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十章 喧宾夺主


  淅淅沥沥的春雨,湿润着田野,湿润了山岗。虽然气温依然很低,可那等待了一个冬天的树木、野草,像是在沉睡中突然被唤醒,全然不顾早春的寒意,拼命地吸取那依然冰冷的水份,迫不及待地吐出了嫩绿的叶芽。地头墙角,沟边路旁,满山遍野,一片新绿,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一年一度的春耕大忙季节也悄悄地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在山脚下的一处山坳里,有一片烂泥田,大大小小十几块。常年累月,地底的泉水不停地冒出,使得这片田从来没有干过,如同一塘干了表皮的浆糊。田里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草,密密茸茸地铺盖着地面,使人仿佛感到这里的土地也同别处一样,也是一片充实。然而,如果你是这样想,那可就错了,当你捅开那由草根网连着的地表层,就会发现,那底下所隐藏着的竟是足以令人生畏的糊状烂泥。
  蒙蒙的细雨,随着那忽左忽右的山风,时面拂在脸上,时而吹在后脖颈,令人感到丝丝的寒意;略显冰凉的雨水,顺着扛在肩上的锄头,慢慢往下淌,被握在木柄上的手挡住了,又顺着手往下流,把袖口都濡湿了。白晓梅用另一只手按住木柄,把满是雨水的手甩了甩,又重新握紧木柄。她紧走几步,跟上了前边的人。
  一行人顺着那弯弯曲曲的小路,慢慢地来到了山坳里的这片烂泥田。走在前面的人站住了,但并没有马上下到田里,而是默默地等待着后面的人到来,似乎这里即将进行的是一场冲锋,只有等人都齐,吹响号角后才一起进攻。
  这里的田埂,比其它地方的田埂几乎宽了一倍,然而在这软乎乎的烂泥上,它似乎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重负,在脚底下微微颤抖,使人感到似乎一脚踹去就能让它整个儿崩塌掉。田里的水,呈现暗红的锈色,水面上漂着一层薄薄的浮垢,令人莫测深浅。
  跟在白晓梅后面的石兰望着这片有点神秘的土地,那有关沼泽地能把一切都吞没的传说,顿时窜入她的脑海里。她不由暗暗担心,这烂泥田与沼泽地是不是也一样?她怯生生地问:“这烂泥田真的不会淹死人?”
  “不会的,这里没多深。”白晓梅肯定地说。这里她已经来过好几次了,即使在夏天,最深的地方也不过浸到大腿处。
  “不是说里面有井吗?”石兰仍上不放心。
  “那不是井,是泉眼的地方。不要紧,你跟着我就是了。”白晓梅解释着,给石兰壮胆。但尽管知道这里没有危险,可那烂糊糊的泥浆,仍使她从心里感到说不出的厌恶,巴不得早早逃离。她宁愿去干其它更累点的活,也不愿在这里呆着,可这又容不得她挑选,不来行吗?
  渐渐地人都到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没有谁想先下去。终于有人又把一卷烟抽完了,再这么干站着也是不行了,率先下到田里,其它人才一个个卷起裤脚,也跟着下去,开始干起来。
  白晓梅用锄头在田里捅了捅,用力按下去,泥浆很快淹没了锄头面,木柄也沉下了一大截。她一直往下按,锄头抵住了底下的硬土层,不再下沉了,她才拄着锄头,一脚跨了下去,踏在去年留下的稻茬上。那稻茬的残根,多少起了一点支撑作用不,但在一个人的重压下,仍然缓缓地往下沉,终于,泥浆淹到膝盖处的时候,再也不往下沉了,她稳稳地站住了脚。石兰学着她的样也下到田里。
  由于这烂泥田根本不能犁,只能靠锄头一下一下地翻,把稻茬、杂草锄起,压进泥里。与其说是锄,不如说是捞更为贴切些,那网连在地下的根,一锄头下去,牵动一大片,要想把它挖出来,还真不容易,只好把锄头往后拖,把根扯断,这么一来,那就要多费点力气了。那陷在泥里的双脚,每移动一步,也让人感到一份沉重。没干多久,便一个个累得气喘咻咻,而那飞溅起的泥浆,也很快沾满全身,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
  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环境里,哪怕你有十分的忍耐性,也会想方设法把自己从这泥泞中解脱出来,即使是短短的一刻。劳动的人群里,时不时出现了各种各样与锄草翻地的动作毫不相关的举动:有人拄着锄头,在与旁边的人细细交谈;有的独自一个,东张西望,似乎在搜寻着什么;更有人干脆走上田埂,找个地方一蹲,若无其事地抽起烟来,引得一些人也向他靠拢,以分享那片刻的安闲。
  白晓梅也停下了,站着歇会儿。她已经在泥浆里泡了近两个小时了,那为站稳而不时张开、紧缩的脚趾,微微酸麻;身上的热气似乎从双脚流露出去了,只觉得浑身一片寒意。她真想马上离开这里,哪怕是在田埂上走动一下也好,但又找不出什么可以上去的理由,除非把眼前的草锄到田埂边,然后才顺势上去一会。可要锄到那里,还早着呢!她不由羡慕起那些在田埂上走动的男人们,他们是那么的心安理得,仿佛只有他们才有权享受这美妙的间歇,而她只能一直在泥浆里浸泡着。
  旁边的石兰也停下了。两人相互看着,像是不认识似的,眼睛里都带着迷惘。在她们的身上,已经溅满了斑斑点点土黄色的泥浆;高卷着的裤脚,由于在走动时双脚不时踏到稍深的地方,使得裤脚成了一圈泥环;那落在脸上的泥浆虽然已被擦去了,但却留下一道道干黄的痕迹。要是在平时,她们这副容貌往人前一站,准会令人笑弯了腰,可已经感到苦不堪言的她们,此时哪里还有笑的神经?相视一阵子,白晓梅才指着石兰的下巴说:“那里还有泥。”
  石兰把下巴在肩上磨了磨,也对白晓梅说:“你那边脸上也有。”
  白晓梅也用肩头在脸上擦了擦——她的双手沾满泥浆,根本不能用来擦脸。
  这时,吴莲英朝这里走来,向白晓梅招了招手:“起来,走一走。”
  白晓梅怔了一下,看着吴莲英:“去哪?”
  “你不去吗?”吴莲英用嘴朝远远的山脚下的一片树丛一撅。
  白晓梅顿时明白了——吴莲英是叫她一同去解手。可她已经去过一次了,此刻并不感到特别的急迫,正在犹豫,石兰已经走过来,像是急不可待似的催着说:“走呀,快走呀。”白晓梅才拖起锄头,一步一步地走上田埂。
  本来,解手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哪怕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会想办法解决,哪有大活人让尿给憋死?可如今,这种生理需求被演变为在繁重的劳动中偷闲的一种手段,那些想歇一下的人,可以堂而皇之地停下手中的活,那种招摇,那种自如,哪怕遇到最苛刻的人,也无法指责——难道你叫人把尿撒在裤里不成?因此,对这方法加以利用,还真受益不浅,且百试不爽。
  她们来到水沟旁,洗去了手上和脸上的泥,并把裤脚也翻下洗干净,而衣服上的那点点泥渍,也被细心地搓掉了。尽管她们很清楚,再过一会儿,那讨厌的泥浆还上会重新沾上,但这丝毫不影响此时的耐心,那股认真劲,更让人想象不出这只是暂时的间歇,她们似乎正在努力地装扮自己,用一种崭新的形象去迎接什么。就这么洗了一阵子,直到觉得非常非常的干净了,身子骨也都放松了,才慢慢地走上那山边的小路。
  “看来,你是真的一点也不急。”吴莲英笑着对白晓梅说。
  “还不到时候急什么。”白晓梅也笑着说,“你不也一样?”
  “这就叫有备无患。”吴莲英的眼里闪动着一丝狡辩,“不然,真的急了,跑都来不及。”
  “哪有那么严重,还能把你憋死?”石兰不以为然地说。
  “哦,你还不知道,这尿还真能把人憋死的,我还真的差被憋死。”吴莲英顿时显得认真起来,“那一年去北京串联,整列火车上都挤满了人,连动都不能动,厕所根本没法去,就是去了也没用,里面同样挤满了人。到后来实在不行了,你猜怎么办?”她转过头,看着石兰。
  石兰一脸的茫然。吴莲英见石兰答不出来,便说:“没办法只好想办法。几个女同学围起来,中间的往下一蹲就解决了,然后换一个,轮流解决。结果,整个车厢都发大水了。”说完,不由大笑起来。
  “那还不羞死了。”石兰也笑了,一想到在解手时旁边站满了人,她的脸竟由不得微微泛红。毕竟,大串联的时候她还是小学生,没有参加串联,这种事情也就没有经历过。
  “开始还真有点羞,蹲半天都解不出来,到后来也就顾不得了,人都是逼出来的。”白晓梅接着说,当年那令人难堪的一幕,不由浮现在眼前。想想也是,人世间的一些平时难以想象、甚至有点不近情理的事,不也是由于那千奇百怪的偶然与必然的对撞而产生出来的吗?同样是解个手,那时是急出一身汗而无法去,如今却反而变成不急也装急,甚至变得花样多走一趟,这其中所隐含的道理又是那么的不言而喻。如果要说羞的话,那后者的行为从另一个角度看,不也是令人汗颜的吗?然而,当大家都这样做的时候你不这样做,就能表示自己是高尚了吗?如此看来,倒不如趁此轻松一下来得实在些。
  雨渐渐地停下了,小路两旁的树叶、草尖,挂满了晶莹的水珠。山脚拐弯的地方,走过来了几个人,那怡然自得的神情,如果你不是亲自去体验一番,是难以理解那其中的情趣的。白晓梅她们也慢慢地向那地方走去,走向那心中预定了的小天地……
  石兰重新下到田里,那片刻的轻松很快又被浑浊的泥浆搅乱了。虽然雨停了,可天地间一片灰蒙蒙,时间仿佛也停止了,而肚子却已经有点饿了,可离收工的时候似乎还早着呢。她感到手中的锄头越来越重,陷在泥里的双脚越来越沉,可那未翻的土地却似乎远远地没有尽头。刚才已经清除一遍的衣服,早已重新沾满了黄黄的泥浆,那湿漉漉的裤子紧紧贴在大腿上,一片冰凉。她感到快要精疲力尽了,想赶快离开这似乎不祥的地方,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刚才到小树丛里的一幕重演一遍。
  石兰挪动双脚,慢慢地向白晓梅靠近。卷起的裤脚在移动中翻落下去,她重新一圈一圈地卷起。突然,一道鲜红的血从那满是泥浆的腿上流出来,她不由一阵恐慌,一下子将裤脚捋到大腿上,只见一条硕大的蚂蟥紧紧地贴在腿弯处,那墨绿色的身躯显得无比狰狞,正在贪婪地吮吸着,鲜血就是从那被咬破了的伤口上流出来的。她惊吓得“啊”地大叫一声,急忙用手去扯,可蚂蟥那软软的身子,似乎在她的皮上生了根,怎么也扯子下,急得她又叫又跺,身体一倾,重重地跌坐下去。
  白晓梅听到惊叫,急忙过来,把石兰拉起,急切地问:“怎么啦?”
  石兰什么也顾不得了,手脚并用地上了田埂,坐着用颤抖的手重新捋起裤脚:“蚂蟥,大蚂蟥。”她的声音充满了恐惧。
  “别慌,在哪里?”白晓梅半跪在地上,帮着石兰将裤脚捋上。
  果然是条大蚂蟥!已经吸饱鲜血的身子,圆滚滚的仍紧紧地贴在腿弯处,旁边的泥浆已被鲜血染红了。
  白晓梅急忙用拇指和食指的指甲,紧紧地夹住蚂蟥的头部,试图把它拔掉,然而那蚂蟥的表面又滑又韧,拔了几下也没把它拔下。这时,其它人也跑过来,杂乱地说出各种办法。
  “用烟丝,蚂蟥怕烟丝。”有人说着,并递过一大撮烟丝。
  “我来,我来。”侯成宝挤过来,用手掬起水,洗去蚂蟥周围的泥浆,用他的衣角擦干,然后接过烟丝,按在蚂蟥的身上使劲地来回揉着。不一会儿,那蚂蟥便软绵绵地脱落了,他又拿起一撮烟丝按在伤口上。
  “赶快把它斩断。”石兰已经从紧张中缓过气来,看着侯成宝手中的蚂蟥,恨恨地说。
  “不用斩,我有办法治它。”侯成宝折来一段小树枝,从蚂蟥的尾部插进去,像翻猪肠一样慢慢地往里挤。蚂蟥的尾部很快被挤进了它自己的肚子里,终于到了它的头部,随着“噗”的一声,一股殷红的血从嘴部喷了出来,整个内腔也翻了出来,血淋淋地被反串在树枝上,结束了它那吸血鬼的一生。

  “驾。”随着李卫东的一声吆喝,站在前面的老母牛微微低下头,拉起犁,慢慢地朝前走去。李卫东左手拉着缰绳,并握着一根小竹子,右手紧握犁把,时而摆左时而摆右,不断地修正着犁沟的方向。那被犁起的泥土,顺着犁铧向上卷起,翻了一个身后又落了下去,在浑浊的泥水中荡起一连串的水花。牛一直走到地的那一头田埂前站住了,李卫东轻轻拉动缰绳,让牛转回去,又把犁铧对着刚犁起的那一垅土的边上,然后又是一声吆喝:“驾。”
  这是一片刚刚平整过不久的土地,方方正正,一层浅浅的水把整个地面都遮住了,使它如同一个水池。那些刚长出不久的小草,从浑浊的水中伸出细细的嫩叶,似乎想从那水里挣扎出来,然而这显然是徒劳的,再过一会儿,那沉重的犁铧将把它们连根翻起,再埋进那原本赖以生存的土地里。
  牛慢慢地走着,丝毫也不会对那些小草产生怜悯,可走在后面的李卫东,却感到这头老母牛实在有点可怜。它长得比其它的牛要小了点,而且岁数大了点,这就使它的力气弱了点。因此,每天它所犁出来的地,也就是比其它的牛少了。加上春耕开始以来,每天不停地犁着地,根本就没歇过;早上吃的一顿地瓜干煮的饲料,已经消化掉了,而中午人停下吃午饭,它却没有,只是嚼上一点干稻草,哪能吃得饱?此刻那深凹下去的肚皮就是明证。
  然而,牛是集体的,瘦了饿了与个人没多大关系,而犁多少地却表示犁田的人有多少成绩,这就使得有些人为得成绩不顾牛的实际体力,拼命地驱使牛快拉快跑,稍为慢点便是一顿鞭打,这头牛的身上也因此留下道道鞭痕。李卫东昨天接手用它犁田后,却不忍心再对它大肆鞭打,但这一来,他的成绩也就落在后头了。所以,偶尔也敲打它几下——谁叫你生下来就是牛呢。
  与李卫东同在一块田里犁着的张歪狗,见李卫东使唤的牛老是走得慢慢吞吞,闷在心里的一股气不由慢慢鼓了起来——虽说队里并没有定下每人每天要犁多少地,但毕竟犁多犁少大家看得见。然而今天的事却有点说不清了。这块足足有五亩的田,按每头牛每天约犁一亩的速度,够他与李卫东犁上两三天。但李卫东的牛走得慢,照此下去,三天还不一定犁得完,那么别人就会说他俩犁得慢,那岂不是被李卫东拖累了?他越想越觉得吃哑巴亏,决定再催李卫东快一点。犁到田埂前,他把牛转回头后,没有再向前犁去,而是停着等李卫东过来。
  李卫东也犁到田埂前,隔着张歪狗几步远,正想把牛转回头,猛听到张歪狗大声喊:“你怎么犁得那么慢?这样要犁到什么时候?”
  李卫东抬头一看,见张歪狗正瞪着他,不由心里来气。从与张歪狗同犁这块田后,张歪狗老是怨他犁得少,还说他偷懒,这使他大感枉屈——牛走得慢怎么能怪他?他也瞪着眼,没好气地说:“这头牛较没力气,它走不快,叫我怎么快?”
  “不快?不快就用力抽它几下,连这也不会?”张歪狗更加大声地嚷起来。
  见张歪狗那气势汹汹的样子,李卫东本想与其对顶一番,可转而一想,这张歪狗不过是那种小鸡肚肠的人,何必跟他过于认真,便说:“我就是因为不会抽它,你才会这么说。这样,我们来换一下,这头牛你去抽,你那头牛我来使,怎么样?”说着,脸上露出一种嘲讽的微笑。
  张歪狗楞了一下:换牛?换牛干什么?好一阵了他才明白过来,原来李卫东根本就没把他的话当回事,反而将了他一军。他当然知道他的牛比李卫东的牛强多了,如果一换,那他的成绩必大影响,这对他来讲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干的。但如不换,对李卫东怎么讲?他猛然想起自己的身份,自己是贫农代表,李卫东是知青,知青就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所以换不换牛必须由他决定。尽管他对“再教育”是怎么一回事还搞不大清楚,然而他还是感到自己突然变得伟大起来了。
  “谁跟你换?不换。”张歪狗显得神气十足。
  “那你就不要嫌我这头牛慢了。”李卫东依然笑着说。
  “慢了就抽,用力抽。”张歪狗把手中的竹子扬起来,“你们知青连这也不懂,没有‘再教育’就是不懂。”
  李卫东听了张歪狗的话,不由感到有点滑稽——这讲半天也说不清一件事的人,竟会把抽打牛与“再教育”联系起来。他不由来了兴致,准备与张歪狗戏耍一番,便作出一副虔诚的样子,说:“对了,我差点忘了你是贫农呢。这头牛,嗯,真得由你‘再教育’一下,思想才会提高。”
  张歪狗没有听懂李卫东话里的讥讽,反倒以为李卫东虚心接受他的“再教育”,不由心里热乎起来,便走到李卫东跟前,接过缰绳,扶住犁把:“我来教你。”说完,用竹子猛地向牛抽了一下。
  牛突然被打,便急速地朝前走。张歪狗不停地抽打着牛,来来回回犁了好一阵子,果然效果不错,比刚才李卫东快多了,正当他自我陶醉在这“再教育”的成功里,想对李卫东“再教育”一番时,才发现李卫东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使他大为泄气,牛也不再抽打了,任它慢慢地走着。
  过了一会儿,李卫东与马聪明走了回来。原来,趁张歪狗忙着演示“再教育”的时候,李卫东就到路边的水渠洗手,而在另一块田里修田埂的马聪明也来,两人便在那坐着闲聊一阵。正好那里有一丛灌木,挡住了他们,所以张歪狗看不见他们,他们却能看见张歪狗。
  “你到哪里去了?”张歪狗一见李卫东,不由有点气恼,“我替你犁田,你正好去睡一觉呀!”
  “我哪有睡觉?我不是一直在旁过看,看你‘再教育’嘛。”李卫东瞪着眼睛装不懂。
  “哪有‘再教育’那么久?我做一遍就该换你,哪能一直都是我?”张歪狗见李卫东那似乎是虚心接受的样子,口气也稍稍缓和了点。
  “其实,你‘再教育’一下才好,这牛很听你的。”马聪明俏皮地张开双手,做出一种无奈的样子,“不过,牛牵到北京还是牛,教它到死也改不了本性。就像你,永远是贫下中农。”
  这一次,张歪狗终于听出了李卫东与马聪明对他的嘲讽,不由又恼怒起来:“你说什么?你把我当作牛?告诉你,我是贫农,我是‘再教育’的,不是跟你们开玩笑的。这是毛主席讲的,你们要接受。”
  “当然啦,毛主席说的我们都要照办。毛主席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我问你,这‘再教育’的再字怎么写?”李卫东做出严肃的样子,看着张歪狗说。
  张歪狗不由怔住了,怎么毛主席还有说教育农民的?而且那个“再”字他真的不会写。他呆呆地看着李卫东,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不知道吧,我来教你吧。”李卫东用一根指头在空中比划着,“先一横,再一竖,再一横,再一竖,再一横,再一竖,再一横,这就是‘再’。懂了吗?”说着划着,他忍不住笑了起来,一旁的马聪明更是哈哈大笑。
  张歪狗简直听懵了,这横横竖竖的如雾里云烟,哪能分得清?而且,他原本是要对李卫东“再教育”,不想反被李卫东教育了一番,不由又气又恼:“我是在教育你犁田,你说那些干什么?”
  “互相帮助学习嘛,这样就是‘再教育’。”李卫东又是一阵的嘻笑。
  “歪狗,你要教育,先把你那‘歪’字写正了再来吧。”马聪明也把指头伸向空中比划起来,“也是一横,一竖,一横,一竖,再一横,再一竖,再一横,最后画上两撇胡子就是‘歪’啦。”
  听着那怪声怪气的笑声,张歪狗把脸都气歪了:“我……我……”他结结巴巴地竟说不出话来,那原有的高高在上的教育者的优越感一下子荡然无存。他扭身走回自己的那架犁边,把牛套好,一扬手,狠狠地抽了牛一竹子。牛发疯似地向前冲去,张歪狗紧紧地跟着,身后留下一道深深的犁沟。

  山村的夜晚,宁静而安祥,夜幕像一只无形的巨手,把人们在白天里的紧张、兴奋或是厌烦、不满都悄悄地抚平了;在田里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更是到了这个时候,才能感到一种解脱与轻松。吃过晚饭,人们三三俩俩地来到了晒谷场上,来到了那间点着一盏大煤油灯的屋子里。
  这是队里整排仓库最边上也是最小的一间,靠窗的地方摆着两张并在一起的桌子,上面摆着一副沾满茶垢的茶具;几条板凳随便地放着,后墙的地方还摆着一张竹床;地面上,墙角处,堆放着一些破麻袋以及暂时不用的喷雾器,整个屋里显得拥挤而零乱。这里是平时队委们商讨事情、开会研究的地方,算是小队部;晚上则是用来记工分,而那些记完工分后无事可干的男人们,都喜欢留在这里闲聊,以打发睡觉前的这一段时光。
  李卫东与马聪明走进屋里,见里面能坐的地方都坐满了人,还有几个人站在桌子前,正向记工员报说今天所干的事。看来要记上工还得等一会儿,两人便把工分薄扔在桌子上。
  马聪明见张歪狗也在那里坐着,便走过去,轻轻地拍了一下张歪狗的肩膀,调侃着说:“歪狗,下午教给你的字学会了吗?”说着,便笑了笑,几个已经知道那事情的人也跟着笑起来。
  本来,下午的事情就让张歪狗憋了一肚子的气,这时马聪明又提起,更使他恼火,他的脸顿时拉长了,拔开马聪明的手:“去去去,没你那闲工夫,要学你自己学。”
  “我知道你是学不会的,你这里不开窍。”马聪明用手指点了点自己的头,“你那脑筋呀,我看还是再吃几次‘海参’就好使了。”
  一说起“海参”,大家更是笑个不止。原来,那晚张歪狗与章华荣合作吃了一顿母鸭炖“海参”,可过几天他却发现章华荣煮的菜里也加“海参”,不由怀疑起它的功效,便问黄唯山。黄唯山无意中一语道破,说出了那“海参”本是蛏子干,他才知道自己上了当,气得把章华荣臭骂一顿,而这事情也被大家知道了,成了一段笑柄。如今马聪明又当众揭他的伤疤,刺到了他的隐痛,不由恼羞成怒,一脚向马聪明的腿弯处踹去。
  马聪明猝不及防,一下子跪倒了。他不由徒然变色:“跟你开玩笑,你怎么用踹的。”他站起来,顺势推了张歪狗一下,张歪狗坐不稳,身子一倾也倒在地上。
  “你……你……”张歪狗扶着椅子站起来,满脸怒气地向马聪明冲去。一旁的人看那架式,急忙把他挡住。马聪明稍稍退后一点,摆出一副大干一场的样子。
  屋里顿时乱作一团,大家说的说,拦的拦,总算把他俩劝住了。李卫东拉住马聪明的手:“走吧,先回去。”
  “我还没记工呢。”马聪明不情愿地说。
  记工员赶忙翻开马聪明的工分薄,问:“你今天做什么?”
  “修田埂。”马聪明的声音里仍然有点生硬。
  “卫东,你呢?”记工员又问。
  “犁田。”李卫东回答说。记完工,李卫东便与马聪明走了出去,回到祠堂里。
  又过了一会儿,游清池与侯成宝也回来了。大家免不了又把张歪狗的事情当作笑料,加油添醋的闲聊起来,房间里顿时笑声不断。
  正当知青们正聊在兴头上的时候,兰忠林与张金发突然走了进来。
  “里面好热闹啊。”兰忠林脸上带着一种令人捉摸不定的笑容,眼睛扫视着屋里的人,最后落在马聪明身上。
  马聪明心里感到有点不是滋味:这兰忠林早不来晚不来,莫不是冲着他与张歪狗的事,找他算帐的?尽管他并不认为刚才的事有什么大不了,但那事情不管发生在谁身上都不能算是好事,要是有人在背后再讲点什么,那可就不妙了。不过,既然来了,那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看你怎么着。他的脸在这一瞬间变得冷峻起来,其它的人仿佛受到他的感染,也都默默不语。
  “啊,坐,这里坐。”张金发感到屋里的气氛有点紧张,便做出一种很随意的样子,招呼兰忠林坐下。
  兰忠林看了看,便走到马聪明的身边,在竹床上坐了下来:“你们刚才在谈什么?接着讲嘛。”他显得很随合地又笑了笑。
  “没讲什么。”马聪明说话的声音冷冷的。
  “很久没到你们这里来了,今晚来看看各队备耕的情况,顺便到你们这里来坐会儿。”兰忠林轻松地说着,眼睛却迅速地又把所有的人扫视了一遍。
  其实,兰忠林今晚本来是来找张金发了解这几天备耕的事,但刚才在小队部里,却被张歪狗拖住,告了知青们如何如何一状,另有一些人也讲了有关知青们的事。对于张歪儿被知青捉弄的事,兰忠林是懒得搭理的——谁叫你这么的笨!而且,知青们一个个伶牙俐齿,能答善辩,连他也自叹不如。与其多费心神,倒不如当作不知道。
  可转而一想,兰忠林又觉得这事非管不可。刚才帮着张歪狗说话的人,那些话也不无道理:知青来这里,就是来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可他们不但越来越不服管,还嘲笑贫下中家不识字,还要打贫农!——尽管他已经明白那只不过是推了一下而已。
  联想到这一段时间,其它地方一些知青闹事什么的时有所闻,而那些鸡呀鸭呀,以及地里的菜时不时丢失,不是知青干的还会是谁?兰忠林不希望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也弄出事来,即使有也应当在露苗头时给于压下。而且他是书记,是这里的最高权威,知青们无论怎样也是归他管的,他不能就此放任下去,他自信有足够的能力把问题解决。
  然而,眼前的气氛却让兰忠林感到,事情并非像原先想象的那么容易。从一进门他就发现自己被摆在与知青们对立的位置上,而在这个位置上,要想会解决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先让这种对峙的局面缓和下来。他又看了大家一眼,显得关切地说:“大家最近生活得怎么样?”
  “还不是一样?”李卫东也是冷冷地说。兰忠林此时来的目的,他已猜出八九分,还不是为了张歪狗的事?他在心里做着各种应付的准备。
  兰忠林依然不急不躁,他轻轻地拍了一下马聪明的腿:“你最近胃好了没有?”
  马聪明见兰忠林不提张歪狗的事,反关心起他的胃来,心里顿时放松了:“有时好有时坏。这种慢性病,难哪!”
  “在这里,好好的人早晚会得病,我也差不多被他传染上了。”侯成宝略带幽默地说,“要让他好也容易,回家住几天包好。”说着,笑了起来,大家也跟着笑了。
  “那也没用。”游清池接着说,“回去好了,来又坏了,岂不是白费。”
  “这也好办。先回去把胃治好,然后空着身子上来,把胃留在家里让父母养着,不就两全其美了!”侯成宝大声地说。
  “这么说,你就是带着一个空壳来了。”李卫东不由大笑起来,其它人也跟着大笑,那种肆无忌惮,似乎早把兰忠林给忘了。
  兰忠林跟着笑了一阵,想起他来此并不是陪知青们聊天的,便说:“身体确实要紧,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就没有革命的本钱。但是,有好身体还要有个正确的思想,加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改造。像今天,你们对贫下中农的态度就是不对的。贫下中家对你们的‘再教育’,是对你们关心爱护,但你们不但不接受,还教他写什么字,这就看不起贫下中农。还有聪明,不但笑贫下中农不识字,还要打架,这就更错误。你们大家统一一下思想,对今天的事怎么认识?”
  屋子里顿时又沉静起来了。兰忠林不放过今天的事,对此,知青们是预料到的。但作为一个领导,在处理问题上,起码应先了解一下事情的经过,然后再作结论。而兰忠林一开口就认定李卫东与马聪明是错误的,并且不讲张歪狗的名字,一口一个贫下中农,似乎张歪狗就是代表着整个阶级。这就使得李卫东与马聪明难以接受了。
  “我哪有打架?大家平常也都开开玩笑,哪知道他却先踹我。”马聪明愤愤不不平地说。
  “开玩笑?开玩笑就可以将他推倒?”兰忠林的脸顿时阴沉起来,声音也变得严厉了。
  “他没踹我我哪会推他?”马聪明的声调高了起来。
  “那你也不能把他推倒。”兰忠林的声调也高了起来。
  “他能踹我我就不能回一下?”马聪明的声音更大了。
  “停一下,停一下,又不是吵架这么大声干什么?”张金发站了起来,看着马聪明说,“今天的事,歪狗有不对,你也有不对,双方都有不对。都应该自我检讨,以后不要再出现这样的事。”说完,重新坐下,掏出烟盒卷起烟卷来。
  尽管马聪明心里依然不服气,但张金发说的话毕竟比较客观,还可以接受。他不再说了,也从张金发的烟盒里撮起烟丝,卷了一个很大的烟卷。其它人也凑过来,各自卷了个烟卷抽起来。
  烟头闪闪,烟雾绕绕,屋里的气氛似乎因此而变得缓和点儿了。然而,在这烟雾后面,每一个人都在心里盘算着。
  “这烟不错。”兰忠林又吸了一口,然后,把烟尾巴扔在地上,伸脚揉了一下,“打架的事,虽然歪狗也有不对,但主要责任在聪明,如果聪明不讥笑他,也就没有事。所以聪明要做自我批评,并保证以后不再重犯。”
  “像他那种人,我才犯不着跟他吵架。”马聪明有点轻蔑地说。
  兰忠林见马聪明虽不认错,但总算默认了,便转向李卫东,说:“今天的事,都是从你开始的。歪狗教你犁田,是对你们知青的‘再教育’;叫你犁快点,也是为集体多贡献。这种思想你就应该好好学习。但你不但没有虚心接受‘再教育’,反而要教育他,那究竟是谁教育谁?是贫下中农教育知识青年,还是知识青年教育贫下中农?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问题,是接受‘再教育’的问题,你们自己想一想,对这个问题要怎样认识?”
  李卫东越想越感到不对劲。尽管今天的事,他并不认为自己全对,但也不能说都错了。你兰忠林要来解决问题,怎能完全偏向一方,却一下子把一大串帽扣过来呢?他感到心跳在加快,血液在奔流,那天生的反抗意识与几年红卫兵生涯所造就的无所畏惧的秉性,一下子涌上心头。
  然而,经过这一年多的艰苦磨炼,李卫东的心理已经变得成熟,性格也沉稳多了。他努控制住自己,别太激动,这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用一种超然的口气说:“你讲的这些道理谁都懂,但有些问题我应该解释一下……”
  李卫东把事情的经过大略地说了一下后,又说:“歪狗怕我犁少了影响了他,这我理解。但我并不是故意偷懒,因为牛的强弱是很主要的。牛也没有人的觉悟,并不会因为人想多干点它也拼命干,除非你不停地打它,将它拖死。”
  李卫东的话说得有条有理,而且意味深长,使得兰忠林无法批驳。另外,李卫东关于牛的觉悟的话,更是暗暗指着张歪狗,甚至可以认为也指兰忠林。所以,兰忠林在听完了李卫东的话后,心里虽然恼火,却发作不起来。
  然而,兰忠林毕竟是这里的书记,他是不允许他的权威被蔑视的,他站起来:“你不要以为你很有道理,你不要忘记你们来这里是干什么的,你们是来接受‘再教育’的,贫下中农永远是你们的老师。所以,单单今天的态度就很不对的,这哪里还有一点虚心接受‘再教育’的态度?”
  兰忠林一句一个“再教育”,在李卫东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如果说,一年多以前,知青们刚来农村插队的时候,这“再教育”对他们来说,除了表示对毛主席的崇拜与听从外,也是他们内心的一种寄托。他们希望“再教育”只是一种过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磨练,在思想上、肉体上接受了考验以后,会重新回到城里。就像读书一样,总有毕业的时候。
  随着时间的流逝,知青们盼望早日“毕业”的愿望越发强烈,可现实中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什么时候可以“毕业”。难道就这么一直被“再教育”,永远呆在这里当“学生”?如果这样,那“再教育”岂不是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到如今,“插队落户”如同套在孙悟空头上的金箍,而这“再教育”更是成了紧箍咒,知青们只要一听到它便头痛。如果说下午张歪狗大言“再教育”,还只是像未熟的杨梅,让人感到酸溜溜的话,那兰忠林此刻讲出的这一词汇,则已成了沤过头了的咸菜,令人反胃与恶心。
  “我的态度不好,那他的态度就很好?他的思想境界就真的那么高?”李卫东的眼中流露出一片的嘲讽,“学生错了,老师当然可以批评,但老师错了,学生就讲不得?‘再教育’又不是管制,知青说说总该可以吧。”
  “歪狗的态度才不对,先踹我。”马聪明又一次申辩起来。
  “都是歪狗这个人,小心眼,不然也不会有今天的事。”游清池也接着说。
  知青们各说各的,但都是说张歪狗的不是。这使兰忠林感到,事情的发展与他预想的完全相反,要是再说下去,也不见得会有什么令他满意的结果,反而会使他的权威在争辩中被看轻。他不再与他们进行这场他认为难缠的争辩了,便站起来:“好了,都别说了,今天的事情你们认识了就行。但我再说一遍,不能再与歪狗争吵。要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认真改造世界观,真正做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早点睡觉,明天还要出工。”说完,便与张金发一同走了出去。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