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备忘录:一代人和一座风洞





  1994年5月,我国空气动力学界一项跨世纪的工程在空气动力研究试验基地隆重奠基。为这座世界级的大型跨超音速风洞设备,整整一代气动人望眼欲穿,多年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
  气动人盼这座风洞盼了几十年。
  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也急切盼望了几十年。研制新一代先进的战斗机需要它,发展我国自己的大客机、干线机迫切需要它……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他最早的蓝图中,已经规划过这座风洞。
  聂荣臻元帅在1969年批准的空气动力建设项目中,曾包括了这座风洞。国防科委一直呼吁,航空航天高技术专家们也在强烈呼吁。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一直没能上马。
  其实,气动人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干。没钱也在干,没上马的时候也在干。许多人一辈子都在为这座风洞拼搏。有的人拼倒下了,有的人满怀遗憾地离开了。
  风洞设计专家陈能歧是最早的论证人之一。十度春秋,艰苦的论证工作告一段落,进京向钱学森汇报论证结果时,受到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汇报结束后,陈能歧病倒京城,再也没能回到基地。
  在首任总设计师潘瑞康和副总设计师张志萃、丁敏的主持下,凌其扬、邢起祥等技术人员历时五年,完成了第一方案全部设计任务。这一方案具有流场品质好,试验时间长等优点,是世界发达国家发展跨超音速风洞的优选方案。但这一方案建造费用高昂,只好忍痛割爱放弃掉了。其实,这一方案从最初的论证到最后设计完成,远不止五年,而是前后历时达22年之久。22年的心血付之东流。在这一方案中付出了青春、智慧的一批优秀技术人才如陈平、邓永录、杨经通等在宣告这一方案被放弃的同时,也宣布转业,泪流满面地离开了心爱的事业。有人说是:一腔热血,一颗冷心,春种秋不收,开花不结果。但临走之前他们却相约,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案,只要这座风洞建好了,他们还活着就一定回来看一眼!
  凌其扬还算是幸运的一个,他留下来继续参加了另一方案的论证工作,并担任了引导风洞的气动总体设计。引导风洞将为大风洞的设计、建造、运行以及今后的进一步提供经验。但凌其扬说,他可能看不上大风洞建成就得退休了。
  第二任也是新方案的总设计师陶祖贤,也估计看不到他负责的这座风洞。他曾经参与过近十座风洞的设计,担任过三座风洞的总设计师。他最得意、最让他骄傲,也使他最遗憾的就是最后这座风洞了。在他的主持下,根据“经济、实用、可靠、关键部位要先进”的设计思想。争分夺秒苦战三年,出色完成了新方案的设计任务,推翻了国际上公认的该方案气流品质差、运行费用高、试验时间短的定论。这座风洞建成之后,将是世界上同类形式的风洞中最大的。
  司令员黄序,把他退休之后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这座风洞上。
  为这座风洞,许多老一代气动人流过泪。1992年国庆节前夕的一个晚上,正在边吃晚饭边看电视的王喜荣突然愤怒了:新闻里正在播放一个科长不到两年贪污了3000多万!王喜荣一拍桌子站起来,把老伴吓了一跳。那天晚上,王喜荣哭了,他哭着骂:“他妈的,3000万,好几座风洞的钱!××风洞几十年还没建起来,才多少钱?过去几千万,建不起,现在一个多亿,还是建不起!他妈的,只少几个这样的王八蛋科长,这座百年大计的风洞就起来了……”
  风洞终于上马了,许多老同志又高兴得流泪、心疼得流泪。一个多亿,国家和人民拿出来容易吗?心里总觉得亏了国家、欠了人民。其实,深居山沟的气动人也清楚,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富丽堂皇的宾馆、饭店,哪一座省下来,就把那座令他们梦魂牵绕的风洞建起了!那些满世界乱跑的小轿车,只一辆的钱给他们,他们就能搞出一个部委级、甚至国家级的成果来。可是他们仍然为自己花的那点钱心疼得流泪,仍然觉得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
  这就是气动人!
  这座被称为跨世纪工程的大型跨超音速风洞,无疑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高度,它的建成将使我国的航空航天空气动力试验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奠定新的腾飞的基础。
  这无疑也是老一代气动人最后的辉煌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座风洞留到今天才得以上马,倒有了另一种特殊的价值。它在跨越两个世纪的同时,也跨越了新老两代气动人。老一代气动人把最后的拼搏留给它,把作风、传统、经验和对事业的忠诚都留给它。这给新一代气动人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这一切的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是一根再恰当不过的接力棒,并在最佳时刻交给了新一代气动人。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