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香浓说亚东
春丕谷里有几十个村庄,人们叫它“亚东”,藏语叫“卓木”,那意思是“漩
谷”或“急流的深谷”,也有人说它的本义是“有雾的山涧”。其实,“亚东”本
来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村庄,现在属下亚东区的仁青岗乡,当地人叫它“老亚东”。
清朝时候,有的驻藏大臣曾在这村子住过。这“亚东”在西藏正南方的喜马拉雅群
山中,海拔3000米。清朝末年,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强行在这个村子开设商埠,
“亚东”便由此而出了名,现在成了日喀则地区的重要边境城镇。
今天所谓的亚东,是上、下亚东之间的下司马,即县委和县府的驻地。据当地
人说,这下司马原是一片荒滩,偶尔才有零星的邻国(印度、锡金、不丹等)商人
来这里经商。1904年英军侵入西藏后,胁迫西藏地方政府同它签订“拉萨条约”,
开亚东等地作商埠。从那以后,各地商人到这里经商的日渐增多,从几十户发展到
民主改革时(1959年)200多户,一千多人。
说来笑人,我知道亚东,是小时候偷吃苹果。一位亲戚从远方来,送我们家十
几个大苹果。青红相映的新鲜苹果发出阵阵诱人的甘甜清香,作为小孩子的我怎么
能忍得住呢!不等客人离开,我便“唔哇”一口咬去,把一只苹果咬下一大块了。
那亲戚笑了,逗弄我说:“这是亚东的卓木苹果,个大、味甜、颜色鲜艳。难怪你
喜欢,它和你一样,都是人见人爱哩!喜欢吃,明儿我再给你提几个来。”(在我
的记忆中,此人便是络尔胡大叔。)
来到亚东,看见处处人家房前屋后,以及山坡沟地,到处都种有各自不同品种
的苹果,好些已经开始发红了。鲜艳的青红紫绿各色苹果,阵阵的甘甜浓郁的香馥
馥果香,引诱起我十分强烈的要重新品尝儿时滋味的欲望。冷叔叔当然看出我和小
霞客的表情和“思想动态”来了。不等我们开口,他已经打电话给他的一位战友,
帮我们买好后,送来了一大箱(20公斤)“试种新品种”特大号苹果。那两天,我
们高兴得只顾吃苹果,连饭都不太想吃了。小霞客说:“这个把月来,没与水果打
交道,馋死了。何况这亚东苹果‘色、香、味、形’都属上乘呢!这辈子大概难得
遇见几回亚东苹果的吧,现在有机会,当然要大吃一番,永远不忘啰!”
在镇上,我们遇见几个戴红领巾的中、小学同学,小霞客便和他们聊起来。我
呢,按照我们事先的分工,便掏出采访本,用自编的速记代号,作起记录来。这记
录,内容拉杂,但似乎的确能说明今日亚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人的状况。(为了
方便,记录时,我不再一一列上人的名字。)
△1951年我们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同时也就结束了帝国主义对亚东的奴役。我
们亚东以崭新的面貌昂起头、直起腰,站在祖国西藏的边境线上。
△听大人们说,过去,我们这里只种粮食,但山坡梯田亩产不过200斤。山上明
明可以种果木,搞编织等副业,却不敢或不能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几年,我们亲眼看见,许多新的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你们看,就这些银
行、邮局、宾馆等等),取代了当年英国侵略我们,开商埠时留下的“洋楼”。
△过去都是到河边背水吃,那水有时浑浑浊浊的。现在,居民们用上了自来水。
△这街道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服务行业的商店和摊点,生活方便多了。
△过去,这街道,一下雨便成了稀泥烂淖,泥泞难行。现在,已铺上了水泥路
面。路两边,上百家商店、饭馆、录像室、歌厅、舞厅,以及为民服务的各行各业,
一家挨一家,多得很。就是到了深夜十一二点,还是灯火通明,生意兴隆,顾客很
多呢!不过,我们可不敢来赶这“夜市”,第二天要上学哩;偶尔赶一回还是有的。
△现在,在菜市上,不仅能买到本地生产的各种蔬菜瓜果,也能买到新疆葡萄、
河北鸭梨、海南香蕉,等等,真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否过去,我们这里的农民是不好意思上街卖农副产品的。现在,在市场上叫卖
最欢的,大都是我们本地的农民哩。有的人家还经营庭院经济,养猪、养鸡、养牛,
种苹果和梨树。
△过去,我们这里不大欢迎外来的“流动人口”,这几年,好些人家修新房,
靠的大都是外来的从事建筑的工人。那些经商和搞服务行业的,绝大多数也就是
“流动人口”。我们这里出产的水果,也靠他们购买后,往外销售哩。因此,我们
“亚东人”的排外观念也就改变了。据说,1995年的流动人口有2000多人次,可我
们下司马镇,总共才有1100多人口呢!
△现在,就这几年吧,我们这里兴修起新型的许多成群的楼房,都是绘有彩色
图案的,用木头雕刻装饰的。你们看,几乎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架有电视天线哩!
什么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也慢慢地搬进我们老百姓家里了。
△生活富裕起来了,家长们更重视培养我们这下一代了。也许我们这里的(适
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应该是全国名列前茅的吧,反正在全自治区我们是名列第
一的:入学率100%,巩固率99%。
△你们应该去采访一下我们(这里的)亚东中学的那位退休工人。那老头儿真
不简单。他勒紧裤腰带把四个儿女培养成了大学生。如果我们的家长都像那位老汉,
那样重视文化,我们又都像他的儿女那样刻苦勤奋,将来,我们亚东县就会成为
“大学生城”。“高文化县”了。
△那老汉叫什么来着?——对,他叫格桑达瓦。
△这里与不丹、锡金接壤,边境线有290千米,出入境通道有43条哩!历史上,
这里就是中国西藏与南亚各国的重要通商渠道。据说,过去(1962年以前)(官方)
贸易额曾达到1千万银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注])。现在,随着边境局势的日趋
缓和,重开口岸,恢复传统边贸,做跨国生意的议事日程,可能不久就会提出来的
吧!
采访结束时,我们在镇边的街口上照了一张合影做留念。
一阵阵山风吹来,山野里充满着浓郁的苹果香味,我像喝过好酒之后醉了一般,
不由自主地用藏语哼起了山歌民谣。小霞客问我:“你在唱什么呀?”
我猛地一怔,笑了笑,什么也没回答。可是,从我的身后却有人瓮声瓮气地说:
“他在‘发春芽’呢?”——又是那可恶的索朗勒扎来了!
“什么‘发春芽’呀?”小霞客问。
索朗勒扎哈哈大笑,说:“他在唱的那个歌嘛——我翻译给你听,译成汉语,
大概是这样的:春丕河谷里的漂亮姑娘,/脸儿像红红的苹果一样;/明年苹果花
开的时候,/请你到拉萨把我看望。”
“该死的索朗勒扎,我宰了你的灵魂!”我愤怒地举起拳头向他砸去,却被小
霞客挡住了。
返回 |
下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