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义疏

 

法言义疏十六

    渊骞卷第十一〔疏〕吴曹侍读 元忠云:“汉书艺文志:‘扬雄所序三十八篇。’本注 云:‘法言十三。’此十三篇,即本传之十三卷。文选 班孟坚答宾戏注引作‘十二卷’者,宋祁校本云:‘李 轨注法言本,渊骞与重黎共序。’知轨据汉世传本,重 黎、渊骞并为一篇,故合法言序为十三篇,可由祁校语 得之。”荣按:李本自学行卷第一,至孝至卷第十三, 每卷标题下皆有注语,惟渊骞卷第十一下无文,盖重黎 、渊骞本为一篇,多论春秋以后国君、将相、卿士、名 臣之事,以其文独繁,倍于他篇,故自篇中“或问渊、 骞之徒恶乎在”以下,析为卷第十一。虽自为一篇,然 实即重黎之下半,既非别有作意,遂不为之序。弘范知 其然,故于此卷标题下亦不为之注。艺文志“法言十三 ”,此据卷数言之则然,若论其作意,不数渊骞,则止 十二。答宾戏注引扬雄传:“撰十二卷,象论语,号曰 法言。”此可证旧本汉书此传承用子云自序,其文如此 。卷末所载法言序中之不得别有渊骞序,更不辩自明。 浅人习见通行法言卷数皆为十三,疑雄传“
十二卷”字为“十三”之误,又疑 渊骞独无序为传写阙失,遂改“二”为“三”。且妄造 “仲尼之后,迄于汉道”云云二十八字,为渊骞序,窜 入传中。于是雄传此文不独非子云之真,亦并非孟坚之 旧矣。君直据选注此条,证明重黎、渊骞共序之义,至 为精覈。然谓轨据汉世传本合法言序为十三篇,似亦未 协。李本法言序附孝至之后,明不以为一篇。盖重黎、 渊骞之析为二篇,汉世已然。谓法言序无渊骞序,则是 ;谓十三卷为数序,不 数渊骞, 则非也。

  或问:“渊、骞之徒恶乎在?”曰:“寝。”或 曰:“渊、骞曷不寝?”曰:“攀龙鳞,附凤翼,巽以 扬之,勃勃乎其不可及也。如其寝!如其寝!”〔 疏〕“渊、骞之徒恶乎在”者,学行注云:“徒犹弟子 也。”渊、骞之徒,犹云七十子之弟子。仲尼弟子列传 以颜渊、闵子骞居首,故举渊、骞以统其余也。音义: “恶乎,音乌。”按:七十子皆身通六艺,而其弟子多 不传,故以为问。“寝”者,广雅释诂:“寝,藏也。 ”按:谓湮没不彰也。音义:“曰寝,俗本作‘
曰在寝’,‘在’,衍字。”司马 云:“宋、吴本作‘在寝’。”按:此因未解寝字之义 而妄增者。“攀龙鳞,附凤翼”者,伯夷列传云:“颜 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索隐云:“喻因孔子而 名彰。”即此文所本。巽以扬之,集注本无“巽”字, 云:“宋、吴本作‘
巽以扬之’,今从李本。”是温公 所见监本无此字。今治平本有之,而“巽以扬之”四字 占三格,明是修板挤入。秦校云:“当衍‘巽’字,温 公集注可证。”是也。俞云:“卢氏文弨云:‘李本巽 作翼。’不知翼者即涉上句‘附凤翼’而误衍。温公但 云‘扬,发扬也’,不及翼字之义。是其所据本无‘巽 ’字,亦非别有他字也。今各本皆作‘巽以扬之’,盖 据宋、吴本加,非李本之旧。”荣按:旧监本固无“巽 ”字,然此或传写偶脱,非必李本如此。后汉书光武帝 纪章怀太子注引此文正作“巽以扬之”,(各本皆同。 )则其所据本有“巽”字,为宋、吴本所自出,钱本亦 有之,于义为足。盖下文勃勃乎其不可及也,即承巽字 而言。巽为风,故云勃勃。龙麟、凤翼喻孔子之道,巽 风喻天。言七十子得孔子而师事之,天实助之,以成其 名也。勃勃乎其不可及也,世德堂本作“不可及乎”。 “如其寝!如其寝”者,七十子之成名皆以孔子,七十 子之弟子源远而流益分,不复能有所附丽以成其名,然 则七十子之遭际,岂得与其弟子之遭际相提并论也!

  七十子之于仲尼也,日闻所不闻,见所不见,文 章亦不足为矣。〔疏〕“七十子之于仲 尼也”,司马云:“宋、吴本作‘七十二子’。”按: 孟子云:“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本书学行云:“速 哉!七十子之肖仲尼也。”皆举成数言之,此亦同。宋 、吴本非。“日闻所不闻,见所不见”者,圣人之言行 ,如天道之日新,学者得圣人而师之,其进益无有已时 也。“文章亦不足为矣”者,司马云:“言游孔门者, 务学道德,不事文章。”按:谓七十子不必皆有著述传 于后世,非其才有所不逮,乃日有所不给,亦意有所不 屑也。

  君子绝德,小人绝力。或问“绝德”。曰:“舜 以孝,禹以功,皋陶以谟,非绝德邪?”〔 注〕是皆德之殊绝。“力”。〔 注〕绝力者何?“秦悼武、乌获、任鄙扛鼎抃牛, 非绝力邪?”〔注〕此等皆以多力举重 ,崩中而死,所谓不得其死然。〔疏〕“君子绝德,小 人绝力”者,绝谓不可几及。言君子小人各有其不可几 及者,君子之于德,小人之于力是也。“舜以孝”者, 尧典云:“有鳏在下,曰虞舜,父顽,母嚚,象傲,克 谐以孝。”中庸云:“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 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禹以 功”者,禹贡云:“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左传昭公 篇云:“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 皋陶以谟”者,皋陶谟云:“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谟 明弼谐。’”书序云:“皋陶矢厥谟。”“秦悼武、乌 获、任鄙扛鼎抃牛”者,秦本纪云:“惠王卒,子武王 立。”索隐云:“名荡。”按:本纪称武王者,省言之 。下云“悼武王后出归魏”,又始皇本纪云“悼武王享 国四年,葬永陵”,是以二字为谥也。本纪又云:“武 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 说举鼎绝膑,八月,(按:悼武四年。)武王死,族孟 说。”是乌获、任鄙皆秦悼武王同时人。孟子云:“然 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赵注云:“乌获 ,古之有力人也。”则乌获乃古有力者 之 称。秦悼武王时之乌获,以有力着,因取此名名之耳。 梁氏玉绳汉书人表考云:“案文子自然篇,老子曰:‘ 用众人之力者,乌获不足恃。’是古有乌获,后人慕之 ,以为号也。”樗里子甘茂列传云:“秦人谚曰:‘力 则任鄙,智则樗里。’”音义:“
扛鼎,音江。”司马云:“抃牛, 谓以两牛相击,如抃手状。”按:张平子思玄赋旧注云 :“抃,手搏也。”又通作“卞”,汉书哀帝纪赞苏林 注云“手搏为卞”,是也。然则抃牛即手搏牛之谓。殷 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云:“纣倒曳九牛。” 注“是皆 德之殊绝”。按:司马长卿封禅文:“未有殊尤绝迹可 考于今者也。”是殊、绝义同。 注“此等皆以多力举 重,崩中而死”。按:世德堂本无“此等”二字。秦本 纪:“举鼎绝膑。”集解引徐广云:“一作‘脉’。” 弘范所据史记,字盖作“脉”,故云崩中。内经阴阳别 论云:“阴虚阳搏谓之崩。”王注云:“阴脉不足,阳 脉盛搏,则内崩而血流下。”即其义。史记惟言秦武王 举鼎而死,今按告子孙疏引皇甫士安帝王世说(
当作“世纪”。)云:“秦武王好 多力之士,乌获之徒并皆归焉。秦王于洛阳举周鼎,乌 获两目血出。”则乌获盖亦不得其死。任鄙死状未闻。 白起列传云:“昭王十三年,穣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 中守。”则鄙至昭襄王时犹存。弘范云此等皆以举重死 ,或别有所本。

  或问“勇”。曰:“轲也。”曰:“何轲也?” 曰:“轲也者,谓孟轲也。若荆轲,君子盗诸。”请问 “孟轲之勇”。曰:“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 贱、死生动其心,于勇也,其庶乎!”〔 注〕或人之问勇,犹卫灵公之问陈也。仲尼答以俎豆, 子云应之以德义。〔疏〕“若荆轲,君子盗诸”者,刺 客列传云:“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 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索隐云:“ 轲先齐人,齐有庆氏,则或本姓庆。春秋庆封,其后改 姓贺,此亦至卫而改姓庆尔。荆、庆声相近,故随在国 而异其号也。”又同传正义引燕太子篇云:“荆轲神 勇之人,怒而色不变。”吴云:“为燕 太子刺秦王,以君子之道类之,则大盗耳。”司马云: “比诸盗贼。”按:义详后文。“请问孟轲之勇”,治 平本无“问”字,钱本同,今依世德堂本。“勇于义而 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者,吴云:“ 养浩然之气,勇之大者。”按:“孟子云:‘我四十不 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赵注云 :“孟子勇于德。”又:“孟子云:‘我善养吾浩然之 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 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又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其于勇也,其庶乎”者,荀子性恶云:“天下有 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义。上不循于乱世之 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亡贫穷(一),仁之 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共苦乐之;天下不 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 注 “或人”至“德义”。按:世德堂本“犹”作“若”; “应之以德义”,无“之”字。

(一)“亡”字原本讹作“虽”,据 荀子性恶篇改。

  鲁仲连●而不制,〔注〕高谈以 救时难,功成而不受禄赏。蔺相如制而不●。〔 注〕好义崇理,屈身伸节,辅佐本国,系时之务也。〔 疏〕“鲁仲连●而不制”者,鲁仲连邹阳列传云:“鲁 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官任职 ,好持高节。游于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 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柰何?’平原君曰:‘胜也 何敢言事?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 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 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 ,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新垣衍安在 ?吾请为君责而归之。’鲁仲连见新垣衍曰:‘昔者齐 湣王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 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 之 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 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且秦无已而帝,则且 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夺其 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 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 乎?’于是新垣衍起,再拜谢,不敢复言帝秦。适会魏 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军,秦军遂引而去。于 是平原君欲封鲁连,鲁连辞让。使者三,终不肯受。平 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 ‘所为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 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 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其后二十余年,燕将攻下聊 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 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 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见鲁连书,犹 预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 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 屠聊城,归而言鲁连,欲爵之。鲁连逃隐于海上,曰: ‘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音义 :“●与荡同。”司马云:“宋、吴本‘●’作‘●’ ,‘制’作‘剬’。介甫曰:‘●古荡字,剬古制字。 ’”按:说文:“愓,放也。”古书多假“荡”为之。 ●、●皆“愓”之俗。玉篇:“●,他莽切,直也。” 非此文之义。五帝本纪:“依鬼神以剬义。”正义云: “剬古制字。”梁氏志疑云:“古制字作‘制’,若‘ 剬’,音端,与‘剸’同。则‘剬’乃‘制’之讹矣。 ”按:篆文制作“●”,隶变作“●,传写遂误为“剬 ”耳。●谓自适,制谓自持。鲁仲连●而不制,谓其能 轻世肆志,而不能仕官任职。蔺相如,见重黎疏。制而 不●,谓其能惩忿以先国家之急,而尝为宦者令缪贤舍 人,亦降志辱身矣。司马云:“仲连不以富贵动其心, 而未能忘死生;相如不以死生动其心,而未能忘富贵, 故云然。”温公意以此为承上章而言,故释之如此,然 义似未确。 注“功成而不受禄赏”。按:世德堂本作 “爵赏”。 注“好义崇 理”。 按:世德堂本作“崇礼”。

  或问“邹阳”。曰:“未信而分疑,慷辞免罿, 几矣哉!”〔注〕鸟罟谓之罿,犹人之 缧绁。几,危也。狱中出慷慨之词,得以自免,亦已危 矣。〔疏〕史记邹阳与鲁仲连同传,既论鲁仲连,故遂 及邹阳也。彼传云:“邹阳者,齐人也,游于梁,与故 吴人庄忌夫子、淮阴枚生之徒交,上书,而介于羊胜、 公孙诡之间。胜等忌邹阳,恶之梁孝王。孝王怒,下之 吏,将欲杀之。邹阳客游,以谗见禽,恐死而负累,乃 从狱中上书。书奏梁孝王,孝王使人出之,卒为上客。 ”太史公曰:“邹阳辞虽不逊,然其比物连类,有足悲 者,亦可谓抗直不挠矣。”“未信而分疑”者,宋云: “言未为梁王所信,方为其所疑,虽能分解以免,固亦 危矣。”司马云:“孔子称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 也。阳初仕梁,未为孝王所信,而深言以触机事,分取 孝王之疑,故曰未信而分疑。”吴胡部郎玉缙云:“疑 ,谤也。未信而分疑,未信而致与人分谤也。邹阳云: ‘为世所疑。’谓为世所谤,杨子盖本此。”荣按:邹 阳书云:“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 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夫精 变天地,而信不喻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 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 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悟也。愿大王孰察之!’”是 书意以疑、信对举,疑即不信之谓。曲礼:“分争辩讼 。”郑注云:“分、辩皆别也。”然则分疑即辩疑,似 以宋义为长。“慷辞免罿”者,音义:“慷辞,苦两切 。免罿,音冲。”按:说文:“
抗,扞也。”引伸为不诎之义。慷 辞即抗辞,史云邹阳辞不逊,及云抗直不挠,是也。“ 几矣哉”者,音义:“几矣,音机。”按:重黎云:“ 如辩人,几矣!”与此同义。 注“鸟罟谓之罿”。按 :说文:“罿,罬也”;“罬,捕鸟覆车也”。尔雅释 器:“罬谓之罦。罦,覆车也。”郭云:“今之翻车也 ,有两辕,中施罥 以捕鸟。”王 氏筠说文释例云:“覆车,吾乡谓之翻车,不用罔目, 以双绳贯柔条,张之如弓,绳之中央缚两竹,竹之末箕 张亦以绳贯之,而张之以机。机上系蛾,鸟食蛾则机发 ,竹覆于弓,而●其项矣。以其弓似半轮,故得车名。 ” 注“狱中出慷慨之辞”。按:弘范读慷如字,故以 为慷慨之辞。慷即“□”之俗,说文:“慷,慨也。” 又“慨”篆下云:“慷慨,壮士不得志也。”然“慷辞 ”字明用史公邹阳传赞语,意非慷慨之谓,此注似失其 义。

  或问:“信陵、平原、孟尝、春申益乎?”曰: “上失其政,奸臣窃国命,何其益乎!”〔 注〕当此四君之时,实皆有益于其国,而杨子讥之者, 盖论上失其政,故辩明之。〔疏〕“信陵、平原、孟尝 、春申益乎”者,信陵君列传云:“魏公子无忌者,魏 昭王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厘王即位 ,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 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 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 ,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 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从车骑,虚左,自迎 夷门侯生,侯生遂为上客。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 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 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 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 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 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 望。公子患之,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 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公子诚请 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 却秦。’公子从其计,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公子 行,侯生曰:‘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 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公子遂行。至邺,矫魏 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 □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 军 ,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 存赵。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 也,使将将其军归魏,而独与客留赵,十年不归。秦日 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人往请公子,公子归救魏 。魏王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 外。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 于魏王。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 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索隐云:“地理志无信陵,或曰是乡邑名。”又平原 君虞卿列传云:“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 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 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秦之 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平原君已定从而归 ,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 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 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 以飨士。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李同遂与三千 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 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 卒,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又孟尝君列传云:“孟 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 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相齐十一年,宣王卒 ,泯王即位,封田婴于薛。文承间问其父婴曰:‘君用 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 门下不见一贤者,文窃怪之。”于是婴乃礼文,使主家 ,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 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而文果代立于薛, 是为孟尝君。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 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 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 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齐泯王二十五年,卒 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 曰:‘孟尝君 贤,而又齐族也, 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秦昭王乃止,囚 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姬曰 :‘
妾愿得君狐白裘。’孟尝君有一狐 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 。客有能为狗盗者,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 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 孟尝君得出,即驰去。夜半至函谷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孟尝君恐追至,客有能为鸡鸣,而鸡尽鸣,遂发传出 。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齐泯 王不自得,以其遣孟尝君。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 。居数年,人或毁孟尝君于齐泯王,孟尝君因谢病归老 于薛。后齐泯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 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 。齐泯王亡在莒,遂死焉。齐襄王立,而孟尝君中立于 诸侯,无所属。齐襄王新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 一)。薛公卒,谥为孟尝君。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 薛,孟尝绝嗣,无后也。”索隐云:“孟尝袭父封薛, 而号曰孟尝君。此云谥,非也。孟,字;尝,邑名。尝 邑在薛之旁。”按:文袭父封,本为薛公,别号孟尝君 ,死而遂以为谥,犹父谥靖郭君之比,谥亦号也。又春 申君列传云:“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 学博闻,事楚顷襄王,使于秦。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 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适至于秦,闻秦之计。当是 之时,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 ,东至竟陵。楚顷襄王东徙,治于陈县。黄歇恐一举而 灭楚,乃上书说秦昭王,昭王乃止白起而谢韩、魏,发 使赂楚,约为与国。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 质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于是黄歇乃说应侯 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 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应侯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 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为 太 子计,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 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愿赐 死。秦因遣黄歇。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 ,是为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是时齐有孟 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 ,以相倾夺,辅国持权。春申君为楚相四年,秦破赵之 长平军四十余万;五年,围邯郸,楚使春申君将兵往救 之,秦兵亦去。春申君相楚八年,北伐灭鲁,以荀卿为 兰陵令。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 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 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 春申君以此益疏。楚于是去陈,徙寿春。楚考烈王无子 ,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进之楚王(二),闻其不宜子, 恐久无宠,求事春申君为舍人,乃进其女弟,即幸于春 申君。知其有身,乃与其女弟谋,承间以说春申君曰: ‘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祸且及身。今妾自 知有身矣,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妾赖天有子男, 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 ?’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 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李园恐春申君语 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春申君相二十五年 ,楚考烈王卒,李园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 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 吏尽灭春申君之家。”正义云:“四君封邑检皆不获, 唯平原有地,又非赵境,并盖号谥,而孟尝是谥。”“ 上失其政,奸臣窃国命,何其益乎”者,汉书游侠传云 :“古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自卿大夫以至于庶人, 各有等差。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孔子曰:‘ 天下有道,政不在大夫。’百官有司,奉法承令,以脩 所职。失职有诛,侵官有罚。夫然故上下相顺,而庶事 理焉。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桓、文之后,大 夫世权,陪臣执命。陵夷 至于战 国,合从连衡,力政争彊。繇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 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埶,竞为游 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皆以取重诸侯,显名天下, 搤□而游谈者,以四豪为称首。于是背公死党之议成, 守职奉上之义废矣。”按:孟坚此论,原本儒术,可为 此文之义疏。

(一)“亲”下原本有偏书小字“句 ”,盖作者以示句读,今删。

(二)“王”下原本有偏书小字“句 ”,盖作者以示句读,今删。

  樗里子之知也,使知国如葬,则吾以疾为蓍龟。 〔注〕疾者,樗里子之名。死葬,豫言 后当有两天子宫夹我,果如其言。使其策算国事如之, 则吾以疾为蓍龟者,有为有行动而问焉。〔疏〕“樗里 子之知也”,世德堂本“知”作“智”。按:音义出“ 之知”,云:“音智,下‘知国’如字。”明不作“智 ”。樗里子甘茂列传云:“樗里子者,名疾,秦惠王之 弟也。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秦惠王卒,太 子武王立,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秦武王卒, 昭王立,樗里子又益尊重。昭王七年,樗里子卒,葬于 渭南章台之东,曰:‘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 。’樗里子疾室在于昭王庙西,渭南阴乡樗里,故俗谓 之樗里子。至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 库正直其墓。秦人谚曰:‘力则任鄙,智则樗里。’” 索隐云:“樗,木名也,音摅。高诱曰:‘其里有樗树 ,故曰樗里。’然疾居渭南阴乡之樗里,故号曰樗里子 。又纪年则谓之褚里疾。”“使知国如葬,则吾以疾为 蓍龟”者,世德堂本作“使知国如知葬”。樗里子为秦 相,未闻有所益于国,而独以知葬闻,是其智不足称也 。盖谓樗里子知葬云云者,本秦人传言之妄,此不斥其 妄,而惜樗里子之不能用其智于国,明传言即非妄,亦 不可以为智也。袁彦伯三国名臣序赞(一):“思同蓍 蔡。”李注引此文作“樗里之智也,使知国若葬,吾以 疾为蓍蔡也”。似旧本“龟”作“蔡”。论语:“臧文 仲居蔡。”苞云:“蔡,国君之守龟也。出蔡地,因以 为名焉。” 注“
疾者”至“问 焉 ”。按:世德堂本此注全删。“策算”钱本作“算策” 。

(一)“彦伯”二字原本互倒,据文 选改。

  “周之顺、赧,以成周而西倾;秦之惠文、昭襄 ,以西山而东并,孰愈?”曰:“周也羊,秦也狼。” “然则狼愈与?”曰:“羊、狼一也。”〔 注〕过犹不及,两不与也。〔疏〕“周之顺、赧,以成 周而西倾”者,音义:“周之顺、赧,诸本皆作‘顺、 赧’,顺靓王及赧王也。俗本作‘周之倾’,字之误也 。史记作‘慎靓王’,索隐作‘顺靓王’,或是‘慎’ 转为‘顺’。赧,奴板切。”司马云:“
宋、吴本作‘周之倾赧’。”按: 周本纪:“显王崩,子慎靓王定立。”梁氏志疑云:“ 晋常璩华阳国志作‘慎王’,而路史前纪注引志作‘静 王’,又作‘顺王’,盖单称之耳。靓即静字,顺与慎 通。”按:逸周书谥法:“慈和遍服曰顺。”别无“慎 ”字,明慎即顺也。作“倾”者,顺、倾形近,兼涉下 文“西倾”字而误。本纪又云:“
慎靓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 按:详重黎疏。成周,周敬王至顺靓王所都之东周也。 自春秋至战国,东周凡三:其一,平王以后所都之王城 也。诗黍离序郑笺云:“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 ,王城也,谓之东周。”是也。其二,敬王以后所都之 成周也。公羊传昭公篇云:“王城者何?西周也。成周 者何?东周也。”是也。其三,考王之弟之孙所封之巩 也。周本纪索隐云:“西周,河南也。东周,巩也。” 是也。汉时,王城为河南县,成周为雒阳县,巩为巩县 ,并属河南郡。宋云:“平王东迁于洛,即周公所营之 王城,是谓成周。”此误以河南县与雒阳县牵合为一也 。周本纪:“王赧徙都西周。”正义云:“敬王从王城 东徙成周,十世至王赧,从成周西徙王城。”然则王赧 之时已去成周而复都王城,此云以成周西倾者,因兼举 顺靓王,从其前者言之耳。西倾谓王赧奔秦,(本纪书 “西周君”。正义以为西周武公,误也。)尽献其邑三 十六,口三万,是也。“秦之惠文、昭襄以西山而东并 ”者,秦本纪:“孝公卒,子惠文君立。”索隐云:“ 名驷。”又本纪:“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立 异 母弟,是为昭襄王。”索隐云:“名则,一名稷,武王 弟。”按:武王即悼武王,为惠文君子,昭襄为悼武弟 ,亦惠文子也。吴云:“秦都雍州,西山在焉,而东灭 周,故曰东并。”本纪曰:“文公卒,葬西山。”按: 秦文公葬地,据集解引皇甫谧云,在今陇西之西县,则 当今甘肃巩昌府西和县境。此文西山,不当指此。易随 “上六,王用亨于西山”,又升“六四,王用亨于岐山 ”,毛氏奇龄仲氏易云:“西山者,岐山也。”焦氏循 易章句亦云:“岐山犹西山也。”然则此即用易文,西 山犹云岐山耳。地理志:“右扶风美阳,禹贡岐山在西 北中水乡,周太王所邑。”音义:“东并,音并。”新 书过秦云:“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 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秦本纪云:“昭襄王五十一年,西周君 走来自归,顿首受罪。”按:不云庄襄、始皇者,以周 之亡在昭襄之世也。“孰愈”者,问道云:“或问:‘ 狙诈与亡孰愈?’曰:‘
亡愈。’”故复发此问。“周也羊 ,秦也狼”者,国策楚策云:“夫秦虎狼之国也。”“ 然则狼愈与”者,既无许周之文,故更疑强胜于弱也。 “羊、狼一也”者,宋云:“言周以不道而弱,秦以不 道而强,强与弱虽异,而不道一也。”

  或问:“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 堑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力不足而死有余,忠不足 相也。”〔注〕相,助也。虽尽一身之 节,而残百姓之命,非所以务民之义。〔疏〕“蒙恬忠 而被诛”者,蒙恬列传云:“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 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骜子武,武子曰恬 ,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 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 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 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 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 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恬任 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 之争焉。始皇 欲游天下,道九原 ,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 ,千八百里,道未就。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 海上,北走琅邪。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始皇 至沙丘崩。中车府令赵高乃与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阴谋 ,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 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还报。毅还 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胡亥听而系蒙毅 于代,前已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 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胡亥令蒙毅 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 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遂杀之。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 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 ,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 其势足以倍畔。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 以不忘先主也。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 臣逆乱,内陵之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 ,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 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 。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 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堑山堙谷” 者,音义:“堑山,七艳切。”按:世德堂本作“堑” 。说文:“堑,坑也。”堑即堑之别体,史记亦作“堑 ”。说文:“垔,塞也。”俗字作“湮”。“起临洮, 击辽水”者,音义:“临洮,音叨(一)。”按:地理 志:“陇西郡临洮,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抱罕,东入河 。禹贡西倾山在县西(二),南部都尉治也。今甘肃巩 昌府岷州,秦长城起州西。秦校云:“‘击’当作‘系 ’。系,属也。史记云属之辽东,不作‘击’,可知。 但各本皆误,或治平初刻已如 此 。”俞云:“击字无义,疑‘罄’字之误。尔雅释诂: ‘罄,尽也。’言起临洮,而尽辽水也。史记作‘起临 洮,至辽东’,‘至’即尽义。”按:秦说是也。地理 志:“辽东郡望平,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 千二百五十里。”按:今辽河有东、西二源,自边外合 流而南,迳开原、铁岭县西,又迳承德、辽阳、海城之 西,又南入海。“力不足而死有余”,司马依宋、吴本 ,“死”作“尸”。俞云:“力者,功也。周官司勋‘ 治功曰力’,是也。言蒙恬为秦筑长城,无救于秦之亡 ,以论功则不足,以致死则有余矣。故曰力不足而死有 余。宋、吴本‘死’作‘尸’,误也。温公从之,非是 。”按:宋、吴本固非,俞义亦未安。力不足而死有余 ,谓用民之力而不惜民之死,民力匮而死者多耳。太史 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 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 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 此时彊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使之和, 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即此文之义 。忠不足相也,音义:“相,息亮切。”按:“相”疑 “称”之驳文,传写误耳。 注“相,助也”。按:俞 云:“说文木部:‘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 可观者,莫可观于木。’是相与观义近。忠不足相也, 犹曰忠不足观也。不曰观而曰相,子云好为艰深之辞故 耳。李注训相为助,将谁使助之乎?失杨旨矣。”荣按 :弘范以相为助,犹云赞也,义虽稍纡,然固可通。曲 园训为观,而以此为子云好作艰深之辞,尤谬。

(一)“叨”字原本作“洮”,音近 ,且涉上文“临洮”而讹,今据音义改。

(二)“西”下原本有偏书小字“句 ”,盖作者以示句读,今删。

  或问:“吕不韦其智矣乎,以人易货?”〔 注〕吕不韦,阳翟贾人也,出千金以助子楚,子楚既立 ,不韦相之。曰:“谁谓不韦智者与?以国易宗。 〔注〕虽开列封,先笑后愁;身既鸩死 ,宗族窜流。不韦之盗,穿窬之雄乎?〔 注〕不以其道,非盗如何?穿窬也者,吾见担石矣 ,未见雒阳也。”〔注〕雒阳,不韦所 国 地也。揭雒阳而行天下,岂徒 担石乎?〔疏〕“吕不韦其智矣乎?以人易货”者,吕 不韦列传云:“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 贵,家累千金。秦昭王太子死,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 。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中男名子楚,(按:本名异人 。)为秦质子于赵,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志。吕 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 子楚,说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 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适嗣者,独华阳 夫人耳。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 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 立子为适嗣。’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 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 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日夜泣思 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承太子闲,从容言子楚质于赵 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妾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 以为适嗣,以托妾身。安国君许之。秦昭王五十年,使 王齮围邯郸急,赵欲杀子楚。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 百斤予守者吏,得脱,亡赴秦军,遂以得归。秦昭王五 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 为太子。秦王立一年薨,谥为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 是为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 阳十万户。”此以人易货之事。传“奇货可居”下集解 云:“以子楚方财货也。”正义引战国策(按:秦策文 。)云:“濮阳人吕不韦贾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谓 其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 赢几倍?’曰:‘百倍。’‘立主定国之赢几倍?’曰 :‘无数。’不韦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饱食; 今定国立君,泽可遗后世,愿往事之。’”是其义也。 “谁谓不韦智者与?以国易宗”者,传又云:“庄襄王 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仲父。始 皇九年,有告嫪毐常与太后私乱,事连相国吕不韦。九 月,夷嫪毐三族。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就国河南 。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 为变,乃赐文信侯 书曰:‘君何 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 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 酖而死。”此以国易宗之事。国谓雒阳。以国易宗,谓 得雒阳之封,而终乃身诛而家族徙也。“不韦之盗”, 世德堂本作“吕不韦之盗”。“穿窬之雄乎”者,音义 :“窬,音逾。”论语云:“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 其犹穿窬之盗也与!”孔注云:“穿,穿壁也;窬,窬 墙也。”皇疏云:“窬,窦也。”“吾见担石矣,未见 雒阳也”者,音义:“担石,都滥切,又都甘切。”按 :说文:“儋,何也。”今字作“担荷”。汉书蒯通传 :“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应劭云:“齐人名 小甖为儋,受二斛。”晋灼云:“石,斗石也。”颜云 :“儋,音都滥反。或曰儋者,一人之所负担也。”地 理志云:“河南郡雒阳。”颜注引“鱼豢云:‘汉火德 忌水,故去“洛”“水”,而加“隹”。如鱼氏说,则 光武以后改为“雒”字也’。”说文“洛”篆下段注云 :“雍州洛水,豫州雒水,其字分别,自古不紊。许书 水部下不举豫州水,尤为二字分别之证。后人书豫水作 ‘洛’,其误起于魏。裴松之引魏略曰:‘黄初元年, 诏以汉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魏于行次为 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 隹而加水,变雒为洛。’此丕妄言,以掩己纷更之咎, 且自诡于复古。自魏至今,皆受其欺。”又“雒”篆下 注云:“自魏黄初以前,伊、雒字皆作此,与雍渭、洛 字迥判。”汪氏之昌青学斋集云:“洛水有二原,祇作 ‘洛’,其作‘雒’者,假借字。文选江赋:‘聿经始 于洛、汭。’李善注:‘洛与雒通。’恐亦古有其说。 就汉碑考之,孔和碑‘奏雒阳宫’,韩敕碑‘河南雒阳 史晨奏铭钩河擿雒’,此皆假‘雒’为‘洛’;袁良碑 ‘隐居河、洛’,仍作‘洛’字。说文羽部‘翚’注: ‘一曰伊、雒而南,雉五辨皆备曰翚。’隹部则云:‘ 伊、洛而南曰翚。’一作雒,一作洛,尤雒、洛两字容 得通假之一证。以例经传之伊、雒,则古不必定作‘伊 、雒’也。”按:托名□帜,本无正字,伊、雒虽水名 ,其文不必皆从水。古“伊、雒”字作“雒”者,所以 别于“渭、洛”之“洛”,不得以“洛”为正,而“雒 ”为假也。雒阳故城在今河南河南府洛阳县东北二十里 。秦本纪:“昭襄王五十一年,秦使 将 军摎攻西周,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 十六城,口三万。”又:“庄襄王元年,东周君与诸侯 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界至大梁, 初置三川郡。”集解引“韦昭云:‘有河、洛、伊,故 曰三川。’骃按:地理志,汉高祖更名河南郡。”则庄 襄王时尽有东、西周地,故得以雒阳为不韦封国也。吴 云:“穿窬者伺慢藏,而得之不过一担一石,而不韦伺 人颜色,而取雒阳之封,是其雄也。” 注“吕不韦, 阳翟贾人也”。按:此本史记列传。彼索隐云:“翟, 音狄,俗又音宅。地理志:县名,属颍川。战国策以不 韦为濮阳人,又记其事迹亦多与此传不同。班固虽云太 史公据战国策,然为此传当别有所闻见,故不全依彼说 。或者刘向定战国策时以己异闻改易彼书,遂令不与史 迁记合也。”荣按:阳翟,战国时为韩都,今河南开封 府。禹州治濮阳,为卫都,今直隶大名府开州西南。史 称不韦“阳翟大贾”,不云“阳翟人”,则不韦乃卫人 而贾于韩者。国策就生地言,史记就贾地言,本无不合 。至事迹偶有异同,则史公齐整百家,不必专采一书, 刘子政校书,必无据异闻改易正文之理。司马贞说殊谬 。 注“虽开”至“窜流”。按:世德堂本“开”误“ 闻”,此弘范以列封字释国,谓不韦得雒阳之封而陨其 宗也。吴云:“徼取国权,以易宗族。”司马云:“贪 国权而丧其宗。”则皆以国为国权,与弘范义异。班孟 坚答宾戏云:“吕行诈以贾国,秦货既贵,厥宗亦坠。 ”语意本此。似孟坚解“以国易宗”亦与司封、温公同 。注“非盗如何”。按:治平本作“何如”,今依世德 堂本。如之为言,而也。非盗如何,犹云非盗而何。学 行注云:“卖者欲贵,买者欲贱,非异如何?”问明注 云:“人所不能,非难如何?”孝至注云:“自然之美 ,非至如何?”文义并同。 注“雒阳”至“石乎”。 按:秦策云:“子楚立,以不韦为相,号曰文信侯,食 蓝田十二邑。”盖初封蓝田,及秦使不韦灭东周,乃以 雒阳为其封国也。庄子胠箧释文引三苍:“揭,举也, 儋也,负也。”小尔雅广言:“荷,揭担也。”揭雒阳 而行天下,喻以雒阳为担石也。

  “秦将白起不仁,奚用为也?”“长平之战,四 十万人死,蚩尤之乱,不过于此矣。原野猒人之肉,川 谷流人之血,将不仁,奚用为!”〔注 〕奚,何。“翦?”〔注〕问王 翦何将也。曰:“始皇方猎六国,而翦牙欸。”〔 注〕咀噬用牙,言其酷也。欸者,绝语,叹声。〔疏〕 “秦将白起”者,音义:“秦将,子亮切,下同。”按 :白起王翦列传云:“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 昭王。昭王十三年,为左庶长。其明年,为左更,迁为 国尉。明年,为大良造。后迁为武安君。四十八年,韩 、赵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 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 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 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于是应侯言于秦王, 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正月,皆罢兵。武安 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其九月,秦复使王陵攻赵。 四十九年正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武安君终辞不肯 行,遂称病。秦围邯郸不能拔,军多失亡,秦王彊起武 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 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秦王乃使人遣白 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 、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 ,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一)。死而非其罪,秦人怜 之,乡邑皆祭祀焉。”“长平之战,四十万人死”者, 列传云:“四十七年,秦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 走赵。赵军长平,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廉颇坚壁以 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 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 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因使赵括代 廉颇将,以击秦。秦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赵括 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赵军逐 胜 ,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 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 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 至。秦王闻赵食道绝,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 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 食。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 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已拔上党,上党民不 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 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 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彼集解云:“长平在泫氏。” 索隐云:“地理志泫氏在上党郡也。”正义云:“长平 故城在泽州高平县西北一里也。”水经注沁水篇引上党 记云:“长平城在郡之南,秦垒在郡之西,二军共食流 水,涧相去五里。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 为台,崔嵬桀起,今仍号之曰白起台。城之左右沿山亘 堤,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余里,悉秦、赵故垒,遗 壁旧存焉。”按:上党,今山西泽州府地;泫氏,今泽 州府高平县。长平故城,在县西北。四十万人死,后汉 书班固传章怀太子注引作“坑四十万人”,文选班孟坚 东都赋李注引与今各本同。“蚩尤之乱,不过于此矣” 者,吕刑云:“
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五 帝本纪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蚩尤最为暴,莫 能伐。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 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 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正义引龙鱼河图云:“黄帝 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 食沙,造五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原野猒人 之肉,川谷流人之血”者,说文:“猒,饱也。从甘, 从●。”会意,甘亦声。古书多以“厌”为之。东都赋 用此语,后汉书班固传作“猒”,章怀注引法言同,明 旧本法言如此。世德堂本作“厌”,文选及李注引法言 同。盖校书者以少见“猒”字改之。国策秦策云:“白 起北坑马服,诛屠四十余万之众,流血成川,沸声若雷 。”“将不仁,奚用为”者,司马云:“用将所以救乱 诛暴。”是 也。“翦”者,史记 王翦与白起同传,故因论起而遂及翦也。列传云:“王 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八 年,翦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 。明年,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辽东,翦遂定燕、 蓟而还。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于是王翦将六十万 人击荆,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项燕,荆兵遂败走 ,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 地为郡县。”“始皇方猎六国,而翦牙”者,王翦与其 子贲同时为秦将,六国表始皇十九年,王翦拔赵,虏王 迁;二十二年,王贲击魏,得其王假,尽取其地;二十 四年,王翦、蒙武破楚,虏其王负刍;二十五年,王贲 击燕,虏王喜;二十六年,王贲击齐,虏王建,初并天 下。总覈六国,惟韩为内史胜所灭,其余五国悉见灭于 王翦父子,故太史公云:“王翦为秦将,夷六国。”是 始皇为虎狼,而翦为之牙也。音义:“牙欸,乌开切, 又许介切。”按:说文:“欸,訾也。”朱氏通训定声 云:“实与‘诶’同字。”按:说文:“诶,可恶之词 也。”苍颉训诂:“欸,恚声也。”亦以“欸”为之, 今犹有此语。南人读乌开切,音如哀;北人读许介切, 音如●也。 注“欸者,绝语,叹声”。按:弘范读欸 单字为句,不与上文相连。音义出“牙欸”,乃摘正文 二字为识,非以牙欸连读。吴云:“牙欸,谓切齿而怒 也。”失之。

(一)“月”下原本有偏书小字“句 ”,盖作者以示句读,今删。

  或问:“要离非义者与?不以家辞国。”曰:“ 离也,火妻灰子,以求反于庆忌,实蛛蝥之靡也,焉可 谓之义也?”〔注〕义者,臣子死节乎 君亲之难也。离由平人而焚烧妻、子,诈为吴雠,求信 于庆忌,反而刺之,若蜘蛛之小巧耳。“政?”〔 注〕问聂政。“为严氏犯韩,刺相侠累,曼面为姊 ,实壮士之靡也,焉可谓之义也?”〔 注〕侠累,韩相名也。“轲?”〔 注〕问荆轲。“为丹奉于期之首、燕督亢之图,入 不测之秦,实刺客之靡也,焉可谓之义也?”〔 注〕三士所死,皆非君亲之难也。非义之义,君子不为 也。〔疏〕“要 离非义者与?不 以家辞国”者,音义:“要离,一遥切。”吕氏春秋忠 廉云:“吴王欲杀王子庆忌,而莫之能杀,吴王患之。 要离曰:‘臣能之。’吴王曰:‘汝恶能乎?吾尝以六 马逐之江上矣,而不能及;射之矢,左右满把,而不能 中。今汝拔剑则不能举臂,上车则不能登轼,汝恶能? ’要离曰:‘士患不勇耳,奚患于不能?王诚能助,臣 请必能。’”高注云:“吴王阖闾先篡庶父僚,而即其 位。庆忌者,僚之子也,故欲杀之。庆忌有力捷疾而人 皆畏之,无能杀之者。”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云:“要离 曰:‘臣国东千里之人,臣细小无力,迎风则僵,负风 则伏,大王有命,臣敢不尽力。’王曰:‘庆忌明智之 人,归穷于诸侯,不下诸侯之士。’要离曰:‘臣闻安 其妻子之乐,不尽事君之义,非忠也;怀室家之爱,而 不除君之患者,非义也。臣诈以负罪出奔,愿王戮臣妻 、子,断臣右手,庆忌必信臣矣。’”此不以家辞国之 事。“离也,火妻灰子,以求反于庆忌”者,音义:“ 求反,俗本脱‘求’字。”按:世德堂本无“求”字。 公羊传哀公篇:“其易奈何?诈反也。”解诂云:“反 ,报也。”求反于庆忌,谓求报偿其火妻灰子之事于庆 忌之身也。忠廉云:“吴王曰:‘诺。’明旦,加要离 罪焉,挚执妻、子而焚之,扬其灰。要离走,往见王子 庆忌于卫。王子庆忌喜曰:‘吴王之无道也,子之所见 也,诸侯之所知也。今子得免而去之,亦善矣。’要离 与王子庆忌居,有间,谓王子庆忌曰:‘吴之无道也愈 甚,请与王子往夺之国。’王子庆忌曰:‘
善。’乃与要离俱涉于江,中江, 拔剑以刺王子庆忌。”毕氏沅校云:“左氏哀二十年, 传云:‘庆忌适楚。’此与吴越春秋皆云在卫。”荣按 :阖闾内传云:“庆忌死,要离渡至江陵,愍然不行, 遂投身于江。未绝,从者出之。要离乃自断手足,伏剑 而死。”若自卫返吴,不得远经江陵,当依左传作在楚 也。“实蛛蝥之靡也”者,音义:“蛛蝥,俗本作‘蛛 螫’,误。贾谊新书曰:‘蛛蝥作网。’蝥,音矛。” 按:新书礼篇文。“蛛”亦作“□”。方言:“□□, □蝥也。”“靡”治平本作“劘”,钱本同。秦校云: “‘劘’当作‘靡’。”按:下文壮 士 之靡、刺客之靡,字皆作“靡”,此不当歧出。世德堂 本作“靡”,今据改。俞云:“靡与为古音相近,故广 雅释诂云:‘靡,为也。’蛛蝥之靡即蛛蝥之为,犹曰 是乃蛛蝥之所为耳。下文两‘靡’字义同。”舍弟东宝 云:“左太冲吴都赋:‘其邻则有任侠之靡,轻訬之客 。’刘注‘靡,美也’,引法言‘刺客之靡’。靡、美 声义略近,凡训美善者,皆有雄长之义。广雅:‘英, 美也。’王氏疏证引‘百人曰俊,千人曰英’。然则蛛 蝥之靡犹云蛛蝥之雄,与上文穿窬之雄,下文滑稽之雄 同义。”按:东说是也。靡、美一声之转。“政”世德 堂本作“政也”。按:刺客列传云:“聂政者,轵深井 里人也。”“为严氏犯韩,刺相侠累,曼面为姊”者, 音义:“
为严,于伪切。下‘为姊’、‘为 丹’同。刺相,息亮切,下‘董相’同。曼面,谟官切 ,涂面。”按:列传云:“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 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严仲子至门,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聂政惊怪其 厚,固谢严仲子。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言曰:‘臣有 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 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得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 有求望邪?’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 ,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严仲 子固让,聂政竟不敢受也。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 除服,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 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 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之,曰:‘臣之仇 韩相侠累,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甚多,居处兵卫甚 设,臣欲使人刺之,众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 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
韩之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 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遂谢车 骑、人徒,独行仗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 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 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 肠,遂以死。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 ,购问莫知谁子。政姊荣闻人有刺韩相者,乃于邑曰:‘
其是吾弟与?’立起如韩之市,而 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
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严仲子 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士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 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索隐:“从,音踪。”)妾 其柰何畏殁身之诛,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 呼天者三,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索隐引高诱云: “严遂,字仲子。”又云:“按表,聂政杀侠累在列侯 三年。列侯生文侯,文侯生哀侯,凡更三代。哀侯六年 为韩严所杀,今言仲子事哀侯,恐非其实。”按:事亦 见国策韩策,在烈侯时。严仲子,策作“严遂”;侠累 ,策作“傀”;姊荣,策作“嫈”。俞云:“曼当读为 镘。尔雅释宫:‘镘谓之杇。’说文木部:‘杇,所以 涂也。’是镘者,所以涂之具,故涂即谓之镘。镘面者 ,涂面也。音义说得之。”按:传作“皮面”,韩策同 ,盖“柀”之假。说文:“柀,析也。”谓破析其面, 不欲令人识之。此云曼面者,曼谓曼漶。子云自序云: “为其泰曼漶而不可知。”张晏云:“曼,音满。”颜 云:“曼漶,不分别貌。”是也。“轲”世德堂本作“ 轲也”。按:荆轲见前。“为丹奉于期之首、燕督亢之 图,入不测之秦”者,音义:“督亢,音刚。”刺客列 传云:“荆轲既至燕,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秦日出 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 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武对曰 :‘请入图之。’居有间,秦将樊于期得罪于秦王,亡 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愿太子疾遣樊将军 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 ,(索隐:“购,读与‘媾’同。”)其后迺可图也。 ’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 臾。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其为 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 于田先生。’田光乃造焉。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 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虽然,光不敢以 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 结交于荆卿。’荆轲遂见太子,太子避席顿 首 ,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 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燕小弱,数困于兵,今 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 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 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 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 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 命,唯荆卿留意焉。’荆轲许诺。久之,秦将王翦破赵 ,虏赵王,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 恐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 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 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 ,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一)。’乃遂私见 樊于期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于期乃前曰:‘为之柰何?’荆轲曰:‘愿 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 ,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 ’樊于期遂自刭。太子闻之驰往,既已不可柰何,乃遂 盛樊于期首函封之。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 ,(当重“人”字,燕策可证。)不敢忤视,乃令秦舞 阳为副。于是荆轲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 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秦王大喜,乃朝服 ,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 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 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 ,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左右乃曰: ‘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 ,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铜柱。秦王复击轲, 轲被八创,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 ,诏王翦军以伐燕。后五年,秦卒灭 燕 。”按:亦见国策燕策。樊于期,武梁祠画象作“樊于 其”。列传集解引“徐广云:‘方城县有督亢亭。’骃 按:刘向别录曰:‘督亢,膏腴之地。’”索隐引司马 彪郡国志云:“蓟县方城有督亢亭。”正义云:“督亢 坡在幽州范阳县东南十里,今固安县南有督亢陌,幽州 南界。”燕世家集解云:“督亢之田在燕东,甚良沃, 欲献秦,故画其图而献焉。”水经注巨马水篇云:“巨 马水又东迳督亢泽,泽苞方城县,县故属广阳,后隶于 涿。郡国志曰:‘
县有督亢亭。’孙畅之述画有督亢 地图,言燕太子丹使荆轲齎入秦,秦王杀轲,图亦绝灭 。”按:方城故城在今顺天府固安县南。入不测之秦, 用荆轲语,彼传云“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彊秦”也。  注“若蜘蛛之小巧耳”。按:治平本“小巧”上有“虫 ”字,衍也;钱本无,世德堂本亦无。弘范训靡为细, 故云尔。小尔雅广言:“靡,细也。”然壮士之靡、刺 客之靡似不得训为细,则此注亦未安也。” 注“问聂 政”。按:世德堂本无此注。注“侠累,韩相名”。按 :广韵“侠”字注云:“任侠。又姓,战国策有韩相侠 累。”则以侠为姓,然侠累,韩君之季父,侠非其姓可 知。或侠累之后以侠为氏耳。又韩策作“傀”,广韵误 以史记为国策也。韩非子内储说作“廆”,即“
傀”之异文。侠累之“侠”,索隐 音古挟反,则与任侠字异读。疑侠累为廆,犹寿梦为乘 之比,急言之曰傀,曰廆,缓言之曰侠累耳。古今人表 作“侠絫”。注“非义之义,君子不为也”。按:孟子 云:“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

(一)“子”下原本有偏书小字“句 ”,盖作者以示句读,今删。

  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 中国者各十余年,是夫?”曰:“诈人也,圣人恶诸。 ”曰:“孔子读,而仪、秦行,何如也?”〔 注〕欲读仲尼之书,而行苏、张之辩。曰:“甚矣 !凤鸣而鸷翰也。”“然则子贡不为与?”〔 注〕言子贡亦行游说,抑齐、破吴以救鲁。曰:“ 乱而不解,子贡耻诸;说而不富贵,仪、秦耻诸。”〔 注〕耻国乱而不解,于义高;耻游说而不富贵,其情下 。〔疏〕“仪、秦学乎鬼谷术,而 习 乎纵横言”者,张仪列传云:“张仪者,魏人也,始尝 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 学而游说诸侯。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一),约从亲。 张仪乃遂入秦,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秦惠王十 年,仪言秦复与魏,而使公子繇质于魏。仪因说魏王入 上郡、少梁谢秦惠王,惠王乃以张仪为相。仪相秦四岁 ,立惠王为王。居一岁,为秦将取陕,筑上郡塞。其后 二年,免相,相魏以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 。魏王不肯听。留魏四岁而魏襄王卒,哀王立。张仪复 说哀王,哀王不听。于是张仪阴令秦伐魏,张仪复说魏 王事秦,哀王乃倍从约,而因仪请成于秦。张仪归,复 相秦。三岁而魏复背秦为从,秦攻魏,取曲沃。明年, 魏复事秦。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 说楚王闭关绝约于齐,请献商、于之地六百里,秦、楚 长为兄弟之国。楚王大说而许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 一将军随张仪至秦。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 交合。张仪乃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 王左右。’楚使者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 秦、齐兵共攻楚,斩首八万。楚又复益发兵而袭秦,至 蓝田大战,楚大败,于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秦要楚, 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易之。楚王曰:‘不愿易地, 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张仪乃请行,曰:‘
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 所言皆从。且臣奉王之节使楚,楚何敢加诛?假令诛臣 ,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愿。’遂使楚。楚怀王囚 张仪,将杀之。于是郑袖日夜言怀王,怀王后悔,赦张 仪,厚礼之如故。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乃说楚 王请使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长为昆弟之 国,终身无相攻伐。于是楚王卒许张仪与秦亲。张仪去 楚,因遂之韩,说韩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韩王听仪计 。张仪归报,秦惠王封仪五邑,号曰武信君。使张仪东 说齐湣王事秦,齐王曰:‘齐僻陋,隐居东海 之 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也。’乃许张仪。张仪去,西说 赵王曰:‘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梁称为东藩之 臣,齐献鱼盐之地,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王遇于渑 池,面相见而口相结,请案兵无攻。’赵王许张仪。张 仪乃去,北之燕,说燕昭王曰:‘今赵王已入朝渑池, 效河间以事秦。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 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燕王听仪。 仪归报,未至咸阳而秦惠王卒。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 仪,及即位,群臣多谗张仪。张仪惧诛,乃因谓秦武王 愿乞其不肖之身之梁。秦王乃具革车三十乘,入仪之梁 。张仪相魏一岁,卒于魏也。”索隐云:“年表云张仪 以安王十年卒,纪年云梁哀王九年五月卒。”苏秦列传 云:“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 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出其书遍观之,得周 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求说周显王,显王弗信。乃 西至秦,说惠王。秦王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乃东至 赵,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奉阳君弗说之, 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与赵从亲。文侯资苏 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而奉阳君死,即因说赵肃侯一韩、 魏、齐、楚、燕、赵以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 于洹水之上,通质,刳白马而盟。诸侯有不如约者,以 五国之兵共伐之,六国从亲以宾秦,(按:宾读为“摈 ”。)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赵王乃饰 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 于是说韩宣王,又说魏襄王,因东说齐宣王,西南说楚 威王(二),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 六国。北报赵王,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于秦 ,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其后秦使犀首欺齐、魏与 共伐赵,欲败从约。齐、魏伐赵,赵王让苏秦,苏秦恐 ,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秦惠王以其 女为燕太子妇。文侯卒,太子立,是为燕易王。易王初 立,齐宣王因燕丧伐燕, 取十城 。苏秦大惭,曰:‘请为王取之。’苏秦见齐王,于是 乃归燕之十城。人有毁苏秦者,曰:‘左右卖国,反复 之臣也,将作乱。’苏秦恐得罪,归,燕王益厚遇之。 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苏秦恐诛,乃说燕 王详为得罪于燕而亡走齐。齐宣王以为客卿。齐宣王卒 ,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 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 ,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苏秦且死,乃谓齐王 曰:‘臣即死,车裂臣以□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 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 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集解于“习之于鬼谷先生 ”下引徐广云:“颍川阳城有鬼谷,盖是其人所居,因 为号。”又引风俗通义云:“鬼谷先生,六国时从横家 。”索隐云:“鬼谷,地名也。扶风池阳、颍川阳城并 有鬼谷墟,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又乐台注鬼谷子书 云:‘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按:今河南 河南府登封县东南有鬼谷。“纵横”古书多作“从横” ,或作“从衡”。淮南子览冥云:“
晚世之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 各殊习俗,纵横间之,举兵而相角。”高注云:“苏秦 约从,张仪连横,南与北合为从,西与东合为横。”周 本纪:“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集解引文颍云: “关东为从,关西为横。”又引孟康云:“南北为从, 东西为横。”又引臣瓒云:“以利合为从,以威势相胁 曰横。”正义云:“按:诸说未允。关东地南北长,长 为从,六国共居之;关西地东西广,广为横,秦独居之 。”汉书艺文志有苏子三十一篇、张子十篇,今并不存 。“诈人也,圣人恶诸”者,张仪列传云:“太史公曰 :‘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横彊秦者,大抵皆三晋之 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 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 两人真倾危之士哉!’”音义:“恶诸,乌路切。”“ 孔子读,而仪、秦行”者,音义:“秦行,下孟切。‘ 美行’同。”按:秦行之“行”,当读如字,说见问明 “圣读庸行”疏。“凤鸣而鸷翰”者,音义:“鸷翰, 胡安切,又侯旰切。”司 马云: “鸷,鹰隼也;翰,羽翼也。”“然则子贡不为与”者 ,此据弟子列传子贡传设难,言子贡即读孔子之书而为 苏、张之祖者也。世德堂本此句上有“曰”字。“乱而 不解,子贡耻诸”者,论语云:“子贡问曰:‘何如斯 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 命,可谓士矣。’”皇疏引李充云:“古之良使者,受 命不受辞,事有权宜,则与时消息,排患释难,解纷挫 锐者,可谓良也。”即其义。“说而不富贵,仪、秦耻 诸”者,音义:“说而,失赘切。”按:苏秦列传云:“
苏秦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 妹、妻妾窃笑之。苏秦闻之而惭自伤,曰:‘夫士业已 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又云: “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 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苏秦之昆 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喟然叹曰 :‘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 况众人乎?’”又张仪列传云:“苏秦已说赵王,而得 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 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 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 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 ‘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 ,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 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 秦。”此皆仪、秦以不富贵为耻之事。 注“言子贡亦 行游说,抑齐、破吴以救鲁”。按:世德堂本“
说”上无“行”字。弟子列传云: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 以伐鲁。子贡遂行至齐,说田常不如伐吴。田常曰:‘ 吾兵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柰何?’子贡曰 :‘君按兵无伐,臣请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 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说曰:‘救 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以抚泗上诸侯。名存亡鲁 ,实困彊齐,智者不疑也。’吴王曰:‘越王苦身养士 ,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 子 。’子贡曰:‘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 而畏彊齐,非勇也。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 兵以从。’吴王大悦,乃使子贡之越。越王遂问子贡, 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敝于数战, 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今王诚发士卒佐之, 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 ,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 ,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 ,许诺。子贡遂行报吴王。于是吴王乃遂发九郡兵伐齐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齐与吴将战,彼战而不 胜,越乱之必矣。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脩兵休 卒以待之。’晋君许诺。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 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 上。吴、晋争彊,晋人击,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 袭吴。吴王去晋而归,与越战,不胜,越遂破吴。故子 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彊晋而霸越。子贡一使, 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司马云:“子贡 存鲁,乱齐,破吴,彊晋,霸越,考其年与事皆不合, 盖六国时游说之士托为之词。太史公不加考校,因而记 之,杨子亦据太史公书发此语。”梁氏志疑云:“子贡 说齐、晋、吴、越一节,家语屈节、越绝陈恒传、吴越 春秋夫差内传并载之,昔贤历辩其谬。墨子非儒下篇谓 孔子怒晏子沮尼溪之封于景公,适齐欲伐鲁,乃遣子贡 之齐,劝田常伐吴,教高、鲍毋得害田常之乱,遂劝伐 吴,三年之内,齐、吴破国。其为六国时之妄谈可见, 孔鲋诘墨辩之矣。或曰弟子传皆短简不繁,独子贡传榛 芜不休,疑是后人阑入,非史本文也。”荣谓史迁杂采 百家,本多抵牾。子贡传之有此语,盖六国时盛传之说 ,史迁因而收之,不必非史本文。至法言此文,乃或人 据史记设难之辞,子云但谓“乱而不解,子贡耻诸”, 则即本论语“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为义,非遂信史记 所载为真也。 注“于义高”。按:世德堂本作“其义 高”。

(一)“相”下原有偏书小字“句” ,盖作者以示句读,今删。

(二)“西”字原本作“东”,涉上 文“东说齐宣王”而讹,今据史记本传改。

  或曰:“仪、秦其才矣乎?迹不蹈已。”〔 注〕仪不迹秦。苏秦佩六国相印以抑彊秦,张仪入秦而 复其衡,后破山东。曰:“昔在任人,帝曰难之, 亦才矣。〔注〕任,佞。才乎才 ,非吾徒之才也。”〔疏〕“仪、秦其 才矣乎?迹不蹈已”者,治平本作“迹”,而注文“仪 不迹秦”作“迹”,今改一律。说文:“蹈,践也。” 论语云:“不践迹。”按:谓仪、秦之才,敻绝一时, 后有作者,不能更践其迹。“昔在任人,帝曰难之,亦 才矣”者,音义:“任,音壬;难之,乃旦切。”司马 云:“宋、吴本作‘昔在任人,帝而难之,不以才矣’ 。难读如字。佞者,口才也。舜谓知人安民,惟帝其难 之;能哲而惠,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杨子言欢兜之徒 能以巧言惑圣人,其才亦不在人下矣。”按:温公说是 也。皋陶谟之“知人,惟帝其难之”,即尧典之“难任 人”,伪传训尧典之“难”为拒,而以皋陶谟之“
难”为如字。释文因于尧典“难” 字音乃旦反,于皋陶谟无音,此妄生区别,非古义也。 此文“昔在任人,帝曰难之”,明以尧典之“难任人” 与皋陶谟之“帝其难之”为一事。难之为言,惮也。说 文:“
惮,忌难也。一曰难也。”盖不易 谓之难,知其不易而戒慎恐惧以临之,亦谓之难。问神 云:“大圣之与大佞,难也。”即任人难知之谓。此引 书以明才之不尽可贵,谓佞人之为佞,虽聪明如尧犹难 于别之其才为何如。仪、秦之才,亦佞人而已,何足算 哉!“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者,司马云:“口才, 君子所不贵。”按:自“或问渊、骞之徒”至此,皆论 先秦之事。自“美行园公”云云以下,则论汉事也。  注“仪不迹秦”。钱本“迹”作“迹”,今依治平本。 世德堂本无此语。按:弘范解此谓仪、秦不相蹈袭,秦 言纵,而仪言横也。吴云:“仪、秦虽同术,秦则务纵 横,仪则务解之,二人之迹,各不相蹈。”即李义之引 伸,惟当云“秦则务纵”,衍“横”字耳。然二人不相 蹈袭,不必即为才。或人以为仪、秦之行事非后人所能 企及,故谓之才。迹不蹈,即行事不可企及之意。宋云 :“言仪、秦之才术超卓自然,不践循旧人之迹。”亦 非其义。 注“苏秦”至“山东”。按 :治平本此注惟有“仪不迹秦”四字,以下全删。世德 堂本无此四字,而有“苏秦以下”云云。钱本并有之, 今据补。“复其衡”钱本、世德堂本作“复其卫”,乃 形近而误。此用史记“成其衡道”语,作“卫”无义, 今订正。 注“任,佞”。按:尔雅释诂文。世德堂本 无此注。
 
 
 

法言义疏十七

  美行,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 注〕避秦之乱,隐居商山,不朝高祖,而从太子,帝客 礼之。言辞,娄敬、陆贾。〔注 〕娄敬说高祖都关中;陆贾说尉佗为汉臣,又作新语, 高祖善之。执正,王陵、申屠嘉。〔 注〕吕后欲王诸吕,陵执意不从,免陵,乃得封。文帝 爱幸邓通,至使慢礼,嘉收通;晁错犯宪,嘉奏诛错。 折节,周昌、汲黯。〔注〕折节 谓直谏。高祖欲易太子,周昌面争,以为不可。武帝时 ,公孙弘为丞相,汲黯面折弘于上前,以为弘谀不忠。 守儒,辕固、申公。〔注〕辕固 守正,以得罪于窦太后,后使入圈击彘。申公守正,以 事武王,卒为所亨。此二人终不屈其道。灾异,董 相、夏侯胜、京房。〔注〕董仲舒、夏 侯胜、京房皆善推阴阳,知灾异。〔疏〕“美行”,音 义见前。“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者,音 义:“园公,史记留侯世家作‘东园公’。角里,上音 鹿,汉书作‘甪里’。”按:世德堂本作“甪里”。司 马云:“甪,卢谷切;或作‘角’,音同。”留侯世家 云:“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乃使建 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 ,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 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 ,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 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 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 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汉 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四人相谓 曰:‘凡来者,将以存太子。太子将兵,事危矣。’乃 说建成侯请吕后承间为上泣言,于是上自将兵而东。汉 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 ,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 白,衣冠甚伟。上□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 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按:此文当在上文“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下,不当在此处,前汉纪高祖纪可证。汉书张良传述此 ,惟云“四人前对,各言其姓名”,无“曰东园公”云 云。盖今本史记多为后人窜改。梁氏志疑云:“侍宴时 各言姓名,必有真敷奏,乃对以号,又自称曰公,曰先 生,草野倨侮,必无此理。卮林尝辨之,似以此为史迁 之妄,则亦忘今本史记之多非史迁旧文也。”)上乃大 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 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 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 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 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 ,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 成,难动矣。’”按:法言此文,叙四人先后,与世家 不同。东园公作园公,亦与世家异。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云“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此四 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 云云,姓字及次第并与法言合,盖子云、孟坚所见史记 如此。世家索隐引陈留志云:“园公姓唐,(隶释十六 引作“庾”。)字宣明,居园中,因以为号。夏黄公姓 崔,名广,字少通,齐人,隐居夏里脩道,故号曰夏黄 公。甪里先生,河内轵人,太伯之后,姓周,名术,字 元道,京师号曰霸上先生,一曰甪里先生,孔父秘记作 禄里。皆王劭据崔氏、周氏世谱及陶潜四八目(按:即 圣贤群辅录。)而为此说。”王贡两龚鲍传频注云:“ 四皓称号,本起于此,更无姓名可称知。此盖隐居之人 ,匿迹远害,不自标显,秘其氏族,故史传无得而详。 至于后代,皇甫谧、圈称之徒,及诸地里书说,竞为四 人施安姓字,自相错互,语又不经,班氏不载于书,诸 家皆臆说,今并弃略,一无取焉。”梁氏志疑云:“索 隐引东留志、崔、周世谱、四八目载园公等姓名及字, 师古王贡等传注并弃略无取,是也。又有以‘园’为‘ 圈’者,东观余论据汉世石刻作‘圈’,以‘园’是册 牍传写之差。圈称陈留风俗传自序云:‘圈公之后。’ 匡谬正俗辨之曰:‘四皓有园公,非圈公。’又有以绮 里季夏为一人,黄公为一人者,见周密齐东野语,而后 书康成传孔融即称夏黄公。周密历引诸书以证‘绮里季 夏’之非。又有以角里之‘角’当作两点下‘用’者, 见宋史儒林传,而‘●’无其字,路史发挥四皓辨已言 其误矣。”胡部郎玉缙云:“东园一祇作‘园’,又作 ‘圈’。圈为邑名,玉篇及广韵二十五愿言之;又为国 名,二十阮言之。东园之为地名既有明证,则知绮里、 夏黄、甪里亦地名。绮里、甪里尤与樗里、槐里、戚里 类也。曰公,曰季,曰先生,皆所以尊之。季即士冠礼 ‘伯、仲、叔、季,唯其所当’之‘季’,所谓且字者 也。”荣按:隶释十六载四老神坐、神祚机,有圈公神 坐,圈公神祚机,甪里先生神坐,绮里季神祚机,而夏 黄公并阙。广韵“圈”字注云:“后汉末,圈称字幼举 ,撰陈留风俗传。”圈氏本氏于其国,证以四老神坐、 神祚机,则幼举自序以为圈公之后,固非无据。公羊传 文公篇:“楚子伐圈。”元和姓纂云:“圈,风俗通云 楚鬻熊之后。一本云姓卷氏,郑穆公之后,秦末为博士 ,避难改为圈氏。”陈士元姓觿五引国名纪云:“圈国 ,□姓后,因氏。”然则圈公以国为氏,或作“园”者 ,托名□帜,本无正字,声近通用,古书常例。师古据 班书作“园”,遂以幼举为非,良为疏陋。以此推之, 绮里、夏黄、角里亦皆其人之姓氏。古来托名□帜字往 往多存旧读,如‘贳阳’读‘射阳’,‘允吾’读‘铅 牙’,其例非一。此‘角里’相承读如‘鹿里’,俗以 其与‘角’之今音不同,欲并异其文,故或书‘角’为 ‘甪’,而据四老神坐观之,则隶变为已久。崔偓佺以 作‘●’为是,作‘甪’为非(宋史儒林传。),尤为 无稽。又绮里季者,季即其字。然则四皓名虽不详,而 姓字未尝尽秘。后人不知‘园’为‘圈’之异文,妄谓 居园中,故号园公,因疑绮里季等亦皆是号,若汉阴丈 人、河上公之比。好事者遂别撰邑里姓名,列之谱谍, 其为虚妄,本不足辨。而师古乃谓隐居之人秘其氏族, 正与诸家同为臆说耳。”“言辞,娄敬、陆贾”者,刘 敬叔孙通列传云:“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 ,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衣其羊裘,见,说 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 。’娄敬曰:‘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 ,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 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 全而有也。’高祖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 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 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于是上曰:‘本言都秦 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 号为奉春君。汉七年,上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 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嬴畜。使者十辈来(一),皆言 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 (二),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 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上 怒骂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迺妄言沮吾军。’械 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 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 以困平城。’迺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彊,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 上患之,问刘敬。刘敬对曰:‘诚能以长公主妻之,冒 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兵可无战以渐臣也 。’上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 亲约。刘敬从匈奴来,因言匈奴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 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 、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 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彊本弱末之术也。 ’上迺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艺文志有刘敬三 篇,入儒家,今不传。郦生陆贾列传云:“
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 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 国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 南越王。陆生至,因进说他曰:‘秦失其政,诸侯豪桀 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倍约,然汉王起巴 、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 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 南越,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 臣,迺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彊于此。汉诚闻之,掘烧 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 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他谢陆生曰:‘居蛮夷 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皇帝贤?’ 陆生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彊楚,为天下兴利 除害,继五帝三皇之业,统理中国。今王崎岖山海间, 譬若汉一郡,何迺比于汉?’尉他大笑曰:‘使我居中 国,何渠不若汉?’迺大说陆生。陆生卒拜尉他为越王 ,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迺公居马上 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 以马上治之乎?’高帝迺谓陆生曰:‘试为我着秦所以 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迺粗 述存亡之征,凡着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 ,号其书曰新语。孝惠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陆 生自度不能争之,迺病免家居。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 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陆生为陈平画吕氏数事,吕 氏谋益衰。及诛诸吕,立孝文帝,陆生颇有力焉。孝文 帝即位,陆生为太中大夫,往使尉他,令尉他去黄屋称 制,令比诸侯,皆如意旨。陆生竟以寿终。”艺文志春 秋家有楚汉春秋九篇,陆贾所记。又儒家有陆贾二十三 篇。按:今存新语十二篇。“执正,王陵、申屠嘉”者 ,音义:“执正,谷本作‘执政’,误。”司马云:“ 宋、吴本‘正’作‘政’。”按:执正犹云持正,正、 政古虽通用,然此不必假“政”字为之,宋、吴本盖传 写之误。陈丞相世家云:“孝惠帝六年,以安国侯王陵 为右丞相。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 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 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攻项 籍,陵乃以兵属汉,卒从汉王定天下,封为安国侯。安 国侯既为右丞相,二岁,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 问王陵,王陵曰:‘不可。’吕太后怒,乃详迁陵为帝 太傅,实不用陵。陵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七 年而卒。”史记张丞相列传云:“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以材官蹶张 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从击黥布军,为都尉。孝惠 时,为淮阳守。孝文帝元年,张苍已为丞相,嘉迁为御 史大夫。张苍免相,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封为故安 侯。嘉为之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 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 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因 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 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嘉为檄召 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三)。通恐,入言文帝 。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四)。’通至丞 相府(五),免冠徒跣顿首谢。嘉责曰:‘夫朝廷者, 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 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 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 释之。’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孝 景帝即位,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六),诸法 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所言 不用(七),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 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堧垣,嘉闻之,欲因此以法 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 归景帝。至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景帝曰:‘错所穿 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他官居其中,(按:官谓官署 ,若今言衙门。)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 谓长史曰:‘吾悔不先疑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 ’至舍,因欧血而死,谥为节侯。”“折节周昌、汲黯 ”者,音义:“折节,之设切。”俞云:“‘折’‘抗 ’字之误,言其能抗节而不挠也。隶书‘亢’字或作‘ ●二’,华山碑‘礼与岱●’是也。凡从‘亢’之字亦 或作‘
●’,刘宽碑‘●浮云之志’,‘ ●’即‘伉’字,殽坑神祠碑‘于是殽●以为之夤’, ‘●’即‘坑’字,并其证也。此文‘抗’字从隶体作 ‘●’,形与‘折’似,因误为‘折’。”按:俞说至 覈,折节无义,必“抗节”之误。张丞相列传云:“周 昌者,沛人也,秦时为泗水卒史。及高祖起沛,击破泗 水守、监,于是周昌自卒史从沛公。沛公立为汉王,以 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拜为御史大夫。以六年中,与 萧、曹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侯。昌为人彊力,敢直言 ,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 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 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是上笑之, 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 周昌争之彊。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 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 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 见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是后戚姬子如 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赵尧年 少,为符玺御史,侍高祖,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 彊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 :‘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有坚 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 ’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 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 遣赵王。乃使使召周昌,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 王果来,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 死。”汲郑列传云:“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孝景 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 为谒者,迁为荥阳令,病归田里。召拜为中大夫,以数 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岁余,东海大治。 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 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 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洁;好直谏 ,数犯主之颜色。天子方招文学儒者,黯曰:‘陛下内 多欲而外施仁义,柰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 ,变色而罢朝,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黯 多病,上常赐告者数。最后,庄助为请告,上曰:‘汲 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 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 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 ,至如黯,近之矣。’张汤方以更定律令为廷尉,黯数 质责汤于上前。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而黯常毁儒, 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弘、汤深心疾黯 。弘为丞相,请徙黯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淮南 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后黯坐小法,会赦免官,于是黯隐于田园。居数年, 召拜黯为淮阳太守,七岁而卒。”“守儒,辕固、申公 ”者,“辕固”世德堂本作“袁固”。儒林列传云:“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 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 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 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 ,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 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 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 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又:“申公者, 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 。吕太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已而郢为楚 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学,疾申公。及王郢卒 ,戊立为楚王,胥靡申公。申公耻之,归鲁,弟子自远 方至,受业者百余人。兰陵王臧,今上初即位为郎中令 ,及代赵绾为御史大夫,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 八),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 璧(九),安车驷马,迎申公。至,问治乱之事。申公 时已八十余,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 如耳!’天子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议明 堂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 之过,以让上,上因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 亦疾免以归,数年,卒。”“灾异董相、夏侯胜、京房 ”者,音义:“灾与灾同。”按:世德堂本作“灾异” ,刘孝标辩命论李注引亦作“灾异”。董仲舒见修身疏 。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夏侯始昌族子胜,字长公 ,东平人,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 灾异。后事□卿,又从欧阳氏问,为学精孰,所问非一 师也。征为博士、光禄大夫,用尚书授太后,(按:上 官太后。)迁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宣帝初即位,欲 褒先帝,诏丞相、御史,孝武皇帝庙乐未称,其与列侯 、二千石、博士议。群臣大议廷中,皆曰宜如诏书。长 信少府胜独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 论,非苟阿意顺指。’于是丞相义、(蔡义。)御史大 夫广明(田广明。)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 下狱。至四年夏,关东四十九郡同日地动,下诏大赦, 胜出,为谏大夫、给事中,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 ,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赐黄金百斤。年九十,卒。” 又:“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 延寿,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卦,更直日用事,以风、 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好钟律,知 音声。初元四年,以孝廉为郎。永光、建昭间,西羌反 ,日蚀,又久青亡光,阴雾不精。房数上疏言其将然。 所言屡中,天子说之。房奏考功课吏法,上令公卿朝臣 与房会议温室,皆以房言烦碎,不可许。是时中书令石 显颛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二人用事。房尝宴 见,因免冠顿首曰:‘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视 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来,春秋所记灾异尽备,今所 任用者谁与?明主宜自知之。’房指谓石显,上曰:‘ 已谕。’石显、五鹿充宗皆疾房,欲远之,建言宜试以 房为郡守,元帝于是以房为魏郡太守。房去月余,显告 房与张博通谋,非谤政治,归恶天子,诖误诸侯王。房 、博皆弃市。房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氏,死时年四十 一。”注“避秦之乱,隐居商山”。按:今陕西商州山 中。梁氏志疑云:“四人或聚隐一处,亦未可知。然史 但言逃匿山中,不详何山。王贡等传序云商雒深山,后 书郑康成传云南山,四八目云上洛商山,水经丹山注云 隐上洛西南楚山。夫商、楚在关中,宁有避秦谢汉而反 居近地乎?是说未可信。”按:水经注丹水篇云:“楚 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昔四皓隐于楚山,即此山也。 其水两源,合舍于四皓庙东。”然则四皓隐居楚山,信 而有征。楚山在今商州西南,为商雒诸山之一,商雒诸 山皆终南之支脉,故亦谓之商山,亦谓之南山,非有异 也。圈公尝为博士,则始固仕秦,避乱入山,以待天下 之定,何必不在近地?梁氏疑其所不当疑,其说殊不足 取。 注“免陵,乃得封”。世德堂本“封”下有“之 ”字。 注“文帝爱幸邓通,至使慢礼,嘉收通”。按 :“爱幸”,各本皆作“佞幸”,义不可通。此谓文帝 爱幸通,而使通有怠慢之礼于朝。语本史记。妄人以通 在佞幸列传,遂改为“佞幸”,则与“至使慢礼”句不 相衔接矣。又“嘉收通”世德堂本作“嘉折之”。 注 “晁错犯宪”。按:世德堂本“晁错”上有“又”字。  注“折节谓直谏”。按:此李本“折节”作“抗节” 之证。字惟作“抗”,故以直谏释之。钱本“谓”作“ 为”,则以正文及注“抗”皆误“折”,折节之与直谏 义有不同,故不云“谓”而云“为”耳。世德堂本无此 注。 注“高祖”至“不忠”。按:治平本无此注,今 据世德堂本补。 注“卒为所亨”。世德堂本作“卒为 楚王所烹”。按:儒林传作“胥靡申公”,彼集解引徐 广云:“腐刑。”传称申公自楚归鲁,年八十余见征, 安有为楚王戊所亨之事?此注“亨”字必“刑”字之误 。 注“善推阴阳,知灾异”。按:治平本、世德堂本 皆作“灾异”;钱本作“灾异”,与正文一律,今据改 。汉书眭两夏侯等传赞云:“汉兴,推阴阳,言灾异者 ,孝武时有董仲舒、夏侯始昌,昭、宣则眭孟、夏侯胜 ,元、成则京房、翼奉、刘向、谷永,哀、平则李寻、 田终术。”又按:辩命论李注引此文李轨注云:“董相 ,江都相董仲舒也。”当在此注之首。今各本皆无此语 。

(一)“辈来”原本讹作“相国”, 据史记本传改。

(二)“国相”原本讹作“辈来”, 据史记本传改。

(三)“来且”原本讹作“若通”, 据史记本传改。

(四)“若”字原本讹作“来”,据 史记本传改。

(五)“通”字原本讹作“且”,据 史记本传改。

(六)“贵幸”原本讹作“丞相”, 据史记本传改。

(七)“丞相”原本讹作“贵幸”, 据史记本传改。

(八)“堂以”原本讹作“束帛”, 据史记儒林列传改。

(九)“束帛”原本讹作“堂以”, 据史记儒林列传改。

  或问“萧、曹”。曰:“萧也规,曹也随。”〔 注〕萧何规创于前如一,曹参奉随于后不失。“滕 、灌、樊、郦”。曰:“侠介。”〔注 〕滕公、灌婴、樊哙、郦商,此四人前后辅介高帝。“ 叔孙通”。曰:“椠人也。”〔注〕叔 孙通,秦博士,避二世之乱,遇高祖起兵,从之。天下 既定,还复从儒,见事敏疾。“爰盎”。曰:“忠 不足而谈有余。”〔注〕说景帝斩晁错 以谢七国,实挟私怨而不为国。“晁错”。曰:“ 愚。”〔注〕画策削诸侯王,七国既反 ,令盎得行其说,智而不能自明,朝服斩于东市。“ 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 注〕郅都、宁成、张汤、杜周之徒。“货殖”。曰 :“蚊。”曰:“血国三千,使捋疏,饮水,褐博,没 齿无愁也。”或问“循吏”。曰:“吏也。”〔 注〕郑子产、公仪休、孙叔敖之徒。“游侠”。曰 :“窃国灵也。”〔注〕灵,命也。朱 家、田仲、郭解、剧孟、原涉之徒。“佞幸”。曰 :“不料而已。”〔注〕籍孺、邓通、 周仁、韩王孙、李延年之徒。〔疏〕“问‘萧、曹’。 曰:‘萧也规,曹也随’”者,萧相国世家云:“萧相 国何者,沛丰人也,为沛主吏掾。高祖起,为沛公,何 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 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 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 ,彊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 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 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 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 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 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五年,定天下,论功行封,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 为酂侯,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汉十一年,拜丞相 何为相国。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 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 ‘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 ‘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 为文终侯。”又曹相国世家云:“平阳侯曹参者,沛人 也,秦时为沛狱掾。高祖为沛公而起也,参以中涓从。 沛公为汉王,封参为建成侯。高祖三年,拜为假左丞相 。汉王为皇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以 高祖六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邑平阳 ,号曰平阳侯。参功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 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 史各一人。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 相。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惠帝二年,萧何 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 果召参。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 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 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 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醇酒。惠帝□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至朝 时,惠帝让参,参免冠谢曰:‘
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 ‘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 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 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 卒,谥懿侯。”解嘲云:“萧规曹随。”颜注云:‘言 萧何始作规模,曹参因而从之。’按:规谓定法令,随 谓无所变更。规、随亦韵语。“‘滕、灌、樊、郦’。 曰:‘侠介’”者,音义:“樊、郦,音历。”樊郦滕 灌列传云:“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高祖之初与徒属 欲攻沛也,婴时以县令史为高祖使。上降沛,高祖为沛 公,以为太仆。从击秦军,赐爵封,转为滕公。项羽立 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婴爵列侯,号昭平侯。从击项籍至 彭城,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 ,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 ,卒得脱。汉王既至荥阳,赐婴食祈阳。至鲁,益食兹 氏。汉王立为帝,婴更食汝阴,剖符世世勿绝。婴自上 初起沛,常为太仆,竟高祖崩,以太仆事孝惠。孝惠帝 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间也,乃赐婴县北 第第一,曰:‘近我,以尊异之。’卒,谥为文侯。” 集解云:“汉书曰:‘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 正义云:“滕即公丘故城,是在徐州滕县西南十五里。 ”又:“颍阴侯灌婴者,睢阳贩缯者也。高祖之为沛公 ,婴初以中涓从。沛公立为汉王,拜婴为郎中。十月, 拜为中谒者,赐爵列侯,号昌文侯,食杜平乡。拜为中 大夫,迁为御史大夫。汉王立为皇帝,剖符世世勿绝, 食颍阴,号曰颍阴侯。凡从得二千石二人,别破军十六 ,(按:“别”与“从”对文,从谓从高帝,别谓自率 一部。)降城四十六,定国一、郡二、县五十二,得将 军二人、柱国、相国各一人、二千石十人。高帝崩,婴 以列侯事孝惠帝及吕太后,孝文皇帝三岁,婴为丞相。 后岁余,卒,谥曰懿侯。”又:“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 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 ,以哙为舍人,以却敌先登,赐爵封,号贤成君。项羽 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 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 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 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 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曰:‘
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 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 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归,使张良谢项 羽,项羽亦因遂已。是日微樊哙,沛公事几殆。项羽立 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 ,攻城先登,迁郎中骑将,却敌,迁为将军,赐食邑杜 之樊乡,益食邑平阴。汉王为帝,更赐爵列侯,与诸侯 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号为舞阳侯。迁为左丞相。 从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别破军七,下城 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 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十一人。孝惠六年,卒,谥为武侯。 ”又:“曲周侯郦商者,高阳人。陈胜起时,商聚少年 东西略人,得数千。沛公略地至陈留,商以将卒四千人 属沛公于歧。项羽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商爵信成君, 以将军为陇西都尉,赐食邑武成。汉王为帝,迁为右丞 相,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邑涿,号曰 涿侯,更食曲周。凡别破军三,降定郡六、县七十三, 得丞相、守、相、大将各一人、小将二人、二千石已下 至六百石十九人。商卒,谥为景侯。”俞云:“侠与夹 通。尚书多方篇:‘尔曷不夹介乂我周王。’此即杨子 所本。”按:俞说是也。子云于书欧阳,此作“侠介” ,疑亦欧阳之异文。规、随叠韵,夹、介双声。吴王吏 部仁俊云:“规随、夹介,一纵一横。规随者,言乎其 相先后也;夹介者,言乎其相左右也。”“‘叔孙通’ 。曰:‘椠人也’”者,叔孙通见五百疏。音义:“椠 人,七艳切。”按:椠读为“憸”,义详后。“‘爰盎 ’。曰:‘忠不足而谈有余’”者,“爰”世德堂本作 “袁”。按:史记作袁盎,汉书作爰盎,袁、辕、爰同 为一氏。陈胡公之裔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王父字 为氏,左传僖公篇作辕涛涂,公羊、谷梁作袁涛涂。音 义:“盎,乌浪切。”袁盎晁错列传云:“袁盎者,楚 人也,字丝。孝文帝即位,盎为中郎。绛侯为丞相,上 礼之恭,袁盎进曰:‘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 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 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 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淮南厉王骄甚,袁盎曰 :‘诸侯大骄,必生患。’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谋反事觉 ,治连淮南王,上迁之蜀,轞车传送。袁盎时为中郎将 ,乃谏曰:‘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 有杀弟之名,柰何?’上弗听。淮南王至雍病死,上哭 甚哀。盎曰:‘陛下有高世之行三,此不足以毁名。陛 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 非口所尝弗进,过曾参孝远矣。诸吕用事,大臣专制, 陛下从代驰不测之渊,虽贲、育之勇不及陛不。陛下至 代邸,西向让天子位者再,南面让者三,许由一让,而 陛下五以天下让,过许由四矣。’于是上乃解。宦者赵 同以数幸,常害袁盎。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 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陛下 独柰何与刀锯余人载?’上笑,下赵同。文帝从霸陵上 ,欲西驰下峻阪,袁盎曰:‘圣主不乘危而徼幸,陛下 纵自轻,柰高庙、太后何?’上乃止。上幸上林,皇后 、慎夫人从。袁盎引却慎夫人坐,因前说曰:‘臣闻尊 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 主岂可与同坐哉?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独 不见人彘乎?’于是上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迁为齐 相,徙为吴相,吴王厚遇盎。盎告归,道逢丞相申屠嘉 ,下车拜谒,丞相从车上谢袁盎,袁盎乃之丞相舍上谒 ,即说曰:‘君为丞相,自度孰与陈平、绛侯?且陛下 从代来,每朝,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言不 可用,置之;言可受,采之,未尝不称善,何也?则欲 以致天下贤士大夫。上日闻所不闻,明所不知,日益圣 智。君今自闭钳天下之口,而日益愚。夫以圣主责愚相 ,君受祸不久矣。’丞相乃再拜,引入与坐,为上客。 盎素不好晁错,两人未尝同堂语。及孝景帝即位,晁错 为御史大夫,使吏案袁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 庶人。吴、楚反闻,晁错欲请治盎。人有告袁盎者,袁 盎入见,请辟人赐间,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 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及晁错已诛,袁盎以太常使吴 ,吴王欲使将,不肯,欲杀之,袁盎驰去,遂归报。吴 、楚已破,上更以平陆侯礼为楚王,袁盎为楚相。尝上 书有所言,不用,病免居家,景帝时时使人问筹策。梁 王欲求为嗣,袁盎进说,其后语塞。梁王以此怨盎,使 人刺杀盎安陵郭门外。”“‘晁错’。曰:‘愚’”者 ,“晁”史记、汉书列传皆作“晁”,史记孝景本纪及 汉书景帝纪皆作“晁”,史记酷吏传作“晁”,太史公 自序作“朝”。广韵:“晁,亦姓。”引风俗通云:“ 卫大夫史晁之后,汉有晁错。”直遥切,又陟遥切,晁 上同,晁古文。按:说文:“晁,匽晁也,读若朝。从 黾,从旦。”“晁”即“●”之俗。“晁”亦说文所无 ,盖“朝”之别体,今晁氏字皆作“晁”。袁盎晁错列 传云:“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孝文 帝时,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一)。还,因以书称说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 ,太子家号曰‘智囊’。迁为中大夫。景帝即位,以错 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 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 枝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 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 削诸侯,何也?’晁错曰:‘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 不安。’错父曰:‘
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遂饮药 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吴、楚七国果反,以 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二) ,斩东市。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 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 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夫晁错患诸侯彊 大不可制(三),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 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 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 善,吾亦恨之。’”音义:“晁错曰愚,天复本作‘由 忠’。”司马云:“
天复本‘愚’作‘由忠’,今从诸 家。错知诸侯太彊,必为乱,故削之。而七国寻反,身 死东市。不若主父偃从诸侯所欲,分国邑侯子弟,而诸 侯自弱也。故以错为愚。”陶氏鸿庆读法言札记云:“ 上文论爰盎,曰:‘忠不足而谈有余。’是以盎之挟私 害错为不忠也。又以错之尽忠为愚,岂君子善善从长之 义乎?天复本作‘由忠’,当从之。‘由’与‘犹’同 。礼记檀弓注:‘犹,尚也。’说文:‘尚,庶几也。 ’言庶几其忠也。许其忠而愚自见,义较今本为长。” 按:温公说是也。盎之请诛错,诚为挟私,然其事由于 错之挟私而欲请治盎,二人心术相似,盎特先发以制人 耳。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 ,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雠,反以亡 躯。”然则盎固忠不足矣,错亦岂得谓庶几其忠哉?李 注“智而不能自明”,正释愚字之义,是旧本不作“由 忠”,可知也。“‘
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 翼者也’”者,自酷吏至佞幸,皆史记列传名。先酷吏 而后循吏者(四),酷吏列传云:“孝景时,晁错以刻 深,颇用术辅其资,而七国之乱发怒于错,错卒以被戮 。其后有郅都、宁成之属。”是史以错为开酷吏之先, 故此文因论错而遂及酷吏也。司马云:“不仁之人而得 势位,如虎之得角翼。”俞氏樾群经平议云:“角字之 义,自来皆属兽言。说文角部:‘角,兽角也。’其实 角字本义当为鸟喙,汉书董仲舒传:‘予之齿者去其角 ,傅之翼者两其足。’此二句以鸟、兽对言。予之齿者 去其角,谓兽有齿以啮,即不得有角以啄;傅之翼者两 其足,谓鸟有两翼以飞,即不得有四足以走也。若以角 为兽角,则牛、羊、麋、鹿之类有齿复有角者多矣,安 得云‘予之齿者去其角’乎?文选射雉赋:‘裂嗉破觜 。’注曰:‘觜,喙也。’觜为鸟喙,而其字从角,可 知角字之义矣。”按:俞说至覈。大戴礼易本命:“四 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此亦因不得角字之义, 而曲为之说。虎而角翼,谓以猛兽而兼鸷鸟之利,其搏 噬不可当也。世德堂本作“角而翼也”,无“者”字。 “‘货殖’。曰:‘蚊’”者,论语:“赐不受命而货 殖焉。”货殖列传之名本此。论语集解云:“赐不受教 命,唯财货是殖。”刘疏云:“广雅释诂:‘殖,积也 。’周语:‘财蕃殖。’韦昭解:‘殖,长也。’子贡 货殖,谓居货财以生殖也。”是解货殖为货财蕃殖之义 。皇疏云:“财物曰货,种艺曰殖。”则以货、殖为平 列字。按:中庸云:“货财殖焉。”然则货以殖言,古 人常语,不得以为二事也。宋云:“蚊之为虫,喙人而 求生,可鄙恶者也。货殖之徒,兼并聚敛,非义是存, 亦所谓喙人而求生矣。”“曰:‘血国三千,使捋疏, 饮水,褐博,没齿无愁也’”者,音义:“捋疏,上音 郎活切,俗本作‘将’,误。没齿无愁也,俗本误作‘ 没齿然也’。”按:宋、吴本“捋疏”作“将疏”,“ 无愁”作“然”,司马从之,世德堂本承之,今悉依治 平本。此引伸前义之辞,故更着“曰”字。吴云:“杨 恐未谕,故再释之。”俞云:“上文已有‘曰’字,而 此复有‘曰’字者,乃更端之语。”是也。宋云:“或 以是言难之,下无答文者,盖鄙其不谕教而彊见难,故 不对之。”司马云:“‘蚊’下‘曰’,衍字。”皆未 得其说。宋云:“三千国者,昔禹会涂山,执玉帛者万 国,于商、周之世,已渐并之矣,故至汉但可三千而已 。”吴云:“周一千八百国,而汉郡国一百三、县邑千 三百一十四,云三千者,盖货殖之人倍取于国,且言其 多欤?”司马云:“三千,言其众也。”俞云:“汉书 王莽传:‘始建国四年,授诸侯茅土,诸侯之员千有八 百,附城之数亦如之。’是合诸侯与附城凡三千六百国 。血国三千,依莽制言之,举成数耳。杨子此文,盖亦 有讥焉。是时以图簿未定,未授国邑,且令受奉都内, 月钱数千,诸侯皆困乏,至有庸作者。杨子因或问货殖 ,而应之曰蚊,又复为此言,若谓彼货殖者,亦犹蚊之 为虫,食人之血以生耳。今天下建国三千,彼得国者亦 将血之以自肥也。乃使之捋疏,饮水,褐博,没齿无愁 邪?句末‘也’字当读为‘邪’,杨子书多有此文法, 学行篇‘众人所能逾也’、‘其乐可量也’,并以‘也 ’为‘邪’,说已见前矣。”按:宋、吴解此,固为曲 说。俞据莽制为释,亦纡回难通。温公谓三千言其众, 是也。吾子云:“绿衣三百,色如之何矣?纻絮三千, 寒如之何矣?”此三千义与彼同,皆侈言之以见其多。 汪氏中释三九,发明此义,最为通论。三千国,犹诗、 书所谓万邦、万国之比,必求其数以实之,则惑矣。说 文:“
捋,取易也。”按:与采同诂。诗 桑柔云:“捋采其刘。”周礼太宰:“八曰臣妾,聚敛 疏材。”郑注云:“疏材,百草根实可食者。”“疏” 即“疏”之别体。孟子:“不受于褐宽博。”焦疏云: “诗七月篇:‘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笺云:‘人之 贵者无衣,贱者无褐。’是褐为贱者所服。‘褐宽博’ ,盖当时有此称也。”论语云:“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 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孔云:“伯氏食邑三 百家,管仲夺之,使至蔬食,而没齿无怨言,以当其理 故也。”按:此言贫而无怨,恒情所难;聚敛为富,天 下必有受其困者。今货殖之徒,皆务朘天下之脂膏以自 肥,则天下之受其困者能恶衣恶食,终无所怨乎?此圣 人不患贫而患不安之意,明货殖之术,徒足以致天下之 不安而已。“或问‘循吏’。曰:‘吏也’”者,说文 :“循,顺行也。”循吏列传云:“奉职循理,亦可以 为治。”按:吏者,治人者也,奉职循理,则无忝于治 人者之名,故曰吏也。新书大政云:“吏之为言,理也 。”“‘游侠’。曰:‘窃国灵也’”者,游侠列传集 解引荀悦云:“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彊于世 者,谓之游侠。”(按:前汉纪武帝纪文。“气齐”彼 文作“
气势”,此文宋注引亦作“气势” 。)前篇云:“人无为秦也,丧其灵久矣。”孙氏诒让 云:“灵谓威福之柄。”此文“国灵”,亦谓国家威福 之柄也。汉书游侠传云:“古之正法:五伯,三王之罪 人也;而六国,五伯之罪人也。夫四豪者,又六国之罪 人也,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 已不容于诛矣。”窃国灵即窃杀生之权之谓。“‘佞幸 ’。曰:‘不料而已’”者,佞幸列传云:“此两人, (按:谓籍孺、闳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贵幸。” 然则佞幸者,谓以佞见幸也。国策秦策高注云:“料, 数也。”不料,谓不数之,犹云何足算也。司马云:“ 不自料其才德不称其宠禄而贪窃之,以取祸败。”似失 其义。 注“萧何”至“不失”。按:曹相国世家云: “参为汉相国,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斠若画一。 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注“ 滕公”至“高帝”。按:治平本作“此四人前后辅夹高 帝”,乃校者删改,今依世德堂本补。 注“叔孙”至 “敏疾”。按:治平本此注惟存“见事敏疾”四字,今 依世德堂本补。俞云:“李注谓见事敏疾,未详其义。 据五百篇杨子以鲁两生为大臣,则其不满于叔孙通也, 甚矣!不当如李氏说也。秘曰:‘叔孙通采古礼与秦仪 ,杂着汉仪,简牍之人也。椠犹牍也。’此说亦殊未安 。‘椠’疑当为‘□’,太玄上:‘初一,挫厥□□。 ’温公解为挫其锐进躁急之志。叔孙通不知礼乐百年而 后兴,而急欲为之,岂非所谓□□者乎?故杨子以为□ 人。‘□’字依说文本作‘錾’,兹作‘椠’者,或亦 如‘□’之与‘槃’,古本一字耳。”平议所引李注, 似仅据治平本删节之语,而失检世德堂本此注全文,故 云未详其议。今观全注,则见事敏疾云者,承上文而言 ,谓通见高祖方事力征,则姑舍所学,专言斩将搴旗之 士;及天下已定,乃更汲汲请起朝仪。迎合巧捷,故以 “椠”为敏疾之义。胡部郎云:“
椠当读为婕。说文:‘婕,佽也’ ;‘佽,便利也’。方言:‘虔儇,慧也。宋、楚之间 谓之婕。’郭注:‘婕,言便利也。’广雅释诂:‘● ,疾也。’●即婕字,今以捷为之。叔孙通为人机警, 故杨子以为婕人,而李注即以见事敏疾释之。‘敏疾’ 疑本作‘敏捷’,盖读‘椠’为‘捷’,犹寡见篇:‘ 援我手之鹑兮。’注云:‘言其纯美。’即读‘鹑’为 ‘纯’也。”绥之此说,甚得李义,然读“椠”为“婕 ”,“婕人”连文,亦嫌无据。荣谓说文:“憸,险陂 也,憸利于上,佞人也。”盘庚云:“相时憸民。”马 云:“憸利,小小见事之人也。”又立政云:“国则罔 有立政用憸人。”马云:“憸利,佞人也。”释文两引 徐邈音并七渐反,是读与“椠”同,则椠人即憸人,用 尚书语。字作“椠”者,当亦三家异文。弘范云见事敏 疾,正本马义也。 注“说景”至“为国”。按:治平 本此注删节为“挟私斩错”四字,事既疏漏,文亦未洽 ,今依世德堂本补。 注“画策”至“东市”。按:此 注亦依世德堂本增补。治平本作“削诸侯以危身”,则 于愚字之义无所发明,不知原注“智而不能自明”一语 ,正释愚义。荀子子道云:“颜渊入,子曰:‘回,知 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 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然则智莫大于自知 ,晁错有智囊之号,而无自知之明,则愚而已矣,何智 之有?汉书错传赞云:“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 害。”又叙传云:“错之琐材,智小谋大。”皆智而不 能自明之义。 注“
郅都、宁成、张汤、杜周之徒”。 按:“宁成”世德堂本误“宁戚”,郅都以下均见酷吏 列传,传作“宁成”,集解引徐广云:“‘宁’一作‘ 宁’。” 注“郑子产、公仪休、孙叔敖之徒”。按: 并见循吏列传。 注“灵,命也”。按:李训灵为命者 ,读为“令”也。前文论信陵、平原、孟尝、春申云: “上失其政,奸臣窃国命,何其益乎?”游侠之风,成 于四豪,此云“窃国灵”,正犹前文之义。故知灵即是 命,命谓国之号令,亦即威福之柄之谓。 注“朱家、 田仲、郭解、剧孟、原涉之徒”。按:并见游侠列传。 “朱家”世德堂本误“朱亥”。 注“籍孺、邓通、周 仁、韩王孙、李延年之徒”。按:并见佞幸列传。“周 仁”,世德堂作“周仁文”,传云:“景帝时,中无宠 臣,然独郎中令周文仁。”索隐云:“案:仁字文。” 又传云:“今天子中宠臣,士人则韩王孙嫣。”又云: “嫣者,弓高侯孽孙也。”集解引徐广云:“韩王信之 子颓当也。”则嫣为韩王信之孙,故称曰王孙,非其字 也。

(一)“所”下原本有偏书小字“句 ”,盖作者以示句读,今删。

(二)“晁”字原本讹作“错”,据 史记本传改。

(三)“晁错”二字原本互倒,据史 记本传改。

(四)“循吏”原本讹作“循史”, 据本段正文改。

  或问“近世社稷之臣”。曰:“若张子房之智, 〔注〕用行舍藏,功成身退。陈 平之无悟,〔注〕内明奇画,外无违悟 。绛侯勃之果,〔注〕诛诸吕, 立文帝也。霍将军之勇,〔注〕 处废兴,无所惧。终之以礼乐,则可谓社稷之臣矣 。”〔注〕此数公遭汉初定,仓卒之制 ,权应当时,苟以救世,不能与稷、契、伊、周同风, 未终先王礼乐。或问:“公孙弘、董仲舒孰迩?” 〔注〕欲知此二人用心谁近圣人之道。 曰:“仲舒欲为而不可得者也,弘容而已矣。”〔 注〕利在安身。〔疏〕“社稷之臣”者,孟子云:“有 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袁盎列传云:“社 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按:孟子云:“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臣以国家之安危为己任, 不必与一君共存亡,盎说非古义。“张子房之智”者, 留侯世家云:“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 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 报仇,得力士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求 贼甚急,良乃更姓名亡匿下邳,为任侠。后十年,陈涉 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 ,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汉六年 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 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 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 张良为留侯。留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留侯乃称 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彊 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为列侯 ,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 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乃彊食 之,曰:‘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 留侯不得已彊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汉 书张陈王周传:“张良,字子房。”“陈平之无悟”者 ,陈丞相世家云:“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 时家贫,好读书。为人长,美色。陈涉起而王陈,立魏 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 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久之,项羽略 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殷王反楚,项羽以平为信武君 ,往击降殷王而还。居无何,汉王攻下殷王。项王怒, 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间行杖剑亡,渡河,至修 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乃拜平为都尉。绛侯、 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 王召让平,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 ,事项王。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 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诚臣 计划有可采者,顾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得请骸骨。 ’汉王乃谢,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 言。汉六年,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平辞曰 :‘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 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一) ?’上乃复赏魏无知。高帝南过曲逆(二),曰:‘壮 哉县!’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凡六出奇计,辄 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孝惠帝六 年,以陈平为左丞相。孝惠帝崩,吕太后徙平为右丞相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为 太尉勃合谋(三),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 也。孝文帝立,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 左丞相,位次第二。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 专为一丞相。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 “无悟”世德堂本作“无□”,此承集注依宋、吴本改 。吴云:“所举必行,无谬误。”司马云:“李本‘□’ 作‘悟’,今从宋、吴本。□与忤同。”按:悟者,“ 啎”之假。说文:“啎,逆也。”陈平之无啎,谓其不 事面折廷争,曲从应变,终全社稷也。太史公曰:“陈 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倾侧扰攘楚、魏之 间,卒归高帝,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 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 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即 无啎之义。“绛侯勃之果”者,绛侯周勃世家云:“绛 侯周勃者,沛人也,以织簿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 ,材官引彊。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楚怀 王封沛公号安武侯,为砀郡长,拜勃为虎贲令。项羽以 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勃爵为威武侯,拜为将军。项籍已 死,赐爵列侯,剖符世世勿绝,食绛,号绛侯。最从高 帝,(
索隐:“最,都凡也。谓总举其从 高祖攻战克获之数也。”)得相国一人、丞相二人、将 军、二千石各三人,别破军二,下城三,定郡五、县七 十九,得丞相、大将各一人。勃为人木彊敦厚,高帝以 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 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高祖已崩,以列 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 岁,高后崩,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文 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 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 。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 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 月,免相就国。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 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 无反事。文帝朝(四),太后曰:‘绛侯绾皇帝玺,将 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 帝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绛侯复就国。文帝十 一年,卒,谥为武侯。”正义引括地志云:“汉绛县在 绛州曲沃县南二里。”按:今山西平阳府曲沃县南。论 语:“
由也果。”苞云:“果谓果敢决断 也。”“霍将军之勇”者,霍光见重黎疏。“终之以礼 乐,则可谓社稷之臣矣”者,吴云:“言此数公既立功 之后,以礼乐自终,则社稷臣矣。”司马云:“言虽兼 数公之才业,不能修礼乐以成治平之化,亦未足谓之社 稷之臣也。”按:此谓张、陈、周、霍辈皆可为近世社 稷之臣,所不足者,不能进于礼乐之治耳。司封说似较 温公为允。“公孙弘、董仲舒孰迩”者,平津侯主父列 传云:“丞相公孙弘者,齐灾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年 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弘年六十,征以贤良 ,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病免归。元光五 年(五),有诏征文学,弘对策,第居下,天子擢弘对 为第一,拜为博士。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 不广大,人臣病不节俭。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后母死 ,服丧三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 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 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元 朔三年,以弘为御史大夫。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 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 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 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 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淮南、衡山谋反 ,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今诸侯有畔逆 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愿归侯印,乞骸骨。 天子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 狩二年(六),弘病,竟以丞相终。”董仲舒见修身疏 。上文以张、陈、周、霍不能进于礼乐之治为病,则近 世名臣以经术见称者无如公孙弘、董仲舒,故问其孰迩 。吴云:“谁近社稷之臣。”是也。“仲舒欲为而不可 得者也”,世德堂本无“者也”二字。言仲舒有社稷臣 之才与志,而无其遇。汉书董仲舒传赞云:“刘向称董 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 之佐,殆不及也。”“弘容而已矣”者,列传云:“弘 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常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 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 ,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 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 然弘言,益厚遇之。”然则弘以容悦为事,直事君人而 已,何足以言社稷之臣哉?孟子云:“有事君人者,事 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朱子集注云:“阿殉以为容, 逢迎以为悦,此鄙夫之事,妾妇之道也。” 注“内明 奇画”。世德堂本“奇”作“其”,误。奇画即传云“ 凡六出奇计”是也。 注“外无违悟”。俞云:“按李 注云云,疑其所据本作‘无啎’。说文午部:‘啎,逆 也。’故注曰:‘外无违啎。’若是‘悟’字,则违悟 之文不相属矣。后人多见‘悟’,少见‘啎’,因改‘ 啎’为‘悟’。宋、吴本又因悟字无义,易以‘□’字 ,而训为谬□,愈失其真。温公反谓‘□与忤同’而从 之,其失甚矣。”按:啎、悟同声通用,李训为违,盖 读为“
啎”也。音义无文,是旧本不作“ 啎”可知。 注“诛诸吕,立文帝也”。按:治平本无 “也”字,世德堂本无此注,今依钱本。 注“
处废兴,无所惧”。钱本作“处兴 废”,世德堂本无此注。按:重黎篇论霍光云:“处废 兴之分,堂堂乎忠,难矣哉!”即注语所本。事详彼疏 。 注“此数公遭汉初定”。按:霍光拥昭、立宣,不 得云“
遭汉初定”,此注于义疏矣。 注 “仓卒之制”。按:世德堂本“制”作“际”。 注“ 欲知此二人用心谁近圣人之道”。按:弘范似以此“或 问”以下别为一章,不与上属,不如吴说为长。 注“ 利在安身”。按:世德堂本“在”作“用”,此作五臣 注者,据系辞改之。然“利在安身”云者,谓弘曲学阿 世,知利其身而已,与系辞“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文义不同。

(一)“进”字原本作“追”,据史 记留侯世家改。

(二)“过”字原本作“遏”,据史 记留侯世家改。

(三)“为”字史记留侯世家作“与 ”。

(四)“朝”下原本有“句”字,乃 汪氏标注以示绝句,今删。

(五)“光”字原本作“先”,形近 而讹,据史记本传改。

(六)“元”字原本作“光”,形近 而讹,据史记本传改。

  或问“近世名卿”。曰:“若张廷尉之平,〔 注〕张释之惟存公平,不阿于意。隽京兆之见,〔 注〕隽不疑,当昭帝时,有人自称亡卫太子,百官莫知 其所。不疑后至,收而治之,乃明巫成方遂也。尹 扶风之洁,〔注〕尹翁归清廉有节,不 被滋垢。王子贡之介,〔注〕王 子贡,名尊,成帝时人,治任公正,诛锄豪彊,不避贵 戚。斯近世名卿矣。”“将”。〔 注〕既闻名卿,次问名将。曰:“若条侯之守,长 平、冠军之征伐,博陆之持重,可谓近世名将矣。”请 问“古”。〔注〕欲知古之良将。曰 :“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舆尸、血刃,皆所不为 也。”〔疏〕“张廷尉之平”者,张释 之冯唐列传云:“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以 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欲自免归。中郎将 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于是释之言 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 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上召释之参乘,问释之秦之敝, 具以质言,上拜释之为公车令。顷之,拜为中大夫,至 中郎将。其后,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 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使骑捕,属之廷尉。廷尉奏当 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 ,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 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 法皆为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曰: ‘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下廷尉 ,释之案律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 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族之,而君以法奏之,非吾 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谢曰:‘法如是,足也。今 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 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按:当谓 处断。前云“廷尉当是也”,义同。)张廷尉由此天下 称之。后文帝崩,张廷尉事景帝,岁余,为淮南王相, 久之,卒。”百官公卿表:“
廷尉,秦官,掌刑辟。”颜注云: “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按:表书中郎将 张释之为廷尉在孝文三年,与列传诸纪事多不合,梁氏 志疑谓当依大事记书为廷尉于文之后三年,或得其实也 。“隽京兆之见”者,音义:“隽京,徂兖切。”汉书 隽不疑传云:“隽不疑,字曼倩,勃海人也。治春秋, 为郡文学,名闻州郡。武帝末,暴胜之为直指使者,督 课郡国(一)。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请与相见, 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遂表荐不疑,征诣公车, 拜为青州刺史。昭帝即位,擢为京兆尹。始元五年,有 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衣黄襜褕,着黄帽,诣北阙 ,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 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 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立,莫敢发言。 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縳。或曰:‘是非未可知, 且安之。’不疑曰:‘昔蒯瞆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 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 罪人也。’遂送诏狱。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二 ),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繇是名声 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久之,以病免,终于 家。廷尉验治何人,竟得奸诈,本夏阳人,姓成名方遂 ,居湖以卜筮为事。有故太子舍人尝从方遂卜,谓曰: ‘子状貌甚似卫太子。’方遂心利其言,几得以富贵, 即诈自称,诣阙。廷尉逮召乡里识知者张宗禄等,方遂 坐诬罔不道,要斩东市。一姓张,名延年。”(昭帝纪 作“夏阳男子张延年”。)京兆解见前。百官公卿表: “孝昭始元元年,青州刺史隽不疑为京兆尹;五年,病 免。”见犹明也。谓其明于大谊,临事不惑。“
尹扶风之洁”者,尹翁归传云:“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 ,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延年亲临见,次及翁归,召 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史。徙署督邮,所举应法。 举廉,为缑氏尉,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征 拜东海太守。翁归治东海,明察郡中吏民贤不肖及奸邪 罪名尽知之。以高第入守右扶风,满岁为真,选用廉平 疾奸吏以为右职,接待以礼,好恶与同之,扶风大治, 盗贼课常为三辅最。翁归为政虽任刑,其在公卿之间清 洁自守,语不及私,然温良嗛退,不以行能骄人,甚得 名誉于朝廷。视事数岁,元康四年病卒,家无余财。” 百官公卿表:“主爵中尉,秦官。武帝太初元年,更名 右扶风,治内史右地,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 服虔注云:“皆治在长安中。”颜注云:“长安以东为 京兆,长陵以北为左冯翊,渭城以西为右扶风也。”按 :表孝宣元康元年,东海太守尹翁归为右扶风;四年, 卒。洁犹清也,今字作“洁”,详问明疏。“王子贡之 介”者,王尊传云:“王尊,字子赣,涿郡高阳人也。 治尚书、论语,略通大义。举幽州刺史从事,补辽西盐 官长。初元中,举直言,迁虢令,以高第擢为安定太守 ,坐残贼免。起家复为护羌将军,转校尉。坐擅离部署 ,会赦,免归家。涿郡太守徐明荐尊不宜久在闾巷,上 以尊为郿令,迁益州刺史。博士郑宽中使行风俗,举奏 尊治状,迁为东平相。是时,东平王以至亲骄奢不奉法 度,尊谓王曰:‘尊来为相,人皆吊尊也,以尊不容朝 廷,故见使相王耳。天下皆言王勇,顾但负贵,安能勇 ?如尊,乃勇耳。”太后征史,奏尊为相倨慢不臣,尊 竟坐免为庶人。大将军王凤奏请尊补军中司马,擢为司 隶校尉。元帝崩,成帝初即位,尊劾奏丞相衡、(匡衡 。)御史大夫谭(张谭。)附下罔上,怀邪迷国,无大 臣辅政之义。有诏左迁尊为高陵令。数月,以病免。会 南山群盗数百人为吏民害,岁余不能禽,或说大将军凤 独选贤京兆尹乃可(三)。于是凤荐尊,征为谏大夫, 守京辅都尉,行京兆尹事。旬月间,盗贼清。迁光禄大 夫,守京兆尹,后为真,凡三岁,御史大夫中(宋祁云 :“诸本作‘忠’,谓张忠也。”)奏尊暴虐不改,外 为大言,倨嫚姗上,威信日废,不宜备位九卿。尊坐免 ,吏民多称惜之。天子复以尊为徐州刺史,迁东郡太守 。久之,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尊躬率吏民,祀水 神河伯,因止宿,庐居堤上。及水盛堤坏,吏民皆奔走 ,唯一主簿泣在尊旁。吏民嘉壮尊之勇节,奏其状,秩 尊中二千石,加赐黄金二十斤。数岁,卒官。”颜注云 :“赣音贡。”百官公卿表建始四年,守京辅都尉王遵 为京兆尹。传作“尊”,表作“遵”者,古字通用。前 文张释之、隽不疑、尹翁归并称以官,此不尔者,尊子 伯亦为京兆,见本传;而尊之前有王昌,其后有王章、 王骏、王建、王嘉之属,均见表,故王吉传云:“吉子 骏为京兆尹。先是,京兆有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 ,至骏,皆有能名。故京师称曰:‘前有赵、张,后有 三王。’”是则但称京兆,嫌于无别,故字之也。孟子 云:“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音义引陆善经注云: “介谓持立之行,斯近世名卿矣。”世德堂本无“近世 ”二字。音义:“将,子亮切,下同。”“条侯之守” 者,绛侯周勃世家云:“文帝择绛侯勃子贤者河内守亚 夫,封为条侯。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以河内守 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月余,拜亚夫为中尉。孝 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孝景三年,吴、楚反 ,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 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 ’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四),吴方攻梁,梁急请 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五),深壁而守。梁日使使 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 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绝吴、楚 兵后食道。吴兵乏食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 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 之,复定。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 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 追击,大破之。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五岁,迁 为丞相。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 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庸知其盗买县官器,上变告子 ,事连污条侯,召诣廷尉,呕血而死。”按:条侯,汉 书功臣表作“修”,颜注云:“修读曰条。”绛侯世家 集解引徐广云:“表皆作‘蓨’字。”服虔云:“蓨音 条。”地理志:“勃海郡脩市,侯国。”应劭云:“音 条。”条侯之守,谓其威重坚忍。太史公曰:“亚夫之 用兵,持威重,执坚忍,穣苴曷有加焉?”即其义。“ 长平、冠军之征伐”者,卫将军骠骑列传云:“
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字仲卿 。建元二年,青姊子夫得入宫幸上,乃召青为建章监, 侍中。子夫为夫人,青为太中大夫。元光五年,青为车 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至茏城,斩首虏数百骑。元 朔元年,卫夫人有男,立为皇后。青出雁门三万骑击匈 奴,斩首虏数千人。明年,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 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 楼烦王,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封青为长平侯。元朔五 年,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匈奴右贤王当卫青等兵,以为 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溃 围北去,得右贤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 千百万,引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即军中拜青为大 将军,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其明年 ,大将军青出定襄,斩首数千级而还。月余,复出定襄 ,斩首虏万余人。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 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为剽姚校尉,斩捕 首虏过当,封去病为冠军侯。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 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其夏,骠骑将军 逾居延,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由此骠骑日以亲贵, 比大将军。其秋,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 数万人,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 使人报天子。天子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遂独遣浑邪 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元狩四 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咸击 匈奴。大将军出塞千余里,遂至窴颜山,凡斩捕首虏万 九千级。骠骑将军出代、右北平千余里,所斩捕功已多 大将军。既还,定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自是之 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骠骑将军自四年军 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谥曰景桓侯。其后大将军青卒 ,(徐广云:“元封五年。”)谥为烈侯。”地理志汝 南郡有长平,即青封地,与泫氏之长平同名异实。又南 阳郡有冠军,武帝置,故穣卢阳乡、宛临駣聚。应劭云 :“武帝以封霍去病。去病仍出征匈奴,功冠诸军,故 曰冠军。”史记项羽本纪集解引张晏云:“霍去病功冠 三军,因封为冠军侯,至今为县名。”音义:“冠军, 古乱切。”“博陆之持重”者,霍光事详重黎疏。光传 云:“遗诏封光为博陆侯。”文颖注云:“博大陆平, 取其嘉名,无此县也。”颜注云:“盖亦取乡聚之名以 为国号,非必县也。”按: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补引 臣瓒云:“渔阳有博陆城。”则颜说是也。持重者,光 传云:“光为人沉静详审,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 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守,其资性端正如此。 ”是其义也。“可谓近世名将矣”,世德堂本无“近世 ”字。按:无此二字,则下文“请问古”语不相承矣。 “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者,俞云:“‘征’乃‘ 钲’字之误。诗采芑篇:‘钲人伐鼓。’传曰:‘钲以 静之,鼓以动之。’是钲、鼓相对为文。鼓之以道德, 钲之以仁义,犹言以道德动之,以仁义静之耳。今误作 ‘征’,殊失其义。”按:邱希范与陈伯子书李注引班 孟坚涿邪山祝文“征人伐鼓”,用采芑语,而字作“征 ”,盖鲁诗如此。此以“征”为“钲”,即本鲁诗。俞 读得之,但不必以为误文耳。“舆尸血刃,皆所不为也 ”者,易师:“六三,师或舆尸,凶。”又“六五,长 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荀子议兵云:“兵不血刃 ,远迩来服。”按:舆尸者,败创之事;血刃者,斩获 之事。仁人之师,不战而胜,糜烂其子弟固不可,克敌 而多杀伤亦不为也。 注“不阿于意”。按:世德堂本 作“无阿”。 注“收而治之,乃明巫成方遂也”。按 :世德堂本“收”误“取”,又脱“明”字。 注“欲 知古之良将”。按:下文推论用兵之事,与名卿无预, 故知此专承近世名将而言。

(一)“课”字原本作“谋”,形近 而讹,据汉书本传改。

(二)“光”字原本作“先”,形近 而讹,今据汉书本传改。

(三)“军”字原本无,据汉书本传 增。

(四)“荥”字原本作“荣”,形近 而讹,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改。

(五)“走”字原本作“是”,形近 而讹,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改。

  张骞、苏武之奉使也,执节没身,不屈王命,虽 古之肤使,其犹劣诸!〔注〕肤,美。 〔疏〕“张骞、苏武之奉使也,执节没身,不屈王命” 者,汉书张骞传云:“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 ,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 奴得之,传诣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 节不失,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至大宛,大 宛为发译道抵康居,康居传至大月氏。骞从月氏至大夏 ,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 ,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 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初骞行时百余人 ,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 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 形所有。初,汉欲通西南夷,费多,罢之。及骞言可以 通大夏,迺复事西南夷。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封 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出 右北平,击匈奴,后期当斩,赎为庶人。后二年,天子 数问骞大夏之属,拜骞为中郎将。骞既至乌孙,致赐谕 指,未能得其决。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 夏,乌孙发译道送骞。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 ”苏建传云:“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 迁至移中厩监。天汉元年,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 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 惠等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 谋反匈奴中。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 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月余,单于出猎,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 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以状语武。武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 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气绝半日复息。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胜请降, 武不动。单于愈益欲降之,迺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乃徙武 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 旄尽落。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武曰:‘武父子亡功德 ,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 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 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昭帝即位数 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单于召会武官属,凡随 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 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彊壮 出,及还,须发尽白。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音义:“奉使,色吏切。‘肤使’同。”司马云:“没 身者,久留匈奴,不顾其死。” 注“肤,美。”诗狼 跋:“公孙硕肤。”文王:“殷士肤敏(一)。”毛传 并云:“肤,美也。”

(一)“敏”字原本作“毓”,形近 而讹,据毛诗文王改。

  世称东方生之盛也,言不纯师,行不纯表,其流 风遗书,蔑如也。或曰:“隐者也。”曰:“昔之隐者 ,吾闻其语矣,又闻其行矣。”〔注〕 昔之隐者,文王拘于羑里,而重易六爻;箕子隐于殷朝 ,而为周陈洪范;接舆之在楚,而歌凤兮。或曰: “隐道多端。”曰:“
固也!圣言圣行,不逢其时,圣人隐也。贤言贤行, 不逢其时,贤者隐也。谈言谈行,而不逢其时,谈者隐 也。昔者箕子之漆其身也,狂接舆之被其发也,欲去而 恐罹害者也。箕子之洪范,接舆之歌凤也哉!”或问: “东方生名过实者,何也?”曰:“应谐、不穷、正谏 、秽德,〔注〕由此四事得名。应 谐似优,〔注〕似倡优。不穷似 哲,正谏似直,秽德以隐。”请问“名”。曰:“诙达 。”“恶比?”
注〕欲知谁比。曰:“非夷尚 容,依隐玩世,其滑稽之雄乎!”〔注 〕非夷、齐,是柳下惠,戒其子以尚同,依隐玩世,饱 食安坐,以仕易农,此滑稽之雄者也。或问:“柳 下惠非朝隐者与?”〔注〕此问发于东 方朔也。曰:“君子谓之不恭。古者高饿显,下禄 隐。”〔注〕孟子曰:“伯夷隘(一) ,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然则饿显不 独高,禄隐未为下,今发高下之谈,盖有厉乎素□也。 〔疏〕“世称东方生之盛也”云云者,东方朔传云:“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 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 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朔初来上书,文辞 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久之,使待诏 金马门,稍得亲近。时有幸倡郭舍人,滑稽不穷,常侍 左右。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出,莫能穷者, 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上使太中大夫 吾丘寿王与待诏能用筭者二人,举籍阿城以南,盩厔以 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及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 ,属之南山。又诏中尉、左、右内史表属县草田,欲以 偿鄠、杜之民。吾丘寿王奏事,上大称善。时朔在傍, 进谏,上拜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然遂起上林苑,如 寿王所奏云。帝姑馆陶公主号窦太主,寡居,年五十余 矣,近幸董偃。上为窦太主置酒宣室,使谒者引内董君 。是时朔陛戟殿下,辟戟而前曰:‘董偃有斩罪三,安 得入乎?夫宣室者,先帝之正处也,非法度之正不得入 焉。故淫乱之渐,甚变为篡,是以竖貂为淫,而易牙作 患;庆父死而鲁国全,管、蔡诛而周室安。’上曰:‘ 善。’董君之宠,由是日衰。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 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 :‘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时,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 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二) ,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 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朔虽诙笑,然时观察 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敖弄, 无所为屈。时方外事胡、越,内兴制度,国家多事,自 公孙弘以下,至司马迁,皆奉使方外,或为郡国守相, 至公卿。而朔尝至太中大夫,后常为郎,与枚皋、郭舍 人俱在左右,诙啁而已。久之,朔上书陈农战彊国之计 ,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其言专商鞅、韩非之 语也,指意放荡,颇复诙谐,辞数万言,终不见用。” “行不纯表”传赞引作“行不纯德”。司马云:“朔言 行驳杂,所师表者不能纯壹。”荣谓“言不纯师,行不 纯表”,谓言而不皆足为法,行而不皆足为率,故汉书 引“表”作“德”,其义亦同。若如温公说,则“行不 纯德”,不可通矣。传赞又云:“朔之诙谐,逢占射覆 ,其事浮浅,行于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炫燿。而后世 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着之朔。”按:此即世人盛称 东方朔之所由。艺文志东方朔二十篇,入杂家。本传载 答客难及非有先生论,云:“朔之文辞,此二篇最善。 其余有封泰山、责和氏璧及皇太子生禖、屏风殿上柏柱 、平乐观赋猎、八言、七言上下、从公孙弘借车,凡刘 向所录朔书具是矣。世所传他事,皆非也。”此流风遗 书蔑如之说,谓其书不副其名之盛也。“或曰:‘隐者 也’”者,司马云:“宋、吴本‘或曰’作‘或问’。 ”史记滑稽传补云:“朔行殿中郎,谓之曰:‘人皆以 先生为狂。’朔曰:‘如朔等,所谓避世于朝廷间者也 。’”然则朔以隐者自居,故或以为言。“昔之隐者” 云云者,即下文所称箕子、接舆是也。“隐道多端”者 ,宋云:“或言隐之道多端,如朔者,亦其一也。”“ 曰:‘固也’”者,宋云:“固,实也。”“圣言圣行 ,不逢其时”,钱本“不逢”上有“而”字。逢读为逢 君之恶之“逢”,下皆同。方言云:“逢,迎也。”圣 人隐谓箕子,贤者隐谓接舆。“谈言谈行,而不逢其时 ,谈者隐也”者,“谈”皆“诙”字之误。下文“诙达 ”,音义云:“本或作‘谈达’。”按:隶书“诙”或 作“●”,与“谈”形相似,传写每易致误。公孙弘传 “诙笑多闻”,今本作“谈笑”,颜注云:“或作‘诙 ’。”是其证。史记滑稽列传:“谈言微中,亦可以解 纷。”“谈言”疑亦“诙言”之误。玉篇:“诙,调戏 也。”诙言诙行而不逢其时,即朔所云“依隐玩世,诡 时不逢”,乃诙者之隐,非圣贤之隐也。此言隐有三品 ,上者圣隐,次者贤隐,最下诙隐。若朔之所谓隐,则 诙隐而已。世德堂本“不逢”上无“而”字。“昔者箕 子之漆其身也,狂接舆之被其发也,欲去而恐罹害也” 者,箕子见问明疏。论语云:“箕子为之奴。”马云: “箕子佯狂为奴。”韩诗外传云:“纣作炮烙之刑,箕 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 。遂被发佯狂而去。”文选东方曼倩非有先生论李注引 尸子云:“箕子胥余漆体而为厉,被发佯狂。”论语云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 殆而。”孔云:“接舆,楚人也,佯狂而来歌,欲以感 孔子也。”皇疏云:“接舆,楚人也,姓陆,名通,字 接舆。昭王时,政令无常,乃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 楚狂也。”按:狂接舆犹直躬之比,躬与接舆皆其名, 而以直与狂为号。论语称楚者,特着其国,犹云郑子产 、吴季札耳。皇疏以“楚狂”连读,又别撰姓名,此袭 皇甫谧高士传之谬。庄子应帝王云“肩吾见狂接舆”与 此文“狂接舆之被其发”,皆可证论语“狂”字不上属 于“楚”也。国策秦策云:“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 被发而为狂。”然则此漆身、被发亦互文也。“箕子之 洪范,接舆之歌凤也哉”者,箕子当纣之时,在父师之 位,典洪范之书,惧其遭乱亡失,故全身远害以存之。 接舆当昭王之时,晦迹不仕,知孔子有圣德,惧其非时 见辱,故作歌以感之。今朔既非有斯文之寄,亦非有治 见乱隐之志,诙嘲取容,固与昔贤异趣。然其作非有先 生论云:“接舆避世,箕子被发阳狂,此二人者,皆避 浊世以全其身者也。使遇明王圣主,得赐清燕之闲,宽 和之色,发愤毕诚,图尽安危,揆度得失,上以安主体 ,下以便万民,则五帝三王之道可几而见也。”是朔之 意乃欲窃比二子,以己之避世于朝廷间为合于二子之义 ,故此即用其语以诘之,言朔于此两无所处也。“应谐 、不穷,正谏、秽德”云云者,朔传:“妄为谐语。” 颜注云:“谐者,和韵之言也。”说文:“薉,芜也。 ”引伸之为污,为浊,俗作“秽”。秽德谓自污浊其行 ,托于阳狂之为以示高。夏侯孝若东方朔画赞所谓“洁 其道而秽其迹,清其质而浊其文”是也。“应谐似优” 者,俳优之为术,或滑稽多辩,或笑言而合于道,非专 精其业者不能工。而朔之应声辄对,变诈□出,虽专于 为俳优者无以过,故谓之似优,明其不学而能也。“不 穷似哲”,司马云:“吴本‘哲’作‘智’。”按:传 赞作“智”,疑司封即据汉书改之。不穷谓朔逢占射覆 无所不通,故有似乎智也。“请问名。曰:‘诙达’” 者,音义:“诙达,上音恢。旧本皆作‘诙达’。汉书 曰:‘朔诙达多端,不名一行。’本或作‘谈达’,又 作‘名字达’,皆误。”按:诙达即承上文“诙言诙行 ”云云而言。音义知“谈达”之误,而不知“谈言谈行 ”之亦为误,则以旧本“诙言诙行”、“诙者隐也”, 字皆已误“谈”,无作“诙”者故也。诙达谓诙而能通 ,即下文所谓滑稽之雄也。“恶比”者,音义:“恶比 ,音乌。”按:问朔何所比拟也。“非夷尚容,依隐玩 世”,今各本皆作“非夷、齐而是柳下惠,戒其子以尚 容,首阳为拙,柱下为工,饱食安坐,以仕易农,依隐 玩世,诡时不逢”。按:司马云:“李、宋、吴本皆云 :‘非夷尚容,依隐玩世,其滑稽之雄乎?’按:汉书 具载扬子之言,恐诸家脱□也。今从汉书。”是今本此 文皆温公据汉书朔传赞增补。后作五臣注者承之,而翻 刻治平本者亦依之挤入,非旧本如此。顾氏广圻石研斋 藏宋本法言跋云:“何义门学士校李轨注十三卷,云绛 云旧藏。窃疑其校与司马温公所见李本颇有不同。如第 十一卷,温公云:‘李本非夷尚容,依隐玩世,其滑稽 之雄乎?今从汉书。’明文显然,而何以义门之校全反 此言耶?今年再至扬州,过石研斋主人,出示新得此书 ,按而稽之,在本卷第三叶,(按:当作第五叶。)首 七行行字较前后独多,而修板添补痕迹尤宛然。方悟温 公所言者,其初板也;义门所校者,其后来修改者也。 ”按:钱本正作“非夷尚容,依隐玩世”,黄太史集任 渊注引法言此文亦然,所据皆未经修改之本。此八字乃 节取朔诫子之语,全文见艺文类聚二十三及御览四百五 十九引。“非夷”即彼文所云“首阳为拙”,“尚容” 即彼文所云“明者处世,莫尚于中”。(类聚引如此, 御览“中”作“忠庸”。)此作“容”者,盖子云所见 朔诗如此。传赞亦作“上容”。尚、上义同,颜云:“
容身避害也。”按:传赞此文虽用 子云语,然以法言文简,恐人不憭,故还取朔语增成其 辞。自师古不注所出,而温公见前后皆引法言文,遂疑 此亦扬子之言,而以诸家为脱□矣。“滑稽之雄”者, 音义:“滑稽,音骨。”史记有滑稽列传,彼索隐引楚 辞崔浩注云:“滑,音骨;稽,流酒器也。转注吐酒, 终日不已,言出口成章,词不穷竭,若滑稽之吐酒。故 扬雄酒赋云:‘鸱夷滑稽,腹大如壶,尽日盛酒,人复 籍沽。’是也。”按:诙嘲谓之滑稽,犹鄙细谓之斗筲 ,皆取器物以喻人事,盖古语有然。若训滑为乱,训稽 为同,而以为能乱同异;或读滑如字,而以为谐语滑利 ;读稽为计,而以为智计疾出,皆望文生义之陋也。“ 柳下惠非朝隐者与”者,朔非夷、齐而是柳下惠,柳下 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或以朔之所为有类于此,故以 为问。音义:“朝隐,直遥切。”按:即朔所谓避世于 朝廷之意。夏侯孝若东方朔画赞云“染迹朝隐”,语本 此文。“君子谓之不恭”者,孟子文。言虽柳下惠,亦 非君子所当取法者也。“古者高饿显,下禄隐”者,司 马云(三):“饿显谓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 于今称之。”按:论语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是高饿显也;“邦有道谷,邦无道 谷,耻也”,是下禄隐也。 注“
文王拘于羑里,而重易六爻”。按 :详问明疏。正文惟言箕子、接舆,而此注更引及文王 ,似无所取。 注“似倡优”。按:俞云:“此说非也 。下文‘不穷似哲,正谏似直,秽德似隐’,哲也,直 也,隐也,皆美名,不应首句言似倡优也。且似倡优矣 ,尚何名过其实之有?与问意亦不相应也。此‘优’字 乃优游之义。论语宪问篇皇侃疏曰:‘优犹宽闲也。’ 左氏春秋序:‘优而柔之。’正义曰:‘优、柔俱训为 安,宽舒之意也。’皆可说此优字之义。”不知诙谐正 俳优之事,解为安闲,则与“应谐”字义不相承。古俳 优不必为贱业,优孟、优旃并以讽谏成名,朔之应谐似 优,乃其不名一行之真正,世人所艳称。以为与问意不 相应,亦失其旨。汉书叙传云:“东方赡辞,诙谐倡优 ,议苑扞偃,正谏举邮,怀肉污殿,(按:污殿谓醉入 殿中,小遗殿上。见朔传。)弛张沉浮。”诙谐倡优, 即应谐似优之义;正谏举邮,即正谏似直之义;怀肉污 殿,弛张沉浮,即秽德似隐之义。班语全本法言,是班 亦解优为倡优。弘范此解即据叙传,俞说失之。 注“ 非夷、齐,是柳下惠”。按:语本传赞,即朔诗“首阳 为拙,柳下为工”之义。今传赞“柳下”作“柱下”, 则与上文“是柳下惠”语义不相应。御览引朔诗作“柳 下”,必所据朔书旧本如此。类聚引直作“柳惠”,益 可证明“柱下”之误。 注“戒其子以尚同”。按:“ 同”疑“容”字之误。 注“饱食安坐”。按:传赞作 “安步”,类聚、御览引并同。 注“孟子”至“飧也 ”。按:所引孟子公孙丑文。彼赵注云:“柳下惠轻忽 时人,禽兽畜之,无欲惮正之心,言其大不恭敬也。圣 人之道,不取于此。”诗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毛传云:“熟食曰飧。”释文:“飧,素门反。” 说文:“飧,哺也,从夕、食。”会意。

(一)“夷”字原本作“益”,据孟 子公孙丑上改。

(二)原本“朔之”下衍“之”字, 据汉书本传删。

(三)“马”字原本作“高”,讹。 据五臣注本,明此下引文均出自司马光,今改。

  妄誉,仁之贼也;妄毁,义之贼也。贼仁近乡原 ,贼义近乡讪。〔注〕同乎流俗,合乎 污世,众皆说之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者,德 之贼也。孔子恶似而非者,孟轲论之备矣。〔疏〕“妄 誉,仁之贼也;妄毁,义之贼也”者,音义:“妄誉, 音余。”司马云:“仁以褒善,义以贬恶,而妄以毁誉 加人,是贼伤仁义者也。”“贼仁近乡原,贼义近乡讪 ”者,司马云:“乡原,谓所至之乡,徇众随俗,求媚 于人者。乡讪,谓所至之乡,喜造谤讪,使人畏其口者 。”按:论语:“乡原,德之贼也。”集解引周生烈云 :“所至之乡,辄原其人情而为己意以待之,是贼乱德 者也。”此读“原”如字,而以为察度之意。孟子:“ 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赵注云:“人 皆以为原善所至,亦谓之善人。”此读“原”为“愿” ,而以为谨厚之称。论语刘疏云:“前篇‘侗而不愿’ ,郑注:‘愿,善也。’‘原’与‘愿’同。中论考伪 篇:‘乡愿无杀人之罪,而仲尼深恶之。’字直作‘愿 ’,与赵训同矣。一乡皆称善,而其忠信廉洁皆是假托 ,故足以乱德,所谓色取仁而行违者也。”按(一): 刘说是也。乡原阉然媚世,已多妄誉,而人亦誉之为善 ,故曰“贼仁近乡原”也。说文:“讪,谤也。”是讪 即妄毁之谓。无所往而不为讪谤,以取憎于人,行与乡 原相反,而贼德则同,故名之曰“乡讪”,而以为义之 贼也。原、讪韵语。注“同乎”至“备矣”。按:此约 孟子尽心文为说。弘范似以“众皆说之以为是”七字为 句,与赵本不同。

(一)“按”字原本作“接”,形近 而讹,今改。

  或问:“子,蜀人也,请人。”曰:“有李仲元 者,人也。”
注〕蜀有严君平,岂伊仲元?君平 已显,仲元未闻。“其为人也,奈何?”曰:“不 屈其意,不累其身。”曰:“是夷、惠之徒与?”曰: “不夷不惠,可否之间也。”〔注〕随 时之义,治乱若凤。“如是,则奚名之不彰也?” 曰:“无仲尼,则西山之饿夫与东国之绌臣恶乎闻?” 〔注〕饿夫,夷、齐;绌臣,柳下惠也 。曰:“王阳、贡禹遇仲尼乎?”曰:“明星皓皓 ,华藻之力也与?”〔注〕星虽皓皓有 华藻,然非能自显耀也,要须着天而后天下见之。曰 :“若是,则奚为不自高?”曰:“皓皓者,己也;引 而高之者,天也。〔注〕星,着天而后 天下见;王阳、贡禹,时主所扬,而后名显也。仲元虽 有贤德(一),而时不高之,故不彰。子欲自高邪 ?〔注〕君子行德俟命而已。仲 元,世之师也。见其貌者,肃如也;闻其言者,愀如也 ;观其行者,穆如也。郸闻以德诎人矣,未闻以德诎于 人也。仲元,畏人也。”〔注〕言可畏 敬。或曰:“育、贲。”〔注〕 言夏育、孟贲亦使人畏也。曰:“育、贲也,人畏 其力,而侮其德。”“请条。”
注〕问其目也。曰:“非正不 视,非正不听,非正不言,非正不行。夫能正其视听言 行者,昔吾先师之所畏也。〔注〕所畏 ,谓言不惭,行不耻,孔子惮焉。如视不视,听不 听,言不言,行不行,虽有育、贲,其犹侮诸!”〔 疏〕“子,蜀人也”者,子云自序云:“扬雄,字子云 ,蜀郡成都人也。楚、汉之兴也,扬氏□江上处巴江州 ,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元鼎间,避仇,复□江上处 □山之阳,曰郫。有田一□,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 业。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故雄亡它扬于蜀。”按: 成都,今四川成都府成都县;郫,今成都府郫县。杨氏 田宅皆在郫,而自序云成都人者,盖杨季始家于郫,其 后复迁成都。方言载子云答刘歆书云:“雄始能草文, 作成都城四隅铭。”明子云必家成都里中也。“请人” 者,人谓贤才。论语:“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 焉耳乎哉?’”皇疏引袁宏云:“谓得其邦之贤才不也 。”是请人谓请言其乡之贤才也。“有李仲元者,人也 ”者,高士传云:“李弘,字仲元,蜀人也,成都里中 化之,班白不负担,男女不错行。弘尝被召为县令,乡 人共送之,仲元无心就行,因共酣饮,月余不去。刺史 使人喻之,仲元遂游奔不之官。”华阳国志蜀郡士女赞 云:“仲元抑抑,邦家仪形。”自注云:“李弘,字仲 元,成都人,少读五经,不为章句,处陋巷,淬励金石 之志,威仪容止,邦家师之。以德行为郡功曹,一月而 去。子赘以见辱杀人,太守曰:‘
贤者之子,必不杀人。’放之。赘 自以枉语家人,弘遣亡命。太守怒,让弘,弘对曰:‘ 赘为杀人之贼(二),明府私弘枉法,君子不诱而诛也 。石碏杀厚,春秋讥之。孔子称父子相隐,直在其中。 弘实遣赘。’太守无以诘也。州命从事,常以公正谏争 为志。”“不屈其意,不累其身”者,华阳国志引扬子 云、御览二百六十五引益部耆旧传引扬雄、意林引法言 “意”均作“志”。音义:“不累,良为切。”论语云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不夷不 惠,可否之间”者,即论语云“无可无不可”也。后汉 书黄琼传载李固遗琼书云:“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 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 之所珍也。”章怀太子注云:“论语:‘孔子曰伯夷、 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郑玄注云:“不为夷、 齐之清,不为惠、连之屈,故曰异于是也。”然则“不 夷不惠,可否之间”,谓愿学孔子也。子坚引此以为“ 传曰”者,盖古有是语,法言此文亦引古之辞也。华阳 国志引作“不夷不惠,居于可否之间”,此以意增益之 。“无仲尼,则西山之饿夫、东国之绌臣恶乎闻”者, 史记伯夷列传云:“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 西山兮,采其薇兮。’”索隐云:“西山即首阳山。” 音义:“绌臣,与‘黜’同。”按:论语云:“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 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 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绌臣”字本此,盖 子云所据论语作“三绌”也。书序“汤既黜夏命”,又 “成王既绌殷命”,明黜、绌互用。说文:“黜,贬下 也”;“绌,绛也”。是“黜”正字,“绌”假字也。 任彦升王文宪集序李注引作“夷、齐无仲尼,则西山饿 夫”。意林引作“柳下,东国之逐臣;夷、齐,西山之 饿夫”。吴曹侍读元忠云:“后汉纪太尉袁汤曰(三) :‘不值仲尼,夷、齐西山饿夫,柳下东国绌臣,致声 名不泯者,篇籍使然也。’疑晋时流传别本如此。”荣 按:梁书刘显传载刘之遴启皇太子云:“夷、叔、柳惠 ,不逢仲尼一言,则西山饿夫,东国黜士,名岂施于后 世?”此皆引用者自以己意增损,不必尽合原文也。司 马云:“‘恶’音‘乌’。”胡部郎云:“史记伯夷列 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又云:‘ 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杨子盖 本此而推衍。”“王阳、贡禹遇仲尼乎”者,王贡两龚 鲍传云:“王吉,字子阳,琅邪皋虞人也。少好学,明 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右丞,迁云阳令。举贤 良,为昌邑中尉,甚得辅弼之义,虽不治民,国中莫不 敬重焉。久之,昭帝崩,亡嗣,大将军霍光秉政,遣大 鸿胪、宗正迎昌邑王即位。二十余日,以行淫乱废昌邑 ,群臣皆下狱诛,惟吉与郎中令龚遂以忠直数谏正,得 减死,髡为城旦。起家复为益州刺史,病,去官。复征 为博士、谏大夫。是时,宣帝颇修武帝故事,宫室车服 盛于昭帝时,外戚许、史、王氏贵宠,而上躬亲政事, 任用能吏。吉上疏言得失,上以其言迂阔,不甚宠异也 。吉遂谢病归琅邪。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 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元帝初即位,遣使者征贡 禹与吉。吉年老,道病卒。贡禹,字少翁,琅邪人也。 以明经洁行着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 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遂去官 。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 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古者宫室有制’云云, 天子纳善其忠,乃下诏令太仆减食谷马,水衡减食肉兽 ,省宜春、下苑以与贫民,又罢角抵诸戏及齐三服官, 迁禹为光禄大夫。顷之,禹上书愿乞骸骨,天子报曰: ‘生其强饭慎疾以自辅。’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 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自禹 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 岁乃出口钱,自此始。(按:武帝以来,民产子三岁则 出口钱。)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及省建章、甘泉宫 卫卒。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 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宗庙迭毁之礼,皆未 施行。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司马云:“言王、贡力学 洁己而名著海内,岂必遇仲尼?”“明星皓皓,华藻之 力也与”者,说文:“□,日出貌。”俗从“白”。广 雅释训:“□,□明也。”华藻犹言光采。后汉书孟尝 传载杨乔荐尝书云:“尝匿景藏采,不扬华藻。”义本 此文。言星之所以明见天下者,非独星体之光采使然, 由其位置之高也;王、贡之名所以彰于仲元者,非独其 节行使然,由其仕宦之显也。“若是,则奚为不自高” 者,司马云:“言仲元何不仕。”“皓皓者,己也;引 而高之者,天也。子欲自高邪”者,言节行在己,登用 在君、相,士虽有节行,岂能自为登用耶?“仲元,世 之师也”御览四百四引作“李仲元,一世之师也”。“ 见其貌者,肃如也”云云者,音义:“愀如,亲小切; 旧本皆作‘俶如’,昌六切。动色貌。”按:益部耆旧 传引作“戚如”。哀公问:“孔子愀然作色。”郑注云 :“愀然,变动貌也。”说文无“愀”有“●”,云: “●然也。”引孟子曰:“曾西●然。”即“愀”字。 秋声、□声古读相近也。本作“俶”者,即“●”之假 。华阳国志引“观其行者,穆如也”在“闻其言者,愀 如也”之上。“郸闻以德诎人矣,未闻以德诎于人也” 者,音义:“郸音丹,犹但也。或古郸、但通用,亦音 但。本或作‘但’。”按:世德堂本承集注从宋、吴本 作“但”。郸、但同部,故得通用。此类语辞,以声为 义,多无正字。但之本义为裼,假为承转之辞,后人习 见,故不疑耳。司马云:“言仲元德能服人而未尝屈节 。”“仲元,畏人也”者,广雅释言:“畏,威也。” 逸周书谥法“猛以彊果曰威”,又“彊义执正曰威”。 “或曰:‘育、贲’”者,音义:“育贲,音奔。”史 记范睢列传:“成荆、孟贲、王庆忌、夏育之勇焉而死 。”集解引汉书音义云:“夏育,卫人,力举千钧。” 又蔡泽列传:“夏育、太史噭叱呼骇三军,然而身死于 庸夫。”索隐引高诱云:“夏育为田搏所杀。”“育” 亦作“鬻”,王子渊洞箫赋:“桀、跖、鬻、博,儡以 顿悴。”李注云:“鬻,夏育也,古字同。博,申博也 ,未祥其始。陆机夏育赞曰:‘夏育之猛,千载所希; 申博角勇,临雒奋椎。’”申博即田搏,史记袁盎列传 索隐引高诱战国策注作“申繻”。又范睢传集解引许慎 云:“孟贲,卫人。”袁盎传索隐引尸子云:“
孟贲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兕 。”按:此问勇者之所以为威,与仁者之所以为威,其 异同若何也。“育、贲也,人畏其力,而侮其德”者, 宋云:“非心服之畏。”“‘请条。’曰:‘非正不视 ’”云云者,论语:“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郑 注云:“此四者,克己复礼之目也。” 注“蜀有”至 “未闻”。按:世德堂本此注无“岂伊仲元”四字,“ 君平已显”上有“然”字(四)。经传释词云:“伊, 是也,有也。”注意谓子云之时,蜀之贤才无过严君平 ,何云仲元?然君平之名已着,而仲元之德未彰,子云 旨在表微阐幽,故不举君平,而举仲元也。三国志秦宓 传云:“如李仲元不遭法言,令名必沦,其无虎豹之文 故也,可谓攀龙附凤者矣。” 注“随时之义,治乱若 凤”。按:即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之谓。“治乱若 凤”,本书问明篇文。 注“君子行德俟命而已”。按 :孟子云:“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法、德草形相 近,疑此注“德”字乃“法”之误,或弘范所据孟子作 “德”也。 注“言不惭,行不耻,孔子惮焉”。按: 本书修身篇文。

(一)“虽有”二字原本误倒,据法 言疏证改。

(二)“贼”字原本作“赋”,形近 而讹,据华阳国志改。

(三)“袁”字原本作“哀”,形近 而讹,据后汉纪改。

(四)“君平”二字原本讹作“仲元 ”,今改正。
 
 
 

法言义疏十八

    君子卷第十二〔注〕夫君子之 所以为美,布护蔓延,在乎众篇,岂惟于此?而表其篇 目者,绝笔在乎孝至,无以加之而已。〔疏〕注“夫君 ”至“而已”。按:法言篇目,皆摘篇首语二字为之。 此以君子命篇,不必别有意义也。布护、蔓延并叠韵连 语,分散周匝之谓。

  或问:“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 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注〕弸, 满也;彪,文也。积行内满,文辞外发。般之挥斤 ,羿之激矢,君子不言,言必有中也;不行,行必有称 也。”
疏〕“以其弸中而彪外也”者,音 义:“弸中,蒲萌切,又普耕切。”司马云:“学成道 充,言行皆美。”“般之挥斤,羿之激矢”云云者,音 义:“般,音班;有中,丁仲切。”按:般、羿并详学 行疏。吴云:“输般之挥斤,后羿之激矢,犹如君子之 言行,素习于内,发中绳准。”“行必有称”,音义无 音,似读如字。司马云:“称,尺证切。称者,得事之 宜。”按:温公音是也。称亦中也,荀子礼论:“贫富 轻重皆有称者也。”杨注云:“称谓当其宜。”中、称 并训当,故此以为互文。中、称亦韵语。 注“弸,满 也”。按:说文:“
弸,弓彊貌。”引伸为凡彊之称。 司隶校尉鲁峻碑云:“弸中独断,以效其节。”“弸中 ”字用此,似即以为彊中之意,疑本侯芭注旧义。弘范 训为满者,甘泉赋云:“帷弸彋其拂汩兮。”孟康云: “弸彋,风吹帷帐鼓貌。”是弸有充满之意。古亦以“ 凭”为之。离骚:“
凭不厌乎求索。”王注云:“楚人 名满曰凭。”凭即弸也,声转为“
彭”,易大有:“九四,匪其彭。 ”释文引干云:“彭亨,骄满貌。”俗字作“膨”。广 韵:“膨脝,胀貌。” 注“彪,文也”。按:说文: “彪,虎文也,从虎,彡象其文也。”引伸为凡文之称 。易蒙:“九二,苞蒙。”释文引郑云:“‘苞’当作 ‘彪’。彪,文也。” 注“积行内满,文辞外发”。 按:急就篇云:“积行上究为牧人。”“文辞”当作“ 文德”。此承“言则成文,动则成德”而言,不专指文 辞。文辞者,言之文;德行者,行之文也。乐记云:“ 和顺积中,英华发外。”

  或问“君子之柔刚”。曰:“君子于仁也柔,于 义也刚。”〔注〕仁爱大德,故柔屈其 心;节义大业,故刚厉其志。〔疏〕“君子于仁也柔, 于义也刚”者,司马云:“柔于爱人,刚于去恶。”按 :后汉书吴佑传论云:“夫刚烈表性,鲜能优宽;仁柔 用情,多乏贞直。仁以矜物,义以退身,君子哉!”即 此文之义。彼章怀太子注引法言云:“君子于仁也柔, 于义也刚。”

  或问:“航不浆,冲不荠,有诸?”〔 注〕楼航不挹浆,冲车不载荠。曰:“有之。”或 曰:“大器固不周于小乎?”曰:“斯械也,君子不械 。”〔注〕械,器也。航冲之器充大, 则不能小矣。君子不器,无所不施。〔疏〕“航不浆, 冲不荠”者,说文:“●,陷敶车也。”经传通作“□ ”,隶变作“冲”。淮南子览冥高注云:“冲车,大铁 着其辕端,马被甲,车被兵,所以冲于敌城也。”俞云 :“
‘荠’当为‘齑’。周官醢人:‘ 以五齐、七醢、七菹、三臡实之(
一)。’郑注曰:‘齐当为齑。凡 醢酱所和,细切为齑。’然则航不浆,冲不齑,谓楼航 不可挹酒浆,冲车不可盛齑醢也。浆与齑以类相从,作 ‘荠’者,假字耳。”按:俞说是也。此亦古旧相传之 语,故云“有诸”。其以“荠”为“齑”者,原文然也 。“大器固不周于小”者,后汉书边让传载蔡邕荐让书 云:“此言大器之于小用,固有所不宜也。”盖亦古有 是语也。 注“械,器也”。按:说文:“械,一曰器 之总名。” 注“航冲”至“不施”。按:世德堂本脱 “充大,则不能小矣。君子不器”十一字,此承宋、吴 本之误。宋云:“航冲之器,主一而用。注谓航冲无所 不施,反矣。”此据脱误本妄生驳义也。论语:“君子 不器。”苞云:“器者,各周不用,至于君子,无所不 施也。”注语本此。

(一)“三”原本作“之”,形近而 讹,据周礼改。

  或问“孟子知言之要,知德之奥”。曰:“非苟 知之,亦允蹈之。”〔注〕允,信也; 蹈,履也。或曰:“子小诸子,孟子非诸子乎?” 曰:“诸子者,以其知异于孔子也。孟子异乎?不异。 ”〔注〕道同于仲尼也。〔疏〕“知言 之要”者,广雅释言:“要,约也。”孟子云:“博学 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知德之奥”者,国语周 语韦注云:“奥,深也。”孟子云:“君子深造之以道 ,欲其自得之也。”“非苟知之,亦允蹈之”者,经传 释词云:“苟犹但也。易系辞传曰:‘苟错诸地而可矣 ,藉之白茅,何咎之有?’言但置诸地而已可矣,而必 藉之以白茅,谨慎如此,复何咎之有乎?桓五年左传曰 :‘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襄二十八年传曰:‘ 小适大,苟舍而已,焉用坛?’苟字并与但同义。”然 则此亦谓非但知之而已,又诚能履而行之也。要、奥、 蹈韵语。“孟子非诸子乎”者,孟子题辞云:“孟子既 没之后,大道遂绌。逮至亡秦焚灭经术,坑戮儒生,孟 子徒党尽矣。其书号为诸子,得不泯绝。”艺文志凡诸 子百八十九家,孟子十一篇,入儒家。“诸子者,以其 知异于孔子也”者,音义:“其知,音智。”司马云: “以其小知,立异于孔子之道。”按:温公读知如字, 是也。问明云:“师之贵也,知大知也。”李云:“
大知者,圣道。”“孟子异乎?不 异”者,孟子题辞云:“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答以 俎豆;梁惠王问利国,孟子对以仁义。宋桓魋欲害孔子 ,孔子称:‘天生德于予。’鲁臧仓毁鬲孟子,孟子曰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符,若此者众 。”焦疏云:“以孟子似续孔子,自赵氏发之。其后, 晋咸康三年,国子祭酒袁瑰、太常冯怀上疏云:‘孔子 恂恂,道化洙、泗;孟轲皇皇,诲诱无倦。是以仁义之 声,于今犹存;礼让之风,千载未泯。’见宋书礼志。 韩愈原道云:‘斯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 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以是传之孟轲。’皆本诸赵氏 。”按:孟子荀卿列传有“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 齐、梁。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 孟轲称太王居邠”之语,已以孔、孟并称;此文云云, 直谓孟子之道同于孔子,皆在邠卿以前。然则以孟子似 续孔子不自赵氏始,理堂说疏矣。 注“允,信也;蹈 ,履也”。按:“允,信”屡见,“蹈,履”广雅释诂 文。世德堂本此注入宋咸注中,又“履”作“行”。

  或曰:“孙卿非数家之书,侻也;〔 注〕弹驳数家,侻合于教。至于子思、孟轲,诡哉 !”〔注〕讥此则谬。曰:“吾 于孙卿,与见同门而异户也,〔注〕同 出一门而户异,同述一圣而乖诡。惟圣人为不异。 ”〔注〕前圣后圣,法制玄合,大同仁 义。〔疏〕“孙卿”,世德堂本作“荀卿”。按:孟子 荀卿列传云:“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齐 襄王时,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 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 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常为弟子 ,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 ,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 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着数万言而卒 。”索隐云:“名况。卿者,时人相尊而号为卿也。后 亦谓之孙卿子者,避汉宣帝讳也。”汉书艺文志孙卿子 三十三篇,入儒家。颜注云:“本曰荀卿,避宣帝讳, 故曰孙。”谢氏墉荀子序云:“荀卿又称孙卿,自司马 贞、颜师古以来,相承以为避汉宣帝讳,故改‘荀’为 ‘孙’。考汉宣帝名询,汉时尚不讳嫌名。且如后汉李 恂与荀淑、荀爽、荀悦、荀彧俱书本字,讵反于周时人 名见诸载籍者而改称之,若然,则左传自荀息至荀瑶多 矣,何不改邪?且即前汉书任敖、公孙敖俱不避元帝之 名‘骜’也。盖荀音同孙,语遂移易。如荆轲在卫,卫 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又如张良为韩信 都,潜夫论云:‘信都者,司徒也,俗音不正,曰信都 ,或曰申徒,或胜屠,然其本一司徒耳。’然则‘荀’ 之为‘孙’,正如此比。以为避宣帝讳,当不其然。” 胡氏元仪郇子别传考异云:“谢东墅駮郇卿之称孙卿, 不因避讳,足破千古之惑。以为俗音不正,若司徒、信 都,则仍非也。郇卿之为郇伯后,以国为氏,无可疑矣 。且郇卿,赵人。古郇国在今山西猗氏县境,其地于战 国正属赵,故为赵人。又称‘孙’者,盖郇伯公孙之后 以孙为氏也。王符潜夫论志姓氏篇云:‘王孙氏、公孙 氏,国自有之。孙氏者,或王孙之班,或公孙之班也。 ’是各国公孙之后皆有孙氏矣。由是言之,郇也,孙也 ,皆氏也。战国之末,宗法废绝,姓氏混一,故人有两 姓并称者,实皆古之氏也。如陈完奔齐,史记称田完, 陈恒见论语。史记作田常,陈仲子见孟子。郇卿书陈仲 、田仲互见。田骈见郇卿书,吕览作‘陈骈’,陈、田 皆氏,故两称之。推之荆卿之称庆卿,亦是类耳。若以 俗语不正,二字同音,遂致移易为言,尚未达其所以然 之故也。”荣按:谢说是也。托名□帜,但取音近,本 无正、假可言。荀卿之为孙卿,正犹“宓”之为“
伏”,“圈”之为“园”,“杨” 之为“扬”,“袁”之为“辕”、为“爰”,其例至繁 ,不胜枚举。胡氏据元和姓纂荀卿乃郇侯之后,以国为 氏,直书荀卿,字为郇卿。不知荀卿即出自郇国,其文 亦不必作“郇”,盖国名之施“邑”旁,多后起之字, 非本来如此。至援陈、田互称诸例,以战国之末人有两 姓,并称荀卿之称孙卿,盖郇伯公孙之后,以孙为氏, 尤为臆说。陈、田古音相同,陈之或为田,亦声近通用 ,非二氏也。“孙卿非数家之数,侻也”者,荀子非十 二子谓它嚣、(韩诗外传四作“范睢”。)魏牟、陈仲 、史□、(外传作“
田文、庄周”。)墨翟、宋钘、慎 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也。音义:“侻也 ,他括切,可也。”按:广雅释诂:“侻,可也。”说 文无“侻”有“●”,好也。当与“侻”同字。宋、吴 本“侻”作“脱”。“至于子思、孟轲,诡哉”者,荀 子非十二子云:“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 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 ,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 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 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 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困学纪 闻云:“荀卿非十二子,韩诗外传引之,止云十子,而 无子思、孟子。愚谓荀卿非子思、孟子,盖其门人如韩 非、李斯之流,托其师说,以毁圣贤,当以韩诗为正。 ”四库全书总目云:“况之著书,主于明周、孔之教, 崇礼而劝学。其中最为口实者,莫过于非十二子。王应 麟困学纪闻据韩诗外传所引卿但非十子,而无子思、孟 子,以今本为其徒李斯等所增。不知子思、孟子后来论 定为圣贤耳,其在当时固亦卿之曹偶,是犹朱、陆之相 非,不足讶也。”说文:“□,变也。”引伸为谲诈怪 异之义。经传通以“
诡”为之。淮南子本经:“诡文回 波。”高注云:“奇异之文也。”“吾于孙卿,与见同 门而异户也”者,司马云:“言荀卿亦述孔子之道,而 所见不能无小异。”四库总目云:“卿之学源出孔门, 在诸子之中最为近正,是其所长;主持太甚,词义或至 于过当,是其所短。韩愈‘大醇小疵’之说,要为定论 。余皆好恶之词也。” 注“讥此则谬”。按:世德堂 本“谬”作“乖诡”。 注“同出”至“乖诡”。按: 世德堂本“户异”作“异其户”,“乖诡”上有“有” 字。 注“前圣”至“仁义”。按:孟子云:“先圣后 圣,其揆一也。”

  牛玄骍白,睟而角,其升诸庙乎?是以君子全其 德。〔注〕色纯曰睟。〔疏〕“牛玄骍 白,睟而角”者,音义:“牛玄骍白,俗本作‘玄牛骍 白’,误。骍,息营切。睟而,‘睟’与‘粹’同。” 按:宋、吴本作“玄牛骍白”,义不可通;又“睟”作 “粹”。檀弓:“
夏后氏尚黑,牲用玄。殷人尚白, 牲用白。周人尚赤,牲用骍。”郑注云:“玄,黑类也 。骍,赤类也。”说文无“睟”,盖即“粹”之或体。 太玄以睟准干,即取干德纯粹之义。玄冲云:“睟君道 也。”范注云:“阳气纯也。”又玄错云:“睟文之道 ,或淳或班。”注云:“淳睟其道,班有文也。”明“ 睟”即“粹”也。论语:“犁牛之子骍且角。”集解云 :“角者,角周正,中牺牲也。”王制云:“祭天地之 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角尺。”公羊传僖 公篇解诂引礼云:“祭天牲角茧栗,社稷、宗庙角握, 六宗、五岳、四渎角尺。”论语刘疏云:“茧栗者,言 其坚细。角以细小为贵,故握大于茧栗,尺又大于握也 。”“君子全其德”,世德堂本无“其”字。按:宋、 吴皆以此章与上章相连说之。宋云:“荀卿学圣人之道 而非孔、孟,亦不粹矣。”吴云:“韩吏部曰‘大醇小 疵’,此之谓欤?”陶氏鸿庆读法言札记云:“上文言 圣人道大,不分门户。此文义不相属,盖错简也。‘牛 玄骍白’以下四句,疑当在‘君子不械’之下,合为一 章。试连上文读之云:‘或问:航不浆,冲不荠,有诸 ?曰:有之。或曰:大器固不周于小乎?曰:斯械也, 君子不械。牛玄骍白,睟而角,其升诸庙乎?是以君子 全其德。’言君子德行纯粹,非器械可比。即孔子以尚 德许子贱,而以汝器称子贡之意。‘或问君子似玉’又 与‘君子全德’之义相承。自篇首至此凡四章,皆论君 子当以类相从也。至下文‘或曰仲尼之术’云云,当在 上章‘惟圣人为不异’句下,或人因扬子此言,疑圣人 之道大无所施,故有是问。自‘或问孟子’以下,历举 孙卿、淮南、长卿、子长诸家之书,而折衷于仲尼,亦 以类相从也。”荣谓此数语自为一章,本不与上文相属 。宋、吴穿凿求通,固失其旨。陶以为错简,尤误。  注“色纯曰睟”。按:说文:“粹,不杂也。”广雅释 诂:“粹,同也。”又释言:“粹,纯也。”

  或问“君子似玉”。曰:“纯沦温润,柔而坚, 玩而廉,队乎其不可形也。”〔注〕君 子于玉比德焉,礼记论之备矣。〔疏〕“君子似玉”者 ,诗小戎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郑笺云:“念 君子之德温然如玉,玉有五德也。”“纯沦温润”者, 释名释水云:“沦,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沦 本谓水之文理,引伸为凡文理之称。淮南子览冥“纯温 以沦”,义与此同。彼高注云:“沦,没也。”失之。 “柔而坚”者,柔谓玉色,坚谓玉质。聘义云:“夫昔 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 。”郑注云:“色柔,温润似仁也。栗,坚貌。”是也 。“玩而廉”者,司马云:“‘
玩’当作‘刓’,音完,谓廉而不 刿。”俞云:“如温公说,则当改‘玩而廉’谓‘廉而 不玩’矣,殆亦未得也。盖温公虽知‘玩’为‘
刓’之假字,而未得其义。凡物刓 之则圜,楚辞怀沙篇‘刓方以为圜兮’是也。故史记郦 生陆贾传:‘刻印刓而不能授。’集解引孟康曰:‘刓 ,刓断无复廉锷也。’然则刓而廉正与刓断无廉锷相反 。汉书陈平传:‘士之顽钝耆利无耻者。’如淳曰:‘ 顽钝,谓无廉隅也。’孟子万章篇曰:‘顽夫廉。’顽 与廉对。足证此文之义以物言之为刓而廉,以人言之为 顽而廉矣。”荣按:说文:“刿,利伤也。”义与刓断 相反,不正刿即刓断之谓。刓而廉,犹云不刿而廉,用 聘义文义而转易其辞耳。温公以廉而不刿释刓而廉,证 据精确,曲园乃谓未得其义,殊不可解。“队乎其不可 形也”者,音义:“队乎,直类切。”吴云:“队乎, 犹言垂之如队。”司马云:“队与坠同,谓垂之如坠。 ”俞云:“说文心部:‘●,深也。’‘队’疑‘●’ 之假字。或学者多见队,少见●,而改之也。惟其深, 故不可得而形矣。”荣谓“队”当读为诗柏舟“威仪棣 棣”之“棣”,彼毛传云:“富而闲习也。”新书容经 云:“棣棣,富也。”孔子闲居引诗作“逮逮”,彼郑 注云:“安和之貌也。” 注“君子”至“备矣”。按 :聘义文。

  或曰:“仲尼之术,周而不泰,大而不小,用之 犹牛鼠也。”
注〕使牛捕鼠,虽大无施。曰 :“仲尼之道,犹四渎也,经营中国,终入大海。它人 之道者,西北之流也,纲纪夷貉,或入于沱,或沦于汉 。”〔疏〕“或曰”世德堂本作“或问 ”。“仲尼之术,周而不泰,大而不小”者,易序卦传 云:“泰,通也。”周而不泰,谓广博而有所不能通也 。“用之犹牛鼠也”者,言圣之与庸,犹牛之与鼠。用 圣道于庸众,犹以牛入鼠,大小县殊,终不可合。方言 载子云答刘歆书云:“恐雄为太玄经,由鼠坻之与牛场 也。”谓以玄拟易,犹以鼠拟牛也,义与此近,盖当时 有此语也。“仲尼之道,犹四渎也”者,殷本纪引汤诰 云:“古禹、皋陶久劳于外,东为江,北为济,南为淮 ,西为河,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白虎通巡狩云: “渎者,浊也。中国垢浊发源东注海,故称渎也。”释 名释水云:“天下大水四,谓之四渎,江、河、淮、济 是也。渎,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也。”风俗通山泽 云:“渎,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民陵居,植五谷也 。”水经注河水篇云:“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达 江,水经周通,故有四渎之名。”“经营中国,终入大 海”者,地理志:“金城郡河关,积石山在西南□中, 河水行塞外,东北入塞内,至章武入海。过郡十六,行 九千四百里。”按:十六郡者,金城、朔方、五原、云 中、西河、上郡、左冯翊、弘农、河东、河南、河内、 陈留、济阴、(宣帝更名定陶。)东郡、平原、勃海也 。又志:“蜀郡湔氐道,禹贡崏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 ,东南至江都入海。过郡九,行七千六百六十九里。” (按:“九”今本误“七”,“七千”今本误“二千” ,兹据说文系传所引正。)九郡者,蜀郡、犍为、巴郡 、南郡、长沙、江夏、庐江、丹阳、广陵国也。又志: “南阳郡平氏,禹贡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 东南至淮陵入海。过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按: 四郡者,南阳、汝南、九江、临淮也。胡氏渭禹贡锥指 引易氏云:“淮自桐柏县东流二百八十里至真阳,又三 百里至汝阴,又二百里至下蔡,又五百里至蕲县,又二 百四十里至临淮,又二百七十里至涟水县入海,通计一 千八百里。”又引金吉甫云:“自桐柏至海,凡千七百 里。”二说近是。汉志云至淮陵入海。淮陵故城在今盱 眙县西北八十五里,此地距海甚遥,淮何得于县界入海 ?淮陵乃淮阴之讹。“三千”字亦谬也。又志:“河东 郡垣,禹贡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东南至武德入河 ,轶出荥阳北地中,又东至琅槐入海。过郡九,行千八 百四十里。”按:沇者,济之异名。说文:“沇水出河 东垣王屋山,东为泲。”又云:“泲,沇也。”四渎之 济当作“泲”,经传通假常山济水字为之。九郡者,河 东、河内、陈留、梁国、济阴、泰山、济南、齐郡、千 乘也。以今地言之,黄河源出新疆巴颜哈喇山之麓,为 阿勒坦郭勒水,东渟为札凌湖、鄂陵湖。自鄂陵湖引长 东行,经甘肃之西宁府、兰州府、宁夏府。自宁夏北行 ,经内蒙古之西二盟,自西二盟南行,经山西、陕西交 界之处。凡经山西之归化城、保德州、太原府、汾州府 、隰州、平阳府、蒲州府,陕西之榆林府、绥德州、延 安府、同州府。自蒲、同之间出而东行,经山西之解州 ,河南之陕州、河南府、怀庆府、卫辉府、开封府。自 开封府北行,经山东之曹州府、东昌府、济南府,为大 清河入海。旧自开封府东南行,经山东之曹州府,江苏 之徐州府、淮安府入海,今为淤道。其江、淮入海之道 ,则江水出今四川龙安府松潘厅北二百三十里大分水岭 ,即古□山,流经茂州、成都府、眉州、嘉定府、叙州 府、泸州、重庆府、忠州、夔州府,湖广之宜昌府、荆 州府、岳州府、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江西之九江 府,江南之安庆府、池州府、大平府、江宁府、镇江府 、常州府诸境,至北岸通州、南岸苏州府昭文县境入海 。淮水出河南桐柏县桐柏山,东流经罗山县、真阳县、 息县、固始县、光州,又入江南界,经颍州府霍丘县、 颍上县、寿州怀远县、凤阳府临淮县、五河县、盱眙县 、泗州,至清河县,曩合于河,经山阳县、阜宁县、安 东县,至云梯关入海。今河于山东入海,不与淮合。河 虽未复禹时之故道,而淮则与古无殊矣。若泲水之道, 则变迁最剧。今河南怀庆府济源县王屋山有东、西二池 ,合流至温县东南入河。不特入河以后禹贡旧迹不可考 ,即所谓东流为泲者,自王莽时温之故渎枯绝,其流亦 非禹迹之旧。今山东大清河、小清河盖有泲水混淆其间 ,而名实俱异矣。“它人之道者,西北之流也”者,“ 它”治平本作“他”。按:问道篇“他”字均作“它” ,此文世德堂本亦作“它”,今据改。“纲纪夷貉,或 入于沱,或沦于汉”者,纲纪亦经营之意。说文:“沱 ,江别流也。”按:江水行至今四川成都府灌县西,别 流为沱,东经郫县北,又东经新繁县南,又东经成都县 北,又东经新都县南,又南经金堂县南,又东南经简州 北,又东南经资阳县西,又南经资县西,又南经富顺县 东,又东南经泸州北,又东南与江水合。其西北诸流之 入于沱者,会典四川水道图说云:“沱江又分数道而东 合绵阳河,雒水又东南迳资州曰中江,合珠溪,又曰雒 江。又经叙州府,合荣溪桥河是也。说文:“汉,漾也 ,东为沧浪水。”按:汉水有二,一出今陕西汉中府宁 □州北嶓冢山者,为漾,至南郑县西为汉,东流至湖北 襄阳府均州为沧浪水,又东南流至汉阳府汉阳县合于江 ,此为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之汉。一出今甘肃 秦州嶓冢山者,其下流为嘉陵江,今谓之西汉水。因而 禹贡之汉谓之东汉水。此文之汉,当指禹贡之汉而言。 西北诸流之沦于汉者,戴氏祖启陕甘资政录云“南山之 南,经流为汉,其支流之大者为浕水、沮水、褒水、廉 水、婿水、洋水、木马河、饶风河、月河、闾河、洵河 、丹水、甲水,而皆入于汉”是也。吴云:“西北之流 水,经夷貉而不返,或向东者,亦入沱、汉而已。言其 异而小也。”司马云:“言诸子之道虽时有小用,而非 顺正,不可以致远。”按:“纲纪夷貉”,对“经营中 国”生文,“或入于沱,或沦于汉”,对“终入大海” 生文。纲纪夷貉,喻其所灌溉者陋;入于沱,沦于汉, 喻其所归宿者小,意义相承。司封以为二事,失之。  注“使牛捕鼠,虽大无施”。按:庄子逍遥游云:“今 夫牦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御览九百十二引尸子云:“使牛捕鼠,不如猫狌之捷。 ”注义本此。然正文止云牛鼠,注增“捕”字为解,于 义未安。

  淮南说之用,不如太史公之用也。太史公,圣人 将有取焉;〔注〕实录不隐,故可采择 。淮南,鲜取焉尔。〔注〕浮辩 虚妄,不可承信。必也,儒乎!乍出乍入,淮南也 ;〔注〕或出经,或入经。文丽 用寡,长卿也;多爱不忍,子长也。〔 注〕史记叙事,但美其长,不贬其短,故曰多爱。仲 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 疏〕“淮南说之用,不如太史公之用也”者,本书问神 云:“或曰:‘淮南、太史公者,其多知与?曷其杂也 !’曰:‘杂乎?杂!人病以多知为杂,惟圣人为不杂 。’”是淮南、太史公皆不合于圣人,而于二家之中求 其言有可用者,则太史公为善也。“太史公,圣人将有 取焉;淮南,鲜取焉尔”者,音义:“鲜取,悉践切。 下‘鲜俪’同。”宋云:“司马迁虽杂,尚有礼乐儒学 之说,于圣人之道可取而用之。如(各本作“于”,误 。)刘安,溺异端之痼者也,故曰鲜取焉。”吴云:太 史公实录,犹如鲁史旧文,圣人将有取焉,以正褒贬。 淮南刘安之书,杂而不典,少有可采。”司马云:“今 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先,史不可废。空言虽辩博, 而驳杂迂诞,可取者少。”荣按:史记于本纪则断自五 帝,而不取洪荒之前支离之说;于列传则以老、庄与申 、韩同篇,而云申、商惨礉少恩,原于道德之意。又述 周末诸子则推崇孟、荀,而于邹衍诸家多有微辞。于自 序述春秋之义,则元本董生。又诸叙论往往折衷于孔子 。凡此之属,皆是史公特识,故云:“圣人将有取焉。 ”谓圣人复起,将有取于是也。若淮南杂家,其文虽富 ,然泛滥而无所归,仅足为吕览之俦,去史公远矣,故 云:“鲜取焉尔。”“必也,儒乎”者,吾子云:“众 言淆乱,则折诸圣。”问道云:“适尧、舜、文王者为 正道,非尧、舜、文王者为它道。”然则评论百家之是 非,惟以六艺之言,孔子之术为断。合乎此者有取,不 合乎此者则无取也。“乍出乍入,淮南也”者,谓淮南 之言,时而近正,时而乖诡,近正者入于儒,乖诡者出 于儒也。淮南子要略自述其著书之旨云:“若刘氏之书 ,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论,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 。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风,以储与扈治(一),玄眇之 中,精摇靡览,弃其畛挈,斟其淑静,以统天下,理万 物,应变化,通殊类,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 系牵连于物,而不与世推移也。”此淮南不专一家之意 。彼自谓应变通类,正子云所谓“乍出乍入”者也。西 京杂记云:“淮南王安着鸿烈二十一篇,自云‘字中皆 挟风霜’,扬子云以为一出一入,字直百金(二)。” 彼文“一出一入”,谓其行文之或显或幽,犹解嘲云“ 深者入黄泉,高者出苍天”,与此文“出入”字异义。 然则同为子云评淮南之语,而褒贬不同者,彼自赏其文 辞,此则裁以义理故也。“文丽用寡,长卿也”者,史 记司马相如列传云:“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 长卿。”汉书司马相如传赞引“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 百而讽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即文丽用 寡之义。汉书叙传云:“文艳用寡,子虚乌有。”班语 本此。“多爱不忍,子长也”者,宋云:“迁之学不专 纯于圣人之道,至于滑稽、日者、货殖、游侠,九流之 技皆多爱而不忍弃之。”吴云:“不可以垂世立教者, 司马迁皆序而录之,是多爱不忍也。”“仲尼多爱,爱 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者,司马云:“仲尼称管仲 为仁,史鱼为直,蘧伯玉为君子之类,亦多爱。”荣谓 仲尼多爱,谓信而好古;爱义,谓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

(一)“扈”字原本作“雇”,形近 而讹,据淮南子要略改。

(二)据今本西京杂记,“字直百金 ”四字,盖公孙弘自称其所著公孙子之言,疑汪氏误入 ,当删。

  或曰:“甚矣!传书之不果也。”曰:“不果则 不果矣,〔注〕苟非所能,自可尔。又 以巫鼓。”〔注〕巫鼓犹妄说也,妄说 伤义,甚于不言。一曰巫鼓之俦,奚徒不果而已,乃复 寄诙诞以自大,假不学而高通,故扬子既吐触情之谈, 又发巫鼓之义。〔疏〕“甚矣!传书之不果也”者,宋 云:“非经谓之传。”按:音义于“传书”无音,似读 如字。依宋说,则当读直恋切,宋读是也。孟子云:“ 于传有之。”诗灵台孔疏引作“书传有之”,传书即书 传耳。俞云:“说文木部:‘果,木实也。’木实谓之 果,故果与实同义。淮南子道应篇高诱注曰:‘果,诚 也。’诚即实也。传书之不果,言传记之书多失实也。 ”按:俞说是也。广雅释诂:“果,信也。”信、实同 义。“
不果则不果矣,又以巫鼓”者,“ 又”各本皆作“人”。音义:“人以巫鼓,天复本作‘ 又以巫鼓’。”按:此形误之显然者,今据订正。巫读 为诬,诬鼓谓诬妄鼓扇。言仅仅不实则亦已矣,又从而 诬妄鼓扇焉,故其害为尤甚也。 注“苟非所能,自可 尔”。按:孟子:“
君是以不果来也。”赵注云:“果 ,能也。”弘范训不果为不能,故云尔。然“传书之不 能”,于义未洽,当以俞解为长。 注“巫鼓犹妄说也 ”。按:曾子问:“故诬于祭也。”郑注云:“诬犹妄 也。”巫、诬古通。 注“一曰”至“之义”。按:弘 范以“乃复”云云释“又以巫鼓”,是其所据本“人” 作“又”之证。“触情”,见学行。

  或问:“圣人之言,炳若丹青,有诸?”曰:“ 吁!是何言与?〔注〕吁者,骇叹之声 。丹青初则炳,久则渝。渝乎哉?”〔 注〕丹青初则炳然,久则渝变,圣人之书,久而益明。 〔疏〕“圣人之言,炳若丹青”,后汉书来歙传章怀太 子注引“炳”作“明”。按:此盖因后汉避冲帝讳所改 。王元长曲水诗序李注引作“炳”,下文“初则炳”同 此。亦古有是语,故以为问。“丹青初则炳,久则渝, 渝乎哉”者,尔雅释言:“渝,变也。”

  或曰:“圣人之道若天,天则有常矣,奚圣人之 多变也?”曰:“圣人固多变。〔注〕 天纵之也。子游、子夏得其书矣,未得其所以书也 ;宰我、子贡得其言矣,未得其所以言也;颜渊、闵子 骞得其行矣,未得其所以行也。〔注〕 圣人以妙外往,诸贤以方中来。圣人之书、言、行 ,天也。天其少变乎?”〔注〕所以应 无方也。〔疏〕“
奚圣人之多变也”者,宋云:“言 五经支离,万物错综。”“圣人固多变”者,司马云: “圣人志道秉常,随时应物,此天之阴阳五行,变化无 穷。”按:繁露竹林云:“春秋之道固有常有变。变用 于变,常用于常,各止其科,非相妨也。”“子游、子 夏得其书也”者,论语云:“文学,子游、子夏。”皇 疏引范宁云:“文学,谓善先王典文。”“未得其所以 书也”者,公羊传昭公篇徐疏引春秋说云:“孔子作春 秋,一万八千字,九月而书成,以授游、夏之徒,游、 夏之徒不能改一字。”“宰我、子贡得其言矣”者,论 语云:“言语,宰我、子贡。”范云:“言语,谓宾主 相对之辞也。”孟子云:“宰我、子贡,善为说辞。” “未得其所以言也”者,论语云:“子贡曰:‘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 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颜渊、闵子骞得其 行矣”者,“闵子骞”,世德堂本无“骞”字。音义: “其行,下孟切。下‘以行’、‘言行’同。”论语云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范云:“ 德行,谓百行之美也。”孟子云:“冉牛、闵子、颜渊 ,善言德行。”按:此惟称颜、闵,不及二冉者,辞之 省。犹孟子举冉牛、闵子、颜渊,而不及仲弓也。“未 得其所以行也”者,本书问神云:“颜渊亦潜心于仲尼 矣,未达一间耳。”司马云:“六子皆学于孔子,而未 达其本原,故虽各有所得,而未能尽其变通。”按:此 言孔子之与天合德,虽七十子之秀者,犹不能神而明之 。所以极形生民未有之盛,非谓六子学而未达其本原也 。“圣人之书、言、行,天也。天其少变乎”者,吴云 :“夫天之高也,及其变,则二气推移,四时更迭,三 辰运行,万物生瘁,不为少也。” 注“天纵之也”。 按:论语文。刘疏云:“风俗通穷通篇引‘固天纵之, 莫盛于圣’,似以‘纵之’为句。”按:此注亦以“纵 之”为句,是古读如此。 注“圣人以妙外往,诸贤以 方中来”。按:吴胡部郎玉缙云:“注文圣人二句,未 详所出。窃谓圣人大而化之,至于不可知之之谓神,是 为以妙外往,犹云超以象外也。诸贤亦步亦趋,游方之 内,是为以方中来,犹云得其环中也。方者,道也,常 也。下注‘应无方’,谓无常道即方中之方,无方即妙 外矣。”

  或曰:“圣人自恣与?何言之多端也!”曰:“ 子未睹禹之行水与?一东一北,行之无碍也。君子之行 ,独无碍乎?如何直往也!水避碍则通于海,君子避碍 则通于理。”〔疏〕“圣人自恣与?何 言之多端也”者,太玄文:“次六,鸿文无范恣于川。 测曰:‘鸿文无范,恣意往也。’”范注云:“如川之 流,从所投也。”然则自恣谓恣意所之,无复常范。司 马云:“问同答异,理或相违。”荣谓圣人言之多端, 谓若三世异辞之类,所谓春秋无通辞也。“子未睹禹之 行水与?一东一北,行之无碍也”者,孟子云:“禹之 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一犹或也,详重黎疏。或东 或北,言有曲也。“君子之行,独无碍乎?如何直往也 ”者,繁露楚庄王云:“义不讪上,智不危身,故远者 以义讳,近者以智畏。畏与义兼,则世逾近而言逾谨矣 。此定、哀之所以微其辞。以故用则天下平,不用则安 其身,春秋之道也。”此君子立言不欲直往之义也。“ 水避碍则通于海,君子避碍则通于理”者,水直往则有 决溢之患,君子直情径行则有颠蹶之忧。水不逆阞,则 纡回曲折而终可以至于海;言不召祸,则婉约逊顺而终 得以通于道也。

  君子好人之好,〔注〕嘉其善也 。而忘己之好;〔注〕若不足也 。小人好己之恶,〔注〕我恶而 不自知。而忘人之好。〔注〕物 好而不识彼。〔疏〕音义:“好人,呼报切。下同。” “小人好己之恶”,世德堂本作“好己之好”。注“我 恶而不自知”。按:世德堂本“
我恶”作“我名”。 注“物好而 不识彼”。按:世德堂本“物好”作“物物”。皆误。

  或曰:“子于天下则谁与?”曰:“与夫进者乎 !”或曰:“贪夫位也,慕夫禄也,何其与?”曰:“ 此贪也,非进也。夫进也者,进于道,慕于德,殷之以 仁义,进而进,退而退,日孳孳而不自知倦者也。”或 曰:“进进则闻命矣,请问退进。”曰:“昔乎,颜渊 以退为进,〔注〕后名而名先也。天 下鲜俪焉。”〔注〕言少双也。或 曰:“若此,则何少于必退也?”曰:“必进易俪,必 退易俪也。
注〕必,苟也。苟进则贪禄利,苟 退则慕伪名也。进以礼,退以义,难俪也。”〔 注〕进退不失其正者,君子也。〔疏〕“子于天下则谁 与”者,司马云:“与,许也。”按:论语:“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孔注解为当谁与己俱(一) 。皇疏引沈居士云:“子路闻孔子许颜之远,悦而慕之 ,自恨己才之近,唯强而已,故问:‘子行三军则谁与 ?’言必与许己也,言许己以粗近也。”此文拟论语, 正以与为与许之义,即沈说所本。“与夫进者乎”者, 老氏之学,贵止,贵退,故曰:“进道若退。”又曰: “知止不殆。”此欲明其蔽,故设论以起问。“贪夫位 也,慕夫禄也,何其与”者,老子云:“
跂者不立。”河上公注云:“跂, 进也。谓贪权慕名,进取功荣也,则不可久立身行道也 。”即此或问之意。“进而进,退而退”者,吴云:“ 礼进则进,义退则退。”司马云:“‘退而退’当作‘ 退而进’。言不以禄位之进退,务进于道德而已。故下 文云‘请问退进’。”按:温公说是也。下云“进进则 闻命矣”,此承进而进言之也;云“请问退进”,此承 退而进言之也。日孳孳而不自知倦者也,世德堂本无“ 自”字。音义:“□,与倦同。”进进则闻命矣,世德 堂本“
进进”作“进退”,误。“昔乎, 颜渊以退为进,天下鲜俪焉”者,音义:“俪,音丽。 ”吴云:“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终日如愚,而 回也不愚。是以退为进,少有其偶。”司马云:“颜回 在陋巷,不苟仕,好学不倦,是以退为进。”按:以退 为进,谓在陋巷之中而有为邦之问,孔子谓唯我与尔有 是夫。故曰:“天下鲜俪焉。”“
何少于必退也”,世德堂本“少” 作“小”。按:少、小义同。司马云:“杨子谓圣人不 遁于世,不离于群,是小必退。”按:必退者,老氏之 旨,上文言“与夫进者”,即少必退之谓。言以退为进 ,则与老子同符,何故少之?“必进易俪,必退易俪也 ”,世德堂本两句皆有“也”字,钱本两句皆无“也” 字,今依治平本。“进以礼,退以义,难俪也”者,孟 子云:“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 按:论语:“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马云:“亦 不必进,亦不必退,唯义所在也。”季长语本此。 注 “后名而名先”。按:老子云:“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 先。” 注“言少双也”。按:世德堂本无此注。士昏 礼:“俪皮。”郑注云:“俪,两也。”故以鲜俪为少 双。 注“必,苟也”。按:论语:“毋必。”集解云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故无专必。”是必有专义。 苟犹但也,详经传释词,与专义近,故训必为苟也。胡 云:“‘必,苟也。’乃从□省之‘苟’,非从艸之‘ 苟’。广雅释诂:‘必,敕也。’说文部首‘苟’,自 急敕也。尔雅释诂:‘亟,速也。’释文:‘字又作苟 同,居力反。’经典亦作‘棘同’。李训必为苟,盖谓 急于进、急于退者也。”按:绥之说亦通。 注“进退 不失其正者,君子也”。按:文言云:“知进退存亡而 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一)“谁”字原本作“唯”,形近 而讹,据论语述而改。

  或曰:“人有齐死生,同贫富,等贵贱,何如? ”〔注〕齐死生者,庄生所谓齐物者, 非好死恶生之谓也,而或者不谕,故问。曰:“作 此者其有惧乎?〔注〕惧者,畏义也。 此章有似駮庄子,庄子之言,远有其旨,不统其远旨者 ,遂往而不反,所以辨之也。各统其所言之旨,而两忘 其言,则得其意也。信死生齐,贫富同,贵贱等, 则吾以圣人为嚣嚣。”〔疏〕“人有齐 死生,同贫富,等贵贱”者,齐、同、等皆互文,齐、 等亦同也。司马云:“庄、列之论如是。”按:庄子天 地云:“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 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 生同状。”列子仲尼云:“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不以 为辱,得而不喜,失 而弗忧,视 生如死,视富如贫。”皆齐死生,同贫富,等贵贱之说 。“作此者其有惧乎”者,司马云:“惧,谓有忧患不 可避,故作此论以自宽。”“信死生齐,贫富同,贵贱 等,则吾以圣人为嚣嚣”者,音义:“嚣嚣,五刀切。 ”司马云:“人好生恶死,苦贫乐富,重贵轻贱,乃其 常情。圣人因之以设劝沮,立政教。若信然齐等,则圣 人号令、典、谟徒嚣嚣然烦言耳。” 注“齐死”至“ 故问”。按:世德堂本无此注。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嵇叔夜卜疑云:“将如庄周之齐物变化,洞达而放逸乎 ?”(嵇中散集。)夏侯孝若庄周赞云:“遁时放言, 齐物绝尤。”(艺文类聚三十八引。)刘越石答卢谌书 云:“远慕老、庄之齐物,近嘉阮生之放旷。”(文选 。)皆以“齐物”连读,与此注同。困学纪闻云:“齐 物论非欲齐物也,盖谓物论之难齐也。”引张文潜云: “庄周患夫彼是之无穷而物论之不齐也,而托之于天籁 。”王氏先谦庄子集解云:“天下之物之言,皆可齐一 视之。”又引苏舆云:“天下之至纷莫如物论。”则皆 以“物论”连读。荣按:齐物论云:“万物一马也。” 又云:“万物与我为一。”正齐物之义。谓之论者,犹 荀子天论、正论、礼论、乐论耳。当以旧解为正。 注 “惧者”至“
意也”。按:此亦弘范右道左儒之 常言。

  通天、地、人曰儒,〔注〕道术 深奥。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 注〕伎艺偏能。〔疏〕“通天、地、人曰儒”者,繁露 立元神云:“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 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 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又王 道通三云:“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 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 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按:仲 舒云“通天、地、人谓之王”,子云云“通天、地、人 曰儒”者(一),学记云:“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本书学行亦云:“学之为王者事,其已久矣。”即其 义。“通天地 而不通人曰伎”者 ,说文:“技,巧也。”古通作“
伎”。伎谓一端之长。荀子解蔽云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杨注云:“ 一曲,一端之曲说也。”伎即曲也。此承上章而言。解 蔽云:“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本书问神云:“言天 、地、人经,德也;否,愆也。”齐死生,同贫富,等 贵贱,即蔽于天而不知人之说,乃一曲之论,非经德之 言也。 注“道术深奥”。世德堂本“道术”作“道业 ”。按:“道术”字屡见庄子天下,作“道业”,误也 。

(一)“地”字原本无,据章首正文 增。

  人必先作,然后人名之;先求,然后人与之。〔 注〕人理云云,万物动静,无不由我以名彼者。人 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 人爱敬之者也。〔疏〕“人必先作,然 后人名之;先求,然后人与之”者,司马云:“作为善 恶,而人以善恶名之;自求祸福,而人以祸福与之。” 按:此起下文之辞。爱、敬者,己之所为也;仁与礼者 ,人之所名也。自爱自敬者,己之所以求爱敬也。人爱 之,人敬之者,人之所以报自爱自敬也。“人必其自爱 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世德 堂本“而后”字皆作“然后”。“自爱,仁之至也”云 云,荀子子道云:“子路入,子曰:‘由,仁者若何? ’子路对曰:‘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 ’子贡入,子曰:‘赐,仁者若何?’子贡对曰:‘仁 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曰: ‘回,仁者若何?’颜渊对曰:‘仁者自爱。’子曰: ‘可谓明君子矣。’”是自爱者,仁之极致。推之于敬 ,义亦同也。 注“人理云云”。按:老子云:“夫物 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河上公注 云:“芸芸者,华叶盛。”云云即芸芸,言蕃变也。  注“无不由我以名彼者”。按:世德堂本“名”作“明 ”。

  或问:“龙、龟、鸿、鹄不亦寿乎?”曰:“寿 。”曰:“人可寿乎?”曰:“物以其性,人以其仁。 ”〔注〕物性之寿,其质生存,延年长 也。仁者之寿,死而不亡,名无穷也。〔疏〕“龙、龟 、鸿、鹄不亦寿乎”者,淮南子地形云:“食气者神明 而寿。”意林引此下有“龟、蛇之类,王乔、赤松是也 。”桂氏说文义证“龙”篆下引庄述祖云:“钟鼎文龙 字从辰巳之‘巳’,巳为蛇象,龙、蛇同类。”抱朴子 对俗引玉策记云:“蛇有无穷之寿。”初学记三十引洪 范五行传云:“龟之言久也,千岁而灵,此禽兽而知吉 凶者也。”说文:“鸿,鸿鹄也。”又:“鹄,鸿鹄也 。”王氏句读云:“鸿鹄二字为名,与黄鹄别。此鸟色 白,异于黄鹄之苍黄也。”博物志云:“鸿鹄千岁者, 皆胎产。”按:尔雅翼云:“鹄即是鹤音之转,后人以 鹄名颇著,谓鹤之外别有所谓鹄,故埤雅既有‘鹤’, 又有‘鹄’。盖古之言鹄不日浴而白,白即鹤也。鹄鸣 哠哠,哠哠鹤也。以龟、龙、鸿、鹄为寿,寿亦鹤也。 故汉昭时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而歌,则名黄鹤。神异经 鹤国有海鹄。其余诸书文或为‘鹤’,或为‘鹄’者甚 多。以此知鹤之外无别有所谓鹄也。”不知“鸿鹄”合 二言为一名,与鹤异物。书传或单言鸿,或单言鹄,则 犹凤皇之单言凤,麒麟之单言麟,乃文辞之省。刘孝标 辨命论云:“龟鹄千岁。”李注引养生要论(
今本脱“论”字。)云:“龟鹄寿 千百之数,性(今本误作“注”。)寿之物也。”后人 习闻鹤寿,每以“鹄”为“鹤”字之误,然此文“鸿鹄 ”连称,明不得以为鸿、鹤,罗说殊谬。“物以其性, 人以其仁”者,论语:“仁者寿。”申鉴嫌俗云:“或 问:‘仁者寿,何谓也?’曰:‘仁者内不伤性,外不 伤物,上不违天,下不违人,处中居正,形神以和,故 咎征不至而休嘉集之,仁之术也。’曰:‘颜、冉何? ’曰:‘命也。’”中论夭寿云:“或问孔子称仁者寿 ,而颜渊早夭,岂圣人之言不信,而欺后人耶?故司空 颍川荀爽论之,以为古人有言,死而不朽。谓太上有立 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身既殁,其道犹存, 故谓之不朽。夫形体者,人之精魄; ( 按:“精”疑“糟”之形误,下同。)德义令闻者,精 魄之荣华也。君子爱其形体,故以成其德义也。夫形体 固自朽弊销亡之物,寿与不寿不过数十岁。德义立与不 立,差数千岁。岂可同日言也哉?颜渊时有百年之人, 今宁复知其姓名耶?诗云:‘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 ’人岂有万寿千岁者?皆令德之谓也。由此观之,仁者 寿,岂不信哉!北海孙翱以为死生有命,非他人之所致 也。若积善有庆,行仁得寿,乃教化之义,诱人而纳于 善之理也。干以为二论皆非其理也。夫寿有三:有王泽 之寿,有声闻之寿,有行仁之寿。书曰:‘五福:一曰 寿。’此王泽之寿也。诗云:‘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此声闻之寿也。孔子曰:‘仁者寿。’此行仁之寿也 。孔子云‘尔者,以仁者利养万物,万物亦受利矣,故 必寿也。昔者帝喾已前,尚矣。唐、虞、三代,厥事可 得略乎闻。自尧至于武王,自稷至于周、召,皆仁人也 ,君臣之数不为少矣,考其年寿不为夭矣,斯非仁者寿 之验耶?又七十子岂残酷者哉?顾其仁有优劣耳。其夭 者为颜回(一),据一颜回而多疑其余,无异以一钩之 金权于一车之羽,云金轻于羽也。”按:悦、干二书并 解仁者寿为自然感应之理,义甚精卓,然下文或问“寿 可益乎?曰德”云云,则与爽说同符。此文人以其仁, 亦即死而不朽之谓,不必指形体言也。 注“物性”至 “穷也”。按:此即中论所引荀爽之说,深得子云之旨 。

(一)“为”字今本中论作“惟”, 疑是。

  或问:“人言仙者,有诸乎?”“吁!吾闻虙羲 、神农殁,黄帝、尧、舜殂落而死。文王,毕;孔子, 鲁城之北。独子爱其死乎?非人之所及也。仙亦无益子 之汇矣!”〔注〕汇,类。或曰 :“圣人不师仙,厥术异也。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 不知;仙人之于天下,耻一日之不生。”曰:“生乎! 生乎!名生而实死也。”或曰:“世无仙,则焉得斯语 ?”曰:“语乎者,非嚣嚣也与?惟嚣嚣为能使无为有 。”或问“仙之实”。曰:“无以为也。有与无,非问 也。问也者,忠孝之问也。”〔注〕言 惟问忠与孝之事耳。忠臣孝子,偟乎不偟。”〔 注〕偟,暇。〔疏〕“人言仙者,有诸乎”者,释名释 长幼云:“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 制字人旁作山也。”按:说文作“仙,长生迁去也。从 人,□声”。“有诸乎”,秦校云:“‘乎’当作‘曰 ’。”按:此以下为子云答问之语,故秦疑“乎”为“ 曰”字之误。然各本“有诸”下皆有“乎”字,似非误 文。古书有两人之辞而中省“曰”字例,说已详前。“ 吁!吾闻虙羲、神农殁”云云者,世德堂本“吁”字上 有“曰”字,此不解古书义例而臆增者。“虙羲”,治 平本作“宓羲”,世德堂本作“伏羲”。按:音义出“ 虙,音伏”。是旧本作“虙”,今据改。问道作伏牺, 说详彼疏。系辞云:“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 ,黄帝、尧、舜氏作。”此作“殁”者,“殁”正字, “没”通用字。尔雅释诂:“殂落,死也。”今云“殂 落而死”者,“而”之言,与也,及也。详见经传释词 。尧典于尧称“放勋乃殂落”,于舜称“陟方乃死”, 故两举之。书不及黄帝,今云黄帝、尧、舜者,推类言 之。白虎通崩薨云:“礼始于黄帝,至尧、舜而备。易 言没者,据远也。书云殂落死者,各自见义,尧见憯痛 之,舜见终,各一也。”孟子云:“文王生于岐周,卒 于毕郢。”赵注云:“书曰:‘太子发上祭于毕,下至 于盟津。毕,文王墓,近于酆、镐也。”周本纪云:“ 武王上祭于毕。”集解引马融云:“毕,文王墓地名也 。”又太史公曰:“毕在镐东南杜中。”按:在今陕西 西安府咸宁县南。或误以为在咸阳毕陌,则秦悼武王葬 地,前人辨之已详,具见焦疏。后汉书苏竟传载竟与刘 龚书云:“毕为天网,主网罗无道之君,故武王将伐纣 ,上祭于毕,求天助也。”陈氏今文经说考云:“竟通 今文尚书,此所引正说此经之事。马用古文家说,故与 今文家解异。”按: 子云说经, 俱用今文。此云“文王,毕”,即本今文太誓,明以毕 为文王墓地。邠卿亦用今文,其说与法言同。则季长此 义之非古文家说可知。苏竟天网之解,疑出大、小夏侯 氏,夏侯氏长于灾异之学,故好以天文为说。子云于书 用欧阳,下篇“螭虎桓桓”可证。则以毕为文王墓,乃 欧阳书说。朴园以为古文,误矣。水经注泗水篇引说题 辞云:“孔子卒,以所受黄玉葬鲁城北。”按:白虎通 崩薨文同,惟“黄玉”作“鲁君之璜玉”。御览五百六 十引皇览冢墓记云:“孔子冢鲁城北便门外,南去城十 里。冢营方百亩,南北广十步,东西十步,高丈二尺也 。”金楼子志怪云:“孔子冢在鲁城北,茔中树以百数 ,皆异种,鲁人世世无能名者。”按:鲁城,今山东兖 州府曲阜县,孔林在今县北二里。据以上所引,则虙羲 、神农殁本系辞,尧、舜殂落而死本尧典,文王毕本太 誓说,孔子鲁城之北本春秋纬,并经典明文,信而可征 者,故统云“吾闻”也。“独子爱其死乎”者,爱犹吝 也。孟子:“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赵注云:“爱,啬 也。”朱子集注云:“爱犹吝也。”“非人之所及也” 者,孟子云:“是谋非吾所能及也。”即其义。“仙亦 无益子之汇矣”者,司马云:“借使有仙,亦如龙、龟 等,非人类所能学也。”按:申鉴俗嫌云:“或问神仙 之术。曰:‘诞哉!末之也已矣,圣人弗学,非恶生也 。终始,运也;短长,数也。运数非人力之为也。’曰 :‘亦有仙人乎?’曰:‘僬侥桂莽,产乎异俗,就有 仙人,亦殊类矣。’”荀语全本此文。“生乎!生乎! 名生而实死也”者,吴云:“神仙者,谓之羽化蝉蜕而 升天,是名生也。其实则降年尽而死耳,故曰实死。” 司马云:“安期、羡门,徒有其名,而人未尝见,实死 也。”“世无仙,则焉得斯语”者,嵇叔夜养生论云:“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 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与此或问意同。“语 乎者,非嚣嚣也与?惟嚣嚣为能使无为有”者,“嚣嚣 ”音见前。吴云:“嚣嚣然方士之虚语尔。嚣嚣之多, 则能使无为有也。”司马云:“多言之人喜妄说。”“ 或问仙之实”者,承上文名生实死而复发问,以穷 其说也。“无以为也”者,论语云:“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 为也,仲尼不可毁也。’”朱子集注云:“无以为犹言 无用为此。”“有与无,非问也”者,宋云:“
谓之有,谓之无,皆不当问。”“ 问也者,忠孝之问也”者,论语云:“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忠孝者,事人之大 本,学者之所当问惟此而已。“忠臣孝子,偟乎不偟” 者,音义:“偟,音皇。”宋云:“忠臣謇謇于事君, 孝子汲汲于事父,何暇其仙乎?”按:此章亦讥王莽之 辞。莽传:“天凤二年(一),或言黄帝时建华盖以登 仙。莽乃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载以秘 机四轮车,驾六马,力士三百人,黄衣帻,车上人击鼓 ,挽者皆呼登仙。莽出,令在前。百官窃言此似輀车, 非仙物也。”然则莽晚年颇好神仙之事,亦子云所及见 ,故有此文。言莽色取仁而行违,不惜倒行逆施,躬为 篡弑。及至毒流海内,民欲与之偕亡,而乃晏然用狂人 之言,思保其一日之命。人伦道绝而独爱其死,则真非 人之所及矣。 注“汇,类”。按:易泰:“初九,拔 茅茹,以其汇。”虞注云:“汇,类也。”世德堂本无 此注,乃因宋注有此语,而删李注此条也。 注“偟, 暇”。按:尔雅释言文。今毛诗多作“遑”。偟、遑并 说文所无,表记引诗“皇恤我后”,则“偟,暇”字古 止以“
皇”为之也。

(一)汉书王莽传,“天凤”作“地 皇”。

  或问:“寿可益乎?”曰:“德。”曰:“回、 牛之行德矣,曷寿之不益也?”曰:“德,故尔。如回 之残,牛之贼也,焉得尔?”〔注〕言 复甚也。曰:“残、贼或寿。”曰:“彼妄也,君 子不妄。”〔注〕论语曰:“人之生也 ,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杨子之谈,亦犹此义。〔 疏〕“寿可益乎?曰:‘德’”者,司马云:“惟修德 可以益寿。”按:此即不朽有三,太上立德之义,中论 所谓声闻之寿也。修短,数也,非人力所能为。而声闻 之寿,则可以令德致 之,是惟德 可以益寿也。“回、牛之行德矣,曷寿之不益也”者, 语详问明疏。“德,故尔”者,宋云:“庸以长生为寿 ,圣以不朽为寿。颜、冉有德,故不朽尔。”“如回之 残(一),牛之贼也,焉得尔”者,孟子云:“贼仁者 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焉得尔”,世德堂本“得 ”作“德”,俞云:“当作‘焉得尔’。咸曰:‘言假 令颜行之残,冉行之贼,则安得不朽之寿如是哉?’正 释焉得尔之义,因涉上文‘德故尔’而误耳。”按:治 平本正作“得”,纂图互注本亦同,并不误。曲园仅据 世德堂本为说,疏矣。“残、贼或寿”者,论衡命义云 :“盗跖、庄跷横行天下,聚党数千,攻夺人物,断斩 人身,无道甚矣,宜遇其祸,乃以寿终。”是残、贼或 寿也。按此文“残、贼”字亦有所指,莽以地皇四年诛 死,年六十八。此文如发于天凤二年莽造华盖、言登仙 之时(二),则莽年已六十,行甚于一夫,而诛伐之事 未至,似天道有不可尽知者,故设此问。“彼妄也,君 子不妄”者,言残、贼之人纵得寿考,亦幸免而已。幸 免之生,非君子所贵也。 注“言复甚也”。按:胡云 :“李意回、牛而如残、贼,将并所得之寿而益少之, 故曰言复甚也。” 注“论语”至“此义”。按:法言 此文正用论语义为说,而字作“妄”者,盖读罔为妄也 。彼苞注云:“诬罔正直之道而亦生。”以罔为诬罔, 与子云义异。朱子集注引程子云:“罔,不直也。”则 读为枉。荣按:孟子:“此亦妄人也已矣。”赵注云: “妄人,妄作之人无知者。”然则妄之生即无知之生, 所谓与禽兽奚择也。

(一)“之”字原本作“云”,形近 而讹,据本章正文改。

(二)汉书王莽传“天凤”作“地皇 ”。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注〕因论神仙之事,遂至原始要终,以知死生之说也。 〔疏〕论衡道虚云:“有血脉之类,无不有生,生无不 死。以其生,故知其死也。天地不生,故不死;阴阳不 生,故不 死。死者,生之效;生 者,死之验也。夫有始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始。惟无 终始者,乃长生不死。人之生,其犹冰也(一)。水凝 而为冰,气积而为人。冰极一冬而释,人竟百年而死。 人可令不死,冰可令不释乎?诸学仙术为不死之方,其 必不成,犹不能使冰终不释也。”按:仲任此说,反复 详明,足证法言此文之义。 注“因论”至“说也”。 按:系辞云:“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孔疏云: “言用易理原穷事物之初始,反复事物之终末,始终吉 凶,皆悉包罗。以此之故,知生死之数也。”又系辞云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虞注云:“ 以干原始,以坤要终,谓原始及终,以知死生之说。” 彼释文:“要,于遥反。”

(一)“冰”字原本讹作“水”,据 宋孝宗干道三年原刻,元、明二代递修本论衡改。

  君子忠人,况己乎?小人欺己,况人乎?〔 注〕夫至人其犹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者,言乎有其真然 后可以训物。况乃其身之不谕,又安能谕诸人哉?〔疏 〕司马云:“尽诚于人曰忠。”按:荀子礼论:“其忠 至矣。”杨注云:“忠,诚也。”反于诚谓之欺。此文 忠、欺对举,故温公以诚释忠。 注“夫至”至“人哉 ”。按:大学:“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 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 有也。”
 
 
 

法言义疏十九

    孝至卷第十三〔注〕始于学行 ,而终于孝至,始终之义,人伦之事,毕矣。〔疏〕困 学纪闻云:“论语终于尧曰篇,孟子终于尧、舜、汤、 文、孔子,而荀子亦终尧问,其意一也。”翁氏元圻注 云:“扬子法言终以孝至篇,亦及尧、舜、夏、殷、周 、孔子。其以孝至名篇,盖以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孔子曰:‘吾志(按:当作“行”。)在孝经。’自 谓得与于斯道之传,与荀子一也。然则何解于语焉不精 ,择焉不详哉?”(按:“语”、“择”字互误。)按 :法言象论语,故始学行而终孝至,朱氏一新谓子云以 是寓依归圣人之意,是也。道者,天下之公器,人人得 而有之。古代学者朴谨,初未尝立道统之说,而自谓得 预其传。至韩文公作原道,始有此意。其诋斥荀、扬者 ,殆欲摈之而自与。实则所讥不精、不详,固未可以为 定论。载青谓法言义同孟、荀,是也;谓无解于不精、 不详,则笃信韩公之过也。

  孝,至矣乎!〔注〕将欲言其美 ,所以叹其至。一言而该,圣人不加焉。〔 注〕一言而孝,兼该百行,圣人无以加之,是至德也。〔
疏〕“孝,至矣乎”,世德堂本无 “乎”字。按:问明云:“聪明,其至矣乎!”本篇云 :“不为名之名,其至矣乎!”又云:“麟之仪仪,凤 之师师,其至矣乎!”文与此同,皆本系辞“易,其至 矣乎”,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无 “ 乎”字,非。“一言而该”者,说文:“●,兼日也。 ”引伸为凡兼包之称。古书通以“该”为之。“圣人不 加焉”者,孝经云:“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注“将欲言其美”。按:世德堂“美”作“义”。  注“一言而孝,兼该百行”。按:一言而孝,义不可通 。疑此注本作“一言而该,孝兼百行”,传写误倒耳。 一言谓孝,该谓兼百行。孝兼百行,正释“一言而该” 之义。注“是至德也”。按:孝经云:“先王有至德要 道,以顺天下。”释文引王肃云:“孝为德之至也。”

  父母,子之天地与?〔注〕天县 象,地载形,父受气,母化成。无天何生?无地何 形?天地裕于万物乎?万物裕于天地乎?〔 注〕裕,足也。言万物取足于天地,天地不取足于万物 也。裕父母之裕,不裕矣。〔注 〕养父母自以为足者,乃不足也。事父母自知不足 者,其舜乎?〔注〕自知不足,则是舜 。〔疏〕“父母,子之天地与”者,繁露顺命云:“父 者,子之天也。”汉书武五子传载壶关三老茂上书云: “臣闻父者犹天,母者犹地,子犹万物也。”“天地裕 于万物乎?万物裕于天地乎?”世德堂本无两“乎”字 。宋云:“正文当云‘
万物非裕于天地’,疑脱其‘非’ 字。裕,饶裕也。天地生万物,非冀其报,故能饶裕于 万物,而万物不能饶裕于天地也。”俞云:“观宋咸注 云云,是宋所据本亦无两‘乎’字。不然则岂不知其为 疑问之辞,而顾疑其脱‘非’字乎?”按:世德堂本即 承宋注本之误。司马云:“裕谓饶益优厚也。杨子设为 疑问,以明天地则能裕万物,万物岂能裕天地乎?”似 温公所据本有两“乎”字。荣按:此两句乃诘难之语。 学行云:“子为道乎?为利乎?”先知云:“天先秋而 后春乎?将先春而后秋乎?”本篇云:“宁先病而后瘳 乎?宁先瘳而后病乎?”文例皆同。万物之不能有厚于 天地,乃尽人所明之理,子于父母则亦犹是。谓子能裕 于父母者,是谓万物能裕于天地矣。明无是理也。宋据 误本增字为解,固失其旨;温公谓设为疑问,亦未吻合 。“裕父母之裕,不裕矣” 者, 子于父母之德,无厚薄可论,犹万物于天地之施,无多 寡可校。以父母之爱己而厚之者,必有以父母之不慈而 薄之者矣。若是,则侪父子之道于朋友之交,虽自谓知 所厚,而适见其薄而已。“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 ”者,孟子云:“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 大舜见之矣。”自知不足,即终身慕之谓。舜父顽、母 嚚,克谐以孝,虽极人伦之变,无改烝烝之行。是裕父 母之不裕者,乃真裕也。 注“裕足”至“物也”。按 :说文:“裕,衣物饶也。”引伸为凡富足之称,又引 伸之为优厚。弘范训裕为足者,盖以下文“事父母自知 不足者,其舜乎”即承此文而言,故疑裕当为足。然谓 万物取足于天地,天地不取足于万物,则以裕为取足之 意。但足与取足义实不同。裕可以训足,不可以训取足 。愚谓下文云云,虽以舜之事父母自知不足引证“裕父 母之裕,不裕矣”之义,而非以不足释不裕。此两句当 以温公解为长。言天地厚于万物耳,岂有万物厚于天地 之理耶? 注“养父母自以为足者,乃不足也”。按: 足父母之足,于义难通,故变其文曰“养父母自以为足 ”,然义与正文迥殊矣。 注“自知不足,则是舜”。 按:正文“其舜乎”,即孟子“予于大舜见之矣”之谓 ,此解为有为者亦若是,似亦非此文之旨。

  不可得而久者,事亲之谓也。孝子爱日。〔 注〕无须臾懈于心。韩诗外传引曾子云:“往而不可还 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 待也,木欲直而时不待也。”“爱日”义见五百。

  孝子有祭乎?有齐乎?〔注〕祭 严、齐敬,孝子之事。夫能存亡形,属荒绝者,惟 齐也。〔注〕亡形复存,荒绝复属者, 谓祭如在。故孝子之于齐,见父母之存也,是以祭 不宾。〔注〕夫齐者,交神明之至,故 致齐三日,乃见所为齐者。礼记之论齐备矣,而发斯谈 者,有慨乎时人。人而不祭,豺獭乎!〔 注〕九月豺祭兽,正 月獭祭鱼。 豺、獭犹有所先,人而不祭,豺、獭之不若也。〔疏〕 音义:“有齐,侧皆切,下同。”按:世德堂本作“斋 ”,下同。说文:“斋,戒洁也。”经传通以“齐”为 之。“孝子有祭乎?有齐乎”者,言斋、祭皆孝子之事 ,惟孝子为能行之。祭义云:“唯圣人为能飨帝,孝子 为能飨亲。”“夫能存亡形,属荒绝者,惟齐也”云云 者,音义:“
属荒,音烛。”广雅释诂:“属, 续也。”祭义云:“致齐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 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 ”“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祭统云:“及时将祭, 君子乃齐。齐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是 故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七日以定之 之谓齐。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 祭不宾”者,宋云:“孝子尽精极思而存夫亲,何暇乎 宾之接也?”吴云:“专乎所亲。”司马云:“宾谓敬 多而亲少,如待宾客。”俞云:“以仪礼言之,则祭必 有宾。杨子此言,非古制矣。‘祭’疑‘齐’字之误。 上文曰‘夫能存亡形,属荒绝者,惟齐也。故孝子之于 齐,见父母之存也’,此云‘是以齐不宾’,义正相应 。谓方齐之时,不接见宾客也。‘齐’误作‘祭’,义 不可通。宋、吴之解,与礼不合。光曰(一):‘宾谓 敬多而亲少,如待宾客。’则曲为之说矣。”按:温公 义是也。祭义云:“仲尼尝,(郑注:“尝,秋祭。” )奉荐而进,其亲也悫,(郑注:“亲,谓身亲执事时 。”)其行也趋趋以数。已祭,子赣问曰:‘子之言祭 ,济济漆漆然。今子之祭,无济济漆漆,何也?’子曰 :‘济济,客也,远也;漆漆者,容也,自反也。客以 远,若容以自反也。夫何神明之及交?夫何济济漆漆之 有乎?反馈乐成,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君 子致其济济漆漆,夫何慌惚之有乎?夫言岂一端而已, 夫各有所当也。’”郑注云:“行祭宗庙者,宾客济济 漆漆,主人悫而趋趋。”释文:“客也,口白反,宾客 也。下‘客以远’同。”然则宾者宾客之容,即所谓济 济漆漆 者也。不宾谓不为宾客之 容,正本祭义。曲园妄据仪礼“祭必有宾”,而谓杨子 此言非古制,乃以“祭”为“
齐”之误。夫斋者心不苟虑,手足 不苟动,岂但不接宾客而已耶?“
人而不祭,豺獭乎”者,豺祭兽, 獭祭鱼,夏小正、月令、吕氏春秋孟春纪、季秋纪及淮 南子时则并有其文。说文:“獭,如小狗,水居,食鱼 。”月令郑注云:“汉始亦以惊蛰为正月中,此时鱼肥 美,獭将食之,先以祭也。”淮南子高注云:“獭取鲤 鱼于水边,四面陈之,谓之祭鱼也。豺祭兽,四面陈之 ,世谓之祭兽。”注“祭严、齐敬,孝子之事”。按: 孝经云:“君子之事亲也,祭则致其严。”诗采苹:“ 有齐季女。”毛传云:“齐,敬也。” 注“夫齐”至 “齐者”。按:见上引祭义,彼孔疏云:“齐三日乃见 其所为齐者,谓致齐思念其亲,精意纯熟,目想之若见 其所为齐之亲也。” 注“礼记之论齐备矣”。按:世 德堂本作“论之备矣”。 注“有慨乎时人”。按:世 德堂本“人”作“也”。 注“九月豺祭兽”。按:此 月令,若夏小正则隶之十月。洪氏震烜疏义云:“月令 季秋之月,豺乃祭兽。乃者,急辞也,故视此为蚤。” 吕氏春秋、淮南子并同月令。 注“正月獭祭鱼”。按 :诸书皆同。 注“豺、獭犹有所先”。按:夏小正传 于“獭祭鱼”下云(二):“祭也者,得多也。美其祭 而后食之。”于“豺祭兽”下亦云:“善其祭而后食之 也。”公羊传昭公篇解诂云:“食必祭者,谦不敢便尝 ,示有所先也。”月令:“鹰乃祭鸟。”郑注云:“鹰 祭鸟者,将食之,示有先也。”孔疏云:“谓鹰欲食鸟 之时,先杀鸟而不食,与人之祭食相似。犹若供祀先神 ,不敢即食,故云示有先也。”

(一)“光”字原本讹作“先”,据 法言疏证改。

(二)“獭”下原本衍“兽”字,据 夏小正删。

  或问“子”。曰:“死生尽礼,可谓能子乎!” 〔注〕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疏〕“ 或问子”,世德堂本无“问子”二字,此承宋、吴本之 误,温公不言李本异同,盖所据本亦已误脱也。“问子 ”者,问为子之道。“死生尽礼”二句,乃答 问 之语。论语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 以礼。”即死生尽礼之义。不直云“可谓能子矣”,而 云“可谓能子乎”者,“乎”是庶几之辞,言为子如此 ,庶可谓之能也。校书者误以“乎”为疑辞,遂以此二 句皆或问之语,因删“问子”字,以与下章并合,而语 意不相衔接矣。司马云:“此问答不类,疑下有脱文。 ”不知脱在上,不在下也。治平本、钱本并不脱。注“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按:孝经文。

  曰:“石奋、石建,父子之美也。无是父,无是 子;无是子,无是父。”或曰:“必也,两乎?”曰: “与尧无子,舜无父,不如尧父舜子也。”〔 注〕必不得双于斯二者,当如尧之为父,舜之为子。〔 疏〕此别为一章,不与上章相属。章首“曰”字,亦俗 本妄增。盖既于上章删“问子”字,以“死生尽礼”云 云为或问之语,因以“石奋、石建”云云为答问之语, 而于其上增“曰”字也。治平本“曰石”二字占一格, 增补之迹显然,此旧监本无“曰”字之证。石奋、石建 者,万石君张叔列传云:“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 姓石氏。赵亡,徙居温。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 祖以奋为中涓,受书谒。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 。无文学,恭谨无与比。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 免。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徙奋为诸侯相。奋长 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 千石,于是景帝号奋为万石君。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 上大夫禄归老于家,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 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诮让,为便坐(一), 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 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僮仆欣 欣如也(二),唯谨。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亦如 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 自以为不及也。建元 二年,皇太 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 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 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侍 者取亲中裙,□牏身自浣涤,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 知,以为常。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 至廷见,如不能言者。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 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岁余,建亦死。诸子孙 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按:“石奋、石建父 子之美也”九字连读,叹美起下之辞。秦校云:“‘石 奋、石建’衍下‘石’字。”按:有“石”字语自完足 ,各本皆有,秦说未知何见。“无是父”云云者,司马 云:“言父子孝谨相成也。”“必也,两乎”者,吴云 :“言人必须父子孝谨方为美乎?”“与尧无子,舜无 父,不如尧父舜子也”者,五帝本纪云:“尧知子丹朱 之不肖,不足授天下。”索隐引皇甫谧云:“尧娶散宜 氏之女曰女皇,生丹朱,又有庶子九人,皆不肖也。” 本纪又云:“舜父瞽叟顽。”吴云:“与尧之无子,舜 之无父,不若使尧为父,而舜为子,不必两也。尧子丹 朱不肖,舜父瞽叟顽,虽有如无。”司马云:“
父子俱圣尤美。”按:经传凡言“ 与”,言“不如”者,多彼善于此,或与恒情相反之辞 。如檀弓:“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 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 不足而敬有余也。”晋语:“与余以狂疾赏也,不如亡 。”吕氏春秋贵直:“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 烛过之一言。”尧父舜子乃旷代未有之盛事,而云“不 如”,义似可疑。盖此文不如犹云岂若。孟子“
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 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云云,即此文之 比。言圣如尧、舜而遭遇人伦之变,犹有所憾,岂若父 子俱为尧、舜之善?所以申明父子之美必也两之说。与 檀弓诸文异例。 注“必不”至“为子”。按:弘范此 解未得“与”与“不如”之意,似非子云本旨。

(一)“坐”字原本与下文“对”互 倒,据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改。

(二)“欣欣”原本讹作“诉诉”, 据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改。

  “子有含菽缊絮而致滋美其亲,将以求孝也,人 曰伪,如之何?”〔注〕含,食也。菽 ,豆也。曰:“假儒衣书,服而读之,三月不归, 孰曰非儒也?”或曰:“何以处伪?”曰:“有人则作 ,无人则辍之谓伪。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 注〕视其所以,观其所由,人焉廋哉!〔疏〕“子有含 菽缊絮”云云者(一),音义:“含菽,本亦作‘唅’ ,音同。”按:“唅”即“含”之俗。说文无“唅”。 “缊”读为“薀”,说文:“薀,积也。”字亦作“韫 ”,广雅释诂:“韫,裹也。”说文:“絮,敝绵也。 ”玉藻孔疏云:“好者为绵,恶者为絮。”按:缊絮与 含菽对文,义当为裹,若读为论语“衣敝缊袍”之“缊 ”,则缊、絮二字同诂,与“含菽”字不相协矣“假儒 衣书,服而读之”云云者,论语:“回也,其心三月不 违仁。”朱子集注云:“三月,言其久。”孟子云:“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章指云:“言仁在性体 ,其次假借,用而不已,实何以易?在其勉之也。”司 马云:“服儒衣,读儒书,经时不辍,斯亦儒矣。”“ 何以处伪”者,俞云:“物居其所谓之处,使物各得其 所亦谓之处。鲁语‘夫仁者讲功,而知者处物’,是其 义也。故处即有审察之义。文十八年左传:‘则以观德 ,德以处世。’大戴礼文王官人篇:‘
以其声,处其气。’汉书谷永传: ‘臣愚不能处也。’淮南子主术篇:‘援白黑而示之, 则不处焉。’其义并同。何以处伪,谓何以辨别其伪也 。”荣按:处者,断决之谓。谷永传颜注云:“处,断 决也。”今言处分,亦即此意。“有人则作,无人则辍 之谓伪”云云者,世德堂本“作”、“辍”下皆有“之 ”字。宋云:“礼云道不可斯须离其身,可离,非道也 ,所以君子慎其独矣。故有人则修而作之,无人则辍而 止之,非伪而何?君子耻之!”按:此亦刺王莽之辞。 莽传云:“莽事母及寡嫂,行甚敕备。莽子纳妇,宾客 满堂。须臾,一人言太夫人苦某痛,当饮某药。比客罢 者,数起焉。”所谓有人则作也。传又云:“居摄元年 九月,莽母功显君死,意不在哀,令太后诏议其服。刘 歆与诸儒博士皆曰:‘礼,庶子 为 后,为其母缌,摄皇帝当为功显君缌。’莽遂行焉。” 所谓无人则辍也。 注“含,食也”。按:说文:“含 ,嗛也。”“嗛,口有所衔也”。管子弟子职:“同嗛 以齿。”房注云:“食尽曰嗛。”吕氏春秋仲夏纪:“ 羞以含桃。”高注云:“□鸟所含食,故言含桃。”是 含、食同义。 注“菽,豆也”。按:说文:“□,豆 也。”经传多以“叔”为之。后又以叔为伯叔字所专, 故别作“菽”。檀弓:“啜菽饮水。”释文本作“叔” ,云:“‘叔’或作‘菽’,音同,大豆也。” 注“ 视其”至“廋哉”。按:论语文。彼孔注云:“廋,匿 也。言观人之终始,安有所匿其情也。”

(一)“子”字原本讹作“人”,据 本章首句正文改。

  不为名之名,其至矣乎!〔注〕 太上以德,自然之美,非至如何?为名之名,其次 也。〔注〕力行近仁,斯亦次矣。〔疏 〕“不为名之名,其至矣乎”,音义:“为名,于伪切 。”世德堂本无“乎”字,非。说见上。“为名之名, 其次矣”者,孟子云:“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 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赵注云:“好不朽之名者 ,能让千乘,伯夷、季札之类是也。诚非好名者,争箪 食豆羹,变色讼之致祸,郑公子染指鼋羹之类是也。” 钱氏大昕养新录云:“愚谓孔子疾殁世而名不称,孟子 亦恶人之不好名,名谓不朽之名也。不好名必专于好利 ,虽箪食豆羹且不能让,况千乘乎?” 注“太上”至 “如何”。左传襄公篇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非至如何 ”世德堂本作“非至而何”。按:如、而古通。 注“ 力行近仁”。按:中庸文。

  或问“忠言嘉谋”。曰:“言合稷、契之谓忠, 谋合皋陶之谓嘉。”或曰:“邵如之何?”曰:“亦勖 之而已。〔注〕勖,勉。庳则秦 、仪、鞅、斯亦忠嘉矣。”〔注〕庳, 下也,此所以微言贬乎汉臣而为王莽之将相者。〔疏〕 “忠言嘉谋”,钱本、世德堂本作“嘉谟”,下“谋合 皋陶”作“谟合”,此校书者因皋陶谟乃尚书篇名,故 改 “谋合皋陶”字为“谟”,而 并改“或问嘉谋”字为“嘉谟”也。治平本两“谟”字 皆作“谋”,今浙江局翻刻秦氏影宋本乃皆作“谟”, 此又校者用世德堂本改之。汉书匈奴传□“忠言嘉谟之 士”,语即本此,明法言旧本作“谋”也。“言合稷、 契之谓忠”者,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姜原,为 帝喾元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 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农耕,相地之宜,宜谷者 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 其利,有功。帝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又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为帝喾次妃。契长而佐 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封于商, 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着于百姓, 百姓以平。”按:书序:“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 舜申之,作大禹、皋陶谟、弃稷。”今伪孔本分皋陶谟 为两篇,其所分之下篇改题益稷,孔疏云:“马、郑、 王所据书序此篇名为弃稷(一),又合此篇于皋陶谟, 谓其别有弃稷之篇,皆由不见古文,妄为说耳。”王氏 鸣盛后案云:“蔡邕独断云:‘汉明帝诏有司采尚书皋 陶篇制冕旒。’今其制正在益稷内,可见不可分篇。且 孔颖达于书疏以马、郑、王合为一篇,别有弃稷为妄说 及作诗斋谱疏,又引皋陶谟‘弼成五服’,一人之作, 自相矛盾。据法言云:‘言合稷、契之谓忠。’若如晚 晋本,稷、契无一遗言,子云何以遽立此论?知杨所见 真弃稷篇中多稷、契之言也。此篇至晋而亡,今之割皋 陶谟下半篇以为益稷者,乃晚晋人所分也。”西庄此说 甚允。子云说经虽皆用今文,然固非不见古文者。重黎 云:“或问‘周官’。曰:‘立事。’‘左氏’。曰: ‘品藻’。”苟非亲见二书,必不妄作此语。此云言合 稷、契之谓忠,亦正据尚书弃稷逸篇为说,非想当然语 也。“谋合皋陶之谓忠”者,皋陶见问明疏。皋陶谟: “允迪厥德,谟明弼谐。”夏本纪作“信道其德,(今 本“道”、“其”二字互倒。)谋明辅和”。段氏 玉裁考异云:“‘信道其德,谋明辅和 ’,即‘允迪厥德,谟明弼谐’之诂训也。”此云“谋 合皋陶之谓嘉”,亦用经训为答,其字不必作“谟”也 。司马云:“言不以圣人之正道佐其君者,皆非忠嘉。 ”按:即孟子云“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及云“我非 尧、舜之道不敢陈于王前”之义。“●如之何”,钱本 作“邵”。按:说文:“邵,高也。”邵,正字;●, 通假字。修身“公仪子、董仲舒之才之●也”,下文“ 年弥高而德弥●”,字皆作“邵”,钱本亦同。司马云 :“问稷、契、皋陶道高不可及,柰何?”“庳则秦、 仪、鞅、斯亦忠嘉矣”者,音义:“庳音婢,下也。” 按:说文:“庳,屋卑。”引伸为凡卑之称。庳对邵为 高而言也。秦、仪见渊骞疏。斯见问明及重黎疏。商君 列传云:“商君者,卫之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既 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迺遂西入秦,因 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语事良久,弗听。后五日, 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复见孝公,善之而未用 也。复见,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 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 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 ,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国之术说 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孝公既 用卫鞅,以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行之十年,秦民 大说。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封之于、商十五邑,号为商 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孝公卒,太 子立,车裂商君以徇,遂灭商君之家。”司马云:“若 嫌论太高而卑之,则陷入于狙诈矣。”按:正文“矣” 犹“乎”也。言苟不能取法乎上,而唯同流合污之是务 ,则如秦、仪、鞅、斯之言与谋,亦可以为忠嘉乎。  注“勖,勉”。按:尔雅释诂文。言稷、契、皋陶之道 虽高,然非不可几及,苟能勉而行之,则亦稷、契、皋 陶也。 注“庳,下也”。按:汉书司马相如传颜注云 :“庳,下地也。”

(一)“序”字原本讹作“据”,据 尚书益稷篇孔疏改。

  尧、舜之道皇兮,〔注〕皇,美 。夏、殷、周之道将兮,〔注〕 将,大。而以延其光兮。〔注〕 二帝、三王光延至今。或曰:“何谓也?”曰:“ 尧、舜以其让,夏以其功,〔注〕平水 土也。殷、周以其伐。〔注〕圣 德同而禅伐异者,随时之义一也。此又寄言以明其旨焉 ,五君应乎天,顺乎人;王莽违乎人,逆乎天。〔疏〕 “尧、舜之道皇兮”云云者,皇、将互文,“而以延其 光兮”总承上二句,皇、将、光为韵。“尧、舜以其让 ”云云者,司马云:“尽美尽善。” 注“皇,美”。 按:诗烈文:“继序其皇之。”毛传云:“皇,美也。 ” 注“将,大”。按:尔雅释诂文。以上二注世德堂 本并冠以“
秘曰”字。 注“平水土也”。按 :尧典云:“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 !’”又吕刑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注“圣 德同而禅伐异”。按:世德堂本“禅伐”误“禅代”。

  或曰:“食如螘,〔注〕言精细 也。衣如华,〔注〕服文彩也。 朱轮驷马,金朱煌煌,无已泰乎?”曰:“由其德 ,舜、禹受天下不为泰。〔注〕言当理 也。不由其德,五两之纶,半通之铜,亦泰矣。” 〔注〕纶如青丝绳也。五两之纶,半通 之铜,皆有秩啬夫之印、绶,印、绶之微者也。言不由 其德而佩此亦泰,况可滔天乎?〔疏〕“
食如螘”者,音义:“螘,与蚁同 。”御览八百四十九,又九百四十七引并作“蚁”。按 :“食如蚁”于义难通,疑当作“皑”。说文:“皑, 霜雪之白也。”“食如皑”,犹云食如霜雪状,精米之 洁白也。“皑”误为“螘”,传写遂改为“蚁”耳。世 德堂本误作“□”。“衣如华”者,檀弓:“华而睆, 大夫之箦与!”郑注云:“华,画也。”孔疏云:“凡 绘画五色,必有光华,故云:‘华,画也。’”“朱轮 驷马”者,续汉书舆服志注引古今注云:“武帝天汉四 年,令诸侯王大国朱轮(一),特虎居前,左兕右麋; 小国 朱轮,画特熊居前,寝麋居 左右。”(按:今本古今注无此文。)又引逸礼王度记 云:“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金朱煌煌”者,金谓印,朱谓绶。舆服志注引徐 广云:“太子及诸王皆金印,纁朱绶。”然则朱轮、驷 马、金印、朱绶,皆汉时诸侯王之仪也。宋、吴本于“ 驷马”字下、“金朱”字上有“受天”字。吴云:“受 天子之金朱煌煌然。”按:此涉下文“舜、禹受天下” 而误衍。“无以泰乎”,御览九百四十七引“无以”作 “不以”,又八百四十九引“
泰”作“太”。孟子云:“后车数 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赵注 云:“泰,甚也。”朱子集注云:“泰,侈也。”焦疏 云:“荀子王霸篇云:‘县乐奢泰,游抏之修(二)。 ’注云:‘泰与汰同。’奢泰连文,是泰亦奢也。”“ 由其德,舜、禹受天下不为泰”者,孟子云:“如其道 ,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五两之纶,半通之铜”者,两,古 “緉”字。说文:“緉,一曰绞也。”方言:“緉、● ,绞也。关之东西,或谓之緉,或谓之●。绞,通语也 。”音义:“之纶,古顽切,又音纶。”按:纶从糸, 仑声,音当如“伦”。徐氏灏说文注笺云:“纶旧读古 还切,非其本音。释名曰:‘纶,伦也,作之有伦理也 。’是本读与伦同。广韵亦谆、山两收。其古还一音, 未知起于何时。盖纶系于腰,以贯佩印;纶巾以绳贯巾 ,其义皆与□相近,故读为□音。注家相承,遂并丝绳 之纶概读古还切,其误甚矣。”按:以纶贯印,或以纶 贯巾,不得遂有□音,此皆俗读之陋,不足为训。古今 注云:“汉旧制:百石,青绀纶,一采,宛转缪织。” 段氏说文“纶”篆注云:“自黄绶以上,绶之广皆尺六 寸,皆计其首。(按:古今注四丝为一扶,五扶为一首 ,五首成一文。)首多者糸细,首少者糸粗,皆必经纬 织成。至百石而不计其首,合青丝绳辫织之,有经无纬 ,谓之宛转绳,若今人用丝绳如箸粗为带者也。”然则 纶盖辫合五股为之,故谓之五緉也。困学纪闻云:“半 通之铜。”注云:“半通, 阙。 ”(按:谓温公注。)今按仲长统昌言曰:“身无半通 青纶之命。”注:“十三州志曰:‘有秩啬夫得假半章 印。’”半通,半章也。(后汉书仲长统传。)按:汉 制官印多正方,然都尉等印亦有长方者,若乡印则皆长 方。钱塘陈大令汉第藏留浦、都乡、柜乡三印,京师尊 古斋主人黄百川藏西立乡、乐乡二印,并同。其广略半 于修,即所谓半章印,正有秩啬夫所佩也。注“言精细 也”。按: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然以如螘 为喻精细,似未安。 注“服文彩也”。按:皋陶谟以 五彩章施于五色作服。 注“言当理也”。按:注以不 泰为当理,盖亦训泰为甚。甚者,过当之谓。事当其理 ,则不为甚也。 注“纶如青丝绳也”。按:宋云:“ 纶,青丝绶也。诸本注皆作‘青丝绳’,盖传之误也。 ”似宋所据本无“如”字。说文:“纶,青丝绶也。” 段注本作“纠,青丝绶也”,云:“各本无‘纠’字, 今依西都赋李注、急就篇颜注补。纠,三合绳也。纠青 丝成绶,是为纶。郭璞赋云‘青纶竞纠’,正用此语。 缁衣注曰:‘纶,今有秩啬夫所佩也。’释草:‘纶, 似纶。’郭曰:‘今有秩啬夫所带纠青丝纶。’法言: ‘五两之纶。’李轨曰:‘纶,青丝绶也。’(按:各 本此注皆作“如青丝绳”,不作“绶”。)今本法言改 ‘纠’为‘如’,不可通矣。”按:纠之驳形近“如” ,故传写致误。 注“皆有秩啬夫之印、绶”。按:百 官公卿表:“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大 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 、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 禁贼盗。” 注“佩此亦泰”。按:世德堂本作“佩犹 为泰矣”。 注“况可滔天乎”。按:世德堂本无“可 ”字。滔天谓王莽。汉书莽传□云:“滔天虐民,穷凶 极恶。”又叙传云:“巨滔天而泯夏兮。”又云:“咨 尔贼臣,篡汉滔天。”

(一)“令”字原本作“今”,形近 而讹,据续汉书与服志注引古今注改。

(一)“抏”字原本作“抗”,形近 而讹,据荀子王霸篇改。

  天下通道五,所以行之一,〔注 〕五,谓仁、义、礼、智、信也。曰勉。〔 注〕勉,励。〔疏〕“天下通道五”,世德堂本作“天 下之通道五”。按:中庸云:“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 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通道即 达道 也。“所以行之一”,世德 堂本作“所以行之者一”。勉者,谓为君臣则勉于义, 为父子则勉于亲,为夫妇则勉于别,为昆弟则勉于序, 为朋友则勉于信也。 注“五,谓仁、义、礼、智、信 也”。按:正文“天下通道五”,不言其目,盖以用中 庸文,故省略之。此别以五常之道为释,似于文理未协 。 注“勉,励”。按:说文:“劢,勉力也。”今字 相承作“励”。

  或曰:“力有扛洪鼎,揭华旗。知、德亦有之乎 ?”曰:“百人矣。〔注〕此力百人便 能敌之。德谐顽嚚,〔注〕谐, 和也。顽嚚,舜父母。让万国;〔 注〕以禅禹也。知情天地,〔注 〕与天地合其德,知鬼神之情状。形不测,百人乎 ?”〔注〕人见其形而不能测其量,非 百人之伦也。〔疏〕“力有扛洪鼎,揭华旗。知、德亦 有之乎”者,“力有”论衡效力、王元长曲水诗序李注 引并作“力能”。音义:“扛,音江。”“洪鼎”论衡 、选注引并作“鸿鼎”。音义:“揭,渠列切。”按: 说文:“揭,高举也。”“知、德”各本皆作“智、德 ”。按:下文“德谐顽嚚,让万国;知情天地,形不测 ”,即分承此句知、德字而言,而以知为智,则此“智 ”字当亦作“知”,论衡、选注引并作“知德”,今据 改。“百人矣”者,谓百倍于常人。白虎通圣人云:“ 百人曰俊。”义与此同。扛鼎、揭旗之力,可谓百倍于 常人矣,然至此而止,不能更有所加也。“德谐顽嚚, 让万国”者,左传僖公篇云:“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 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尧典云:“有鳏在下,曰虞舜 。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按谐顽嚚、让万国 同为舜事,举舜以为例也。“知情天地,形不测”者, 司马云:“‘知’与‘智’同。阴阳不测之谓神,惟圣 人能形容之。”俞云:“‘知情天地,形不测’,与上 文‘德谐顽嚚,让万国’相对为文。天地不能匿其情, 是谓情天地。不测者无所隐其形,是谓形不测。”按: 情、形并以名词为动词,谓智足以知天地之情,穷不测 之形也。情天地、形不测,若伏羲、文王、孔子,作易 之圣人是也。国、测亦韵语。“百人乎”者,言智德如 此,何止百人而已。白虎通圣人云: “ 万人曰杰,万杰曰圣。”然则力之绝者,百倍常人而止 ;智、德之绝者,万万于常人而未已也。 注“此力百 人便能敌之”。按:谓一能当百,即百倍常人之意。  注“与天地合其德,知鬼神之情状”。按:文言及系辞 文。弘范引此为释,似读“知”如字,未得其义。 注 “人见其形而不能测其量”。按:此似用问神篇“形其 不可得而制”及“圣人以不手为圣人”语意而推演之, 然实非此文之旨,曲园纠之当矣。

  或问“君”。曰:“明光。”问“臣”。曰:“ 若禔。”〔注〕若,顺也;禔,安也。 “敢问何谓也?”曰:“君子在上,则明而光其下 ;在下,则顺而安其上。”〔注〕明而 光其下,尧所以为君也;顺而安其上,舜所以为臣也。 王莽之事汉,则倾覆其上;篡位居摄,则暴乱其下也。 〔疏〕“问‘臣’。曰‘若禔’”者,音义:“若禔, 是支切,又音支,又音题。”按:修身云:“士何如斯 可以禔身?”音、义并与此同。“君子在上,则明而光 其下;在下,则顺而安其上”者,吴云:“明而光其下 ,法天也;顺而安其上,法地也。”司马云:“光谓能 显忠遂良,安谓能顺美救恶。” 注“若,顺也;禔, 安也”。按:世德堂本无此注,因司封注有此语而删之 也。“若,顺”常训。“禔,安”见修身疏。 注“明 而”至“臣也”。按:世德堂本两“所以”字皆作“之 ”。庄子天道云:“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 北面,舜之为臣也。”注语本此。 注“王莽”至“
下也”。按:“篡位居摄”当作“ 居摄篡位”。

  或曰:“圣人事异乎?”曰:“圣人德之为事, 异亚之。故常修德者,本也;见异而修德者,末也。本 末不修而存者,未之有也。”〔注〕惑 此之甚者,必亡而已矣。〔疏〕“圣人事异乎”者,白 虎通灾变云:“灾异者何谓也?春秋潜潭巴曰:‘灾之 言伤也,随事而诛;异之言怪也,先发感动之也。’繁 露必仁且智云:‘天地之物有 不 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 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 ,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之威。”殆此谓也。’” 初学记二十一引春秋握成图:“孔子作春秋,陈天人之 际,记异考符。”明圣人事异,故以为问。“圣人德之 为事”云云者,荀子天论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彊本而节用 ,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 ,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 ,祅怪不能使之凶。”又云:“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 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日 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 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而政险 ,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此“常修德者,本也 ”之说。繁露五行变救云:“五行变至,当救之以德, 施之天下,则咎除。”汉书谷永传载建始三年永对云: “臣闻灾异皇天所以谴告人君过失,犹严父之明诫。畏 惧敬改,则祸销福降;忽然简易,则咎罚不除。”此“ 见异而修德者,末也”之说。按:此问答亦为王莽而发 。莽传:“天凤元年四月,陨霜,杀艸木,海濒尤甚。 六月,黄雾四塞。七月,大风拔树,飞北阙、直城门屋 瓦;雨雹,杀牛羊。二年二月,日中见星。三年二月, 地震,大司空王邑上书乞骸骨。五月戊辰(一),长平 馆西岸崩,邕泾水不流,毁而北行。群臣上寿,以为河 图所谓以土填水,匈奴灭亡之祥也。十月,王路朱鸟门 鸣,昼夜不绝。崔发等曰:‘虞帝辟四门,通四聪。门 鸣者,明当修先圣之礼,招四方之士也。’于是令群臣 皆贺。”然则天凤之世,灾异叠出,而莽且以为祥,所 谓凶人吉其凶者,此皆子云所见,故曰:“本末不修而 能存者,未之有也。”亦及汝偕亡之意矣。 注“惑此 之甚者,必亡而已矣”。按:当作“此惑之甚者”,惑 之 甚即谓本末不修者也。世德堂 本无“而已”字。

(一)“月”字原本讹作“年”,据 汉书王莽传改。

  天地之得,斯民也;〔注〕得养 育之本,故能资生斯民也。斯民之得,一人也;〔 注〕得资生之业,是故系之一人也。一人之得,心 矣。〔注〕一人之得统御天下者,以百 姓之心为心。〔疏〕司马云:“天地因人而成功,故天 地之所以得其道者,在民也。民之所以得其道者,在君 也。君之所以得其道者,在心也。” 注“一人”至“ 为心”。按:汉书董仲舒传载仲舒对策云:“故为人君 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 ,正万民以正四方。”即一人之得在心之义。弘范谓以 百姓之心为心,似非此文之旨。

  吾闻诸传(一),老则戒之在得。年弥高而德弥 邵者,是孔子之徒与?〔注〕王莽少则 得师力行,老则诈伪篡夺,故杨子寄微言而叹慨焉。〔 疏〕“吾闻诸传”,音义:“诸传,直恋切。”按:引 论语而谓之传者,孟子题辞云:“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 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罢传记博士 ,独立五经而已。”是汉时以论语等书为传记也。刘向 荀子序云:“其书比于五经,可以为法。”谓比于论、 孟也。“老则戒之在得”者,论语云:“及其老也,血 气既衰,戒之在得。”孔注云:“得,贪得也。”释文 云:“在得,或作‘德’,非。”按:子云以年弥高而 德弥邵释此文之义,是其所据论语正作“戒之在德”。 戒犹谨也。凡人于少壮之时,多能彊学力行;及衰老, 则志体懈惰,不复能有所进益,所谓“靡不有初,鲜克 有终”者,故曰:“及其老也,戒之在德。”谓晚暮之 年,当益谨于德,以成有终之美也。义较孔注为长。下 章“德有始而无终”云云,即反覆申明此旨。则此章“ 戒之在得”,字当作“德”无疑。今各本皆作“得”, 乃校书者据通行论语改之。“年弥 高 而德弥邵”者,宋云:“邵,美也。”吴云:“邵亦高 也。”按:义详修身疏。德弥邵即老而益谨其德之效, 此能躬行孔子之所戒者,故曰“孔子之徒”。 注“王 莽少则得师力行”。按:莽传:“莽受礼经,师事沛郡 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 ,行甚敕备。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  注“老则诈伪篡夺”。按:莽年五十一居摄,五十四即 真。

(一)“闻”字原本作“问”,据本 章义疏改。

  或问:“德有始而无终,与有终而无始也,孰宁 ?”曰:“宁先病而后瘳乎?宁先瘳而后病乎?”〔 注〕病篡之深,故有先瘳之喻。〔疏〕“德有始而无终 ,与有终而无始也”,司马云:“宋、吴本作‘有始而 无终欤?有终而无始欤’?”按:“有始而无终”句绝 ,“
与”字属下读。音义:“与有终而 无始,‘与’如字。”是也。“孰宁”者,宁犹愿也。 说文:“宁,愿辞也。”音义:“孰宁,天复本作‘孰 愈’。”“宁先病而后瘳乎?宁先瘳而后病乎”者,先 病谓无始,后病谓无终。吴云:“德宁有终也?” 注 “故有先瘳之喻”。按:世德堂本“喻”误作“愈”。

  或问“大”。曰:“小。”问“远”。曰:“迩 。”未达。曰:“天下为大,治之在道,不亦小乎?〔 注〕道至微妙,故曰小也。四海为远,治之在心, 不亦迩乎?”〔疏〕注“道至微妙”。 按:秦氏石砚斋影宋治平本“妙”作“渺”;钱本、世 德堂本作“妙”,浙江翻刻秦本同。今检治平原本,正 作“妙”。说文:“秒,禾芒也。”引伸为凡微细之称 。经传通以渺、妙字为之。先知:“忽、眇、绵作□。 ”忽、眇、绵皆微也。“渺”即“眇”之俗。老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王注云:“妙,微之极也。”又 老子:“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妙 亦微也。注语用老子,当以作“妙”为是。

  或问“俊哲、洪秀”。曰:“知哲圣人之谓俊, 〔注〕深识圣义,是俊杰也。秀 颖德行之谓洪。”〔注〕禾之秀其颖, 犹人之洪其道也。禾秀颖则实结,人崇道则德闻洪大。 〔疏〕“俊哲、洪秀”者,俊读为峻。大学:“克明峻 德。”郑注云:“峻,大也。”今尧典作“俊德”。古 俊、峻、骏三字通用。俊与洪同义。尔雅释诂:“洪、 骏,大也。”“俊哲、洪秀”,疑当时制科有是名,故 以为问。“知哲圣人之谓俊,秀颖德行之谓洪”者,音 义:“知哲,上音智。”司马云:“‘知哲’当为‘哲 知’,言哲能知圣人之道,不溺于异端,智之俊者也。 秀谓材秀,能修德行,使颖出于众,秀之大者也。”按 :知哲、秀颖,皆文异而诂同,上用如名词,下用如动 词。言知足以知圣人,斯为俊矣;秀足以秀出于群行之 宗,斯为洪矣。古无“智”字,知闻为知,仁知亦为知 ,哲义亦然。洪范云:“明作哲。”此仁知之哲也。本 书问明云:“允哲尧儃舜之重。”先知序云:“中和之 发,在于哲民情。”此知闻之哲也。温公未知哲有知闻 之训,又因问语哲、秀对文,哲乃仁知之哲,则答说当 与相应,故疑“知哲”字互倒。然古人属辞,错综见义 ,不必如后世行文之整齐。知哲圣人,义自可通,不须 倒置。少仪孔疏云:“禾之秀穗,谓之为颖。”是秀、 颖亦同诂。言智德如此,乃始无忝此名,岂俗学所能冒 滥乎? 注“
深识圣义,是俊杰也”。按:如弘 范义,则俊哲犹云杰出之智。 注“禾秀颖则实结”。 按:论语:“秀而不实者有以夫?”刘疏云:“
凡禾、黍先作华,华瓣收即为稃而 成实,实即稃中之仁也。”

  君子动则拟诸事,事则拟诸礼。〔 注〕事不来则不动,动非礼则不拟。〔疏〕宋云:“‘ 拟’或作‘凝’,非也。拟,据也。言君子不妄其动, 乃据事而后动;不伪其事,乃据礼而后事。”按:吴本 作“凝”,吴云:“凝,成也。君子不妄动,动则成于 事,事则成于礼。”司马云:“拟,度也。动则度其事 之可否,事则度于礼为是为非。”按:温公义是也。动 则拟诸 事,谓揆之事情,必得其 宜而后动也。事则拟诸礼,谓举事则准之礼制,必有合 焉而后为也。

  或问“群言之长,群行之宗”。曰:“群言之长 ,德言也;群行之宗,德行也。”〔疏 〕陆士衡文赋李注引此文。宋衷注云:“群,非一也。 ”音义:“之长,丁上切。群行,下孟切。‘德行’同 。”按:宗亦长也。初学记五引五经通义云:“泰山, 一曰岱宗。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

  或问“泰和”。曰:“其在唐、虞、成周乎?观 书及诗温温乎,其和可知也。”〔注〕 发号出令而民说之。〔疏〕“或问‘泰和’。曰:‘其 在唐、虞、成周乎?’”曹子建七启,又求自试表,又 颜延年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李注三引此文,并作“ 太和”。求自试表注引“乎”作“也”,读与“邪”同 。“观书及诗温温乎,其和可知也”者,宋云:“言观 书二典,诗小、大雅,见唐、虞、成周之盛信泰和矣。 ”司马云:“言千载之后,观其诗、书,犹温温然和乐 ,况生其世乎?” 注“发号出令而民说之”。按:选 注三引此文,并引李轨曰:“‘天下太和’在‘其在唐 、虞、成周乎’之下。”今各本皆无此注。经解云:“ 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

  周康之时,颂声作乎下,关雎作乎上,习治也。 齐桓之时缊,而春秋美邵陵,习乱也。〔 注〕缊亦乱也。故习治则伤始乱也,〔 注〕伤,悼。习乱则好始治也。〔 注〕好,乐。〔疏〕“周康之时,颂声作乎下,关雎作 乎上,习治也”者,周本纪云:“成王兴,正礼乐(
一),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 声兴。成王崩,太子钊立,是为康王。成、康之际,天 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公羊传宣公篇:“什一 行而颂声作矣。”解诂云:“颂声者,太平歌颂之 声,帝王之高致也。”诗谱周颂谱:“ 令颂之言容。天子之德,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 焘,无不持载,此之谓容。于是和乐兴焉,颂声乃作。 ”十二诸侯年表云:“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 。”列女传仁智载魏曲沃负上书云:“周之康王,夫人 晏出,朝。关雎起兴,思得淑女,以配君子。夫雎鸠之 鸟,犹未尝见乘居而匹处也。”汉书杜钦传载钦上疏云 :“后妃之制,夭寿治乱,存亡之端也。是以佩玉晏鸣 ,关雎叹之。知好色之伐性短年,离制度之生无厌,天 下将蒙化,陵夷而成俗也,故咏淑女,冀以配上。忠孝 之笃,仁厚之作也。”李奇云:“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 所,周康王后不然,故诗人歌而伤之。”臣瓒云:“此 鲁诗也。”论衡谢短云:“周衰而诗作,盖康王时也。 康王德缺于房,大臣刺晏,故诗作。”后汉纪灵帝纪载 杨赐上书云:“昔周康王承文王之盛,一朝晏起,夫人 不鸣璜,宫门不击柝,关雎之人见机而作。”任彦升齐 竟陵王行状李注引风俗通云:“昔周康王一旦晏起,诗 人以为深刺。”张超诮青衣赋云:“周渐将衰,康王晏 起,毕公喟然深思古道,感彼关雎性不双侣,愿得周公 ,配以窈窕,防微消渐,讽谕君父。孔氏大之,列冠篇 首。”(古文苑。)陈氏乔枞鲁诗遗说考云:“此以关 雎为毕公作,与论衡‘大臣刺晏’之语相合,盖鲁诗所 传如此。”按:子云说诗,皆用鲁义,故此以关雎为刺 康王之诗,而云“作乎上”,亦即大臣刺晏之说。吴云 :“习治,习见治世之事。”按:谓康王之时,诗人习 于文、武无逸之教,故晏起虽小节,即以为刺也。“齐 桓之时缊,而春秋美邵陵,习乱也”者,公羊传僖公篇 云:“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曷为再言盟?喜服 楚也。何言乎喜服楚?楚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 ,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怗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邵陵,今三传皆作召陵,此作“邵”者,盖子云所 据公羊经如此。盐铁论执务亦作邵陵,下引公羊传“予 积也”,(今本作“序绩”。)明公羊经作“邵”。水 经注颍水篇云:“齐桓公师于召陵,阚 骃 曰:‘召者,高也。其地丘墟,井深数丈,故以名焉。 ’”解召为高,是亦以“召”为“邵”,(“●”之假 。)盖皆本公羊。今公羊作“召”者,乃后人据左传改 之。召陵故城在今河南许州郾城县东三十五里。吴云: “言齐桓之时,下陵上替,而春秋美邵陵之会能服楚也 。习乱,亦谓习见乱世之事。”荣按:按:习乱者,春 秋本据乱而作,隐、桓、庄、闵、僖五世皆传闻世,传 闻世为乱世也。“习治则伤始乱也”者,今本列女传“ 关雎起兴”,文选范蔚宗后汉书皇后纪论李注引作“关 雎豫见”,王氏念孙云:“
作豫见者,是也。汉书杜钦传□言 ‘关雎见微’(二),后汉书杨赐传言‘关雎见几’, 即此所谓豫见也。今本作‘起兴’者,后人不晓鲁诗之 义,而妄改之耳。”按:此云“伤始乱”,即豫见之说 。“习乱则好始治也”者,此以齐桓之后为治世,乃谓 僖公之后当入所闻无所闻世,为治升平世也。孝经纬说 以僖十九年即入治升平世,(公羊传大题下引援神契。 )此邵陵之役在僖公四年,下距所闻世为近,故云“好 始治”。又所谓始治,始乱者、皆贤人君子先睹治乱之 萌时,实未至于治乱。僖公世之未即为治升平,犹康王 时之未即为乱世也。 注“缊亦乱也”。按:说文:“ 缊,绋也”;“绋,乱系也”。引伸为凡乱之称。广雅 释诂:“缊,乱也。” 注“伤,悼”。按:说文:“ □,●也。”经典皆以“伤”、“忧”字为之。 注“ 好,乐”。按:诗彤弓:“中心好之。”毛传:“好, 说也。”说、乐同义。依以上各篇音义例,此当有“好 始,呼报切”语。

(一)“乐”下原本有偏书小字“句 ”,盖作者以示句读,今删。

(二)“钦”字原本讹作“预”,据 汉书杜钦传改。
 
 
 

法言义疏二十

  汉德其可谓允怀矣。〔注〕允,信 ;怀,至。黄支之南,大夏之西,东鞮、北女,来 贡其珍。汉德其可谓允怀矣,世鲜焉。〔 注〕明此奕世之所致,而莽一旦行诈以取之。〔疏〕“ 黄支之南”者,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春,黄支国献 犀牛。”应劭云:“黄支在日南之南,去京师三万里。 ”地理志:“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 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 ,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 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相类。其 州广大,户口多(一),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 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燿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 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 ,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己程不国,汉之译使自 此还矣(二)。”“
大夏之西”者,史记大宛列传云: “大宛之迹,见自张骞。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 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曰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 屋,与大宛同。俗无大王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 ,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 大夏居民多可百余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 。其东南有身毒国。’天子乃令骞发间使四道并出。其 后,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 人 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东鞮、北女”者, 音义:“东鞮,都奚切。”按:地理志:“会稽海外有 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孟康云: “音题。”晋灼云:“音鞮。”东鞮即东鳀也。北女未 闻。司马云:“女,女国也。”按:后汉书东夷传:“ 又说海中有女国,无男人。或传其国有神井,窥之辄生 子云。”此东夷之女国也。文献通考四裔:“东女亦曰 苏伐剌拏瞿咀罗,羌别种也,东与吐蕃、党项、茂州接 ,西属三波诃,北距于阗,南属雅州、罗女蛮、白狼夷 。又西女国在葱岭之西,其俗与东女略同。”此西羌之 东、西女国也。三者并不得谓之“北女”。惟山海经海 外西经:“女子国在巫咸北。”又大荒西经:“西北海 之外,大荒之中,有女子之国。”其地域不可考。或以 在西北陬,而有北女之称。然事涉荒诞,不足置信。法 言此文,皆据当时史事为言,信而可征,非若瀛谈稗说 ,浮夸无实。今以事实方舆度之,于北当言匈奴。王莽 传:“元始五年,莽奏云‘太后秉统数年,恩泽洋溢, 和气四塞,绝域殊俗,靡不慕义。越裳氏重译献白雉, 黄支自三万里贡生犀,东夷王度大海奉国珍,匈奴单于 顺制作,去二名,今西域良愿等复举地为臣妾’云云。 ”于北惟举匈奴,是其明证。吴胡部郎玉缙云:“北女 者,北匈奴也,省称曰北奴。‘奴’字断烂,脱右旁, 遂为‘女’耳。匈奴在光武时分南、北二庭。东观汉记 有匈奴南单于列传,范晔后汉书仍之,为南匈奴列传。 南对北立文。今杨子称北奴者,疑匈奴此时已分南、北 ,后南单于始求内附耳。杨子单举北匈奴,所以明其远 也。然匈奴之分南、北,自奥鞬日逐王比自立为南单于 始,事在建武二十四年冬,见后汉书光武帝纪及南匈奴 传。前此虽有五单于争立之乱,固无南、北匈奴分立之 事。则以‘北女’乃‘北奴’之误,而为北匈奴之省称 者,亦与史未合。”荣按:下文“□□北夷,被我纯缋 ,带我金犀”云云,称匈奴为北夷,疑此文“北女”或 即“北夷”之误。“夷”字漫漶,传写因改为“女”欤 ?来贡其珍,珍与西为韵。古音西读如“先”,与“● ”声相近。 尚书大传:“西方者 ,鲜方也。”白虎通五行:“西方,迁方也。”此汉时 读西如先之证。匡谬正俗:“今俗呼东西之‘西’音为 ‘先’。”按:王延寿灵光殿赋云:“朱柱黝倏于南北 ,兰芝婀娜于东西。祥风翕习以飒洒,激芳香而常芬。 神灵扶其栋宇,历千载而弥坚。”晋灼汉书音义反西为 洗,是知西有先音也。则此音至唐时犹存矣。再言“汉 德其可谓允怀矣”者,与下文“鸟夷、兽夷,郡劳王师 。汉家不为也”及“汉兴二百一十载而中天,其庶矣乎 ”云云意同,皆于王莽篡国以后盛称汉德,以明人心之 攸在。旧君故国之思,有不觉长言之不足者也。“世鲜 焉”者,音义:“世鲜,息浅切。” 注“允,信;怀 ,至”。按:并尔雅释诂文。伪伊训:“惟我商王,布 昭圣武,代虐以宽,兆民允怀。”传云:“兆民以此皆 信怀我商王之德。”则训怀为思。弘范解此允、怀字绝 不据彼为说,此亦伪书晚出之一证矣。

(一)“口多”下原本有偏书小字“ 句”,盖作者以示句读,今删。

(二)“还”字原本作“远”,据汉 书地理志改。

  芒芒圣德,远人咸慕,上也;〔 注〕芒芒,大也。武义璜璜,兵征四方,次也;宗 夷猾夏,蠢迪王人,屈国丧师,无次也。〔 注〕宗夷者,四方群夷也。〔疏〕“芒芒圣德”,秦氏 影宋本作“荒荒”,注同。按:音义:“芒芒,谟郎切 。下同。”是音义所据本此与下文“芒芒天道”字同。 司马云:“李本‘芒芒’作‘荒荒’,今从宋、吴本。 ”则温公所见李本与音义本不同。钱本亦作“荒荒”, 盖当时所传李注别本如此。今检治平原本,此正文及注 均作“芒芒”,正与音义合。秦本作“荒荒”者,盖据 集注语改之耳。“武义璜璜”者,音义:“璜璜,音黄 。”吴云:“璜璜,犹言煌煌也。”王云:“尔雅曰: ‘洸洸,武也。’释文:‘洸,舍人本作“□”。’诗 谷风篇:‘有洸有溃。’江汉篇:‘武夫洸洸。’毛传 并与尔雅同。盐铁论繇役篇引诗作‘武夫潢潢’。洸、 潢、□、璜古同声通用。”陈氏乔枞鲁诗遗说考云:“ 考古文苑班固车骑将军窦宪北征颂‘光光神武’,注引 诗‘武夫□□’;又舞阳侯樊哙赞‘●●将军’,注亦 引诗‘
武夫□□’,是三家诗‘洸洸’皆 作‘潢潢’。桓宽盐 铁论繇役篇 引诗‘武夫潢潢’,段氏玉裁云:‘盖□□之误。法言 孝至篇:武义璜璜,兵征四方。乔枞谨按:此作‘璜璜 ’,疑即‘□□’转写之误。”荣按:重言形况,以声 为义,本无正字。□、潢、璜并一声,子云说诗皆用鲁 义,此作“璜璜”,盖亦鲁诗异文。“宗夷猾夏”者, 尧典:“蛮夷猾夷。”此云“宗夷”者,湘乡曾编修广 钧云:“魏英义夫人碑书‘蛮’作‘●’,与‘宗’形 相近。此文本作‘京夷’,传写误作‘宗’耳。”吴王 吏部仁俊云:“宗读为賨。说文:‘賨,南蛮赋也。’ 因以为南蛮人之称。晋书音义:‘巴人呼赋为賨,因谓 之賨人。’是也。故左太冲蜀都赋‘奋之则賨旅’,注 引风俗通云:‘
巴有賨人剽勇。’然则賨夷即蛮夷 也。”按:尧典“于变时雍”,孔宙碑作“于●时廱” 。书蛮为“●”,犹书变为“●”,皆俗书之省也。五 帝本纪集解引郑云:“猾夏,侵乱中国也。”“蠢迪王 人”者,迪读为妯。尔雅释诂:“蠢、妯,动也。”左 传昭公篇:“今王室蠢蠢焉。”杜注云:“蠢蠢,动扰 貌。”方言:“妯,扰也,人不静曰妯。”是蠢、妯皆 动扰之义。妯本有迪音,方言郭音云:“妯音迪。”尔 雅释文云:“妯郭,卢笃反,又徒历反。”徒历即迪字 之音也。“屈国丧师”者,屈犹竭也,详重黎“汉屈群 策,群策屈群力”疏。“无次”者,司马云:“言最下 也。”按:此文亦为王莽而发。汉书匈奴传:“莽大分 匈奴为十五单于,遣中郎将蔺苞、副校尉戴级将兵万骑 ,多齎珍宝,至云中塞下,招诱呼韩邪单于诸子,欲以 次拜之。单于闻之,怒曰:‘先单于受汉宣帝恩,不可 负也。今天子非宣帝子孙,何以得立?’遣左骨都侯、 右伊秩訾王呼卢訾及左贤王乐将兵入云中益寿塞,大杀 吏民。是岁,建国三年也。是后,单于历告左、右部都 尉、诸边王入塞寇盗,大辈万余,中辈数千,少者数百 ,杀雁门、朔方太守、都尉,略吏民畜产不可胜数,缘 边虚耗。莽新即位,怙府库之富欲立威,迺拜十二部将 率,发郡国勇士,武库精兵,各有所屯守,转委输于边 。议满三十万众,齎三百日粮,同时十道并出,穷追匈 奴,内之于丁零,因分其地,立呼韩邪十五子。莽将严 尤谏曰: ‘臣闻匈奴为害,所从 来久矣,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秦、汉 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 无策焉。当周宣王时,猃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 ,尽境而还。其视戎狄之侵,譬犹□□之螫,驱之而已 。故天下称明,是为中策。汉武帝选将练兵,约齎轻粮 ,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 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乂,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 。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 ,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 稷,是为无策。’”此文即本严尤语而约言之,所谓无 次,即无策之说。匈奴传又云:“初北边自宣帝以来, 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及莽挠乱匈 奴,与之构难,边民死亡系获。又十二部兵久屯而不出 ,吏士罢弊。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此 真所谓动扰王人,竭国丧师者也。 注“芒芒,大也” 。按:诗长发:“洪水芒芒。”又玄鸟:“
宅殷土芒芒。”毛传并云:“芒芒 ,大貌。” 注“宗夷,四方群夷也”。按:陶氏鸿庆 读法言札记云:“广雅释诂:‘宗,众也。’李注正得 其义。”

  麟之仪仪,凤之师师,其至矣乎!螭虎桓桓,〔 注〕仁少威多。鹰隼●●,〔注 〕攫撮急疾。未至也。〔注〕未 合至德。〔疏〕“麟之仪仪,凤之师师”者,广雅释训 :“仪仪,容也。师师,众也。”司马云:“仪仪、师 师皆和整尚德之貌,以喻德服四夷。”按:即芒芒圣德 之喻。胡云:“皋陶谟伪传、汉书叙传邓展注、东京赋 薛综注,皆训师师为相师法。然则凤之师师,谓凤飞, 群鸟随以万数,如相师法也。”“螭虎桓桓”者,音义 :“螭,丑知切。”按:此用今文书牧誓语也。伪孔本 作“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周本纪作“ 如虎、如罴,如豺、如离。”集解引徐广云:“此训与 螭同。”字亦作“螭”。班孟坚西都赋李注引欧阳书说 云:“螭,猛兽也。”说文作“●”,云:“山神兽也 。”引欧阳乔说:“●,猛兽也。”段氏撰 异 云:“欧阳尚书,唐初已不存,李盖于各家注记得之, 与说文引欧阳乔说正合,正牧誓说也。‘●’正字,离 、螭皆假借字。”陈氏今文经说考云:“说文所引欧阳 乔说,即欧阳章句也。欧阳尚书今文作‘●’,说文所 称,其正字也;文选注引欧阳说作‘螭’,其假借字也 。螭为龙之无角者,与龙同类;●为兽之浅毛者,与虎 同类也。”按:●者,古文;螭者,今文。许引欧阳说 作“●”者,以欧阳书之“螭”即古文书之“●”也。 此作“螭虎桓桓”,正与选注引欧阳书说合,此子云用 欧阳尚书之明证也。“鹰隼●●”者,易解集解引九家 易云:“隼,騺鸟也。”今捕食雀者,其性疾害。音义 :“●,财千切,又侧板切。”广雅释训:“桓桓、● ●,武也。”司马云:“以喻用兵,威服远方。”按: 即“武义璜璜”之喻。桓、●亦韵语。 注“攫撮急疾 ”。按:淮南子说山高注云:“攫,撮也。”是攫、撮 同诂。李斯列传索隐云:“凡鸟翼击物曰抟,足取曰攫 。”

  或曰:“□□北夷,被我纯缋,〔 注〕纯,缯;缋,画。带我金犀,〔 注〕金,金印;犀,剑饰。珍膳宁糊,〔 注〕宁糊,糊其口也。不亦享乎?”〔 注〕嫌礼胡如此,太盛也。曰:“昔在高、文、武 ,实为兵主,今稽首来臣,称为北蕃,是为宗庙之神, 社稷之灵也,可不享?”〔注〕言如此 不可不以盛礼待之也。〔疏〕“□□北夷”者,音义: “□□,许容切,又翔拱切。”按:说文:“□,讼也 。”(据六书故引唐本,今本作“说”。)●●,重言 形况,喧哗之意。字亦作“●”,荀子解蔽:“听漠漠 而以为晴●●。”杨注云:“
●●,喧声也。”亦以“匈”为之 ,荀子天论:“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注云:“ 匈匈。喧哗之声。”汉书高帝纪:“天下匈匈。”颜注 云:“喧扰之意。”“被我纯缋,带我金犀”者,匈奴 传:“
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愿朝。三年 (按:宣帝甘露三年。)正月(一),汉遣车骑都尉韩 昌迎(二)。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 宫 ,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赐以 冠带、衣裳,黄金玺,盭绶,玉具剑,佩刀,弓一张, 矢四发,棨戟十,安车一乘,鞍勒一具,马十五匹,黄 金二十斤,钱二十万,衣被七十七袭,锦、绣、绮、縠 、杂帛八千匹,絮六千斤。又明年,(按:黄龙元年。 )呼韩邪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百一十袭,锦帛 九千匹,絮八千斤。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 ,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呼韩邪死,复株絫 若鞮单于(呼韩邪子。)立,上书愿朝,河平四年正月 ,遂入朝。加赐锦绣、缯帛二万匹,絮二万斤,它如竟 宁时。乌珠留单于(复株絫弟。)立,元寿二年,单于 来朝,加赐衣三百七十袭,锦绣、缯帛三万疋,絮三万 斤,它如河平时。”“珍膳宁糊”,御览八百四十九引 作“曼糊”。按:“宁糊”于义难通,当依御览作“曼 ”。楚辞招魂王注云:“曼,泽也。”后汉书杜笃传章 怀太子注云:“曼,美也。”世德堂本“糊”误作“糊 ”,注文同。按:尔雅释言:“糊,饘也。”庄子人间 世释文引李云:“糊,食也。”然则曼糊谓精米之食, 与珍膳对文,曼、宁形近而误。宣帝纪:“甘露三年, 置酒建章宫,飨赐单于。”是也。“不亦享乎”者,俞 云:“享字无义,乃‘厚’字之误。隶书‘厚’字或作 ‘●’,娄寿碑‘高位●禄’是也。亦或作‘●’,度 尚碑‘惠以●下’是也。●、●二形均与隶书享字作‘ ●’者相似,因误为‘享’耳。此言单于来臣,礼之太 厚也。”按:俞说是也,御览八百四十九引正作“厚” 。“昔在高、文、武,实为兵主”者,谓三朝以来,匈 奴常为兵祸之主,承“
□□北夷”为答,故省“匈奴”字 也。匈奴传载子云谏哀帝勿许单于朝书云:“北地之狄 ,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制。汉初兴,以高祖之威 灵,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士或七日不食。时奇谲之士, 石画之臣甚众,卒其所以脱者,世莫得而言也。及孝文 帝时,匈奴侵暴北边,候骑至雍甘泉,京师大骇,发三 将军屯细柳、棘门、霸上以备之,数月迺罢。孝武即位 ,设马邑之权,欲诱匈奴。使韩安国将三十万众,徼于 便地,匈奴觉之而去,徒费财劳师,一虏不 可 得见,况单于之面乎?其后深惟社稷之计,规恢万载之 策,迺大兴师数十万,使卫青、霍去病操兵,前后十余 年。于是浮西河,绝大幕,破置颜,袭王庭,穷极其地 ,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以临翰海,虏名 王、贵人以百数。自是之后,匈奴震怖,益求和亲,然 而未肯称臣也。至本始之初,匈奴有桀心,欲掠乌孙, 侵公主。迺发五将之师十五万骑猎其南,而长罗侯以乌 孙五万骑震其西,皆至质而还。时鲜有所获,故北狄不 服,中国未得高枕安寝也。”此高、文、武三朝,匈奴 常为兵主之事也。“今稽首来臣,称为北蕃”云云者, 匈奴传载竟宁元年郎中令侯应对云:“今圣德广被,天 覆匈奴,匈奴得蒙全活之恩,稽首来臣。”宣帝纪:“ 甘露二年,诏曰:‘今匈奴单于称北藩臣,朝正月。朕 之不逮德,不能弘覆,其以客礼待之。”又匈奴传载光 禄大夫谷永等议云:“今单于诎体称臣,列为北藩。” 蕃即藩也。说文:“藩,屏也。”经典通以“蕃”为之 。子云谏哀帝书又云:“逮至元康、神爵之间,大化神 明,鸿恩博洽,而匈奴内乱,五单于争立,日逐呼韩邪 携国归死,扶伏称臣。自此之后,欲朝者不距,不欲者 不强。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 ,此迺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 者也。”即此文之义。“可不享”世德堂本作“可不享 乎”,御览八百四十九引作“不可不厚也”。司马云: “高帝得天下之后,文帝、武帝承平之时,兵所以不得 息者,正以匈奴之故也。今幸而得其臣服,岂可不厚抚 之,使之离叛,爱小费而就大患乎?”按:此章亦追论 汉事,以见莽之轻开边隙,为驭夷失道之至也。 注“ 纯,缯;缋,画”。按:说文:“纯,丝也;缯,帛也 。”故训纯为缯,谓杂帛也。说文:“缋,织余也;绘 ,五采绣也。”经典多以缋为绘,此训缋为画,亦读为 绘也。绘谓锦绣也。 注“金,金印;犀,剑饰”。按 :上文“金朱煌煌”,金谓金印,朱谓朱绶,故此亦解 金、犀为二事。匈奴传:“赐黄金玺、玉具剑。”金即 谓玺,则犀当是以犀角为剑饰也。然玉具剑摽、首、镡 、卫尽用玉为之,(彼 传孟康注 。)不得以角为饰。弘范此注,亦想当然语。荣谓犀者 ,犀毗之略。孝文前六年,遗单于服物有黄金犀毗一, 见匈奴传。彼颜注云:“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曰鲜卑 ,亦谓师比,总一物也,语有轻重耳。”史记匈奴列传 作“胥纰”,索隐云“胥、犀声相近”,引班固与窦宪 笺云“赐犀比金头带”是也。然则金犀即黄金犀毗,谓 带钩,故云“带我金犀”也。 注“宁糊,糊其口也” 。按:注未及“宁”字之义,当作“糊,糊其口也”, “宁”字乃后人妄增。御览引正文作“曼糊”,当是旧 本如此,则李本不必作“
宁”也。

(一)“正月”下原本有偏书小字“ 句”,盖作者以示句读,今删。

(二)“迎”下原本有偏书小字“句 ”,盖作者以示句读,今删。

  龙堆以西,〔注〕白龙堆也。大 漠以北,鸟夷、兽夷,〔注〕鸟夷、兽 夷者,衣鸟兽皮毛。郡劳王师,汉家不为也。〔 注〕皆在荒忽之外,不为郡属者也。若使劳王师而郡县 之,汉家不为此也。〔疏〕“龙堆以西”者,汉书西域 传赞云:“且通西域,近有龙堆,远则□岭。”匈奴传 孟康注云:“龙堆形如土龙,身无头尾(一),高大者 二三丈,埤者丈余,皆东北向,相似也,在西域中。” 按:亦作“陇堆”,王逸九思:“逾陇堆兮渡漠。”注 :“陇堆,山名。”徐氏松西域传补注云:“即今顺沙 碛千余里,无水草。”“大漠以北”者,说文:“漠, 北方流沙也。”古书亦以“幕”为之。史记匈奴列传云 :“信教单于益北绝幕。”汉书武帝纪:“卫青复将六 将军绝幕。”应劭云:“幕,沙幕,匈奴之南界也。” 臣瓒云:“沙土曰幕。”子云谏哀帝书云:“浮西河, 绝大幕。”“鸟夷、兽夷,郡劳王师,汉家不为也”者 ,王云:“郡,仍也。仍,重也,数也。言数劳王师于 荒服之外,汉家不为也。”尔雅云:“郡、仍,乃也。 ”乃与仍同。小雅正月篇:“又窘阴雨。”郑笺云:“ 窘,仍也。”窘与郡同。按:此与上数章义同。莽传云 :“始建国元年,五威将奉符命,齎印绶,外及匈奴、 西域,徼外蛮夷,皆即授新室印绶。其东出者至 玄 菟、乐浪、高句骊、夫余。南出者逾徼外,历益州,贬 句町王为侯。西出者至西域,尽改其王为侯。北出者至 匈奴庭,授单于印,改汉印文,去‘玺”曰‘章’。单 于欲求故印,陈饶椎破之,单于大怒。而句町、西域后 卒以此皆畔。”此莽构怨四裔,重劳师旅之事。云:“ 汉家不为”,则子云之痛心于新室者。深矣。 注“白 龙堆也”。按:西域传:“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 白龙堆,乏水草。”是龙堆乃白龙堆之略言也。 注“ 鸟夷、兽夷者,衣鸟兽皮毛”。按:钱本作“
衣鸟兽皮也”。禹贡:“□夷皮服 。”夏本纪、地理志引皆作“鸟夷”。夏本纪集解引郑 注云:“鸟夷,东北之民,赋食鸟兽者(一)。”地理 志颜注云:“此东北之夷,搏取鸟兽,食其肉而衣其皮 也。”并与弘范义同。王制:“西方曰戎,被发衣皮。 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孔疏云:“以无丝麻,惟 食禽兽,故衣皮。东北方多鸟,故衣羽。正北多羊,故 衣毛。” 注“皆在”至“此也”。按:“荒忽”世德 堂本作“荒服”,又“不为”下无“此”字。周语:“ 戎、狄荒服。”韦注云:“荒忽无常之言也。”匈奴传 赞引萧望之云:“戎、狄荒服,言其来服,荒忽无常, 时至时去。”是荒忽即荒服之谓。但解郡为郡县属之, 于义似未安。

(一)汉书匈奴传“身无头尾”作“ 身无头有尾”。

  朱崖之绝,捐之之力也。〔注〕 朱崖,南海水中郡。元帝时背叛不臣,议者欲往征之。 贾捐之以为无异禽兽也,弃之不足惜,不击不损威。元 帝听之。事在汉书。否则介鳞易我衣裳。〔 注〕否,不也。言不然,则介鳞之类易我衣裳之民也。 〔疏〕“朱崖之绝,捐之之力也”者,朱崖,汉书作“ 珠□”。武帝纪颜注引应劭云:“崖岸之边出真珠,故 曰珠□。”又引张晏云:“珠崖,言珠若崖矣。”按: 前汉纪武帝纪亦作“朱崖”,与此同。音义:“捐之, 与专切。”地理志:“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 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郡 。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 头 。男子耕农,种禾稻、纻麻,女子桑蚕、织绩。亡马与 虎,民有五畜,山多麈、□。兵则矛盾刀木,弓弩竹矢 ,或骨为镞。自初为郡县,吏卒中国人多侵陵之,故率 数岁壹反。元帝时遂罢弃之。”贾捐之传云:“
贾捐之,字君房,贾谊之曾孙也。 元帝初即位,上疏言得失,待诏金马门。初,武帝征南 越,元封元年立儋耳、珠□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广 袤可千里,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千余。其民暴恶,自以 阻绝,数犯吏禁,吏亦酷之,率数年壹反,杀吏,汉辄 发兵击定之。自初为郡,至昭帝始元元年,二十余年间 ,凡六反叛。至其五年,罢儋耳郡,并属珠□。至宣帝 神爵三年,珠□三县复反。反后七年,甘露元年,九县 反,辄发兵击定之。元帝初元元年,珠□又反,发兵击 之,诸县更叛,连年不定。上与有司议大发军,捐之建 议以为不当击。上使侍中驸马都尉乐昌侯王商诘问捐之 曰:‘珠□内属为郡久矣,今背畔逆节,而云不当击, 长蛮夷之乱,亏先帝功德,经义何以处之?’捐之对云 云。对奏,上以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以为当 击。丞相于定国以为前日兴兵,击之连年,护军、都尉 、校尉及丞凡十一人,还者二人,卒士及转输死者万人 以上,费用三万万余,尚未能尽降,今关东困乏,民难 摇动,捐之议是。上迺从之。遂下诏罢珠□郡,民有慕 义欲内属,便处之;不欲,勿彊。珠□由是罢。”“否 则介鳞易我衣裳”者,言病中国以事□夷,是弃冠带之 族,以求鱼鳖之民,所得不偿所失也。捐之对云:“今 陛下不忍悁悁之忿,欲驱士众挤之大海之中,快心幽冥 之地,非所以校助饥馑,保全元元也。骆越之人,颛颛 独居一海之中,其民譬犹鱼鳖,何足贪也?臣愚以为非 冠带之国,禹贡所及,春秋所治,皆可且无以为。”即 此文之义。后汉书杨终传载终上书云:“孝元弃珠崖之 郡,光武绝西域之国,不以介鳞易我衣裳。”语本此文 。彼章怀太子注引此,“朱崖”作“珠崖”,“
介鳞”作“鳞介”。 注“朱崖, 南海水中郡”。按:今广东琼州府地。朱崖故郡治,在 今府治琼山县东南三十里。 注“贾捐 之 以为无异禽兽也,弃之不足惜,不击不损威”。按:皆 捐之对语。

(一)史记夏本纪集解引郑玄曰“赋 ”作“搏”。

  君人者,务在殷民阜财,〔注〕 殷,富;阜,盛。明道信义,致帝者之用,成天地 之化,使粒食之民粲也,晏也。〔注〕 粲,文采;晏,和柔。享于鬼神,不亦飨乎?〔 注〕实受其福。〔疏〕明道信义,“信”读为“伸”。 本书五百:“诎身,将以信道也。如诎道而信身,虽天 下不为也。”又重黎:“亲屈帝尊,信亚夫之军。”并 以信为伸,此亦同伸义,谓伸大义于天下也。“使粒食 之民粲也,晏也”者,司马云:“粒食谓中国之民。” 按:王制云:“西方曰戎,北方曰狄,有不粒食者矣。 ”郑注云:“不粒食,地气寒,少五谷。”大戴礼少闲 云:“粒食之民,昭然明视。”吴云:“粲然明盛,晏 然安和。”按:广雅释诂:“粲,明也。”说文:“● ,安也。”经传多以“宴”或“晏”为之。粲也、晏也 ,谓能明上之教化而各安其业也。粲、晏亦韵语。“享 于鬼神,不亦飨乎”者,说文:“享,献也。”尔雅释 诂:“享,孝也。”广雅释言:“享,祀也。”左传哀 公篇:“其使终飨之。”杜注云:“飨,受也。”此承 上文而言,谓王者能使其民既明且安,如是而后孝祀鬼 神,则鬼神受之也。享、飨字古亦互通。孟子云:“使 之主祭,而百神享之。”吴云:“民,神之主也。民之 丰阜,则神飨其祀也。”按:此亦刺莽不能务民之义, 而妄言符命之事。 注“殷,富;阜,盛”。按:说文 :“殷,作乐之盛称殷。”引伸为凡盛之称。殷、阜同 诂。诗:“大叔于田,火烈具阜。”毛传云:“阜,盛 也。”张平子西京赋云:“百物殷阜。” 注“粲,文 采;晏,和柔”。按:广雅:“粲,文也。”文、明义 同。尔雅释训:“晏晏,柔也。”故注以晏为和柔。  注“实受其福”。按:礼器云:“我战则克,祭则受福 。”

  天道劳功。或问“劳功”。曰:“日一曰劳,考 载曰功。”〔注〕日一,犹日日也。考 ,成也;载,岁也。 周而复始, 以成其岁,故曰功。或曰:“君逸臣劳,何天之劳 ?”〔注〕言于人事则君逸臣劳。天为 君,四时行,百物生,以喻无劳也。曰:“于事则 逸,于道则劳。”〔注〕于事则逸,无 功可名;于道则劳,运转机衡。〔疏〕“
日一曰劳”,各本皆误作“日一日 劳”。按:此承上文“天道劳功”而分释其义。日一曰 劳,是释劳义也;考载曰功,是释功义也。二句相偶为 文。各本作“日一日劳”,义不可通,此形误之显然者 ,今订正。“日一曰劳”者,干象曰:“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虞云:“天一日一夜过周一度,故自彊 不息。”李氏道平篹疏云:“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 之一,日行一昼一夜,不及天一度,故曰天一日一夜过 周一度也。”“考载曰功”者,尧典云:“以闰月定四 时成岁。”白虎通巡狩云:“天道时有所生,岁有所成 。三岁一闰,天道小备;五岁再闰,天道大备。”“于 事则逸,于道则劳”者,司马云:“天则无为自然,而 万物生成;君则垂衣端拱,而百姓乂安,是其事逸也。 天则阴阳往来,生生日新;君则求贤访道,一日万机, 是其道劳也。” 注“日一,犹日日也”。按:“日一 ”各本皆作“日一日”,此因正文既误,遂并改注文以 应之也。天一日过周一度,日日各过周一度,故云“日 一,犹日日”。若正文本作“日一日”,则日一日之为 日日,又何烦解释耶? 注“考,成也;载,岁也”。 按:谷梁传隐公篇云:“考仲子之宫。考者,成之也。 ”白虎通四时云:“
或言岁,或言载,或言年,何?言 岁者以纪气物,帝王共之。载之言成也,载成万物,终 始言之也。二帝为载,三王为年。”是考载即成岁也。 司马云:“载,事也。天运行不息,是其劳也;成造化 之事,是其功也。”训载为事,义固可通,然李义为优 矣。 注“周而”至“曰功”。按:世德堂本割裂正文 ,自“或问劳功”至“考载”为一段,以“曰功”二字 为一段,因割裂此注“日一”至“岁也”,次正文“考 载”之下,而以“周而”至“曰功”次正文“曰功”字 下。此因正文既有误字,乃至失其句读,强析注文,分 隶之也。 注“四时行,百物生,以喻无劳 也 ”。按:世德堂本“无劳”作“其劳”。论语:“天何 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无言即不劳 之义,故云喻无劳也。作“其劳”,误。 注“于事” 至“机衡”。按:名、衡韵语。

  周公以来,未有汉公之懿也,勤劳则过于阿衡。 〔注〕汉公,王莽也。或以此为媚莽之 言,或以为言逊之谓也,吾乃以为箴规之深切者也。称 其汉公,以前之美耳,然则居摄之后,不贬而恶可知, 杨子所以玄妙也。发至言于当时,垂忠教于后世,言蔽 天地而无惭,教关百代而不耻,何逊媚之有乎?〔疏〕 “周公以来,未有汉公之懿”者,王莽传:“元始元年 ,群臣盛称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符。圣王 之法,臣有大功,则生有美号,故周公及身在而记号于 周,莽有定国安汉家之大功,宜赐号曰安汉公,益户畴 爵邑,上应古制,下准行事,以顺天心。太后乃下诏以 莽为太傅,干四辅之事,号曰安汉公,以故萧相国甲第 为安汉公第,定着于令(一),传之无穷。莽受太傅、 安汉公号,让还益封畴爵邑事。”是汉公者,安汉公之 略言也。“勤劳则过于阿衡”者,诗长发:“实维阿衡 ,实左右商王。”郑笺云:“阿,倚;衡,平也。伊尹 ,汤所依倚而取平,故以为官名也。”莽传:“元始四 年,有司请采伊尹、周公称号,加公为宰衡,位上公。 ”音义引柳宗元云:“伊尹之事,不可过也,过则反矣 。”宋云:“成王幼,太甲昏,势亦殆矣。然周公居叔 父之尊,伊尹当阿衡之重,二公可取而不取,卒以忠勤 复辟而正之。夫举其可取不取之因,明其不可取而取之 事,则子云之罪莽亦大矣。”吴云:“班固曰:‘莽知 汉中外殚微,本末俱弱,亡所忌惮,生其奸心,因母后 之权,假伊、周之称。’子云因其假也,故以伊、周为 言。”司马云:“
法言之成,盖当平帝之世,莽专汉 政,日比伊、周,欲兴礼乐,致太平,上以惑太后,下 以欺臣民。附己者进,异己者 诛 ,何武、鲍宣以名高及祸,故杨子不得不逊辞以避害也 。亦犹薛方云:‘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也。’当是 之时,莽犹未篡,人臣之盛者,无若伊、周,故杨子劝 以伊、周之美,欲其终于北面者也。或曰:‘杨子为汉 臣,汉亡不能死,何也?’曰:‘国之大臣,任社稷之 重者,社稷亡而死之,义也。向使杨子据将相之任,处 平、勃之地,莽篡国而不死,良可责也。今位不过郎官 ,朝廷之事,无所与闻,柰何责之以必死乎?夫死者, 士之所难。凡责人者,当先恕己,则可以知其难矣。’ 或曰:‘杨子不死,可也。何为仕莽而不去?’曰:‘ 知莽将篡而去者,龚胜是也。莽聘以为太子师友,卒不 食而死。杨子名已重于世,苟去而隐处,如揭日月潜于 蒿莱,庸得免乎?’或曰:‘杨子不去则已,何必誉莽 以求媚,岂厌贫贱,思富贵乎?’曰:‘昔晋袁宏作东 征赋,不序桓彝、陶侃,犹为桓温、陶胡奴所劫,仅以 敏捷自免。况杨子作法言,品藻汉兴以来将相名臣,而 独不及莽,莽能无耻且忿乎?此杜预所谓吾但恐为害, 不求益也。且杨子自谓‘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始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 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中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 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此岂非言行相 副之明验乎?古今之人能安恬如此者几希!而子乃疑其 求媚而思富贵,不亦过乎?使杨子果好富贵,则必为莽 佐命,不在刘、甄之下矣。”俞云:“王莽居摄三年, 刘歆与博士诸儒议莽母功显君服,称‘殷成汤既没,而 太子蚤夭,其子太甲幼少不明,伊尹放诸桐宫而居摄, 以兴殷道。周武王既没,周道未成,成王幼少,周公屏 成王而居摄,以成周道。是以殷有翼翼之化,周有刑错 之功。’然则伊尹、周公者,莽居摄以前所以自比者也 。至始建国元年,莽曰:‘王氏,虞帝之后也,出自帝 喾。刘氏,尧之后也,出自颛顼。’则不自以伊尹、周 公,而以为虞舜矣。杨子此言,与阮嗣宗为郑冲劝晋王 笺同意。笺曰:‘昔伊尹,有莘之媵臣耳,一佐成汤, 遂荷阿衡之号。周公藉已成之势,据既安之业,光宅 曲阜,奄有龟、蒙。’是亦以伊、周比 之也。末曰:‘今大魏之德,光于唐、虞,明公盛勋, 超于桓、文,然后临沧洲而谢支伯,登箕山以揖许由, 岂不盛乎?’是亦不许其为虞舜也。此皆古人之微辞, 后人鲜或能喻矣。或疑杨子既不谄莽,何必为此言。温 公释之曰‘晋袁宏作东征赋’云云,温公之论,亦属肤 浅。杨子特着此文,盖有微意矣。法言一书,终以孝至 ,是篇论唐、虞、成周,而终之以汉。上文曰:‘或问 泰和。曰:其在唐、虞、成周乎?’又曰:‘汉德其可 谓允怀矣。’下文曰:‘汉兴二百一十载而中天,其庶 矣乎?’终之曰:‘
唐矣夫!’盖以汉德上媲唐尧也。 中间特着此文,以见汉祚中绝之由。且上言允怀,见民 心之思汉也;下言中天,见汉祚之方半也。若无此文, 则前后文之微意皆不见矣。故依杨子之文观之,自唐、 虞、成周而汉,汉绝于新,新复为莽,历历可数。至诚 前知,杨子之谓矣。”荣按:法言此文,最为后儒诟病 。困学纪闻云:“法言末篇称汉公,斯言之玷,过于美 新矣。司马公虽曲为之辩,然不能涤莽大夫之羞也。” 其为子云解脱者,或以此为出于后人之附益,张氏澍蜀 典云:“太平御览扬子恬淡寡营,以卖文自瞻。文不虚 美,人多恶之。及卒,怨家取法言援笔益之曰‘自周公 以来’云云,缮写多行于世,至今无有白其心迹者。按 抱朴子云:‘王莽之世,卖饼小人皆得等级;斗筲之徒 ,兼金累紫。’扬子云确然忠贞之节形矣。亦可见莽大 夫之诬题目也。”凡此皆未达古人立言之旨,而谬为之 说。窃谓欲明此文之义,有不可不最先明辩者,即法言 之成,果以何时是也。温公谓此书之成当在平帝之世, 而弘范发挥本书微旨,多云病篡之辞,则以此书为成于 莽世。愚考子云自序历述生平著书,至撰法言而止,且 此后更无它文,则法言必为子云晚年之作。其成书之年 ,去卒年当无几。以本书各篇明文证之,如本篇称“汉 兴二百一十载”,明用始建国元年,莽策命孺子婴“昔 皇天右乃太祖,历世十二,享国二百一十载”之语。又 称“复其井、刑,免人役”,莽制井田及禁民买卖奴 婢,均始建国元年事。而重黎篇称“羲 近重,和近黎”,莽之分置羲仲、和仲、羲叔、和叔, 在天凤元年,详见重黎疏。则法言之成,乃在天凤改元 以后,辞事明白,无可疑者。是时莽盗窃已久,普天率 土,同蜷伏于新皇帝威虐之下,而此乃用其居摄以前称 ,称莽为公,系之于汉,其立言之不苟为何如?孟子言 :“无伊尹之志,则篡也。”今谓过于阿衡,即不啻直 斥其篡逆之恶。故使此言而发于孝平之世,则不免于逊 媚之讥;若发于莽称新皇帝以后,则正名之义,谓之严 于斧钺,可也。注“言蔽天地而无惭,教关百代而不耻 ”。按:此用本书五百语。

(一)“令”字原本讹作“今”,据 汉书王莽传改。

  汉兴二百一十载而中天,其庶矣乎!〔 注〕言人民众多富盛也。辟廱以本之,校学以教之 ,礼乐以容之,舆服以表之,服其井、刑,勉人役,唐 矣夫!〔注〕言若尽此诸美以侪勉人者 ,无羡唐、虞之世也。〔疏〕“汉兴二百一十载而中天 ,其庶矣乎”者,音义引柳云:“杨子极阴阳之数,此 言知汉祚之方半耳。”按:前汉起高帝己未,至平帝乙 丑,凡二百十二年。后汉书张衡传云:“衡善机巧,尤 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常好玄经,谓崔瑗曰:‘吾 观太玄,方知子云妙极道数,乃与五经相拟,非徒传记 之属,使人难论阴阳之事,汉家得天下二百岁之书也。 复二百岁,殆将终乎?”此即子厚说所本,然实未当。 宋云:“子云虽学极阴阳,然亦不当逆知汉祚方半也。 夫中天者,犹中兴也。盖子云睹莽之强篡而立,复暴桀 如是,天下思汉德未已,知赤氏之运未去,必有中兴而 王者,言庶几乎近也。”吴云:“子云上称汉德之允怀 ,中言王莽之不正,下言汉载之中天,是睹民思汉德, 莽为不道,必有中兴之义,且明德之不可已也如是。孔 子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以礼明之也。 子云曰:‘汉兴二百一十载而中天。’以德明之也。是 知子云其圣人之徒欤?”二说虽与子厚小异,然其以此 文为子云逆知汉道之当复兴则同,但不言数而言理耳。 荣谓中天犹云极尽。子 云不与莽 之篡汉,故虽玉步已更,犹视为天命未改。下文辟廱、 校学云云,皆圣人治致太平之事,非极盛之世不能有此 ,而汉兴二百一十载始见其盛,故云中天也。司马云: “庶者,庶几于治也。”“辟廱以本之”者,说文:“ 廱,天子飨饮辟廱。”王制云:“天子曰辟廱。”郑注 云:“辟,明也;廱,和也。”古亦通作“雍”。白虎 通辟雍云:“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 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 也。”俞云:“后汉书:‘世祖建武五年,初起太学。 中元元年,起辟廱。’杨子之言,至是验矣。”按,俞 说非也。平帝纪:“元始四年,安汉公奏立明堂、辟廱 。”莽传:“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群臣奏言:‘ 昔周公奉继体之嗣,据上公之尊,然犹七年制度乃定。 夫明堂、辟雍,堕废千载莫能兴。今安汉公起于第家, 辅翼陛下,四年于兹,功德烂然。’”剧秦美新云:“ 明堂、雍台,壮观也。”“
学以教之”者,平帝纪:“元始三 年,立官稷及学官,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 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 经师一人。”“礼乐以容之”者,莽传:“元始四年, 莽奏立乐经。五年正月,祫祭明堂。于是莽上书曰:‘ 臣以外属,越次备位,未能奉称。伏念圣德纯茂,承天 当古,制礼以治民,作乐以移风,四海奔走,百蛮并轃 。愿使臣莽得尽力毕制礼作乐事,事成以传天下,与海 内平之。’”广雅释诂:“容,饰也。”“舆服以表之 ”者,平帝纪:“元始三年,安汉公奏车服制度。”美 新云:“式軨轩旗旗以示之,扬和鸾肆夏以节之,施黼 黻衮冕以昭之。”“复其井、刑者”,井谓井田,刑谓 肉刑。先知云:“井田之田,田也;肉刑之刑,刑也。 ”即井、刑之说。莽传:“始建国元年,莽曰:‘古者 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 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 ,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 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 之居。予前在大麓,始令天下公田口井,时则有嘉禾之 祥,遭反虏逆贼且止。今更名天 下 田曰王田,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 ,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 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 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此莽复井田之事。美 新云“经井田”,是也。莽复肉刑,未闻。按:先知云 :“夏后肉辟三千,不胶者,卓矣。”又云:“肉刑之 刑,刑也。”是子云以肉刑为刑法之正。孝文罢肉刑, 其后议者,以为名轻而实重刑法志云(一):“除肉刑 者,本欲以全民也。今去髡钳一等,转而入于大辟,以 死罔民,失本惠矣。”盖当时儒者之说皆如此。莽喜言 古制,必尝有复肉刑之事。美新云:“方甫刑。”甫刑 乃今文尚书吕刑之称,为经典言肉刑之最详者,美新言 “方甫刑”,即莽复肉刑之证,但史传无文以实之。美 新李注引汉书云:“莽分移律、令、仪法。”此误读莽 传文耳。彼文云:“始建国三年,莽曰:‘百官改更( 二),职事分移(三),律、令、仪法,未及悉定,且 因汉律、令、仪法以从事。”言官识更移,而法令未定 ,姑用汉法为之。“更”“移”字不属下读。崇贤割裂 文句,以当“
方甫刑”之说,误甚矣。“勉人役 ”者,宋云:“‘勉’当为‘免’字之误也。”按:勉 、免古字通。人役谓奴婢也。孟子云:“人役而耻为役 ,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是人役乃古语 。莽传:“始建国元年(四)莽曰:‘秦为无道,又置 奴婢之市,与牛马同兰,制于臣民,颛断其命。奸虐之 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 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书曰:予则奴戮女。唯不用命者 ,然后被此罪矣。今更名天下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 。’”美新云:“免人役。”字正作“免”。“唐矣夫 ” 者,说文:“唐,大言也。” 引伸为凡大之称。太玄玄冲云:“唐,公而无欲。”玄 错云:“唐,荡荡。”皆其义。班孟坚典引:“唐哉皇 哉!皇哉唐哉!”唐、皇叠韵,皆美大之辞,与此文同 意。此章之旨,宋注以为为后之中兴者而言。今以美新 及汉书纪、传诸文考之,“辟雍”以下皆谓莽制,辞事 甚明。然子云象论语为法言,而于终篇盛称诈伪之政, 义似可疑。不知章首明言“汉兴二百一十载”,见汉祚 之未绝,则此辟廱、校学诸事,凡莽之所为,皆归之于 汉,使若汉之所为。盖出之于莽,则为饰六艺以文奸; 出之于汉,则固王者治定功成之所宜有事也。是时莽既 即真,世已无汉,而此于国亡之后,犹着“汉兴”之文 ,位号可移,而忠臣孝子之心终不可变,子云著书之意 ,于是见矣。 注“言人民众多富盛也”。按:“其庶 矣乎”,用系辞“其庶几乎”,非用论语“庶矣哉”, 注失之。 注“言若”至“世也”。按:弘范读勉如字 ,而解为“济勉人”,则“役”字无义。又以唐为唐、 虞之世,则因唐为托名□帜字所专,而本义久废,故亦 不得其说。宋云:“以是道而化天下,则唐尧如矣。” 吴云:“孔子删书,始于唐尧,而子云法言以是终之, 盖百王之表则也。”司马云:“用唐尧故事。”俞云: “盖以汉德上媲唐尧也。”其误皆与弘范同。

(一)“志”字原本作“制”,音近 而讹,今据汉书改。

(二)原本“更”下有小书“句”字 ,以示句读,今删。

(三)原本“移”下有小书“句”字 ,以示句读,今删。

(四)“元”字原本讹作“三”,据 汉书王莽传改。

    法言序〔注〕子云历自序其 篇中之大略耳。〔疏〕世德堂本法言序分冠各篇之首。 按:古书序录皆缀篇末,或自为一卷,如史记、汉书、 潜夫论、说文之属并是,淮南要略亦即其类。子云此序 总列孝至之后,其例正同。以之分冠各篇者,乃宋咸所 移,而温公从之,非其旧。四库全书总目云:“法言十 卷,司马光集注。时惟李轨、柳宗元、宋咸、吴秘之注 尚存,故光裒合四家,增以己意,各以其姓别之。旧本 十三篇之序列于书后,盖自书序、诗序以来,体例如是 。宋咸不知书序为伪孔所移,诗序为毛公所移,乃谓子 云亲旨反列卷末,甚非圣贤之法,今升之章首,取 合经义。其说殊谬。”按:治平本序在 书后,卷数为十三,皆旧本相承如此,今一仍之。

  天降生民,倥侗颛蒙,〔注〕倥 侗,无知也;颛蒙,愚顽也。恣乎情性,〔 注〕触意而行。聪明不开,〔注 〕闇塞之谓。训诸理,
注〕训,导。撰学行。〔 疏〕汉书杨雄传:“法言文多不着,独着其目。”以下 全载此序,文字与今法言各本颇有异同,每篇目下皆有“
第若干”字,盖孟坚所见旧本如此 。“倥侗颛蒙”,音义:“侗,音通。说文:‘大貌。 诗:神罔时侗。’”一曰侗,未成器之人。汉书颜注云 :“倥音空,侗音同,颛与专同。”按:倥、侗叠韵, 颛、蒙叠义,皆连语,不可析言。音义引诗,非此文之 义。“恣乎情性”,汉书“乎”作“于”。“训诸理” ,颜云:“训,告也。”“撰学行”,颜云:“撰与撰 同。”(见“撰以为十三卷”下。)说文无“撰”,古 止以“撰”为之。祭统:“论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 、勋劳、庆赏、声名。”释文:“撰音撰。”按:子云 论性,皆兼性情而言,故云:“学者,所以修性也。” 又云:“人之性也,善恶混。”恣乎情性,即不知修性 之谓。不知修性,则视、听、言、貌、思五事皆失其正 ,而日趋于下愚,故曰:“聪明不开。”举视、听以该 五事耳。“学以修性”一章,为学行一篇之要旨,故其 序云尔。凡序言各篇之作意,皆举其尤要者言之。 注 “倥侗,无知也;颛蒙,顽愚也”。按:汉书注引郑氏 云:“倥侗颛蒙,童蒙无所知也。”与弘范义同。 注 “触意而行”。按:学行云:“鸟兽触其情者也。”触 意即触情,犹云恣意。 注“训,导”。按:诗抑:“ 四方其训之。”毛传:“训,道也。”道、导古今字。

  降周迄孔,成于王道,〔注〕礼 乐备也。终后诞章〔注〕诸子应 时而作诡世之言。乖离,诸子图徽,〔 注〕贵此圣人坦荡之夷路,贱彼百家秽杂之邪路。撰 吾子。〔疏〕“降周迄孔,成于王道” ,音义:“迄孔,许讫切。”司马云:“宋本‘迄’作 ‘讫’。”颜云:“
言自周公以降,至于孔子设教垂法 ,皆帝王之道。”“终后诞章乖离,诸子图徽”,各本 “终 后”并作“然后”。司马云 :“汉书及李本‘然’作‘终’。”是温公所见监本法 言作“终后”,与汉书同。今治平本作“然”,盖亦修 板据通行本改之,今订正。李注于“诞章”绝句,以“ 乖离”字属下读。宋云:“然后诞章乖离,当为一句。 言自仲尼之后,诡诞之章作,而乖离于道。”按:宋读 甚是,而以“诞章”为诡诞之章,则非。刘敞云:“诞 ,大也;章,法也。言王道息而诸子起也。”为得其义 。汉书叙传云:“国之诞章,博载其路。”颜注云:“ 诞,大也,谓宪章之大者。”班语正用此。终后大章乖 离,谓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也。说文: “□,帜也。”经传通以“徽”为之。礼记大传:“殊 徽号。”郑注:“徽号,旌旗之名也。”诸子图徽,谓 诸子各图画徽帜,自张一军,以与周、孔之道为敌也。 汉书作“图微”,“微”即“□”之误,盖孟坚承用旧 本法言作“□”,传写者少见“□”,遂改为“微”也 。 注“诸子应时而作诡世之言”。按:弘范训诞为诡 ,故云“诡世之言”。颜云:“言其后浇末,虚诞益章 。”亦以“诞章”绝句,与李读同。 注“
贱彼百家杂秽之邪径”。按:弘范 读“乖离诸子图徽”六字为句,而释之如此。盖解乖离 为违,为去;读“图”为“●”,而以为鄙陋;读“徽 ”为“微”,而以为幽隐也。韩敕修孔庙后碑以“●” 为“图”,是汉时隶俗二字互通,然于义已纡。颜同李 读,而解为“乖于七十弟子所谋微妙之言”,尤为支离 。法言用“诸子”字,从无作七十弟子解者,何得此序 独有异义耶?

  事有本真,陈施于意,动不克咸,〔 注〕克,能;咸,皆。本诸身,〔 注〕自求之义。撰修身。〔疏〕 “事有本真”者,吴云:“凡事有本有真。真,正道也 。”按:古诗十九首:“识曲听其真。”李注云:“真 犹正也。”“陈施于意”,汉书作“陈施于亿”,李奇 云:“布陈于亿万事也。”俞云:“温公不言诸本有异 同,是其所据本皆作‘意’。然秘曰:‘言陈施之动成 万法。’则吴司封本固作‘亿’也。”按:作“亿”, 是也。“事有本真,陈施于亿”,言事得其本正,则能 推行于亿万事而无不通 也。“动 不克咸,本诸身”者,司马云:“咸,感也。动而不能 感人者,盖由外逐浮伪,内无本真,不能正己以正物, 故当先本诸身也。”按:温公义是也。“咸,感”,易 咸彖文。本诸身谓反求诸身。动而不能有所感,则当求 其本于身也。 注“克,能;咸,皆”。按:汉书李奇 注云:“不能皆善也。”义同弘范。然与上下文意不能 融洽,恐非。 注“自求之义”。按:中庸云:“射有 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芒芒天道,〔注〕洪荒混芒之初 。昔在圣考,〔注〕圣人作而万 物睹,谓宓羲肇画八卦,六位成章。过则失中,不 及则不至,〔注〕二五得中,然后利见 。不可奸罔,撰问道。〔疏〕“ 芒芒天道”,世德堂本“天道”作“大道”,此承集注 依宋、吴本改。汉书亦作“天道”。“昔在圣考”,汉 书作“在昔圣考”,李奇云:“圣人能成天道。”则训 考为成。胡云:“说文:‘考,老也。’独断:‘老谓 久也,旧也。’圣考犹言古圣。”按:绥之说是也。古 圣谓伏羲、尧、舜、文王。问道云:“适尧、舜、文王 者为正道,非尧、舜、文王者为它道。”又云:“法始 乎伏羲,而成乎尧。匪伏匪尧,礼义哨哨,圣人不取也 。”考与道为韵。“过则失中,不及则不至”者,吴云 :“河出图也,大易明二五之中;洛出书也,洪范贵皇 极之义。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回之为人也,择乎 中庸。孔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 愚者不及也。’”“不可奸罔”者,苏林云:“罔,诬 也。言不可作奸,诬于圣道。”司马云:“奸谓侵坏, 罔谓诬罔。言圣人大中之道,莫能易也。”按:奸谓若 申、韩,问道云“由其小者作奸道”是也;罔谓若庄、 邹,问道又云“周罔君臣之义,衍无知于天地之间”是 也。 注“洪荒混芒之初”。按:孝至:“
芒芒圣德。”彼注云:“芒芒,大 也。”此以为洪荒混芒者,剧秦美新云:“爰初生民, 帝王始存,在乎混混茫茫之时,舋闻罕漫而不昭察,世 莫得而云也。”混芒即混茫也。 注“圣人”至“成章 ”。按:宓羲,世德堂本作伏牺,又上 脱 “谓”字。言天道者莫备乎易,易始伏羲,故注以宓羲 为说,举最初作易之圣人,以该后圣耳。宋以此注独指 伏羲画卦为谬,未达其旨。 注“二五得中,然后利见 ”。按:此仍据易义为言。先知云:“龙之□亢,不获 其中矣。是以过中则惕,不及中则跃。”即此注所本。 宋亦訾为非类,可谓不善读书。

  神心忽恍,经纬万方,事系诸道、德、仁、义、 礼,撰问神。
疏〕“神心忽恍”,世德堂本作“ 惚恍”。汉书作“曶恍”。按:忽恍双声连语,忽、曶 同声,恍、恍同字。说文无“恍”。颜云:“曶读与忽 同。”萧该汉书音义:“恍,韦昭:‘熙放反。’今音 ‘况’,为是。”司马云:“忽恍无形。”按:老子云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忽恍。”又云:“道之 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 中有物。”忽恍字用此。“经纬万方”者,司马云:“ 方,道也。”按:即问神云“潜天而天,□地而地,天 神天明,照知四方”之义,不必以方为道也。恍、方为 韵。“事系诸道、德、仁、义、礼”,汉书“义”作“ 谊”。问道云:“道、德、仁、义、礼,譬诸身乎。” 彼注云:“不可无之于一。”按:儒与道之异同在此。 神经万方,儒、道之所同也;事系诸道、德、仁、义、 礼,儒之所以异于道也。说详问道疏。子云言神言心而 必系之于此五者,是其学之所以为醇乎醇,而异于黄、 老者也。朱子语类云:“扬雄全是黄、老。”又云:“ 杨雄真是一腐儒,他到急处,只是投黄、老。”又云: “雄之学似出于老子,如太玄曰:‘□心于渊,美厥灵 根。测曰:□心于渊,神不时也。’乃老子说话。”可 谓一言以为不智者也。

  明哲煌煌,旁烛无疆,逊于不虞,以保天命,撰 问明。〔疏〕“
明哲煌煌,旁烛无疆”者,颜云: “煌煌,盛貌也。烛,照也。无疆犹无极也。”宋云: “明哲之人,逆见微隐,故施照无穷。”按:煌、疆亦 韵语。“逊于不虞,以保天命” 者 ,李奇云:“常行逊顺备不虞。”司马云:“虽有明智 ,旁照无极,不能思不虞之患而预防之,使坠失上天福 禄之命,犹未足以为明也。”按:明烛无疆,处常之事 也;逊于不虞,应变之道也。明足以处常,又足以应变 ,则能全其性,而顺受其正也。程子遗书云:“‘明哲 煌煌,旁烛无疆’,悔其蹈乱,无先知之明也。其曰‘ 逊于不虞,以保天命’,欲以苟容,为全身之道也。使 彼知圣贤见几而作,其及是乎?”此于昔贤立言之意无 所体会,而妄以轻薄施其谤讪,乃晚宋陋习,不足为训 。

  徦言周于天地,〔注〕徦,远; 周,遍。赞于神明,幽弘横广,绝于迩言,撰寡见 。〔疏〕“徦言”,治平本作“遐”; 汉书作“假”,温公集注从之,世德堂本因承作“假” 。按:寡见:“吾寡见人之好徦者也。”又“徦则偭焉 。”治平本作“徦”。音义:“好徦,音遐,下同。” 汉书此序作“假”,疑本亦作“徦”,传写改“假”耳 ,今改与寡见一律。“周于天地,赞于神明”者,系辞 云:“夫易广大配天地。”又云:“幽赞于神明而生蓍 。”荀爽云:“赞,见也。”干宝云:“赞,求也。” 幽弘横广,治平本“横”作“撗”,世德堂本承集注“ 广”作“度”,汉书作“横广”。俞云:“宋、吴及温 公本均作‘横度’,当从之。广即度字之误耳。‘横’ 与‘光’同,书尧典:‘光被四表。’后汉书冯异传作 ‘横被四表’是也。‘度’与‘宅’同,‘五流有宅’ ,史记五帝纪作‘五流有度’;禹贡‘
三●既宅’,夏本纪作‘三●既度 ’,是也。然则横度即光宅也。书序:‘昔在帝尧,聪 明文思,光宅天下。’此即杨子所本。”荣按:横、广 与幽、弘对文,幽、弘皆深也。修身云:“其为中也弘 深。”幽弘即弘深之谓,弘读为宏,说详彼疏。横亦广 也,皆叠义连语。幽弘承“赞于神明”而言,横广承“ 周于天地”而言。若依俞说,则“
幽弘光宅”,义不可通矣。“绝于 迩言”者,李奇云:“理过近世人之言也。”司马云: “绝于近言,言去之辽邈也。” 注“徦,远”。按: 对迩为文,故训为远。汉书作“假”,其义亦同。彼颜 注云:“假,至也。”似并寡见篇首数语未见矣。 注 “周, 遍。”按:治平本“遍” 作“遍”,今依世德堂本。

  圣人聪明渊懿,继天测灵,冠乎群伦,经诸范, 〔注〕范,模。撰五百。〔 疏〕“经诸范”汉书作“经诸范”,颜云:“经,常也 ;范,法也。”按:范者,“笵”之假。汉书作“范” ,疑本作“笵”,传写改“范”耳。司马云:“圣人以 聪明深美之德,继成上天之功,测知神灵之理,首出群 类,立之法度,以为万世之常道。” 注“
范,模”。按:详学行疏。

  立政鼓众,动化天下,莫尚于中和。中和之发, 在于哲民情,
注〕哲,知。撰先知。〔 疏〕“立政鼓众,动化天下”者,邓展云:“鼓亦动也 。”司马云:“鼓谓鼓舞。”按:先知云:“何以治国 ?曰:‘立政。’”又云:“鼓舞万民者,号令乎?” 又云:“化其可以已矣哉!”又云:“圣人乐陶成天下 之化。”此即摘取彼语,隐括为文者也。“莫尚于中和 ”,汉书“尚”作“上”,古字通。先知篇自“甄陶天 下”以下,皆论中和之德,义见各本文。“中和之发, 在于哲民情”者,民情即思斁之事,所谓为政有几也。 然则知几其神者,无他道焉,知民情而已。 注“哲, 知”。按:“知”各本皆作“
智”,误也。本书多以哲为知闻之 “知”。问明:“允□尧儃舜之重。”注语:“□,知 也。”□、哲同字,孝至:“知哲圣人之谓俊。”注云 :“深识圣意。”识亦知也。此文颜注云:“哲,知也 。”即用李义。各本作“智”,乃校者妄改,今订正。 司马云:“‘哲’当作‘□’。□,明也。言将发中和 之政,在先明民情也。”此因不知哲有知闻之训,故以 为“□”之形误耳。

  仲尼以来,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 注〕患世论之不实,褒贬之失中。一概诸圣,〔 注〕一以圣人之道概平之。撰重黎、渊骞。〔 疏〕“参差不齐”,颜云:“言志业不同也。参音初林 反。”“一概诸圣”,汉书“一”作“壹”,颜云:“ 概音工代反。”“
撰重黎”下,各本皆别有渊骞序云 :“仲尼之后,讫于汉道,德行颜、闵,股肱萧、曹, 爰及名将, 尊卑之条,称述品藻 ,撰渊骞。”此乃校法言者据汉书增补,绝非其旧。音 义引柳宗元云:“按:汉书渊骞自有序,文语俗近不类 ,盖后人增之,或班固所作。”宋祁校汉书,于渊骞序 下云:“李轨注法言本无此序,云与重黎共序。”又引 张慈云:“慈疑弘范不见汉书中序,故云共序。”是则 李本别无渊骞序,较然甚明。盖重黎、渊骞皆论春秋以 后国君、将相、卿士、名臣之事,本为一篇,以文字繁 多,故中析为二。于是渊骞虽亦为一篇,然非别有作意 ,故不为之序。汉书此文,乃浅人见此篇有目无序,疑 为缺失,遂妄撰此二十八字窜入,不独文语俗近如子厚 所云,又且意义与重黎序复重,了无所取,固非子云旧 文,亦并不得以为班固所作也。自汉书窜入此序,后校 法言者因悉据汉书增补,并以颜注定其差品及文质也。 八字□入,而柳注、宋校所谓“渊骞无序,与重黎共序 ”之语不可解矣。然则子京校汉书何以于“讫于汉道” 句下,又云李轨注法言本“讫”作“迄”耶?盖当时通 行法言均已补入此序,其云李本无此序者,据旧本言之 ;云李本“讫”作“迄”者,据通行本言之也。集注于 此亦云:“宋、吴本‘迄’作‘讫’,今从李本。”是 温公所据,正即子京所见之通行本。今治平本作“讫” ,则又修板据汉书改之,非宋初之旧矣。 注“一以圣 人之道概平之”。按:颜云:“以圣人大道概平。”即 用李义。韩非子外储说:“概者,平量者也。”俞云: “旧读皆于‘齐’字绝句,非也。诗载驰篇毛传曰:‘ 进取一概之义。’正义曰:‘一概者,一端。’然则此 云一概诸圣,不可通也。疑当于一‘字’绝句。淮南子 修务篇:‘故立天子以齐一之。’是‘齐一’连文之证 。惟其参差不齐一,故必概诸圣也。学行篇序曰:‘训 诸理。’五百篇序曰:‘经诸范。’此云:‘概诸圣。 ’句法正同。”荣按:孟子:“禹、稷当平世。”章指 云:“上贤之士得圣一概。”又:“鲁欲使乐正子为政 。”章指云:“好善从人,圣人一概。”似皆一端之义 ,足为曲园说之证。然弘范解“一概”固不用此义。古 书中文字相同,而解释各异者甚多,未可执一求之也。

  君子纯终领闻,〔注〕纯,善也 ;领,令也;闻,名也。言善于终而有令名也。蠢 迪检柙,〔注〕蠢,动也;迪,道也; 检柙,犹隐括也。言君子举动则当蹈规矩。旁开圣 则,〔注〕开,通也;则,法也。撰 君子。〔疏〕“纯终领闻”者,国语周 语:“纯明则终。”韦注云:“终,成也。”“蠢迪检 柙”者,尔雅释诂:“蠢、迪,作也。作,为也。”此 与孝至“蠢迪王人”异义。彼文谓动、扰,即释诂之“ 蠢,妯”;此文谓作为,则释诂之“蠢,迪”也。“检 ”治平本作“捡”,今依汉书改。“柙”各本及汉书皆 作“押”,今正。司马云:“‘检押’当作‘检柙’。 检柙犹云法式,荀子儒效:‘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 寸、尺、寻、丈检式也。” 注“纯,善也;领,令也 ”。按:纯、善古音相近,方言:“纯,美也。”美、 善义同。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非德不纯。”索隐 云:“纯,善也。”领、令亦同声通用。李奇云:“领 ,理所闻也。”读领为理,于义未安。 注“言善于终 而有令名”。按:颜云:“言君子之道能善于终,而不 失令名。”全同李义。司马云:“君子既乐善以终,又 有令名闻于后世者,以立言不朽故也。”亦与李义相似 。此皆未得“终”字之义。纯终领闻,谓善成其令名, 非善终与令名为二事也。 注“蠢,动也;迪,道也” 。按:此析蠢、迪为二义,似亦未得。 注“检柙,犹 隐括也”。按:“隐括”说文作“檃栝”,矫曲木之器 。引伸之亦为法式,说详修身疏。故此以释检柙之义, 颜注同。

  孝莫大于宁亲,宁亲莫大于宁神,宁神莫大于四 表之欢心,〔注〕言尊祖考,安神灵, 故四方欢心。撰考至。〔疏〕“ 宁亲莫大于宁神”者,司马云:“神者,祖考之神,大 孝宜若周公然。”按:孝经:“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 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 来祭。”即其义。“宁神莫大于四表之欢心”,汉书“ 欢”作“欢”。按:孝经:“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 先王。”“欢”正字,欢、欢 皆 同声通用。 注“言尊”至“欢心”。按:颜云:“安 ,宁也。言大孝在于尊严祖考,安其神灵。所以得然者 ,以得四方之外欢心。”即本李语而敷衍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