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卷一

  纪一

   世祖光武皇帝

  世祖光武皇帝,〔一〕高祖九世孙,承文、景之统 ,〔二〕出自长沙定王发,〔三〕定王生舂陵节侯。〔 四〕舂陵本在零陵郡,节侯孙考侯以土地下湿,〔五〕 元帝时,求封南阳蔡阳白水乡,因故国名曰舂陵。〔六 〕类聚卷一二

  皇考初为济阳令,〔七〕济阳有武帝行过宫,〔 八〕常封闭。上将生,皇考以令舍下湿,开宫后殿居之 。〔九〕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上生时,有赤光,室中 尽明。〔一0〕皇考异之,使卜者王长卜之。长曰:〔 一一〕“此善事不可言。”是岁嘉禾生,〔一二〕一茎 九穗,大于凡禾,县界大丰熟,因名上曰秀。是岁凤皇 来集济阳,〔一三〕故宫皆画凤凰。〔一四〕圣瑞萌兆 ,始形于此。上为人隆准,日角,〔一五〕大口,美须 眉,〔一六〕长七尺三寸。在舂陵时,〔一七〕望气者 苏伯阿望舂陵城曰:“美哉!王气郁郁葱葱。”仁智明 远,〔一八〕多权略,乐施爱人。在家重慎畏事,勤于 稼穑。兄伯升好侠,非笑上事田作,比之高祖兄。〔一 九〕年九岁而南顿君卒,〔二0〕随其叔父在萧,入小 学,后之长安,受尚书于中大夫庐江许子威。〔二一〕 资用乏,〔二二〕与同舍生韩子合钱买驴,令从者僦, 以给诸公费。〔二三〕大义略举,因学世事。朝政每下 ,必先闻知,具为同舍解说。高才好学,〔二四〕然亦 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时会朝 请,舍长安尚冠里,南阳大人往来长安,为之邸,闇稽 疑议。为季父故舂陵侯诣大司马府,〔二五〕讼地皇元 年十二月壬寅前租二万六千斛、刍稿钱若干万。时宛人 朱福亦为舅讼租于尤。尤止车独与上语,不视福。上归 ,戏福曰:“严公宁视卿邪?”王莽时,〔二六〕雒阳 以东米石二千,莽遣三公将运关东诸仓赈贷穷乏,又分 遣大夫谒者教民煮木为酪,酪不可食,重为烦扰,流民 入关者数十万人。置养赡官以廪之,盗发其廪,民饿死 者十七八,人民相食。末年,天下大旱,蝗虫蔽天,盗 贼群起,四方溃畔。荆州下江平林兵起,〔二七〕王匡 、王凤为之渠率。时南阳旱饿,〔二八〕而上田独收。 宛大姓李伯玉从弟轶数遣客求上,〔二九〕上欲避之。 先是时伯玉同母兄公孙臣为医,〔三0〕伯升请呼难, 伯升杀之。上恐其怨,故避之。使来者言李氏欲相见款 诚无他意,上乃见之,怀刀自备,入见。固始侯兄弟为 上言:〔三一〕“天下扰乱饥饿,下江兵盛,南阳豪右 云扰。”因具言谶文事。“刘氏当复起,李氏为辅。”〔
三二〕上殊不意,独内念李氏富厚,父为宗卿师,〔 三三〕语言谲诡,殊非次第,尝疾毒诸家子数犯法令, 李氏家富厚,何为如是,不然诺其言。诸李遂与南阳府 掾史张顺等连谋。上深念良久,天变已成,遂市兵弩, 〔三四〕绛衣赤帻。〔三五〕时伯升在舂陵亦已聚会客 矣。上归旧庐,望见庐南若火光,〔三六〕以为人持火 ,呼之,光遂盛,赫然属天,〔三七〕有顷不见,异之 。〔三八〕遂从南郭归宅,乃与伯升相见。初,伯升之 起也,诸家子弟皆逃自匿,曰:“伯升杀我。”及闻上 至,绛衣大冠,〔三九〕将军服,〔四0〕乃惊曰:“ 以为独伯升如此也,中谨厚亦如之。”〔四一〕皆合会 ,共劳飨新市、平林兵王凤、王匡等,因率舂陵子弟随 之,兵合七八千人。上骑牛与俱,杀新野尉后乃得马。 〔四二〕光武起义兵,〔四三〕暮闻冢上有哭声,后有 人着大冠绛单衣。使刘终诈称江夏吏,〔四四〕诱杀湖 阳尉。五威将军严尤击下江兵,〔四五〕上奉糗一斛, 脯三十朐诣幕府营。进围宛城。〔四六〕王莽遣大司徒 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来征,更始立,以上为太常偏将 军。〔四七〕时无印,得定武侯家丞印,佩之入朝。〔 四八〕二公兵到颍川,〔四九〕严尤、陈茂与合。〔五 0〕尤问城中出者,言上不敢取财物,但合会诸兵为之 计策。尤笑言曰:“是美眉目者耶?〔五一〕欲何为乃 如此?”初,莽遣二公,〔五二〕欲盛威武,以振山东 ,甲冲輣,〔五三〕干戈旌旗,战攻之具甚盛。至驱虎 豹犀象,〔五四〕奇伟猛兽,以长人巨无霸为垒尉,〔 五五〕自秦、汉以来师出未曾有也。上邀之于阳关。二 公兵盛,汉兵反走,上驰入昆阳,诸将惶恐,各欲散归 。与诸将议:“城中兵谷少,宛城未拔,力不能相救。 今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将亦灭。不同力救之,反欲 归守其妻子财物耶?”诸将怒曰:“刘将军何以敢如此 !”上乃笑,且去,唯王常是上计。会候骑还,言大兵 已来,长数百里,望不见其后尾,前已至城北矣。诸将 遽请上,上到,为陈相救之势。诸将素轻上,及迫急, 上为画成败,〔五六〕皆从所言。时汉兵八九千人,〔 五七〕留王凤令守城,〔五八〕夜出城南门。二公兵已 五六万到,〔五九〕遂环昆阳城作营,〔六0〕围之数 重,〔六一〕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尘熛 连云,〔六二〕金鼓之声数十里。或为地突,〔六三〕 或为冲车撞城,积弩射城中,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 。二公自以为功成漏刻。有流星坠寻营中,〔六四〕正 昼有云气如坏山,〔六五〕直营而霣,不及地尺而散, 吏士皆压伏。〔
六六〕时汉兵在定陵郾者,闻二公兵盛,皆怖。上历 说其意,为陈大命,请为前行诸部坚阵。上将步骑千余 ,前去大军四五里。〔六七〕二公遣步骑数千乘合战, 上奔之,斩首数十级。〔六八〕诸部将喜曰:“刘将军 平生见小敌怯,〔六九〕今见大敌勇,甚奇怪也。”〔 七0〕上复进,二公兵却,诸部乘之,斩首数百千级, 连胜。遂令轻足将书与城中诸将,言宛下兵复到,而阳 坠其书。读之,恐。上遂选精兵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奔 阵。二公兵于是大奔北,〔七一〕杀司徒王寻,而昆阳 城中兵亦出,中外并击。会天大雷风,暴雨下如注,水 潦成川,滍水盛溢。二公大众遂溃乱,奔赴水溺死者以 数万,滍水为之不流。〔七二〕王邑、严尤、陈茂轻骑 乘死人渡滍水逃去。汉军尽获其珍宝辎重车甲,连月不 尽。五月,齐武王拔宛城。〔七三〕六月,上破二公于 昆阳。破宛后数日,〔七四〕收伯升部将刘稷,而伯升 强争之。更始遂用谮诉,复收伯升,即日皆物故。上降 颍阳,〔七五〕虽得入,意不安。门下有击马着鼓者, 〔七六〕马惊硠磕。邓晨起走出视之,乃马也。上在父 城,征诣宛,拜上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更始害齐 武王,〔七七〕光武饮食语笑如平常,独居辄不御酒肉 ,枕席有涕泣处。更始欲北之雒阳,以上为司隶校尉, 先到雒阳整顿官府,文书移与属县,〔七八〕三辅官府 吏东迎雒阳者见更始诸将过者已数十辈,皆冠帻,衣妇 人衣,诸于绣拥□,〔七九〕大为长安所笑。知者或畏 其衣,奔走入边郡。见司隶官属,皆相指视之,极望老 吏或垂涕曰:“粲然复见汉官威仪。”〔八0〕贤者蚁 附。更始欲以近亲巡行河北,〔八一〕大司徒赐言上第 一可用。〔八二〕更始以上为大司马,遣之河北。十月 ,上持节度孟津,镇抚河北,安集百姓。〔
八三〕上至邯郸,〔八四〕赵王庶兄胡子进狗●马醢 。故赵缪王子临说上灌赤眉。〔八五〕赵王庶兄胡子立 邯郸卜者王郎为天子,〔八六〕移檄购求公十万户。光 武为王郎所追,〔八七〕至饶阳,称邯郸使者,入传舍 。厨吏方进食,官属从者饥,遮夺之。吏卒惊起聚语, 乃椎鼓数十通,诈言邯郸将军至,官属皆惧失色。上临 升车还坐,曰:“请邯郸将军入。”久乃升,后有传呼 ,寺门开之,是雒阳吏耳。上出,蒙犯霜雪。〔八八〕 光武大会真定,自击筑。〔八九〕上率邓禹等击王郎横 野将军刘奉,大破之,〔九0〕还过邓禹营,禹进食炙 鱼,上大餐啖。时百姓以上新破大敌,欣喜聚观,见上 餐啖,〔九一〕劳勉吏士,威严甚厉,于是皆窃言曰: “刘公真天人也。”〔九二〕世祖引兵攻邯郸,连战, 郎兵挫折。郎遣谏议大夫杜长威持节诣军门,〔九三〕 上遣棨戟迎,〔九四〕延请入军,见公据地曰:“实成 帝遗体子舆也。”公曰:“正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复 得也。况诈子舆乎!”长威请降得万户侯。公曰:“一 户不可得。”长威曰:“邯战虽鄙,君臣并力城守,尚 可支一岁,终不君臣相率而降但得全身也。”辞去。而 郎少傅李立反郎,开城门。汉兵破邯郸,诛郎。入王宫 收文书,得吏民谤毁公言可击者数千章,〔九五〕公会 诸将烧之,〔九六〕曰:“令反侧者自安也。”〔九七 〕上围邯郸未下,〔九八〕彭宠遗米糒鱼盐以给军粮, 由是破邯郸。更始遣使者即立公为萧王。〔
九九〕诸将议上尊号,上不许。又击破铜马,〔一0 0〕受降适毕,封降贼渠率,〔一0一〕诸将未能信, 贼亦两心。上敕降贼各归营勒兵待,〔一0二〕上轻骑 入,按行贼营。〔一0三〕贼将曰:〔一0四〕“萧王 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一0五〕由是皆自 安。诏冯异军雁门,〔一0六〕卒万余人降之。光武北 击尤来、大抢、五幡于元氏,追至北平,〔一0七〕连 破之。后反为所败,军中不见光武,或云已殁。上已乘 王丰小马先到矣,营门不觉。上破贼,〔一0八〕入渔 阳,诸将上尊号,上不许。议曹掾张祉言:“俗以为燕 人愚,方定大事,反与愚人相守,非计也。”上大笑。 光武发蓟还,〔
一0九〕士众喜乐,师行鼓舞,〔一一0〕鼓声歌咏 ,〔一一一〕八荒震动。过范阳,命诸将收葬吏士。至 中山,〔一一二〕诸将复请上尊号,曰:“帝王不可久 旷。〔一一三〕大王社稷为计,万姓为心。”耿纯说上 曰:〔一一四〕“天时人事,已可知矣。”初,王莽时 ,上与伯升及姊婿邓晨、穣人蔡少公燕语,〔一一五〕 少公道谶言刘秀当为天子,或曰是国师刘子骏也。〔一 一六〕上戏言:“何知非仆耶?”〔一一七〕坐者皆大 笑。时传闻不见赤伏符文军中所,〔一一八〕上未信, 到鄗,上所与在长安同舍诸生彊华自长安奉赤伏符诣鄗 ,与上会。群臣复固请,上奏世祖曰:〔一一九〕“符 瑞之应,昭然着闻矣。”乃命有司设坛于鄗南千秋亭五 成陌。〔一二0〕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燔燎告天,禋 于六宗。〔一二一〕改元为建武,改鄗为高邑。〔一二 二〕十月,帝入雒阳,幸南宫,遂定都焉。〔一二三〕 光武破圣公,与朱伯然书曰:〔一二四〕“交锋之日, 神星昼见,太白清明。”二年正月,〔一二五〕益吴汉 、邓禹等封。上封功臣皆为列侯,〔一二六〕大国四县 ,余各有差。博士丁恭等议:“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 ,〔一二七〕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一二八〕上 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封功臣地多而灭者 也。”〔一二九〕乃遣谒者,即授印绶。自汉草创德运 ,正朔服色未有所定,高祖因秦,以十月为正,以汉水 德,立北畤而祠黑帝。至孝文,贾谊、公孙臣以为秦水 德,汉当为土德。至孝武,倪宽、司马迁犹从土德。自 上即位,案图谶,推五运,汉为火德。周苍汉赤,水生 火,赤代苍,故上都雒阳。制郊兆于城南七里,北郊四 里,〔一三0〕为圆坛,〔一三一〕天地位其上,皆南 面西上。行夏之时,时以平旦,服色、牺牲尚黑,〔一 三二〕明火德之运,徽炽尚赤,四时随色,季夏黄色。〔
一三三〕议者曰:“昔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 王以配上帝。图谶着伊尧赤帝之子,俱与后稷并受命而 为王。汉刘祖尧,〔一三四〕宜令郊祀帝尧以配天,〔 一三五〕宗祀高祖以配上帝。”有司奏议曰:“追迹先 代,无郊其五运之祖者。故禹不郊白帝,周不郊帝喾。 汉虽唐之苗,尧以历数命舜,高祖自感赤龙火德,承运 而起,当以高祖配尧之后,还复于汉,宜脩奉济阳成阳 县尧冢,云台致敬祭祀礼亦宜之。”上遣游击将军邓隆 与幽州牧朱浮击彭宠,隆军潞,浮军雍奴,相去百余里 。遣吏上奏言:“宠破在旦暮。”上读檄未竟,怒曰:“
兵必败,比汝归可知。”吏还,未至隆军,果为宠兵 掩击破。浮军远,至不能救,〔一三六〕以兵走幽州。 咸曰上神。〔一三七〕南越献白雉。〔一三八〕三年, 光武征秦丰,幸旧宅。〔一三九〕十月,上幸舂陵,祠 园庙,大置酒,〔一四0〕与舂陵父老故人为乐。以皇 祖皇考墓为昌陵,〔一四一〕后改为章陵,因以舂陵为 章陵县。〔一四二〕隗嚣上书,报以殊礼。〔一四三〕 四年五月,上幸卢奴,为征彭宠故也。自王莽末,天下 旱霜连年,百谷不成。元年之初,耕作者少,民饥馑, 黄金一斤易粟一石。〔一四四〕至二年秋,天下野谷旅 生,麻菽尤盛,〔一四五〕或生瓜菜□实,野蚕成茧被 山,民收其絮,〔一四六〕采获谷果,以为蓄积。至是 岁,野谷生者稀少,而南亩亦益辟矣。〔一四七〕建武 五年,〔一四八〕初起太学,诸生吏子弟及民以义助作 。〔一四九〕上自齐归,幸太学,赐博士弟子有差。野 谷弥多。〔一五0〕六年二月,吴汉下朐城,〔一五一 〕天下悉定,唯独公孙述、隗嚣未平。上曰:“取此两 子置度外。”〔一五二〕乃休诸将,置酒,赏赐之。每 幸郡国,下舆见吏辄问以数十百岁能吏次第,下至掾史 。〔一五三〕简练臣下之行,〔一五四〕下无所隐其情 ,道数十岁事若案文书,吏民惊惶,〔一五五〕不知所 以,人自以见识,家自以蒙恩。远臣受颜色之惠,坐席 之间,以要其死力。当此之时,贼檄日以百数,忧不可 胜,上犹以余间讲经艺,〔一五六〕发图谶。制告公孙 述,署曰“公孙皇帝”。〔一五七〕嚣虽遣子入侍,尚 持两心。嚣故吏马援谓嚣曰;“到朝廷凡数十见,〔一 五八〕自事主未常见明主如此也。材直惊人,其勇非人 之敌。〔一五九〕开心见诚,与人语,好丑无所隐讳。 图讲天下事,极尽下恩。兵事方略,量敌校胜。〔一六 0〕阔达多大节,与高帝等。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 世无比。”嚣曰:“如卿言,胜高帝耶?”曰:“不如 也。高帝大度,无可无不可。今上好吏事,动如节度, 不饮酒。”嚣大笑曰:“如卿言,反复胜也。”〔一六 一〕代郡太守刘兴将数百骑攻贾览,〔一六二〕上状檄 至,光武知其必败,报书曰:“欲复进兵,恐失其头首 也。”诏书到,兴已为览所杀。长史得檄,以为国家坐 知千里也。七年正月,诏群臣奏事无得言“圣人”。又 旧制上书以青布囊素裹封书,〔一六三〕不中式不得上 。既上,诣北军待报,〔一六四〕前后相尘,〔一六五 〕连岁月乃决。上躬亲万机,急于下情,乃令上书启封 则用,〔一六六〕不得刮玺书,〔一六七〕取具文字而 已。奏诣阙,平旦上,其有当见及冤结者,常以日出时 ,〔一六八〕驺骑驰出召入,其余以俟中使者出报,〔 一六九〕即罢去,所见如神,〔一七0〕远近不偏,幽 隐上达,民莫敢不用情。追念前世,园陵至盛,王侯外 戚,葬埋僭侈,吏民相效,浸以无限,诏诰天下令薄葬 。〔一七一〕八年闰月,〔一七二〕车驾西征,河西大 将军窦融与五郡太守步骑三万迎上。〔一七三〕隗嚣士 众震坏,皆降,嚣走入城。〔一七四〕吴汉、岑彭追守 之。九年正月,隗嚣饿,出城餐糗糒,〔一七五〕腹胀 死。〔一七六〕十二年,吴汉引兵击公孙述,入犍为界 ,〔一七七〕小县多城守未下。诏书告汉直拥兵到成都 ,〔一七八〕据其心腹,后城营自解散。汉意难前,独 言朝廷以为我缚贼手足矣。〔一七九〕遣轻骑至成都, 烧市桥,〔一八0〕武阳以东小城营皆奔走降,竟如诏 书。汉兵乘胜追奔,述距守。诏书又戒汉曰:“成都十 万人,不可轻也。〔一八一〕且坚据广都城,〔一八二 〕去之五十里,待其即营攻城,罢倦引去,乃首尾击之 ,勿与争锋。述兵不敢来,转营即之,移徙辄自坚。” 〔一八三〕十一月,众军至城门,述自将,背城而战。 吴汉攻之,述军大破,刺伤述,扶舆入壁,其夜死。夷 述妻子,传首于洛阳。纵兵大掠,举火燔烧。上闻之, 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一八四〕“城降,婴儿老母 ,〔一八五〕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 。家有弊帚,享之千金。〔一八六〕禹宗室子孙,故尝 更职,何忍行此?仰视天,俯视地,观于放麑啜羹之义 ,〔一八七〕二者孰仁矣。〔一八八〕失斩将吊民之义 。”又议汉杀述亲属太多。是时名都王国有献名马宝剑 ,〔一八九〕直百金。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一 九0〕苑囿池□之官废,弋猎之事不御。雅性不喜听音 乐,手不持珠玉,〔一九一〕衣服大绢,而不重彩。征 伐尝乘革舆羸马。公孙述故哀帝时,〔一九二〕即以数 郡备天子用。述破,益州乃传送瞽师、郊庙乐、葆车、 乘舆物,〔一九三〕是后乃稍备具焉。述伏诛之后,而 事少闲,官曹文书减旧过半,下县吏无百里之繇,〔一 九四〕民无出门之役。十三年,〔一九五〕封殷绍嘉公 为宋公,周承休公为卫公。〔一九六〕越裳献白兔。〔 一九七〕十四年,封孔子后孔志为褒成侯。〔一九八〕 十五年,诏曰:〔一九九〕“刺史太守多为诈巧,不务 实核,苟以度田为名,聚人田中,并度庐屋里落,聚人 遮道啼呼。”〔二00〕十七年,〔二0一〕上以日食 避正殿,〔二0二〕读图谶多,御坐庑下浅露,中风发 疾,苦眩甚。左右有白大司马史,病苦如此,不能动摇 。自强从公,出乘,以车行数里,病差。四月二日,车 驾宿偃师。病差数日,入南阳界,到叶。以车骑省,留 数日行,黎阳兵马千余匹,遂到章陵,起居平愈。幸章 陵,〔二0三〕修园庙旧宅田里舍。凤皇至,〔二0四 〕高八九尺,〔二0五〕毛羽五彩,集颍川,群鸟并从 ,盖地数顷,〔二0六〕留十七日乃去。商贾重宝,〔 二0七〕单车露宿,〔二0八〕牛马放牧,道无拾遗。 十九年,〔二0九〕光武下诏曰:“唯孝宣皇帝有功德 ,其上尊号曰中宗。”上幸南阳、汝南,至南顿,止令 舍,大置酒,赐吏民,复南顿田租一岁。〔二一0〕吏 民叩头言:“皇考居此日久,陛下识知寺舍,〔二一一 〕每来辄加厚恩,但复一岁少薄,愿复十岁。”上曰:“
天下重宝大器,常恐不任,日慎一日,安敢自远期十 岁。”复增一岁。二十年六月,上风眴黄瘅病发甚,〔 二一二〕以卫尉关内侯阴兴为侍中,兴受诏云台广室。 〔二一三〕甘露降四十五日。〔二一四〕二十五年,〔 二一五〕乌桓献貂豹皮,诣阙朝贺。二十六年正月,诏 曰:“前以用度不足,吏禄薄少,乃自益其俸。”〔二 一六〕自三公下至佐史各有差。初作寿陵,〔二一七〕 始营陵地于临平亭南。将作大匠窦融上言:“园陵广袤 ,无虑所用。”帝曰:“古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 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临平望平阴,河水洋洋 ,舟船泛泛,善矣夫!周公、孔子犹不得存,安得松、 乔与之而共游乎!〔二一八〕太宗识终始之义,景帝能 遵孝道,遭天下反覆,而独完其福,岂不美哉!今所制 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二 一九〕迭兴之后,〔二二0〕亦无丘垄,使合古法。今 日月已逝,当豫自作。臣子奉承,不得有加。”乃令陶 人作瓦器。

  上常自细书,〔二二一〕一札十行,报郡县。旦 听朝,至日晏,夜讲经听诵。〔二二二〕坐则功臣特进 在侧,论时政毕,道古行事,次说在家所识乡里能吏, 次第比类。又道忠臣孝子义夫节士,坐者莫不激扬凄怆 ,欣然和悦。群臣争论上前,常连日。皇太子尝承间言 :“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道。今天下 大安,少省思虑,养精神。”上答曰:“我自乐此。” 时城郭丘墟,扫地更为,上悔前徙之。〔二二三〕三十 年,有司奏封禅。诏曰:“灾异连仍,日月薄食,百姓 怨叹,而欲有事于太山,污七十二代编录,〔二二四〕 以羊皮杂貂裘,何强颜耶?”三十二年,〔二二五〕群 臣复奏言:“登封告成,为民报德,百王所同也。”遂 登太山,勒石纪号。改元为中元。〔二二六〕中元元年 ,〔二二七〕上幸长安,祠长陵,还洛阳宫。是时醴泉 出于京师,郡国饮醴泉者,痼疾皆愈,独眇蹇者不差。〔
二二八〕有赤草生于水涯。〔二二九〕郡国上甘露降 。群臣上言:“
地祇灵应而失草萌,宜命太史撰具郡国所上。”上遂 不听,是以史官鲜记焉。冬十月甲申,〔二三0〕使司 空冯鲂告祠高庙曰:“高皇吕太后不宜配食。薄太后慈 仁,孝文皇帝贤明,子孙赖福,延至于今,宜配食地祇 高庙。今上薄太后尊号为高皇后,迁吕太后于园,四时 上祭。”是岁,起明堂、辟雍、灵台,及北郊兆域。〔 二三一〕二年二月戊戌,帝崩于南宫前殿,在位三十三 年,时年六十二。遗诏曰:“
朕无益百姓,如孝文皇帝旧制,葬务从约省。刺史二 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二三二〕无遣吏及因邮奏。” 太子袭尊号为皇帝。群臣奏谥曰光武皇帝,庙曰世祖。 三月,葬原陵。〔二三三〕御览卷九0

  汉以炎精布耀,或幽而光。〔二三四〕文 选卷一一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李善注

  上东西赴难,以车上为家,传荣合战,〔二三五 〕跨马操兵,身在行伍。〔二三六〕书 钞卷一三九

  帝即有仁圣之明,气势形体,天然之姿,〔二三 七〕固非人之敌,翕然龙举云兴,〔二三八〕三雨而济 天下,荡荡人无能名焉。〔二三九〕御 览卷九0

  光武诏曰:“明设丹青之信,广开束手之路。” 〔二四0〕文选卷二三阮籍咏怀李善注

  光武功臣邓禹等二十八人皆为侯,封余功臣一百 八十九人。〔二四一〕御览卷二00

  帝以天下既定,思念欲完功臣爵土,不令以吏职 为过,故皆以列侯就第,恩遇甚厚,远方贡甘珍,必先 遍赐列侯,而大官无余。有功辄增封邑,故皆保全。〔 二四二〕聚珍本

  光武封新野主子邓泛为吴侯,〔二四三〕伯父皇 皇考姊子周均为富波侯,〔二四四〕追封外祖樊重为寿 张侯,〔二四五〕重子丹为射阳侯,〔二四六〕孙茂为 平望侯,〔二四七〕寻玄乡侯,〔二四八〕从子冲更父 侯,〔二四九〕后父阴睦宣恩侯,〔二五0〕子识原鹿 侯,〔二五一〕就为信阳侯,〔二五二〕皇考女弟子来 歙征羌侯,〔二五三〕弟由宜西侯,〔二五四〕以宁平 公主子李雄为新市侯,〔二五五〕后父郭昌为阳安侯, 〔二五六〕子流绵曼侯,〔二五七〕兄子竟新郪侯,〔 二五八〕匡发干侯,〔二五九〕以姨子冯邯为钟离侯。〔
二六0〕类聚卷五一

  光武皇帝虽发师旁县,人马席荐羁靽皆有成贾, 而贵不侵民,乐与官市。御览卷三五九

〔一〕 “世祖光武皇帝”,即刘秀 ,字文叔,事详范晔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袁宏后汉纪 卷一至卷八。汪文台辑谢承后汉书卷一、薛莹后汉书、 司马彪续汉书卷一、谢沈后汉书、袁山松后汉书亦略载 其事。

〔二〕 “承文、景之统”,此句原 无,聚珍本有,文选卷四张衡南都赋李善注引亦有此句 ,今据增补。

〔三〕 “发”,此字原无,聚珍本 有,御览卷九0引亦有,今据增补。

〔四〕 “舂陵节侯”,名买。

〔五〕 “考侯”,原作“孝侯”, 后汉纪卷一同,皆误。范晔后汉书城阳恭王祉传云:“ 敞曾祖父节侯买,以长沙定王子封于零道之舂陵乡,为 舂陵侯。买卒,子戴侯熊渠嗣。熊渠卒,子考侯仁嗣。 ”又文 选卷四张衡南都赋李善注 云:“东观汉记曰:‘舂陵节侯,长沙定王中子买。节 侯生戴侯,戴侯生考侯。’……‘考’或为‘孝’,非 也。”今据校改。

〔六〕 “因故国名曰舂陵”,此条 御览卷六三、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亦引,字句简 略。此句下尚有“上隆准日角”云云一段文字,因与下 条重复,今删去。

〔七〕 “令”,原脱,聚珍本有, 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论亦云:‘
皇考南顿君初为济阳令。”今据增 补“令”字。

〔八〕 “济阳有武帝行过宫”,原 脱“济阳”二字。文选卷二0谢瞻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 送孔令诗李善注引云:“济阳有武帝行过宫。”玉海卷 一五五引同,今据增补。

〔九〕 “开宫后殿居之”,范晔后 汉书光武帝纪论李贤注引蔡邕光武碑文云:“光武将生 ,皇考以令舍不显,开宫后殿居之而生。”与此相合。 御览卷八七三,合璧事类卷一九、卷二二,记纂渊海卷 四引云:“光武生于济阳县舍。”类聚卷八五、卷九九 ,御览卷八三九、卷九一五引云:“光武生于济阳。”

〔一0〕“有赤光,室中尽明”,此 二句类聚卷一0引同,书钞卷一引作“赤光照室”,初 学记卷二四引作“有赤光,堂上尽明如昼”,范晔后汉 书光武帝纪论李贤注引作“光照室中,尽明如昼”。

〔一一〕“使卜者王长卜之,长曰” ,“卜之长”三字原脱,不成文理。姚本、聚珍本有此 三字,类聚卷一0 引同,今据增 补。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论云:“钦异焉,使卜者王长 占之,长辟左右曰:‘此兆吉不可言。’亦可证当有此 三字。论衡吉验篇云:“光武帝,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 生于济阳宫后殿第二内中。皇考为济阳令,时夜无火, 室内自明,皇考怪之,即召功曹吏充兰使出问卜工。兰 与马下卒苏永俱之卜王长孙所。长孙卜谓永、兰曰:‘ 此吉事也,毋多言。’”蔡邕蔡中郎文集卷五光武济阳 宫碑云:“世祖光武皇帝,考南顿君,初生济阳令,有 武帝行过宫,常封闭。帝将生,考以令舍下湿,开空后 殿居之。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帝生时,赤光,室中有 明,使卜者王长卜之。长曰:‘此善事不可言。’岁月 嘉禾一茎生九穗,长于凡禾,因为尊讳。”“初生”当 作“初为”,“空”当作“宫”。

〔一二〕“是岁嘉禾生”,水经注卷 七,书钞卷一,文选卷二0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李善 注,晏元献公类要卷四、卷九亦引此事。

〔一三〕“是岁凤皇来集济阳”,“ 是岁”二字姚本、聚珍本作“先是”,类聚卷九九、御 览卷九一五引同。“皇”字玉海卷一九九引同,书钞卷 一引作“凰”,二字同。论衡吉验篇云:“有凤凰下济 阳宫,故讫今济阳有凤凰庐。”

〔一四〕“故宫皆画凤凰”,“宫” 字下聚珍本有“中”字,事类赋卷一八引亦有“中”字 ,类聚卷九九、御览卷九一五引皆无“中”字。

〔一五〕“日角”,额上之骨隆起如 日,古人以为帝者之象。御览卷三六七引云:“光武为 人日角,大口,美须眉。”

〔一六〕“美须眉”,书钞卷一引作 “美须髯”。

〔一七〕“在舂陵时”,此句至“王 气郁郁葱葱”诸句原无。书钞卷一五一引“望气者苏伯 阿望舂陵城曰”以下三句。聚珍本有此数句,作“在舂 陵时,望气者言舂陵城中有喜气,曰:‘美哉!王气郁 郁葱葱。’”今据书钞卷一五一引辑录,并据聚珍本增 补“在舂陵时”一句。

〔一八〕“远”,姚本、聚珍本作“ 达”,书钞卷六引亦作“达”。

〔一九〕“高祖兄”,“兄”字下聚 珍本有“仲”字。仲为汉高祖刘邦兄,能治产业。史记 高祖本纪云:“未央宫成,……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 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 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二0〕“年九岁”,此上原有“伯 升”二字,聚珍本无。按当无“
伯升”二字,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 云:“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光武年九岁而孤,养 于叔父良。”可证,今删去。

〔二一〕“受尚书于中大夫庐江许子 威”,此句原作“受尚书经,师事庐江许子威”,今从 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引校改。书钞卷一二仅引“ 师事子威”一句。

〔二二〕“资用乏”,此句至“以给 诸公费”诸句原无,姚本、聚珍本和范晔后汉书光武帝 纪李贤注引有,今 据增补。文选 卷三八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李善注引亦有, “诸公”二字下有“之”字。

〔二三〕“以给诸公费”,书钞卷三 引“僦驴给费”四字,即括引此文。

〔二四〕“高才好学”,此句至“舍 长安尚冠里”七句原无,姚本、聚珍本有,今据增补。

〔二五〕“为季父故舂陵侯诣大司马 府”,此句至“严公宁视卿邪”诸句原无,而有“尝讼 逋租于大司马严尤,尤见而奇之”二句,今据范晔后汉 书光武帝纪李贤注引增改。此段文字聚珍本作“尝为季 父故舂陵侯讼逋租于大司马严尤,尤止车独与帝语,不 视祜。帝归戏祜曰:‘严公宁视卿耶?’”朱祜即朱福 。据范晔后汉书朱祜传李贤注,东观汉记“祜”作“福 ”,避安帝讳改。光武帝为舂陵侯讼租事,书钞卷三亦 引,字句甚简。

〔二六〕“王莽时”,此句至“四方 溃畔”诸句原无,聚珍本有,今据增补。

〔二七〕“荆州下江平林兵起”,此 下二句原无,聚珍本有,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引 亦有,今据增补。

〔二八〕“时南阳旱饿”,此下二句 原无。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地皇三年,南阳荒饿 ,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 李贤注引东观汉记云:“时南阳旱饥,而上田独收。” 今据增补。聚珍本亦有此二句,“上”字作“帝”。

〔二九〕“李伯玉”,聚珍本注云: “以下文事迹推之,李伯玉盖即李通,而范书李通传止 云字次元,不言其一名伯玉,是可补其阙略。”

〔三0〕“先是时伯玉同母兄公孙臣 为医”,范晔后汉书李通传李贤注引续汉书云“先是李 通同母弟申徒臣能为医,难使,伯升杀之。”后汉纪卷 一云:“初,通同母弟申屠臣善为医术,以其难使也, 縯杀之。”书钞卷一二三引东观汉记亦云李通同母弟为 申徒臣,与此不同。

〔三一〕“固始侯”,原误作“因始 侯”,聚珍本作“固始侯”,今据改正。范晔后汉书李 通传云:“建武二年,封固始侯。”

〔三二〕“刘氏当复起,李氏为辅” ,此二句谶语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八七二引亦有, 今据增补。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载此谶语,但无“当” 字。

〔三三〕“父为宗卿师”,范晔后汉 书李通传云:通父守,“初事刘歆,好星历谶记,为王 莽宗卿师”。李贤注云:“平帝五年,郡国置宗师以主 宗室,盖特尊之,故曰宗卿师也。”

〔三四〕“市兵弩”,书钞卷三引“ 市弓弩”三字,即出于此。

〔三五〕“绛衣赤帻”,此四字上书 钞卷一二七引有“皆着”二字,御览卷六八七、卷八一 四、卷八七二引无。

〔三六〕“若火光”,此三字上御览 卷八七二引有“有”字。

〔三七〕“赫然属天”,此句御览卷 八七二引作“曈曈上属天”。

〔三八〕“异之”,此句姚本作“上 异之”,御览卷八七二引同。

〔三九〕“大冠”,范晔后汉书光武 帝纪李贤注引董巴舆服志云:“
大冠者,谓武冠,武官冠之。”

〔四0〕“将军服”,此三字上聚珍 本有“服”字。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通鉴卷三 八胡三省注引云:“上时绛衣大冠,将军服也。”“将 军服”上亦无“服”字。

〔四一〕“中”,聚珍本作“仲”。 按“中”字读作“仲”。此指光武帝刘秀。御览卷六九 0引云:“光武起义,衣绛单衣,赤帻。初,伯升之起 ,诸家子弟皆曰:‘伯升杀我。’及见上绛衣大冠,乃 惊曰:‘谨厚者亦复为之。’”御览卷六八七、玉海卷 八一亦引,字句简略。

〔四二〕“杀新野尉”,“杀”字下 原衍“进”字,姚本、聚珍本无,类聚卷九三、御览卷 二六九引亦无,今据删。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光 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

〔四三〕“光武起义兵”,此句至“ 后有人着大冠绛单衣”三句原无,书钞卷一二八引此三 句,今据增补。姚本作“光武起义兵,攻南阳,暮闻冢 上有哭声,后有人着大冠绛单衣”。聚珍本同,惟“光 武”二字改作“帝”。二本所辑皆有“攻南阳”一句, 系出陈禹谟刻本书钞。聚珍本于“着大冠绛单衣”下注 云:“此有阙文。考范书杀新野尉即在是时。”

〔四四〕“使刘终诈称江夏吏”,此 下二句原无,姚本、聚珍本有,今据增补。范晔后汉书 光武帝纪云:“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进屠唐 子乡,又杀湖阳尉。”李贤注引东观汉记云:“刘终诈 称江夏吏,诱杀之。”姚本、聚珍本即据此增改。

〔四五〕“五威将军严尤击下江兵” ,此下三句原无。书钞卷一四七引作“上擢谷相,五威 将严尤当击江贼,上奉糗一斛,脯三十朐诣幕府营”。 御览卷八六0引作“严尤击江贼,世祖奉糗一斛,脯三 十朐”。聚珍本亦有此三句,作“严尤击下江兵,帝奉 糗一斛,脯三十朐”。今综合三处文字增补。汉书王莽 传地皇三年载:“是时下江兵盛,……莽遣司命大将军 孔仁部豫州,纳言大将军严尤、秩宗大将军陈茂击荆州 。……世祖与兄齐武王伯升、宛人李通等帅舂陵子弟数 千人,招致新市平林朱鲔、陈牧等合攻拔棘阳。是时严 尤、陈茂破下江兵。”

〔四六〕“进围宛城”,据范晔后汉 书光武帝纪,更始元年进围宛城。更始元年即王莽地皇 四年。

〔四七〕“更始立,以上为太常偏将 军”,四库全书考证云:“按前汉书莽传云:‘莽地皇 四年三月,汉立圣公为帝。四月,莽遣寻、邑发兵。’ 范书光武纪与前汉书同,惟谓更始即位在是年二月,今 寻绎本文,则似更始之立,又在王莽发兵之后,与班、 范二书异。”

〔四八〕“入朝”,此二字原无,御 览卷六八三引亦无此二字。姚本、聚珍本有,范晔后汉 书光武帝纪李贤注引亦有,今据增补。

〔四九〕“二公”,聚珍本作“寻、 邑”。

〔五0〕“严尤”,范晔后汉书光武 帝纪李贤注引桓谭新论云:“庄尤,字伯石,此言‘严 ’,避明帝讳也。”

〔五一〕“美眉目”,聚珍本作“美 须眉目”,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作“美须眉”。

〔五二〕“二公”,聚珍本作“寻、 邑”,以下皆同。御览卷三三六、卷三三九引作“王寻 、王邑”。

〔五三〕“甲冲輣”,此下三句原无 ,聚珍本有,御览卷三三六引亦有,今据增补。书钞卷 一三九引作“甲冲棚,战攻之具甚盛”。御览卷三三九 引作“甲冲輣,干戈旌旗甚盛”。“冲”,橦车,是一 种陷阵战车。“輣”,楼车。

〔五四〕“虎”,此字原脱,姚本、 聚珍本有,书钞卷一一八、类聚卷一二引亦有,今据增 补。

〔五五〕“巨无霸”,汉书王莽传云 :“夙夜连率韩博上言:‘有奇士,长丈,大十围,来 至臣府,曰欲奋击胡虏。自谓巨毋霸,出于蓬莱东南, 五城西北昭如海濒,轺车不能载,三马不能胜。’”“ 垒尉”,即垒校尉,主军垒之事。姚本、聚珍本作“中 垒校尉”,书钞卷一一八引同。类聚卷一二引作“垒校 尉”,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作“
垒尉”。

〔五六〕“为画成败”,书钞卷一四 引作“图画成败”。

〔五七〕“时汉兵八九千人”,此句 原无,姚本、聚珍本有,类聚卷一二引亦有,今据增补 。

〔五八〕“留王凤令守城”,此下二 句原无,聚珍本有,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引亦有 ,今据增补。

〔五九〕“五六万”,聚珍本同,书 钞卷一一七引亦同。姚本作“五六十万”,书钞卷一二 一、类聚卷一二引与姚本同。

〔六0〕“作”,原无此字,聚珍本 有,类聚卷一二、御览卷三三六引亦有,今据增补。寻 、邑围昆阳事,文 选卷五七潘岳 马汧督诔李善注亦引,字句较简。

〔六一〕“数重”,御览卷三三六引 同,司马彪续汉书天文志云寻、邑“围营数重”,后汉 纪卷一亦云“围之数重”。姚本作“数百重”,类聚卷 一二引亦作“数百重”。聚珍本作“数十重”,与范晔 后汉书光武帝纪同。聚珍本注云:“姚之骃本作‘数百 重’,参范书帝纪,则‘百’字误。”

〔六二〕“尘熛连云”,此句文选卷 七潘岳藉田赋李善注引作“埃尘连天”。

〔六三〕“地突”,范晔后汉书光武 帝纪作“地道”,后汉纪卷一作“地窟”。

〔六四〕“寻”,此字原无,姚本、 聚珍本有,类聚卷一二引亦有,今据增补。

〔六五〕“正昼有云气如坏山”,司 马彪续汉书天文志云:“昼有云气如坏山,堕军上,军 人皆厌,所谓营头之星也。占曰:‘营头之所堕,其下 覆军,流血三千里。’”刘昭注引袁山松书云:“怪星 昼行,名曰营头,行振大诛也。”

〔六六〕“压”,聚珍本同,御览卷 八七七引亦作“压”。姚本作“
厌”,类聚卷一二引亦作“厌”。 按二字通。

〔六七〕“前去大军四五里”,此句 聚珍本作“前去寻、邑军四五里而阵”,范晔后汉书光 武帝纪作“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

〔六八〕“数十”,原脱“十”字, 姚本、聚珍本有,与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相合,今据增 补。书钞卷一一八引云“斩首千级”。

〔六九〕“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 书钞卷一四引此下二句,文字稍异。

〔七0〕“甚奇怪也”,此句姚本作 “甚可怪也”,书钞卷一一八引同。

〔七一〕“二公兵于是大奔北”,此 下二句聚珍本作“寻、邑兵大奔北,于是杀寻”。

〔七二〕“滍水为之不流”,书钞卷 一三引“滍水不流”四字。

〔七三〕“齐武王”,即刘伯升,光 武帝建武十五年,追谥伯升为齐武王。

〔七四〕“六月”,此句至“收伯升 部将刘稷”四句聚珍本作“后数日,更始收齐武王部将 刘稷”。

〔七五〕“上降颍阳”,此句至“乃 马也”诸句原无,御览卷三九四引有此段文字。聚珍本 把此段文字连缀于上文“即日皆物故”句下。按范晔后 汉书光武帝纪云:“光武因复徇下颍阳。会伯升为更始 所害,光武自父城驰诣宛谢。”据此,聚珍本所做连缀 基本可信,今从之。

〔七六〕“击”,聚珍本作“系”。

〔七七〕“更始害齐武王”,此句至 “枕席有涕泣处”诸句原无,聚珍本有,类聚卷三五, 御览卷三八七、卷四八八引亦有,今据增补。文选卷四 0任昉百辟劝进今上笺李善注引亦有此段文字,字句稍 异。

〔七八〕“文书移与属县”,此句原 无,聚珍本有,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通鉴卷三 九胡三省注引亦有,今据增补。

〔七九〕“诸于”,汉书元后传云: “是时政君坐近太子,又独衣绛缘诸于。”颜师古注: “诸于,大掖衣,即褂衣之类也。”“于”即“衧”之 省。“绣拥□”,原“拥”字为空格,聚珍本有此字, 今据增补。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诸于绣镼。”李 贤注云:“或‘绣’下有‘拥’字。”李贤又注云“字 书无‘镼’字,续汉书作‘□’,音其物反。杨雄方言 曰:‘襜褕,其短者,自关西谓之□□。’郭璞注云: ‘俗名□掖。’据此,即是诸于上加绣□,如今之半臂 也。”“拥□”即□□。

〔八0〕“粲然”,此二字原无,聚 珍本有,文选卷三0谢朓五言诗始出尚书省李善注引亦 有,今据增补。“复见汉官威仪”,书钞卷一七引作“ 复见汉官仪”,文选卷三0谢朓诗李善注引作“复见官 府仪体”。

〔八一〕“更始欲以近亲巡行河北” ,此下二句原无,御览卷二0九引,今据增补。聚珍本 亦有此二句,惟下句“上”字作“帝”。

〔八二〕“赐”,刘赐,光武帝族兄 ,事见范晔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传。

〔八三〕“安集百姓”,文选卷一班 固两都赋李善注引云:“圣公为天子,以上为大司马, 遣之河北,安集百姓。”

〔八四〕“上至邯郸”,此下二句原 无,聚珍本有,书钞卷一四六引有此二句,今据增补。 又书钞卷一四五亦引,惟“上”字作“光武”。

〔八五〕“故赵缪王子临说上灌赤眉 ”,原无此句。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进至邯郸, 故赵缪王子林说光武曰:‘赤眉今在河东,但决水灌之 ,百万之众可使为鱼。’光武不答,去之真定。”李贤 注云:“东观记‘林’作‘临’字。”是知东观汉记有 临说光武帝事,今撮取范书大意增补此句。“赵缪王” ,即刘元,以刃杀奴婢,谥曰缪。事见汉书景十三王传 。

〔八六〕“赵王庶兄胡子立邯战卜者 王郎为天子”,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光武帝“去之 真定,林于是乃诈以卜者王郎为成帝子子舆,十二月, 立郎为天子,都邯郸,遂遣使者降下郡国”。胡子与临 是否为一人,无从确考。“天子”,原误作“太子”, 聚珍本不误,今据改正。

〔八七〕“光武为王郎所追”,此句 至“是雒阳吏耳”诸句原无,书钞卷一三九引,今据增 补。书钞卷一三九所引无“光武为王郎所追”一句,此 句系据书钞卷一四四引增补。又“至饶阳”句上书钞卷 一三九引有“上发”二字,为使文义通顺,删此二字。 此段文字聚珍本作“王郎追帝,帝自蓟东南驰至饶阳。 官属皆乏食,帝乃自称邯郸使者,入传舍。传吏方进食 ,从者饥,争夺之。传吏疑其伪,乃椎数十通,绐言邯 郸将军至,官属皆失色。帝升车欲驰,而惧不免,还坐 ,曰:‘请邯郸将军入。’久乃驾去”。姚本作“光武 至饶阳,官属皆乏食”,其下各句与聚珍本同,惟聚珍 本“帝”字姚本作“光武”。此段文字书钞卷一四三引 作“光武至饶阳,称邯郸使者,如传合。厨吏方进食, 官属从者饥,遮夺之”。

〔八八〕“上出,蒙犯霜雪”,此二 句原无。文选卷二0应玚五言诗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李 善注引“蒙犯霜雪”一句,今连缀于此。为使文理通顺 ,又增“上出”二字。聚珍本把“蒙犯霜雪”一句系于 光武帝纪篇末,当作年代不可考者。据范晔后汉书光武 帝纪所载,光武帝离饶阳传舍后,“南出,晨夜兼行, 蒙犯霜雪,天时寒,面皆破裂”。是文选李善注所引“ 蒙犯霜雪”一句当编次于此,聚珍本失考。

〔八九〕“光武大会真定,自击筑” ,此二句原无,书钞卷一一0引云:“光武大会真定, 王制杨自击筑。”今据增补,删“王制杨”三字。“制 杨”二字义不可解,必有舛误。此二句聚珍本作“大会 真定,帝自击筑”,其上又有以下一段文字:“夜止芜 蒌亭,大风雨,冯异进一笥麦饭兔肩。闻王郎兵至,复 惊去。至南宫,天大雨,帝引车入道旁空舍,灶中有火 ,冯异抱薪,邓禹吹火,帝对灶炙衣。”考之范晔后汉 书,此段文字当入冯异传。御览卷九0未引此段文字, 聚珍本辑者是据书钞卷一二九、卷一三五、卷一四四所 引连缀。

〔九0〕“上率邓禹等击王郎横野将 军刘奉”,此句至“刘公真天人也”诸句原无。御览卷 九0屡引东观汉记,有一处引云:“上破王郎,还,过 邓禹营,禹进食炙鱼,上大餐啖。时百姓以上新破大敌 ,欣喜聚观,见上餐,劳勉吏士,威严甚厉,于是皆窃 言曰:‘刘公真天人也。’”又卷九三五引云:“世祖 率邓禹等击王郎横野将军刘奉,大破之。上过禹营,禹 进炙鱼,上餐啖,劳勉士吏,威严甚 厉 ,众皆窃言:‘刘公真天人也。’”今综合两处所引增 补。聚珍本有此段文字,字句微异。又书钞卷一四五、 御览卷八四七、范晔后汉书邓禹传李贤注亦引,字句较 简略。

〔九一〕“餐啖”,书钞卷一四五引 作“食啖”。

〔九二〕“刘公真天人也”,杜工部 草堂诗笺补遗卷二四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引云:“光 武过邓禹营,劳勉吏士,众皆窃言:‘刘公真天人也。 ’”节删颇多。

〔九三〕“杜长威”,范晔后汉书王 郎传、袁宏后汉纪卷二亦载杜长威诣光武帝营请降事, “杜长威”作“杜威”。“持节诣军门”,此五字及下 二句原无,聚珍本有,今据增补。

〔九四〕“棨戟”,范晔后汉书杜诗 传云:“世祖召见,赐以棨戟。”李贤注:“汉杂事曰 :‘汉制假棨戟以代斧钺。’崔豹古今注曰:‘棨戟, 前驱之器也,以木为之。后代刻伪,无复典刑,以赤油 韬之,亦谓之油戟,亦曰棨戟,王公已下通用之以前驱 也。’”

〔九五〕“得吏民”,此三字上类聚 卷一二引有“寻”字。

〔九六〕“公会诸将烧之”,书钞卷 九引“烧吏民谤帝”一句,即系括引此文。

〔九七〕“令反侧者自安也”,上文 “汉兵破邯郸”至此句,四库全书考证云:“按范书光 武纪文与此同,王郎传则云:‘郎夜亡走,道死,追斩 之。’说复小异。又此数句,姚本有之,而文有异同, 今从永乐大典本。”“反侧”,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 贤注:“不安也。诗国风曰:‘展转反侧。’”“者” ,姚本 作“子”,类聚卷一二、 文选卷四三丘迟与陈伯之书李善注引亦作“子”,与范 书光武帝纪、后汉纪卷二同。

〔九八〕“上围邯郸未下”,此下三 句原无,聚珍本有,书钞卷一四七引,今据增补。

〔九九〕“更始遣使者即立公为萧王 ”,文选卷四0吴质答魏太子笺李善注引此一句,无“ 即”字,又“公”作“光武”。初学记卷九亦引更始立 光武帝为萧王事,字句极疏略。

〔一00〕“又击破铜马”,此句至 “由是皆自安”诸句原无,类聚卷一二引,今据增补。 聚珍本亦有此段文字,字句微异。

〔一0一〕“封降贼渠率”,此下二 句类聚卷一二引无,今据文选卷四三丘迟与陈伯之书李 善注引增补。

〔一0二〕“营”,此字类聚卷一二 引无,聚珍本有,文选卷四三丘迟与陈伯之书李善注引 亦有,今据增补。

〔一0三〕“按行贼营”,书钞卷一 四引此一句。

〔一0四〕“将”,此字类聚卷一二 引无,今据文选卷四三丘迟与陈伯之书李善注引增补。

〔一0五〕“投”,聚珍本同,御览 卷三七一引亦同,又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后汉纪卷二 也作“投”,惟文选卷四三丘迟与陈伯之书李善注引作 “效”。

〔一0六〕“诏冯异军雁门”,此下 二句原无,聚珍本有,今据增补。姚本亦有此下二句, 作“诏曰,冯异军雁门,囗卒万余人降之”。聚珍本注 云:“‘诏’字下原本衍‘曰’字,今删。考范书帝纪 及冯异传 俱不载此诏,惟异拒朱 鲔、李轶时曾北攻天井关,拔上党两城,则军雁门当即 在是时。”

〔一0七〕“光武北击尤来、大抢、 五幡于元氏,追至北平”,此二句至“营门不觉”诸句 原无。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光武北击尤来、大抢 、五幡于元氏,追至右北平,连破之。又战于顺水北, 乘胜轻进,反为所败。贼追急,短兵接,光武自投高岸 ,遇突骑王丰,下马授光武,光武抚其肩而上,顾笑谓 耿弇曰:‘几为虏嗤。’弇频射却贼,得免。士卒死者 数千人,散兵归保范阳。军中不见光武,或云已殁,诸 将不知所为。”李贤于“追至右北平”句下注云:“东 观记、续汉书并无‘右’字,此加‘右’,误也。营州 西南别有右北平郡故城,非此地。”由此可知,东观汉 记原有光武击尤来、大抢、五幡事。今据范书酌补“光 武北击尤来”至“或云已殁”诸句,以使上下文理通顺 。李贤又于“或云已殁”句下引东观汉记云:“上已乘 王丰小马先到矣,营门不觉。”今亦补入。

〔一0八〕“上破贼”,此句至“上 大笑”诸句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四九九引,今据增 补。

〔一0九〕“光武发蓟还”,此句至 “命诸将收葬吏士”诸句原无,今据御览卷五五三引增 补。聚珍本有此诸句,文字微异。

〔一一0〕“师行鼓舞”,此句原无 ,聚珍本有,御览卷四六八引亦有,今据增补。

〔一一一〕“鼓声歌咏”,此句聚珍 本作“歌咏雷声”,御览卷四六八引同。

〔一一二〕“至中山”,原有“上发 蓟”三字,为避免与上文重复,今删去。

〔一一三〕“曰:帝王不可以久旷” ,此二句至“万姓为心”诸句原无。文选卷三七刘琨劝 进表李善注云:“东观汉记:‘诸将上奏世祖曰:“帝 王不可以久旷。”’”又注云:“东观汉记:‘群臣上 奏世祖曰:“大王社稷为计,万姓为心。”’”今综合 两处所引增补。聚珍本未辑“帝王不可以久旷”句。范 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光武从蓟还,过范阳,命收葬 吏士。至中山,诸将复上奏曰:‘……大王初征昆阳, 王莽自溃。后拔邯郸,北州弭定。参分天下而有其二, 跨州据土,带甲百万。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 所与辞。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惟大 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光武又不听。”

〔一一四〕“耿纯说上曰”,此下三 句原无,聚珍本有,文选卷四九干宝晋纪总论李善注引 亦有此三句,今据增补。

〔一一五〕“伯升”,姚本、聚珍本 作“伯叔”,类聚卷一二引同。按“伯升”二字是,范 晔后汉书邓晨传云:“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 穣人蔡少公等宴语。”

〔一一六〕“刘子骏”,即刘歆。歆 字子骏,哀帝建平元年改名秀,字颖叔。

〔一一七〕“何知非仆耶”,此句类 聚卷一二引作“何用知仆非也。”

〔一一八〕“时传闻不见赤伏符文军 中所”,此句姚本作“时传闻赤伏符不见文章军中所” ,类聚卷一二引同。

〔一一九〕“上奏世祖曰”,此下三 句原无,聚珍本亦未辑录。文选卷三七刘琨劝进表李善 注引,今据增补。

〔一二0〕“乃命有司设坛于鄗南千 秋亭五成陌”,原无“五成陌”三字,文选卷一班固两 都赋李善注引云:“乃命有司设坛场于鄗之阳千秋亭五 成陌。”今据增“五成陌”三字。

〔一二一〕“燔燎告天,禋于六宗” ,此二句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五二八亦引,今据增 补。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云;“精意以享谓之禋 。续汉志:‘平帝元始中,谓六宗为易卦六子之气,水 、火、雷、风、山、泽也。光武中兴,遵而不改。至安 帝即位,初改六宗为天地四方之宗,祠于洛阳之北,戌 亥之地。’”

〔一二二〕“改鄗为高邑”,此句原 无,聚珍本有,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亦引,今据 增补。此句下聚珍本尚有以下一段文字:“诏曰:‘故 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惇固,断断无他,其心休休 焉。夫士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则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 赏。故武王诛纣,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今以茂为 太傅,封宣德侯,食邑二千户,赐安车一乘,衣一袭, 金五斤。’”御览卷九0未引此段文字。据范晔后汉书 ,光武帝此诏在卓茂传,今依范书编次。

〔一二三〕“遂定都焉”,此句原无 ,聚珍本有,又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引云:“建 武元年十月,车驾入洛阳,遂定都焉。”今据补“遂定 都焉”句。

〔一二四〕“光武破圣公,与朱伯然 书曰”,此二句至“太白清明”诸句原无,御览卷五引 ,姚本、聚珍本亦有此数句,今据增补。“朱伯然”, 御览卷五引误作“伯叔”。书钞卷一五0引云:“光武 破二公,与朱伯然书曰:‘交锋之月,神星昼见,太白 清明。’”今据改作“朱伯然”。姚本、聚珍本作“朱 然”。聚珍本注云:“范书帝纪,未即位前使冯异、寇 恂破更始大司马朱鲔军,即位后使邓禹破更始定国公王 匡军,此云交锋未知何时。又‘朱然’太平御览作‘伯 叔’。本文似有讹脱。”按朱伯然,不见范晔后汉书、 后汉纪,此段文字的前后内容无从考知。

〔一二五〕“二年”,原误作“三年 ”,聚珍本作“二年”,与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后汉 纪相合,今据改正。

〔一二六〕“上封功臣皆为列侯”, 此句至“即授印绶”诸句原无,类聚卷五一引,今据范 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所载,将此段文字连缀于建武二年正 月下。聚珍本把此段文字移入丁恭传内,无所依据。

〔一二七〕“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云:“武王、成、康所 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

〔一二八〕“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 ”,“雷”字御览卷一九八引同,书钞卷四七引作“周 ”。按“雷”字是,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作“
雷”。李贤注云:“易屯卦震下坎 上,震为雷,初九曰‘利建侯’,又曰‘震惊百里’, 故封诸侯地方百里,以法雷也。”

〔一二九〕“闻”,类聚卷五一引无 此字,聚珍本有,御览卷一九八引亦有,今据增补。

〔一三0〕“制郊兆于城南七里,北 郊四里”,此二句原作“制郊祀于城南”。御览卷五二 七引云:“上都雒阳,制兆于城南七里,北郊四里。” 今据增改。聚珍本与御览卷五二七引同,惟“上”字作 “故帝”二字。

〔一三一〕“为圆坛”,此下三句原 无,玉海卷九四引云:“光武于雒阳城南为圆坛,天地 位其上,皆南面西上。”今据增补。姚本、聚珍本皆未 辑此段文字。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立郊兆于城南 ,始正火德。”李贤注引续汉书云:“制郊兆于洛阳城 南七里,为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皆在坛上。 ”

〔一三二〕“时以平旦,服色、牺牲 尚黑”,此二句原无“时以”六字,聚珍本有,御览卷 五二七引亦有,今据增补。

〔一三三〕“季夏黄色”,此句至“ 云台致敬祭祀礼亦宜之”诸句,原仅有“郊祀帝尧以配 天,宗高祖以配上帝”二句,且“宗”下又脱“祀”字 。今据御览卷五二七引增补。聚珍本亦有此段文字,末 句作“云台致敬祭祀之礼仪亦如之”。

〔一三四〕“汉刘祖尧”,原脱“尧 ”字,聚珍本有,今据增补。

〔一三五〕“宜令”,此二字原误倒 ,今据聚珍本乙正。

〔一三六〕“至不能救”,此句聚珍 本作“不敢救”。后汉纪卷四云:“浮远,不能救。” 四库全书考证云:“按是 时浮为 幽州牧,彭宠攻浮于蓟,则宠为客,浮为主,非浮远至 也。范书云:‘帝读檄,怒曰:“营相去百里,其势岂 得相及。”宠果大破隆军,浮远,遂不能救。’最得其 实,本书‘至’字疑衍。”按“至”字与“不能救”三 字作一句读,文义可通。考证误以“至”字与上文连读 ,遂疑“至”字为衍文。

〔一三七〕“咸曰上神”,后汉纪卷 四云:“吏还说上语,皆以为神也。”

〔一三八〕“南越献白雉”,此句原 无,稽瑞引云:“光武建武二年,南越献白雉。”今据 增补。

〔一三九〕“光武征秦丰,幸旧宅” ,此二句原无,聚珍本有,文选卷四张衡南都赋李善注 、玉海卷一七五亦引,今据增补。聚珍本注云:“范书 帝纪及岑彭传,春三月,帝自将南征。夏四月,破斩邓 奉。五月,还宫,令岑彭等南击秦丰。秋七月,大破于 黎丘。至冬十月,乃幸舂陵。此牵连书之,殊未明晰。 ”

〔一四0〕“上幸舂陵,祠园庙,大 置酒”,此事类聚卷三九、御览卷五二六亦引,字句相 同。书钞卷一六引“置酒旧宅”四字,当为同一事。

〔一四一〕“以皇祖皇考墓为昌陵” ,此下三句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五五七亦引,今据 增补。

〔一四二〕“因以舂陵为章陵县”, 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六年春正月丙辰,改舂陵乡 为章陵县。世世复傜役,比丰、沛,无有所豫。”此盖 牵连后事言之。文选卷四张衡南都赋李善注亦引此句, 文字微异。

〔一四三〕“隗嚣上书,报以殊礼” ,此二句原无,聚珍本有,书钞卷九亦引,今据增补。 书钞卷一一引“待以殊礼”四字,与此为同一事。范晔 后汉书隗嚣传云:“建武二年,大司徒邓禹西击赤眉, 屯云阳。禹裨将冯愔引兵叛禹,西向天水,嚣逆击,破 之于高平,尽获辎重。于是禹承制遣使节命嚣为西州大 将军,得专制凉州、朔方事。及赤眉去长安,欲西上陇 ,嚣遣将军杨广迎击,破之,又追败之于乌氏、泾阳间 。嚣既有功于汉,又受邓禹爵,署其腹心,议者多劝通 使京师。三年,嚣乃上书诣阙。光武素闻其风声,报以 殊礼,言称字,用敌国之仪,所以慰藉之良厚。”

〔一四四〕“一石”,书钞卷一五六 引作“一斗”。

〔一四五〕“天下野谷旅生,麻菽尤 盛”,编珠卷四、类聚卷八五亦引此文。“旅”,范晔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李贤注云:“寄也。不因播种而生, 故曰旅。”类聚卷八五引作“旋”,误。

〔一四六〕“其”,聚珍本作“为” ,文选卷三四枚乘七发李善注引亦作“为”。

〔一四七〕“野谷生者稀少,而南亩 亦益辟矣”,稽瑞引云:“光武建武二年,野蚕自茧, 披于山阜,民收其利,其后耘蚕稍广,二物渐息。”与 此文字出入较多。又引云:“光武建武二年,野谷橹生 。五年弥多。”“橹”当作“稆”,与“旅”字古通。 “五年弥多”句,诸书皆未引征。

〔一四八〕“建武五年”,此句至“ 赐博士弟子有差”诸句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五三四 引,今据增补。

〔一四九〕“诸生吏子弟”,其上原 有“宫”字,系衍文,聚珍本无,书钞卷八三、类聚卷 三八引皆无此字,今 据删。

〔一五0〕“野谷弥多”,此句原无 ,稽瑞引云:“光武建武二年,野谷橹生,五年弥多。 ”今据增补。“橹”乃“稆”之讹,上文注已有说。

〔一五一〕“吴汉下朐城”,平定董 宪、庞萌,见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后汉纪卷五。

〔一五二〕“取此两子置度外”,范 晔后汉书隗嚣传云:“六年,关东悉平。帝积苦兵间, 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 此两子于度外耳。’”

〔一五三〕“至”,此字原脱,从文 义来看,当有此字。聚珍本有,今据增补。

〔一五四〕“简练臣下之行”,书钞 卷七引“简练臣下”四字。

〔一五五〕“吏民惊惶”,后汉纪卷 五云:“每幸郡国,见父老掾吏,问数十年事,吏民皆 惊喜。”

〔一五六〕“上犹以余间讲经艺”, “讲”字书钞卷一四引作“谋”,误。书钞卷一0三、 类聚卷五八引云:“光武数召诸将,置酒赏赐,坐席之 间,以要其死力。当此之时,贼檄日以百数,忧不可胜 ,上犹以余间讲经艺。”御览卷五九七、永乐大典卷二 0八五0引同,惟脱“赏”字。

〔一五七〕“署曰‘公孙皇帝’”, 范晔后汉书公孙述传云:“述亦好为符命鬼神瑞应之事 ,妄引谶记。以为孔子作春秋,为赤制而断十二公,明 汉至平帝十二代,历数尽也,一姓不得再受命。又引录 运法曰:‘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曰:‘帝轩辕受 命,公孙氏握。’援神契曰:‘西太守,乙卯金。’谓 西方太守而乙绝卯金也。……又自言手 文有奇,及得龙兴之瑞。数移书中国,冀以感动众心。 帝患之,乃与述书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 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 何足效乎!君非吾贼臣乱子,仓卒时人皆欲为君事耳, 何足数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可以 无忧。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署曰‘公孙 皇帝’。述不答。”

〔一五八〕“到朝廷凡数十见”,范 晔后汉书马援传云:“前到朝廷,上引见数十。”李贤 注云:“东观记曰凡十四见。”通鉴卷四一胡三省注引 同。

〔一五九〕“材直惊人,其勇非人之 敌”,此二句书钞卷一四引作“
才直惊人,勇非人敌”。

〔一六0〕“校”,书钞卷一四引作 “受”。

〔一六一〕“反复胜也”,据范晔后 汉书马援传,隗嚣听信马援之言,遂遣长子恂入质。而 此记载隗嚣遣子入侍在马援之言以前,彼此歧异。

〔一六二〕“代郡太守刘兴将数百骑 攻贾览”,此句至“以为国家坐知千里”诸句原无,文 选卷四0任昉奏弹曹景宗李善注引有,今据增补。聚珍 本亦有此段文字,字句微异。书钞卷七引,仅有“坐知 千里”四字。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六年六月载;“ 代郡太守刘兴击卢芳将贾览于高柳,战殁。”又卢芳传 云:建武“六年,芳将军贾览将胡骑击杀代郡太守刘兴 ”。

〔一六三〕“又旧制上书以青布囊素 裹封书”,此句书钞卷一三六引作“上书以青布制囊素 裹封书”。

〔一六四〕“报”,原误作“执”, 聚珍本作“报”,今据改。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亦作“ 报”。

〔一六五〕“尘”,聚珍本同,注云 :“太平御览作‘属’。”是聚珍本辑者所用御览与影 宋本御览字异。按作“尘”作“属”,于义均通,而以 “尘”字义长。文选卷一五张衡思玄赋李善注;“尘, 久也。”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作“尘”。

〔一六六〕“上书”,聚珍本同,王 先谦后汉书集解引作“尚书”。

〔一六七〕“刮玺”,聚珍本同,注 云:“太平御览作‘引经’。”与影宋本御览字异。王 先谦后汉书集解引作“刮玺”。

〔一六八〕“常以日出时”,“日” 字下原衍一“日”字,聚珍本无,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 亦无,今据删。

〔一六九〕“其余以俟中使者出报” ,此句聚珍本作“其余禺中使者出报”,字有脱误,当 以御览卷九0所引为正。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作“其余 遇中使者出报”,亦有讹脱。

〔一七0〕“所见”,聚珍本脱,王 先谦后汉书集解引亦脱。

〔一七一〕“诏诰天下令薄葬”,“ 诏”字下原衍“有”字,聚珍本无,王先谦后汉书集解 引亦无,今据删。

〔一七二〕“八年闰月”,此年闰四 月。

〔一七三〕“五郡”,原误作“五部 ”,聚珍本不误,今据改。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 八年“闰月,帝自征嚣,河西大将军窦融率五郡太守与 车驾会高平”。李贤注:“五郡谓陇西、金城、天水、 酒泉、张 掖。”后汉纪卷六云: 建武闰四月,“窦融与五郡太守将步骑数万、辎重五千 两与上会第一”。第一属高平县。

〔一七四〕“入”,聚珍本同,注云 :“太平御览作‘西’。”聚珍本辑者所用御览与影宋 本御览字异。

〔一七五〕“出城餐糗糒”,“餐” 字下原衍“粮”字,聚珍本无,今据删。范晔后汉书隗 嚣传云:建武“九年春,嚣病且饿,出城餐糗糒,恚愤 而死”。李贤注云:“郑康成注周礼曰:‘糗,熬大豆 与米也。’说文曰:‘糒,干饭也。’”

〔一七六〕“腹胀死”,此下聚珍本 有以下一段文字:“十一年,幸章陵,修园庙旧宅田里 舍。”注云:“文选李善注作‘过章陵,祠园庙’。” 按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十一年……三月己酉,幸 南阳;还,幸章陵,祠园陵。”后汉纪卷六云:“十一 年春三月己酉,上幸南阳,过章陵,祠园庙。”通鉴卷 四二云:“十一年春三月己酉,帝幸南阳,还幸章陵, 庚午,车驾还宫。”皆不言修园庙旧宅田里舍。初学记 卷二四引东观汉记云:“建武十七年,幸章陵,修园庙 旧宅田里舍。”显然,聚珍本所辑是据初学记,把十七 年事误系于十一年。范书光武帝纪十七年载:冬十月“ 甲申,幸章陵,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置酒作乐, 赏赐。……。乃悉为舂陵宗室起祠堂。……。十二月, 至自章陵”。事又见通鉴卷四三。初学记所引与范书、 通鉴完全相合。又光武帝在建武十一年幸章陵,来去匆 匆,未能久停,不可能修园庙旧宅。而十七年幸章陵, 停留两月之久,故有时间修园庙旧 宅 。聚珍本编次失误,可以肯定无疑。又按文选卷四张衡 南都赋李善注引东观汉记云:“建武中,更名舂陵为章 陵,光武过章陵,祠园庙。”此所引乃东观汉记光武帝 纪建武三年文,已见前。聚珍本在此引李善注所引为注 ,舛乱失次。

〔一七七〕“入犍为界”,聚珍本注 云:“范书帝纪,吴汉伐公孙述,出师实在十一年十二 月。下‘入犍为界’云云,乃在次年正月,方是十二年 事,此盖通始事言之。”

〔一七八〕“诏书告汉直拥兵到成都 ”,此“成都”乃“广都”之误。后汉纪卷六云:“汉 入犍为界,诸县多城守。诏令汉直到广都,据其心腹, 诸城自下。汉意难之。既进兵广都,诸城皆降。”可为 确证。

〔一七九〕“独言朝廷以为我缚贼手 足矣”,此句文义不明,必有脱文。

〔一八0〕“遣轻骑至成都,烧市桥 ”,此为拔广都后事,上文叙事未完。范晔后汉书吴汉 传云:“入犍为界,诸县皆城守。汉乃进军攻广都,拔 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武阳以东诸小城皆降。”

〔一八一〕“成都十万人,不可轻也 ”,原无下句。此二句聚珍本作“成都十万余众,不可 轻也”,今据补下句。范晔后汉书吴汉传云:“帝戒汉 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

〔一八二〕“且”,范晔后汉书吴汉 传作“但”。

〔一八三〕“移徙辄自坚”,此叙事 未完。据范晔后汉书吴汉传、后汉纪卷六所载,此下有 吴汉违诏兵败事,被引书者删去。

〔一八四〕“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 ”,此句文选卷五二魏文帝典论李善注引作“上诏让汉 曰”。后汉记卷六作“诏让吴汉、刘尚曰”。按范晔后 汉书吴汉传云:汉“副将武威将军刘尚”。李贤注云: “东观记、续汉书‘尚’字作‘禹’。”

〔一八五〕“婴”,文选卷五二魏文 帝典论李善注作“孩”,与范晔后汉书公孙述传同。

〔一八六〕“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此二句原无,聚珍本有,文选卷五二魏文帝典论李善 注、王应麟急就篇补注卷三亦引,今据增补。“家有弊 帚,享之千金”,为民间习语,言人各自以其所有为善 。

〔一八七〕“放麑”,韩非子说林云 :“孟孙猎得麑,使秦巴西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 巴西弗忍而与之。孟孙归,至而求麑,答曰:‘余弗忍 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日,复召以为其子 傅。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 孙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又载淮南子人 间训、说苑贵德。“啜羹”,战国策魏策云:“乐羊为 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 ,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师赞曰:‘ 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 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 心。”

〔一八八〕“矣”,聚珍本注云:“ 太平御览作‘且’。”与影宋本御览字异。

〔一八九〕“名都王国”,聚珍本同 ,书钞卷一三九、类聚卷九三、文选卷一四颜延之赭白 马赋李善注、玉海卷一四八引亦同。御览卷三四二、事 类赋卷一三引无“名都”二字。书钞卷三一两引,一引 作“
屠耆国”,一引作“屠耆”。

〔一九0〕“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 士”,书钞卷一五、卷一二二亦引此事。

〔一九一〕“手不持珠玉”,书钞卷 八引“不持珠玉”四字,与此相合。

〔一九二〕“公孙述故哀帝时”,此 下有脱文。按范晔后汉书公孙述传云:“公孙述,字子 阳,扶风茂陵人也。哀帝时,以父任为郎。……述性苛 细,察于小事。敢诛杀而不见大体,好改易郡县官名。 然少为郎,习汉家制度,出入法驾,銮旗旄骑,陈置陛 戟,然后辇出房闼。”由此可以推知下文大意是说述哀 帝时为郎,习见汉家制度,据蜀时,以数郡之地备汉家 威仪。

〔一九三〕“益州乃传送瞽师、郊庙 乐、葆车、乘舆物”,“郊”字原误作“交”,“乐” 字下又脱“器”字。聚珍本作“郊”,亦脱“
器”字。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 “益州传送公孙述瞽师、郊庙乐器、葆车、舆辇,于是 法物始备。”

〔一九四〕“下县吏无百里之繇”, 此下二句书钞卷一五亦引。

〔一九五〕“十三年”,此句至“封 孔子后孔志为褒成侯”诸句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二 0一亦引,今据增补。“十三年”,御览引误作“建武 二年”。

〔一九六〕“殷绍嘉公为宋公,周承 休公为卫公”,聚珍本注云:“
范书帝纪,建武二年,封周后姬常 为周承休公,五年,封殷后孔安为殷绍嘉公,至是改封 。”

〔一九七〕“越裳献白兔”,此句原 无,稽瑞引云:“光武建武十三年,越裳献白兔。”今 据增补。

〔一九八〕“封孔子后孔志为褒成侯 ”,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十四年载:“夏四月辛巳,封 孔子后志为袖成侯。”李贤注:“平帝封孔均为褒成侯 。志,均子。古今注曰志时为密令。”

〔一九九〕“十五年,诏曰”,此二 句至“聚人遮道啼呼”诸句原无,聚珍本有,范晔后汉 书光武帝纪李贤注亦引有此段文字,惟无“十五年,诏 曰”五字,今据增补。

〔二00〕“聚人遮道啼呼”,聚珍 本注云:“范书帝纪: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 亩及户口年纪’。十六年,‘河南尹及诸郡守十余人, 坐度田不实,皆下狱死’。又刘隆传:‘天下垦田多不 以实,户口年纪互有增减。十五年,诏下州郡检覈其事 ,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 嗟怨,遮道号呼。隆坐征下狱。’此所载诏文未完。”

〔二0一〕“十七年”,此句至“起 居平愈”诸句原无,聚珍本有,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 贤注亦引,仅无“十七年”三字,今据增补。书钞卷九 六、卷一三九,御览卷七四一亦引此段文字,字句皆较 简略。

〔二0二〕“上以日食避正殿”,范 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十七年载:“
二月乙未晦,日有食之。”

〔二0三〕“幸章陵”,此下二句原 无,初学记卷二四引,今据增补。聚珍本误置于建武十 一年。

〔二0四〕“凤皇至”,此句至“留 十七日乃去”诸句原无,初学记卷三0引,今据增补。 “至”,聚珍本作“五”,御览卷九一五引同,类聚卷 九九引作“出”。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十七年十月载: “甲申, 幸章陵,修园庙,祠旧 宅,观田庐,……有五凤凰见于颍川之郏县。”

〔二0五〕“高八九尺”,御览卷九 一五引同。姚本作“高八尺”,六帖卷九四、万花谷后 集卷四0、合璧事类别集卷六二、玉海卷一九九、范晔 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引亦作“高八尺”。聚珍本作“ 高八尺九寸”,类聚卷九九引同。

〔二0六〕“盖地数顷”,此上范晔 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引有“行列”二字。

〔二0七〕“商贾重宝”,此句至“ 道无拾遗”诸句原无,聚珍本有,文选卷四九干宝晋纪 总论李善注亦引,今据增补。此句上李善注引又有“建 武十七年”五字。

〔二0八〕“单车露宿”,书钞卷一 五引此一句。

〔二0九〕“十九年”,此句至“其 上尊号曰中宗”诸句原无,聚珍本有,惟“光武”二字 作“帝”。御览卷八九引亦有此段文字,仅无“十九年 ”三字。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十九年春正月庚子 ,追尊孝宣皇帝曰中宗。”

〔二一0〕“一岁”,类聚卷三九引 作“一年”。

〔二一一〕“陛下识知寺舍”,范晔 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云:“风俗通曰:‘寺,司也。 诸官府所止皆曰寺。’光武尝从皇考至南顿,故识知官 府舍宇。”

〔二一二〕“眴”,原误作“□”, 聚珍本作“眩”,御览卷七四一引亦作“眩”,按“眴 ”与“眩”,二字通。

〔二一三〕“广室”,御览卷七四一 引作“庙室”。按当作“广室”。范晔后汉书阴兴传李 贤注云:“洛阳南宫有云台广德殿。”通鉴卷四三胡三 省注云:“余谓广室者,寝殿也。据晋书元帝纪有司奏 太极殿广室施绛帐,帝令夏施青练帷,冬施青布,则广 室之为寝殿明矣。”

〔二一四〕“甘露降四十五日”,此 句原无,聚珍本有,今据增补。按御览卷一二引云:“ 光武帝时,甘露降四十五里。”又卷八七二引云:“光 武时,甘露降四十五日。”合璧事类卷一九引同。所引 皆未明言具体年代,范晔后汉书、后汉记、通鉴诸书亦 未载降甘露事,聚珍本系于建武二十年,不知何据。

〔二一五〕“二十五年”,此下三句 原无,聚珍本有,类聚卷九五亦引,今据增补。御览卷 九一二引作“建武二十五年,乌桓诣阙朝贺,献貂皮” 。

〔二一六〕“乃自益其俸”,此句聚 珍本作“今益其俸”,王先谦后汉书光武帝纪集解引作 “□今益其奉”。

〔二一七〕“初作寿陵”,此句至“ 乃令陶人作瓦器”一段文字原引作“四月,始营陵地于 临平亭南。诏曰:‘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迭 兴之后,亦无丘垄,使合古法。今日月已逝,当豫自作 。臣子奉承,不得有加。’乃令陶人作瓦器”。而御览 卷五五七引云:“
二十六年春正月,初作寿陵,将作 大匠宝融上言:‘园陵广袤,无虑所用。’帝曰:‘古 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 处。太宗识终始之义,景帝能遵孝道,遭天下反覆,而 独完其福,岂不美哉! 今所制地 不过二三顷,无为陵地,裁令流水而已。’”卷九0又 引云:“临平望平阴,河水洋洋,舟船泛泛,善矣夫! 周公、孔子犹不得存,安得松、乔与之而共游乎!文帝 晓终始之义,景帝所谓孝子也,故遭反覆,霸陵独完, 非成法耶?”今综合各处所引增订。聚珍本所辑重复窜 乱。“寿陵”,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云:“初作 陵未有名,故号寿陵,盖取久长之义也。汉自文帝以后 皆预作陵,今循旧制也。”

〔二一八〕“松、乔”,赤松子、王 子乔,皆仙人。

〔二一九〕“陂池”,刊谬正俗卷五 云:“陂池,东观汉记述光武初作寿陵,云‘今所制地 ,不过二三顷,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按陂池 读如吊二世赋‘登陂陀之长阪’。凡陂陀者,犹言靡陀 耳。光武言不须如前世诸帝高作山陵,但令小隆起陂陀 然,裁得流泄水潦,不垫坏耳。今之读者谓为陂池,令 得流水,此读非也。”

〔二二0〕“迭兴”,通鉴卷四四胡 三省注云:“谓易姓而王者。”

〔二二一〕“上常自细书”,此为建 武二十六年事。此句上原有“临平望平阴”至“霸陵独 完,非成法耶”一段文字,详见注〔二一七〕。为避免 与上文重出,今删去。

〔二二二〕“夜讲经”,书钞卷一二 仅引此三字。

〔二二三〕“时城郭丘墟,扫地更为 ,上悔前徙之”,此三句原无,聚珍本有,范晔后汉书 光武帝纪二十六年 李贤注亦引, 今据增补。聚珍本注云:“范书帝纪,建武十五年,徙 雁门、代郡、上谷三郡民置常山、居庸以东。二十年, 省五原郡,徙其吏人置河东。二十五年,南单于奉蕃称 臣。二十六年,遣中郎将段郴授南单于玺绶,令入居云 中。于是云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门、上谷 、代八郡民归于本土。遣谒者分将弛刑补理城郭。所谓 扫地更为者此也。”此三句下聚珍本有“草创苟合,未 有还人”二句。按“草创”云云二句,范晔后汉书赵□传 李贤注引,今归入赵□传。

〔二二四〕“污七十二代”,书钞卷 八引此五字。史记封禅书云:“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 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正义引韩诗外传 云:“孔子升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 不得而数者万数也。”说文解字叙云:“封于泰山者, 七十有二代。”初学记卷九引桓谭新论云:“太山之上 ,有石刻凡千八百余处,而可识知者七十有二。”论衡 书虚篇云:“太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是知封 太山、禅梁父有七十二家,此为通行说法。

〔二二五〕“三十二年”,此句至“ 勒石纪号”诸句原作“三十年,群臣复奏宜封禅。遂登 太山,勒石纪号”。聚珍本同,惟“三十年”作“三十 二年”。书钞卷九一引东观汉记光武纪云:“中元元年 ,群臣复奏言:‘登封告成,为民报德,百王所同也。 ’”今据聚珍本改“三十年”作“三十二年”,又据书 钞卷九一所引光武纪增补“群臣复奏言”云云四句。此 段文字御览卷五三六亦引,收入本书郊祀志。

〔二二六〕“中元”,原误作“中平 ”,聚珍本不误,今据改。

〔二二七〕“中元元年”,此句至“ 独眇蹇者不差”诸句原无,聚珍本有,类聚卷九八亦引 ,今据增补。又御览卷八七三亦引此段文字,字句较为 简略。中元元年即建武三十二年,是年四月改元。

〔二二八〕“差”,御览卷八七三引 同,聚珍本作“瘥”。按二字通。

〔二二九〕“有赤草生于水涯”,此 句至“上遂不听,是以史官鲜记焉”诸句原无,类聚卷 九八引,今据增补。聚珍本亦有此段文字,惟“上遂” 二字作“帝”,“记”作“纪”,又无“焉”字。余与 类聚卷九八引同。稽瑞引云:“光武中元元年,有赤草 生于水涯。”又引云:“光武中元元年,祀长陵,醴泉 出京师,又赤草生于水涯。”所引皆甚简略。

〔二三0〕“冬十月甲申”,此句至 “四时上祭”诸句原无,御览卷一三六引云:“中元元 年,告祠高庙曰:‘高皇吕后不宜配食。薄太姬慈仁, 孝文皇帝贤明,子孙赖福,延至于今,宜配食地祇高庙 。今上薄太后尊号为高皇后,迁吕太后于园,四时上祭 。”又卷五三一引云:“中元元年十月甲申,使司空冯 鲂告祀高祖庙,吕太后不宜配食,以薄太后配。迁吕太 后于园,四时上祭。”今综合两处所引增补。聚珍本有 此段文字,仅个别字歧异。书钞卷二四仅引“太后慈仁 ,子孙赖福”二句。

〔二三一〕“是岁,起明堂、辟雍、 灵台,及北郊兆域”,此三句原无,聚珍本有,今据增 补。初学记卷一三引云:“光武中元年,营造明堂、辟 雍、灵台。”类聚卷三八引同。惟无“光武中”三字。 御览卷五二 七引云:“光武中元 年,起明堂、辟雍、灵台及北郊。”三书所引皆有脱文 。此三句下聚珍本尚有“宣布图谶于天下”一句,不知 辑自何书。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中元元年载:“是岁, 初起明堂、灵台、辟雍,及北郊兆域。宣布图谶于天下 。”

〔二三二〕“长吏”,原脱“吏”字 ,聚珍本同,今据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后汉纪卷八所 载光武帝遗诏增补。

〔二三三〕“原陵”,通鉴卷四四胡 三省注云:“帝王纪曰:‘原陵,在临平亭东南,去雒 阳十五里。’水经注:‘光武葬临平亭南,西望平阴, 大河迳其北。’”

〔二三四〕“或幽而光”,此条文选 卷四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李善注、卷四六王融三月 三日曲水诗序李善注,玉海卷四六亦引,文字全同。书 钞卷四引“炎精布耀”四字,文选卷五0范晔后汉书光 武纪赞李善注引“汉以炎精布曜”六字,书钞卷三引“ 或幽而光”四字。按此条文字出自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序 ,文选卷一一、卷四六、卷五0和玉海卷四六于此条文 字前皆冠有“东观汉记序”五字。

〔二三五〕“传荣”,此二字有误, 无从校正。

〔二三六〕“身在行伍”,此条文字 从内容上看,似为光武帝纪序中语。

〔二三七〕“天然之姿”,此四字书 钞卷五亦引。

〔二三八〕“龙举云兴”,此四字书 钞卷一三亦引。

〔二三九〕“荡荡人无能名焉”,此 条文字从内容上看,当是光武帝纪序中语。

〔二四0〕“广开束手之路”,此条 文字不见范晔后汉书、后汉纪,年代不可确考,姑系于 篇末。以下各条文字情况相同。

〔二四一〕“封余功臣一百八十九人 ”,聚珍本注云:“范书帝纪:‘建武十三年,功臣增 邑更封,凡三百六十五人。’与此异。”

〔二四二〕“故皆保全”,此条文字 聚珍本有,不知辑自何书。

〔二四三〕“新野主”,原误作“新 野王”,聚珍本不误,今据改。“吴侯”,当作“吴房 侯”。范晔后汉书邓晨传云:“晨初娶光武姊元。…… 汉兵败小长安,……元及三女皆遇害。……光武即位, 封晨房子侯。帝又感悼姊没于乱兵,追封谥元为新野节 义长公主,立庙于县西。封晨长子泛为吴房侯,以奉公 主之祀。”李贤注:“吴房,今豫州县也。”

〔二四四〕“周均为富波侯”,聚珍 本注云:“封均事范书不载。”

〔二四五〕“外祖樊重为寿张侯”, 范晔后汉书樊宏传云:建武“十八年,帝南祠章陵,过 湖阳,祠重墓,追爵谥为寿张敬侯,立庙于湖阳”。

〔二四六〕“重子丹为射阳侯”,封 于建武十三年,见范晔后汉书樊宏传。

〔二四七〕“孙茂为平望侯”。封于 建武二十七年,见范晔后汉书樊宏传。

〔二四八〕“寻玄乡侯”,原误作“ 彝乡侯”,今据聚珍本校改。据范晔后汉书樊宏传,寻 于建武十三年封玄乡侯。

〔二四九〕“从子冲更父侯”,“冲 ”字范晔后汉书樊宏传作“忠”。冲封更父侯在建武十 三年,见范书。

〔二五0〕“后父阴睦宣恩侯”,“ 睦”字原误作“隆”,“恩”字原误作“阳”,今据聚 珍本改。书钞卷四七引东观汉记云:“建武三年,追尊 贵人父睦为宣恩侯。睦,皇后父也。”聚珍本阴睦传“ 三年”作“二年”。范晔后汉书光烈阴皇后纪载,建武 九年,下诏“追爵谥贵人父陆为宣恩哀侯”。陆即睦。

〔二五一〕“子识原鹿侯”,封于建 武十五年,见范晔后汉书阴识传。

〔二五二〕“就为信阳侯”,范晔后 汉书阴兴传云:“兴弟就,嗣父封宣恩侯,后改封为新 阳侯。”李贤注:“新阳,县,属汝南郡,故城在今豫 州真阳县西南。”“信阳”与“新阳”,二者未知孰是 。范书虞延传、乐恢传,井丹传、吴良传皆称“信阳侯 阴就”,冯衍传、朱晖传称“新阳侯阴就”。

〔二五三〕“来歙征羌侯”,范晔后 汉书来歙传云:建武十一年,歙遇刺亡,帝“使太中大 夫赠歙中郎将、征羌侯印绶,谥曰节侯,……改汝南之 当乡县为征羌国焉”。

〔二五四〕“弟由宜西侯”,“西” 字下聚珍本有“乡”字。范晔后汉书来歙传云:建武“ 十三年,帝嘉歙忠节,复封歙弟由为宜西侯”。李贤注 :“东观记曰:‘宜西乡侯’。”

〔二五五〕“宁平公主”,李通娶光 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
李雄”,李通少子。范晔后汉书李 通传载 雄封召陵侯,未言具体年 月。

〔二五六〕“后父郭昌为阳安侯”, 追封于建武二十六年,见范晔后汉书光武郭皇后纪。

〔二五七〕“流绵曼侯”,范晔后汉 书光武郭皇后纪作“况绵蛮侯”。流之封在建武二年。

〔二五八〕“兄子竟新郪侯”,范晔 后汉书光武郭皇后纪云:建武十七年,“后从兄竟,以 骑都尉从征伐有功,封为新郪侯”。

〔二五九〕“匡发干侯”,范晔后汉 书光武郭皇后纪云:建武十七年,“竟弟匡为发干侯” 。

〔二六0〕“冯邯为钟离侯”,不见 范晔后汉书。
 
 
 

东观汉记卷二

  纪二

   显宗孝明皇帝

  孝明皇帝讳阳,〔一〕一名庄,世祖之中子也。〔 二〕建武四年五月甲申,〔三〕皇子阳生,丰下锐上, 颜赤色,〔四〕有似于尧,上以赤色名之曰阳。〔五〕 年十岁通春秋,〔六〕上循其头曰“吴季子”。〔七〕 阳对曰:〔八〕“愚戆无比。”及阿乳母以问师傅,曰 :“少推诚对。”师傅无以易其辞。母光烈皇后,初让 尊位为贵人,故帝年十二以皇子立为东海公,〔九〕三 岁进爵为王。〔一0〕幼而聪明叡智,容貌壮丽,〔一 一〕世祖异焉,数问以政议,应对敏达,谋谟甚深。温 恭好学,敬爱师傅,所以承事兄弟,亲密九族,〔一二 〕内外周洽。世祖愈珍上德,以为宜承先序。建武十七 年十月,诏废郭皇后,〔一三〕立阴贵人为皇后,以上 为皇太子,〔一四〕治尚书,〔一五〕备师法,兼通四 经,〔一六〕略举大义,博观群书,以助术学,无所不 照。〔一七〕中元二年二月,〔一八〕世祖崩,皇太子 即位。〔一九〕帝即祚。〔二0〕长思远慕,至逾年, 乃率诸王侯、公主、外戚、郡国计吏上陵,如会殿前礼 。正月,上谒原陵,〔二一〕梦先帝、太后如平生,亲 率百官上陵,其日降甘露,〔二二〕积于树,百官取以 荐。会毕,上伏御床视太后镜奁中物,感动悲涕,令易 脂泽妆具。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长水校尉樊鯈奏言, 〔二三〕先帝大业,当以时施行,欲使诸儒共正经义, 颇令学者得以自助。于是下太常、将军、大夫、博士、 议郎、郎官及诸王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明帝 封太后弟阴兴子庆为鲖阳侯,〔二四〕子博隐强侯,〔
二五〕阴盛为无锡侯,楚王舅子许昌龙舒侯。永平二 年正月,〔二六〕上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上及公卿列 侯始服冕冠、衣裳。祀毕,登灵台。〔二七〕三月,〔 二八〕上初临辟雍,行大射礼。〔二九〕十月,上幸辟 雍,初行养老礼。诏曰:〔三0〕“十月元日,〔三一 〕始尊事三老,兄事五更,〔三二〕安车□轮,朕亲袒 割牲,祝哽在前,祝噎在后。〔三三〕三老常山李躬, 〔三四〕年耆学明,以二千石禄养终身。五更沛国桓荣 ,〔三五〕以尚书教朕十有余年,其赐爵关内侯,食邑 五千户。”甲子,上幸长安,〔三六〕祠高庙,遂有事 十一陵。历览馆舍邑居旧处,〔三七〕会郡县吏,劳赐 作乐。有县三老大言:〔三八〕“陛下入东都,臣望颜 色容仪,类似先帝,臣一欢喜。百官严设如旧时,臣二 欢喜。见吏赏赐,识先帝时事,臣三欢喜。陛下听用直 谏,默然受之,臣四欢喜。陛下至明,惩艾酷吏,视人 如赤子,臣五欢喜。进贤用能,各得其所,臣六欢喜。 天下太平,德合于尧,臣七欢喜。”帝令上殿,〔三九 〕欲观上衣,因举虎头衣以畏三老。上曰:“属者所言 我尧,削章不如饱饭。”十一月,〔四0〕诏京兆、右 扶风以中牢祠萧何、霍光,出郡钱谷给萧何子孙,在三 百里内者,悉令侍祠。〔四一〕永平三年诏曰:〔四二 〕“登灵台,正仪度。”春二月,〔四三〕图二十八将 于云台,〔四四〕册曰:“部符封侯,或以德显。”秋 八月,〔四五〕诏曰:“琁玑钤曰:‘有帝汉出,德洽 作乐,名予。’”会明帝改其名,郊庙乐曰太予乐,〔 四六〕正乐官曰太予乐官,以应图谶。十月,〔四七〕 上与皇太后幸南阳章陵,周观旧庐,召见阴、邓故人。 上在于道所幸见吏,劳赐省事毕,步行观部署,〔四八 〕不用辇。〔四九〕甲夜读众书,〔五0〕乙夜尽乃寐 ,先五鼓起,率常如此。四年,〔五一〕诏书曰:“朕 亲耕于藉田,〔五二〕以祈农事。”五年十月,上幸邺 ,赵王栩会邺,〔五三〕赐钱百万。六年,〔五四〕庐 江太守献宝鼎,出王雒山,纳于太庙。诏曰:“易鼎足 象三公,〔五五〕岂非公卿奉职得理乎?太常其以礿祭 之日陈鼎于庙,〔五六〕以备器用。”七年,〔五七〕 公卿以芝生前殿,奉觞上寿。八年十月,〔五八〕上临 辟雍,养三老、五更。礼毕,上手书赦令,〔五九〕尚 书仆射持节诏三公。〔六0〕九年,诏为四姓小侯置学 。〔六一〕十年闺月,〔六二〕行幸南阳,祠章陵。以 日北至,〔六三〕复祠于旧宅。〔六四〕礼毕,召校官 弟子作雅乐,〔六五〕奏鹿鸣,〔六六〕上自御埙篪和 之,〔六七〕以娱嘉宾。〔六八〕至南顿,〔六九〕劳 飨三老、官属。是时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 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被野。〔七0〕十二年,〔七 一〕以益州徼外哀牢王率众慕化,地旷远,置永昌郡。 十三年二月,上耕藉田毕,〔七二〕赐观者食。有一诸 生前举手曰:“
善哉!文王之遇太公也。”上书板曰:“生非太公, 予亦非文王也。”有司奏楚王英聚奸猾。〔七三〕十四 年,〔七四〕帝作寿陵,陵东北作庑,长三丈,五步出 外为小厨,财足祠祀。明帝自制石椁,〔七五〕广丈二 尺,长二丈五。十五年二月,东巡狩。癸亥,帝耕于下 邳。〔七六〕三月,幸孔子宅,〔七七〕祠孔子及七十 二弟子。〔七八〕御讲堂,〔七九〕命太子、诸王说经 。幸东平王宫。〔八0〕上怜广陵侯兄弟,〔八一〕赐 以服御之物,又以皇子舆马,悉赋予之。〔
八二〕十七年春,甘露仍降,树枝内附,〔八三〕芝 生前殿,〔八四〕神雀五色,翔集京师。〔八五〕是夜 ,上梦见先帝、太后,〔八六〕梦中喜觉,因悲不能寐 。〔八七〕明旦上陵,百官、胡客悉会,太常丞上言陵 树华有甘露,上令百官采甘露。受赐毕,罢,上从席前 伏御床,视太后镜奁中物,流涕,敕易奁中脂泽妆具。 自帝即位,遵奉建武之政,〔八八〕有加而无损。初, 世祖闵伤前世权臣太盛,外戚预政,上浊明主,〔八九 〕下危臣子,汉家中兴,唯宣帝取法。至于建武,朝无 权臣,外族阴、郭之家,不过九卿,亲属势位,〔九0 〕不能及许、史、王氏之半。至永平,后妃外家贵者, 裁家一人备列将校尉,在兵马官,充奉宿卫,阖门而已 无封侯豫朝政者。自皇子之封,皆减旧制。尝案舆地图 ,〔九一〕皇后在傍,言钜鹿、乐成、广平各数县,租 谷百万,帝令满二千万止。诸小王皆当略与楚、淮阳相 比,〔九二〕什减三四,〔九三〕曰:“我子不当与先 帝子等。”又国远而小于王,善节约谦俭如此。〔九四 〕八月,〔九五〕帝崩于东宫前殿,在位十八年,时年 四十八,谥曰孝明皇帝,葬显节陵。〔九六〕十二月, 有司奏上尊号曰显宗,庙与世宗庙同日而祠,祫祭于世 祖之堂,共进武德之舞,如孝文皇帝祫祭高庙故事。孝 明皇帝尤垂意于经学,〔九七〕即位,删定拟议,稽合 图谶,封师太常桓荣为关内侯,亲自制作五行章句。每 飨射礼毕,正坐自讲,〔九八〕诸儒并听,四方欣欣。 是时学者尤盛,冠带搢绅游辟雍而观化者以亿万计。〔 九九〕御览卷九一

〔一〕 “孝明皇帝”,事详范晔后 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袁宏后汉纪卷九、卷一0。汪 文台辑薛莹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卷一、谢沈后汉书、 袁山松后汉书、华峤后汉书卷一亦略载其事。类聚卷一 二引袁山松后汉书云:“皇帝讳阳,一名庄,字子丽。 ”四库全书考证云:“明帝本名阳,建武十九年立为皇 太子,始改名庄。范书明帝纪直作讳庄,盖举后以概前 ,观光武建武十九年诏书可见。”

〔二〕 “世祖之中子也”,初学记 卷一七、御览卷四一一引云:“
明帝,光武第四子。”范晔后汉书 明帝纪云:“显宗孝明皇帝讳庄,光武第四子也。”

〔三〕 “建武四年五月甲申”,此 句至“师傅无以易其辞”诸句原无,御览卷九一引,今 据增补。

〔四〕 “颜”,类聚卷一二引同, 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引作“
项”。

〔五〕 “以”,御览卷九一引作“ 曰”,类聚卷一二引作“以”,今据改。

〔六〕 “年十岁通春秋”,原误作 “至十三年通春秋”。类聚卷一二引作“年十三通春秋 ”,“三”乃“岁”之讹。范晔后汉书明帝纪云:“十 岁能通春秋。”可证。

〔七〕 “循”,抚摩。汉书李陵传 云:“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 其刀环。”颜师古注云:“循谓摩顺也。”“
头”,类聚卷一二引作“颈”。“ 季子”,即季札。

〔八〕 “阳对曰”,四库全书考证 云:“按东观为本朝之史,不应称帝名,当属后人所加 。”

〔九〕 “年”,此字原无,类聚卷 一二引有,今据增补。

〔一0〕“三岁进爵为王”,原无“ 进”字,类聚卷一二引有,今据增补。范晔后汉书明帝 纪云:“建武十五年封东海公,十七年进爵为王。”

〔一一〕“容貌壮丽”,书钞卷一引 此一句。

〔一二〕“亲密九族”,书钞卷六引 此一句。

〔一三〕“诏废郭皇后”,原无“诏 ”字,类聚卷一二引有,今据增补。范晔后汉书光武帝 纪建武十七年载:“冬十月辛巳,废皇后郭氏为中山太 后,立贵人阴氏为皇后。”

〔一四〕“以上为皇太子”,此句类 聚卷一二引作“上以东海王立为皇太子”。范晔后汉书 光武帝纪建武十九年载:“六月戊申,诏曰:‘春秋之 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 子彊,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 以彊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一五〕“治尚书”,范晔后汉书明 帝纪云:“师事博士桓荣,学通尚书。”桓荣传云:“ 建武十九年,年六十余,始辟大司徒府。时显宗始立为 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 ,以尚书授太子。世祖从容问汤本师为谁,汤对曰:‘ 事沛国桓荣。’帝即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议 郎,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

〔一六〕“四”,原作“九”,聚珍 本同。书钞卷一二、类聚卷一二、唐类函卷二五引作“ 四”,今据改。

〔一七〕“无所不照”,此句以上一 段文字,聚珍本据各书所引连缀为“孝明皇帝讳阳,一 名庄,世祖之中子也。建武四年夏五月甲申,帝生,丰 下锐上,项赤色,有似于尧。世祖以赤色名之曰阳。幼 而聪明睿智,容貌庄丽,十岁通春秋,推诚对,师傅无 以易其辞。母光烈皇后初让尊位为贵人,故帝年十二以 皇子立为东海公。时天下垦田皆不实,诏下州郡检覆, 百姓嗟怨,州郡各遣使奏其事。世祖见陈留吏牍上有书 曰:‘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因诘吏 ,吏抵言于长寿街得之。世祖怒。时帝在幄后曰:‘吏 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世祖曰:‘即如此,何 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 ,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世祖令 虎贲诘问,乃首服,如帝言。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 世祖异焉。数问以政议,应对敏达,谋谟甚深,温恭好 学,敬爱师傅,所以承事兄弟,亲密九族,内外周洽。 世祖愈珍帝德,以为宜承先序。十七年冬十月,诏废郭 皇后,立阴贵人为皇后。帝进爵为王,十九年,以东海 王立为皇太子,治 尚书,备师法 ,兼通九经,略举大义,略览群书,以助术学,无所不 照”。其中“时天下垦田皆不实”至“具知奸状”一段 文字,系综合类聚卷一六,御览卷一九五、卷六0六所 引辑录。据范晔后汉书刘隆传,此段文字当出东观汉记 刘隆传,今从显宗孝明皇帝纪中删去,移入刘隆传。

〔一八〕“中元二年二月”,“元” 字原误作“平”,聚珍本尚不误,今据改正。“年”字 下聚珍本有“春”字。据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世祖光 武帝卒于中元二年春二月戊戌。

〔一九〕“皇太子即位”,“皇”字 下原有“后”字,显系衍文,今删去。

〔二0〕“帝即祚”,此句至“莫能 仰视”,诸句原无,御览卷四一一引,今据增补。原无 “帝”字,据文义补入。初学记卷一七引云:“明帝, 光武第四子,阴后所生。即祚,长思慕,至逾年正月, 当谒原陵,梦先帝、太后如平生欢。朝率百官上陵,上 伏御床视太后镜奁中物,感动悲涕,令易脂泽妆具,左 右皆泣,莫敢仰视。”字句稍略。

〔二一〕“上谒原陵”,通鉴卷四四 云:“永平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于原陵,如 元会仪。乘舆拜神坐,退,坐东厢,侍卫官皆在神坐后 ,太官上食,太常奏乐,郡国上计吏以次前,当神轩占 其郡谷价及民所疾苦。”“原陵”,光武帝葬此。

〔二二〕“其日降甘露”,书钞卷六 引“甘露降”一句,即出于此。

〔二三〕“长水校尉樊倏奏言”,此 句至“讲议五经同异”诸句原无,聚珍本有,不知辑自 何书,今据增补。

书钞卷一二仅引“会儒白虎观”一句 ,唐类函卷二五引同。

〔二四〕“明帝封太后弟阴兴子庆为 鲖阳侯”,此句至“楚王舅子许昌龙舒侯”诸句原无, 聚珍本有,类聚卷五一亦引,今据增补。原脱“子庆” 二字,范晔后汉书阴兴传云:“永平元年诏曰:‘…… 其以汝南之鲖阳封兴子庆为鲖阳侯,庆弟博为□强侯。 ’”袁宏后汉纪卷九云:“永平元年四月癸卯,封故卫 尉阴兴子庆为鲖阳侯,博为隐强侯,楚王舅子许昌为龙 舒侯。”今据校补。

〔二五〕“博”,原误作“傅”,今 据范晔后汉书阴兴传、袁宏后汉纪卷九校正。

〔二六〕“永平二年正月”,此句至 “登灵台”诸句原无,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引云 :“永平二年正月,上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祀毕,登 灵台。”又引云:“永平三年正月,上宗祀武皇帝于明 堂,礼毕,升灵台。”“三年”乃“二年”之讹。又引 云:“永平二年,上及公卿列侯始服冕冠、衣裳。”此 段文字即据以上各处所引增补。范晔后汉书明帝纪云: 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帝及公 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絇屦以行事。礼毕,登 灵台”。袁宏后汉纪卷九云: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 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始服冕、佩玉。礼毕,登灵台,观 云物,大赦天下”。

〔二七〕“登灵台”,据范晔后汉书 明帝纪,永平二年春正月宗祀光武帝于明堂,礼毕,登 灵台,遂使尚书令持节诏骠骑将军、三公曰:“今令月 吉日,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以配五帝”云云。文选卷 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引云:“明帝宗祀五帝于明堂,光 武皇帝配之。”即系括引诏文大意。此二句不 便 连缀于本书明帝纪中,姑置于注中。“
五帝”,范书明帝纪李贤注引五经 通义云:“苍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黄帝含枢纽,白 帝白招炬,黑帝协光纪。”

〔二八〕“三月”,此句原作“永平 二年二月”。“永平二年”四字,为避免与上文重出, 今删去。“二月”乃“三月”之讹,文选卷一班固两都 赋李善注有一处引作“三月”,卷三张衡东京赋李善注 亦引作“三月”,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永平二年载:“三 月,临辟雍,初行大射礼。”通鉴卷四四同,今据改正 。

〔二九〕“大”,此字原脱,文选卷 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两引皆有“
大”字,又卷三张衡东京赋李善注 引亦有“大”字,今据增补。

〔三0〕“诏曰”,此二字原无,据 范晔后汉书明帝纪,下文“元日”云云为明帝诏文,此 当有“诏曰”二字。聚珍本已补入,今从之。

〔三一〕“十月元日”,此句至“祝 噎在后”诸句原无。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于明帝诏 “令月元日”句下引东观汉记注云:“十月元日。”书 钞卷六七引云:“永平二年元日,始尊事三老,兄事五 更,朕亲袒割牲,祝哽在前,祝咽在后。”又引云:“ 明帝永平二年元日,始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车□轮 。”又引云:“永平二年元日,始尊事三老,兄事五更 。”文选卷三张衡东京赋李善注引云:“永明二年诏曰 :‘十月元日,始尊事三老,兄事五更,朕亲袒割牲。 ’”“永明”乃“永平”之讹。此段文字 即 综合以上诸书所引增补。

〔三二〕“尊事三老,兄事五更”, 礼记文王世子云:“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 郑玄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致仕者也, 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司马彪续汉书礼 仪志刘昭注引卢植礼记注云:“选三公老者为三老,卿 大夫中之老者为五更。”汉书礼乐志云:“养三老、五 更于辟雍。”

〔三三〕“祝哽在前,祝噎在后”, 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云:“
老人食多哽噎,故置人于前后祝之 ,令其不哽噎也。”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载养三老、五 更之仪云:“养三老、五更之仪,先吉日,司徒上太傅 若讲师故三公人名,用其德行年老者一人为老,次一人 为更也。皆服都纻大袍单衣,皂缘领袖中衣,冠进贤, 扶王杖。五更亦如之,不杖。皆斋于太学讲堂。其日, 乘舆先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 更。天子迎于门屏,交礼,道自阼阶,三老升自宾阶。 至阶,天子揖自礼。三老升,东面,三公设几,九卿正 履,天子亲袒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祝鲠在前, 祝饐在后。五更南面,公进供礼,亦如之。”

〔三四〕“三老常山李躬”,此下三 句原无,书钞卷六七引东观汉记云:“明帝纪云:‘永 平二年诏曰:“三老常山李躬,年耆学明。”’”又唐 类函卷四九引云:“三老常山李躬,年耆学明,以二千 石禄养终身。”此下三句即据二书所引增补。聚珍本有 李躬传,辑入“三老常山李躬”云云三句。书钞卷 六七已明言此为明帝纪语,聚珍本不编 于明帝纪,而置于李躬传,失之。

〔三五〕“五更沛国桓荣”,此下四 句原无,书钞卷六七引云:“明帝永平二年诏曰:‘五 更沛国桓荣,以尚书教朕十有余年,其赐爵关内侯,食 邑五千户。’”今据增补。本书桓荣传亦载此诏,文字 大同小异。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永平二年载:“冬十月壬 子,幸辟雍,初行养老礼。诏曰:‘光武皇帝建三朝之 礼,而未及临飨。眇眇小子,属当圣业。闲暮春吉辰, 初行大射;令月元日,复践辟雍。尊事三老,兄事五更 ,安车□轮,供绥执授。侯王设酱,公卿馔珍,朕亲袒 割,执爵而酳。祝哽在前,祝噎在后。……三老李躬, 年耆学明。五更桓荣,授朕尚书。诗曰:“无德不报, 无言不酬。”其赐荣爵关内侯,食邑五千户。三老、五 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是此所辑诏语多所 脱佚。

〔三六〕“甲子,上幸长安”,文选 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引云:“
永平二年十月,西巡,幸长安。” 与此略有不同。卷三张衡东京赋李善注引云:“永明二 年十月,幸长安,祠高庙。”“永明”乃“永平”之讹 。

〔三七〕“历览馆舍邑居旧处”,此 句御览卷四六七引作“历览宫馆旧处”。范晔后汉书明 帝纪永平二年十月载:“甲子,西巡狩,幸长安,祠高 庙,遂有事于十一陵。历览馆邑,会郡县吏,劳赐作乐 。”

〔三八〕“有县三老大言”,此句惠 栋后汉书明帝纪补注卷二引作“
时有县三老上章云”。此句至“臣 七欢喜”诸句原无,御览卷四六七引,今据增补。聚珍 本亦辑录此段文字,字句全同。

〔三九〕“帝令上殿”,此句至“削 章不如饱饭”诸句原无。书钞卷一二九引云:“明帝时 ,至长安,有县三老上章云:‘见陛下甚喜。’帝令上 殿,欲观上衣,因举虎头衣以畏三老。”又卷一四四引 云:“显宗西巡,三老怀章大言。上曰:‘属者所言我 尧,削章不如饱饭。’”今据二处所引增补。

〔四0〕“十一月”,此句至“悉令 侍祠”诸句原无,类聚卷三八引,今据增补。此段文字 御览卷五二六亦引,字句微异。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永平 二年载:“十一月甲申,遣使者以中牢祠萧何、霍光。 ”

〔四一〕“祠”,御览卷五二六引同 ,聚珍本作“祀”。

〔四二〕“永平三年诏曰”,“三年 ”原误作“二年”,范晔后汉书明帝纪云:永平“三年 春正月癸巳,诏曰:‘朕奉郊祀,登灵台,见史官,正 仪度’”云云。是此诏在永平三年,今据改正。聚珍本 把此诏辑入永平二年,不可信。

〔四三〕“春二月”,此句至“或以 德显”诸句原无,聚珍本有,今据增补。文选卷四0任 昉到大司马记室笺李善注引云:“明帝册曰:‘剖符封 侯,或以德显。’”疑聚珍本即据此辑录,又依文意略 有增补。

〔四四〕“图二十八将于云台”,通 鉴卷四四明帝永平三年二月载:“帝思中兴功臣,乃图 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以邓禹为首,次马成、吴汉、 王梁、贾复、陈俊、耿弇、杜茂、寇恂、傅俊、岑彭、 坚镡、冯异、王霸、朱祜、任光、祭遵、李忠、景丹、 万脩、盖延、邳肜、铫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 刘隆。又益以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三十二人。 马援以椒房之亲,独不与焉。”胡三省注云:“云台功 臣 之次,以邓禹、吴汉、贾复、 耿弇、寇恂、岑彭、冯异、朱祜、祭遵、景丹、盖延、 铫期、耿纯、臧宫、马武、刘隆为一列,马成、王梁、 陈俊、杜茂、傅俊、坚镡、王霸、任光、李忠、万脩、 邳肜、刘植、王常、李通、窦融、卓茂为一列。此序其 次,不与前史合。”

〔四五〕“秋八月”,此句至“以应 图谶”诸句原无。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永平三年载:“秋 八月戊辰,改大乐为大予乐。”李贤注云:“
尚书琁机钤曰:‘有帝汉出,德洽 作乐名予。’故据琁机钤改之。”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 李善注引东观汉记云:“孝明诏曰:‘琁玑钤曰:“有 帝汉出,德洽作乐名雅。”’会明帝改其名,郊庙乐曰 太子乐,正乐官曰太子乐官,以应图谶。”“雅”字乃 “予”字之讹,“太子乐”乃“太予乐”之讹,“太子 乐官”乃“太子乐官”之讹。今据文选李善注所引辑补 ,又参酌范书明帝纪增补“秋八月”三字。文选卷四六 颜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李善注引云:“孝明诏曰:‘ 正大乐官曰大予乐官。’”字句较略。此段文字聚珍本 辑作“秋八月,诏曰:‘尚书璇玑钤曰:“有帝汉出, 德洽作乐名予。”其改郊庙乐曰大予乐,乐官曰大予乐 官,以应图谶。’”所辑字句多有改易。

〔四六〕“郊庙乐曰太予乐”,通鉴 卷四四胡三省注引蔡邕礼乐志云:“汉乐四品,一曰太 予乐,典郊庙、上陵殿诸食举之乐。二曰周颂雅乐,典 辟雍、飨射、六宗、社稷之乐。三曰黄门鼓吹,天子所 以宴乐群臣。四曰短箫铙歌,军乐也。”

〔四七〕“十月”,此句上原有“三 年”二字,与上复出,今删去。

〔四八〕“步行观部署”,“行观” 二字原误倒,姚本、聚珍本作“
行观”,又书钞卷一四0引云:“ 明帝幸南阳,所在见吏劳赐,步行观部署,不用辇。” 亦作“行观”,今据改正。书钞卷一六引云:“
历览宫观,步观部署。”与此有异 。

〔四九〕“不用辇”,此句下聚珍本 尚有“车”字。御览卷四三一引云:“明帝行部署,不 用辇昼,甲夜乃解,偃读众书,乙夜尽寝,先五鼓起, 率常如此。”“昼”乃“车”之讹。

〔五0〕“甲夜读众书”,“读”字 晏元献公类要卷九引作“观”。书钞卷一二引“甲夜读 书”一句。

〔五一〕“四年”,此句至“以祈农 事”诸句原无,文选卷三张衡东京赋李善注引,今据增 补。范晔后汉书明帝纪云:永平“四年春二月辛亥,诏 曰:‘朕亲耕藉田,以祈农事。京师冬无宿雪,春不燠 沐,烦劳群司,积精祷求。而比再得时雨,宿麦润泽。 其赐公卿半奉。有司勉遵时政,务平刑罚。’”此所引 删削颇多。

〔五二〕“藉田”,范书明帝纪李贤 注引五经要义云:“天子藉田,以供上帝之粢盛,所以 先百姓而致孝敬也。藉,蹈也。言亲自蹈履于田而耕之 。”

〔五三〕“赵王栩会邺”,此句原误 作“徽赵王会邺”。聚珍本不误,今据改正。范晔后汉 书明帝纪云:永平五年“冬十月,行幸邺,与赵王栩会 邺”。此句下聚珍本有“常山”二字,系衍文。

〔五四〕“六年”,此句至“以备器 用”诸句原无,聚珍本有,今据增补。文选卷一班固两 都赋李善注仅引 “永平六年,庐 江太守献宝鼎,出王雒山”三句,又引“明帝曰:‘太 常其以初祭之日,陈鼎于庙,以备器用’”四句。“初 祭”乃“礿祭”之讹。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六年载: “二月,王雒山出宝鼎,庐江太守献之。夏四月甲子, 诏曰:‘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以象物,使人知神奸, 不逢恶气。遭德则兴,迁于商、周。周德既衰,鼎乃沦 亡。祥瑞之降,以应有德。方今政化多僻,何以致兹? 易曰鼎象三公,岂公卿奉职得其理邪?太常其以礿祭之 日,陈鼎于庙,以备器用。……’”

〔五五〕“易鼎足象三公”,通鉴卷 四五胡三省注:“三公鼎足承君,故云然。此盖易纬之 辞。”按易鼎卦九四爻辞云:“鼎折足,覆公餗。”又 系辞下云:“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 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 渥,凶。’言不胜其任也。”此即括引易文大意,非出 易纬。

〔五六〕“礿祭”,尔雅释天云:“ 夏祭曰礿。”

〔五七〕“七年”,此句至“奉觞上 寿”三句原无,御览卷九八五引,今据增补。

〔五八〕“八年十月”,袁宏后汉记 卷一0云“八年冬十一月”,月份有误。

〔五九〕“赦”,聚珍本作“诏”。

〔六0〕“尚书仆射持节诏三公”, “持”字原误作“待”,聚珍本不误,今据改正。范晔 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八年十月载:“丙子,临辟雍,养三 老、五更。礼毕,诏三公募郡国中都官死罪系囚,减罪 一等,勿笞,诣度辽将军营,屯朔方、五原之边县,妻 子自随,便占着边县。父母同产欲相代者,悉听之。

其大逆无道殊死者,一切募下蚕室。 亡命者令赎罪各有差。凡徙者,赐弓弩衣粮。”

〔六一〕“九年,诏为四姓小侯置学 ”,此二句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六一三亦引,今据 增补。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永平九年载:“为四姓小侯开 立学校,置五经师。”张酺传载:“永平九年,显宗为 四姓小侯开学于南宫,置五经师。酺以尚书教授,数讲 于御前。”通鉴卷四五明帝永平九年载:“帝崇尚儒学 ,自皇太子诸王侯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弟,莫不受经。 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立学于南宫,号 四姓小侯。置五经师,搜选高能以授其业。”外戚樊氏 、郭氏、阴氏、马氏诸子以非列侯,故称“小侯”。东 汉会要卷一八“小侯”条注云:“颜氏家训谓以小年获 封,故曰‘小侯’。”可备一说。

〔六二〕“十年闰月”,此年闰四月 。聚珍本作“十年夏闰四月”。

〔六三〕“以日北至”,原无“北” 字,聚珍本有。范晔后汉书明帝纪云:“日北至。”今 据增补“北”字。范书明帝纪李贤注云:“北至,夏至 也。”

〔六四〕“祠”,水经注卷二八引作 “祀”。

〔六五〕“弟子”,聚珍本作“子弟 ”,御览卷五八0引同。

〔六六〕“鹿鸣”,诗小雅中的一篇 ,为宴群臣嘉宾之作。毛诗鹿鸣序云:“鹿鸣,燕群臣 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 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

〔六七〕“上自御埙篪和之”,明帝 幸南阳,自御埙篪事,书钞卷一二、卷一六、卷八二, 御览卷五八0亦引,又书钞卷一一一两引,字句或详或 略。“埙”,风俗通义声音篇云:“世本:‘暴辛公作 埙。’诗云:‘天之诱民,如埙如篪。’埙,烧土为也 ,围五寸半,长三寸半,有四孔,其二通,凡为六孔。 ”“篪”,风俗通义声音篇云:“世本:‘苏成公作篪 。’管乐,十孔,长尺一寸。诗云:‘伯氏吹埙,仲氏 吹篪。’”

〔六八〕“嘉宾”,水经注卷二八引 作“宾客”。按“嘉宾”二字义长。

〔六九〕“至南顿”,原误作“至顷 ”,聚珍本不误,今据改正。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 年夏四月闰月载:“闰月甲午,南巡狩,幸南阳,…… 还,幸南顿,劳飨三老、官属。”

〔七0〕“牛被野”,“牛”字下聚 珍本有“羊”字。

〔七一〕“十二年”,此句至“置永 昌郡”诸句原无,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引,今据 增补。“十二年”三字李善注引原无,系据聚珍本补入 。范晔后汉书明帝纪云:永平“十二年春正月,益州徼 外夷哀牢王相率内属,于是置永昌郡,罢益州西部都尉 ”。西南夷传云:“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 人内属,其称邑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 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阳七千里,显宗 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 ,合为永昌郡。”

〔七二〕“上耕藉田毕”,此事书钞 卷九0、类聚卷三九亦引,字句大同小异。

〔七三〕“有司奏楚王英聚奸猾”, 书钞卷七0引东观汉记云:“明帝纪云:‘永平中,有 司奏楚王英聚奸猾。’”楚王英谋反在永平十三年十一 月,败后,国除,迁于泾县。“有司奏楚王英聚奸滑” 当在永平十三年或以前。因有司上奏具体年月不可确考 ,姑附置于此。姚本、聚珍本皆未辑此段文字。

〔七四〕“十四年”,此句至“财足 祠祀”诸句原无。范晔后汉书明帝纪十四年载:“初作 寿陵。”十八年又载:“帝初作寿陵,制令流水而已, 石椁广一丈二尺,长二丈五尺,无得起坟。”李贤注引 东观汉记云:“陵东北作庑,长三丈,五步出外为小厨 ,财足祠祀。”今据李贤注增补,又参酌范书增入“十 四年,帝作寿陵”二句。此段文字姚本辑作“帝作寿陵 ,制令流水而已,陵东北作庑长三丈,五步外为小厨, 财足祠祀”。聚珍本与姚本同,惟首句前增入“十四年 ”三字。

〔七五〕“明帝自制石椁”,此下三 句原无,御览卷五五二引,今据增补。聚珍本作“帝自 置石椁,广丈二尺,长二丈五尺”。

〔七六〕“癸亥,帝耕于下邳”,此 二句原无,聚珍本有,今据增补。范晔后汉书明帝纪云 :“十五年春二月庚子,东巡狩。……癸亥,帝耕于下 邳。”

〔七七〕“幸孔子宅”,书钞卷一六 仅引“祀孔子宅”一句。

〔七八〕“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二弟”二字原无,聚珍本有,范晔后汉书明帝纪云: “幸孔子宅,祠仲尼 及七十二弟 子。”今据增补。

〔七九〕“御讲堂”,书钞卷一二仅 引此一句。

〔八0〕“幸东平王宫”,“东平王 ”,谓刘苍,光武帝子,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 进爵为王。范晔后汉书东平王苍传云:永平“
十五年春,行幸东平,赐苍钱千五 百万,布四万匹”。

〔八一〕“上怜广陵侯兄弟”,光武 帝子刘荆于建武十五年封山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明 帝时因罪徙封广陵王,后自杀。永平十四年,封荆子元 寿为广陵侯,服王玺绶,食荆故国六县,又封元寿弟三 人为乡侯。见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八二〕“又以皇子舆马,悉赋予之 ”,“以”字原误作“圣”,今据聚珍本校正。范晔后 汉书广陵思王荆传云:永平十五年,“帝东巡狩,征元 寿兄弟会东平宫,班赐御服器物,又取皇子舆马,悉以 与之”。

〔八三〕“内附”,范晔后汉书明帝 纪李贤注云:“内附谓木连理也。”

〔八四〕“芝生前殿”,合璧事类卷 一九引云:“明帝永平十七年,芝草生殿前。”

〔八五〕“翔集京师”,此句下聚珍 本有“正月,当谒原陵”二句。通鉴卷四五明帝十七年 载:“春正月,上当谒原陵,夜,梦先帝、太后如平生 欢,既寤,悲不能寐”云云。

〔八六〕“上梦见先帝、太后”,类 聚卷九八引作“明帝夜梦见先帝、太后”,御览卷一二 引作“明帝永平十七年,梦见先帝、光烈皇后”。

〔八七〕“梦中喜觉,因悲不能寐” ,书钞卷六仅引“真觉不能寐”一句,“真”字又误, 当作“喜”。

〔八八〕“遵奉建武之政”,书钞卷 六有“奉建武王之政”句,即出东观汉记明帝纪。“王 ”字系衍文。

〔八九〕“上浊明主”,此下二句原 无,聚珍本有,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东汉会要卷 二三引亦有,今据增补。

〔九0〕“势”,此字事文类聚前集 卷二二、合璧事类卷二三、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引 皆作“荣”。

〔九一〕“尝案舆地图”,此句至“ 帝令满二千万止”诸句原无,聚珍本有,范晔后汉书孝 明八王传论李贤注引亦有,今据增补。范书明德马皇后 纪云:永平“十五年,帝案地图,将封皇子,悉半诸国 。后见而言曰:‘诸子裁食数县,于制不已俭乎?’帝 曰:‘我子岂宜与先帝子等乎?岁给二千万足矣。’”

〔九二〕“诸小王皆当略与楚、淮阳 相比”,原无“小”字,聚珍本有,范晔后汉书孝明八 王传论李贤注引亦有,今据增补。

〔九三〕“什减三四”,书钞卷七0 引东观汉记云:“明帝纪云:‘
十八年,食租且饿。’”疑“食租 且饿”句当在此句下。姚本、聚珍本皆未辑录。

〔九四〕“又国远而小于王,善节约 谦俭如此”,此二句王先谦后汉书明帝纪集解载惠栋说 引东观汉记作“又国远而小,易于为善,节俭谦约如此 ”。

〔九五〕“八月,”此为永平十八年 八月。

〔九六〕“显节陵”,通鉴卷四五永 平十八年胡三省注引帝王世纪云:“显节陵,故富寿亭 也,西北去雒阳三十七里。”

〔九七〕“孝明皇帝尤垂意于经学” ,书钞卷一二仅引“垂意经学”一句,即出于此。此句 以下一段文字聚珍本系于永平二年“食邑五千户”句下 。

〔九八〕“正坐自讲”,书钞卷一二 引“正坐自讲,稽合图谶”二句,即出于此。

〔九九〕“冠带搢绅游辟雍而观化者 以亿万计”,“万”字原脱,聚珍本有,今据增补。汉 书儒林传云:“中元元年,初建三雍。明帝即位,亲行 其礼。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备法物之驾,盛清道之 仪,坐明堂而朝群后,登灵台以望云物,袒割辟雍之上 ,尊养三老、五更。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 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
 
 
 

   肃宗孝章皇帝

  孝章皇帝讳炟,〔一〕孝明皇帝太子。〔二〕永平 三年二月,〔
三〕以皇子立为太子。年四岁,幼而聪达才敏,〔四 〕多识世事,动容进止,〔五〕圣表有异。壮而仁明谦 恕,温慈惠和,〔六〕宽裕广博,亲爱九族,矜严方厉 ,威而不猛。〔七〕既志于学,始治尚书,遂兼五经, 周览古今,〔八〕无所不观。于是上敬重之,〔九〕每 事谘焉。以至孝称,孜孜膝下。〔一0〕永平十八年, 孝明皇帝崩,帝即位。御览卷九一

  诏曰:〔一一〕“行太尉事赵□,〔一二〕三世 在位,为国元老,其以□为太尉。”〔一三〕书 钞卷五二

  建初二年,诏齐相其止勿复送冰纨、方空縠、吹 纶絮也。〔一四〕御览卷八一九

  建初四年,诏诸王、诸儒会白虎观,讲五经同异 。〔一五〕初学记卷二一

  章帝元和元年,日南献白雉、白犀。〔一六〕御 览卷八九0

  章帝行幸,〔一七〕敕御史、司空,道桥所过历 树木,〔一八〕今方春月,〔一九〕无得有所伐,〔二 0〕辂车可引避也。御览卷一九

  章帝元和二年,东巡狩,〔二一〕至于岱宗,柴 望毕,〔二二〕有黄鹄三十从西南来,经祀坛上,东过 于宫,翱翔而上。孔子后褒成侯等咸来助祭。〔二三〕 祀五帝于汶上明堂,〔二四〕耕于定陶。〔
二五〕稽瑞、初学记卷一三、御览 卷九一六、范晔后汉书卷三章帝纪李贤注

  祠礼毕,命儒者论难。〔二六〕司 马彪续汉书祭祀志中刘昭注

  章帝东巡狩,祠泰山,还,幸东平王宫,涕泣沾 襟。御览卷四八八

  章帝元和二年,凤皇三十九、麒麟五十一、白虎 二十九、黄龙四、青龙、黄鹄、鸾鸟、神马、神雀、九 尾狐、三足乌、赤乌、白兔、白鹿、白鷰、白鹊、甘露 、嘉瓜、秬秠、明珠、芝英、华平、朱草、木连理实, 日月不绝,载于史官,不可胜纪。〔二七〕类 聚卷九八

  凤皇见肥城句窳亭槐树上。〔二八〕范 晔后汉书卷三章帝纪李贤注

  章帝元和二年,三足乌集沛国。三年,代郡高柳 乌子生三足,大如鸡,色赤,头上有角,长寸余。五月 戊申,诏曰:〔二九〕“乃者白乌、神雀、甘露屡臻, 〔三0〕降自京师。”〔三一〕又有赤乌、白燕。永 乐大典卷二三四五

  元和三年,白虎见彭城。〔三二〕玉 海卷一九八

  章帝章和元年,嘉谷孳生。〔三三〕稽 瑞

  章和中,有华平生也。〔三四〕稽 瑞

  章帝时,白狐见,群臣上寿。稽 瑞

  章帝时,〔三五〕美阳得铜酒樽,采色青黄,有 古文。御览卷七六一

  章帝赐尚书剑各一,〔三六〕手署姓名,韩棱楚 龙泉,〔三七〕郅寿蜀汉文,〔三八〕陈宠济南锻成。 〔三九〕一室两刃,其余皆平剑。其时论者以为棱渊深 有谋,故得龙泉。寿明达有文章,故得文剑。〔四0〕 宠敦朴,有善于内,不见于外,故得锻成剑,皆因名而 表意。初学记卷一一

  明德太后姊子夏寿等私呼虎贲张鸣与敖戏争斗, 上特诏曰:“尔虎贲将军,蒙国厚恩,位在中臣,宿卫 禁门,当进人不避仇雠,举罚不避亲戚。今者反于殿中 交通轻薄,虎贲兰内所使,至命欲相杀于殿下,不避门 内,畏懦恣纵,始不逐捕,此皆生于不学之门所致也。 ”〔四一〕御览卷二四一

  章帝时,嘉禾嘉麦,日月不绝。御 览卷八七三

  章和元年诏:“芝草之类,岁月不绝。”〔四二 〕合璧事类卷一九

  序曰:〔四三〕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四四〕 圣之至要也。干干夕惕,〔四五〕寅畏皇天,〔四六〕 帝王之上行也。明德慎罚,汤、文所务也。〔四七〕密 静天下,〔四八〕容于小大,高宗之极致也。肃宗兼兹 四德,以继祖考。臣下百僚,力诵圣德,纪述明诏,不 能辨章,岂敢空言增广,以累日月之光。御 览卷九一

〔一〕 “孝章皇帝”,事详范晔后 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袁宏后汉纪卷一一、卷一二。 汪文台辑司马彪续汉书卷一、华峤后汉书卷一、袁山松 后汉书、薛莹后汉书亦略载其事。

〔二〕 “太子”,聚珍本作“第五 子也”。范晔后汉书章帝纪云:“肃宗孝章皇帝讳炟, 显宗第五子也。”

〔三〕 “永平三年二月”,聚珍本 无“二月”二字。下文“年四岁”移至此句下。

〔四〕 “幼而聪达才敏”,书钞卷 七引“幼而聪达”一句。

〔五〕 “止”,原误作“正”,书 钞卷八、晏元献公类要卷九引作“止”,今据改正。

〔六〕 “壮而仁明谦恕,温慈惠和 ”,文选卷五七颜延年阳给事诔李善注仅引“章帝壮而 仁明”一句,书钞卷五仅引“温兹惠和”一句,卷七引 此二句,又脱“壮而”二字。

〔七〕 “矜严方厉,威而不猛”, 书钞卷八仅引此二句,文字全同。

〔八〕 “周览古今”,书钞卷一二 仅引此一句,文字全同。

〔九〕 “于是上敬重之”,此句聚 珍本作“由是明帝重之”。

〔一0〕“以至孝称,孜孜膝下”, 此二句原无,姚本、聚珍本有,今据增补。初学记卷一 七引云:“章帝殂,明帝子,以至孝称,孜孜膝下。” “殂”字系衍文。姚本、聚珍本即据此辑录。

〔一一〕“诏曰”,明帝于永平十八 年八月卒,章帝即位,十月即下此诏。

〔一二〕“赵□”,原作“赵喜”, 下同。按字当作“赵□”,范晔后汉书赵□传作“赵□” ,文选卷一0潘岳西征赋李善注引赵□他事,字亦作“ 赵□”,今据改正。

〔一三〕“其以□为太尉”,本书赵 □传、范晔后汉书赵□传亦载此诏。但此条文字当系于 章帝纪,书钞卷五二明言此条文字出“东观章帝纪”。

〔一四〕“诏齐相其止勿复送冰纨、 方空縠、吹纶絮也”,此条御览卷八一六亦引,卷八一 九又一处引征,字句皆较简略。范晔后汉书章帝纪李贤 注云:“纨,素也。冰言色鲜洁如冰。释名曰:‘縠, 纱 也。’方空者,纱薄如空也。 或曰空,孔也,即今之方目纱也。纶,似絮而细。吹者 ,言吹嘘可成,亦纱也。”汉书贡禹传载禹奏言:“故 齐时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 ,一岁费数钜万。”颜师古注云:“三服官主作天子之 服,在齐地。”东汉亦然,故诏齐相止送冰纨等物。

〔一五〕“讲五经同异”,此条御览 卷六一五亦引,字句稍略。范晔后汉书章帝纪载,建初 四年十一月,下诏命“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 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使五官中 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帝亲称制临决,如孝 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议奏”。通鉴卷四六建初四年 载:“校书郎杨终建言:‘宣帝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 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 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世则。’帝从之。冬十 一月壬戌,诏太常:‘将、大夫、博士、郎官及诸儒会 白虎观,议五经同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 中淳于恭奏,帝亲称制临决,作白虎议奏,名儒丁鸿、 楼望、成封、桓郁、班固、贾逵及广平王羡皆与焉。”

〔一六〕“日南献白雉、白犀”,范 晔后汉书章帝纪元和元年春正月载:“日南徼外蛮夷献 生犀、白雉。”南蛮传载:“肃宗元和元年,日南徼外 蛮夷究不事人邑豪献生犀、白雍。”

〔一七〕“章帝行幸”,书钞卷一三 九引无此句,而有“元和三年”一句。“三年”乃“元 年”之误。据范晔后汉书章帝纪,此为元和元年事。

〔一八〕“树”,书钞卷一三九引作 “林”。

〔一九〕“今”,此字原无,书钞卷 一三九引有,今据增补。

〔二0〕“无得有所伐”,此句书钞 卷一三九引作“毋得斫伐”。

〔二一〕“章帝元和二年,东巡狩” ,此为元和二年二月事。

〔二二〕“柴望毕”,此句姚本作“ 柴,望秩山川群神”。聚珍本同,惟“神”下有“毕” 字。

〔二三〕“孔子后褒成侯等咸来助祭 ”,此句下聚珍本有“大赦天下”一句。

〔二四〕“祀五帝于汶上明堂”,汉 书郊祀志云:武帝“封泰山,泰山东北址古时有明堂处 ,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济南人 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 茅盖,通水,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 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 作明堂汶上,如带图。及是岁修封,则祠泰一、五帝于 明堂上座”。章帝祀五帝于汶上明堂,仍沿武帝旧制。

〔二五〕“耕于定陶”,稽瑞引云: “章帝元和二年巡狩至岱宗,燔柴望祀毕,有黄鹄从西 南来坛上,东北过于宫,翱翔而上。”初学记卷一三引 云:“章帝东巡狩,至于岱宗,祀五帝于汶上明堂,耕 于定陶。”御览卷九一六引云:“章帝至岱宗,柴望毕 ,白鹄三十从西南来,经祀坛上。”范晔后汉书章帝纪 李贤注引云:“孔子后褒成侯等咸来助祭。”此条即据 以上诸书所引辑录。又类聚卷三九、卷九 0 ,事类赋卷一八亦引,字句较略。范晔后汉书章帝纪元 和二年二月载:“丙辰,东巡狩。己未,凤凰集肥城。 乙丑,帝耕于定陶。……辛未,幸太山,柴告岱宗。有 黄鹄三十从西南来,经祠坛上,东北过于宫屋,翱翔升 降。进幸奉高。壬申,宗祀五帝于汶上明堂。”

〔二六〕“命儒者论难”,范晔后汉 书章帝纪元和二年载:“三月己丑,进幸鲁,祠东海恭 王陵。庚寅,祠孔子于阙里,及七十二弟子,赐褒成侯 及诸孔男女帛。”“命儒者论难”即在此时。

〔二七〕“不可胜纪”,此条他书引 征较多,皆略于此,而且间有异同。稽瑞引云:“章帝 元和中,有嘉瓜生。”类聚卷九九引云:“章帝时,凤 皇百三十九见。”御览卷九一五引云:“章帝时,凤皇 三十九见。”类聚卷九八引云:“章帝时,麟五十一见 。”御览卷八八九、事类赋卷二0引同。玉海卷一九八 引云:“麒麟五十二。”类聚卷九八引云:“章帝元和 二年,黄龙四见。”玉海卷一九八引同,仅无“章帝” 二字。类聚卷九九引云:“章帝元和二年,九尾狐见。 ”卷九九又引云:“章帝元和二年,白兔见。”又引云 :“章帝元和二年,白鹿见。”玉海卷一九八引同,仅 无“章帝”二字。玉海卷一九七引云:“章帝元和二年 ,芝英、华平,日月不绝,载于史官,不可胜纪。”范 晔后汉书贾逵传李贤注引云:“章帝时,凤皇见百三十 九,麒麟五十二,白虎二十九,黄龙三十四,神雀、白 燕等,史官不可胜纪。”玉海卷一三、卷二00引同。 玉海卷二00引云:“又有青龙、黄鹄、鸾鸟、神马、 九尾狐、三足乌、赤乌、白兔、白鹿、甘露、嘉瓜、秬 秠、明珠、芝英、华平、朱草、木连理,日月不绝,载 于 史官,不可胜纪。”疑此条系 汇集符瑞之文而成。

〔二八〕“凤皇见肥城句窳亭槐树上 ”,玉海卷二00亦引此条,“
树”作“木”。据范晔后汉书章帝 纪,此为元和二年事。

〔二九〕“诏曰”,原脱“曰”字, 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引云:“章帝诏曰:‘乃者 白乌、神雀屡臻,降自京师。’”今据增补。

〔三0〕“乃者”,此二字原无,今 据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引增补。

〔三一〕“降自京师”,此句原无, 今据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引增补。范晔后汉书章 帝纪元和二年五月戊申诏曰:“乃者凤凰、黄龙、鸾鸟 比集七郡,或一郡再见,及白鸟、神雀、甘露屡臻。祖 宗旧事,或班恩施。其赐天下吏爵,人三级,高年、鳏 寡孤独帛,人一匹”云云。则此所载章帝诏文删削颇多 。此条六帖卷九四、御览卷九二0、合璧事类别集卷七 二、玉海卷九八亦引,字句稍略。

〔三二〕“白虎见彭城”,此条姚本 、聚珍本皆未辑录。

〔三三〕“孳”,与“滋”字同,蕃 也。

〔三四〕“华”,与“花”字同。

〔三五〕“章帝时”,具体年代无考 。聚珍本系于代郡高柳乌生子事后,今从之。玉海卷八 九引此条,亦 云“章帝时”,未 言确切年代。

〔三六〕“章帝赐尚书剑各一”,此 事不知确切年月,姑系于此。

〔三七〕“韩棱楚龙泉”,书钞卷一 九引“赐龙州”一句,即出此。“泉”字范晔后汉书韩 棱传作“渊”,“州”乃“泉”或“渊”之讹。

〔三八〕“寿”,原误作“焘”,下 同,姚本亦作“焘”。聚珍本作“寿”,书钞卷一二二 、御览卷二一二、万花谷后集卷九、合璧事类后集卷二 六、翰苑新书卷一四皆作“寿”,与范晔后汉书郅寿传 合,今据改正。

〔三九〕“锻成”,书钞卷一二二引 作“椎成”。范晔后汉书韩棱传云:棱“五迁为尚书令 ,与仆射郅寿、尚书陈宠,同时俱以才能称。肃宗尝赐 诸尚书剑。唯此三人持以宝剑,自手书其名曰:‘韩棱 楚龙渊,郅寿蜀汉文,陈宠济南椎成。’时论者为之说 ,以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渊。寿明达有文章,故得汉文 。宠敦朴,善不见外,故得椎成”。李贤注云:“汉官 仪‘椎成’作‘锻成’。”姚本、聚珍本皆作“锻成” ,御览卷二一二、万花谷后集卷九、合璧事类后集卷二 六、翰苑新书卷一四亦皆作“锻成”。

〔四0〕“文剑”,此二字聚珍本作 “汉文剑”,书钞卷一二二引作“汉文”,御览卷二一 二引作“蜀汉文剑”。

〔四一〕“此皆生于不学之门所致也 ”,范晔后汉书未载此事,章帝下诏的具体时间无从确 考。今参考聚 珍本,姑将此条编 置于此。

〔四二〕“岁月不绝”,范晔后汉书 章帝纪章和元年载壬戌诏曰:“
朕闻明君之德,启●鸿化,缉熙康 乂,光照六幽,讫惟人面,靡不率俾,仁风翔于海表, 威霆行乎鬼区。然后敬恭明祀,膺五福之庆,获来仪之 贶。朕以不德,受祖宗弘烈。乃者凤皇仍集,麒麟并臻 ,甘露宵降,嘉谷滋生,芝草之类,岁月不绝。朕夙夜 祗畏上天,无以彰于先功。今改元和四年为章和元年。 ”则此所引章和元年诏,删削颇多。

〔四三〕“序曰”,此句下聚珍本有 “书曰”二字。

〔四四〕“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论语为政篇云:“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 :‘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 为政,奚其为政?’”作伪古文尚书者把“惟孝,友于 兄弟”二句采入君陈篇。

〔四五〕“干干夕惕”,书钞卷九引 作“朝干夕惕”。易干卦九三爻辞云:“君子终日干干 ,夕惕若厉。”“干干”,自强之意。“惕”,惧也。

〔四六〕“寅畏皇天”,尚书无逸篇 云:“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 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云云。“寅 畏”,敬畏。此序所言即本尚书无逸篇。

〔四七〕“明德慎罚,汤、文所务也 ”,书钞卷五仅引“明德慎罚”一语。尚书康诰篇云: “王若曰:‘孟侯,朕 之弟,小 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 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云云。左传成公 三年载申公巫臣言云:“周书曰:‘明德慎罚’,文王 所以造周也。”此序所言即本尚书康诰篇。

〔四八〕“密静天下”,书钞卷一五 仅引此一句。
 
 
 

   穆宗孝和皇帝

  孝和皇帝讳□,〔一〕章帝之中子也。〔二〕母曰 梁贵人,早薨。上自岐嶷,〔三〕至于总角,孝顺聪明 ,宽和笃仁。〔四〕孝章由是深珍之,〔五〕以为宜承 天位。年四岁,以皇子立为太子,初治尚书,遂兼览书 传,〔六〕好古乐道,〔七〕无所不照。章和二年春二 月,章帝崩,太子即位。永元元年,〔八〕诏有司京师 离宫园池,悉以假贫人也。二年二月壬午,〔九〕日有 食之,史官不觉,涿郡言之。三年春正月,〔一0〕帝 加元服。〔一一〕时太后诏袁安为宾,〔
一二〕赐束帛、乘马。诏曰:〔一三〕“高祖功臣, 萧、曹为首,有传世不绝之谊。〔一四〕曹相国后容城 侯无嗣,〔一五〕朕甚愍焉。望长陵东门,见二臣之墓 ,〔一六〕生既有节,终不远身,谊臣受宠,古今所同 。遣使者以中牢祠,〔一七〕大鸿胪悉求近亲宜为嗣者 ,须景风绍封,〔一八〕以彰厥功。”〔一九〕四年春 正月,〔二0〕单于乞降,赐玉具剑,羽盖车一驷,中 郎将持节卫护焉。六月,〔二一〕大将军窦宪潜图弑逆 ,〔二二〕幸北宫,诏收捕宪党射声校尉郭□,〔二三 〕使谒者收宪大将军印绶,遣宪及弟笃、景就国,到皆 自杀。五年正月,宗祀五帝于明堂,遂登灵台,望云物 ,大赦天下。自京师离宫果园上林广成囿悉以假贫人, 〔二四〕恣得收捕,〔二五〕不收其税。六月,〔二六 〕郡国大雨雹,大如雁子。六年六月,和帝初令伏闭昼 日。〔二七〕七月,〔二八〕京师旱。幸洛阳寺,〔二 九〕录囚徒,举冤狱。未还宫而澍雨。〔三0〕九年春 正月,永昌徼外蛮夷及擅国重译奉贡。〔三一〕改殡梁 皇后于承光宫,〔三二〕仪比敬园。〔三三〕初,后葬 有阙,窦后崩后,乃议改葬。十年五月丁巳,〔三四〕 京师大雨,南山水流出至东郊,坏民庐舍。十一年,〔 三五〕复置右校尉官,置在西河鹄泽县。十二年,象林 蛮夷攻燔官寺。〔三六〕秭归山高四百余丈,〔三七〕 崩填溪水,厌杀百余人。〔三八〕十一月癸酉夜,〔三 九〕白气长三丈,起国东北,指军市十日。是月,西域 蒙奇、疏勒二国归义。十三年春正月上日,〔四0〕上 以五经义异,〔四一〕书传意殊,亲幸东观,览书林, 阅篇籍。〔四二〕十六年十一月己丑,行幸缑氏,登百 坯山。〔四三〕元兴元年五月,右扶风雍地裂。〔四四 〕朝无宠族,〔四五〕政如砥矢,惠泽沾濡,鸿恩茂笃 。〔四六〕外忧庶绩,内勤经艺,〔四七〕自左右近臣 ,皆诵诗、书。〔四八〕德教在宽,仁恕并洽。是以黎 元宁康,方国协和,〔四九〕贞符瑞应,〔五0〕八十 余品,帝让而不宣,故靡得而记。元兴元年十二月,〔 五一〕帝崩于章德前殿,在位十七年,时年二十七,葬 顺陵,庙曰穆宗。御览卷九一

  序曰:穆宗之嗣世,正身履道,以奉大业。〔五 二〕宾礼耆艾,动式旧典。宫无嫔嫱郑、卫之宴,〔五 三〕囿无槃乐游畋之豫。躬履玄德,虚静自损。是以屡 获丰年,远近承风云尔。〔五四〕御览 卷九一

〔一〕 “孝和皇帝”,事详范晔后 汉书卷四孝和帝纪,袁宏后汉纪卷一三、卷一四。汪文 台辑司马彪续汉书卷一亦略载其事。

〔二〕 “章帝之中子也”,据范晔 后汉书和帝纪,和帝为章帝第四子。

〔三〕 “自”,姚本、聚珍本同, 类聚卷一二引亦同。王先谦后汉书和帝纪集解载惠栋说 引作“幼”。“岐嶷”,谓幼年聪慧。诗大雅生民云: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毛亨传云:“岐,知意也。 嶷,识也。”郑玄笺:“能匍匐则岐岐然意有所知也。 其貌嶷嶷然有所识别也。”

〔四〕 “笃仁”,此二字书钞卷六 引同,姚本、聚珍本作“仁孝”,类聚卷一二亦引作“ 仁孝”。

〔五〕 “孝章”,此二字王先谦后 汉书和帝纪集解载惠栋说引同,姚本作“帝”,类聚卷 一二引亦作“帝”,聚珍本作“章帝”。

〔六〕 “兼览书传”,书钞卷一二 屡引本书,其中一条仅引此四字。

〔七〕 “乐”,书钞卷一二引作“ 学”。

〔八〕 “永元元年”,此下三句原 无,姚本、聚珍本有,初学记卷二四亦引,今据增补。 “永元”二字姚本、初学记卷二四引皆作“孝和”,聚 珍本作“永元”,今从之。按此事不见范晔后汉书和袁 宏后汉纪。范书和帝纪永元五年载:“二月戊戌,诏有 司省减内外厩及凉州诸苑马。自京师离宫果园上林广成 囿悉以假贫民。”事又见袁宏后汉纪和本篇下文。疑此 所载即永元五年事。

〔九〕 “二年二月壬午”,此下四 句原无,范晔后汉书和帝纪永元二年载:“二月壬午, 日有食之。”李贤引东观汉纪注云:“史官不觉,涿郡 言之。”今据李贤注,又酌取范书文句增补。此段文字 姚本作“和帝二年二月壬午日食时,史官不觉,涿郡言 之”。聚珍本改“
和帝二年二月”为“二年春二月” ,余与姚本同。二本所辑,亦系据李贤注所引,又参酌 范书。

〔一0〕“三年春正月”,此句上原 有“永元”二字。按上文已出“
永元”年号,依修史体例,此不当 重出,今删去。此下二句聚珍本漏辑。

〔一一〕“元服”,仪礼士冠礼云: “令月吉日,加尔元服。”汉书昭帝纪颜师古注云:“ 元,首也。冠者首之所著,故曰元服。”

〔一二〕“时太后诏袁安为宾”,此 下二句原无,范晔后汉书和帝纪李贤注引,今据增补。 此二句又辑入袁安传。

〔一三〕“诏曰”,此句至“以彰厥 功”诸句原无,类聚卷五一引,今据增补。类聚所引, 原无“诏曰”二字, 聚珍本辑作 “三年诏曰”云云,御览卷四七四引云:“和帝永元三 年,诏曰”云云,文选卷三八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 碑表李善注引云:“和帝诏曰”云云,今据以上各书增 补。姚本把此段文字未辑入和帝纪,而编入末卷散条中 。

〔一四〕“谊”,姚本、聚珍本同, 御览卷四七四引作“义”。按二字古通。

〔一五〕“曹相国后容城侯无嗣”, 王先谦后汉书和帝纪集解引钱大昕云:“顾淞云:‘此 诏萧、曹并举,而独云曹相国无后嗣,则酂侯有后矣。 今据前书功臣表,酂侯九世孙禹,王莽建国元年,更为 萧乡侯。莽败绝,而平阳侯十世孙宏,光武建武二年, 以举兵佐军绍封,传子旷,表云今见,则孟坚修史时尚 存也。此与诏文正相反,未知其审。’予按韦彪传亦云 ,建初七年,诏求萧何后,封何末孙熊为酂侯。建初二 年,已封曹参后曹湛为平阳侯,故不及焉,则曹之有后 审矣。而一云建武所封,一云建初所封,其名又互异。 且班表、韦传皆云平阳侯,而此诏称容城侯,皆事之可 疑者也。”

〔一六〕“见二臣之墓”,范晔后汉 书和帝纪李贤注引东观汉记云:“萧何墓在长陵东司马 门道北百步。”又引庙记云:“曹参冢在长陵旁道北, 近萧何冢。”“墓”,姚本、聚珍本同,御览卷四七四 引亦同,文选卷三八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李善 注引作“陇”。

〔一七〕“遣使者以中牢祠”,此句 上御览卷四七四引有“可”字。“祠”,原作“祷”, 姚本同。聚珍本作“祠”,御览卷四七四引同,今从改 。

〔一八〕“须”,原误作“顷”,姚 本、聚珍本尚不误,今据改正。“景风绍封”,“景风 ”,或云南风,史记律书云:“景风居南方。景者,言 阳气道竟,故曰景风。”或云东南风,淮南子坠形训云 :“
东南曰景风。”范晔后汉书和帝纪 李贤注引春秋考异邮云:“夏至四十五日,景风至,则 封有功也。”白虎通义封公侯篇云:“封诸侯以夏何? 阳气盛养,故封诸侯,盛养贤也。”

〔一九〕“以彰厥功”,范晔后汉书 和帝纪永元三年载:“十一月癸卯,祠高庙,遂有事十 一陵。诏曰:‘高祖功臣,萧、曹为首,有传世不绝之 义。曹相国后容城侯无嗣。朕望长陵东门,见二臣之垄 ,循其远节,每有感焉。忠义获宠,古今所同。可遣使 者以中牢祠,大鸿胪求近亲宜为嗣者,须景风绍封,以 章厥功。’”与此字句大同小异。

〔二0〕“四年春正月”,此下五句 原无。范晔后汉书和帝纪云:永元“四年春正月,北匈 奴右谷蠡王于除鞬自立为单于,款塞乞降。遣大将军左 校尉耿夔授玺绶”。李贤引东观汉记注云:“赐玉具剑 ,羽盖车一驷,中郎将持节卫护焉。”此下五句即据李 贤注,又参酌范书增补。姚本、聚珍本辑有“单于乞降 ,赐玉具剑”云云四句,但聚珍本把此段文字误系于永 元二年下。据范书匈奴南单于传。持节卫护者为任尚。

〔二一〕“六月”,此句上原有“四 年”二字,因与上文复出,今删去。

〔二二〕“大将军窦宪潜图弑逆”, 此句下聚珍本有“庚申”二字,与范晔后汉书和帝纪同 。

〔二三〕“诏收捕宪党射声校尉郭□” ,原无“射声校尉郭□”六字。范晔后汉书和帝纪永元 四年六月载:“庚申,幸北宫,诏收捕宪党射声校尉郭 璜。”李贤注云:“东观记‘璜’作‘□’,音同”是 东观汉记载及郭璜,且名作“□”字,今据李贤注,又 参酌范书增补。

〔二四〕“自京师离宫果园上林广成 囿悉以假贫人”,六帖卷三八引云:“诏有司京师果园 悉以假贫人。”字句较略。此为永元五年二月事,见范 晔后汉书和帝纪、袁宏后汉纪卷一三。

〔二五〕“收”,聚珍本脱,范晔后 汉书和帝纪作“采”。

〔二六〕“六月”,此下三句原无, 御览卷一四引,今据增补。范晔后汉书和帝纪永元五年 载:“六月丁酉,郡国三雨雹。”李贤引东观汉记注云 :“大如雁子。”此段文字姚本作“六月,雨雹,大如 雁子”,系辑自李贤注,又酌取范书文字作了增补。聚 珍本则与御览所引同。

〔二七〕“六年六月,和帝初令伏闭 昼日”,此二句原无,史记封禅书索隐引下句,今据增 补。上句则参考范晔后汉书和帝纪补入。范书和帝纪永 元六年载:“六月己酉,初令伏闭尽日。”李贤注引汉 官旧仪云:“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不干它事。”此 段文字姚本、聚珍本皆未辑录。

〔二八〕“七月”,此句至“未还宫 而澍雨”诸句原无,御览卷六四二引,今据增补。

〔二九〕“寺”,初学记卷二0引无 此字。按当有此字。“寺”谓官舍。范晔后汉书和帝纪 李贤注引风俗通义云:“寺,嗣也,理事之吏,嗣续其 中也。”通鉴卷四三胡三省注引风俗通义云:“寺,司 也,诸 官府所止皆曰寺。”华严 经音义卷四引风俗通义云:“寺,司也,延之有法度者 也。今诸侯所止皆曰寺也。”

〔三0〕“未还宫而澍雨”,范晔后 汉书和帝纪永元六年载:“秋七月,京师旱。诏中都官 徒各除半刑,谪其未竟,五月已下皆免遣。丁巳,幸洛 阳寺,录囚徒,举冤狱。收洛阳令下狱抵罪,司隶校尉 、河南尹皆左降。未及还宫而澍雨。”

〔三一〕“九年春正月,永昌徼外蛮 夷及擅国重译奉贡”,此二句原无,范晔后汉书和帝纪 云:永元“九年春正月,永昌徼外蛮夷及掸国重译奉贡 ”。李贤注云:“东观记作‘擅’,俗本以‘禅’字相 类或作‘禅’者,误也。”此二句即据李贤注,又摘取 范书字句增补。

〔三二〕“改殡梁皇后于承光宫”, 此句至“乃议改葬”诸句原无,范晔后汉书和帝纪永元 九年九月载:“甲子,追尊皇妣梁贵人为皇太后。冬十 月乙酉,改葬恭怀梁皇后于西陵。”此下李贤引东观汉 记“
改殡承光宫”至“乃议改葬”一段 文字作注,今据李贤注所引增补。李贤注所引原无“梁 皇后于”四字,聚珍本参酌范书增入,今从之。和帝母 梁贵人,为窦皇后所谮,忧死,窦皇后养和帝以为己子 。和帝即位,窦皇后为皇太后,控制了朝政。永元九年 闰八月皇太后卒,于是和帝始有改葬其生母之举。

〔三三〕“仪比敬园”,范晔后汉书 梁贵人纪云:和帝“以贵人酷殁,敛葬礼阙,乃改殡于 承光宫,上尊谥曰 恭怀皇后,追 服丧制,百官缟素,与姊大贵人俱葬西陵,仪比敬园。 ”李贤注云:“敬园,安帝祖母宋贵人之园也。”

〔三四〕“十年五月丁巳”,此句至 “坏民庐舍”诸句原无,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三刘昭注 引,今据增补。范晔后汉书和帝纪李贤注亦引,字句稍 异。此段文字下,聚珍本辑有以下一段文字:“十一年 ,帝召诸儒,鲁丕与侍中贾逵、尚书令黄香等相难,丕 善对事,罢朝,特赐履袜。”此当出鲁丕传,今移入丕 传。姚本亦把此段文字辑入和帝纪。

〔三五〕“十一年”,此下三句原无 ,范晔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十一年四月载:“己巳,复置 右校尉官。”李贤注引东观汉记云:“置在西河鹄泽县 。”玉海卷一三三、卷一三七亦引此句。此下三句即据 李贤注,又酌取范书文句增补。

〔三六〕“十二年,象林蛮夷攻燔官 寺”,此二句原无,文选卷五七潘岳马□督诔李善注引 下句,今据增补。范晔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十二年载:“ 夏四月,日南象林蛮夷反,郡兵讨破之。”又南蛮传载 :“
和帝永元十二年夏四月,日南象林 蛮夷二千余人寇掠百姓,燔烧官寺,郡县发兵讨击,斩 其渠帅,余众乃降。”“十二年”一句则据范书增补。 聚珍本有此二句。

〔三七〕“秭归山高四百余丈”,此 下三句原无,范晔后汉书和帝纪李贤注引,今据增补。 据范书和帝纪,永元十二年闰四月戊辰,秭归山崩。司 马彪续汉书五行志四亦云:永元“十二年夏闰四月戊辰 , 南郡秭归山高四百丈,崩填溪 ,杀百余人”。

〔三八〕“厌”,读作“压”。

〔三九〕“十一月癸酉夜”,此句至 “西域蒙奇、疏勒二国归义”诸句原无,御览卷一五引 ,今据增补。首句御览卷一五原引作“和帝永和十二年 癸酉夜”,“永和”乃“永元”之误。今删“和帝永和 十二年”七字,又据御览卷八七二所引增补“十一月” 三字。

〔四0〕“十三年”,原误作“十二 年”,聚珍本作“十三年”,与范晔后汉书和帝纪相合 ,今据改正。“上日”,朔日也。尚书尧典云:“正月 上日,受终于文祖。”

〔四一〕“上”,此字原无,姚本有 ,类聚卷一二引亦有,今据增补。聚珍本作“帝”。

〔四二〕“览书林,阅篇籍”,书钞 卷一二仅引此二句,文字全同。

〔四三〕“十六年十一月己丑,行幸 缑氏,登百坯山”,此三句原无,范晔后汉书和帝纪永 元十六年载:“十一月己丑,行幸缑氏,登百岯山。” 李贤注云:“东观记作‘坯’,并音平眉反,流俗本或 作‘
杯’者,误也。”可见东观汉记载 和帝至缑氏县,登境内百坯山事。今据李贤注,又酌取 范书文句增补此三句。

〔四四〕“元兴元年五月,右扶风雍 地裂”,此二句原无,范晔后汉书和帝纪元兴元年载: “五月癸酉,雍地裂。”李贤注云:“东观记曰‘右扶 风雍地裂’,流俗本‘雍’下有‘州’者,误也。”今 据李贤注,又 参酌范书增补。

〔四五〕“朝无宠族”,书钞卷一五 仅引此一句,“族”作“幸”。御览卷九一所引此句与 上文“阅篇籍”句相衔接,文义不相连属,此句上有阙 佚。

〔四六〕“笃”,聚珍本作“悦”。 按“笃”字是。

〔四七〕“内勤经艺”,书钞卷一二 仅引此一句。

〔四八〕“自左右近臣,皆诵诗、书 ”,书钞卷一二仅引“左右诵书”一句,系括引大意。

〔四九〕“方”,姚本、聚珍本作“ 万”,类聚卷一二引同。

〔五0〕“贞符瑞应”,此句姚本、 聚珍本作“符瑞”,类聚卷一二引同。按如作“符瑞” ,则当与下句连读。

〔五一〕“元兴元年十二月”,此下 一段文字聚珍本移置于上文“朝无宠族”句前。

〔五二〕“以奉大业”,书钞卷一七 仅引此一句。

〔五三〕“宫无嫔嫱郑、卫之宴”, 此下二句书钞卷八引作“宫无嫔嫱之燕,囿无盘乐之豫 ”,文有节删。“郑、卫”谓春秋战国时的郑国和卫国 的民间俗乐。因与雅乐不同,故被排斥,视为淫靡之乐 。礼记乐记云:“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

〔五四〕“远近承风云尔”,此条文 字姚本、聚珍本皆未辑录。
 
 
 

   孝殇皇帝

  孝殇皇帝讳隆,〔一〕和帝之少子也。和帝皇子数 十,生者辄夭,故殇帝养于民。元兴元年十二月,和帝 崩。是日仓卒,殇帝时生百余日,乃立以为皇太子。其 夜即位,尊皇后邓氏为皇太后。帝在襁褓,太后临朝。 殇帝诏省荏弱平簟。〔二〕延平元年八月,帝崩于崇德 前殿,年二岁,葬康陵。御览卷九一

  孝殇襁褓承统,〔三〕寝疾不豫,天命早崩,国 祚中绝,社稷无主,天下敖然,〔四〕赖皇太后临朝, 〔五〕孔子称“有妇人焉”,〔六〕信哉!御 览卷九一

〔一〕 “孝殇皇帝”,事详范晔后 汉书卷四孝殇帝纪、袁宏后汉纪卷一五。

〔二〕 “殇帝诏省荏弱平簟”,此 句原无,御览卷七0八引,聚珍本连缀于“延平元年八 月”句前,今从之。此诏范晔后汉书殇帝纪失载。“平 簟”二字疑有讹误。

〔三〕 “孝殇襁褓承统”,从文字 内容来看,此下诸句是殇帝纪序中语。

〔四〕 “敖”,聚珍本作“嗷”。 按“敖”乃“嗷”的同音假借字。又作“謷”、“熬” 、“嗷”。说文云:“嗷,众口 愁 也。”

〔五〕 “临朝”,此二字聚珍本脱 。

〔六〕 “孔子称‘有妇人焉’”, 论语泰伯篇云:“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 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 ,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 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所谓“妇 人”,是指文王妃太姒。列女传母仪传云:“太姒者, 武王之母,……旦夕勤劳,以进妇道。太姒号曰文母。 文王理阳道而治外,文母理阴道而治内。”
 
 
 

东观汉记卷三

  纪三

   恭宗孝安皇帝

  孝安皇帝讳祜,〔一〕清河孝王第二子也。〔二〕 少聪明敏达,〔三〕慈仁惠和,宽容博爱,好乐施予。 自在邸第,数有神光赤蛇嘉应,照耀于室内。又有赤蛇 盘纡殿屋床笫之间,〔四〕孝王常异之。年十岁,善史 书,〔五〕喜经籍,〔六〕和帝甚喜重焉,号曰“诸生 ”。数燕见在禁中,〔七〕特加赏赐,下及玩弄之物, 诸王子莫得与比。殇帝即位,邓后临朝,以帝幼小,诏 留于清河邸,欲为储副。殇帝崩,以王青盖车迎,〔八 〕齐于殿中,〔九〕拜为长安侯,〔一0〕乃即帝位。 谦让恪懃,孜孜经学,志在供养,〔一一〕委政长乐宫 。永初元年,徼外羌龙桥等六种慕义降附。〔一二〕永 昌献象牙、熊子。〔一三〕号皇太后母邓夫人为新野君 。〔一四〕新城山泉水大出,突坏人田,水深三丈。〔 一五〕十一月,上始讲尚书,□于典艺。〔一六〕二年 春正月,帝加元服。〔一七〕六月,雹大如芋魁、鸡子 ,风拔树发屋。〔一八〕闰七月,徼外羌薄申等八种举 众降。〔一九〕三年,雁门乌桓及鲜卑叛,战九原高梁 谷。〔二0〕四年,司隶、豫、衮、徐、青、冀六州蝗 。〔二一〕新野君薨,〔二二〕赠以玄玉赤绂,赙钱三 千万,布三万匹。五年,〔二三〕汉阳人杜琦叛,琦自 称安汉将军。汉阳故吏杜习手刺杀之。六年正月甲寅, 谒宗庙。〔二四〕七年,郡国蝗飞过。〔二五〕滨水县 彭城、广阳、庐江、九江谷九十万斛,送敖仓。〔二六 〕元初元年,〔二七〕日南地坼长百八十二里,广五十 六里。二年,青衣蛮夷堂律等归义。〔二八〕安定太守 杜恢与司马钧等并威击羌,〔二九〕恢乘胜深入,至北 地灵州丁奚城,为虏所害,钧拥兵不救,收钧下狱。蛮 田山、高少等攻城,〔三0〕杀长吏。州郡募五里蛮夷 、六亭兵追击,山等皆降。赐五里、六亭渠率金帛各有 差。四年,〔三一〕武库火,烧兵物百二十五种,直千 万以上。诏曰:“方今八月案比之时。”〔三二〕虔人 种羌大豪恬狼等诣度辽将军降。〔三三〕延光二年,〔 三四〕九真言嘉禾生,禾百五十六本,七百六十八穗。 三年,〔三五〕凤皇集济南台丞霍穆舍树上,赐帛各有 差。〔三六〕卫县木连理,定陵县木连理。〔三七〕颍 川上言白鹿见。〔三八〕颍川上言麟见。〔三九〕黄龙 见历城,又见诸县。〔四0〕四年三月,帝崩于叶县, 在位十九年,时年三十二。御车所止,饮食、百官、鼓 漏、起居、车骑、卤簿如故。及还宫,皇后与兄显,〔 四一〕中常侍江京、樊丰等共与伪诈,〔四二〕不欲令 群臣知上道崩,〔四三〕欲伪道得病,遣司徒等分诣郊 庙社稷,告天请命,诬罔灵衹,以亡为存。其夕发丧, 〔四四〕群寮百姓,如丧考妣,塞外蛮夷,致祭涕泣。 葬恭陵。御览卷九一

  立章帝孙济北惠王寿子北乡侯犊。〔四五〕范 晔后汉书卷五安帝纪李贤注

  圣德炳着。〔四六〕。书钞卷七

〔一〕 “孝安皇帝”,事详范晔后 汉书卷五孝安帝纪,袁宏后汉纪卷一六、卷一七。汪文 台辑薛莹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卷一、谢沈后汉书、袁 山松后汉书亦略载其事。

〔二〕 “清河孝王”,名庆,章帝 子,建初三年生,四年立为皇太子,七年废,封为清河 王。事详范晔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章帝纪。

〔三〕 “聪明敏达”,书钞卷七仅 引此一句。

〔四〕 “又有赤蛇盘纡殿屋床笫之 间”,“又有赤蛇”四字原无,聚珍本有,今据增补。 “笫”,床上以竹编制的垫子。范晔后汉书安帝纪云: “帝自在邸第,数有神光照室,又有赤蛇盘于床笫之间 。”

〔五〕 “善史书”,书钞卷一二仅 引此一句。范晔后汉书安帝纪李贤注云:“史书者,周 宣王太史籀所作之书也。凡五十五篇,可以教童幼。”

〔六〕 “喜”,原误作“嘉”,聚 珍本不误,今据改正。

〔七〕 “在禁中”,此三字聚珍本 作“省中”。

〔八〕 “王青盖车”,“王”字聚 珍本误作“玉”。“车”字原脱,聚珍本有,今据增补 。司马彪续汉书舆服志云:“皇太子、皇子皆安车,朱 班轮,青盖,金华蚤,黑□文,画轓文辀,金涂五末。 皇子为王,锡以乘之,故曰王青盖车。”

〔九〕 “齐于殿中”,“齐”,聚 珍本作“斋”,二字古通。“于”,原误作“中”,聚 珍本不误,今据改正。范晔后汉书安帝纪云:“殇帝崩 ,太后与兄车骑将军邓骘定策禁中。其夜,使骘持节, 以王青盖车迎帝,斋于殿中。”

〔一0〕“拜为长安侯”,范晔后汉 书安帝纪李贤注云:“不即立为天子而封侯者,不欲从 微即登皇位。”通鉴卷四九胡三省注云:“余谓先封侯 者,用立孝宣帝故事也。”

〔一一〕“志在”,聚珍本作“笃志 ”。

〔一二〕“徼外羌龙桥等六种慕义降 附”,此句原无。范晔后汉书安帝纪云:“永初元年春 正月,……蜀郡徼外羌内属。”李贤注引东观汉记云: “徼外羌龙桥等六种慕义降附。”玉海卷一五二亦引。 此句即据李贤注和玉海卷一五二所引增补。聚珍本亦辑 有此句。范晔西羌传云:“安帝永初元年,蜀郡徼外羌 龙桥等六种万七千二百八十口内属。”

〔一三〕“永昌献象牙、熊子”,此 句原无,类聚卷九五引东观汉记云:“安帝永初九年, 永昌献象牙、熊子。”“九年”乃“元年”之讹。以永 初为年号仅有七年。范晔后汉书安帝纪载:永初元年三 月“
卯,永昌徼 外僬侥种夷贡献内属。”又西南夷传云:“永初元年, 徼外僬侥种夷陆类等三千余口举种内附,献象牙、水牛 、封牛。”可证永昌献象牙、熊子为永初元年事,确切 时间为元年三月己卯。今据类聚卷九五所引增补此句。

〔一四〕“号皇太后母邓夫人为新野 君”,此句原无,书钞卷四八引,今据增补。姚本、聚 珍本皆未辑录此句。范晔后汉书安帝纪永初元年载:“ 六月戊申,爵皇太后母阴氏为新野君。”和熹邓皇后纪 载:“永初元年,爵号太夫人为新野君,万户供汤沐邑 。”

〔一五〕“新城山泉水大出,突坏人 田,水深三丈”,此三句原无,范晔后汉书安帝纪永初 元年十月载:“辛酉,新城山泉水大出。”李贤注引东 观汉记云:“突坏人田,水深三丈。”今据李贤注,又 酌取范书字句增补。

〔一六〕“□于典艺”,书钞卷一二 仅引此一句。

〔一七〕“二年春正月,帝加元服” ,范晔后汉书安帝纪云:“三年春正月庚子,皇帝加元 服。”袁宏后汉纪卷一六、通鉴卷四九所载皆同。此“ 二年”当作“三年”。

〔一八〕“六月,雹大如芋魁、鸡子 ,风拔树发屋”,此三句原无,范晔后汉书安帝纪永初 二年载:“六月,京师及郡国四十大水,大风,雨雹。 ”李贤注引东观汉记云:“雹大如芋魁、鸡子,风拔树 发屋。”今据李贤注,又酌取范书字句增补。通鉴卷四 九胡三省注亦引“
雹大如芋魁”云云二句。

〔一九〕“闰七月,徼外羌薄申等八 种举众降”,此二句原无,范晔后汉书安帝纪永初二年 闰七月载:“癸未,蜀郡徼外羌举土内属。”李贤注引 东观汉记云:“徼外羌薄申等八种举众降。”今据李贤 注,又参酌范书增补。通鉴卷四九胡三省注亦引“徼外 羌薄申等八种举众降”一句。据范书西羌传载,薄申等 八种降汉者共三万六千九百口。

〔二0〕“三年,雁门乌桓及鲜卑叛 ,战九原高梁谷”,此三句原无,范晔后汉书安帝纪永 初三年载:“九月,雁门乌桓及鲜卑叛,败五原郡兵于 高渠谷。”李贤注云:“东观记曰:‘战九原高梁谷。 ’‘
渠’、‘梁’相类,必有误也。” 通鉴卷四九胡三省注又引李贤注。今据李贤注,又酌取 范书字句增此三句。聚珍本作“三年,雁门乌桓及鲜卑 叛,五原郡兵败于高梁谷”。亦依李贤注和范书辑录。

〔二一〕“四年,司隶、豫、兖、徐 、青、冀六州蝗”,此二句原无,范晔后汉书安帝纪永 初四年载:“夏四月,六州蝗。”李贤引东观汉记注云 :“司隶、豫、兖、徐、青、冀六州。”通鉴卷四九胡 三省注引同。今据李贤注,又参酌范书增补。

〔二二〕“新野君薨”,此下四句原 无,范晔后汉书安帝纪李贤注引,今据增补。新野君阴 氏于永初四年十月卒,谥曰敬君。见范书安帝纪、和熹 邓皇后纪。

〔二三〕“五年”,此下四句原无, 范晔后汉书安帝纪永初五年载:“九月,汉阳人杜琦、 王信叛,与先零诸种羌攻陷上邽城。十二月,汉阳太守 赵博遣客刺杀杜琦。”“汉阳人杜琦、王信叛”句下李 贤注云:“东观记曰:‘琦自称安汉将军。’”又于“ 汉阳太守赵博遣客刺杀杜琦”句下注云:“东观记曰: ‘汉阳故吏杜习手刺杀之。’”此下四句即据李贤注, 又酌取范书字句增补。

〔二四〕“六年正月甲寅,谒宗庙” ,此二句原无,范晔后汉书安帝纪载:永初“七年春正 月庚戌,皇太后率大臣命妇谒宗庙”。李贤注云:“臣 贤按:东观、续汉、袁山松、谢沈书、古今注皆云‘六 年正月甲寅,谒宗庙’,此云‘七年庚戌’,疑纪误也 。”今据李贤注增补。聚珍本作“六年春正月甲寅,皇 太后率大臣命妇谒宗庙”,于李贤注外,又据范书作了 增补。袁宏后汉纪卷一六云:永初“六年春正月甲寅, 皇太后初亲祭于宗庙”。所载与东观汉记相合。又御览 卷五三一引东观汉记云:“永初六年,皇太后入宗庙于 世祖庙,与皇帝交献焉,如光烈皇后故事。”此条已编 入本书郊祀志。

〔二五〕“七年,郡国蝗飞过”,此 二句原无,类聚卷一00引云:“永初七年,郡国蝗飞 过。”今据增补。

〔二六〕“滨水县彭城、广阳、庐江 、九江谷九十万斛,送敖仓”,此二句原无,范晔后汉 书安帝纪永初七年载:“九月,调零陵、桂阳、丹阳、 豫章、会稽租米,赈给南阳、广陵、下邳、彭城、山阳 、庐江、九江饥民,又调滨水县谷输敖仓。”其下李贤 引此二句作注,今据增补。

〔二七〕“元初元年”,此下三句原 无,范晔后汉书安帝纪元初元年载:“二月己卯,日南 地坼。”李贤注引东观汉记云:“坼长百八十二里,广 五十六里。”今据李贤注,又酌取范书字句增补。

〔二八〕“二年,青衣蛮夷堂律等归 义”,此二句原无,范晔后汉书安帝纪元初二年正月载 :“蜀郡青衣道 夷奉献内属。” 李贤注引东观记云:“青衣蛮夷堂律等归义。”今据李 贤注,又参酌范书增补。

〔二九〕“安定太守杜恢与司马钧等 并威击羌”,此下六句原无,范晔后汉书安帝纪元初二 年十月载:“乙未,右扶风仲光、安定太守杜恢、京兆 虎牙都尉耿溥与先零羌战于丁奚城,光等大败,并没。 左冯翊司马钧下狱,自杀。”李贤于“战于丁奚城”下 注云:“东观记曰:‘至北地灵州丁奚城’也。”又于 “自杀”句下注云:“东观记曰:‘安定太守杜恢与钧 等并威击羌,恢乘胜深入,为虏所害,钧拥兵不救,收 钧下狱’也。”此下六句即据李贤注所引,又参酌范书 连缀增补。范书西羌传云:元初二年,“使屯骑校尉班 雄屯三辅,遣左冯翊司马钧行征西将军,督右扶风仲光 、安定太守杜恢、北地太守盛包、京兆虎牙都尉耿溥、 右扶风都尉皇甫旗等,合兵八千余人,又庞参将羌胡兵 七千余人,与钧分道并北击零昌。参兵至勇士东,为杜 季贡所败,于是引退。钧等独进,攻拔丁奚城,大克获 。杜季贡率众伪逃。钧令光、恢、包等收羌禾稼,光等 违钧节度,散兵深入,羌乃设伏要击之。钧在城中,怒 而不救,光等并没,死者三千余人。钧乃遁还,坐征自 杀。”可与此相参证。

〔三0〕“蛮田山、高少等攻城”, 此句至“赐五里、六亭渠率金帛各有差”诸句原无,范 晔后汉书安帝纪元初二年载:“十二月,武陵澧中蛮叛 ,州郡击破之。”其下李贤引东观记“蛮田山、高少等 攻城”云云一段文字作注,今据李贤注增补。

〔三一〕“四年”,此下四句原无, 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二云:“元初四年二月壬戌,武库 火。”刘昭注云: “东观书曰: ‘烧兵物百二十五种,直千万以上。’”今据刘昭注, 又参酌司马彪书增补。范晔后汉书安帝纪、袁宏后汉纪 卷一六、通鉴卷五0亦载元初四年二月壬戌,武库发生 火灾之事。

〔三二〕“诏曰:‘方今八月案比之 时’”,此二句原无,范晔后汉书安帝纪元初四年七月 载:“京师及郡国十雨水。诏曰:‘……夫霖雨者,人 怨之所致。其武吏以威暴下,文吏妄行苛刻,乡吏因公 生奸,为百姓所患苦者,有司显明其罚。又月令“仲秋 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方今案比之时,郡县多不 奉行。……’”李贤于“方今案比之时”句下注云:“ 东观记曰:‘方今八月案比之时。’”此二句即据李贤 注,又酌取范书字句增补。“案比”,核验民户口数, 汉代规定在每年八月进行。范书江革传云:“建武末年 ,与母归乡里。每至岁时,县当案比,革以母老,不欲 摇动,自在辕中挽车,不用牛马,由是乡里称之曰‘江 巨孝’。”李贤注云:“案验以比之,犹今貌阅也。” 由此看来,案比时,人们都要亲自到官方接受查验,以 便国家准确掌握户口情况。

〔三三〕“虔人种羌大豪恬狼等诣度 辽将军降”,此句原无,范晔后汉书安帝纪元初四年十 二月载:“甲子,任尚及骑都尉马贤与先零羌战于富平 上河,大破之。虔人羌率众降。”其下李贤引此句作注 ,今据增补。

〔三四〕“延光二年”,此下四句原 无,范晔后汉书安帝纪延光二年六月载:“九真言嘉禾 生。”李贤注引东观记云:“禾百五十六本,七百六十 八穗。”今据李贤注,又酌取范书字句增补。东汉会要 卷一五 注亦引“禾百五十六本, 七百六十八穗”二句。

〔三五〕“三年”,此下三句原无, 类聚卷九九引,今据增补。“三年”上类聚原引有“安 帝延光”四字,因与上文重出,今删去。御览卷九一五 亦引此下三句,文字与类聚全同。

〔三六〕“赐帛各有差”,范晔后汉 书安帝纪延光三年二月载:“戊子,济南上言,凤凰集 台县丞霍收舍树上。赐台长帛五十匹,丞二十匹,尉半 之,吏卒人三匹。凤凰所过亭部,无出今年田租。赐男 子爵,人二级。”

〔三七〕“卫县木连理,定陵县木连 理”,此二句原无,类聚卷九八引东观汉记云:“安帝 延和三年,卫县木连理。又其年,定陵县木连理。”今 据此增补。类聚所引“延和”乃“延光”之讹。范晔后 汉书安帝纪延光三年七月载:“颍川上言木连理。”定 陵县属颍川郡,东观汉记所云“定陵县木连理”,与范 书安帝纪所云“颍川上言木连理”当为同一事。

〔三八〕“颍川上言白鹿见”,此句 原无,类聚卷九九引东观汉记云:“安帝延光三年,颍 川上言白鹿见。”今据增补。

〔三九〕“颍川上言麟见”,此句原 无,类聚卷九八引东观汉记云:“安帝三年,颍川上言 麟见。”今据增补。类聚所引“安帝三年”,当指安帝 延光三年。范晔后汉书安帝纪延光三年七月载:“白鹿 、麒麟见阳翟。”阳翟县属颍川郡,东观汉记所云“颍 川上言白鹿见。颍川上言麟见”,与范书安帝纪所云 “白鹿、麒麟见阳翟”当是同一事。

〔四0〕“黄龙见历城,又见诸县” ,此二句原无,类聚卷九八引东观汉记云:“安帝延光 三年,黄龙见历城,又见诸县。”今据增补。范晔后汉 书安帝纪延光三年九月载:“辛亥,济南上言黄龙见历 城。”又十二月载:“乙未,琅邪言黄龙见诸县。”可 与此互证。

〔四一〕“显”,指阎显。

〔四二〕“共与伪诈”,此四字聚珍 本作“共为诈”。

〔四三〕“欲”,聚珍本作“容”, 误。

〔四四〕“其夕发丧”,通鉴卷五一 载发丧经过云:延光四年三月“
庚申,帝至宛,不豫。乙丑,帝发 自宛。丁卯,至叶,崩于乘舆。年三十二。皇后与阎显 兄弟、江京、樊丰等谋曰:‘今晏驾道次。济阴王在内 ,邂逅公卿立之,还为大害。’乃伪云‘帝疾甚’,徙 御卧车,所在上食、问起居如故。驱驰行四日。庚午, 还宫。辛未,遣司徒刘熹诣郊庙、社稷,告天请命,其 夕发丧。”

〔四五〕“立章安孙济北惠王寿子北 乡侯犊”,范晔后汉书安帝纪载:安帝卒后,“尊皇后 为皇太后。太后临朝,以后兄大鸿胪阎显为车骑将军, 定策禁中,立章帝孙济北惠王寿子北乡侯懿”。李贤注 云:“东观记及续汉书并曰‘北乡侯犊’,今作‘懿’ ,盖二名。”此句即据李贤注,又酌取范书字句辑录。 通鉴卷五一载:“太后欲久专国政,贪立幼年,与显等 定策禁中,迎济北惠王子北乡侯懿为 嗣 。”考异云:“东观记、续汉书作‘北乡侯犊’,今从 袁纪、范书。”

〔四六〕“圣德炳着”,此句为书钞 卷七标目,其下注“东观孝安”,知此为东观汉记安帝 纪中文字。疑此句出安帝纪序。
 
 
 

   敬宗孝顺皇帝

  孝顺皇帝讳保,〔一〕孝安长子也。母早薨,〔二 〕追谥恭愍皇后。〔三〕上幼有简厚之质,体有敦悫之 性,宽仁温惠。〔四〕始入小学,诵孝经章句,〔五〕 和熹皇后甚嘉之,以为宜奉大统。年六岁,永宁元年, 为皇太子。受业尚书,兼资敏达。〔六〕初,乳母王男 、厨监邴吉为大长秋江京、中常侍樊丰等所谮愬,〔七 〕京惧有后害,遂共构太子,〔八〕太子坐废为济阴王 。〔九〕安帝崩,〔一0〕北乡侯即尊位。王废绌,不 得上殿临棺,而悲哀泣血,不下餐粥。〔
一一〕北乡侯薨,车骑将军阎显等议:〔一二〕“前 不用济阴王,今用怨人。”〔一三〕白阎太后,复征诸 王子,〔一四〕闭门发兵。〔
一五〕中黄门孙程等十九人共讨贼臣,〔一六〕以迎 济阴王于德阳殿西钟下,〔一七〕即皇帝位。司空刘授 以阿附恶逆,〔一八〕辟召非其人,策罢。永建元年, 〔一九〕太傅冯石、太尉刘熹以阿党权贵,李郃以人多 疾疫免。三年,〔二0〕大傅桓焉无清介辟召,策罢。 四年,〔二一〕汉阳率善都尉蒲密因桂阳太守文砻献大 明珠。诏曰:“
海内颇有灾异,而砻不推忠竭诚,而喻明珠之瑞,求 媚烦扰,珠今封却还。”太尉刘光、司空张皓以阴阳不 和,〔二二〕久托病,策罢。司徒许敬为陵轹使者策罢 ,以千石禄终身。〔二三〕六年,叶调国王遣使师会诣 阙贡献,〔二四〕以师会为汉归义叶调邑君,赐其君紫 绶,及掸国王雍由亦赐金印紫绶。阳嘉元年,〔二五〕 望都、蒲阴狼杀女子九十七人,为不祠北岳所致。诏曰 :“政失厥中,狼灾为应,至乃残食孤幼。博访其故, 山岳尊灵,国所望秩,而比不奉祠,淫刑放滥,害加孕 妇。”二年,〔二六〕汝南童子谢廉、河南童子赵远,〔
二七〕年十二,〔二八〕各通一经。以太学初缮,应 化而至,〔二九〕皆除郎中。疏勒王盘遣使文时诣阙, 〔三0〕献师子、封牛,师子形似虎,正黄,有髯耏, 尾端茸毛大如斗。冬十月庚午,〔三一〕以春秋为辟雍 ,隶太学,随月律。十月作应钟,三月作姑洗。元和以 来,音戾不调,修复黄钟,作乐器,如旧典。四年,〔 三二〕太尉施延以选举贪污,策罢。诏曰:〔三三〕“ 朕以不德,谪见于天,零陵言日食,〔三四〕京师不觉 。”永和元年,〔三五〕大将军夫人躬先率下,淑慎其 身,追号为开封君。六年十二月诏:〔三六〕“故将军 马贤,前伐西夷,克敌深入,父子三人同命,其以汉中 南郑之武阳亭封贤孙承先为武阳亭侯,〔三七〕食租税 。”汉安元年,〔三八〕雒阳刘汉等百九十七家为火所 烧,其九十家不自存,诏赐钱廪谷。时以远近献马众多 ,〔三九〕园厩充满,始置承华厩令,秩六百石。八月 ,〔四0〕遣侍中杜乔、光禄大夫周举等八人分行州郡 ,〔四一〕颁宣风化,举实臧否。二年,诏禁民无得酤 卖酒曲。〔四二〕建康元年八月,帝崩于玉堂前殿,在 位十九年,时年三十。遗诏无起寝庙,衣以故服,珠玉 玩好皆不得下,务为节约。葬宪陵,庙曰敬宗。御 览卷九二

  有司奏言:“孝顺皇帝弘秉圣哲,龙兴统业,稽 干则古,钦奉鸿烈。宽裕晏晏,宣恩以极,躬自菲薄, 以崇玄默。遗诏贻约,顾念万国。衣无制新,玩好不饰 。茔陵损狭,不起寝庙,遵履前制,敬□慎终,有始有 卒。孝经曰:‘爱敬尽于事亲,〔四三〕而德教加于百 姓。’诗云:‘敬慎威仪,〔四四〕惟民之则。’臣请 上尊号曰敬宗庙,天子世世献奉,藏主祫祭,进武德之 舞,如祖宗故事。”露布奏可。〔四五〕司 马彪续汉书祭祀志下刘昭注

  中常侍籍建,遇奸追臣,〔四六〕追封为汝阴东 乡侯。〔四七〕书钞卷四七

〔一〕 “孝顺皇帝”,事详范晔后 汉书孝顺帝纪,袁宏后汉纪卷一八、卷一九。汪文台辑 司马彪续汉书卷一亦略载其事。

〔二〕 “母早薨”,范晔后汉书顺 帝纪载:“母李氏,为阎皇后所害。”

〔三〕 “追谥恭愍皇后”,范晔后 汉书顺帝纪永建二年载:“夏六月己酉,追尊谥皇妣李 氏为恭愍皇后,葬于恭北陵。”

〔四〕 “宽仁温惠”,书钞卷六仅 引此一句。

〔五〕 “诵”,书钞卷一二引作“ 通”。

〔六〕 “兼资敏达”,书钞卷二二 仅引此一句。

〔七〕 “乳母王男、厨监邴吉为大 长秋江京、中常侍樊丰等所谮愬”,此句下聚珍本有“ 杀之,太子数为叹息”二句,系据范晔后汉书顺帝纪增 补。

〔八〕 “遂共构太子”,“构”字 下聚珍本有“陷”字。范晔后汉书顺帝纪同。

〔九〕 “太子坐废为济阴王”,此 安帝延光三年九月事。袁宏后汉纪卷一七延光三年载: “九月丁酉,废皇太子保为济阴王。太子尝有疾,避于 野王君王圣第。太子乳母王男、厨监邴吉与中常侍江京 、樊丰及圣、永等争言相是非,遂诬谮男等,皆幽死狱 ,父母妻子徙日南。太子思恋男等,数为叹息。圣、永 惧有后患,乃与京、丰共谮构太子。是时阎后宠盛,京 、丰媚于阎显等,信之,遂与后共助毁太子。……是日 太子废。”袁纪所云“永”,指王永,为王圣女。

〔一0〕“安帝崩”,此句上聚珍本 有“明年三月”一句,范晔后汉书顺帝纪同。

〔一一〕“下”,书钞卷六引作“暇 ”。

〔一二〕“车骑将军阎显等议”,原 脱“将军”二字,聚珍本有,今据增补。

〔一三〕“今用怨人”,此文义未完 ,当有阙脱。袁宏后汉纪卷一七云:“北乡侯薨,车骑 将军阎显、中常侍江京等谋曰:‘前不用济北王,今立 之,后必怨人。’”

〔一四〕“复征诸王子”,“征”字 下聚珍本有“立”字。范晔后汉书顺帝纪云:阎显等白 太后,“秘不发丧,而更征立诸国王子”。袁宏后汉纪 卷一七云:阎显等“乃言于太后,征济北王、河间王子 ,将以为嗣”。

〔一五〕“闭门发兵”,此句聚珍本 作“闭宫门,屯兵自守”,范晔后汉书顺帝纪同。

〔一六〕“中黄门孙程等十九人共讨 贼臣”,“孙程等十九人”,包括中黄门孙程、王康、 黄龙、彭恺、孟叔、李建、王成、张贤、史泛、马国、 王道、李元、杨佗、陈予、赵封、李刚、魏猛、苗光, 长乐太官丞王国,见范晔后汉书宦者孙程传。“讨”, 原误作“计”,聚珍本不误,今据改正。“贼臣”下聚 珍本有“江京等”三字。

〔一七〕“德阳殿西钟下”,据通鉴 卷五0载,安帝延光三年九月,废皇太子保为济阴王, 居于德阳殿西钟下。胡三省注云:“按帝纪,德阳殿在 北宫掖庭中。蔡质汉仪曰:‘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 临轩,公、卿、将、大夫、百官各陪朝贺,蛮、貊、胡 、羌朝贡毕见,属郡计吏皆觐,宗室诸刘杂会。’又曰 :‘德阳殿,周旋容万人,陛高二丈,皆文石作坛,激 沼水于殿下,天子正旦、节会朝百僚于此。’”

〔一八〕“司空刘授以阿附恶逆”, 此下三句原无,范晔后汉书顺帝纪延光四年十一月载: “司空刘授免。”李贤注引东观记云:“以阿附恶逆, 辟召非其人,策罢。”今据李贤注,又参酌范书增补。

〔一九〕“永建元年”,此下三句原 无,范晔后汉书顺帝纪永建元年正月载:“辛巳,太傅 冯石、太尉刘熹、 司徒李郃免。 ”李贤注引东观记云:“冯、刘以阿党权贵,李郃以人 多疾疫免。”今据李贤注,又参酌范书增补。

〔二0〕“三年”,此下三句原无, 范晔后汉书顺帝纪永建三年载:“冬十二月己亥,太傅 桓焉免。”李贤注引东观记云:“无清介辟召,策罢。 ”今据李贤注,又参酌范书增补。

〔二一〕“四年”,此句至“今封珠 却还”诸句原无。稽瑞引云:“
顺帝永安四年,汉阳率善都尉蒲密 因桂阳太守文砻献大明珠。诏曰:‘海内颇害异,而砻 不惟竭忠,而喻明珠之求也,求媚烦扰。’令封珠还蒲 密。”御览卷八0二引云:“永建四年,汉阳太守文砻 献大珠。诏曰:‘海内颇有灾异,而砻不推忠竭诚,而 谕明珠之瑞求媚,今封珠却还。’”事类赋卷九引云: “永建四年,汉阳太守文砻献大珠。顺帝诏曰:‘海内 颇有灾异,而砻不推忠竭诚,而喻明珠之瑞以求媚,今 封珠却还。’”今综合三书所引增补。聚珍本云:永建 “四年,汉阳率善都尉蒲密因桂阳太守文砻献大明珠。 诏曰:‘海内颇有灾异,而砻不惟竭忠,而远献明珠以 求媚。’令封珠还蒲密”。字句稍异。袁宏后汉纪卷一 八载永建四年献珠事云:“五月,汉阳都尉献大珠。诏 曰:‘海内有灾,太官减膳,都尉不宣扬本朝,而献珠 求媚,今其封还。’”

〔二二〕“太尉刘光、司空张皓以阴 阳不和”,此下三句原无,范晔后汉书顺帝纪永建四年 五月载:“丁巳,太尉刘光、司空张皓免。”李贤注引 东观记云:“以阴阳不和,久托病,策罢。”今据李贤 注,又参酌 范书增补。

〔二三〕“司徒许敬为陵轹使者策罢 ,以千石禄终身”,此二句原无,范晔后汉书顺帝纪永 建四年载:“冬十一月庚辰,司徒许敬免。”李贤注引 东观记云:“为陵轹使者策罢,以千石禄终身。”今据 李贤注,又参酌范书增补。

〔二四〕“六年,叶调国王遣使师会 诣阙贡献”,此下五句原无,范晔后汉书顺帝纪永建六 年载:“十二月,日南徼外叶调国、掸国遣使贡献。” 其下李贤引“叶调国王遣使师会诣阙贡献”云云四句作 注,今据增补。“六年”一句,系据范书补入。玉海卷 一五二引“遣使师会诣阙”一句。

〔二五〕“阳嘉元年”,此句至“害 加孕妇”诸句原无,范晔后汉书顺帝纪阳嘉元年载:“ 冬十一月甲申,望都、蒲阴狼杀女子九十七人。”李贤 注云:“望都,县名,属中山国,今定州县也。章帝改 曲逆为蒲阴,亦属中山,与望都相近,故城在今定州北 。东观记亦作‘蒲’,本多作‘满’字者,误也。东观 记又云:‘为不祠北岳所致。诏曰:“政失厥中,狼灾 为应,至乃残食孤幼。博访其故,山岳尊灵,国所望秩 ,而比不奉祠,淫刑放滥,害加孕妇”也。’”今据李 贤注,又参酌范书增补。

〔二六〕“二年”,此句至“皆除郎 中”诸句原无,书钞卷六三引,今据增补。

〔二七〕“赵远”,当作“赵建”, 姚本、聚珍本作“赵建”,御览卷二一五、唐类函卷五 五亦引作“赵建”。书钞卷五六引续汉书云:“左雄奏 征海内名儒为博士,使公卿子弟为诸生。有志操者,加 其俸禄。及 汝南谢廉、河南赵建 ,年始十二,各能通经,雄并奏拜童子郎。”范晔后汉 书左雄传同,皆可证“赵建”二字为是。

〔二八〕“十二”,姚本同,御览卷 二一五引亦同,聚珍本作“十三”,唐类函卷五五引同 。按“十二”不误,书钞卷五六引续汉书、范晔后汉书 左雄传皆云谢廉、赵建年十二。

〔二九〕“应化而至”,此句御览卷 二一五引同,姚本作“应召而至”,陈禹谟刻本书钞卷 六三、唐类函卷五五引与姚本同。聚珍本作“
召而至”。

〔三0〕“疏勒王盘遣使文时诣阙” ,此句至“尾端茸毛大如斗”诸句原无,范晔后汉书顺 帝纪阳嘉二年六月载:“疏勒国献师子、封牛。”李贤 注引东观汉记云:“疏勒王盘遣使文时诣阙。”又御览 卷八八九引东观汉记云:“阳嘉中,疏勒国献师子、封 牛,师子形似虎,正黄,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 此句至“尾端茸毛大如斗”诸句即据李贤注和御览所引 增补。事文类聚后集卷三六、卷五六,玉海卷一五四, 笺注倭名类聚抄卷七亦引,字句与此略同。聚珍本漏辑 “师子形似虎”云云诸句。

〔三一〕“冬十月庚午”,此句至“ 如旧典”诸句原无,隋书音乐志下引为东观汉记顺帝纪 中文字,今据增补。此句上原有“阳嘉二年”四字,因 与上文重出,今删去。范晔后汉书顺帝纪李贤注、玉海 卷一0四仅引“元和以来,音戾不调,修复如旧典”三 句。玉海卷六两引,一引字句与隋书音乐志下所引全同 ,一引字句与范书顺帝纪李贤注所引相同。范书顺帝纪 阳嘉二年载:“冬十月庚午, 行 礼辟雍,奏应钟,始复黄钟,作乐器随月律。”

〔三二〕“四年”,此下三句原无, 范晔后汉书顺帝纪阳嘉四年载:“夏四月甲子,太尉施 延免。”李贤注引东观记云:“以选举贪污,策罢。” 今据李贤注,又参酌范书增补。书钞卷五一引东观汉记 云:“太尉张酺、郑洪、徐防、赵喜、随延、宠桓,并 以日蚀免。”“随延”疑即“施延”之讹。

〔三三〕“诏曰”,此句至“京师不 觉”诸句原无,范晔后汉书顺帝纪李贤注引,今据增补 。此句上原有“阳嘉四年”四字,因与上文重出,今删 去。

〔三四〕“零陵言日食”,司马彪续 汉书五行志六载:“阳嘉四年闰月丁亥朔,日有蚀之, 在角五度。史官不见,零陵以闻。”阳嘉四年闰六月。

〔三五〕“永和元年”,此句至“追 号为开封君”诸句原无。书钞卷四八引东观汉记顺帝纪 云:“大将军夫人躬先率下,淑慎其身,超号为开封君 。即大将军梁冀之妻也。”“大将军夫人”云云,似为 顺帝诏文。末句系虞世南所加注释之语,且又有讹误。 范晔后汉书梁商传载:阳嘉“三年,以商为大将军,固 称疾不起。四年,使太常桓焉奉策就第即拜,商乃诣阙 受命。明年,夫人阴氏薨,追号开封君,赠印绶”。所 谓“明年”,即永和元年,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二载: “永和元年十月丁未,承福殿火。先是爵号阿母宋娥为 山阳君,……追号后母为开封君,皆过差非礼。”所谓 “后母”,即梁商妻阴氏。从范书、司马彪书记载来看 ,书钞“超号”二字当作“追号”,“梁冀”二字当作 “梁 商”。今据书钞所引,又参 酌范书、司马彪书增补“永和元年”至“追号为开封君 ”诸句。

〔三六〕“六年十二月诏”,此句至 “食租税”诸句原无,书钞卷四七引东观汉记顺帝纪有 此段文字,今据增补。此句上原有“永和”二字,因与 上文重出,今删去。

〔三七〕“其以汉中南郑之武阳亭封 贤孙承先为武阳亭侯”,范晔后汉书西羌传载:永和“ 五年夏,且冻、傅难种羌等遂反叛,攻金城,与西塞及 湟中杂种羌胡大寇三辅。……拜马贤为征西将军,…… 且冻分遣种人寇武都,烧陇关,掠苑马。六年春,马贤 将五六千骑击之,到射姑山,贤军败,贤及二子皆战殁 。顺帝愍之,赐布三千匹,谷千斛,封贤孙光为舞阳亭 侯,租入岁百万”。与此略异。

〔三八〕“汉安元年”,此下三句原 无,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二载:“汉安元年三月甲午, 雒阳刘汉等百九十七家为火所烧。”刘昭注引东观汉记 云:“其九十家不自存,诏赐钱廪谷。”今据刘昭注, 又酌取司马彪书字句增补。

〔三九〕“时以远近献马众多”,此 下四句原无,范晔后汉书顺帝纪汉安元年载:“秋七月 ,始置承华厩。”其下李贤引此下四句作注,今据增补 。玉海卷一四八亦引此下四句,文字与李贤注全同。御 览卷一九一引云:“顺帝汉安元年,始置承华厩舍令。 ”东汉会要卷三四“顺帝汉安元年,始置承华厩”下引 东观汉记注云:“时以远近献马众多,园厩充满,始置 。”

〔四0〕“八月”,此句上原有“汉 安元年”四字,因与上文重出,今删去。

〔四一〕“八人”,谓侍中杜乔、光 禄大夫周举、守光禄大夫郭遵、冯羡、栾巴、张纲、周 栩、刘班,见范晔后汉书顺帝纪。

〔四二〕“二年,诏禁民无得酤卖酒 曲”,此二句原无,御览卷八五三引东观汉记云:“顺 帝诏禁民无得酤卖酒曲。”按范晔后汉书顺帝纪汉安二 年十月载:“丙午,禁沽酒。”顺帝诏当在汉安二年。 今据御览所引,又参酌范书增补此二句。

〔四三〕“爱敬尽于事亲”,此下二 句见孝经天子章。

〔四四〕“敬慎威仪”,此下二句见 诗大雅抑篇。

〔四五〕“露布奏可”,玉海卷六四 引云:“有司奏孝顺号曰敬宗,露布奏可。”又卷二0 三引云:“有司奏孝顺号,露布奏可。”“露布”,谓 不加检封,公开宣布。此条东汉会要卷四引,首句前有 “顺帝崩”一句,其余诸句文字全同。

〔四六〕“遇奸追臣”,此四字有讹 误。姚本、聚珍本和陈禹谟刻本书钞皆无此四字。

〔四七〕“追封为汝阴东乡侯”,此 条文字姚本、聚珍本皆入籍建传。按书钞卷四七于此条 前冠有“东观汉顺帝纪云”七字,可见当入顺帝纪。中 常侍籍建追封为汝阴东乡侯的具体时间不详,姑将此条 文字置于顺帝纪末。范晔后汉书宦者孙程传云:“初, 帝(谓顺帝)见废,监太子家小黄门籍 建 、傅高梵、长秋长赵熹、丞良贺、药长夏珍皆以无过获 罪,建等坐徙朔方。及帝即位,并擢为中常侍。……建 后封东乡侯,三百户。”
 
 
 

   孝冲皇帝

  孝冲皇帝讳炳,〔一〕顺帝之少子也。年三岁,〔 二〕是时皇太子数不幸,国副未定,有司上言宜建圣嗣 。建康元年四月,立为太子。顺帝崩,太子即帝位,尊 皇后梁氏为皇太后。帝幼弱,太后临朝。永熹元年正月 ,〔三〕帝崩于玉堂前殿,在位一年,葬怀陵。御 览卷九二

〔一〕“孝冲皇帝”,事详范晔后汉 书卷六孝冲皇帝纪。袁宏后汉纪卷一九、卷二0,汪文 台辑司马彪续汉书卷一亦略载其事。

〔二〕“年三岁”,从下文来看,此 谓冲帝年三岁时立为太子。但范晔后汉书冲帝纪云:“ 建康元年,立为皇太子,其年八月庚午,即皇帝位,年 二岁。”袁宏后汉纪卷一九亦云冲帝由太子即位时年二 岁。

〔三〕 “永熹”,聚珍本作“永嘉 ”,袁宏后汉纪卷二0作“元嘉”,汲古阁本、武英殿 本范晔后汉书左雄传 云:“迄于 永熹,察选清平,多得其人。”按“永熹”、“永嘉” 、“元嘉”皆误,史绳祖学斋占毕卷三云:“淳熙二年 春,邛州蒲江县上乘院僧治基增筑大殿,辟地几仞,得 古竁焉。其封石刻作两阙状,中有文二十九字,云‘永 □元年二月十二日,蜀郡临邛汉安乡安定里公乘校官掾 王幽,字珍儒’。”则冲帝年号当作“永□”。钱大昭 后汉书辨疑有说,可以参阅。
 
 
 

   孝质皇帝

  孝质皇帝讳缵,〔一〕章帝玄孙,千乘贞王之曾孙 也,〔二〕乐安王孙,〔三〕渤海王子也。〔四〕年八 岁,茂质纯淑,好学尊师,〔五〕有闻于郡国。孝冲帝 崩,征封建平侯,即皇帝位。传勉头及所带玉印、鹿皮 冠、黄衣诣洛阳,〔六〕诏悬夏城门外,章示百姓。本 初元年闰六月,帝崩于玉堂前殿,在位一年,时方九岁 ,葬静陵。御览卷九二

〔一〕 “孝质皇帝”,事详范晔后 汉书卷六孝质皇帝纪、袁宏后汉纪卷二0。

〔二〕 “千乘贞王”,即刘伉,和 帝长兄,建初四年封千乘王,立十五年卒,谥贞,见范 晔后汉书章帝八王传。

〔三〕 “乐安王”,即刘宠,宠又 名伏胡。千乘贞王伉卒后,子宠嗣,永元七年,改国名 乐安,立二十八年卒,见范晔后汉书章帝八王传。

〔四〕 “渤海王”,即刘鸿,乐安 王宠卒后,子鸿嗣。质帝立,梁太后下诏,改封鸿为渤 海王,立二十六年卒,见范晔后汉书章帝八王传。

〔五〕 “好学尊师”,书钞卷一二 仅引此一句。

〔六〕 “传勉头及所带玉印、鹿皮 冠、黄衣诣洛阳”,此下三句原无,范晔后汉书质帝纪 永□元年载:“三月,九江贼马勉称‘黄帝’。九江都 尉滕抚讨马勉、范容、周生,大破斩之。”其下李贤引 此下三句作注,今据增补。
 
 
 

   威宗孝桓皇帝

  孝桓皇帝讳志,〔一〕章帝曾孙,河间孝王孙,〔 二〕蠡吾侯翼之长子也,〔三〕母曰匽夫人。〔四〕年 十四,袭爵,始入,有殊于人,梁太后欲以女弟妃之。 本初元年四月,〔五〕征诣雒阳。既至,未及成礼,会 质帝崩,无嗣,太后密使瞻察威仪才明,任奉宗庙,遂 与兄冀定策于禁中,迎帝即位,〔六〕时年十五。太后 犹临朝,御却非殿。〔七〕改元建和。元年,芝草生中 黄藏府。〔八〕江舍及李坚等伏诛。〔九〕永兴二年, 〔一0〕光禄勋府吏舍夜壁下忽有青气,〔一一〕掘之 ,得玉玦,〔一二〕各有钩,长七寸三分,玦周五寸四 分,身中皆有雕镂。诏司隶:〔一三〕“蝗水为灾,五 谷不登,令所伤郡国皆种芜菁,以助民食。”延熹元年 三月己酉,〔一四〕初置鸿德苑,〔一五〕置令。〔一 六〕二年,〔一七〕大将军梁冀辅政,纵横为乱。帝与 中常侍单超等五人共谋诛之,〔一八〕于是封超等为五 侯。〔一九〕五侯暴恣日甚,毒流天下。司徒韩縯、司 空孙朗并坐不卫宫,〔二0〕止长寿亭,减死一等。以 爵赎之。初置秘书监,〔二一〕掌典图书,古今文字, 考合异同。烧当等八种羌叛,〔二二〕护羌校尉段颎追 击到积石山。三年,白马令李云坐直谏诛。〔二三〕四 年,〔二四〕京师雨雹,大如鸡子。五年,〔二五〕长 沙贼起,时攻没苍梧,取铜虎符,太守甘定、刺史侯辅 各奔出城。以京师水旱疫病,〔二六〕帑藏空虚,虎贲 、羽林不任事者住寺,减半奉。时贼乘刺史车,〔二七 〕屯据临湘,居太守舍。贼万人以上屯益阳,杀长吏。 七年冬十月,〔二八〕上幸云梦,至新野公主、寿张敬 侯庙。〔二九〕诏曰:“存善继绝,实藉德贞。武骑都 尉樊演高祖父重,以光武皇帝元舅,扶助中兴,追封寿 张侯,谥曰敬,祖父茂封冠军平望乡侯,五国并建,〔 三0〕其二绝者祠之。”〔三一〕八年,〔三二〕妖贼 盖登称“太皇帝”,有璧二十,珪五,铁券十一,后伏 诛。九年,〔
三三〕戴异锄田得金印,到广陵以与龙尚。七月,〔 三四〕祀黄老于北宫濯龙中,以文罽为坛,饰金银扣器 ,采色眩耀,祠用三牲,太官设珍馔,作倡乐,以求福 祥。名臣少府李膺等并为阉人所谮诬为党人,下狱死。 〔三五〕永康元年,西河言白兔见。〔三六〕在位二十 一年崩,年三十六。御览卷九二

  桓帝好音乐,善琴笙。〔三七〕书 钞卷一一0

〔一〕 “孝桓皇帝”,事详范晔后 汉书卷七孝桓帝纪,袁宏后汉纪卷二0、卷二一、卷二 二。汪文台辑薛莹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卷一、袁山松 后汉书亦略载其事。

〔二〕 “河间孝王”,即刘开,章 帝子,永元二年封河间王,立四十二年卒,谥孝,见范 晔后汉书章帝八王传。

〔三〕 “蠡吾侯翼”,范晔后汉书 章帝八王传云:“蠡吾侯翼,元初六年,邓太后征济北 、河间王诸子诣京师,奇翼美仪容,故以为平原怀王后 焉,留在京师。岁余,太后崩。安帝乳母王圣与中常侍 江京等谮邓骘兄弟及翼,云与中大夫赵王谋图不轨,窥 觎神器,怀大逆心,贬为都乡侯,遣归河间。翼于是谢 宾客,闭门自处。永建五年,父开上书,愿分蠡吾县以 封翼,顺帝从之。”

〔四〕 “匽夫人”,名明,为蠡吾 侯翼媵妾,和平元年,追尊为孝崇皇后。事详范晔后汉 书孝崇匽皇后纪。

〔五〕 “本初”,原误作“太初” ,聚珍本不误,今据改正。范晔后汉书桓帝纪作“本初 ”。

〔六〕 “迎帝即位”,通鉴卷五三 载桓帝即位经过云:本初元年闰六月甲申,质帝卒,“ 将议立嗣,固(谓李固)与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先与冀 (谓梁冀)书,……冀得书,乃召三公、中二千石、列 侯,大议所立。固、广、戒及大鸿胪杜乔皆以为清河王 蒜明德着闻,又属最尊亲,宜立为嗣,朝廷莫不归心。 而中常侍曹腾尝谒蒜,蒜不为礼,宦者由此恶之。初, 平原王翼既贬归河间,其父请分蠡吾县以侯之,顺帝许 之。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门亭 。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而未 有以相夺。曹腾等闻之,夜往说冀曰:‘将军累世有椒 房之亲,秉摄万机,宾客纵横,多有过差。清河王严明 ,若果立,则将军受祸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贵可 长保也。’冀然其言,明日,重会公卿,冀意气凶凶, 言辞激切,自胡广、赵戒以下莫不慑惮,皆曰:‘惟大 将军令!’独李固、杜乔坚守本议。冀厉声曰:‘罢会 !’固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丁亥, 冀说太后,先策免固,戊子,以司徒胡广为太尉,司空 赵戒为司徒,与大将军冀参录尚书事,太仆袁汤为司空 。汤,安之孙也。庚寅,使大将军冀持节以王青盖车迎 蠡吾侯志入南宫,其日,即皇帝位,时年十五。”。

〔七〕 “太后犹临朝,御却非殿” ,此二句原无,范晔后汉书桓帝纪云:桓帝即位,“时 年十五,太后犹临朝政”。李贤注引东观记云:“太后 御却非殿。”今据李贤注,又参酌范书增补。

〔八〕 “芝草生中黄藏府”,此句 原无,御览卷九八五引云:“桓帝建和元年,芝草生中 黄藏府。”今据增 补。御览卷八 七三、记纂渊海卷四、合璧事类卷一九引云:“桓帝时 ,芝草生中黄藏府。”字句与御览所引稍有不同。稽瑞 引云:“皇帝建和元年,芝草生中黄藏府●袭。”“皇 ”字乃“桓”字之讹,“●袭”二字疑为衍文。范晔后 汉书桓帝纪建和元年四月载:“芝草生中黄藏府。”李 贤注引汉官仪云:“中黄藏府掌中币帛金银诸货物。”

〔九〕 “江舍及李坚等伏诛”,范 晔后汉书桓帝纪建和元年十一月载:“陈留盗贼李坚自 称皇帝,伏诛。”李贤注引东观记云:“江舍及李坚等 。”今据李贤注,又参酌范书增补。

〔一0〕“永兴二年”,此句至“身 中皆有雕镂”诸句原无,御览卷三五四引,今据增补。 此句上御览引有“桓帝”二字,因与上文重出,今删去 。

〔一一〕“青”,原无此字,稽瑞引 有,今据增补。

〔一二〕“得玉玦”,此句至“周五 寸四分”句稽瑞引作“得玉钩一枚,钩长一寸三分,玦 周五寸□□”。

〔一三〕“诏司隶”,此句至“以助 民食”诸句原无,御览卷九七九引,今据增补。此句上 御览引有“桓帝永兴二年”一句,因与上文重出,今删 去。范晔后汉书桓帝纪永兴二年载:“六月,彭城泗水 增长逆流。韶司隶校尉、部刺史曰:‘蝗灾为害,水变 仍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其令所伤郡国种芜菁,以 助民食。’”

〔一四〕“延熹元年三月己酉”,此 下三句原无,玉海卷一七一引,今据增补。

〔一五〕“初”,此字原无,御览卷 一九六引云:“桓帝延熹元年,初置鸿德苑。”今据增 补。初学记卷二四引又无“初”字。

〔一六〕“置令”,范晔后汉书桓帝 纪云:“延熹元年春三月己酉,初置鸿德苑令。”李贤 注引汉官仪云:“苑令一人,秩六百石。”

〔一七〕“二年”,此句原无。据范 晔后汉书桓帝纪载,桓帝诛梁冀在延熹二年,今据补“ 二年”一句。

〔一八〕“单超等五人”,谓中常侍 单超、徐璜、具瑗,小黄门史左悺、唐衡,见范晔后汉 书宦者单超传。

〔一九〕“封超等为五侯”,封单超 新丰侯,徐璜武原侯,具瑗东武阳侯,左悺上蔡侯,唐 衡汝阳侯,见范晔后汉书宦者单超传。

〔二0〕“司徒韩縯、司空孙朗并坐 不卫宫”,此下四句原无,范晔后汉书桓帝纪延熹二年 八月载:大将军梁冀等被诛,“司徒韩縯、司空孙朗下 狱”。李贤注引东观记云:“并坐不卫宫,止长寿亭, 减死一等,以爵赎之。”今据李贤注,又参酌范书增补 。

〔二一〕“初置秘书监”,此下四句 原无,初学记卷一二引,今据增补。此句上初学记引有 “桓帝延熹二年”一句,因与上文重出,今删去。书钞 卷五七引云:“桓帝延嘉二年,初置秘书监,典掌图书 ,古今文字,考合异同,皆统之也。”同卷又引此文, 无“典”字,无“
皆统之也”句。御览卷二三三亦引 此文,“典掌”二字互乙,无“皆统之也”句,余与书 钞卷五七引同。书钞、御览所引“延嘉”为“延熹” 之讹。万花谷前集卷一二引云:“桓帝 延熹二年,初置秘书监,掌国史。”“延熹”二字尚不 误。六帖卷七四引云:“桓帝延熹二年,初置秘书监。 曰国史之兴,将明得失之迹,谓之实录,使一代之典, 焕然可观。散骑常侍崧,文质彬彬,思义通博,历位先 朝,莅事以穆,宜掌秘奥,宣明史籍。”合璧事类后集 卷三六引同。按“曰国史之兴”以下,非东观汉记中语 。初学记卷一二在引东观汉记“桓帝延熹二年,初置秘 书监”云云数句后,又云:“温峤举荀崧为秘书监曰: ‘夫国史之典,将以明失得之迹,谓之实录,使一代之 典,焕然可观。散骑常侍崧,文质彬彬,思义通博,历 位先朝,莅事以穆,宜掌秘奥,宣明史籍。’”六帖、 合璧事类所引皆本初学记,而又脱“温峤举荀崧为秘书 监”九字,遂以温峤举荀崧语误属东观汉记。范晔后汉 书桓帝纪延熹二年八月载:“初置秘书监官。”李贤注 引汉官仪云:“秘书监一人,秩六百石。”

〔二二〕“烧当等八种羌叛”,此下 二句原无。范晔后汉书桓帝纪延熹二年十二月载:“烧 当等八种羌叛,寇陇右,护羌校尉段颎追击于罗亭,破 之。”李贤注云:“东观记曰追到积石山,即与罗亭相 近,在今鄯州也。”通鉴卷五四胡三省亦引李贤注。此 下二句即据李贤注,又参酌范书增补。按范书段颎传载 :“延熹二年,迁护羌校尉。会烧当、烧何、当煎、勒 姐等八种羌寇陇西、金城塞,颎将兵及湟中义从羌万二 千骑出湟谷,击破之。追讨南度河,使军吏田晏、夏育 募先登,悬索相引,复战于罗亭,大破之,斩其酋豪以 下二千级,获生口万余人,虏皆奔走。明年春,余羌复 与烧何大 豪寇张掖,攻没钜鹿坞 ,杀属国吏民,又招同种千余落,并兵晨奔颎军。颎下 马大战,至日中,刀折矢尽,虏亦引退。颎追之,且斗 且行,昼夜相攻,割肉食雪,四十余日,遂至河首积石 山,出塞二千余里,斩烧何大帅,首虏五千余人。”可 见段颎追羌于罗亭,是延熹二年时事,三年春,又追羌 至积石山。桓帝纪亦云:延熹三年闰正月,“烧何羌叛 ,寇张掖,护羌校尉段颎追击于积石,大破之”。

〔二三〕“三年,白马令李云坐直谏 诛”,“三年”二字原无,范晔后汉书桓帝纪延熹三年 闰正月云:“白马令李云坐直谏,下狱死。”今据范书 增“三年”二字。

〔二四〕“四年”,此下三句原无, 范晔后汉书桓帝纪延熹四年五月载:“己卯,京师雨雹 。”李贤注引东观记云:“大如鸡子。”今据李贤注, 又参酌范书增补。

〔二五〕“五年”,此下五句原无, 范晔后汉书桓帝纪延熹五年载:“夏四月,长沙贼起, 寇桂阳、苍梧。”李贤注引东观记云:“时攻没苍梧, 取铜虎符,太守甘定、刺史侯辅各奔出城。”今据李贤 注,又参酌范书增补。

〔二六〕“以京师水旱疫病”,此下 四句原无,范晔后汉书桓帝纪延熹五年载:“八月庚子 ,诏减虎贲、羽林住寺不任事者半奉,勿与冬衣。”其 下李贤即引此下四句作注,今据增补。

〔二七〕“时贼乘刺史车”,此下五 句原无,范晔后汉书桓帝纪延熹五年八月载:“艾县贼 焚烧长沙郡县, 寇益阳,杀令。 ”其下李贤引此下五句作注,今据增补。

〔二八〕“七年冬十月”,此句至“ 其二绝者祠之”诸句原无,聚珍本有,今据增补。姚本 亦辑有此段文字,惟“七年冬十月”句作“延寿七年十 月”,余与聚珍本同。姚本“延寿”二字乃“延熹”之 讹。此段文字不知二本从何书辑录。

〔二九〕“至新野公主、寿张敬侯庙 ”,新野公主即光武帝姊刘元。光武即位前,为乱兵所 杀。光武即位,追封谥元为新野节义长公主,立庙于新 野县西,见范晔后汉书邓晨传。寿张敬侯即樊重,光武 帝之舅。建武十八年,光武南祠章陵,过湖阳,祠重墓 ,追爵谥为寿张敬侯,立庙于湖阳,见范书樊宏传。

〔三0〕“五国并建”,范晔后汉书 樊宏传亦云“樊氏侯者凡五国”。据樊宏传,宏建武五 年封长罗侯,十三年封宏弟丹为射阳侯,兄子寻玄乡侯 ,族兄忠更父侯,十五年定封宏寿张侯,二十七年封宏 少子茂为平望侯。

〔三一〕“其二绝者祠之”,聚珍本 注云:“新野公主,光武姊元也,嫁邓晨,韶中不及祠 之之意,当有阙文。”

〔三二〕“八年”,此句至“后伏诛 ”诸句原无,御览卷五九八引,今据增补。此句上原有 “桓帝延熹”四字,因与上重出,今删去。范晔后汉书 桓帝纪延熹八年十月载:“勃海妖贼盖登等称‘太上皇 帝’,有玉印、珪、璧、铁券,相署置,皆伏诛。”李 贤注引续汉书云:“时登等有玉印五,皆如白石,文曰 ‘皇 帝信玺’、‘皇帝行玺’, 其三无文字。璧二十二,珪五,铁券十一。开王庙,带 王绶,衣绛衣,相署置也。”袁宏后汉纪卷二二延熹八 年十月载:“勃海盗贼盖登,自称‘太上皇帝’,伏诛 。”

〔三三〕“九年”,此下三句原无, 范晔后汉书桓帝纪延熹九年正月载:“沛国戴异得黄金 印,无文字,遂与广陵人龙尚等共祭井,作符书,称‘ 太上皇’,伏诛。”其下李贤引“戴异锄田得金印,到 广陵以与龙尚”二句作注。今据李贤注,又参酌范书增 补此下三句。

〔三四〕“七月”,此句至“以求福 祥”诸句原无,书钞券八八引云:“皇帝九年七月,祀 黄老于濯龙中,以文罽为坛,饰金钿器,祠用三牲,作 倡乐。”御览券五二六引云:“桓帝初,立黄老祠北宫 濯龙中,以文罽为坛,饰淳金扣器,采色眩耀,祠用三 牲,太官设珍馔,作倡乐,以求福祥。”今综合二书所 引增补。书钞所引“九年七月”,即指延熹九年七月。 范晔后汉书桓帝纪延熹九年七月载:“庚午,祠黄老于 濯龙宫。”司马彪续汉书祭祀中载:“延熹……九年, 亲祠老子于濯龙,文罽为坛,饰淳金扣器,设华盖之坐 ,用郊天乐也。”皆可证。初学记卷一三、类聚卷三八 ,万花谷后集卷一七亦引桓帝于濯龙宫中祀黄老事,然 文字甚简。聚珍本据御览所引辑录,系于永康元年,不 可据。

〔三五〕“下狱死”,延熹九年,李 膺等被诬为党人,并坐下狱。李膺之死在灵帝建宁二年 。事见范晔后汉书桓帝纪、灵帝纪。

〔三六〕“永康元年,西河言白兔见 ”,此二句原无,类聚卷九九引,今据增补。范晔后汉 书桓帝纪永康元 年载:“十一月 ,西河言白兔见。”

〔三七〕“善琴笙”,范晔后汉书桓 帝纪论云:“前史称桓帝好音乐,善琴笙。”李贤注云 :“前史谓东观记。”疑此条文字为东观汉记序中语。 六帖卷六二、合璧事类外集卷一六亦引此条,字句较略 。
 
 
 

   孝灵皇帝〔一〕

  到夏门外万寿亭,群臣谒见。〔二〕范 晔后汉书卷八灵帝纪李贤注

  灵帝时,故大仆杜密、故长乐少府李膺各为钩党 。〔三〕尚书曰下本州考治。时上年十三,问诸常侍曰 :“何钩党?”诸常侍对曰:“钩党人即党人也。”即 可其奏。〔四〕文选卷五0范晔宦者传 论李善注

  会稽许昭聚众自称大将军,立父生为越王,〔五 〕攻破郡县。范晔后汉书卷八灵帝纪李 贤注

  陈行相师迁奏,〔六〕沛相魏愔,前为陈相,与 陈王宠交通。范晔后汉书卷八灵帝纪李 贤注

  使中郎将堂溪典请雨,因上言改崇高山名为嵩高 山。〔七〕范晔后汉书卷八灵帝纪李贤 注

  有白衣人入德阳殿门,白衣人言“梁伯夏教我上 殿”,与中黄门桓贤语,因忽不见。〔八〕范 晔后汉书卷八灵帝纪李贤注

  有黑气墯所御温明殿庭中,如车盖隆起,奋迅, 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九〕范 晔后汉书卷八灵帝纪李贤注

  灵帝光和四年,初置绿骥厩,〔一0〕领受郡国 调马。〔一一〕御览卷一九一

  光和四年,郡国上芝英。〔一二〕类 聚卷九八

  五年,帝起四百尺观于阿亭道。〔一三〕聚 珍本

  中平二年,造万金堂于西园。〔一四〕聚 珍本

  三年,又造南宫玉堂,筑广成苑。〔一五〕聚 珍本

  灵帝铸黄钟二千斛,四悬于嘉德端门内,二在云 台殿前也。〔一六〕书钞卷一0八

〔一〕 “孝灵皇帝”,名宏,事详 范晔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袁宏后汉纪卷二三、卷二四 、卷二五。汪文台辑谢承后汉书卷一、薛莹后汉书、司 马彪续汉书卷一、华峤后汉书卷一、袁山松后汉书、张 璠汉记亦略载其事。据隋书经籍志著录:“东观汉记一 百四十三卷。”注云:“起光武记注至灵帝。”是知东 观汉记帝纪止于灵帝,而缺献帝。

〔二〕 “群臣谒见”,范晔后汉书 灵帝纪云:“建宁元年春正月壬午,城门校尉窦武为大 将军。己亥,帝到夏门亭,使窦武持节,以王青盖车迎 入殿中。庚子,即皇帝位,年十二。改元建宁。”“帝 到 夏门亭”句下李贤引此条文字 作注。

〔三〕 “钩党”,范晔后汉书灵帝 纪李贤注云:“钩谓相牵引也。”

〔四〕 “即可其奏”,通鉴卷五六 灵帝建宁二年载:“初,李膺等虽废锢,天下士大夫皆 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希之者唯恐不及,更共相标榜, 为之称号:以窦武、陈蕃、刘淑为三君,君者,言一世 之所宗也。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 典、朱寓为八俊,俊者,言人之英也。郭泰、范滂、尹 勋、巴肃及南阳宗慈、陈留夏馥、汝南蔡衍、泰山羊陟 为八顾,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张俭、翟超、岑 晊、苑康及山阳刘表、汝南陈翔、鲁国孔昱、山阳檀敷 为八友,友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度尚及东平张邈 、王孝、东郡刘儒、泰山胡母班、陈留秦周、鲁国蕃向 、东莱王章为八厨,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及陈、 窦用事,复举拔膺等。陈、窦诛,膺等复废。宦官疾恶 膺等,每下诏书,辄申党人之禁。侯览怨张俭尤甚,览 乡人朱并素佞邪,为俭所弃,承览意指,上书告俭与同 乡二十四人别相署号,共为部党,图危杜稷,而俭为之 魁。诏刊章捕俭等。冬十月,大长秋曹节因此讽有司奏 诸钩党者故司空虞放及李膺、杜密、朱寓、荀翌、翟超 、刘儒、范滂等,请下州郡考治。是时上年十四,问节 等曰:‘何以为钩党?’对曰:‘钩党者,即党人也。 ’上曰:‘党人何用为恶而欲诛之邪?’对曰:‘皆相 举群辈,欲为不轨。’上曰:‘
不轨欲如何?’对曰:‘欲图社稷 。’上乃可其奏。”范晔后汉书灵帝纪建宁二年载:“ 冬十月丁亥,中常侍侯览讽有司奏前司空虞放、太仆杜 密、长乐少府李膺、司隶校尉朱寓、颍川太守巴肃、沛 相荀昱、河内太守魏朗、山阳太守翟超皆为钩党,下狱 ,死者百余人,妻子徙边,诸附从者锢及五属。制诏州 郡大举钩党,于是天下豪桀及儒学行义者,一切结为党 人。”

〔五〕 “立父生为越王”,事在灵 帝熹平元年。范晔后汉书灵帝纪熹平元年载:“十一月 ,会稽人许生自称越王,寇郡县。”臧洪传载:“熹平 元年,会稽妖贼许昭起兵句章,自称大将军,立其父生 为越王,攻破城邑,众以万数。”司马彪续汉书天文志 下载:“熹平元年……十一月,会稽贼许昭聚众自称大 将军,昭父生为越王,攻破郡县。”而通鉴卷五七熹平 元年载:“十一月,会稽妖贼许生起句章,自称阳明皇 帝,众以万数。”与他书所记稍有不同。

〔六〕 “陈行相师迁奏”,据范晔 后汉书灵帝纪,此为熹平二年五月时事。

〔七〕 “因上言改崇高山名为嵩高 山”,范晔后汉书灵帝纪熹平五年四月载:“复崇高山 名为嵩高山。”李贤注引东观记云:“使中郎将堂溪典 请雨,因上言改之,名为嵩高山。”此条文字即据李贤 注,又参酌范书文句辑录。玉海卷九八引作“灵帝使中 郎将堂溪典请雨,因上言改崇高山为嵩高”。按堂溪典 请雨嵩高山在熹平四年,金石录卷一六汉堂溪典嵩高山 石阙铭云:“中郎将堂溪典伯并,熹平四年来请雨嵩高 庙。”可为确证,聚珍本把此事系于熹平四年,甚是。 嵩高山改名崇高山在武帝元封元年。汉书武帝纪元封元 年载:“春正月,行幸缑氏。诏曰:‘朕用事华山,至 于中 岳,获駮麃,见夏后启母石 。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 三。登礼罔不答。其令祠官加增太宗祠,禁无伐其草木 。以山下户三百为之奉邑,名曰崇高,独给祠,复亡所 与。’”

〔八〕 “因忽不见”,范晔后汉书 灵帝纪光和元年载:“五月壬午,有白衣人入德阳殿门 。”李贤引东观汉记云:“白衣人言‘梁伯夏教我上殿 ’,与中黄门桓贤语,因忽不见。”此条文字即据李贤 注,又参酌范书辑录。

〔九〕 “形貌似龙”,范晔后汉书 灵帝纪光和元年载:“六月丁丑,有黑气墯所御温德殿 庭中。”李贤注引东观汉记云:“墯所御温明殿庭中, 如车盖隆起,奋迅,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 龙。”今据李贤注,又参酌范书辑录。

〔一0〕“初置绿骥厩”,事在光和 四年正月。范晔后汉书灵帝纪李贤注:“騄骥,善马也 。”

〔一一〕“领受郡国调马”,此句下 原有“调谓征发”一句,非东观汉记旧文,系后人注语 ,今删去。

〔一二〕“郡国上芝英”,此条御览 卷九八五亦引,“芝英”作“芝草英”,“草英”二字 当互乙。范晔后汉书灵帝纪光和四年载:“二月,郡国 上芝英草。”

〔一三〕“帝起四百尺观于阿亭道” ,此条不知聚珍本辑自何书。范晔后汉书灵帝纪光和五 年载:“八月,起四百尺观于阿亭道。”

〔一四〕“造万金堂于西园”,此条 不知聚珍本辑自何书。范晔后汉书灵帝纪中平二年载: “是岁,造万金堂于西园。”宦者张让传云:“造万金 堂于西园,引司农金钱缯帛,仞积其中。”

〔一五〕“筑广成苑”,此条不知聚 珍本辑自何书。范晔后汉书灵帝纪中平三年二月载:“ 复修玉堂殿。”宦者张让传载:“使钩盾令宋典缮修南 宫玉堂。”类聚卷八四引华峤后汉书云:“灵帝时,遂 使钩盾令宋典缮治南宫。”

〔一六〕“二在云台殿前也”,范晔 后汉书灵帝纪中平三年二月载:“铸铜人四,黄钟四。 ”宦者张让传载:“使掖庭令毕岚铸铜人四列于仓龙、 玄武阙。又铸四钟,皆受二千斛,县于玉堂及云台殿前 。”类聚卷八四引华峤后汉书云:“灵帝时,……使掖 庭令毕岚铸铜人四,列于苍龙、玄武阙外。又铸四钟, 皆受二千斛,悬于堂及云台殿。”“堂”上脱“玉”字 。诸书所载皆云铸四钟,据书钞所引则铸六钟,恐有讹 误。
 
 
 

东观汉记卷四

  表

   诸王表〔一〕 王子侯表 功臣表 恩泽侯表

〔一〕 “诸王表”,史通古今正史篇 云:“在汉中兴,明帝始诏班固与睢阳令陈宗、长陵令 尹敏、司隶从事孟异作世祖本纪,并撰功臣及新市、平 林、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自是以来,春 秋考纪亦以焕炳,而忠臣义士莫之撰勒。于是又诏史官 谒者仆射刘珍及谏议大夫李尤杂作记,表,名臣、节士 、儒林、外戚诸传,起自建武,讫乎永初。事业垂竟而 珍、尤继卒。复命伏无忌与谏议大夫黄景作诸王、王子 、功臣、恩泽侯表,南单于、西羌传,地理志。”据此 可知,东观汉记有“诸王表”等四表。此四表文字全佚 ,今仅存其目。
 
 
 

   百官表〔一〕

  窦宪作大将军,置长史、司马员吏官属,位次太傅 。〔二〕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一刘昭注

  大将军出征,置中护军一人。〔三〕司 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一刘昭注

  其将军不常置,〔四〕比公者又有骠骑将军。〔 五〕建武二十年,复置骠骑将军,位次公,〔六〕有长 史一人。〔七〕类聚卷四八

  度辽将军司马二人。〔八〕司马 彪续汉书百官志一刘昭注

  章帝又置祀令、丞,〔九〕延平元年省。〔一0 〕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一刘昭注

  永平六年,以廷尉皆曹吏强为廷尉,以明用达法 理,超迁非次。〔一一〕类聚卷四九

  大鸿胪,〔一二〕汉旧官,建武元年复置。属官 大行丞一人,〔
一三〕大行丞有治礼员三十七人,〔一四〕主斋祠傧 赞九宾之礼。又有公室,主调中都官斗食以下,〔一五 〕功次相补。〔一六〕唐类函卷四七

  鸿胪三十六人,其陈宠、左雄、朱宠、庞参、施 延并迁公。〔一七〕初学记卷一二

  其主薨无子,置傅一人守其家。〔一八〕司 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三刘昭注

  桓帝延熹元年三月己酉,置鸿德苑,置令。〔一 九〕玉海卷一七一

  州牧刺史,汉旧官,建元元年复置牧,十八年改 为刺史,督二千石。〔二0〕御览卷二 五四

  交趾刺史,持节。〔二一〕司马 彪续汉书百官志五刘昭注

  其绍封削绌者,〔二二〕中尉、内史官属亦以率 减。〔二三〕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五刘 昭注

  建武元年,复设诸侯王金玺綟绶,〔二四〕公、 侯金印紫绶。九卿、执金吾、河南尹秩皆中二千石,大 长秋、将作大匠、度辽诸将军,郡太守、国傅相皆秩二 千石,校尉、〔二五〕中郎将、〔二六〕诸郡都尉、〔 二七〕诸国行相、〔二八〕中尉、〔二九〕内史、〔三 0〕中护军、司直秩皆二千石,〔三一〕以上皆银印青 绶。中外官尚书令、御史中丞、治书侍御史、〔三二〕 公将军长史、中二千石丞、〔
三三〕正、平、诸司马、中宫王家仆、雒阳令秩皆千 石,尚书、中谒者、谒者、〔三四〕黄门□从四仆射、 〔三五〕诸都监、中外诸都官令、都候、〔三六〕司农 部丞、〔三七〕郡国长史、丞、〔三八〕候、〔三九〕 司马、千人秩皆六百石,家令、侍、仆秩皆六百石,〔 四0〕雒阳市长秩四百石,〔四一〕主家长秩皆四百石 ,以上皆铜印黑绶。诸署长、〔四二〕楫桌丞秩三百石 ,〔四三〕诸秩千石者,其丞、尉皆秩四百石,秩六百 石者,丞、尉秩三百石,四百石者,其丞、尉秩二百石 ,县国丞、尉亦如之,县、国三百石长相,丞、尉亦二 百石,明堂、灵台丞、〔四四〕诸陵校长秩二百石,〔 四五〕丞、尉、校长以上皆铜印黄绶。县国守宫令、相 或千石或六百石,长相或四百石或三百石,长相皆以铜 印黄绶。而有秩者侍中、〔四六〕中常侍、〔四七〕光 禄大夫秩皆二千石,〔四八〕太中大夫秩皆比二千石,〔
四九〕尚书、〔五0〕谏议大夫、〔五一〕侍御史、 〔五二〕博士皆六百石,〔五三〕议郎、〔五四〕中谒 者秩皆比六百石,〔五五〕小黄门、〔五六〕黄门侍郎 、〔五七〕中黄门秩皆比四百石,〔五八〕郎中秩皆比 三百石,〔五九〕太子舍人秩二百石。〔六0〕司 马彪续汉书舆服志下刘昭注

〔一〕 “百官表”,史通古今正史 篇叙东观汉记成书过程时云:“
至元嘉元年,复令太中大夫边韶、 大军营司马崔寔、议郎朱穆、曹寿杂作孝穆、崇二皇及 顺烈皇后传,又增外戚传入安思等后,儒林传入崔篆诸 人。寔、寿又与议郎延笃杂作百官表,顺帝功臣孙程、 郭愿及郑众、蔡伦等传。”据此知东观汉记有百官表, 为崔寔、曹寿、延笃所作。书钞卷五四所引书有“东观 汉记百官表”。

〔二〕 “位次太傅”,此条窦宪传 亦辑入。范晔后汉书窦宪传载:和帝永元元年六月,车 骑将军窦宪等与北匈奴战于稽落山,大破之,遂登燕然 山,刻石勒功而还。九月,诏使中郎将持节即五原拜宪 为大将军。“旧大将军位在三公下,置官属依太尉。宪 威权震朝庭,公卿希旨,奏宪位次太傅下,三公上;长 史、司马秩中二千石,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自下各有 增。”据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一所载常制,大将军属官 长史、司马皆一人,秩千石。此条前聚珍本尚辑录有两 条,一条云:“太尉掌邦,(原按云:“此下有阙文。 ”)册皇太子捧上其玺绶。”按此条不见姚本。唐类函 卷三五 所录书钞有“册皇太子授 玺绶”一条,注云:“汉百官表云:‘太尉掌邦,册皇 太子捧上其玺绶。’”聚珍本所辑显系据唐类函。但汉 百官表未必是东观汉记百官表。孔广陶校注本书钞卷五 一“郊祀之事则亚献,拜太子授玺绶”条注云:“续汉 百官志云:‘太尉凡郊祀之事主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 。’志云:‘掌邦政,拜皇太子以上授其玺绶也。’” “志云”句有脱文。唐类函改“志云”为“汉百官表” ,其他文字也多有删改,本不可据。聚珍本从唐类函中 摘录此条置于东观汉记百官表中,证据不足,今不录。 另一条云:“司空,唐虞之官也,金印紫绶。”按孔广 陶校注本书钞卷五二“唐虞之官,金印紫绶”条注云: “汉百官公卿表云:‘司空,唐虞官也,金印紫绶。’ ”陈禹谟刻本书钞与孔本全同。聚珍本所辑当即本此。 汉书百官公卿表云:“书载唐虞之际,……禹作司空, 平水土。”又云:“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 绶,掌副丞相。……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 紫绶,禄比丞相。”很明显,书钞所引即出汉书百官公 卿表。聚珍本把“司空,唐虞之官也”云云辑入东观汉 记百官表,全无依据,今删去不录。

〔三〕 “置中护军一人”,此条通 鉴卷六三胡三省注亦引。王先谦续汉书百官志一集解云 :“李祖楙曰:‘……中护军见班固传,护军见马成、 傅燮、彭宠、邓禹、岑彭、吴汉、耿弇传。窦融在河西 有左护军,是护军有左称,见文苑传。’”

〔四〕 “其将军不常置”,司马彪 续汉书百官志一云:“将军,不常置。”又云:“主征 伐,事讫皆罢。”

〔五〕 “比公者又有骠骑将军”, 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一本注云:将军“比公者四:第一 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

〔六〕 “位次公”,司马彪续汉书 百官志一云:“世祖中兴,吴汉以大将军为大司马,景 丹为骠骑大将军,位在公下。……明帝初即位,以弟东 平王苍有贤才,以为骠骑将军,以王故,位在公上,数 年后罢。”范晔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亦云:“苍少好经 书,雅有智思,为人美须髯,要带八围,显宗甚爱重之 。及即位,拜为骠骑将军,置长史掾史员四十人,位在 三公上。”东平王苍拜骠骑将军,位三公之上,是为特 殊宠遇。

〔七〕 “有长史一人”,此条御览 卷二三八亦引,字句全同。

〔八〕 “度辽将军司马二人”,司 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一云:“明帝初置度辽将军,以卫南 单于众新降有二心者,后数有不安,遂为常守。”刘昭 注云:“东观书云司马二人。”玉海卷一三七引与刘昭 注同。此条即据刘昭注,又参酌司马彪书辑录。刘昭注 又引应劭汉官仪云:“度辽将军,孝武皇帝初用范明友 。明帝永平八年,行度辽将军事。安帝元初元年,置真 ,银印青绶,秩二千石。长史、司马六百石。”

〔九〕 “祀令、丞”,此为太常属 官。

〔一0〕“延平元年省”,此条玉海 卷一二三亦引,字句全同。

〔一一〕“超迁非次”,此条姚本, 聚珍本皆未辑录。

〔一二〕“大鸿胪”,司马彪续汉书 百官志二云:“大鸿胪,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云 :“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其郊庙行礼,赞导,请行 事,既可,以命群司。诸王入朝,当郊迎,典其礼仪。 及郡国上计,匡四方来,亦属焉。皇子拜王,赞授印绶 。及拜诸侯、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台下鸿胪召拜 之。王薨则使吊之,及拜王嗣。”

〔一三〕“属官大行丞一人”,此句 聚珍本作“属官有丞一人,大行丞一人。”据司马彪续 汉书百官志二所载,大鸿胪属官有丞一人,秩比千石。 又有大行令一人,秩六百石,其下置丞一人。

〔一四〕“大行丞有治礼员三十七人 ”,“三”字聚珍本作“四”。按“四”字是。司马彪 续汉书百官志二云有“治礼郎四十七人”。刘昭注引汉 官注云:“其四人四科,五人二百石,文学五人百石, 九人斗食,六人佐,六人学事,十二人守学事。”凡四 十七人。

〔一五〕“又有公室,主调中都官斗 食以下”,原无“公室主调”四字,司马彪续汉书百官 志二“治礼郎四十七人”句下刘昭注引东观汉记云:“ 主斋祠傧赞九宾。又有公室,主调中都官斗食以下,功 次相补。”此四字即据刘昭注所引增补。“斗食”原误 作“升食”,聚珍本不误,今据改正。

〔一六〕“功次相补”,此条唐类函 卷四七录自类聚,但类聚卷四九引作“大鸿胪,汉旧官 ,建武元年复置。属官有治礼员三十七人,主齐傧赞。 又有中都官升食以下,功次相补”,文字稍略于唐类函 所引。书钞卷五四引作“大鸿胪,汉旧 官,主斋祠傧赞九宾之礼”,文字又疏于类聚所引。初 学记卷一二引作“大鸿胪,汉旧官,建武元年复置。属 官大丞一人,大行丞有理礼员四十七人,主斋祠傧赞九 宾之礼”。御览卷二三二引作“大鸿胪,汉旧官,建武 元年复置。属官有丞一人,大行丞一人,有理礼员四十 七人,主斋祠傧赞九宾之礼”。“
理”字当作“治”,为避唐高宗李 治之讳,改“治”作“理”。玉海卷一二三仅引“主斋 祠傧赞九宾”一句。

〔一七〕“陈宠、左雄、朱宠、庞参 、施延并迁公”,据范晔后汉书和帝纪、殇帝纪、陈宠 传,陈宠于永元十六年,由大鸿胪代徐防为司空,延平 元年卒。范书左雄传及他篇皆未载左雄为大鸿胪和迁官 三公之事。范书顺帝纪永建元年载,朱宠由大鸿胪为太 尉,参录尚书事,明年即罢。范书顺帝纪、庞参传载, 永建四年庞参为大鸿胪,同年由鸿胪迁为太尉,录尚书 事,阳嘉二年免,四年复为太尉,永和元年以久病罢。 范书顺帝纪载,阳嘉二年,施延由大鸿胪为太尉,四年 免。

〔一八〕“置傅一人守其家”,此傅 为宗正属官。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三云:“诸公主,每 主家令一人,六百石。丞一人,三百石。本注曰:其余 属吏增减无常。”其下刘昭即引此条文字作注。

〔一九〕“置令”,此条亦辑入本书 桓帝纪。据范晔后汉书桓帝纪,延熹元年春三月己酉, 初置鸿德苑令。李贤注引汉官仪云:“苑令一人,秩六 百石。”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三上林苑令下刘昭注亦云 “桓帝又置鸿德苑令”。鸿德苑令为少府属官。

〔二0〕“督二千石”,司马彪续汉 书百官志五云:“外十二州,每州刺史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秦有监御史,监诸郡,汉兴省之,但遣丞相史 分刺诸州,无常官。孝武帝初置刺史十三人,秩六百石 。成帝更为牧,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复为刺史,十 二人各主一州,其一州属司隶校尉。诸州常以八月巡行 所部郡国,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都奏事,中兴 但因计吏。”书钞卷七二引汉官解故云:“京畿师外十 有三牧,分部驰郡行国,督察在位,奏以言,录见囚徒 ,考实侵冤,退不录职。”“师外”二字有误。平津馆 辑本汉官解诂注云“奏”上当有“敷”字,“见”当作 “视”,“录职”当作“称职”。

〔二一〕“交趾刺史,持节”汉制, 刺史八月巡行所部郡国,皆不持节。而独交趾刺史持节 以行。聚珍本注认为:“以其所部绝远,故重其事权也 。”四库全书考证云:“按欧阳询艺文类聚载苗恭交广 记一条云:‘建安二年,南阳张津为交址刺史。交址太 守士燮表言:“伏见十二州皆曰州,而交独为交址刺史 ,天恩不平。”诏听之,以津为交州牧。’交之称州, 盖自此始,其前只称交址刺史也。”

〔二二〕“其绍封削绌者”,谓皇子 封王绍封削绌者。

〔二三〕“中尉、内史官属亦以率减 ”,汉制,皇子封王,其郡为国,置傅一人,相一人, 秩皆二千石。又有中尉一人,秩比二千石,其职类似郡 都尉。又有内史一人,主治民政,详见司马彪续汉书百 官志五。

〔二四〕“綟绶”,四库全书考证云 :“按前汉书诸侯王盭绶。晋灼曰:‘盭,草名,出琅 玡平昌县,似艾,可染绿,因以为绶名。’又按急就篇 注:‘綟。苍艾色,东海有草,其名曰●,以染此色, 因名綟云。’知‘盭’与‘綟’通也。”

〔二五〕“校尉”,此云校尉秩二千 石,据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一云:“大将军营五部,部 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二六〕“中郎将”,此云中郎将秩 二千石,据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二云:“五官中郎将一 人,比二千石。”又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 、羽林中郎将秩皆比二千石。又百官志五载使匈奴中郎 将一人,秩亦比二千石。

〔二七〕“诸郡都尉”,此云诸郡都 尉秩二千石,据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五云:“每属国置 都尉一人,比二千石。”诸郡都尉秩与之同。郡守秩二 千石,郡尉位略次于郡守,秩亦当稍在其下。

〔二八〕“诸国行相”,此云诸国行 相秩二千石。据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五所载,封国之相 一人,秩二千石,“行相”即暂时摄代之相,秩当略低 于相,应为比二千石。

〔二九〕“中尉”,此云封国中尉秩 二千石,据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五云:“中尉一人,比 二千石。”

〔三0〕“内史”,此云内史秩二千 石。按在封国中,内史主治民政,中尉主治武事,职如 郡都尉,内史之秩当与中尉相同。内史本为西汉封国职 官,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成帝绥和元年,省罢内史,司 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五亦云:“成帝省内 史治民,军令相治民。”东观汉记记内史一官,可能东 汉初年一度恢复,亦未可知。

〔三一〕“司直”,司马彪续汉书百 官志一本注云:“世祖即位,以武帝故事,置司直,居 丞相府,助督录诸州,建武十八年省也。”献帝建安八 年复置司直,所属与职掌皆不同于故司直。“秩皆二千 石”,上述诸官秩有明确记载者,皆云为秩比二千石, “皆”字下当增补“比”字。聚珍本有“比”字,甚是 。姚本亦脱“比”字。

〔三二〕“治书侍御史”,此云治书 侍御史秩千石,而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三云:“治书侍 御史二人,六百石。”

〔三三〕“中二千石丞”,此云中二 千石丞秩千石,而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四云:“凡中二 千石,丞比千石。”如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大 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等皆中二千石,皆 有丞一人,秩比千石。

〔三四〕“中谒者、谒者”,此云中 谒者、谒者秩六百石,据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四,大长 秋属官有“中宫谒者令一人,六百石”。又有“中宫谒 者三人,四百石”。与此异。姚本、聚珍本皆有“中谒 者”三字,而脱“谒者”二字。

〔三五〕“黄门□从四仆射”,司马 彪续汉书百官志三少府下云:“
中黄门□从仆射一人,六百石。主 中黄 门□从。居则宿卫,直守门 户。出则骑从,夹乘舆车”。又云:“尚书仆射一人, 六百石。”百官志四大长秋下云:“中宫黄门□从仆射 一人,六百石。主中黄门□从。”此有三仆射,另一仆 射不知何所指。百官志二光禄勋属官虎贲中郎将下有左 右仆射一人,但秩比六百石,亦不当在此“四仆射”之 列。

〔三六〕“中外诸都官令、都候”, 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二刘昭注引应劭汉官名秩云:“皆 选孝廉郎年少薄伐者,迁补府长史、都官令、候、司马 。”司马彪书百官志二卫尉属官有“左右都候各一人, 六百石”。本注曰:“主剑戟士,徼循宫,及天子有所 收考。”

〔三七〕“司农部丞”,司马彪续汉 书百官志三大司农下云:“部丞一人,六百石。”本注 云:“部丞主帑藏。”

〔三八〕“郡国长史、丞”,郡有丞 一人,郡当边戍者,丞为长史,见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 五。

〔三九〕“候”,司马彪续汉书百官 志四城门校尉属官有门候。雒阳十二门,每门有候一人 ,六百石。

〔四0〕“家令、侍、仆秩皆六百石 ”,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三宗正下云:“诸公主,每主 家令一人,六百石。丞一人,三百石。”刘昭注引汉官 云:“主簿一人,秩六百石。仆一人,秩六百石。私府 长一人,秩六百石。家丞一人,三百石,直吏三人,从 官二人。”

〔四一〕“雒阳市长秩四百石”,雒 阳市长本为大司农属官。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三本注云 :“雒阳市长、荥阳敖仓官,中兴皆属河南尹。”刘昭 注引汉官云:“市长一人,秩四百石。”“市长”即谓 雒阳市长。

〔四二〕“诸置长”,此云诸置长秩 三百石,而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所载诸署长有四百石者 ,如百官志三少府属官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 、丙署长皆秩四百石。

〔四三〕“楫桌丞”,西汉于上林苑 中置此官,属水衡都尉,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东汉初年 尚沿置,主御用船只。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未载。

〔四四〕“明堂、灵台丞”,太常属 官。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二云:“明堂及灵台丞一人, 二百石。”本注云:“二丞,掌守明堂、灵台。”

〔四五〕“诸陵校长”,司马彪续汉 书百官志二太常下云:“先帝陵,每陵园令各一人,六 百石。丞及校长各一人。”本注曰:“校长,主兵戎盗 贼事。”

〔四六〕“侍中”,此云秩二千石, 据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三,侍中秩比二千石,与此异。

〔四七〕“中常侍”,此云秩二千石 ,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三云:“
中常侍,千石。后增秩比二千石。 ”与此异。

〔四八〕“光禄大夫”,此云秩二千 石,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二云:“光禄大夫,比二千石 。”与此异。

〔四九〕“太中大夫秩皆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为光禄勋属官,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二云: “太中大夫,千石。”本注曰:“无员。”刘昭注引汉 官云:“二十人,秩比二千石。”

〔五0〕“尚书”,据司马彪续汉书 百官志三,尚书令下有“尚书六人,六百石”。

〔五一〕“谏议大夫”,为光禄勋属 官。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二云:“谏议大夫,六百石。 ”

〔五二〕“侍御史”,据司马彪续汉 书百官志三,御史中丞属官有“
侍御史十五人,六百石”。

〔五三〕“博士”,此云秩六百石, 但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二云:“
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本仆射, 中兴转为祭酒。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与此异。

〔五四〕“议郎”,此云秩比六百石 ,据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二,光禄大夫属官有“议郎, 六百石”,与此异。

〔五五〕“中谒者”,此云秩比六百 石,上文又云秩六百石,前后相乖。

〔五六〕“小黄门”,此云秩比四百 石,而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三云:“小黄门,六百石。 ”与此异。

〔五七〕“黄门侍郎”,此云秩比四 百石,而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三云:“黄门侍郎,六百 石。”与此异。

〔五八〕“中黄门”,此云秩比四百 石,而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三云:“中黄门,比百石。 后增比三百石。掌给事禁中。”与此异。

〔五九〕“郎中秩皆比三百石”,郎 中为光禄勋属官。据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二记载,五官 中郎将下有“五官郎中,比三百石”。左中郎将下有“ 郎中,比三百石”。右中郎将下有“郎中,比三百石” 。虎贲中郎将下有“虎贲郎中,比三百石”。与此所云 相符。

〔六0〕“太子舍人秩二百石”,司 马彪续汉书百官志四云:“太子舍人,二百石。”本注 曰:“无员,更直宿 卫,如三署 郎中。”文选卷四五杨雄解嘲李善注引东观汉记云:“ 印绶,汉制,公侯紫绶,九卿青绶。”玉海卷八四引东 观汉记云:“建武元年,复设诸侯王金玺綟绶,公、侯 金印紫绶,九卿至二千石银印青绶,中外官尚书令至四 百石铜印黑绶,诸舍长至丞、尉、校长铜印黄绶。”二 书所引,皆节自此条。聚珍本将文选所引另列一条,置 于此条之上,内容重复,今删去,仅辑司马彪续汉书舆 服志下刘昭注所引一条。聚珍本注云:“
刘知几史通谓此表为崔寔、曹寿、 延笃所作,今与司马彪百官志参考文多不同。如志云诸 侯王赤绶,而此云綟绶,又如王国内史、上林楫桌丞系 西汉官名,东汉都从裁省,丞相司直亦于建武十八年省 去,而篇中具列之。盖司马彪之志本之胡广所注正隆汉 官篇,多顺帝以后所更改。而此表则述建武、永平间旧 制也。”
 
 
 

东观汉记卷五

  志

   律历志〔一〕

  凡律所革,以变律吕,相生至六十。〔二〕聚 珍本

〔一〕 “律历志”,司马彪续汉书 律历志中刘昭注引袁山松书云:“刘洪,字元卓,泰山 蒙阴人……及在东观,与蔡邕共述律历记,考验天官。 ”则东观汉记律历志出自蔡邕和刘洪之手。

〔二〕 “相生至六十”,此条不知 聚珍本从何书辑录。
 
 
 

   礼志

  立春之日,立青幡,施土牛于门外,以示兆民。〔 一〕书钞卷一五四

  章帝行幸,敕立春之日,京都百官皆衣青衣,令 史皆服青帻。〔
二〕书钞卷一五四

  汉承秦灭学,〔三〕庶事草创,明堂、辟雍阙而 未举。武帝封禅,始立明堂于泰山,〔四〕犹不于京师 。元始中,王莽辅政,庶绩复古,〔五〕乃起明堂、辟 雍。御览卷五三三

〔一〕 “以示兆民”,此条姚本、 聚珍本皆未辑录。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上云:“立春之 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 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 示兆民,至立夏。唯武官不。”论衡乱龙篇云:“立春 ,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秉耒把锄,或立土牛。象 人、土牛,未必能耕也,顺气应时,示率下也。”盐铁 论授时篇载贤良语云:“发春而后,悬青幡而策土牛。 ”隋书礼仪志亦载立春出土牛事,是隋时仍沿汉制。

〔二〕 “令史皆服青帻”,此条姚 本、聚珍本皆未辑录。

〔三〕 “汉承秦灭学”,此句上冠 有“蔡邕礼乐志曰”一句。蔡邕礼乐志即东观汉记中礼 乐志。蔡邕所撰东观汉记诸志,是礼、乐分志。从本条 内容看,应为礼志中文字。

〔四〕 “武帝封禅,始立明堂于泰 山”,初学记卷一三引蔡邕礼乐志云:“孝武帝封禅岱 宗,立明堂于泰山汶上。”又类聚卷三八引蔡邕礼乐志 云:“孝武封岱宗,立明堂于泰山汶上。”文字与此稍 有不同。

〔五〕 “庶绩复古”,聚珍本脱此 句。
 
 
 

   乐志

  汉乐四品:〔一〕一曰大予乐,〔二〕典郊庙、上 陵殿诸食举之乐。郊乐,易所谓“先王以作乐崇德,〔 三〕殷荐上帝”,周官“若乐六变,〔四〕则天神皆降 ,可得而礼也”。宗庙乐,虞书所谓“琴瑟以咏,祖考 来假”,〔五〕诗云“肃雍和鸣,〔六〕先祖是听”。 食举乐,王制谓“天子食举以乐”,周官“王大食则令 奏钟鼓”。〔
七〕二曰周颂雅乐,典辟雍、飨射、六宗、社稷之乐 。辟雍、飨射,孝经所谓“移风易俗,〔八〕莫善于乐 ”,礼记曰“揖让而治天下者,〔九〕礼乐之谓也”。 社稷,诗所谓“琴瑟击鼓,〔一0〕以御田祖”者也。 礼记曰“夫乐施于金石,〔一一〕越于声音,用乎宗庙 、社稷,事乎山川、鬼神”,此之谓也。三曰黄门鼓吹 ,天子所以宴乐群臣,〔一二〕诗所谓“坎坎鼓我,蹲 蹲舞我”者也。〔一三〕其短箫铙歌,军乐也。〔一四 〕其传曰黄帝岐伯所作,以建威扬德,风劝士也。〔一 五〕盖周官所谓“王师大献则令凯乐,〔一六〕军大献 则令凯歌”也。〔一七〕孝章皇帝亲着歌诗四章,列在 食举,又制云台十二门诗,各以其月祀而奏之。熹平四 年正月中,出云台十二门新诗,下大予乐官习诵,〔一 八〕被声,与旧诗并行者,皆当撰录,以成乐志。〔一 九〕司马彪续汉 书 礼仪志中刘昭注

〔一〕 “汉乐四品”,此句上冠有 “蔡邕礼乐志曰”一句,从所引内容看,当是东观汉记 乐志中文字。

〔二〕 “大予乐”,范晔后汉书明 帝纪永平三年载:“秋八月戊辰,改大乐为大予乐。” 李贤注云:“尚书琁机钤曰:‘有帝汉出,德洽作乐名 予。’故据琁机钤改之。”

〔三〕 “先王以作乐崇德”,此下 二句见易豫卦象传。

〔四〕 “若乐六变”,此下三句见 周礼春官大司乐。

〔五〕 “琴瑟以咏,祖考来假”, 此二句见尚书益稷篇。“假”,益稷篇作“格”。按“ 假”亦音“格”,二字音同义通。易萃卦云:“王假有 庙。”王弼注云:“假,至。”

〔六〕 “肃雍和鸣”,此下二句见 诗周颂有瞽篇。

〔七〕 “王大食则令奏钟鼓”,周 礼春官大司乐云:“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钟鼓。”“ 大食”,郑玄注云:“大食,朔月、月半以乐宥食时也 。”

〔八〕 “移风易俗”,此下二句见 孝经广要道章。

〔九〕 “揖让而治天下者”,此下 二句见礼记乐记。

〔一0〕“琴瑟击鼓”,此下二句见 诗小雅甫田篇。

〔一一〕“夫乐施于金石”,礼记乐 记云:“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 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与此所引 文字微异。

〔一二〕“天子所以宴乐群臣”。御 览卷五六七引崔豹古今注云:“
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 臣。”但汉帝也用来宴乐贵宾。如范晔后汉书东夷传云 :“顺帝永和元年,其王来朝京师,帝作黄门鼓吹、角 抵戏以遣之。”

〔一三〕“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此二句见诗小雅伐木篇。“坎坎”,状鼓之声。“蹲蹲 ”,舞貌。郑玄笺云:“为我击鼓坎坎然,为我兴舞蹲 蹲然。”

〔一四〕“其短箫铙歌,军乐也”, 庄述祖汉铙歌句解云:“短箫铙歌之为军乐,特其声耳 ,其辞不必皆序战阵之事。”宋书乐志四载汉鼓吹铙歌 十八曲,叙战阵者仅战城南一篇,其余皆与战阵无涉。 庄述祖说可能是正确的。御览卷五六七引崔豹古今注云 :“短箫铙歌,鼓吹之常,亦以赐有功诸侯也。”

〔一五〕“风劝士也”,宋书乐志一 云:“……短箫铙歌,蔡邕曰:‘军乐也,黄帝岐伯所 作,以扬德建武,劝士讽敌也。’”宋书所引蔡邕语, 即出蔡邕所撰礼乐志。

〔一六〕“王师大献则令凯乐”,周 礼春官大司乐云:“王师大献则令奏恺乐。”“大献” ,谓战胜献捷于祖庙。

〔一七〕“军大献则令凯歌”,周礼 春官镈师云:“军大献则鼓其恺乐。”

〔一八〕“大予乐官”,谓大予令、 丞,属太常。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二云:“大予乐令一 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伎乐。凡国祭祀,掌请奏 乐,及大飨用乐,掌其陈序。丞一人。”大予乐令下有 员吏二十五人,其二人百石,二人斗食,七人佐,十人 学事,四人守学事。乐人八佾舞三百八十人,见司马彪 书百官志二刘昭注所引汉官。

〔一九〕“以成乐志”,此条通鉴卷 四四胡三省注亦引,字句极简。此下聚珍本尚有“国家 离乱,大□未安,黄门旧有鼓吹,今宜罢去”一段文字 。此段文字系辑自陈禹谟刻本书钞卷一三0。据孔广陶 校注本书钞卷一三0所引,知此段文字已经陈禹谟窜改 ,且此段文字出和熹邓皇后传,不当入乐志。参阅本书 和熹邓皇后传注〔二六〕。
 
 
 

   郊祀志

  太尉赵□上言曰:〔一〕“自古帝王,每世之隆, 未尝不封禅。陛下圣德洋溢,〔二〕顺天行诛,拨乱中 兴,作民父母,修复宗庙,救万姓命,黎庶赖福,海内 清平。功成治定,群司礼官咸以为宜登封告成,为民报 德。百王所同,当仁不让。宜登封岱宗,正三雍之礼, 〔三〕以明灵契,望秩群神,以承天心也。”〔四〕司 马彪续汉书祭祀志上刘昭注

  中元元年正月,群臣复奏言:〔五〕“登封告成 ,为民报德,百王所同。陛下辄拒绝不许,臣下不敢颂 功述德业。〔六〕谨按河雒谶书,〔七〕赤汉九世,当 巡封泰山,凡三十六事,傅奏左帷。陛下遂以仲月令辰 ,遵岱岳之正礼,奉图雒之明文,以和灵瑞,〔八〕以 为兆民。”上曰:〔九〕“至泰山乃复议。国家德薄, 灾异仍至,〔一0〕图谶盖如此。” 司 马彪续汉书祭祀志上刘昭注

  上东巡狩,〔一一〕至泰山,有司复奏河雒图记 表章赤汉九世尤着明者,前后凡三十六事。与博士充等 议,以为“殷统未绝,黎庶继命,高宗久劳,犹为中兴 。武王因父,受命之列,据三代郊天,〔一二〕因孔子 甚美其功,后世谓之圣王。汉统中绝,王莽盗位,一民 莫非其臣,尺土靡不其有,宗庙不祀,十有八年。陛下 无十室之资,奋振于匹夫,除残去贼,兴复祖宗,〔一 三〕集就天下,海内治平,夷狄慕义,功德盛于高宗、 武王。宜封禅为百姓祈福。请亲定刻石纪号文,太常奏 仪制”。诏曰:“许。昔小白欲封,夷吾难之;季氏欲 旅,仲尼非焉。盖齐诸侯,季氏大夫,皆无事于泰山。 今予末小子,巡祭封禅,德薄而任重,一则以喜,一则 以惧。喜于得承鸿业,帝尧善及子孙之余赏,盖应图箓 ,当得是当。惧于过差,执德不弘,言道不笃,为议者 所诱进,后世知吾罪深矣。”〔一四〕司 马彪续汉书祭祀志上刘昭注

  北夷作寇,千里无烟火,〔一五〕无鸡鸣狗吠之 声。〔一六〕文选卷二0曹植五言诗送 应氏李善注

  封禅,其玉牒文秘,天子事也。〔一七〕文 选卷五左思吴都赋李善注

  明帝宗祀五帝于明堂,光武皇帝配之。〔一八〕 聚珍本

  诏曰:〔一九〕“经称‘秩元祀,咸秩无文’。 〔二0〕祭法‘
功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 ,能御大灾则祀之。以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 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传曰 :‘圣王先成民而致力于神。’又曰:〔二一〕‘山川 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之。〔二二〕日月星 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孝文十二 年令曰:‘比年五谷不登,欲有以增诸神之祀。’王制 曰:‘山川神祇有不举者,为不敬。’今恐山川百神应 典祀者尚未尽秩,其议增修群祀宜享祀者,以祈丰年, 以致嘉福,以蕃兆民。诗不云乎:‘怀柔百神,及河乔 岳。’〔二三〕有年报功,不私幸望,岂嫌同辞,其义 一焉。’〔二四〕司马彪续汉书祭祀志 中刘昭注

  祠礼毕,命儒者论难。〔二五〕司 马彪续汉书祭祀志中刘昭注

  孝成时,匡衡奏立北郊,复祠六宗。至建武都雒 阳,制郊祀,六宗废不血食,大臣上疏谓宜复旧。上从 公议,由是遂祭六宗。〔二六〕姚本

  永平三年八月丁卯,公卿奏议世祖庙登歌八佾舞 名。东平王苍议,以为汉制旧典,宗庙各奏其乐,不皆 相袭,以明功德。秦为无道,残贼百姓,高皇帝受命诛 暴,元元各得其所,万国咸熙,作武德之舞。〔二七〕 孝文皇帝躬行节俭,除诽谤,〔二八〕去肉刑,〔二九 〕泽施四海,孝景皇帝制昭德之舞。〔三0〕孝武皇帝 功德茂盛,威震海外,开地置郡,传之无穷,孝宣皇帝 制盛德之舞。〔三一〕光武皇帝受命中兴,拨乱反正, 武畅方外,震服百蛮,戎狄奉贡,宇内治平,登封告成 ,修建三雍,肃穆典祀,功德巍巍,比隆前代。以兵平 乱,武功盛大。歌所以咏德,舞所以象功,世祖庙乐名 宜曰大武之舞。元命包曰:“缘天地之所杂乐为之文典 。”文王之时,民乐其兴师征伐,而诗人称其武功。琁 机钤曰:“有帝汉出,德洽作乐。”各与虞韶、禹夏、 汤护、周武无异,〔三二〕不宜以名舞。协图征曰:“ 大乐必易。”诗传曰:“颂言成也,一章成篇,宜列德 ,故登歌清庙一章也。”汉书曰:“百官颂所登御者, 一章十四句。”依书文始、五行、武德、昭德、盛德修 之舞,〔三三〕节损益前后之宜,六十四节为舞,曲副 八佾之数。十月烝祭始御,用其文始、五行之舞如故。 进武德舞歌诗曰:“于穆世庙,肃雍显清,俊乂翼翼, 秉文之成。越序上帝,骏奔来宁,建立三雍,封禅泰山 ,章明图谶,放唐之文。〔三四〕休矣惟德,〔三五〕 罔射协同,〔三六〕本支百世,永保厥功。”〔三七〕 诏书曰:“骠骑将军议可。”〔三八〕进武德之舞如故 。〔三九〕司马彪续汉书祭祀志下刘昭 注

  章帝初即位,赐东平宪王苍书曰:“朕夙夜伏思 ,念先帝躬履九德,〔四0〕对于八政劳谦克己终始之 度,〔四一〕比放三宗诚有其美。〔四二〕今迫遗诏, 诫不起寝庙,臣子悲结,佥以为虽于更衣,〔四三〕犹 宜有所宗之号,以克配功德。宗庙至重,朕幼无知,寤 寐忧惧。先帝每有著述典议之事,未尝不延问王,以定 厥中。愿王悉明处,乃敢安之。公卿议驳,今皆并送。 及有可以持危扶颠,宜勿隐。思有所承,公无困哉!” 太尉□等奏:〔四四〕“礼,祖有功,宗有德。孝明皇 帝功德茂盛,宜上尊号曰显宗,四时祫食于世祖庙,如 孝文皇帝在高庙之礼,奏武德、六始、五行之舞。”苍 上言:“昔者孝文庙乐曰昭德之舞,孝武庙乐曰盛德之 舞,今皆祫食于高庙,昭德、盛德之舞不进,与高庙同 乐。今孝明皇帝主在世祖庙,当同乐,盛德之乐无所施 ;如自立庙当作舞乐者,不当与世宗庙盛德之舞同名,〔
四五〕即不改作舞乐,当进武德之舞。臣愚□鄙陋, 庙堂之论,诚非所当闻所宜言。陛下体纯德之妙,奋至 谦之意,猥归美于载列之臣,故不敢隐蔽愚情,披露腹 心。诚知愚鄙之言,不可以仰四门宾于之议。伏惟陛下 以至德当成、康之隆,天下乂安刑措之时也。百姓盛歌 元首之德,股肱贞良,庶事宁康。臣钦仰圣化,嘉羡盛 德,危颠之备,非所宜称。”上复报曰:“有司奏上尊 号曰显宗,〔四六〕藏主更衣,不敢违诏。祫食世祖, 庙乐皆如王议。以正月十八日始祠。仰见榱桷,俯视几 筵,眇眇小子,哀惧战栗,无所奉承。爱而劳之,所望 于王也。”〔四七〕司马彪续汉书祭祀 志下刘昭注

  建初四年八月,上以公卿所奏明德皇后在世祖庙 坐位驳议示东平宪王苍,〔四八〕苍上言:“文、武、 宣、元祫食高庙,皆以后配。先帝所制,典法设张。大 雅曰:“昭哉来御,从其祖武。’〔四九〕又曰:‘不 愆不忘,率由旧章。’〔五0〕明德皇后宜配孝明皇帝 。”〔五一〕御览卷五三一

  永初六年,皇太后入宗庙,〔五二〕于世祖庙与 皇帝交献焉,如光烈皇后故事。御览卷 五三一

〔一〕 “太尉赵□上言曰”,司马 彪续汉书祭祀志上云:“建武三十年二月,群臣上言, 即位三十年,宜封泰山。”赵□上书即当在此时。此句 上姚本、聚珍本有“建武三十年”一句,系据司马彪书 增补。

〔二〕 “陛下圣德洋溢”,书钞卷 六仅引“德泽洋溢”四字。

〔三〕 “正三雍之礼”,据范晔后 汉书光武帝纪、儒林传,光武帝中元元年,初建三雍。 “三雍”,谓明堂辟雍、灵台。

〔四〕 “以承天心也”,赵□虽然 上书劝光武帝行封禅礼,但未被采纳。司马彪续汉书祭 祀志上云:群臣言宜封禅,“诏书曰:‘即位三十年, 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 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录!桓公欲封,管仲非之。若郡县 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兼令屯田。’从此群臣 不敢复言。”

〔五〕 “中元元年正月,群臣复奏 言”,原无“中元元年正月”一句和“复”字,御览卷 五三六引有,今据增补。司马彪续汉书祭祀志上云:建 武“三十二年正月,上斋,夜读河图会昌符,曰‘赤刘 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诚善用之,奸 伪不萌’。感此文,乃诏松等复案索河雒谶文言九世 封禅事者。松等列奏,乃许焉。”“松 ”即梁松。“群臣复奏言”当即在建武三十二年正月。 据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是年二月即封泰山,禅梁父。 四月改年为中元元年。此句上姚本有“建武三十二年” 一句,聚珍本有“三十二年”一句,皆依司马彪书增补 。

〔六〕 “业”,御览卷五三六引无 此字。

〔七〕 “谨按”,此二字原无,姚 本同,聚珍本有,御览卷五三六引亦有此二字,今据增 补。

〔八〕 “和”,姚本、聚珍本同, 御览卷五三六引作“祈”。

〔九〕 “上曰”,此下诸句御览卷 五三六引作“于是许焉。至泰山乃复议曰:‘国家德薄 ,灾异仍至,图谶盖如此邪。’其下又引以下数句:“ 上东巡狩,至太山,有司复奏河图谶记表章赤汉九世尤 着明者,后凡三十六事。”因与下条文字重出,今删去 。

〔一0〕“仍”,频繁。

〔一一〕“上东巡狩”,原无“东巡 狩”三字,姚本同,聚珍本有,御览卷五三六引亦有, 今据增补。

〔一二〕“受命之列,据三代郊天” ,聚珍本注云:“二句疑有脱误。”

〔一三〕“除残去贼,兴复祖宗”, 文选卷五六陆倕石阙铭李善注引云:“博士等议曰:‘ 陛下除残去贼,兴复祖宗。’”又卷五九王巾头陀寺碑 文李善注引云:“博士议曰:‘除残去贼,兴复祖宗。 ’”皆为节录。

〔一四〕“后世知吾罪深矣”,玉海 卷九八、卷二00亦引此条,字句极略。范晔后汉书光 武帝纪云:“中元元年春正月,……丁卯,东巡狩。二 月乙卯,幸鲁,进幸太山。北海王兴、齐王石朝于东岳 。辛卯,柴望岱宗,登封太山。甲午,禅于梁父。”据 司马彪续汉书祭祀志上所载:二十二日辛卯的大清晨, 燎祭天于泰山下南方。则禅梁父之甲午为二十五日。光 武帝封禅经过和施用典制,司马彪书祭祀志上及刘昭注 所引应劭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言之颇详,可参阅。

〔一五〕“烟火”,文选卷二七王粲 五言诗从军行李善注引作“火烟”。

〔一六〕“无鸡鸣狗吠之声”,此句 原无,文选卷三八傅亮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李善注引 云:“北夷寇作,无鸡鸣狗吠之声。”今据增补。光武 帝于中元元年二月行封禅礼,立碑刻石,司马彪续汉书 祭祀志上录其碑文,内有“北夷作寇,千里无烟,无鸡 鸣狗吠之声”诸语。聚珍本辑者未能细考,郊祀志未收 此条,而列入“无篇可归”的佚文篇内。

〔一七〕“天子事也”,此条文选卷 三五张协七命李善注亦引,无此句,余同。

〔一八〕“光武皇帝配之”,今据增 补。光武帝于中元元年二月行封禅礼,立碑刻石,司马 彪续汉书于明堂,祀毕,登灵台。”据范晔后汉书明帝 纪,此事在永平二年正月辛未。据司马彪续汉书祭祀志 中云:“明帝即位,永平二年正月辛未,初祀五帝于明 堂,光武帝配。五帝坐位堂上,各处其方。黄帝在未, 皆如南郊之位。光武帝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牲各 一犊,奏乐如南郊。卒 事,遂登 灵台,以望云物。”可见此条所云“明帝宗祀五帝于明 堂,光武皇帝配之”,时间亦在永平二年正月辛未,与 文选所引当为一事,但文字有所不同,不知聚珍本此条 文字从何书辑录。文选所引已编入本书明帝纪。

〔一九〕“诏曰”,司马彪续汉书祭 祀志中云:“章帝即位,元和二年正月,诏曰:‘山川 百神,应祀者未尽。其议增修群祀宜享祀者。’”此诏 与司马彪书所载章帝元和二年诏当是同一诏文,只不过 东观汉记所录较详,而司马彪书多所删节。

〔二0〕“经称‘秩元祀,咸秩无文 ’”,尚书洛诰篇云:“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 于新邑,咸秩无文。予齐百工,伻从王于周,予惟曰庶 有事。’今王即命曰:‘记功,宗以功作元祀。’”“ 经称”云云即本此。曾运干尚书正读云:“元祀,大祀 也。”又云:“咸秩者,有秩序也。无文者,言无旧典 可凭也。”而尚书孔安国传释“
咸秩无文”云:“皆次秩不在礼文 者而祀之。”就东观汉记所引来看,当以孔安国所释为 是。

〔二一〕“又曰”,此下所引为左传 昭公元年子产之语。

〔二二〕“禜”,古代的一种禳灾之 祭。聚草木为束,设为祭处,以牲、圭璧等祭日月星辰 山川之神,消除风雨雪霜水旱疠疫等灾害。周礼春官大 祝云:“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一曰类,二曰造,三曰禬 ,四曰禜,五曰攻,六曰说。”

〔二三〕“怀柔百神,及河乔岳”, 语出诗周颂时迈篇。“岳”,此指岱宗。

〔二四〕“其义一焉”,此条玉海卷 一0二两引,字句皆略。是时章帝将东巡狩,礼祀神祇 ,故有此诏。

〔二五〕“祠礼毕,命儒者论难”, 司马彪续汉书祭祀志中云:元和二年二月,章帝东巡, 上泰山,柴祭天地群神如故事。“因行郡国,幸鲁,祠 东海恭王,及孔子、七十二弟子。”其下刘昭即引此条 文字作注。此条又辑入章帝纪。

〔二六〕“由是遂祭六宗”,此条又 见聚珍本,不知二本从何书辑录。此所载祭六宗,乃安 帝元初六年时事。司马彪续汉书祭祀志中云:“安帝即 位,元初六年,以尚书欧阳家说,谓六宗者在天地四方 之中,为上下四方之宗。以元始中故事,谓六宗易六子 之气日、月、雷公、风伯、山、泽者为非是。三月庚辰 ,初更立六宗,祀于雒阳西北戌亥之地,礼比太社也。 ”刘昭注引李氏家书云:“司空李郃侍祠南郊,不见宗 祠,奏曰:‘按尚书“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六宗 者,上不及天,下不及地,傍不及四方,在六合之中, 助阴阳,化成万物。汉初甘泉、汾阴天地亦禋六宗。孝 成之时,匡衡奏立南北郊祀,复祠六宗。及王莽谓六宗 ,易六子也。建武都雒阳,制祀不道祭六宗,由是废不 血食,今宜复旧度。’制曰:‘下公卿议。’五官将行 弘等三十一人议可祭,大鸿胪庞雄等二十四人议不当祭 。上从郃议,由是遂祭六宗。”范晔后汉书安帝纪元初 六年载:“三月庚辰,始立六宗,祀于洛城西北。”所 谓“六宗”,自古聚讼,竟无定说,或云天、地、春、 夏、秋、冬,或云四时、寒暑、 日 、月、星、水旱,或云水、火、雷、风、山、泽,或云 日、月、星、岱、海、河,或云星、辰、司中、司命、 风伯、雨师,等等,司马彪书祭祀志中刘昭注言之甚详 ,可参阅。

〔二七〕“作武德之舞”,汉书礼乐 志二云:“武德舞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乐己行武 以除乱也。”

〔二八〕“除诽谤”,汉书文帝纪二 年五月诏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 ,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今法有诽谤訞言之罪,是使 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 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而后相谩,吏以为大 逆,其有他言,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 ,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二九〕“去肉刑”,汉书文帝纪十 三年载:“五月,除肉刑法。”刑法志云:文帝“即位 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淳 于公无男,有五女,当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 男,缓急非有益!’其少女缇萦,自伤悲泣,乃随其父 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 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 改过自新,其道亡繇也。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 ,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遂下令曰: ‘……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今人有过,教未 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怜之 。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 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 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为令。’”

〔三0〕“孝景皇帝制昭德之舞”, 汉书礼乐志二云:“孝景采武德舞以为昭德,以尊太宗 庙。”

〔三一〕“孝宣皇帝制盛德之舞”, 汉书礼乐志二云:“至孝宣,采昭德舞为盛德,以尊世 宗庙。”

〔三二〕“虞韶、禹夏、汤护、周武 ”,汉书礼乐志二云:“舜作招,禹作夏,汤作濩,武 王作武。”风俗通义声音篇亦云:“舜作韶,禹作夏, 汤作护,武王作武。……武,言以功定天下也。护,言 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韶继尧也。”

〔三三〕“依书文始、五行、武德、 昭德、盛德修之舞”,“昭德、盛德修之舞”七字原作 “昭真修之舞”五字,有讹脱,今据聚珍本校改。然文 仍有误,“修”字似为衍文。汉书礼乐志二云:“高庙 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文始舞者,曰本舜招舞 也,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五行舞者, 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

〔三四〕“放”,效也。

〔三五〕“休”,美也,善也。

〔三六〕“罔射”,诗周颂清庙云: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射”与“斁”音同字通。“罔射” 即无厌。

〔三七〕“永保厥功”,宋书乐志一 云:“至明帝初,东平宪王苍总定公卿之议曰:‘宗庙 宜各奏乐,不应相袭,所以明功德也。承文始、五行、 武德为大武之舞。’又制舞歌一章,荐之光武之庙。”

〔三八〕“骠骑将军议可”,骠骑将 军谓东平王苍。明帝即位后,即拜苍为骠骑将军。范晔 后汉书明帝纪 永平三年载:“冬 十月,蒸祭光武庙,初奏文始、五行、武德之舞。”即 依东平王苍之议。

〔三九〕“进武德之舞如故”,“故 ”字聚珍本误作“数”。此条东汉会要卷八全文引录。 玉海卷六一、卷一0七亦引,字句极为简略。司马彪续 汉书祭祀志下刘昭注引蔡邕表志云:“孝明立世祖庙, 以明再受命祖有功之义,后嗣遵俭,不复改立,皆藏主 其中。圣明所制,一王之法也。自执事之吏,下至学士 ,莫能知其所以两庙之意,诚宜具录本事。建武乙未、 元和丙寅诏事,下宗庙仪及斋令,宜入郊祀志,永为典 式。”

〔四0〕“九德”,尚书皋陶谟云: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 ,载采采。’禹曰:‘何?’皋陶曰:‘宽而栗,柔而 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 塞,彊而义,彰其有常吉哉!’”而逸周书常训篇以忠 、信、敬、刚、柔、和、固、贞、顺为“九德”,文政 篇以忠、慈、禄、赏、民之利、商工受资、祗民之死、 无夺农、足民之财为“九德”,宝典篇以孝、悌、慈惠 、忠恕、中正、恭逊、宽弘、温直、兼武为“九德”。 此所云“九德”,当取尚书说。

〔四一〕“八政”,礼记王制篇云: “齐八政以防淫。”又云:“八政,饮食、衣服、事为 、异别、度、量、数、制。”逸周书常训篇云:“八政 和平。八政,夫妻、父子、兄弟、君臣。”此所云“八 政”,当取礼记说。

〔四二〕“三宗”,谓太宗文帝、世 宗武帝、中宗宣帝。

〔四三〕“更衣”,范晔后汉书明帝 纪云:明帝卒,“遗诏无起寝庙,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 别室”。李贤注 云:“礼‘藏主 于庙’,既不起寝庙,故藏于后之易衣别室。更,易也 。”又注云:“更衣者,非正处也。园中有寝,有便殿 。寝者,陵上正殿。便殿,寝侧之别殿,即更衣也。” 司马彪续汉书祭祀志下云:“明帝临终遗诏,遵俭无起 寝庙,藏主于世祖庙更衣。”

〔四四〕“□”,赵□。

〔四五〕“世宗庙”,姚本、聚珍本 皆作“世祖庙”。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司马彪续汉书所 据底本亦作“世祖庙”。聚珍本注云:“前文东平王苍 请名世祖庙舞为大武,诏仍进武德之舞,无盛德舞之名 。此句疑有讹舛。”聚珍本辑者所疑甚是。上文云“孝 武庙乐曰盛德之舞”,是“世祖庙”乃“世宗庙”之讹 。世宗即孝武帝。作“世宗庙”,则上下文义了然。中 华书局标点校勘本司马彪书已正作“世宗庙”。

〔四六〕“有司奏上尊号曰显宗”, 范晔后汉书章帝纪永平十八年云:“十二月癸巳,有司 奏言:‘孝明皇帝圣德淳茂,……功烈光于四海,仁风 行于千载。而深执谦谦,自称不德,无起寝庙,埽地而 祭,除日祀之法,省送终之礼,遂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 别室。天下闻之,莫不凄怆。陛下至孝烝烝,奉顺圣德 。臣愚以为更衣在中门之外,处所殊别,宜尊庙曰显宗 。……’制曰‘可。’”据此,“有司奏上尊号曰显宗 ”是在永平十八年十二月癸巳。下文云“以正月十八日 始祠”,此“正月十八日”时属建初元年。这样看来, 章帝报东平宪王苍书的时间当在永平十八年十二月癸巳 至次年正 月十八日之间。

〔四七〕“所望于王也”,此条玉海 卷九七两引,字句皆极简略。

〔四八〕“上以公卿所奏明德皇后在 世祖庙坐位驳议示东平宪王苍”,据范晔后汉书章帝纪 所载,建初四年“六月癸丑,皇太后马氏崩。秋七月壬 戌,葬明德皇后”。此所谓“公卿所奏明德皇后在世祖 庙坐位驳议”,即明德皇后葬后公卿所议祔庙事。

〔四九〕“昭哉来御,从其祖武”, 此二句聚珍本作“昭兹来许,绳其祖武。”诗大雅下武 篇同。吴闿生诗义会通云:“兹犹哉也。昭哉、昭兹, 呼而戒之之词也。”“绳”,继也。“武”,迹也。

〔五0〕“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此二句见诗大雅假乐篇。“愆”,过也。“率”,循也 。

〔五一〕“明德皇后宜配孝明皇帝” ,司马彪续汉书祭祀志下刘昭注引谢沈书云:“上以公 卿所奏明德皇后在世祖庙坐位驳议示苍,上言:‘文、 武、宣、元祖祫食高庙,皆以配,先帝所制,典法设张 。大雅曰:“昭哉来御,慎其祖武。”又曰:“不愆不 忘,帅由旧章。”明德皇后宜配孝明皇帝于世祖庙,同 席而供馔。’”所引“昭哉来御,慎其祖武”,当本三 家诗。聚珍本注云:“刘昭注引谢沈书一段与此同,末 有‘与世祖庙同席而供馔’句,尤为完密。”

〔五二〕“永初六年,皇太后入宗庙 ”,“皇太后”谓和熹邓皇后。此事范晔后汉书安帝纪 记于永初七年春正月庚戌,而李贤注云:“东观、续汉 、袁山松、谢沈书、古今注皆云‘六年正月甲寅,谒宗 庙’。”袁 宏后汉纪卷一六亦云 :永初“六年春正月甲寅,皇太后初亲祭于宗庙”。范 书安帝纪所载年月不可信。 宏后 汉纪卷一六亦云:永初“六年春正月甲寅,皇太后初亲 祭于宗庙”。范书安帝纪所载年月不可信。
 
 
 

   天文志〔一〕

〔一〕 “天文志”,据范晔后汉书蔡 邕传李贤注,邕撰东观汉记十意,其中有天文意,即天 文志。此志全佚,未见他书征引,今仅存其目。初学记 卷一载:“蔡邕天文志言天体者三,一曰周髀,二曰宣 夜,三曰浑天。”四库全书考证云:“按刘昭司马书天 文志注引蔡邕表志云:‘言天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 曰宣夜,三曰浑天。’按徐坚初学记引此文竟题为蔡邕 志。今按此乃表志之文,非即蔡志也。”
 
 
 

   地理志〔一〕

  萧何墓在长陵东司马门道北百步。〔二〕史 记卷五三萧相国世家集解

  霍光墓在茂陵东司马门道南四里。〔三〕范 晔后汉书卷二明帝纪李贤注

  王莽分钜鹿为和成郡。〔四〕范 晔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李贤注

  蛇丘有芳陉山。〔五〕司马彪续 汉书郡国志三刘昭注

  东缗,〔六〕县名,属山阳郡。〔七〕范 晔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李贤注

  光武中兴,都洛阳,又于南阳置南都。〔八〕初 学记卷二四

  鲁阳乡在寻阳县。〔九〕范晔后 汉书卷三七丁鸿传李贤注

  西海有胜山。〔一0〕司马彪续 汉书郡国志三刘昭注

  秦时改为太末,〔一一〕有龙丘山在东,有九石 特秀,色丹,远望如莲华。〔一二〕苌之隐处有一岩穴 如窗牖,〔一三〕中有石□,可寝处。〔一四〕王 先谦集解本范晔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任延传李贤注

  建安二十年,复置汉宁郡,分汉中之安阳、西城 。〔一五〕又分钖、上庸为上庸郡,置都尉。〔一六〕 姚本

  安帝即位之年,分三县来属。〔一七〕司 马彪续汉书郡国志五刘昭注

  临济,王莽更名利居,安帝永初二年,改从今名 。〔一八〕水经注卷三

  永兴元年,乡三千六百八十二,〔一九〕亭万二 千四百四十二。〔二0〕司马彪续汉书 郡国志五刘昭注

〔一〕 “地理志”,据史通古今正 史篇,此志为侍中伏无忌、谏议大夫黄景所撰。

〔二〕 “萧何墓在长陵东司马门道 北百步”,此条范晔后汉书明帝纪和和帝纪李贤注亦引 ,文字全同。“长陵”即汉高祖陵墓,在今陕西咸阳市 渭水北岸。“司马门”为寝庙宫垣之外门。此句末聚珍 本注云:“上陵属京兆尹。”

〔三〕 “霍光墓在茂陵东司马门道 南四里”,据今人考古勘测,霍光墓在茂陵东北方向一 千米处。“茂陵”为汉武帝陵墓,在今陕西咸阳市渭水 北岸,与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昭帝平陵合 称五陵。文选卷一班固西都赋云:“南望杜、霸,北眺 五陵。”刘良注云:“宣帝杜陵、文帝霸陵在南,高、 惠、景、武、昭帝此五陵皆在北。”此句末聚珍本注云 :“茂陵属右扶风。”

〔四〕 “王莽分钜鹿为和成郡”, 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更始二年,“王莽和成卒正邳 彤亦举郡降”。其下李贤引此语作注。

〔五〕 “蛇丘有芳陉山”,司马彪 续汉书郡国志三济北国下云:“
蛇丘,有遂乡,有下讙亭,有铸乡 城。”其下刘昭注云:“东观书有芳陉山。”此条即据 刘昭注,又参酌司马彪书辑录。

〔六〕 “东缗”,司马彪续汉书郡 国志三山阳郡下属县有东缗,并云:“春秋时曰缗。”

〔七〕 “属山阳郡”,范晔后汉书 冯异传载:建武二年,封异阳夏侯。异卒,长子彰嗣。 “十三年,更封彰东缗侯,食三县。”其下李贤引此条 文字作注。

〔八〕 “又于南阳置南都”,此条 记纂渊海卷八亦引,文字全同。

〔九〕 “鲁阳乡在寻阳县”,范晔 后汉书丁鸿传云:“建初四年,徙封鲁阳乡侯。”其下 李贤引此语作注。寻阳县属庐江郡。

〔一0〕“西海有胜山”,司马彪续 汉书郡国志三琅邪国属县有西海,刘昭注云:“东观书 有胜山。”此条即据刘昭注,又参酌司马彪书辑录。

〔一一〕“秦时改为太末”,聚珍本 注云:“太末县属会稽郡。此句之上当有阙文。考司马 彪郡国志刘昭注,太末,左传谓姑蔑。”

〔一二〕“华”,与“花”字同。

〔一三〕“苌”,龙丘苌。范晔后汉 书循吏任延传云:“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志不降 辱。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史白请召之。延 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原宪、伯夷之节。都尉埽 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 ,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 愿得先死备录。延辞让再三,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 。”御览卷五0二引谢沈后汉书亦略载其事。

〔一四〕“可寝处”,此条姚本未辑 ,为聚珍本所录。据王先谦集解本范晔后汉书,此条文 字出“东观记”,而据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范晔后汉书 李贤注,此条文字出东阳记。按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四 会稽郡太末下刘昭注云:“东阳记:‘县龙丘山有九石 ,特秀林表,色丹白,远望尽如莲花。龙丘 苌 隐居于此,因以为名。其峰际复有岩穴,外如窗牖,中 有石林。岩前有一桃树,其实甚甘,非山中自有,莫知 谁植。’”疑王先谦集解本范书李贤注所引“东观记” 乃“东阳记”之讹,此条当从本书中剔除。

〔一五〕“复置汉宁郡,分汉中之安 阳、西城”,此亦见聚珍本。聚珍本注云:“司马彪郡 国志刘昭注西城下曰:‘巴汉志云汉末以为西城郡。’ 不言属汉宁。”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建安二十年, 武帝平巴、汉,“复汉宁郡为汉中,分汉中之安阳、西 城为西城郡,置太守”。由这一记载来看,汉宁郡之设 在建安二十年以前,建安二十年恢复汉宁郡为汉中郡。 又安阳、西城二县在建安二十年前属汉宁郡,建安二十 年,始归西城郡。

〔一六〕“又分钖、上庸为上庸郡” ,此亦见聚珍本。此条不知姚本从何书辑录。三国志魏 书武帝纪亦云建安二十年,分汉中之钖、上庸二县为上 庸郡,置都尉。

〔一七〕“分三县来属”,司马彪续 汉书郡国志五玄菟郡属县有高显、候城、辽阳,原皆属 辽东郡。三县下刘昭引此条文字作注。此条文字姚本、 聚珍本据司马彪书和刘昭注辑作“安帝即位之年,分高 显、候城、辽阳属玄菟”。

〔一八〕“安帝永初二年,改从今名 ”,水经注卷三云:济水“又东北过临济县南,县故狄 邑也。王莽更名利居。汉记:‘安帝永初二年,改从今 名。’”此条辑录时参考了水经注内容,字句略有增改 。此所引汉记,杨熊合撰水经注疏杨守敬引惠栋说认为 即指东观汉记。此条姚本、聚珍本均未辑录。

〔一九〕“八十二”,玉海卷一七、 卷一八引同,聚珍本作“八十一”。

〔二0〕“四十二”,聚珍本作“四 十三”,玉海卷一七、卷一八亦引作“四十三”。
 
 
 

   朝会志〔一〕

〔一〕 “朝会志”,史通古今正史篇 记东观汉记撰修始末云:“熹平中,光禄大夫马日磾, 议郎蔡邕、杨彪、卢植著作东观,接续纪传之可成者, 而邕别作朝会、车服二志。”可知东观汉记有朝会志、 为蔡邕所修。此志全佚,未见他书征引,今仅存其目。
 
 
 

   车服志〔一〕

  天子行有□罕。〔二〕文选卷四六 颜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李善注

  永平二年正月,公卿议春南北郊,〔三〕东平王 苍议曰:“孔子曰:〔四〕‘行夏之时,〔五〕乘殷之 路,〔六〕服周之冕。’〔七〕为汉制法。高皇帝始受 命创业,制长冠以入宗庙。光武受命中兴,建明堂,立 辟雍。〔八〕陛下以圣明奉遵,以礼服龙衮,祭五帝。〔
九〕礼缺乐崩,久无祭天地冕服之制。按尊事神祇, 洁斋盛服,敬之至也。日月星辰,山龙华藻,天王衮冕 十有二旒,以则天数;旗有龙章日月,以备其文。今祭 明堂宗庙,圆以法天,方以则地,服以华文,象其物宜 ,以降神明,肃雍备思,博其类也。天地之礼,冕冠裳 衣,宜如明堂之制。”〔一0〕司马彪 续汉书舆服志下刘昭注

  武冠,俗谓之大冠。〔一一〕类 聚卷六七

  贵人、相国绿绶,三采,绿紫白,纯绿圭。〔一 二〕公、侯、将军紫绶,二采,紫白,纯紫圭。〔一三 〕公主封君同。〔一四〕九卿、中二千石青绶,三采, 青白红,纯青圭。〔一五〕千石、六百石黑绶,二采, 青绀,纯青圭。〔一六〕四百、三百、二百石黄绶,一 采,纯黄圭。〔一七〕百石青绀绶,一采,宛转缪织圭 。〔一八〕御览卷六八二

  孝明帝作玭珠之佩,以郊祀天地。〔一九〕书 钞卷一二八

  赐段颎亦帻,故知自上下通服之,皆乌也。厨人 绿,驭人赤,舆辇人黄,驾五辂人逐车色。〔二0〕其 承远游进贤者,施以掌导,谓之介帻。承武弁者,施以 笄导,谓之平巾。事物纪原卷三

〔一〕 “车服志”,据史通古今正 史篇,此志为蔡邕所撰。

〔二〕 “天子行有□罕”,此条海 录碎事卷一0亦引,文字全同。“□”与“罕”皆为鸟 网。此所谓“□罕”,指载网之猎车。文选卷八杨雄羽 猎赋云:“荷垂天之□,张竟□之罘。”又云:“罕车 飞扬,武骑聿皇。”此“□”与“罕”分言,实为同类 之物。李善注云:“罕,□罕也。”

〔三〕 “春”,姚本、聚珍本作“ 举”,误。玉海卷七八、卷八一、卷八二引皆作“春” ,字尚不误。卷六一引作“奏”,与“春”形近致误。

〔四〕 “孔子曰”,见论语卫灵公 篇。 颜渊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以“行夏之时”云云相 答。

〔五〕 “行夏之时”,杨伯峻论语 译注卫灵公篇注云:“据古史记载,夏朝用的自然历, 以建寅之月(旧历正月)为每年的第一月,春夏秋冬合 乎自然现象。周朝则以建子之月(旧历十一月)为每年 的第一月,而且以冬至日为元日。这个虽然在观测天象 方面比较以前进步,但实用起来却不及夏历方便于农业 生产。就是在周朝,也有很多国家是仍旧用夏朝的历法 的。”

〔六〕 “乘殷之路”,“路”与“ 辂”通。殷辂即大辂,汉代祭天,尚乘大辂,东汉称为 桑根车。殷辂较周代车子朴质。孔子生当周代,主张“ 乘殷之路”,是表示崇尚俭朴。左传桓公二年云:“大 辂、越席,昭其俭也。”

〔七〕 “服周之冕”,孔子主张礼 服华美,论语泰伯篇孔子肯定禹“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可证。周冕较前代华美,所以孔子主张“
服周之冕”。

〔八〕 “建明堂,立辟雍”,据本 书光武帝纪载,中元元年,起明堂,辟雍。范晔后汉书 光武帝纪亦云中元元年,“初起明堂、灵台、辟雍”。

〔九〕 “五帝”,据范晔后汉书明 帝纪李贤注引五经通义,指苍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 黄帝含枢纽、白帝白招矩、黑帝协光纪。

〔一0〕“宜如明堂之制”,此条玉 海卷八三亦引,字句极略。据司马彪续汉书舆服志下所 载:“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 玄。汉承秦故。至世祖践祚,都于土中,始修三雍,正 兆七郊。”光武帝时,郊祀天地之礼尚为简朴。至明帝 ,“初服旒冕,衣裳文章,赤舄絇屦,以祠天地”。范 晔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引董巴舆服志亦云:“显宗初服 冕衣裳以祀天地。衣裳以玄上纁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 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卿已下用华虫七章, 皆五色采。乘舆刺绣,公卿已下皆织成。陈留襄邑献之 。”又引徐广车服注云:“汉明帝案古礼备其服章,天 子郊庙衣皂上绛下,前三幅,后四幅,衣画而裳绣。” 明帝在郊祀天地时舆服礼制的改变,当即发自东平王苍 之议。

〔一一〕“武冠,俗谓之大冠”,此 条海录碎事卷五亦引,文字全同。司马彪续汉书舆服志 下云:“武冠,俗 谓之大冠,环 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 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鹖 冠,纱縠单衣。”

〔一二〕“纯绿圭”,司马彪续汉书 舆服志下云:“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三采,绿紫绀 ,淳绿圭,长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与此所载微异 。御览卷六八二引董巴舆服志云:“诸国贵人、相国绿 绶,三采,绿紫白,淳绿圭,长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 。”绶三采之色与东观汉记所载同。

〔一三〕“纯紫圭”,司马彪续汉书 舆服志下云:“公、侯、将军紫绶,二采,紫白,淳紫 圭,长丈七尺,百八十首。”御览卷六八二引董巴舆服 志亦云:“将军紫绶,二采,紫白,淳紫圭,长一丈七 尺,百八十首。”

〔一四〕“公主封君同”,司马彪续 汉书舆服志下云:“公主封君服紫绶。”御览卷六八二 引董巴舆服志亦云公主封君绶制与将军同。

〔一五〕“纯青圭”,司马彪续汉书 舆服志下云:“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三采, 青白红,淳青圭,长丈七尺,百二十首。”御览卷六八 二引董巴舆服志云:“九卿、中二千石,一云青緺绶。 ”

〔一六〕“纯青圭”,司马彪续汉书 舆服志下云:“千石、六百石黑绶,三采,青赤绀,淳 青圭,长丈六尺,八十首。”与此所载略有不同。御览 卷六八二引董巴舆服志所载与司马彪书同。

〔一七〕“一采,纯黄圭”,此二句 原误倒,今据上下文例乙正。御览卷六八二引董巴舆服 志云:“四百 丞、尉,三百长相 ,二百石,皆黄绶,一采,淳黄圭,长丈五尺,六十首 。”亦可证此二句当作“一采,纯黄圭”。又司马彪续 汉书舆服志下云:“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一 采,淳黄圭,长丈五尺,六十首。”

〔一八〕“宛转缪织圭”,原脱“圭 ”字。司马彪续汉书舆服志下云:“百石青绀绶,一采 ,宛转缪织圭,长丈二尺。”御览卷六八二引董巴舆服 志云:“百石青绀绶,一采,宛转缪织圭,长丈二尺。 ”今据二书增补。此条文字上尚引有“掠得羌侯君长紫 绶十七、艾绶二十八、黄绶二枚,皆入簿”诸句,此为 段颎事,已入本书段颎传。

〔一九〕“以郊祀天地”,此条上书 名引作“蔡邕车服志”。蔡邕车服志即东观汉记中车服 志。此条御览卷六九二、唐类函卷一六八引同。

〔二0〕“驾五辂人逐车色”,“驾 五”二字疑为衍文,或文有讹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