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结束语





  这是一本不该有结束语的书。因为气动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都远远没有结束。即使对过去已有的历史,上述内容也远没能把它记述和概括出来。
  而这篇结束语也不能像通常所做的那样去展望未来。这对气动人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但有一点是无需展望便很清楚:空气动力学是目前世界科学领域里最为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它的巨大作用我们也无需赘述。我们所处的时代——“航天时代”一词已经对此做出了最有意义的概括。而它在工农业、交通、环保等人类日常生活领域中的广泛作用也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
  因此,世界各发达国家对空气动力学的发展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建设有关空气动力实验设施和开展研究工作。
  其中尤以美国为最,它在80年代中期出台的震撼全球的超级跨世纪工程——“星球大战”计划中,曾把作为基础学科的空气动力学放在非常突出的重要位置上。的确,不首先在空气动力学上获得重大突破,这个将耗资五万亿美元的超级工程,很多关键技术将无法解决。紧接着在1985年发表的美国航空航天2000年中,也把空气动力学列为需要解决的七个问题中的第一位。而剩下的六个问题中还有四个与空气动力学有关。并花费巨额投资研制了每秒20亿次的超级计算机专门为空气动力学研究服务。
  不仅如此,美国还在空气动力学的许多科研活动中加强与英、法、德、日等先进国家合作,共同攻克难关。苏联解体时,在大批的高技术科学家中,美国最感兴趣的便是空气动力学专家,不惜重金聘用。
  前苏联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年,列宁就下令组建了国家空气动力研究机构——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任命“俄罗斯航空之父”茹可夫斯基担任院长,为前苏联成为世界上另一个航空航天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次大战之前,斯大林曾下令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可用以进行整架飞机试验的全尺寸风洞。与美国相比,前苏联在空气动力学的整体水平上毫不示弱,甚至在许多方面领先于美国,它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战绩足以说明这一点。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和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直到前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人才对它有了足够的了解和认识。面对这个前超级大国优良而规模庞大的空气动力研究试验设施,美国人震惊不已,像一个富人走进了另一个珠宝王国。
  英、法两个在二次大战前均为名列前茅的老牌航空先进国家,战后突然发现自己比美、苏等国落后了一大截,于是重振旗鼓、奋起直追。在战后第二年,法国政府便决定把因战争和被占领分散到全国各地的研究机构组织到一起,组建了国家空气动力研究机构,并在阿尔卑斯山腹地开始创建莫当试验中心,建造了大批在当时堪称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功率空气动力试验风洞设备。为法国政府在战后坚决执行“军事装备国产化”政策以及后来成为世界航空航天先进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又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尤其是在80年代以后,更是四面出击,广泛寻找合作伙伴。
  曾经发明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风洞的英国人更是不甘落后,奋起直追。除了政府加强对空气动力学的领导规划之外,充分利用大学进行这一基础学科的研究。据有关资料透露,在英国的46所大学里,至少有30个以上高水平的空气动力研究试验室。其中大部分与国家航空航天机构有合同关系,具备了单独承担航空航天型号中的课题研究能力。
  德国目前在空气动力学领域的突出地位,足以让世界刮目,其理论和试验研究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航空领域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航空科学家大量涌现,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对世界航空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德国曾在世界上最先研究成功后掠翼技术,最先研制出喷气飞机、最早研制出弹道导弹……这一切都与德国在空气动力学领域的领先地位密不可分。当时蜚声全世界的普朗特“附面层理论”,以及赫尔曼·施利希廷的“飞机空气动力学”,为德国的航空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两次战败,德国都被禁止在航空领域进行研究,但德国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却始终没有停止。并借助于发展滑翔机、桨叶船、高速火车、汽车外型和风能等民用领域的研究,使空气动力学的研究进一步得到发展,仍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德国人似乎对空气动力学情有独钟。1952年,在航空领域研究发展的禁令一旦被解除之后,首先迅速重建了“格适根空气动力试验院”等机构,迅速新建了一批空气动力试验研究组织。修整和新建造了大量空气动力研究试验设备。
  除大量修复在战争中遭到毁坏的试验设备之外,在1955年至1975年短短的20年间,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德国不惜巨额投资新建了35座低速风洞、18座跨超音速风洞、以及18座超高速特种风洞设备。
  德国总理科尔,曾经在80年代一座新落成的大型风洞前为前来访问的法国总统密特朗举行欢迎仪式。德国对空气动力学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同样是战败国的日本,在空气动力学领域也同样不甘示弱。在战后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日本的航空工业曾有过长达8年的空白。但在此期间,其基础研究——空气动力学则进展神速。其后以空气动力学为先导,航空航天业得到迅速发展。仅60年代,就先后仿制出11种飞机,自行设计8种飞机。并先于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卫星。到70年代后期,日本已在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及应用上一跃成为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国家。进入80年代,日本已着手研制自己的航天飞机,对挺进太空,进而在航天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表现得雄心勃勃。
  ……
  中国将会怎样?
  对于气动人来说,任何意义上的展望不仅困难而且是多余的。因为无论多么美好的前景,都毕竟还不是现实。当紧的是做好今天的一切。未来所展示给气动人的和过去没有任何区别——
  任重道远……

                 编后记

  三年前,当大型历史专著《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出版发行后,我们就开始酝酿创作《中国国防科技报告文学丛书》,力求以长篇报告文学的形式,融真实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再现新中国国防科技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创业者的精神风貌。我们的想法,立即得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的首肯和全力支持。可以说,如果不是他们的眼光和魄力,这套《丛书》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像现在这样高质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两年来,《丛书》作者东奔西走,南下北上,辉煌的事业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创业者的精神净化着他们的灵魂。他们将满腔激情倾注笔端,谱写出了我们国防科技工业战线一曲曲雄浑动人的乐章。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丛书》创作过程中,成百上千位当年的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不少已出版和发表的各类作品,给了作者有益的启发和参考;还有许多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同志参加了书稿的审读工作。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出。在这里,我们怀着诚挚的心情,谨向为这本《丛书》的出版发行做出过贡献的所有同志,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丛书》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丛书》编委会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