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四十四 探慈母 旧居新颜



  上海演出结束,我乘海轮赴天津之约。由于偶然的原因,我得以回家探望母亲。当我站在门前,凝望着那扇抹了腻子、还露着白光光新木碴的大门时,心头真是快慰呀!我抚摸着平整光滑的门板,发现门角上溅了几滴泥点,连忙掏出手绢将它擦掉。家里变成什么样子啦?我迈进门坎,急行二步,走过半间门道,啊!这整齐的小院落在我眼中是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它变了!南屋正中向前伸展的小鸡窝廊子(房檐下一间廊子称为鸡窝廊,二间以上的为长廊)有多神气!朝外单开门的北房,也在院里开了门窗。院子四周一水儿齐的白碴门框、窗框。窗上新安的玻璃,那么明洁耀眼。我满意极了,光顾打量房子,连手中沉沉的皮箱也忘记放在地上。
  “谁呀?”妈妈听见外边有动静,高喊了一声。
  “妈!是您儿子回来啦!”
  “哎哟!我的宝贝儿子,是你回来啦!”妈妈从来没有这么叫过我,这回可能是太高兴、又太意外了吧!哥哥姐姐也从屋里奔出来,哥哥接过我手中的箱子,妈妈拉着我的手,高兴地指着房子对我说:“全是按着咱们想的那样盖的。南房改成一明两暗,共走堂屋。”
  “南屋开后窗户了吗?”我迫不及待地抢着问。
  “开了!三个,一间一个,”这小四合院是南为上。南房开了北窗户,室内就能透进阳光。
  “东房和西房都改成通连了。”妈妈说着绕过一堆碴土,拉开东屋门,屋里墙上还没挂灰,夕阳直射,也显得明快豁亮。
  “这回,下大雨也不会漏了!”我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这是我的心病呀:
  “不会!不会!房顶都是按你信上说的,重新挂的,全是新瓦。瓦工头老高人挺不错,他说:‘老太太,您放心,我们给您把瓦垄加工细作,别说下雨,就是下雹子,也保险砸不漏!’”母亲语气坚定,信心十足。我看出,母亲那充满欢乐、喜悦的面庞,明显地消瘦了。几个月来,施工动土,事多如毛,我又远离在外,她老人家花费了多少心血呀!
  “走吧,先到屋里暖和暖和,果会儿,再看吧!”我们随着母亲走出东屋。
  院里东、西、北几面房都空荡荡的,只有我们母子四人。这与以往大不相同。往日,我出外归家,拄着拐棍的李奶奶、驼背的张大叔、张六婶,几家街坊都要出来问长问短。如今,我望着空空的西屋,一种思念又加冷清的感觉涌上心头……
  当然,高兴和激动马上又占据了我的心间。我站在南屋廊下,环视这小小的院落,这个生我养我的房屋。你,比我们更多地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更多地经受了风吹雨打。当我降生人世,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见你,就从没见过你有欢乐的时候。我为你鸣过多少次不平,从幼年时就想给你做件白白的衬衣穿。如今我终于长大了,到底用我自己的血汗,改变了你的容颜,使你从里到外焕然一新,使你恢复了青春……你看,妈妈看着你笑,哥哥姐姐看着你笑,我也在看着你笑!我看见啦!你,在同我们一起欢笑,我们要力争永远这样甜美地笑。
  “别看不够啦!给你倒好水了,先洗洗脸吧!”听到母亲再次亲切的召唤,我才转身进屋。堂屋供桌上丰富的供品,提醒了我,此时正值过年期间呢!我脱去大衣,接过毛巾,温热的洗脸水驱走了我几天来的疲劳。
  “你往家里寄包银的时候,信上说正月初三赶到天津唱半个月,怎么突然又回来啦?”母亲略有些不放心了。
  “我从上海坐‘顺天’海轮,准备初三赶到天津,晚上和吴素秋演《别姬》。没想到年三十那天,船开到烟台港,船长说:‘顺天号’停船三天,船员上岸过年,乘客敬请自便,初三准时开船。幸好,送我去天津的上海‘黄金’的邀角人马志中,在烟台存个女朋友,马志中拉我一起去她家住了几天。”
  “几年来,难得在家里过个年,好端端地跑到烟台不认识的人家去过年,有什么意思?”母亲很觉遗憾。
  “是没意思,打了打牌,逛了逛烟台山。冬天没看头。烟台市也就是一条马路,铺子(商店)全关张,只是晚上咖啡馆的霓虹灯有点上海味。”我洗过脸,妈妈将毛巾接过去,搭好,将脸水倒了。我接着说:“早上,李华亭他们去塘沽将我接到天津,告诉我,怕船还不能正点,索性将《别姬。改到初六,初五演一场《失、空、斩》。我出去几个月了,很惦记您,正好回家来看看。我跟他们一说,中午,就给我送来了当时的火车票。”
  “吃饭吧!”姐姐已将现成的年饭热好端来。
  吃过丰富的年饭,我们一同来到母亲居住的西套间。屋内炉火熊熊,温暖如春。我们沏上一壶酽茶。大家欢快地听我介绍上海的所见所闻和我演出的情况。我打开箱子,取出给母亲购买的棉衣缎面。给哥哥、二姐买的衣料。大家高兴极了。我又从手包里掏出四百五十元钱,交给母亲。
  “妈,这是去天津的半个月包银,您收起来吧,因为我在上海‘红’了,李华亭将我的包银也加了。”
  “妈,家里买房盖房的钱够吗?”
  “够,富富有余。说起来,房子的事办得挺痛快,你大爷一点没难为咱们。他说这所房子是马车行挣的,里面多少有咱们一份,让我看着办。我不懂行情,请人估价,让我给四百元。李掌柜的北屋两间铺面房单算。给了二百元。西屋李老太几位,每家也都给了搬家费。大伙都挺高兴。咱们困难的时候,街里街坊的,大家没少帮咱们的忙。我跟他们说啦,等房子修好了,接他们一块来热闹热闹。这阵子盖房,事儿太多,出不去;过一阵,我真得去看望看望他们……”母亲一口气说着,我专注地听着。
  姐姐拿来了瓜子等年货,这个话题才算岔开。我抬眼向外望去,借着月光,瞧见没上漆的门框、窗框,就问道:“妈,您想把大门和窗户漆成什么颜色?”
  “原先想漆大红柱子、绿窗户,一打听红漆太贵,我想将红色改成栗子皮色,门框上起金线也挺漂亮,价钱就便宜多了。”
  “可是不如‘大红门’好看。我看,贵就贵点吧!’说着,我又用眼睛征求哥哥的意见。他点点头说:“我也是这么想,九十九拜都拜了,最后这一哆嗦,还有什么舍不得的!”
  “话不能这么说,盖房子的事儿不同别的事儿,不能将就的地方,一点也不能含糊。要不,以后不是塌就是漏。太讲究,就不必了。漆颜色不就是为看吗,虽说眼下的日子一天好似一天,别忘了,咱们一点家底也没有。哪儿不需要钱哪?钱,你挣得不易,咱们处处还得省着些,说话你就二十五岁(虚岁)了,该张罗着把‘事儿’办了,还有你哥哥,都得用钱哪!”
  母亲的话有理。她真是一位勤劳、能干、有生活知识、心地善良的好母亲。听到她说该张罗着给我“办事”,哥哥姐姐都笑了,我的表情有些个不自然。母亲见状又说:“提到这儿啦,索性问问你:你打算什么时候办事呀?”
  “我……我……我没想……”
  “妈,甭听他嘴上说,他箱子里的花衣料……”二姐也插言打趣。我没等她说完,就抢着说:“人家都说上海的衣料好,我是买下来准备着……总归用得着哇!”
  “别争了,说真的吧,早点把事办了,家里才象个人家。”母亲郑重地征求我的意见。我只好说:“不忙吧,我等着和我哥哥一块办吧!”
  “别等我,别等我,我现在谈不到这个。”哥哥连连摆手,他又说:“这些日子,我学拉胡琴入了点门,我想让你给我托人拜个师傅。”哥哥的事情,一直令人发愁。他这些年来始终没找到合适的事由,闲散在家;跟我几次外出,也不是常事。听说他这半年喜欢拉胡琴,我很高兴:“你真要想学拉胡琴,太好了!将来咱们哥俩合作,还有的说吗?拜师的事容易,不知你想拜谁呢?”
  “想拜张九先生。”
  “噢,阎世善的岳父。好办!我天津演出回来,就去说。咱们去东北,他又认识你,估计没问题!”
  “他的事儿要是解决了,我就去了一块心病啦!”妈妈说。
  夜深了,哥哥姐姐们都各自休息去了。妈妈催促我:
  “天不早了,睡吧:明天又得上火车,晚上还有戏!”我掏出怀表一看,两点半了。
  “不想睡,睡一会儿就得起,更难受!我今儿个跟您补熬年三十的夜,我好几年都没在家过年啦!”
  “那也好!索性咱们娘儿俩说个痛快。刚才人多不好说,这会儿清静,你把你的想法说出来我听听。”母亲眼盯着,等我回答。我只好说:“我是想,房子盖好,攒一笔钱作为拜师的费用,拜了师再……”妈妈明白了,她笑了笑,顺手提起炉上的壶,往碗里续上半碗水。我接过水壶,又把它坐在炉子上。妈妈端起碗来喝了一口水。
  “你是打算先立业,后成家。妈也不是糊涂人,听了,只有为你高兴。可是,你还差五天就二十五岁啦,不能再拖喽!结婚的钱足够用,结了婚不碍你攒钱拜师,也了了我一件心事,你说呢?”
  我没好意思说什么,站起来,将炉子上吱吱作响冒气的开水壶拿开,看了看火,不该添煤,只好又将壶坐上。我觉得嗓子干辣干辣的,便将壶盖拿开,弯下腰,张开嘴往里吸蒸汽。妈妈见我没有回答她的意思,有些不高兴了,轻轻地责备我:“你总是这么拧脾气。你自己掂量着办吧,反正话是提给你了!”
  我一边哈湿气,一边冲母亲做了个鬼脸,说:“我听您的,您看着办吧!”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你这是干什么?”
  “我嗓子发辣,吸点湿气,润润。”
  “桌上有的是苹果,你多吃几个,败火,嗓子就不辣了。”
  我拿出在上海买的水果刀,给母亲削苹果皮。
  “您看着,我能将苹果皮削成一整条下来,这也是在上海学的,上海人吃果子,都削皮。尤其吃地梨,咱们叫荸荠,他们先把皮削下来串成糖葫芦样,再把皮套在荸荠上,等荸荠吃完,皮成了一个个小圈圈。”苹果削完了,我将皮提起让母亲看看是长长的一条之后,将苹果给她递过去。母亲接过削得白白的苹果,笑得合不拢嘴。
  “也就是现在,你舍得削皮;再早,能舍得吗?”
  “是啊,以前哪有钱吃苹果。好容易吃一个,还舍得削皮?也不懂什么叫削皮!”我又开始为自己削。母亲咬了一口苹果,说:“这苹果削了皮倒是好吃!”她吃着、吃着,脸上没有了笑容。我马上意识到,准是想起大姐来了!大姐病成那个样子,我转遍大街,买来两个小苹果,竟让瞧香的巫婆骗吃了,真可恨:如果大姐还活着,过上如此舒心的日子,该多高兴啊!想着,我不由心头一酸,急忙控制住了。我得用别的话题岔岔,不然,母亲肯定又会伤心了。
  “妈,刚才我忘了给您讲上海‘大世界’了。那里一进门放了几块镜子,把我照得别提多寒碜啦!”我把哈哈镜、什锦京剧等等都讲给妈妈听,很快,妈妈就让我给逗笑了。
  “将来有机会,我也去逛逛大上海,逛逛‘大世界’,照照哈哈镜!”
  第二天清晨,我告别了母亲,赶至天津演出。由于火车上受了风寒,初五,我与陈少霖演《失、空、斩》时嗓音失润。散戏后赶紧吃药。初六,我与吴素秋演《别姬》,嗓音已大见好转,但不如已往。我自己很不满意,观众依旧极为热情。
  去年,一天饭后,我在三里屯使馆区散步,一位老同志过来问我:“您是不是姓袁?”
  “对!”
  “我是您的老观众,我看着象您嘛!”
  “您有什么事吗?”我问。
  “没事,没事。我年轻时,就在天津看过您的《霸王别姬》……”
  他当时在天津英租界一家洋行里学徒,正巧看了这场《别姬》。他说:记得那年正月初三去看戏,戏园门口右侧立了一个牌,上写:袁世海艺员所乘轮船误期,今晚上演的《霸王别姬》改为正月初六补演。我说:“太对了!”他说:“那时,您很年轻,观众多欢迎啊!您这位‘霸王’上场前和上场时的掌声真足。我这个洋行的小徒弟也没少给您鼓掌。您演得真带劲!”
  事隔多年,没想到,这位在东直门副食店工作的孙锡山同志,成了我这次演出的见证人。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