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洞仙歌》原版后记

  梵谷在他的自画像中,由燃烧得仿佛要喷出火焰来的眼神中传达了一个艺术家对生命的狂热的爱;一双眸子所承载的不只是光与热,而是梵谷整个不朽的艺术生命;一幅画的传达力在此得到了明证。
  艺术的力量是无限的,透过各种形式的表达,可以成为人生总体的代言;无论是绘画、音乐、文学,乃至于电影,都是一种生命的语言,艺术家藉着各种的语言来倾诉心声,完成表达,也完成了创造;而在这创造的背面,所蕴藏着的原动力,又超乎于艺术本身了。
  戏曲中的《桃花扇》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才子佳人的背后是整部的晚明衰亡史,一柄桃花扇,唱尽了无限江山的兴亡事。孔尚任的〈桃花扇小引〉上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一段话道尽了仁心与史笔,这样的作品,相信已经不只是“使人净化”和“令人感动”了。
  中国文学自来就有为历史作证的传统,诗经便是个最好的例子。当然,“以诗证史”的用心表现得最明显的,莫过于“诗史”杜甫,他的伟大也正是建立在这一层用心上。后人比较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境界,同是因女伶的惊才绝艺而兴尽悲来,有感而发;但是,白居易所悲者不过是个人的身世之感:“同是天涯沦落人”,而杜甫却在“感时抚事增惋伤”一句中道尽了对昔盛今衰、礼乐崩坏的哀悼;那岂只是惋伤公孙大娘与李十二娘的舞艺,而是对整个的天宝之劫的刻骨铭心的哀惋和伤痛啊!这两首诗的比较岂只尽于〈后村诗话〉中所谓的“壮士轩昂赴战场”与“儿女思怨相尔汝”的阳刚与阴柔!
  这其中的不同该不在于文辞章句,而在于立意了。个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毕竟是小事,实在没有“小题大作”的必要。人生的总体合成了历史,聚积着任何时间空间都无法脱离的一切,艺术家所关心的,也莫不以此为中心,从而发挥人的生命之爱。
  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成就已经蕴发出了璀璨的光芒,不独是前人精神文明的结晶,也给予后人深心的启示;昔年王粲登富阳县城楼而出“冀王道之一平”之语,范仲淹登岳阳楼乃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仁人之心,是“俨然有如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的伟大胸襟与气度,表现在文学作品上的,更是春秋笔与圣哲心的交融。
  登高可以望远,回顾历史可以作为来日的借镜;文学史的完成从来都是一项伟大而痛苦的使命,“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的作者对写作的感触该是最深刻的了,夜半不寐,一股强烈的创作欲和使命感充塞胸臆,孤灯与纸笔,蕴结着庞大的力量,真可以惊风雨泣鬼神的,这种使命感的驱使写作者,正如医道之于史怀哲啊!
  从开始写作至今是整整四个年头了,仰怀先人的遗作,仁心与史笔的交融可真是典型在夙昔,古道照颜色呵!“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渺小的一粒沙也会仰望天空的啊,《洞仙歌》的写作虽然稚弱不堪,却也代表了一份心思,一种意念和一重使命;十个短篇小说,我藉着它们传达了一些些“心事”,诉说一些些微渺的意愿:〈如梦令〉只是一个小女孩心理成长的过程,生命的成长所经历的一个阶段;〈一剪梅〉的三代之间所产生的是生命的延续;〈大登殿〉代表了我对传统文化艺术没落的哀悼;〈焚香记〉为纪念一位先哲而作,“中国文化的花果飘零与灵根自植”的问题,该是日夜萦绕着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心里的,这份深心悲愿常是我挥之不去的思考中心;〈浪淘沙〉希望说明的是生命的意义;〈大悲咒〉是一份对历史的哀悼;〈仕女图〉则是反讽的语言,正反面都该是历史的真相吧;〈红豆词〉不是一首歌,是一段历史;〈鹧鸪天〉希望写出一个榜样,理想的蓝图也许实现起来并不困难呢。而〈洞仙歌〉对我而言,该是纪念性最高的一篇了;是苍白的二十岁吧,外双溪的山间水湄,粉白黛绿的青春在人心的奥秘上有着探究的好奇,〈洞仙歌〉描写一个人心理上三转三变的过程,人心中有着永不止息的爱。第一篇作品绝非最好的作品,但是最初的总令人回味,选它作书名,是一个纪念的意义。同时,〈洞仙歌〉在四年后拍成了电视单元剧,我在改写电视剧本的时候,感触不能说不深,“一番滋味在心头”,真是点点滴滴的烙痕啊!
  十个短篇小说,陆陆续续的写着,《洞仙歌》从第一篇作品变成了第三本书,在时间上延连了四年,十篇作品排列下来,也是一种成长的过程呵!从艺术性到历史性,从探究人心到关怀历史,很难说明的是客观的程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自己的努力究竟有多少,那真是一个未知数啊!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王国维论人生的第一个境界;独上高楼,我是以王粲和范仲淹的高楼自期的啊!漫长的人生,望断了天涯路,欲穷千里目,还须更上一层楼;《洞仙歌》只是一粒小小的沙,必得等到累积千万,才能成为登楼的阶梯。

                      ──一九八二年二月中央日报副刊

  独家推出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