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书,终于写完了,脑中一片空白。是纪念父母?祭奠历史?我实在说不清楚。 只有一点我清楚了:不写,我活不下去,写完它,我才活得心安理得。 说到书的出版,我更是不知所措。虽然,我写它的目的先前并不是为了出版,但是,此书仅充当“传家宝”,又有多大意义? 要我掏钱出自己的书。我没有想过,但是,有谁能“冒风险”为我出这本书,我的确也没有把握。对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一些书,以及制造“流行”的操作者们,我总是“敬而远之”的。 也许,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吧。 《华西都市报》社的张建新先生有一天推荐了哈尔滨的张孝军先生给我。他说,张孝军有一位朋友在深圳,这一年多来,出了不少好书,比如《博尔赫斯文集》、《心香泪洒祭吴宓》等等。还说,这位未曾见过面的朋友及他们的文化公司对我这本书有兴趣和信心。第二天,深圳市龙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版部经理李松樟先生就飞来成都。他看了书稿的四分之一,便在我家中当即拍板:这书我们出! 没有什么强调和争论,更没有什么讨价还价——完全是一种感觉的碰撞和重叠,我们愉快地拍手成交。 出版——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加入“痛哭”的行列,告别痛苦的过去,理直气壮地迎接崭新的未来,让海峡两岸的人心贴得更近,让国家的版图凝得更紧——这是作者和出版者唯一的也是最高的愿望。 留下一段不至失传的历史真实,记录一篇鲜为人知的伤心故事——为了我的父母,更为我自己! 此书能得以问世,要感谢的人很多:松樟、孝军、建新、家柱、容章、罗鹤、奎光(包括反对我写此书的亲人)……没有他们的鼓励、打气或斥责,这本书是“哭”不出来的。 ——母亲,您老人家可以瞑目了! 谢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九九 1997年10月17日 于成都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