫太后是新寡,万一被人发现,他鬼子六吃不了兜着走。” 两个人正议着,大学士桂良、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寰等上来了,怡亲王、郑亲王连忙起身给诸位打了个千,桂良、仁寿、奕寰也都还了礼。载垣和端华从他们脸上的表情并未发现什么不正常。又过了一会儿,恭亲王奕昕也来了,他阴沉着脸,并不理睬载垣和端华。怡亲王和郑亲王心想: “鬼子六哟,鬼子六,你也够窝囊的,堂堂一个辅政王,竟连个顾命大臣也没当上,有气找你的先帝皇兄发去吧。” 恭亲王奕昕也没正眼看一看载垣和端华,三个人都是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但各不打扰。几位军机大臣议了一会当天的大事便也解散了,临走时,恭亲王奕昕狠狠瞪了载垣与端华一眼,而他们两位王爷却装作没看见,大摇大摆地离去了。 端华回到家,心里有些不安,他仔细地回忆着在军机处时的每一个细节。也可能是他有些敏感,他总觉得刚才在军机处时,几位留京的大臣样子总有点怪怪的,奕昕自不必细说,单说那桂良就有点不对劲。本来,郑亲王端华与桂良有点私交,两人还算谈得来,可为什么一年多不见了,今天初次会晤,桂良并没有表 示出多少亲热,这似乎有点不对劲。还有其他大臣们,他们也只是表面上的应付而已,并没有一番往常的那种融洽之气氛。难道说一年多不见,人都生疏了?这似乎有悖常理。端华原想,今早军机处与众大臣相见,一定是问长问短,关怀备至,没想到是这么一个尴尬局面。他正在纳闷时,突然听到外面有吵闹声,而且声音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近。 “闪开,延误公务,格杀勿论。” 端华正欲起身往外看时,只见恭亲王奕昕、大学士桂良以及军机大臣周祖培带着一大群侍卫,从外面冲了进来。 端华一见便知大事不好,他飞快地递了眼色给身边的一个书僮,书僮转身便走。众人竟无人在意书僮已走掉,人们把目光全集中在郑亲王端华身上了。端华强作镇定,起身相迎: “恭亲王,有何贵干?” 恭亲王奕昕一个箭步向前,拦住了端华的去路,他高声宣谕: “奉两宫太后懿旨,着郑亲王端华解任,押至宗人府听候议罪!” 端华大吼一声: “我是先皇所托顾命大臣,上谕需要我等来拟,此诏何处得来?” “罪臣,还敢口出妄言!这儿乃大行皇帝弥留之际,赐予两宫大后之玺,你还不快来接旨。” 端华往恭亲王手中一看,叫苦连天,这都是他先前的失误。 早在承德热河行宫之时,咸丰驾崩,托孤于八位顾命大臣,谕旨由八大臣共同起拟,谁知西太后提出谕旨必须让她们过目,肃顺当时就坚决反对,还是端华说服了肃顺,八大臣作了一些让步。西太后又提出谕旨必须有两宫大后的铃印,方可发布全国,一块是东太后的“御赏”印,另一块是西太后的“同道堂印”,肃顺又觉得不能接受,还是端华出面调解,结果八大臣同意让两宫太后铃印。当时,他们想:逾旨由八大臣拟定,两宫太后无非是过目、铃印而已,又不准她们更改一字,无妨大碍,谁知他们失算了。回到京城,她们反倒先发制人,居然解任八大臣之一的端华。端华不由得怒火冲天,他拼命叫喊: “皇上幼冲,我等乃赞襄王大臣,两宫太后无权解任我等。” 恭亲王奕昕冷笑了一声: “郑亲王,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是接旨吧。” 端华见奕昕不容他分辨,便大叫一声: “侍卫,保护本王,必受重赏。” 他这一发号,郑亲王府的侍卫一下子将奕昕等人围得水泄不通。奕昕只带了十几个侍卫来,他原想有圣旨在,料他端华不敢抗旨,只能乖乖就擒。端华抗旨不接乃意料之外,他有点心里发毛,自己带来的侍卫虽武艺精湛,但郑亲王手下的侍卫也不是吃干饭的,而且王府的侍卫熟悉环境,易掩蔽、躲藏,而自己带来的侍卫处在明处,处处受制于人,不易发动攻势。所以,为了避免一场殊死的血战,奕昕并不急于应战,他想通过说服郑亲王,达到擒拿他的目的。恭亲王奕昕手一摆,让自己的侍卫向后退。 端华一见奕昕并无迎战之意,便也暂时按住王府侍卫,不让他们轻举妄动。他认为从兵力上说,自己占绝对优势,不怕敌不过奕昕,他还是想巧言以辩,以自己是赞襄王大臣的身分,保全自己。正在双方对峙之际,只见安德海从门外冲了进来。 自从承德热河安德海施演“苦肉计”以来,安德海还是第一次在端华面前出现,端华早把热河西太后责打安德海一事给忘了。安德海这一突然出现,端华全明白了,原来西太后与恭亲王早有预谋反叛,除掉八大臣,这个狗奴才一定是其中穿针引线之人。端华一时气得直咬牙。 安德海一进门,便嚷嚷开了: “奴才启禀恭王爷,怡王爷已被拿下,这会儿正押往宗人府呢。” 一听这话,端华只觉得眼前一黑,向前一趔趄,差一点没倒下去。他的同盟军已束手就擒,自己还是乖乖就擒吧,或许还能得到宽大处理,至少,不作反抗还可以保住一家老小不被牵连,自己保个全尸。于是,他便没作什么反抗,奕昕轻而易举地拿获了郑亲王端华。 原来,奕折与端华双方正在对峙之时,安德海闯进郑亲王府大叫“怡亲王已被拿下”是为了从心理上击垮郑亲王端华。安德海踏进王府大门时,他看得分明:奕昕的侍卫远远敌不过王府的众高手,若端华一旦反抗起来,奕昕定败无疑,一场血战的结果只能是西太后这边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为了避免这一失败的局面,安德海冒死一拼,关键时刻,大吼一声,欺骗了两位王爷。 奕昕一行人押着端华到了宗人府,奕昕将端华扣押在宗人府一间小房间里。他正想问载垣押在什么地方,只见安德海扑通一声跪在他面前,左右开弓,打自己几个大嘴巴: “王爷恕罪,王爷恕罪。” 奕昕被小安子弄糊涂了,他忙问: “起来说话,小安子,你何罪之有?” 安德海依然长跪在地上,他不肯起来,他想通过重罚自己以求得恭亲王的宽恕。 “王爷,奴才不敢起来,奴才刚才对王爷撒了个弥天大谎,其实,怡亲王未被扣押,奴才见刚才在郑亲王府情势紧急,奴才斗胆大叫一声,为的是让郑亲王妥协。奴才也骗了王爷您,奴才罪该万死。” 一听安德海这话,恭亲王奕沂还真有些生气了。他恭亲王乃大行皇帝的胞弟,皇上是万岁爷,他乃九千岁爷,过去,还没有一个人敢如此大胆妄为,如此欺骗他,更何况今天欺骗他的是个奴才。 安德海一见恭亲王奕昕变了脸色,他可真的有点心慌了,他跪在地下,低着头等待王爷的发落。恭亲王一见安德海如此可怜兮兮的样子,心里不禁软了下来,他念安德海欺骗他乃出于帮助他擒拿端华,将功补过,且饶安德海这一回。于是,奕昕手一摆,让安德海起身,安德海连忙磕头致谢。正在这时,宗人府门前一阵吵闹声,众人听的分分明明,是怡亲王载垣的声音: “胆大妄为的狂徒,竟敢扣押赞襄王,还有王法吗?” 载垣回到王府刚一坐下,只见郑亲王端华的小书僮气喘吁吁地闯了进来。书僮见到载垣连哭带叫: “不好了,郑亲王被人拿了。” 载垣一听,头发都竖了起来,热血直往脑门子上冲,他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带了20多个侍卫冲闯到郑亲王府,到王府后,端华已被带走,郑亲王福晋及一群小妾们正哭哭啼啼乱作一团。 载垣简单问了几句,他这便直冲宗人府而来,前来质问奕昕为何如此嚣张。奕昕一见载垣自己送上门来,便大吼一声: “载垣罪臣,还不快快接旨。” 载垣哪里肯接什么旨,他大喝一声,他手下的20多个侍卫马上摆好了阵势,围攻恭亲王奕昕,奕折的手下也立刻反击,双方侍卫一时间扭打在一起,难分胜负。就在双方酣战之时,安德海溜出了人群,他拼命地向荣禄住处跑去。约莫半个时辰,安德海与荣禄带了500人马赶来,载垣见敌不过奕昕,欲拔剑自刎,被奕昕一脚踢开了宝剑。载垣被五花大绑,也押进了宗人府,他与端华仅一墙之隔。载垣在里面狂呼乱叫: “两位太后无权解任我等,皇帝幼冲,难以亲政,我等乃先帝托孤赞襄王大臣,使命尚未完成,我等不能解任。” 他整整叫了一天,也没有人答一句话,载垣不禁嚎哭起来。 他哭得好伤心,端华在隔壁也跟着大哭,两位王爷好不凄惨。 擒拿了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下一步便是捉拿肃顺。肃顺等人与两宫太后、皇上走的不是一条路,肃顺走的是大路,比两宫大后、皇上他们应迟到四五天。西太后与奕昕仔细推算肃顺等人的行程,估计他们已到了密云县境内。奕昕担心郑亲王、怡亲王被拿一事走漏风声,肃顺或反或逃,决定立即起拟圣旨,令醇郡王奕寰就地处决肃顺。圣旨拟定以后,西太后与奕昕一商议,决定派睿亲王仁寿前去宣圣。临行前,西太后又交待了一番,睿亲王仁寿句句牢记心中,他带了几个高手及一些贴心的大臣,快马加鞭直奔密云。 这天下午,天色昏黄,风沙弥漫,睿亲王一行人在大路上迎到了肃顺、醇郡王一行人。肃顺毕竟是老奸巨猾,他一路奉梓宫回京,心中不断盘算着另一路人马该发生什么事了,他每天都派心腹前去打听虚实。昨晚探子密报,两宫大后及皇上平安抵京,他心里不禁倒抽一口凉气,他明白郑亲王、恰亲王途中肯定遇到了麻烦,原计划并未实施。不过,探子说郑亲王与恰亲王已各自回府,安然无恙,看来,他们的密谋并未被西太后察觉。 今天,睿亲王仁寿突然迎了上来,肃顺心中不得不提防着点。只见仁寿紧勒马头,拱手相拜: “肃中堂,一路辛苦了,两宫太后特谕本王前来相迎,奉迎梓宫回京。” 肃顺一见仁寿并无气势汹汹之态,反而是一番的恭辞,他的心里有些踏实了,当然,肃顺也必须还之以礼。肃顺令人马原地休息,已近傍晚,支起帐篷,款待睿亲王仁寿。肃顺时刻不离仁寿左右,以防仁寿与醇郡王奕寰串联什么,他急着想去厕所,又怕他们密谋,只好作罢。三个人饮了几杯,肃顺没敢放开酒量,他假装有些醉了,其实,他喝的酒又全吐在茶杯里了。醇郡王本来就不喝酒,他一喝酒便过敏,所以,他滴酒不沾。只见睿亲王仁寿一个人狂饮起来,酒气冲天,他显然有些醉意了。肃顺一见仁寿如此豪饮,他便放心了,如果仁寿前来捉拿他,绝对不会如此饮酒。 肃顺失策了,睿亲王仁寿乃大臣中有名的狂饮之徒,他的酒量很大,一斤、两斤酒也灌不醉他。肃顺饮了些酒,实在憋不住了,他便放心地去厕所了。 肃顺刚走,睿亲王仁寿便急切地将来意告诉醇郡王奕寰,奕寰一听京城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心里呼呼直跳。虽然,奕寰与奕昕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他生性怯懦,不如奕昕果断、勇猛。仁寿见奕寰此时竟犹豫不决,不禁十分生气: “醇郡王,事已至此,容不得郡王多思量,西太后已稳坐江山,难道你还有什么顾虑不成?” 仁寿抬出了“西太后”果然是高招,西太后既是醇郡王奕寰的皇嫂,又是自己老婆的姐姐,西太后的指令对于奕寰来说简直就是圣旨,他不敢不从。奕寰平素不沾酒,如今生死存亡之际,他竟一仰脖子,咕噜喝了一大口酒,酒到肚里,辣得他直咳嗽。 干,逼到这份上,不干也得干。 肃顺出了茅房,正欲进帐篷,一个密探拉住了他。 “肃中堂且慢。” 肃顺定神一看,是他前天派出去的密探,这会儿刚刚回来。 他随密探躲在帐篷外,密探不敢多说,简明扼要地讲述了京城里昨天发生的大事,肃顺一听,气得直咬牙: “仁寿呀,仁寿,你带着脑袋来找死。” 他叫来了几个侍卫,直闯帐篷。肃顺刚一踏进帐篷,双手就被两个汉子死死地按着,他动弹不得。原来,仁寿与奕寰商议好以后,他们听得清楚肃顺的脚步声由近而远,他们忙撩开门帘往外一看,只见肃顺正与一个人密谈什么。仁寿马上明白一定走漏了风声,他连忙手一摆,他带来的两位高手便闪了进来,专待肃顺一进来,立即擒拿。 双方侍卫格斗了一阵子,睿亲王大声叫喊: “众侍卫且住手,本王奉圣上谕旨,前来捉拿逆臣肃顺。” 他边喊边将谕旨亮了出来,奉梓宫回京的侍卫们也不是肃顺的亲信,他们一见黄绫圣旨,便纷纷退下,肃顺束手就擒。仁寿与醇郡王一路押回了肃顺。肃顺见事已至此,悲忿不止,对天长啸: “先帝呀,你忘了祖训:‘灭建州者叶赫。’今日,吕后、武望再世,叶赫即将掌握大清国政,大清的气数尽矣。” 人们任凭肃顺哭叫、撕打,而不予理会。肃顺离开热河时,带了两个小妾同行,按说,这是不允许的,因为,他奉梓宫回京是执行公务,不准私带家眷。若不是发生政变,也无人知道这事。肃顺被擒,他的两个小妾十分害怕,生怕肃顺尸首难全,保不住她们。两个小妾一商量,在回京的路上竟畏罪投河自杀了。 回到京城,仁寿与奕寰如实上奏,不由得引起慈禧大怒,她再发懿旨: “肃顺跋扈不臣,招权纳贿,种种悖谬,当经降旨将肃顺革职,派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寰即将革员拿交宗人府议罪。乃该革员于接奉谕旨后,咆哮狂肆,目无君上,悖逆情形实堪发指。且该革员恭送梓官由热河回京,竟敢私带眷属行走,尤为法纪所不容。所有肃顺家产,即派西拉布前往查抄。” 于是,肃顺以拒捕罪,满门抄斩。奕昕、仁寿等军机大臣奏请皇上,将肃顺就地处死,载垣、端华二人凌迟,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人发往新疆效力赎罪。 就这样,历史上的顾命八大臣结束了他们的政治生涯,叶赫那拉氏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在晚清的腐朽统治中,她两度“垂帘听政”,竟长达48年之久。 “祺祥政变”即“辛酉政变”后,西太后与奕昕密切合作,于同年十月初九,在京城皇宫太和殿为小皇帝载淳举行登基大典,颁诏天下,以明年,即公元1862年为“同治元年”。 小皇上登基大典,表面上场面宏大而隆重,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小皇上由原来的暗中傀儡,已转作公开的傀儡,无非是他的生母慈禧太后名正言顺地代他行使职权罢了。 十月初九,小皇上大赦天下,并发了一道谕旨,明确了两宫太后的权力,谕旨云: “朕奉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懿旨。现在一切政务均蒙两宫皇太后躬亲裁决,谕令议政王军机大臣遵行。唯缮拟谕旨,仍应作为朕意,宣示中外。自宜钦遵慈训。嗣后议政王军机大臣缮拟谕旨,着仍书朕字,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由此可见,政变后小皇帝的地位明显下降了,原来是八位顾命大臣谕旨,完全是以小皇上的名义,而从此以后,所有谕旨都要加上“朕奉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懿旨”的字样,其实,两宫太后由原来的幕后已经走到了前台,而慈安太后性情温和,清政府大权便独自由慈禧太后一个人掌握了。 十一月一日,两宫太后举行了垂帘听政大典,虽场面不如小皇上登基大典之宏伟,但却更具有实际意义。这一天,正好赶上先帝宾天百日“除服”,人们都已脱去穿了100多天的丧服,理了早已蓬乱的头发,宫殿也摆上了色彩鲜明的饰品,一时百官云集,个个冠盖华丽,朝珠补挂,容光焕发,一派喜气洋洋的景。 象。西太后在这欢乐的气氛中接受了百官朝贺,正式开始了垂帘听政。 听政要垂帘,是封建社会讲究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皇后居中宫,主内治。元日、千秋节、内外文武百官拜贺时并不面见皇后。遇皇后寿诞时,文武百官进表称贺,行礼时,皇太后到慈宁宫,王公大臣们在慈宁门外台阶下跪拜,三品以下官员在午门外跪拜,他们并不面见皇太后。皇太后如今临朝听政,就不可避免和臣下见面,但仍要内外有别,只好“垂帘”,和臣下相见、宣谕、奏事,都必须隔帘进行。在养心殿东暖阁召见臣下,引见则在养心殿明殿进行。东暖阁的“帘”是东大墙前栏杆罩上一幅黄慢,明殿的“帘”是八扇黄色纱屏。帘前正中是小皇帝的御榻,铺着簇新的黄锻皮褥子。 两宫太后垂窃听政破坏了大清祖制,当然会引起一些大臣们的不满,但当时恭亲王奕昕竭力维护西太后,人们只是窃窃私语,并无敢直言的。十一月一日,这天上午九点整,文武百官依次进殿,各自排好班次,近上午十点,太监递声传报,小皇上从宫内起驾,醇亲王(原醇郡王奕寰,于辛酉政变后被加封为亲王)等御前大臣引着小皇上的明黄软轿进了养心殿。百官跪下接驾。随后便是两宫太后的软轿,后面跟着随扈大臣和随侍太监们。 两宫大后及皇上升座后,接受了大小官员的三跪九叩大礼。 恭亲王奕昕率群臣行大礼之时,小皇上载淳见他的皇叔及众大臣向自己又是跪,又是叩,觉得十分可笑。他摇头晃脑,东瞧瞧,西看看,一会儿对他六叔挤挤眼,一会儿对他七叔伸伸舌头。群臣望见龙榻上坐着个不懂事的孩子,都十分担心,这大清的江山,谁能坐稳。两宫太后从群臣们忧郁的脸上看出了端倪,她们生怕小皇上当众出洋相,便对视了一下,东太后便让群臣跪安了。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后,恭亲王奕昕任议政工、军机大臣,总理各国衙门事务,集内政、外交大权于一身。这位年轻的王爷踌躇满志,他原来估计两宫太后终系女流,又没有多少政治阅历,这大清的朝政还不是他议政王奕昕一人说了算。开始,他真没把西太后放在眼里,他与文祥共同商议,决定改“祺祥”年号为“同治”年号。在两宫太后看来,是两宫同治;在臣子看来是君臣同治,各得其所,倒也出现了一时期的稳定局面。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