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不知不觉间,筱青在“四川楼”干了两个月的企台了。底薪加小费,每个月也有一千七八百块。在纽约,这点钱虽不算什么,可是筱青在餐馆里吃,平时不买别的,也没时间去买,休息时就呆在陈阳屋里看看报纸,听听歌,或给家里写写信,住也不花钱,所以,挣一个算一个了。 她曾跟陈阳说要搬出去找地方住,老住在他这里也不好意思,因为他们的关系是很暖昧的,也算不上男女朋友。 但陈阳说不愿筱青搬。他说,筱青若出去找房子,在曼哈顿,稍微能看得上眼可以住的,得筱青一个月工钱的一半;而且,筱青出去住,晚上回家怎么办?陈阳再去送她,总是不方便;另外,大家都孤孤单单的,不如做个伴。 筱青觉得陈阳说的挺有道理,只是,这样住在这里好像占他便宜。她平时打工又忙又累,回来后一点事都不能帮他做,挺过意不去的。有个礼拜天休息,筱青便去“梅西”给陈阳买了一条米色卡其布长裤,一件粉红和米色相间的棉布长袖衬衫,一件米色底藏青色小方格体恤衫,一双咖啡色轻便皮鞋。 “梅西”据说是中产阶级才能负担得起的百货店,东西价格对筱青来说,实在是不便宜。这几件东西,加起来花了差不多两三百块钱,筱青在这之前的四年半里,为自己买衣服所花的所有的钱,也不会超过这个数目。 她觉得是应该的,尽了点自己的心意,特别是看到陈阳那么欣喜若狂地在他的小屋子里试着衣服时,筱青觉得很感动,因为陈阳脸上那种光彩,好像他这一生都没有人给他买过这样的东西似的。 筱青含笑很温柔地替他整理着衣领,轻轻地拉拉他的袖子,又扯一扯肩上的折痕。穿着新衣新裤站在筱青面前的陈阳,虽不能说玉树临风,却也显得高了些,清清爽爽的有模有样。 “挺不错的,你看,”筱青把陈阳拉到洗脸池前,让他对着墙上那片不大的镜子,“很精神,是不是?”筱青满脸笑容。 筱青的目光和陈阳的目光在镜子里相遇,而陈阳的眼睛里,有那么一种使筱青的心里微微一动的温柔。她的手,就那样停在了陈阳的手臂上,人有些愣了。 “筱青——”陈阳的手,按住了筱青的那只手,声音有些迟疑。 “我——”筱青犹豫着,她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其实,不管她怎么感谢陈阳,她对他并没有一种渴望。他怎么都不会是她心目中的男人。 可是,欲望这时在这个小屋子里,就像夏日开在水面上的睡莲,红红的,吐着蛇信子一般氤氲的颜色。空气有些静止和凝滞。 头顶的日光灯,吱吱地吸着气,陈阳的眼光,好像也在镜子里一下子热起来。 筱青嘴唇微微张开。肉体的冲动,像是黑夜里从街头的角落里蹿出来的一只黑猫,绿色的瞳孔,咕噜噜地转,清风吹过来,猫弓起身子,竖起尾巴。只有欲念,没有渴望。 尽管筱青的手,热切地给他导航,陈阳却依然像个迷路的水手,在水上的夜里,不知所措。他嘶哑地喘息着,那份绝望,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野兽,被火烧得痛不可忍,却又冲不出去,只能张牙舞爪地在原地挣扎愤怒。 筱青怜悯地用手擦去他额头上的汗水,把他的头贴上自己的胸,轻轻地拍着他的光滑纤细的背,像母亲抚慰孩子。 陈阳口中的热气吹到她两乳之间,她咬紧牙关,把那只猫关在体内。欲念一浪一浪地涌出,泛滥如开春的溪流,跳跃欢腾,却又被两边的山峰挡住了去路。 她抱着陈阳的头一起仰起身,把自己的唇送到他的唇边。于是,陈阳就像一个饥渴的孩子,拼命地吸食。 他的背上全是汗,小虫一样一道一道地流下来,把筱青的手掌浸得湿涌涌的。筱青的身子也越发起伏地湿润,渴望使她的四肢蛇一般地缠住了他。 筱青的舌被吻疼了,唇也麻了。那无法忍受的急切使她缓缓倒下,任陈阳的唇舌,从她的嘴上,滑到她的颈上,胸口,然后一直向下滑去。 她发出一声哭泣般的长长的叹息,让那余音颤抖着,越过她的身体,在房间的四周,充满弹性地被拉长,被缩短。一峰又一峰波浪接踵而至,她的肉体在陈阳的吻中剧烈震荡,像花瓣雨,纷纷飘落。 但是,她的灵魂,她的灵魂……依然有个巨大的空荡荡的地方,留在她的心口。她死命地想要一种什么来填补,一种温热的饱满,一种湿润充实。她紧闭着眼睛,死死地抱住陈阳的头,绷紧身体,想把那种空洞排挤一些出去。请点一下,不会影响您的浏览!谢谢对我们的支持! ※ ※ ※ “四川楼”的老板叫杨伟,四川人,四十四五岁左右,魁梧挺拔,很有一股男人的阳刚之气。据他自己说,他是一九八五年出来的访问学者,一年学习到期后,没有回国,黑着身份在中国餐馆打工。后来,因为美国总统布什的对中国学生保护的特殊法案通过之后,所有在一九九0年四月一号以前不论以什么方式来、美国的中国人都可以合法地留在美国,并于一九九三年夏天开始以特别方式办理绿卡,他才敢拿出自己打了几年工存下来的几万块钱,买了这家餐馆,当起老板来。 他开了餐馆后,把在国内的老婆孩子也接出来。老婆原来在一所大学教书,来了美国后,英文不好,年龄也不小,也没法念书或找别的工作,只好在唐人街内一家小吃店做收银。 ‘为什么不在自己的餐馆做呢?”有一次,筱青曾这样问杨伟。 “夫妻俩在一起干活事情多,烦。不如给别人干或雇别人省事。”杨伟说。 杨伟的太太休息时,有时会来餐馆,帮着擦擦桌子,倒倒水,或在厨房里帮着切菜洗碗等。她是个没有什么姿色的中年妇女,看到她,筱青想起的词就是“妇女”。她的浮黄的脸有很多皱纹了,眼袋子很大,手没有好好保养的样子,很粗糙。筱青也不知她叫什么名,所有的人都叫她“杨太太”,她便也跟着这么叫。 杨太太话不多,做事也是慢悠悠,不慌不忙的。筱青总奇怪杨伟怎么会看上他太太?也许当年她也挺可人的?可现在,她看起来和杨伟根本不像一对!不管从相貌还是性格来说。 筱青是很喜欢杨伟的性格的,他很开朗,也很乐观,对雇员也很不错。他的笑话很多,坐下来吃饭时,常能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他给别人打工的那段时间,听他这么一说,倒好像是充满“乐趣一样。 有次,筱青一本正经问他:“杨伟,别人都把打工说的好苦好累好乏味,很受气,你怎么会觉得那么有趣呢?” 刚来时,筱青管杨伟叫“杨先生”,杨伟说没必要,叫名字就行了。“先生”听起来老气横秋的。 问完后,筱青又觉得不妥,她不也是在给杨伟打工吗?别让杨伟听起来好像她在觉得受气一样,忙又加一句:“当然,像你这样对雇员的老板不多。” “别拍我马屁,我不吃这套的。”杨伟笑笑说,“既然打工很苦很累很受气,自己再跟自己过不去,那不是更苦更累更受气了? 不如苦中做乐嘛!有些事,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你会有不同的心情。人哪,应学会自己劝慰自己,才会过得轻松开心些,不要让环境把你击垮。” “嗯——”筱青赞同地点点头,“你还真哲学呢!”她笑了,“不能让环境把自己击垮,包不包括不能让老板把自己击垮?” “就你这点骨头,我一手就能把你丢到厨房的油锅里去了。” “那我来干活的第一天,你发现我根本不是我说的那样有打工经验,也没把我丢进油锅啊?” “你这么点大,我怎么舍得呢!”杨伟开玩笑说,“看你把盘子打翻时吓得那脸色苍白的样子,我想发火也发不出来了。我当时就怕你哭,我真见不得女孩子的眼泪呢!” “我都快三十了,还说我这么点大?” “我是说你的个头儿,看你这么瘦,在我这里吃了两个月也没胖点?我们吃的不算太糟吧?” “不,挺好的,”筱青忙说,“我怎么吃都是胖不起来的,我爸我妈都不胖,其实,我挺高兴我不胖的。” “典型的小丫头,”杨伟笑说,“安迪也是,总吵着说要节食,其实,中国女孩再胖又能胖到哪里去呢?” “安迪个子那么高,更不用怕胖了。” 刚好,安迪从厨房里端着个托盘,托盘上放着一大海碗肉馅,两包馄饨皮出来:“死丫头,说我什么坏话?” “说你这么高,将来要嫁个矮丈夫的。” “嫁屁啊,”安迪叹口气,“什么人也不嫁。” 安迪有个男朋友,在哥伦比亚大学念数学博士,可那小子不知为什么铁了心要毕业后回国,说是平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在北大当教授。可是安迪想留下,在国内她是“东方歌舞团”的舞蹈演员,好不容易托人担保来了美国,想打几年工,存够学费后,念电影制作。 “中国的电影总进不了国际市场,有几部也是张艺谋等人搞的那种向人炫耀老太婆的小脚般的臭片子,不是丢咱们那么个大国的人吗?”安迪总是这样说。 安迪发誓要打进好莱坞,而且要打响,要让人知道,中国人并不只是会拍那种旧社会的妻妾间的争风吃醋,主子仆人间的偷情,和新社会的闹剧,更能拍国人和外国人都能理解都能接受都能赞赏的现代影片。她不要向世界展示中国女人的裹脚布男人的破裤裆,而是要让人看到中国女人的爱情和生命,男人的阳刚和美丽。每当安迪诉说她的愿望时,筱青总是被深深地感动,而且从心里祝愿她成功。 “筱青,你想嫁个什么样的人?”安迪一边飞快地包着馄饨,一边说。 “不知道,从没想过要嫁什么样的人。还没碰上个可以使我爱得死去活来的男人。” “这年头还指望有男人让你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小说和电影里才有。” “不死去活来也得让我心动,啊!”筱青说着,便又想起陈阳,“可是,我到现在碰到的男人中,没有一个让我觉得稍稍完美些的,连凑合都不想凑合呢。” “是啊,好多中国留学生书念得不错,可是,太浅了些,没劲儿!” “安迪,那你和你现在这男朋友怎么办?” “怎么办?他要回国他就回去,我是不回去的。他也不值得我和他一起回去。若要回去,我当时费那么大劲儿出来干什么? 我一想起国内的一些事就够了,再说,我现在能回去吗?要钱没钱,要学位投学位。” “其实,回去也许没什么不好的。”筱青叹口气,“像我,念了这么多年书,连个正式的工作都找不到,若能下决心回去,至少可以在大学里教书,就是找我喜欢的工作,像编辑记者之类,也不会很难。” “哪儿有哪儿的好处,哪儿有哪儿的坏处。我是不想回去的。 无论怎样也不回。”安迪的声音很坚定,“我一想国内到处那么多人就怕了。挤来挤去,每天早上去上班时挤公共汽车总得豁出半条命。” “可是,安迪,有时,在这里,我特别怀念国内人和人之间没有距离的那种亲密感。纽约是大城市,人多,不觉得,在我们宾州州立大学那小地方,走在路上,特别是节日的时候,像感恩节圣诞节等,几乎看不到人。那时,那些马路都显得好宽好长,总也走不完的样子,偶尔会有零星的车经过,在心里掀起一阵风,让人想哭。那种时候,我总是怀念国内,想那种走在街上,看人来人往的情形是多么温暖!” “筱青,美国文化重视的就是个体,你却盼望那种融合的感觉,你不觉得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吗?” “是的,我从来没觉得融进过。我一直站在它的外面,是个过路者。我的英文不错,我也可以和老美聊天,可是,我觉得累,我觉得我得努力才可和他们谈笑自如。必须找话题,而我觉得我和老美没什么话题可说。” “筱青,可你是有目的才出来的,是吧?你当初出来,是为什么呢?” “那时,我受不了国内那种关系,一点点小事,都要牵涉好多的人际关系,我有时太简单和单纯了应付不了那么多。别人告诉我说,在美国不用顾及太多,人和人之间不需要打太多交道。我把这种不需要和人打太多交道的地方想象成我的天堂。” “有所得必有所失,是不是?你为了一种自由,离开那种人际关系紧密的社会,这也很公平。” “可是,在这里,我并没觉得自由。我总觉得这种自由和我毫无关系。在这个社会里,没有钱便没有任何自由。像我现在,我连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的自由都没有。” “筱青,耐心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要努力,我相信,你总可以做成你想做的事。我最喜欢这里的一点,就是只要你努力,你便可以支配你自己的生活。像我,我现在打工,这不是我来美国的目的,我是来学电影制作的。我打工只是一个过渡阶段,等我挣够了一定的钱,我就去念书,去提高自己。我相信我做得成。”顿了顿,安迪又接着说,“我承认打工很苦,我们在国内是不用做这些事的,可是,没有别的办法,是不是?” “是啊,”筱青叹口气,“我们这些人,真无奈。” “又来你的小资情调了,”安迪笑着白了筱青一眼,“无奈啥? 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呗,车到山前必有路。” “安迪,其实书念不念的都没关系,除非你念个实用的热门学科。像我,念了这么多年,连个正式工作都找不到,当初真不如去打工,这么多年存下来的锅,也有几万了,像杨伟这样,开个餐馆,当老板。” “书念多不一定有用,但总是没坏处,算提高自己吧。再说,在这儿,不管干什么,都得英文好,念书至少把英文提高了嘛。” “这倒是。我发现你和杨伟倒有些像呢,很会开导自己。”筱青赞叹地说。 “开导自己可以活得轻松些、不然,好多事,到了头上能不活吗?就像你,书也念完了,现在去后悔干什么?” “可我总觉得读了那么多年书,到头来在餐馆端盘子,心里实在是说不过去,好像真的很对不起自己。” “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我念的专业是社会学,但我并不是很喜欢,当时选这个专业,是因为比较容易拿资助。其实,从在国内的时候到现在,我的愿望就是能到报社做记者,或去杂志社做编辑。我喜欢文字工作。 “所以你念的书还是有用的埃学社会学,可以开阔你的视野,想问题时深刻一些,对当记者或编辑只有好处呢。” “可是,我英文再好,也没好到那种程度。专业出身的美国人就好多,我是中国人,又不是学新闻的,根本不可能找到这种工作。” “纽约的中文报纸就有好几种,以后有机会,你说不定可以试试呢”。 “这倒是个好主意。谢谢你,安迪,你总是鼓励我。”筱青由衷地说。 “丫头们,包完了么?差不多是来客人的时间了。”杨伟从厨房里走出来说,“你们俩一天到晚嘴都不停,哪来那么多话啊?” 他笑问。 “你嫉妒了?”安迪笑着说,“女人最关心的就是男人,我们在谈你呢!” “谈我什么?”杨伟一本正经地说,“难道我那么吸引你们?” “得了吧,你和我们是两代人,有代沟呢。”安迪挤眉弄眼地说。 “安迪,你怎么这么逗杨伟?你是说他老吗?他要伤心呢!” 筱青又转向杨伟,“我们没谈论你,谈论别的,放心。你这么可爱的一个男人,我们怎么舍得说你不好?” “肉麻死了!”安迪做着鬼脸,“你以为杨伟会相信我的话?他知道他在我们心目中地位没那么高的,是不是,杨伟?” “贫嘴!”杨伟笑骂。请点一下,不会影响您的浏览!谢谢对我们的支持! ※ ※ ※ 纽约有好多大大小小的公园,其实,大部分不过是几条街的交叉路口处,一片不大的草坪被漆成黑色的铁栏杆围起来,加上几条长木椅,几个秋千,便被称为公园了。总是有那么几个孩子在秋千上飞前舞后,笑声叫声在喧嚣的城市街头很微弱地荡漾。 星期天,筱青休息,陈阳说带她去他所在的纽约大学那一带去转一转。据说,纽约大学是全国最大的私立学校,和市政府,天主教堂,哥伦比亚大学一样,也是全市最大的地方之一。 他们顺着第五大道向南走,不一会儿便到了和纽约大学相邻的华盛顿广场公园。据说这里以前是一片坟地,有上万的尸体埋在这里。后来,又变成了处人以绞刑的地方,一直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才开辟为公园。 美国著名小说家亨利·杰姆斯曾写过小说《华盛顿广场》,其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我不知道是否归于早期的那些团体,还是对好多人来说,纽约的这个部分是最令人愉悦的。它有一种这个长形的喧嚣的城市所没有的那种宁静,和这个长通衢般的城市的上区相比,它有种更加成熟,更加富裕,更加尊严的面貌——一种具有某些社会历史的面貌。” 当然,在杰姆斯写这篇小说时,华盛顿广场公园所在的格林维治村还是个文人的聚集地。马克吐温和爱迪斯沃尔顿都曾住得离华盛顿广场不远,杰姆斯就是在那儿出生的呢。《华盛顿广场》的基本场景,就是他祖母坐落于公园北端的十九世纪所建的砖石居住区里。 当然,现今的华盛顿广场,已不复是当年的样子。听陈阳说,这里已经变成贩毒者和无家可归者的场所,晚上是个很危险的地方。也有人在这里聊天下棋,或进行各种各样不管是有人看还是没人看的免费表演。听说有些艺人还真是从这里起家的呢。 公园中的喷泉边上,一个年轻的黑人男孩穿着一件剪去领口和袖子的体恤衫,挥着肌肉团团的乌黑发亮的手臂,猛敲着一只大鼓,激烈的节奏,震得人的胸口怦怦地跳。 一群为数不少的灰色鸽子,旁若无人地安详地踱着步子,从地上拣食着。一个年轻的女孩,手上托着面包渣在喂它们,眼睛却看着那个敲鼓的黑人。这些鸽子看起来都很健康;体毛光滑洁净,咕咕地叫着,在阳光下,是一小块一小块流动的亮灰色。 一个流浪汉,躺在一只木椅上香甜地熟睡。他身上盖了件已说不出颜色的破风衣,枕着一个磨破了边的蓝帆布包,额上搭着只脏兮兮的白网球帽,满是灰垢的有些浮肿的脸上,却透着种恬然和安详。他紧闭着双眼,嘴角有丝很满足的微笑。也许,他正在做一个很美妙的梦?而令人心动也心酸的是,一只同样脏兮兮的老黑狗,倦在他的腿边沉沉地睡着。木椅下,横躺着一个牛皮纸袋,露出一个插着吸管的饮料罐盖子和揉成一团的餐巾纸。一角废报纸,轻轻地在地上打着旋儿。 公园四周,虽然没有像别处一样有参天的高楼大厦,却也有些风格独特的建筑,把纽约高不可及的春季蓝天,分割成高低不一的向往和诱惑。好多建筑物的墙壁,已是岁月冲刷过的黑灰色,很有历史的色彩,诉说着些显而易懂却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在这个城市,人们大概最没时间没心情思考的问题是: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他们都会以为自己从纽约来,到纽约去。纽约是一个大苹果,有着鲜艳活泼的色彩和沁人心脾的味道,谁都想尝一口;谁都想让这只苹果给自己带来好运。 筱青边走边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地听着陈阳给她讲这些历史风情。她不太关心这些,觉得和自己无关,可耳朵里倒也零零星星地听进了些。她的手,挽在陈阳的臂弯里,走动时,陈阳的手臂上端经常会碰着她的乳房。但是陈阳的手臂很细,她无法有那种挽着一个男人时应该感觉到的心安和踏实。 天气暖和了,总能有意无意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每到春天,她心里总是有些说不明道不白的感觉。 时光有时就是一只破鼓,无情地敲着节奏,不管人的心情,催促着生命的进程,使人来不及回味和计划,任日子在懵懵懂懂糊里糊涂中不留痕迹或痕迹杂乱地一晃而过,只有在午夜梦回的时候,才有那些齿噬的痛楚,在枕边萦绕不绝,让人绝望得想立即死去。为难过着日子?又为什么过?筱青每当想这问题时,总是迷惑,总是觉得有团浓厚得化不开的云,严严实实地遮住了她的眼,世界便隐隐约约地在云的后边一团糟地变幻和移动,让她眼花燎乱地想永远地逃开。 陈阳领着筱青在纽约大学转了一圈,看了有着砖头砌制的拱形建筑——凡德比尔特法学院,非常家庭汽息的天主教学生中心,爱尔莫尔赫尔姆斯包玻斯特图书馆和格雷艺术画廊。 筱青的心又有些酸痛,其实,她是很怀念学校生活的,虽然贫穷些,单调些,但是也简单些,轻松些。在学校里,总觉自己年轻,总对未来抱有希望和幻想,和这几个月在纽约的所见所闻相比,象牙塔本身,已是天堂。尽管,和别的好多人相比,在纽约的这段时间,她已经是幸运了——吃住不用愁,打工体力上虽然累些,但杨伟人很好,安迪和厨房的几个人也都是好人。但是,这毕竟不是她以前想象过的日子,不仅是对金钱的渴望,还有别的。 纽约是个太丰富的城市,具有太多的诱惑,在没有能力拒绝这些诱惑和没有能力实现这些诱惑之前,这样的诱惑太残酷。不知这样的诱惑已经杀死和毁灭了多少人? 陈阳带筏青去位于布里克尔和白德夫尔德街之间的“粉红茶杯”吃午饭。小小的餐馆,装饰成粉红的氛围,柔和,友好,而且温馨。已经过了大多数人的午饭时间,人不多,零零星星的几桌,都在轻言细语。筏青点了烤鸡,陈阳点了炸鸡,两人都点了咖啡。 筏青总是喝不加糖的咖啡。春天的日子,人根容易疲倦和困乏。 筱青静静地看着陈阳把糖和鲜奶倒进咖啡,用小勺慢慢地搅着。他穿着筱青给他买的衬衫,头发梳得很整齐。 筱青自己穿着新买的浅褐色带白花的长袖人造丝连衣裙,是这一两年时兴的胸前一排扣子扣到底,裙边扫着脚面那种。腰身稍稍收了一下,裙摆很大。她不施脂粉,长长的头发,黑瀑布一般垂在肩上。 陈阳把勺子放下,拿起咖啡喝了一口,筱青双手棒着咖啡杯注视着他的筱青。筱青的面部表情很平静,静得好像人不知在哪里,眼光的方向是在陈阳身上,可眼光的内容,遥远分散,使得她整个的人,仿佛飘在一个不真实的空间里。 “筱青,你在想什么?” “喔,对不起。没想什么,走神了而已。” “我发现你常走神。” “是吗?我注意力总不集中,从小就这样,喜欢胡思乱想。” “想那么多干什么?不好,伤脑筋呢。” “习惯了。陈阳,你会想将来吗?你常想象将来吗?” “我只想将来我能找个什么样的工作,不太想那些抽象的事,诸如人生的意义之类。我想你们念文科的常想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是吗?” “我是常想了,有时想得好累。” “那就别想了。过一天算一天,知足长乐嘛。” “你知足吗?” “我知道,我现在不可能得到比我现有的更好的一切,也就不要求太多了。不满足只能让我痛苦,是吗?” 筱青笑笑,眼神一却有丝悲哀:“也许,我也知道我现在不可能得到比我现有的更好的一切,但是我还是希望我能得到比我现有的更好的一切。” “人脚踏实地些总是没坏处,可能我们念理工科的人实际些?量力而行嘛!” “陈阳,我既想拥有得多些,又对将来对自己不抱信心。来纽约这段时间,使我以前对自己的期望降低了好多。其实,我总觉得我要求的也不是很多,只想多挣点钱,让自己过得好些,也让父母因为有我而过得好些。我本想钱是最容易得到的,只要努力就行,可我竟连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 “筱青,挣多少钱你会觉得够呢?钱是种没有止境的东西,怎样多都不算多。维持种温饱,不够吗?” “不够,陈旧,你不知道,当我走在第五大道上,看着橱窗里那些漂亮的衣服和首饰时,我多么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也能不在乎价钱,为自己买得那种随意的快乐埃哪怕只有一次,一次也就够了,让我体会一下,当人有了足够的钱去买自己以前买不起,大多数人现在还买不起的东西时,是种什么样的自豪和痛快。” “筱青,钱是惟一能使你能快乐的东西吗?” “是我想要的东西之一。也许,不是钱,是那种感觉,是那种不羡慕别人的感觉。陈阳,我以前不是很看重钱的,也许,在学校,比较清净些,没有什么诱惑。我也曾以为过种简单的生活就很快乐了。可是,那天,当我走在第五大道,看到那么多雍容富贵的女人们昂着头,大包小包地从那些装饰华丽的商店里出来时,我知道我以前想象的那种快乐,是多么的不堪一击。钱也许不是万能的,但是,我不相信街上骑着自行车送外卖的那些人的微笑,能比坐在豪华私人汽车里的女人们的眼泪美丽多少。” “筱青,你知不知道,即使你能找一份正式的工作,按博士生的待遇拿工资,也不能使你拥有你现在想要的这种快乐。就算你挣六万,这已经是极好了,除了税,除了吃住,你还是没有能力像你看到的那些女人那样,什么也不在乎地去花钱啊!” “我不知道,陈阳,我不知道那是不是我最终的快乐,但眼前是。我常可怜我自己,这种可怜,有时真能要了我的命呢。” “筱青,我不知该怎么劝你,人想些自己做不了的事,是在逼自己。愿望太高,会使自己太绝望,因为,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无法在愿望和能力之间达到平衡。” 屋外的路上,有行人不慌不忙地走过。春天的气息,使大多数人的脸上浮现出张扬的色彩。人生如梦,可又是个什么梦呢? 筱青对陈阳笑笑,很不好意思地说:“别谈这些了,挺无聊的,是不是?这家小店不错,我们宾州州立大学所在的那个小镇,和纽约比起来,真是太上了呢,根本找不到这么有情调的小屋子。”请点一下,不会影响您的浏览!谢谢对我们的支持!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