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水土之间


原载1979年《地球的画像》。

  庄稼生长离不了土,也离不了水。水是保存在土里的,但并不是什么土都能很好地蓄水,像沙土的沙粒粗,孔隙大,水渗进去容易,流走也容易,不能很好蓄水。那么,那种土粒细微、土中孔隙很小的土,水在里面不容易流失了吧!是的,但孔隙太小了,水渗进去以后便堵塞在孔隙里,不易向深处渗透,仍然不能多蓄水;大旱之年还因孔隙很小具有毛细管作用,能使地下水上升蒸发掉,土地成为板结的硬块。特别是土中的孔隙被水堵住后,空气就进不去,而植物的根是需要呼吸新鲜空气的,空气不流通,庄稼就长不好,甚至发生病害。
  因此,有利于庄稼生长的土应当是水渗进去容易,流走难,既能蓄水又能透气。这就既要求上粒粗,孔隙大;又要求土粒细,孔隙小。这两种相反的条件,能够同时具备吗?
  能够。当微细的土粒不只是单个存在,还分别聚集成团,一团一团地出现时,就具有这样的性能。这种成团的土粒称为团粒或团聚体。在每个团粒内部,土粒与土粒之间的孔隙是小的,水肥可以在那里保存;在团粒与团粒之间,孔隙是大的,渗水、透气都很方便,因为团粒比较粗,有的比绿豆小,有的还可以更大一些。
  在有很多团粒的土里,下雨时,水能较快地渗透下去,里面的团粒充分吸收,成了一个个“小水库”;天旱时,由于团粒与团粒之间没有毛细管连通,地下水就不易上升蒸发掉;平时水藏在团粒里,空气流通于团粒间,各得其所,矛盾解决了。
  土质比较好,特别是含有足够的腐殖质,是形成团粒的重要条件。土质太黏、太沙和缺少腐殖质是不能形成团粒的。但这也可以用人工加以改变,各种土可以调剂,腐殖质也可以通过种绿肥、施加有机肥料,使它逐渐增多,总之是有办法的。
  近年来人们还发现,用化学药剂除草,不去翻耕搅动土壤,让收割了的庄稼的秸秆就腐烂在地里,这样,土壤里的有机物分解缓慢,既能保住肥分,又可经常持久地产生腐殖质,有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大大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的能力。这样做,既节约了劳力,又可增产。而过分地翻土耕地,反而使有机物不易保存,破坏了土壤的结构,造成水土易于流失。这和过去认为土地应该深翻勤耕的传统经验比起来,变化是太大了。因此,有人说这是现代农业耕作方式上的一次革命。虽然,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但是,一条改善水土的新途径是已经找到了。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