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自述
这是某日凌晨一个梦境的演绎——一个复仇故事。本来打算直接写电影剧本的,
上影厂的编辑朋友建议先写成小说发表——可以卖版权,也易于被导演接受——老
谋子不老在翻杂志翻书找题材吗?于是就写成小说了。开头是个短篇,一弄弄成个
4万多字的中篇。也好,改成5万字的电影剧本更省力气。
假如被一位有想法的导演拍成电影,肯定很好看。题材上接近姜文的《鬼子来
了》。真拍成电影,没准就成了内容更厚实、场景更宏大的中国版《老枪》。
想说些什么?
首先当然是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罪行。旧时代的中国人穷,日子不好过,但小
老百姓们仍然有自己小小的梦想。鬼子非但把这些小老百姓的穷想头搅黄了,还害
得中国小老百姓们家破人亡。再软弱的人也是咽不下这口气的。“人若犯我,我必
犯人”虽然不符合耶酥老先生的教诲,亦属人之常情,而且至少还将是此后几百年
内的真理。但这些还是老套。
问题出在“皇军”里也不是人人都想到中国来打仗,也不是人人都是“兽兵”。
按觉悟不高的中国小老百姓的说法:“鬼子里面也有好人。”不属于日共反战
派的一些小鬼子,也有同情中国人的,但他们左右不了历史。鬼子里面也有“人兵”,
这是历史事实,但在我们过去的文学作品里,几乎没有人敢反映这一点。其实这跟
我们暴露侵华日军罪行并不矛盾。写了鬼子里面的“人”,反而可以更深刻地揭露
那些日本军部当权的“鬼”既害了中国人,也害了日本人,弄得中日关系之间至今
还隔着一团挥之不去的浓重阴影。侵略中国的帐究竟应该算在谁头上,大家都清楚。
可是一反映到文艺作品里,这个帐就算不清楚了。也许就这一点而言,这部小
说还有点新意。
还不止此。小说的主人公在复仇的过程中还并非出于本意地打死了10多名包括
一名无辜朝鲜女人的慰安妇,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阴影。加上这一笔,日军侵华罪行
的“帐”就可以算得更清楚了。
此外还有一点新意——即使在饱受鬼子蹂躏的苦难中,中国的小老百姓们也不
是成天都哭哭啼啼的。他们也会有欢笑,有爱情,否则没有哪个活人承受得住。
最后,挖到最深层,人都是自私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传统信条太根
深蒂固。不弄到自己和自己家人的头上,能够冒险反抗的总是少数。否则尽管中国
落后,也不至于抗战8 年,最后还是靠了老美和老苏帮忙才取得了“惨胜”。这也
是历史事实。否认了它,还有什么真实可言?
文学的生命是真实。
总出不了好东西,恐怕与我们的文学作品中还太缺少真实的历史、真实的生活
和真实的人有致命的关系。
(2001.3.7于上海)
--------
文学视界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