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6.两次柏林危机中的核阴影


  第一次柏林危机发生在40年代末,第二次柏林危机发生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两次危机到现在,已经过去三、四十年之久了。在两次柏林危机中,都有人品图利用自己的核优势,获得自己还没到手的东西,跃跃欲试差点扣动核扳机,有时候核战争确有一触即发之势。

  6.1孤零零面对一只露着大牙的狗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德国战败投降,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东部为苏军占领区,西部为美、英、法3国军队占领区。
  柏林处于远离西德100英里的苏军控制的东德境内。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盟国所缔结的军事和外交协定,只规定柏林由美、英、法、苏四方共管,而没有对西方进入柏林的通道作出明确规定和保证。
  1948年,苏联和美、英、法等国的一系列行动,使柏林分裂为苏联占领的东柏林和美、英、法占领的西柏林。西柏林位于苏军占领区的中心,自己有独立的政府和西方盟国的卫戍部队,西方把它看成"存在于铁幕的共产主义那边的最后一个'民主岗哨'”。苏联认为,西方势力在柏林的存在是危险的、不能容忍的,早就想拔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
  但在1949年以前,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原子武器的国家,斯大林手里没有核武器。美国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和苏联打交道。为应付第一次柏林危机,美国于1948年3月至12月先后制定过"大热天"、"欢乐"、"烧灼"三个核打击计划,准备用34枚、50枚和133枚原子弹,分别袭击苏联的24座、20座和70座城市目标;还考虑到战争有可能拖延两年时间,于是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再向苏联投掷200枚原子弹,摧毁苏联40%的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在美国的讹诈战略中,核武器和常规武器一样,被认为是可以使用的,被认为是一种摧毁敌人工业中心的一种更有效的爆炸物。当时,美国主张不仅要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还要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武器。原子弹的增加,被认为仅仅是增加了美国战略武库中的威力。
  美、英、法等国为加强在中欧的地位,不仅策划在西德和西柏林建立三国"联合占领区",而且着手利用"马歇尔计划"复兴德国,宣布单方面实行"币制改革"。这些举措,受到苏联的强烈反对。东西方的矛盾激化,战争一触即发。
  1948年3月5日,德国美占区军事长官卢修斯·克莱向美国发回一份电报,加深了美国人对战争的恐惧感。克莱报告说,苏联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杜鲁门总统看了电报后惴惴不安,在给国务卿马歇尔的一张短笺上草草地写道:“俄国会先动手吗?谁将扣动扳机?那时我们该怎么办?”
  中央情报局在报告中也说,它不能保证60天之后不发生战争。因此,美国防部开始处于戒备状态;海军作战部长建议采取措施,"使美国人民对战争有所准备";陆军部长询问:把"鸡蛋"——原子弹——运到地中海需要多长时间;空军部长秘密建议:如果苏联拒绝撤出中欧,美国就往俄国投几枚原子弹。那时候,美国的武器库中约有20枚原子弹,而苏联却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绝对的核优势,使美国军队中有的人趾高气扬,跃跃欲试。
  对当时的紧张气氛,美国报纸作了绘声绘色的报道。有一则消息说,有整整一周,"在国会大厅,在街头巷尾,美国公民到处都在谈论美苏之间有可能要发生的战争"。艾尔索普兄弟报道说:“华盛顿今天的气氛,已不再是战后的气氛,而是战前的气氛。”
  克莱向华盛顿发回的电报,使美国人胆颤心惊。一方面,造成了一种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气势;另一方面,达到了帮助军方领导人对付国会听证会的目的,因为危机有助于做国会的工作。这份电报,不仅有助于宣传马歇尔计划,而且有助于政府实现诸如为军队争取更多的拨款和恢复征兵制等目标。
  3月25日,克莱虽然举行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宣称他的“电报被过分用来做文章",但并没有缓解紧张气氛。美国防部长福雷斯特尔的神经仍然绷得很紧。
  3月30日,国防部长向空军提出一个问题:“把B—29(原子弹)运出储存库需要多长时间、多快速度?"他念念不忘的问题是:美国必须有所准备。美国对战争准备不足,使这位国防部长焦虑不安,夜不能寐。
  当时,空军主张依靠原子弹,要求建造的轰炸机越来越大;海军更是踌躇满志,要求增加巨型航母。
  1948年上半年在美国国务院举行的一系列会晤中,产生了后来被称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同盟。当时对会晤是高度保密的,采取的保密措施也非常严密。参加会晤者为了避人耳目,都从国务院的车库里溜进会晤地点。即便如此,还是没有做到万无一失。谁也没有想到,英国代表团的一个成员唐纳德·麦克莱恩是苏联间谍。
  会晤内容很快传递到苏联人那里。斯大林从两种制度势不两立的思维模式出发,得出他最担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苏联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西方国家结成军事同盟,无疑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包围。
  美国人凯南分析了斯大林在当时那种历史条件下的心理状况。他说:“就像一个人误入一个四周有围墙的花园,发现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面对一只露着大牙的狗。这条狗暂时还未露出凶相。这里,可以肯定,我们最好是先假设这牙齿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然而,和露出牙齿、狺狺作吠的恶犬讲友好关系,也未免太天真了。
  美国不希望看到一个苏联控制下的统一的德国。另一方面,一个脆弱的德国又将阻碍欧洲的"复兴"。所以,福雷斯特尔等人决心把德国重建成西方的堡垒,即使这样做会导致德国的分裂,他们也在所不惜。形势的发展,使苏联人肯定地认为,他们最担心的事情已经发生:在他们的边界,已重新建起了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德国;资本主义国家正联合起来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旗势汹汹地对苏联进行战争恐吓,其中包括进行核威胁。
  1948年夏天,苏联采取了一系列针对西方的行动。
  6月中旬,苏联开始阻拦从西区往西柏林运送煤炭的货运列车,理由是"车厢有毛病。”
  第二步,针对客运列车采取行动:守在边界上的红军卫兵,开始每隔一列客车,就挡回一列,理由是:“车站拥挤。”
  6月26日,西占区币制改革开始生效,苏联的反应是,在24小时之内,切断了西德与柏林之间的一切陆上通道,停止向西柏林供电。西柏林的200万居民只有够吃36天的食物了。人们感到了压力。6月22日,苏联决定在东柏林发行新货币,作为整个大柏林的流通货币,以杜绝西占区货币在东占区和东柏林地区流通。
  6月23日,西方宣布,在西方控制的柏林地区和西德使用新的德意志马克。
  从6月24日期,苏联又切断了西柏林的水路交通,停止从苏占区向西柏林供应物资,开始了对柏林的全面封锁。封锁加剧了紧张局势,搅得西方的决策者心慌意乱,意见纷呈,莫衷一是。
  克莱将军态度坚决而激烈。他主张和苏联对抗,要像骑兵搭救一辆铁路货车一样,派遣一支装甲车纵队开进西柏林去。他认为,这样做,会把苏联人吓倒,在强硬态度面前,苏联也许会后退。
  但是洛维特反对克莱将军的意见。他认为,克莱的想法是"愚蠢的"。红军只要切断几座桥梁,前边一座,后边一座,就可以置装备员好的护卫队于困境。苏联人会坐在山坡上哈哈大笑,或者更糟,苏联人会开始扫射。洛维特不无根据地断言,护卫队绝不可能达到目的。
  美国的决策者还议论过其他办法,例如禁止苏联船只通过巴拿马运河,封锁海参崴,等等。但又觉得这些办法不是不符合实际,就是不可能奏效。
  在6月25日的会议上,洛维特、福雷斯特尔和杜鲁门都一致同意:“美国必须采取坚决的步骤,以便呆在柏林。"翌日,美国宪兵抓住了苏联占领区司令索科洛夫斯基。理由是,他在返回东柏林郊区他家的途中,不应该飞驰穿过西柏林。一美国士兵用冲锋枪顶住了这位苏联元帅的肚子。苏联卫兵们都伸手去掏枪。经过千钧一发的紧张对抗,最终以索科洛夫斯基被释放而踩灭了已经在嗤嗤地燃烧的导火线。然而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并没有消除,双方的神经都绷得更紧了。
  杜鲁门总统只会悦:“我们呆在柏林",美国将"尽量长平地"留在柏林。但是如何呆在柏林,却想不出任何切实可行的办法。
  为了炫耀武力,美国向英国运去了60架B—29轰炸机,并且小心翼翼地将这一情报泄露给外界。虽然飞机并未经过改装,无法携带原子弹,虽然这些飞机的载油能力不足以使它们飞抵苏联城市并且返回,有意泄露情报只是为了进行讹诈,但是不能因此就断定,美国当时完全没有使用核武器的企图。
  事实上,美国军队当时正在紧锣密鼓地为战争爆发做准备。当时苏联在东欧有50余万驻军,其中约30万军队驻在东德。在兵力上,苏联占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是杜鲁门威胁说:“本政府准备使用任何可能需要的手段。"福雷斯特尔曾焦虑异常,他问杜鲁门:如果苏联的坦克开进西欧,他是否准备向苏联投原子弹?总统说,他"祈祷永远不需要做这样的决定"。
  福雷斯特尔在9月13日的日记中写道:“但是,如果有必要,毋庸置疑,他会这么做。”
  杜鲁门在他的日记中写道:“真是可怕的一天。柏林一片混乱。福雷斯特尔等人向我介绍了基地、原子弹、莫斯科、列宁格勒等方面的情况。听后,我有一种可怕的感觉,我感到战争就在眼前了。”
  福雷斯特尔对备战负有主要责任。晚上,他彻夜不眠,闷闷不乐地思忖着军队不得不作出严峻抉择的问题。他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以弱小的常规部队来和苏联打仗,要么使用原子弹来对付苏联。福雷斯特尔心里明白,美国虽然拥有原子弹,但数量不多,不足以保证一次袭击,就使得苏联无力反击。此外,美国已削减了它的常规部队,因此采用常规部队作战,也没有力量击败苏联。这种两难境地,使美国的决策者们好像爬到悬崖的边缘,看一眼底下的深渊之后,感到不寒而栗,于是又退了回去。
  6月30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向报界说,杜鲁门总统已决定对柏林进行空运,靠空投拯救遭到封锁的西柏林。美、英、法动员了当时所能动用的全部空运力量,建立了通往西柏林的"空中桥梁"。C—47运输机一架接一架飞进柏林,在滕珀尔霍夫机场,每隔4—5分钟就有一架飞机着陆。空投量不断增长。每天需要空运几十吨货物才能维持柏林的生活。
  6月和7月,每个月的空运至少1147吨,甚至煤炭也用飞机来运输。为了解决运输量增加的问题,2万名柏林人还赤手空拳建造了一个新飞机场。
  在为时11个月的封锁中,西方动用的飞机达20万架次,向西柏林空运了150万吨物资。
  在此期间,苏占区于1948年11月间建立了柏林市的市政机构,西柏林也于12月5日建立了市议会和市政府。从此,柏林正式分裂为备有立法、行政、司法系统和货币制度的两个城市。
  一直到1949年5月4日,苏、美、英、法四国纽约会议达成协议,决定于1949年5月12日凌晨解除对西柏林的封锁,并决定于5月23日在巴黎召开四国外长会议讨论德国和柏林问题。至此,长达11个月的第一次柏林危机暂时得到解决。

  6.2"现在世界不同了"

  第二次柏林危机从1958年到1963年,长达4年之久。这场长时间的、时断时续的危机,始终与核威胁、核战争危险联系在一起。和第一次柏林危机不同的是:苏联核武器的发展,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核优势,处于咄咄逼人的攻势地位的不是美国而是苏联。
  早在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时,美国就明确承担了在欧洲的防卫义务。"北大西洋公约"是在1949年4月4日缔结的,这一公约的缔结,标志着北约组织的成立;与此相关联的是,1951年又组建了欧洲空军最高司令部。为了和北约组织相抗衡,苏联等8个社会主义国家,于1955年签订了华沙条约,成立了华约组织。从此,欧洲正式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虎视眈眈、互相对峙的局面。
  1949年9月,美国的两架起象侦探机,在太平洋北部和关岛、日本之间的高空飞行时,测到了原子辐射,因而断定苏联已进行过一次原子弹爆炸。起初,杜鲁门总统还怀疑这一判断的真实性,他不相信俄国有能力如此迅速地制造出原子弹。但是五角大楼看问题比较客观,对苏联已研制出原子弹深信不疑。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杜鲁门也不再有怀疑,于9月23日宣布:“我们有证据说明,在最近几周之内,苏联进行过一次原子弹爆炸。”
  苏联的核弹爆炸,对西方产生很大震动。
  西方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觉得"现在世界不同了"。过去美国享有对原子弹的垄断,现在垄断被打破了,军事优势恐怕难以保持下去了。
  西方的第二个反应是产生危机感。美国人认为,美国不再是一个受到两个大洋保护、可以免受战争蹂躏的安全岛了;在广岛和长崎所发生的事情,现在都可能在纽约和芝加哥发生。
  西方的第三个反应,是军方有人强烈要求增加美国的原子弹生产,通过军备竞赛取得核优势。有人则主张放弃完全依靠原子武器的孤注一掷的战略,必须加强陆军、战术空军、空运和各种特种部队。
  从1949年至50年代中起,美苏的核军备竞赛处于第一阶段,竞赛的内容是增大核弹头的威力,歧途径是提高核弹头的比威力。
  比威力=弹头当量/弹头重量,单位为吨/公斤,它标志着核弹头的性能和技术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公斤常规炸药比威力为0.17,1公斤裂变材料爆炸比威力为1.7至2万吨梯恩梯,1公斤聚变材料爆炸比威力为5至8万吨梯恩梯。
  50年代初,美苏双方将主要视线集中在制造氢弹上。
  1952年和1953年,美苏先后爆炸了氢弹。接着双方又开足马力,提高氢弹的当量。
  从50年代中期开始,双方竞赛的重心移向核武器运载工具。从战后到50年代中期,美国的核运载工具全部依靠战略轰炸机,美对远程导弹一直瞧不上眼,认为它不如轰炸机可靠。
  相反,苏联早就把发展弹道导弹作为重点。虽然从1956年开始部署远程轰炸机,但一直到1963年才拥有155架,仅为美国当时轰炸机数量的12%。从1950年起苏联就开始设计战略弹道导弹,并且制订了长远规划。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很快试制出第一代中程导弹,其中有SS—3,射程为1200公里;SS—4,射程为2000公里,SS—5;射程为4100公里;SS—6是苏联研制的第一种洲际导弹,它是1957年试验成功的。这一年的10月,苏联还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由于苏联在1958年获得了新的所需要的核力量,尤其是能打到欧洲各国的导弹力量在急速地增长,而且在洲际导弹竞赛中,苏联也占据着有利地位,因此,赫鲁晓夫利用核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有利条件,开始发动一场新的世界攻势。他觉得和40年代后期苏联处在退却地位的形势已不一样,50年代后期,在亚洲,在非洲,在拉丁美洲,在工业发展方面和空间探索方面,苏联都处于攻势。他认为,柏林西方势力的存在,是令人难以容忍的。西柏林使他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他把它时而说成是"卡在嗓子眼里的一根骨头",时而说成是一个"毒瘤"。
  1958年11月10日,赫鲁晓夫宣布,他打算尽早与东德签订和平条约。签订和约的实质,就是要结束盟国的占领,结束美、英、法三国在柏林的权利。
  对于柏林的地位问题,西方国家之间也存在着严重分歧。西德认为,"柏林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州";美、英、法三国不同意这一看法,坚持认为,不能否定柏林是处于四国占领之下的地位。东德政府认为,"整个柏林位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领土上。整个柏林属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主权范围"。苏联支持东德的立场。根据这一立场,一旦苏联和东德签订和约,西方三国就没有理由再占领柏林。但是,西方三国并不愿意放弃占领权,它们认为,西方三国在东柏林的权利,是根据战时的《雅尔塔协定》获得的,与西方并未承认的东德毫不相干,或者说,东德没有资格和苏联签订和约来结束西方三国在柏林的权利。这样一来,就使得东西方的对立,围绕着柏林问题而变得尖锐起来。
  11月14日,苏联部队开始行动,在西德通往西柏林的高速公路上"骚扰"美国的运输车队。
  11月27日,苏联政府采取了更加激烈、更具威胁性的步骤。它照会美、英、法三国政府,宣称应就战时同盟国和德国之间的关系缔结一项和平条约,以重新确定西柏林的地位。西方有的研究者指出,这个照会,是苏联在原子外交方面的一个演习,是苏联利用品核力量的新面貌强制欧洲中部发生变化的一种尝试。无论是核威胁还是苏联所追求的目标,在这个正式照会中都表示得明白无误。苏联的核威胁是在谴责对方的威胁之后发出的。它是这样说的:
  讹诈的手段和不顾后果的武力威胁对解决像柏林这样的问题是最不适宜的。这样的手段不仅不能帮助解决任何一个问题,而且只会使形势发展到危机的地步。但是只有疯子才会在维护占领国在西柏林权利问题上走到发动另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极端地步。如果真有这样的疯子出现,毫无疑问就会找到给疯子穿的紧身衣。
  赫鲁晓夫以最后通牒的方式,限期于6个月内结束西方三国对西柏林的占领状态。他说,如果西方在6个月之内不接受这样一个条约,苏联将与东德作出单独安排,并放手让这些新规定在西柏林强制实行,届时那里的美国人、英国人和法国人的现有权利将全部无效。
  就在11月27日,赫鲁晓夫就柏林问题举行记者招待会。他说:“每个人都明白,柏林位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赖以建立并且不断发展的那一部分领土上。因此,最正确的决定应该是,现在实际脱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柏林西部应同它的东部合并。这样,柏林就会成为它所在国家范围内的一个完整的城市。"赫鲁晓夫的话是要告诉西方:如果西方三国坚持在柏林的权利,继续留在柏林,那就必将受到在当地军事力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华约军队的包围。这时候,西方三国就只能有两种选择:或者在柏林被迫接受东德的领导权,或者诉诸武力同苏联对抗。
  西方领导人认为,赫鲁晓夫的建议是无法接受的。如果接受这个建议,就等于西方放弃西柏林,使它听凭东德和苏联的摆布。因此,赫鲁晓夫的这一要求立即遭到美国的坚决拒绝。当天,美国就作出了强烈的反应:“……美国决不会默认苏联单方面拒绝履行其与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式商定的关于柏林的义务与责任。它也不会与苏联签署将最终导致使西柏林人民处在敌对统治下的任何协议。"曾在杜鲁门政府中任国务卿、后在肯尼迪政府任柏林问题高级顾问的迪安·艾奇逊说得更为明确:“……如果赫鲁晓夫在柏林问题上可以分裂西方联盟,并且迫使盟国可耻地撤退,放弃我们曾发誓要保卫的西柏林250万居民,德国和整个欧洲就会认为赫鲁晓夫才是欧洲的统治者。我们的美国人民也会表明我们同样也认为赫鲁晓夫是统治者。”
  1959年1月份,参谋长联席会议告诉艾森豪威尔,如果赫鲁晓夫真的想关闭高速公路,参谋长联席会议打算在第一天以一个师的兵力投入行动。艾森豪威尔认为,要在对方的顽强抵抗下打通通往柏林的通道,一个师的兵力显然太弱了。此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即使用武力打开通道,能否提供兵力来保证110英里长的通道畅通无阻,也是一个未知数。因此,艾森豪威尔没有同意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建议,他要求另想其他办法。
  赫鲁晓夫施加的压力时紧时松,11月27日提出的6个月期限造成的紧张气氛,到1959年春天就缓解了。这时,期限问题不再提了,赫鲁晓夫甚至邀请艾森豪威尔对苏联作一次访问。1959年复,苏联与美、英、法三国在日内瓦开会讨论德国问题和柏林问题,没有结果。赫鲁晓夫作出让步,艾森豪威尔也答应双方可以再进行谈判。1959年8月3日,华盛顿和莫斯科宣布了同样的内容: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将于9月访问美国,随后美国总统将在秋天前往苏联首都。
  1959年9月15日,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肯尼迪在他到达的当天下午,便表示相信:“如果赫鲁晓夫先生能建设性地使用他的权力,他将可能作为一位伟大的国务活动家而留芳史册。"在戴维营,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举行了著名的私下会谈。在会谈中,赫鲁晓夫暗示由于他先前表示的态度极为坚决,目前无法立即从这个立场上后退。然而他承认理解总统的坚定态度,并表示愿意取消关于苏联政府单独同东德签订和约的期限以及关于柏林问题的最后通牒。僵局打破了。为了迁就这位苏联领导人,艾森豪威尔同意,在赫鲁晓夫有机会向其政府成员解释他的决定之前,艾森豪威尔总统不宣布苏联立场的这一变化。

  6.3"毁灭英国只需6颗原子弹"

  赫鲁晓夫访美后,柏林问题又回到了苏联最后通牒之前的比较缓和的状态。这时,西方大国认为,重新举行美、英、法、苏四大国最高级会议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们希望能在柏林问题上取得进展。后来,四国又确定于1960年5月1日在巴黎举行首脑会议。
  可是到1960年,危机又发展到一个新的严重时刻。1960年5月1日,一架由中央情报局雇用的年轻飞行员鲍尔斯驾驶的U—2高空侦察机在深入苏联境内1250英里进行摄影和电子侦察时,被从斯摩棱斯克附近发射的导弹击落。鲍尔斯跳伞逃命,被8名苏联国营农场工人抓获,并迅速被押往莫斯科。5月5日,赫鲁晓夫在最高苏维埃发表演说,谴责美国的"强盗飞行"和"侵略性挑衅"。在美国进行一系列诡辩之后,赫鲁晓夫又于5月7日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拿出一张照片,高举着给代表们看:“请看,这就是被击落的U—2飞机拍摄的照片副本,照的是一个军用机场,战斗机在待命,两道白色长条是飞机跑道。有趣的是,美国飞行员还带有两块金表和七个女式戒指。他想引诱谁呢?是想飞得更高,飞到火星上引诱那里的妇女吗?"接着,赫鲁晓夫情绪高昂地站在讲台上,精神抖擞,口若悬河,对美国政府嘻笑怒骂,讽刺挖苦。
  这样一来,美苏关系又紧张起来了。这次U—2飞机事件,导致了巴黎最高级会议的破裂,也取消了美国总统对苏联的回访,并且使戴维营会议以来关于柏林问题的进展烟消云散。直到1961年,美苏双方的谈判仍毫无进展。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不停地在一次次的谈判中说"不","不",而一直忙于处理柏林问题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又因患癌症在1961年5月24日死于华盛顿的医院之中。柏林问题就继续拖了下来。
  1961年1月,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
  当他还是参议员的时候,就曾一再强调过在柏林问题上的严重风险。他说过:“我们必须毫不含糊地表明,我们决不容许削弱我们在柏林的地位,我们将实践保卫西柏林人民自由的诺言,而且如果赫鲁晓夫先生决心一意孤行,我们准备承担我们应尽的义务。”
  60年代初,美国又回到了垄断核武器那段时期所信奉的理论上,认为准备常规战争的费用要比核武器高,美国打不起有限战争,而应主要依靠核武器,用大规模报复或核打击的方式,来抵抗"局部侵略"。副总统尼克松耀武扬威地说:“我们已经采取一项新政策。我们不会让共产党人在世界各地通过小规模战争把我们一口一口地吃掉,今后我们要依靠大规模的机动报复力量。"在国会中最有势力的一个军种——空军也持这种论点。在海军上将阿瑟·雷德福的控制下,连海军也改变了它以前要打有限战争的主张,转为更加重视核战争的作用。
  1961年,西德国防部长弗朗茨·约瑟夫·斯特劳斯对肯尼迪政府的一些官员说,他曾得到雷德福的保证:只要有一个共产党士兵越过西方边界,美国就会立即用全面核战争对共产党集团进行报复。
  1961年,肯尼迪觉得当时美苏在军事上的力量大体是相等的。赫鲁晓夫担心西德不久将拥有核武器,会利用未定的分界线向东德进犯;加上美国"民兵"和"北极星"导弹计划在加紧进行,哈里曼3月初任巡回大使时又曾说过"有关柏林问题的一切讨论必须从头开始",这一切使苏联觉得美国政策变得更加强硬,核战争的威胁更加严重。1961年1月6日,赫鲁晓夫虽然宣称盟国在西柏林的地位"非常脆弱",并发誓"要从欧洲心脏拔掉这根刺",但这丝毫没有使西方的核威胁有所收敛。
  1961年6月肯尼迪总统在维也纳同赫鲁晓夫会晤之前,访问过法国,同戴高乐举行了会谈。当戴高乐说到西方不能后退,不能允许改变西柏林的现状,要使赫鲁晓夫认识到柏林战争的结果是一场全面战争时,肯尼迪明确表示:我们必须用行动来表明我们的政策,必须让赫鲁晓夫认识到,我们到必要时将不惜进行一次核战争。肯尼迪还指出,保卫欧洲和保卫美国完全是一回事。美国军队驻扎在欧洲,就是为了告诉莫斯科,对欧洲的进攻将自动构成对美国的进攻。如果苏联威胁要侵犯西欧,美国准备用核武器来回答。肯尼迪甚至毫不忌讳地强调将首先使用核武器。他说,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一方的优越性是如此之大,以致在俄国人还只使用常规武器的时候,美国也不会放着核武岂不用。
  戴高乐根据自己的判断,断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把自己的原子武器交给别的国家来支配;美国只可能在它自己的领土直接受到威胁时,才会使用核武器。他还提到,美国已经提高了"核门槛",即把预定使用核武器的预定界线推后了。
  肯尼迪解释说,提高"核门槛"只是为了保证不让局部冲突引起核战争,它并不意味着减少所承担的义务,而是加强控制。任何危及北约组织的进攻都会在"核门槛"以上。他说,美国在柏林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
  然而肯尼迪总统就职70天之后,就接受了中央情报局关于将入侵和解放古巴计划付诸实施的建议,于1961年4月入侵古巴猪湾。入侵的结果却是美军遭到惨重失败。赫鲁晓夫根据美国在古巴作战中处理失当的事实,断定肯尼迪既无经验又很软弱。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对肯尼迪的核威胁并不感到特别担心,反而认为只要承担少许风险,苏联就有可能从西方手中取得对西柏林的控制。
  在1961年6月4日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维也纳会谈中,赫鲁晓夫表露了他的最大的愤慨和激烈情绪。他用刺耳的声调阐述了苏联的观点和要求,主要内容是:(1)德国的现状令人不能容忍。他说,战争结束到现在已经16年了,可是仍然没有签订和约,正式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工作早该实行了。(2)他认为一个重新武装起来的西德正在北约组织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3)他要求使西柏林成为一个自由城市。他说,他愿意在和约问题上和西方取得协议,但如果美国拒绝,苏联将单独签订和约。这一步骤将结束战争状态,解除现有的各种义务,包括占领权、行政管理制度和出入权。
  肯尼迪语言温和但是态度坚决。他对赫鲁晓夫说,柏林不是老挝,它牵涉到美国的安全,它对美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并非承蒙别人容许才进入柏林的,我们是打进去的,我们继续留在那里是依据协议上所规定的权利;如果容许自己被驱逐,甘愿丧失我们在柏林的权力,那么美国的一切保证和承担的义务,将从此被视为废纸,谁也不再会相信我们所承担的义务和诺言。抛弃柏林将会使美国变得孤立。"肯尼迪说,美国是不会接受最后通牒的,他来担任美国总统,决不是为了使他的国家陷于孤立。
  赫鲁晓夫指责说,肯尼迪拿国家作幌子,就可能意味着美国还想进驻莫斯科,因为那样更会增强他们的战略地位。
  肯尼迪尖锐地回答,美国人哪儿也不想去,就愿意呆在他们现在所在的地方。
  赫鲁晓夫反复强调,世界上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止苏联签订和约,再拖延下去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签订和约以后,任何对东德主权的侵犯,都将被看成是公开的侵略。如果东德的边界——陆地、空中或海上的边界线——遭到侵犯的话,就得加以保卫。如果美国要在德国问题上挑起一场战争,那就让它这样干吧……任何一个想要发动战争的疯子,都应当被捆起来。
  赫鲁晓夫问道:美国为什么要呆在那里?
  肯尼迪回答说:美国在那里已经呆了15年,他就任总统不是来接受完全背离美国利益的安排的。
  肯尼迪说,赫鲁晓夫的建议是一个极其严重的挑战。赫鲁晓夫针锋相对:苏联不能再拖下去了,无论如何,苏联必须在1961年年底以前签订这项和约。
  强硬的言词,使争论更加充满火药味。
  赫鲁晓夫变得更加粗暴:“我要的是和平,但是,如果你要战争,那是你的问题。苏联除了接受挑战,别无他法。战争灾难是共同分担的。12月份签订和约的决定是坚定不移的。”
  肯尼迪冷冷地回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将是一个严寒的冬季!”
  维也纳会晤变成了唇枪舌剑的争吵,没有达成任何协议。美苏双方在军事上的试探和备战活动紧锣密鼓地进行:
  ——苏联人开始在通向西柏林的空中走廊上投掷金属碎箔(类似大量锡箔),干扰了导航设备,阻碍了西方从空中对西柏林的供给。
  ——北约的反应是增加运输车队,沿陆地走廊穿越东德,奔赴柏林。
  ——苏联人指示东德在东、西德交界的各检查站阻止西方车队通过。
  ——北约盟军以武装护卫部队增援运输车队,并准备在必要时从边境的卫兵哨所强行通过。
  ——后来东德人准许了一个由武装部队护卫的运输车队通过陆上走廊,却不准进入西柏林。最后,北约强行让其运输车队进入西柏林。
  麦克纳马拉曾问北约盟军的一名高级司令官:我们预期对方下一步将如何行动?我们将如何应对?这一名司令官说:苏联人可能会采取a项行动,我们就作b项;他们作c,我们则作d;他们作e,我们则作f;那时他们可能被迫作g。于是麦克纳马拉又问他:“这时我们该怎么办?"他回答说:“我们使用核武器。"当问到预期苏联人将如何应对时,回答是:“也使用核武器。”
  从维也纳返回华盛顿后,肯尼迪问他的助手:如果美国为了柏林而打一场核战争,美国会死多少人。回答是7000万。肯尼迪计算了一下,算出他自己在这场战争中死亡的概率是1/5。在莫斯科,赫鲁晓夫自信地写道:“肯尼迪还不至于蠢到不知道一场军事冲突是毫无意义的。因此,美国及其盟国在我们开始采取单方面步骤时,除了自吞苦果外,别无其他选择。我们决定……刺破柏林这个水疱。”
  随后,苏联公开施加大规模压力,包括6月15日的一项声明断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起限:必须在1961年签署一项和平条约。赫鲁晓夫表示,如果其他方面不参加缔结条约,苏联和东德政府将单独签订一项条约,而且西方通往柏林的通道的控制权也将属于东德。赫鲁晓夫说,他"不得不使肯尼迪确信,世界上没有一种力量可以阻止苏联在年底签订和约"。他说:“我们将签署条约,命令我们的武装力量给任何侵略者以真正的打击,如果它胆敢打苏联或是我们的朋友。”
  接着,东德国务委员会主席乌布利希遥相呼应地宣布,和约很快就能使他可以关闭西柏林难民中心、广播电台以及滕珀尔霍夫飞机场。同时他宣布,为了东德的安全,将对沿空中走廊由西德飞来的飞机实行新的限制。
  维也纳会谈之后,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和英国外交大臣道格拉斯·霍姆又与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继续进行会谈。腊斯克说,葛罗米柯"非常冷峻",他老是重复使用"战争"一词。最后腊斯克烦了,就对他说:“如果你想要战争,我们可以在5分钟内就打起一场战争来。"腊斯克和霍姆商定,只要葛罗米柯"战"不离口,他们也"打"不离嘴。因此,这次东西方外长会谈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7月初,赫鲁晓夫又宣布暂停苏军的复员,并将军费增加1/3。他还"以他那种亲切和蔼的态度"对英国大使说,毁灭英国只需6颗核弹,毁灭法国只需8颗核弹。
  西方世界对此反应强烈。肯尼迪认为,西柏林已成为考验西方勇气和意志的场所,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如果在这种压力下,美国撒手不管,西欧对美国作为保护者的实力的信任,以及对美国愿意履行它的职责的信心将丧失殆尽。于是,肯尼迪立即研究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所制定的柏林军事应急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如果发生封锁通道的情况,在高速公路上将进行一系列军事"试探"。可是由于西方没有在地面进行一场常规战争的打算和能力,这些小规模试探"不足以表明一种认真的意图",而且必然迅速受到苏联人、甚至东德人单独的遏制,因此这些计划随后就提出需要使用核武器。一份关于柏林的计划指出:“如果我们不能挪掉使全球毁灭的火线,至少我们可以把火线拉长一点。"具体做法是:(1)发射显示力量的核武器;(2)从地图上"抹掉"在东德、波兰和东欧其他地方的机场;(3)派几个师打通高速公路;(4)对苏联实施反封锁。
  然而,负责制定应急军事计划的助理国务卿保罗·尼采不同意这样做。尼采说:“非常明显,苏联人可以击败上述任何一项行动。如果我们发射了1枚显示力量的核武器,他们就可以发射6枚。我们的那几个师根本敌不过人家40个师。而当你碰得头破血流之后又怎么办呢?打一场核战争吗?”
  肯尼迪冥思苦想了六个星期,潜心研究这些计划。除了扩充美国武装力量外,他还建议大力修建防核地下掩蔽部和粮食储存设施,以防核战争突然降临。美国政府还设计了老百姓在自己院子里和地下室修建掩蔽部的图纸,而建筑商很快便做出了成品并大力宣传。按照当时的价格,每个防核掩蔽部需花费1500—50000美元。美国政府把民防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这还是第一次。
  7月25日,肯尼迪发表了一篇电视讲话,将柏林描述成“西方勇气与意志的伟大实验场,我们庄严承诺的关键所在",而"苏联人的野心现在遇到了根本挑战"。他重申:“即使面对武力威胁",美国也要保卫其在柏林的权力和义务。肯尼迪说:我们不能,也不允许苏联通过武力把我们赶出柏林。他要求追加32.5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将三军兵力增加21.7万人,征召部分后备役人员和国民警卫队,购置新武器,并扩大民防计划。他用痛苦的语调说:“学习和工业将要中断;丈夫和儿子将被征集,某些方面的收入也会减少。"最后,他表示希望能避免一场核战争:“处于热核时代,任何一方对另一方意图的错误判断都可能在几小时之内造成比人类历史中全部战争所造成的破坏更为严重的破坏。”
  第二天,赫鲁晓夫针锋相对地说:美国已经向苏联宣布了预备战争,肯尼迪的讲话提出了一份最后通牒,明显地想挑起战端。赫鲁晓夫说,这更加证实了他在1月份讲话中的论点: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失掉了用和平方法取得胜利的信心。他还补充说,美国总统看来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年轻人,精力充沛,而且无疑想要显示他的这种精力;但是,如果发生了战争,他就将是最后一个总统了。赫鲁晓夫说,如果西方用武力响应柏林危机,他将不惜打一场热核战争。赫鲁晓夫还致函肯尼迪,说他认为肯尼迪的电视演说是好战的。在这以前,赫鲁晓夫已经追加了苏联的军事预算,穿上了他的那套老军服,宣称要"毁灭侵略者"。
  7月底,赫鲁晓夫又发出了核威慑的信号。他亲自告诉访问苏联的美国负责裁军谈判的约翰·麦克罗伊说,他受到很大的压力,特别是他的科学家的压力,要求进行核试验,而柏林危机加大了这种压力。他说,到目前为止,他一直拖着没有作出决定;但是美国越是加剧战争威胁,苏联那些要求恢复核试验的人也就越加振振有词了。苏联科学家们认为使用1亿吨级的炸弹最为经济,他们虽然已经有了发射这种炸弹的能飞到美国本土的火箭,但炸弹本身还需要进行试验。他说,他给他的科学家们打起说,美国是会恢复核试验的,到那时他们就可不受任何约束地试验自己的炸弹了。
  1961年8月3日至5日,华沙条约组织各国的第一书记在莫斯科开会。会议发表声明说,如果西方国家不愿签订对德和约,华沙条约国决定单方面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缔结和约,并给予柏林以"自由城市"的地位。
  8月11日,在莫斯科举行的一次苏联与罗马尼亚的友好会谈中,赫鲁晓夫说:“我们当然要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签订一项和平条约",如果帝国主义者的回答是发动一场战争,千百万人将被杀害,"他们将迫使我们为了自卫而不仅针对主要国家的领土予以毁灭性的打击",而且也将针对那些有关的无辜者;……"不仅意大利的桔林,而且种植桔林的和提高了意大利文化和艺术地位的人民"也将被毁灭,还有希腊的“城市、人民和历史古迹"……"如果这样一场战争爆发,很可能在德国就没有什么人或什么东西可以统一了"。

  6.4在柏林建"中国长城"

  柏林危机对东德产生了惊人的影响。1961年初,自东德逃往西德的人数激增,其中大部分是从东柏林逃到西柏林的。西方声称,1961年1月,西柏林机场每天要收容1000人左右的东德逃亡者。另据西方统计,从战后到1961年夏,约有350万人离开东柏林,光1961年7月一个月就有3万以上的人逃往西柏林,其中很多是技术人员。8月份难民外流从每天几百人增加到几千人。
  据原东德领导人昂纳克在他的回忆录《我的经历》中说:从1949年到1961年,东德与西柏林的边界是开放的(与西德的边界在不同程度上也是如此),既无安全措施,也不进行检查,边界线就蜿蜒在街道、住宅区、树林或河道中,每天有50万人通过边界。那时在柏林西区至少有80个间谍机构和恐怖组织,对东德大肆进行内部颠覆活动和货币投机,并且大量招募东德劳动力。1961年7月初,波恩的"德国重新统一问题研究会"发表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控制东德经济,搞垮统一社会党。7月10日《科隆周报》称,西方还将对东德“采用冷战、神经战和射击战等一切手段……"。这些事态发展引起了东德高度警惕。1961年8月3日至5日华约成员国的第一书记在莫斯科举行会议时,东德统一社会党在同苏联共产党协商后提出,应按一般主权国家之间的做法对东德与西柏林和西德之间的边界进行"有效控制",与会者一致表示同意。昂纳克说,他当时任党中央书记和国防委员会书记,第一书记乌布利希责成他采取行动。于是,8月11日由东德部长会议通过对边界实行"有效控制"的决议,下午4时乌布利希签署准备好的命令。按照命令,8月13日(星期日)零点开始行动,在他的统一指挥下,东德国家人民军战士和工人战斗队在短短几小时内就建起了一道"柏林墙",有人称之为柏林的一座"中国长城"。
  一夜之间建起的柏林墙最初只是一道铁丝网,随后才用灰色水泥预制板和砖块筑成。全长166公里,其中46公里横穿柏林市,其余为西柏林同东德波茨坦专区和(奥得河畔的)法兰克福专区的分界线,把整个西柏林环形包围,只留有9个过境通道。柏林墙并非只是一堵墙,而是两堵墙。靠西的那堵墙高3.5米至4米,墙头铺设有一根直径为35厘米至40厘米的铁管,使人无法攀登翻越,靠东的墙大体差不多。两墙之间是一条宽窄不等(平均50米宽)的狭长地带,作为控制区,其中建有一条宽6至7米的军用车辆通道,在108公里长的地段挖有拦截汽车的坑道,有的地方深达5米。总计有265个了望塔、137个碉堡和274个养有警犬的设施。普遍装有报警器和照明设备,一接触铁丝网就会发出警报声。在建柏林墙的同时,东德在与西德的整个边界上也拉起了铁丝网,并逐渐设立了严密的观察哨所和射击装置。
  从建柏林墙和其他边界设施起,根据东德刑法第213条规定,凡"非法越境"均属"犯罪",当局指示边防军战士有权对非法越境者开枪。据统计,从1961年到1989年的28年间,在柏林墙和两德其他边界上共有201名东德"偷越国境者"被开枪打死。
  当时西方三国对筑墙提出了抗议。肯尼迪态度强硬,他警告赫鲁晓夫说:为了维护西柏林的利益,美国将不惜一战。他认为,发生核交锋的可能性已达15。他的柏林问题高级顾B问迪安·艾奇逊说:“赫鲁晓夫之所以敢于使危机激化,只不过是因为他对核战争的恐惧已经减少。我们的问题是使他相信,他的自满情绪错了;事实上,我们宁可进行一场核战争,也不会允许改变现状。”
  接着,肯尼迪派副总统约翰逊访问西柏林,同时还命令一支1500人的战斗部队从西德乘装甲车沿高速公路通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检查站,开到西柏林,以表示美国不让步的决心。同时,肯尼迪推迟了在周末去海恩尼斯港白宫换换环境的惯例,要他的军事助理同这支部队的司令官不断保持接触。这支部队在行进中并没有遇到干涉,当第一分队的60辆装甲车到达西柏林的时候,约翰逊副总统前去欢迎。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警告苏联,任何对西柏林交通线的干涉都构成侵略行为,苏联政府必须对此负完全责任。8月30日,肯尼迪又将1948—1949年第一次柏林危机时被认为是"西方保护者的伟大象征"的"空中运输英雄"、前驻德国美占区司令卢修斯·克莱将军重新派回到西柏林。
  对于美国的这些行动,苏联发出一份愤怒的照会,指责西方利用空中走廊把"复仇主义者、极端分子、破坏者和间谍"运入柏林。8月28日,莫斯科广播电台发出了一项要所有飞机避开西伯利亚某指定地区上空的警告。两天后,8月30日,苏联宣布恢复一系列大片层核试验。赫鲁晓夫的发言人说,苏联科学家已研制出了一系列超级核弹,其当量分别达2000万、3000万、5000万和1亿吨TNT炸药,还有"能把这些核弹打到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强有力的火箭"。9月1日,第一个这样的庞然大物爆炸了。
  肯尼迪也不甘落后,他一方面谴责苏联增加了"热核屠杀的危机",另一方面于9月5日在苏联进行了第三次大型核武器试验后下令进行地下核试验。肯尼迪说:“在这个时刻,若是我们干得不像赫鲁晓夫那样坚决,那会是极端危险的。”
  3周以后,当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到他是否会因柏林危机而使用核武器时,他回答说:“是的,我肯定会的。我们将在我们认为必要的时候使用核武器以保卫我们的切身利益。我们的核武库比苏联的要大好几倍……”
  10月21日,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斯韦尔·吉尔帕特里克宣称,美国"拥有这样一种致命的核报复打击力量,敌人使用核武器的每一个行动都将是他们自我毁灭的行动……美国在遭到苏联的第一次突然打击之后剩下的毁灭性力量,和敌人能够威胁发起针对美国的第一次打击的全部完整的力量一样大,甚至可能比它还要大。总之,我们拥有第二次打击能力,它至少是与苏联第一次打击能力一样大"。
  吉尔帕特里克的讲话使克里姆林宫感到不安。该讲话的发表正值苏共二十二大召开之际。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对吉尔帕特里克作了一个被华盛顿看作是"迅速但是说服力不大"的回答,他主要从数量上夸耀了苏联弹头举世无双的当量,达到了20到100亿万吨级。而赫鲁晓夫则宣称,苏联打算爆炸一颗5000万吨级的核弹——它的威力比在广岛杀死10万人的那颗原子弹大2500倍,比人类历史上所有战争中曾经使用过的烈性炸药加在一起还大5倍。10月30日,这颗巨型核弹果真爆炸了。据美国科学家估计,如果苏联的这个超级炸弹外面包有铀壳的话,这次爆炸会具有1亿吨的威力。从9月1日到11月4日,苏联至少进行了30次大规模试验,几乎全都是在大片层中进行的。肯尼迪总统的特别助理施莱辛格说:“我担心赫鲁晓夫已经决定要使苏联成为这个世界的恐怖和实力的化身,以便使所有那些害怕战争并感到苏联的政策已无从改变的和平'爱好者',将集中精力迫使西方在柏林问题上作出让步。这是含有报复性的战争边缘政策,它可能使我们非常接近于战争。”
  此后,两个超级大国继续围绕着柏林这个四面被包围的城市互相进行核讹诈和核威慑,造成十分紧张的局势。肯尼迪的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邦迪回忆说,他特别记得,1961年秋是在一种持续不断耗人精力的焦虑中度过的,"整个秋季都是关于战争的争吵和焦躁,我们谈论着自身的毁灭"。
  苏联和美国的武装力量在柏林墙两边严重对峙,但是慑于可能引发的核战的灾难性后果,双方都没有下定大打的决心,这从以下几个事例可以看出来。
  10月22日夜里,美国驻柏林高级行政官员艾伦·莱特勒在进入东柏林的一个驻有美国军警的通道口被另一边的东德警察截住了。当时,莱特勒和他的妻子正驾着他们的私人小车去东柏林看戏。东德警察要求莱特勒夫妇出示护照。由于这一通道口原本是允许西方官员自由进出的,因此他们拒绝了,双方争执起来。美国军警目睹这一事件,立即报告了克莱将军。克莱将军命令1个排的步兵、4辆M—48型坦克和2辆装甲运兵车开到出事地点。由于东德警察仍旧不让莱特勒通过,2个班的美军士兵子弹上膛护送莱特勒的车通过了检查点。东德警察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阻止。
  10月25日,2名美军军官驾车来到查里检查站,被东德军警截住了。他们拒绝了要求他们出示护照的要求,于是东德人不让他们通过。他们折转回去,这回带来9辆载满士兵的吉汽车。出乎意料的是,这回他们没受干扰就过去了。1个小时以后,10辆M—48型坦克和3辆装甲运兵车开近查里检查站。10月26日,33辆苏联坦克驰近柏林布兰登堡门。10月27日,它们中的10辆向美国坦克直驶而来,停在离美国坦克约75码的地方,作好了战斗准备。美国坦克炮架立即装上炮弹,准备发射。在双方极度紧张地对峙了16个小时后,10月28日一早,苏联坦克撤走了。撤走苏联坦克的命令来自赫鲁晓夫:“我相信在二十分钟之内美国坦克也会撤走。在我们坦克的炮口指向他们时,他们无法掉过头去,他们陷入了困境,不知如何摆脱它。我相信他们在找台阶,我们就给他们一个吧。我们将撤走我们的坦克,而他们也会仿效。"后来,苏联前驻波恩大使法林说:“我敢说1961年10月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的坦克就在柏林,作好了战斗准备,离美国坦克只有200米……如果美国人向柏林墙开炮的话,我们的坦克就会开火。”
  鉴于美国在核武器方面的优势和肯尼迪的强硬态度,赫鲁晓夫决定作出退让。1961年10月10日,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讲话中说:“西方国家对局势表现了某种理解,并倾向于谋求德国和西柏林争端的解决",如果情况真是这样,“我们将不坚持一定要在1961年12月31日前缔结对德和约"。
  11月7日,赫鲁晓夫又取消了要美、英、法三国撤出西柏林的期限,宣布愿意推迟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时间。西方国家认为,柏林墙并未触及西柏林的"安全",从而接受了既成的事实。
  第二次柏林危机似乎要告结束了,但在1962年头几个月里,苏联对从西德到西柏林的空中走廊进行了军事"试探"。但由于西方增加了战斗机作为反应,并警告东欧国家阻碍空运将使它们的飞机不能进入北约组织国家,因此苏联的干扰终于结束了,危机的势头再次低落下去。
  1962年以后,东、西柏林之间签署了一些协议。1971年9月,美、英、法、苏就西柏林等问题签订了"四方协定",主要内容有:(1)四方"互相尊重各自的共同的权利和责任",“不得单方面改变"本地区业已形成的局面;(2)苏联政府声明,西柏林和联邦德国之间穿过民主德国境内的公路、铁路和水路"平民与货物过境交通将畅通无阻",并享受"优惠待遇";(3)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属其管辖,但可"维持和发展柏林西区与联邦德国的联系",联邦德国有权对在国外的西柏林人"提供领事服务",可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中代表西柏林的利益,联邦德国签署的国际协定可扩大应用于柏林西区;(4)西柏林居民可因人道、家庭、宗教、文化或商业理由,或以旅行者身份去民主德国和东柏林旅行;(5)西方三国允许苏联向西柏林派驻总领事馆。协定签订以后,有关各方对协定条文均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因此,直到冷战结束以前,围绕柏林地位问题仍不时发生争吵。
  ------------------
  书香门第 扫描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