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十五章 制海利器 冷战年代和现代著名的海上巡逻机


  地球的3/4的面积被海水覆盖,海洋不仅仅是海上通路,同时也是利益所在。
  战后,前苏联迅速发展为海军大国,航迹遍及各大洋。另外,潜艇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海军装备,同时,核潜艇的出现是潜艇技术的飞跃。战略潜艇构成核打击力量的一环。故反潜活动是保护自身舰队安全、摧毁敌方潜艇、保护自己的战略核潜艇安全的重要军事活动。
  50年代,由于电子技术、声学技术的发展,使航空反潜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岸基反潜巡逻机航程远、续航时间长,可携带多种探测设备和反潜武器,具有较强的反潜能力,从而得到优先发展。
  P—2海王星(LOCKHEED P—2Neptune)50~60年代世界海军使用最多的陆基型海上巡逻机,是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公司研制生产的双发中型飞机P—2“海王星”。
  P—2在40年代称为P2V,其原型机是洛克希德26型,其设计始于1941年秋季,由于当时公司内忙于生产PV—2“鱼叉”海上巡逻机,所以P2V的试制被耽搁到1944年春天,原型一号机XP2V—1于1945年5月试飞,其时大战已近尾声。
  P2V(P—2)是西方国家第一种专门为海上巡逻设计的特种陆基型飞机,主要作战内容包括反潜攻击,对舰船的空中预警,夜间对海面目标的攻击,鱼雷攻击和布雷等等。
  P—2的气动布局如下:细长的机身前部装一对大展舷比的平直上单翼,机身前部是对海面观察(投弹)透明窗及驾驶舱,电子操纵手则坐在驾驶舱后的暗室中。机尾从垂尾根开始向后延伸,是磁探仪的安装位置。机身下可安装搜索雷达天线罩,它突出于机腹下。机翼上安装R3350型空冷活塞发动机2台,外翼下可设挂架8~16个及助推用小型喷气发动机2台。
  前三点起落架可收入机头及发动机短舱内。机身中部是炸弹舱,可携带炸弹、水雷、鱼雷、深水炸弹、声纳等器材。
  P—2的主要改型有:P2V—1 第一批产型,机头装12.7毫米机枪6挺,不透明,机鼻上半部塌去一块,是识别点。机腹弹舱中可挂950千克鱼雷2条或深水炸弹12颗。其3号机曾撤去武装,添加了辅助油箱,并对机头进行流线形改装,创造了直线飞行距离18085千米的世界记录。
  P2V—2 发动机得到改良,机头整形为半卵形,最大速度增加,机头装6门20毫米机炮,机身上方与尾部各装12.7毫米双联机枪一座。P2V—1和—2型,是纯粹的海上巡逻和攻击机。
  P2V—3 发动机进一步得到加强,并加装了反潜武器,从中改装出11架舰载试验型P2V—3C,其中有一架挂着重
  4.55吨的模拟核炸弹以33550千克的总重量从航空母舰甲板上起飞并在途中投下这颗“核弹”,飞行了6447千米。后期的P2V—3在机身下装有搜索雷达,于是成了雷达巡逻预警机P2V—3W。此后其他改型,便将机载雷达作为一种标准装备。
  P2V—4 装有APS—20雷达,并还加装了电波源探测仪,用来搜寻目标。翼尖加装橄榄形副油箱,最大携油量从12650公升增至15920公升,速度与航程均有提高。1962年开始,美军飞机型号按新方式命名,于是P2V—4改称P—2D,由于前三种改型已退役,故未获新的型号命名。
  P2V—5 机头机尾均装20毫米机炮,右翼尖的前端装有探照灯。
  P—2E 产量最多的改型(旧称P2V—5F),是全面改进设计的标准反潜飞机,翼下加装了2台J34—WE—34型喷气发动机,用来在关键时刻增加额外推力。机头为对海观察员用透明舱,机尾用磁探头代替了机炮。乘员9名,产量424架。其中有无人驾驶飞机母机DP—2E、电子强化型EP—2E和海洋调查反潜机SP—2E等亚改型。
  P—2F 反潜兼布雷型飞机,雷达罩改小,机头延长,装R3350—36W发动机。其中包括MP—2F空对地导弹ASM—N—2的发射载机和TP—2F乘员训练机。
  P—2G 1955年生产的加装J34喷气发动机的P—2F。
  P—2H 最终成批生产改型,从P—2F改良而来,装R3350—32W发动机(3500匹马力)2台及J34—WE—36喷气发动机2台,并对前起落架、翼尖油箱、座舱盖及仪表板作了改装。其中的SP—2H是反潜作战强化型,乘员为10人制,旧称P2V—7S。
  LP—2J 极地用的反潜巡逻机,机重增加。
  曾有部分飞机出口澳大利亚、日本、英国、荷兰、葡萄牙、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及中国的台湾。日本仿制型号称P—2J。
  各改型总产量850架(不含日本仿制的48架)。
  曾有7架P—2H交美军空军使用,改称RB—69A,用来训练电子作战空勤人员。
  P—2曾改成低空侦察机用于战略侦察,中国的台湾国民党空军的P2V—7就对大陆进行过多次间谍飞行。
  P—2燃料容量大,续航能力优异,操纵方便,特别适合低空低速海上搜潜,能借助专门装置保持稳定飞行。但飞机舱室窄狭,暑天使用时机内过热,工作条件差,在30℃以上气温中作十多小时的海上持续飞行是十分艰辛的事,而且用磁探仪侦潜作用不大。
  R3350是一种优良的大功率发动机,但构造复杂造成维护十分麻烦;另外,因炸弹舱过小,限制了攻击武器的选择使用。
  P—3猎户座(LOCKHEED P—3Orion)1957年8月,美国海军发出新一代海上巡逻兼侦察大型陆基飞机的设计技术招标任务书。经竞争,仅洛克希德公司利用正在试生产的“依立克特拉”民航客机改装的方案获得认可,因为原客机充裕的机舱可以安排足够的反潜侦察电子器材,而且能大大改善飞行人员的工作条件,此外,开发费可节减,开发周期也可缩短。
  经改装后的军用型试验机于1958年8月投入试飞,正式原型机于1959年11月试飞成功,即YP—3A,命名“猎户座”。
  投产的P—3飞机与“依立克特拉”客机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前部机舱缩短2.14米,后部机舱全部用来安置电子器材,飞机得以减重、减阻。
  1962年8月,P—3A开始在第5舰队航空团第8海上巡逻机中队服役,到1964年底,已配备了8个中队,到1966年夏季,已交付使用150架。
  P—3的外形更象一架客机,装备4台“艾利逊”T56型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机头为驾驶舱,与客机造形一样。长长的机身内有各种电子探测设备及操作人员,并备有空调、厨房、卫生间等生活设施;可长时间保持舱内21℃常温,大大改善了长时间海上飞行的工作环境。P—3装有梯形上反平直下单翼,机头鼻罩内是海上搜索雷达,机尾伸长,装有磁探仪,机头稍后是驾驶舱及电子设备操作工作室,后机身内装备着大量先进的探测目标用电子器材,并备有声纳信标、照明弹、信号弹、干扰弹可供投射。前机身腹部一个6.98立方米的弹舱中可携带鱼雷、水雷、炸弹、深水炸弹、机翼下另有8至16个挂架,也可挂攻击性武器,全机总载弹量可达4950千克。
  P—3的主要改型有:改装4950匹马力T56—A—14发动机的P—3B;延长机身后改装新一代A—NEW反潜电子系统的P—3C;地球磁场测绘机RP—3D;大气研究机WP—3D;电子侦察机EP—3E;专供伊朗使用的P—3F;背负大型碟形天线罩的空中雷达预警机P—3AEW&C和专为加拿大生产的CP—14D、CP—140A等等……目前,P—3仍在不断改进之中。
  根据需要,P—3还可以携带核炸弹、AIM—9L“响尾蛇”空对空(自卫用)导弹以及包括“鱼叉”反舰导弹在内的空对地(海)导弹。P—3的反潜作战自动化程度较高,全系统的核心是ASQ—114计算机,乘员多达10人。
  P—3已累计生产700多架,曾出口西班牙、新西兰、日本、荷兰、加拿大、伊朗、挪威等国。现在仍是西方国家最好的陆基型海上巡逻机。
  与P—2相比,P—3的机舱容积扩大150%,工作环境也大大改善。当关闭2台发动机后,能使作业时间增加40%。其机腹雷达可作360度全向搜索,电子设备极为完备,是一种极为有效的中型反潜机。当进行简单改装后,便成为可载50名士兵或1800千克货物的军用运输机。
  P—3的操作十分简易,作为海上巡逻机的重要性能指标——航程,也较P—2提高50%,1963年6月曾从加州邦奈兹海军基地起飞直飞巴黎,全程10000千米,飞行时间14小时17分,中途毋需加油,平均时速高达702千米。此外,电子设
  备的先进程度往往作为衡量一架海上巡逻机作战效能的标准。而P—3宽裕的内部空间给这方面的安排和改进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使P—3的综合作战水平居世界一流水平。
  P—3尽管是一架尺寸较大的飞机。但却能在海面上对目标作半径550米,角速度每秒9度的连续盘旋飞行,有利于锁定目标并进行侦测与攻击。
  1988年8月,洛克希德公司又利用P—3C改装出新型反潜巡逻机P—7A(曾名P—3G),但因经费问题,该计划已被搁置。
  S—2跟踪者(GRUMMAN S—2Tracker)S—2“跟踪者”飞机,是美国,也是西方国家从50~70年代使用的几乎唯一一种舰载中型反潜海上巡逻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海军潜水艇作战力量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以导弹核潜艇这一水下战略打击力量的崛起,向反潜飞机提出了新的技术挑战。40年代末期,美国海军提出要求研制一种能从航空母舰上起飞,可以既携带攻潜兵器又配备搜索雷达,将二者集于一身,用于保卫远洋混合舰队周边水下安全的海上巡逻机。经多家公司竞争,格鲁曼公司的方案一举中标,原型机XS2F—1于1952年12月4日首飞成功。
  1954年2月,小批S2F—1(后正式改称为S—2A)开始在第26反潜飞行中队服役。从此,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单发动机攻击机改装的舰载反潜机退出了历史舞台。
  S—2(旧称S2F)有一个看上去粗短的机身,机尾宽度变细,与大面积梯形垂尾圆滑过渡。机头是一个钝圆的座舱,舱窗呈球形外凸,有利于向下观察,机身中段下部是一个弹舱,内部可挂音响诱导鱼雷2枚或Mk101型大型深水炸弹2颗或173千克深水炸弹4颗。在梯形大展弦比上单翼的外翼下,另设6个挂架,可挂鱼雷、深水炸弹、炸弹、127毫米口径火箭弹等武器。在机身弹舱后方机腹下,有一个伸缩自如的机载搜索雷达罩,用于对海面作360度搜索。机尾端有一个可缩入机身内的长杆,杆端为磁探仪,机尾下有着舰钩。飞机机翼中段对称安装2台空冷R1820型活塞发动机。右外翼下有一个探照灯短舱,用于照射海面。由于要适应甲板上的安排,S—2的外翼可向上折叠,节省了空间,机舱内除前部安排4名机组人员外,在后部安装电子器材,其中包括雷达、音响、电辐射源的综合处理设备,拥有声标接收浮标与声纳用的水中音响炸弹,利用目标回波确定目标方位。S—2的长机翼与长平尾,有利于长时间远航和海面机动飞行。
  S—2的主要改型有:S—2A 第一种生产型,安装有AN/APS—38雷达及ASQ—10型磁探仪,共710架,出口日本、意大利、荷兰等国家,发动机型号R1820—76。S—2A还派生出ES—2A电子战飞机、TS—2A训练机和US—2A拖靶杂用机。
  S—2B 第二改型,追加了主动式音响探测目标系统,可投掷60个水下音响炸弹,利用监听回波测出目标方位。S—2B派生出US—2B杂用机,可载5位乘客。
  S—2C 武器强化,弹舱扩大,翼展加大以适应总重的增加。此外,垂尾也适当放大,后派生出RS—2C照相侦察机和US—2C拖靶、杂用机。
  S—2D 从S—2A/C发展出来的性能全面改良型,其翼展扩展到22.12米,燃油从11810升增加到17100升,航程从1450千米增至2167千米。机头延伸0.46米,机头上部拓宽,改善了工作环境,右翼探照灯拥有8500万烛光的亮度。发动机舱尾部改型,可容纳16个声纳浮标,还能根据敌潜艇排气引起的温差变化探测目标所在。
  S—2E型 增加了AN/ASN—30反潜战术系统和音响监听设备。
  S—2F 用A或B型增加音响监听设备后的改进型。
  1962年开始服役,可利用AQA—3远距离超低周波声纳探测目标。
  加拿大的仿制型是CS2F—1与—2型,共100架。
  S—2的总产量大约在1100架左右。
  S—2的缺点是座舱不够宽敞,在长达6~9小时的巡逻飞行中,易造成飞行员的疲劳与不适,活塞发动机已不适应现在作战要求,武器携带量也不够充足。目前,S—2已基本退出现役。
  曾在1955年1月试飞了用S—2改装的舰载运输机C—1A,又名“商船”,用于舰与舰、舰与基地之间的空运补给及联络飞行,可载重1590千克(可载客9人)。它还派生改装出电子干扰与电子侦察及电子训练机EC—1A。C—1的总产量87架,外形同S—2D。
  S—3北欧海盗(LOCKHEED S—3Viking)
  S—3是与S—2同级的舰载双发近程海上反潜巡逻机,但发动机已换成适应现代战争的TF34—GE—2型涡轮风扇发动机。
  S—3的研制始于1969年8月1日,1972年1月12日试飞,1974年2月20日交付使用,1987年总数为187架S—3A 的生产计划完成。
  S—3采用前缘后掠的上单翼布局,机身粗短,机头为3人制驾驶舱,机翼内侧用“翼吊”方式安装2台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4200千克。前三点起落架可收入机身。垂尾后掠,面积相当大。外翼下可挂2只大的副油箱以增加航程。其机翼与垂尾在甲板上均可折叠,减小了占用空间。飞机上装备有AN/ASP—166高分辨率雷达、前视红外仪、声纳系统、声学处理机、磁探仪、Uni-vac1832A计算机及电子/红外干扰装置,并拥有全球定位、联合战术信息分配系统,自动化程度很高。
  S—3在机腹弹舱中可挂水雷、炸弹、深水炸弹、鱼雷。在翼下可挂照明弹发射器、炸弹、集束炸弹、水雷、火箭发射巢,B型可挂“鱼叉”反舰导弹。其作战航程可达3705千米。
  S—3的主要改型有S—3A。它又派生出US—3A舰载运输机和KS—3A空中加油、试验机以及ES—3A电子侦察机。
  第二大改型是S—3B,在武器装备上有所改良。
  S—3是目前美国海军舰载型海上巡逻(反潜)机的唯一型号。
  HS.801猎迷(HAWKERSIDDLEYHS.801Nimrod)
  “猎迷”陆基大型喷气海上巡逻机,是英国霍克·希德利公司利用其“彗星”4C型客机(世界第一种喷气客机)改装而成的,用以替代陈旧的“手铐”飞机。
  该机能依仗其庞大的机体,装载多种反潜设备,以高亚音速高空飞往巡逻海区,再以低空低速进行搜寻及攻潜,然后再高速返回陆上基地。
  猎迷的设计始于1964年6月,试飞于1967年5月23日,1969年10月2日开始服役,共生产38架。
  “猎迷”采用原来“彗星”客机使用的后掠20度的下单翼,但后缘的后掠角极小,4台RB.168“斯贝”Mk.250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分两组安装在左右翼根内部,进气口开在翼根前缘,呈4个扇圆孔形。在外翼前缘,装有两个突出的流线形短舱,内装探照灯等设施。机身的断面呈“倒洋梨”形,即由上下两个直径不同的圆相交组成,上方为原准机“彗星”的机身,下方为一个圆滑过渡的非增压大型吊舱,内部用来装种种兵器与设备,用此方法大大扩充了机舱容积。垂尾加了大面积根脊,垂尾顶端是一个安装电子干扰天线的鼓包。机头处为驾驶舱,最前方的鼻锥罩内有ASV—21D搜索雷达天线,机尾是伸长的磁探仪。飞机还拥有声纳设备及战术导航系统。在机身下长15米的炸弹舱中可悬挂前后6排炸弹、水雷、鱼雷、深水炸弹及AS.12或AS.37“马特拉”空对地导弹,也可挂6只副油箱。在翼下挂架下,可带机炮吊舱、火箭弹、水雷、空对地导弹。
  机组人员12人,可连续航行12小时。在前机身内,还设有餐厅与休息间,整个操作作业舱十分宽敞。
  “猎迷”的主要改型有:
  “猎迷”MR.Mk.Ⅰ 第一种生产型,共38架。
  “猎迷”R.Mk.Ⅰ 电子侦察机改型,1971年服役。
  “猎迷”MR.Mk.Ⅱ 从1975年开始将已服役的Mk.Ⅰ型进行武器和电子设备改进而成的新改型。
  “猎迷”AEW.Mk.Ⅲ 后机身装背负式碟形雷达天线罩的空中预警机,1987年终止发展,未生产。
  目前,“猎迷”仍在英国皇家海军中服役,并计划在“猎迷”Mk.Ⅱ进行25年延寿改进,易名“猎迷”2000。
  塘鹅(FAIREY Gannet)
  “塘鹅”飞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舰载轻型反潜巡逻机,它作为皇家海军的制式飞机,专门用来消除舰队周边及近海的水下威胁。
  “塘鹅”的开发起源很早。在1935年,英国的费阿利飞机公司就计划研制一种名为“费阿利Q”的以双发共轴活塞发动机为动力的反潜机。它将两台发动机的功率输出轴并联在机头一个减速箱内,用来驱动一组双重反转的螺旋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消除大功率发动机带来的强大纵轴扭矩,将大大方便飞机的飞行操纵。当研制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军方更关心已定型飞机的批量生产,加上有关发动机的开发进展不顺利,导致“费阿利Q”的试制实际上被搁置起来。直到1948年研制成功功率高达2896匹马力的双体单驱动轴A.S.M.D1涡桨发动机,才给该机的开发带来一线生机,由H.E.杰普林设计组设计的原形机VR546终于在1949年9月试飞成功。1950年5月由海军接手作进一步评价试验,6月19日,完成涡桨动力飞机首次着舰试验。不久,第二架原形机VR557又开始对军械与雷达电气设备进行鉴定试飞。1951年5月,原型三号机WE488也飞上蓝天,它首次采用串列三座分置座舱盖,并在平尾加了两片小的垂直安定面,还模拟试验了可伸缩机载雷达罩,从外形上奠定了批产机的布局。
  “塘鹅”飞机有一个个性突出、很别致的外形。在机背起伏不平的蛋形断面机身上,装有海鸥型中单翼,其内翼下反,外翼上反,每侧机翼还可分三段加以折叠。机头是一个圆锥形桨毂罩,装有2组各4叶的双重反转螺旋桨,机头下方并列装有2台共用一轴的涡轮螺桨发动机,进气口开在机头下部,排气管斜装在机身两侧面翼根之后。机翼为梯形平面,可安装外挂架。在机身上部,从前到后设有驾驶员、投弹领航员和雷达电子操作员的互为隔离的小水泡型座舱盖,机身下有武器弹舱及可收放机载雷达包。其垂尾较低矮,平尾上另设辅助性小垂尾2枚,前三点起落架可收入机头及翼内,另带一个着舰钩及尾橇。
  1951年,海军订购100架“塘鹅”,几经改进,于1953年11月开始登上“皇家方舟”号和“鹰”号航空母舰进行试用(其中包括夜间舰上起落和雷达试验)。1954年3月,“塘鹅”才正式服役,最早配备在第703飞行中队。
  “塘鹅”的武器装备包括声纳、闪光信号弹和机载雷达。在它的机腹弹舱中,可一次挂装2条鱼雷加3颗深水炸弹;或3颗深水炸弹加2颗水雷;或2000英磅炸弹1颗,或1000英磅炸弹2颗,或500英磅炸弹4颗。
  “塘鹅”的改型主要有:
  “塘鹅”AS.Mk.Ⅰ 基本型,反潜巡逻机。
  “塘鹅”T.Mk.Ⅱ 教练机改型,撤去雷达与扫描器,将串列三座中的第二座舱改为教员席,撤去第三座舱设备,改为可容纳2名乘客的小舱。
  “塘鹅”AEW.Mk.Ⅲ 是舰队空中雷达预警机改型,专门在机腹下装一个很大的扁球形雷达包,废除了原来的弹舱,只保留机背上驾驶员用的第一座舱,而2名雷达手都坐在封闭的后机身内,他们增设了出入门及小尺寸舷窗。发动机改装3875匹马力的A.S.M.D8型,排气管从翼根后面移至机头两侧,使废气排入主翼下面。AEW.Mk.Ⅲ试飞于1958年5月,1960年服役。
  “塘鹅”AS.Mk.Ⅳ型 功率加大的反潜巡逻机,改装3035当量马力的发动机,试飞于1956年。
  “塘鹅”T.Mk.Ⅴ 从AS.4改来的教练机。
  “塘鹅”AS.Mk.Ⅵ与Ⅶ(AS.6/7)型的电子器材又有所改进,但具体使用情况不详。
  塘鹅飞机除在英国近20个中队及5艘航空母舰上使用外,还出口澳大利亚。另外,原联邦德国也仿制过这种飞机,供该国海军使用。
  大西洋(BREGUET Atlantic)“大西洋”(即布烈盖1150型)是法国自行研制的双发中型陆基反潜巡逻飞机,其研制基于1958年由北约起草的一份为替代广泛使用的P—2而开发新一代反潜机的报告。
  “大西洋”的直接设计与试制者是法国的布烈盖飞机公司,但该机的研制管理由原联邦德国、荷兰、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等五国共同承担。原型机试飞于1961年10月21日,预生产型试飞于1963年2月25日,后者将前机身接长了1米,使作战控制中心有更大的空间。1965年12月10日,开始向法国交付。到1968年,为法国生产的40架和为德国生产的20架全部交货。意大利与荷兰随后也订购过27架。
  “大西洋”飞机采用正常布局,悬臂梯形平直中单翼,翼上装两台6105匹马力的“苔茵”RTY.22.Mk.21型涡轮螺桨发动机,“洋梨形”截面的机身开有极少的舷窗,舱内安装有各种电子探测设备,机腹有一个可收放DR—AA—2B型雷达包,
  可探到75千米之内潜艇的通气管。机头另装一部AN/APN—501多普勒雷达。机尾是磁探仪的长尾巴。垂尾顶端是一个电子干扰舱鼓包。机组人员12个,另可搭乘12名替补人员,它们中间包括目视观察员、驾驶员、领航员、战术协调员、声纳员、无线电、雷达及磁探测员。机身上层增压,供机组人员乘坐。机身下部是弹舱,内部可挂北约标准型的各种炸弹、深水炸弹、自动引导鱼雷、空对地导弹、火箭弹及核炸弹。机腹另可投放24枚音响炸弹,全机实用载荷(含人、油、弹)为18551千克。
  以上为“大西洋”ATL1型。
  1977年,又应法国政府要求研制ATL.2型,1981年5月试飞,1988年10月交付使用。“大西洋”ATL.2的飞行性能有较大提高,改装6220当量马力的“苔茵”RTY.20.Mk.21涡桨发动机,可全天候攻击,兼作空中布雷、预警、空运、空中加油机。翼下4个挂架可挂3500千克武器,后机身可带100多个声纳浮标及160个信号弹,机腹弹舱长9米,宽2.1米,可连续飞行18小时,转场航程(尽量多带油少带弹)为8080千米。
  大西洋仍在西方一些国家中使用,并仍在改进中。
  别—12([.M.JEPFEB Je—12)别—12,是前苏联别里也夫设计集团在60年代初研制成功的双发中型水陆两栖反潜海上巡逻机。
  该机之原型机是典型的水上飞机,完成于1960年,1961年在莫斯科航空节表演中向世人公开,被命名为别—12,北约绰号是“邮件”(Mail)。1964年10月,又出现加装可收放后三点起落架的别—12改型,于是成为既能从水面上又能从地面上起降的“两栖”型飞机,北约绰号为“海鸥”。
  两栖型的别—12主要用于海上巡逻反潜,经改装后也能用于运输或海上救生。该机从1964年开始服役,至今仍未有新的同类机型进行接替。前苏联海军拥有120多架,另外还向埃及、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波兰、前东德及罗马尼亚等国出口。
  别—12于1981年11月先后创造过这一类别飞机的三次国际飞行记录:能在9850米保持平飞;有效载重5吨时爬升至8312米高度;用11分21秒爬升到6000米高度。
  别—12采用明显的海鸥形悬臂上单机翼、正视投影呈M 形。在机翼折角处高高地安装2台AF—20D型涡轮螺桨发动机,单台功率4190当量马力。在机身与机翼之间的翼盒内,装有11000升燃油。机身呈矩形断面,机身背部带圆弧形,机腹为双断阶的船底,头部有防溅挡板。机头有透明的向下观察窗(兼投弹、领航观察用),鼻锥外伸,是雷达天线罩,机身前上方是典型的驾驶室,主机舱内可搭载电子器材及作战人员。在外翼近翼梢处,有两个固定辅助浮筒,起到水面横侧稳定作用。机身尾部是突然向上收敛的,为了使船身具有足够长度。
  上反很强烈的V形平尾两端是2片垂尾,形状为古典的近椭圆形。在机身侧面开有少量舷窗,机身侧面与上面有水泡形观察窗。用来对海面观察侦察或作天文导航测量。机尾长长的细杆是磁探仪安装处。武器一般挂在下反的外翼下,共4个挂架,可挂鱼雷、炸弹、深水炸弹、水雷及其它反潜反舰武器,据说后机身下部也有一个可开闭的弹舱。在机身后上方,有一座自卫炮塔,装23毫米双联炮。两栖型的别—12,有一套液压操纵的机构复杂的主、尾轮收放系统,主轮可收入机身侧壁内,尾轮则转180度后平收入机身尾部。机身上还设有货舱门,用来装卸货物或收容人员。该机乘员编制10人,转场航程4000千米。飞机电子设备情况不详。
  水轰5(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 SH—5/PS—5)
  水轰—5型飞机,是中国自行设计并生产的中、大型四发动机多用途海上巡逻水上飞机,对外称PS—5,国内代号SH—5(汉语拼音水轰—5的字头)
  水轰—5由中国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研制,主要用途是对中、近海域实行海上侦察、巡逻、反潜、攻舰、救生和警戒,经改装,也可用来森林防火及海上运输,具有全天候、超低空、大航程、大载弹量、短距离起落和抗浪性好等作战特点,可从江河湖泊及荒海海面起飞降落。放下前三点起落架后,可用于地面滑行(但不能用于跑道起飞与降落)。
  水轰—5的设计始于1968年,1971年完成静力破坏试验和总装。原型机于1973年12月实施首次地面滑行,1975年5月首次下水,1976年4月3日首次进行水上起降试飞。1986年服役,从而开始接替陈旧的别—6和“青—6”型水上飞机。
  水轰—5飞机的外形很美,修长的机身兼船身保证了水面漂浮时具有良好的纵向稳定性。机头有一个雷达罩机鼻,稍下方是领航员的向下观察透明舱。机头上方是驾驶舱,内容纳多人机组,大长宽比的机身有较大容积的货舱,内可搭载电子器材或其他有效载荷,机腹是相当长的单断阶船底,尾端带有水舵,机尾是向后延伸数米的磁探仪。辅助机轮可收进机身。
  大展弦比梯形平直机翼装在机身背部,上面设有开裂式襟翼及扰流片。四台涡桨5甲型(WJ—5甲)发动机均称地装在机翼上,单台额定功率2800当量马力(最大状态为3150当量马力)。机尾上方有自卫炮塔一座。上反平尾两端装有2片椭圆形垂尾。反潜武器有自导鱼雷、“鹰击”—8型空对舰导弹、炸弹或深水炸弹,可分别挂在机身与内侧发动机之间以及内外侧发动机之间的机翼挂架下面。飞机可连续飞行11小时55分钟或4906千米。
  水轰—5的机身按二舱破损进水不沉的原则设计,共分成十个水密舱段,机头下有抑波槽和挡水板,减少了浪花的飞溅。座舱非气密,但有高空供氧设备。在作战舱内,备有多普勒导航雷达、惯性导航仪、火控计算机、光学和激光轰炸瞄准具及其他反潜专门设备。
  PS—1(新明和工业会社 PS—1)1987年5月,中国大兴安岭发生特大火灾,一架水轰—5在现场改成森林灭火机,并于同年12月16日首次升空投水成功,后在4天内共飞行50余架次40多小时,取得良好效果(水箱容积8.3立方米)。
  水轰—5的制成,填补了中国国产飞机中的空白,为增强海上巡逻力量提供了优良机种,估计可用到下一世纪初。
  1953年,作为四面临海的日本,急切地希望早日研制出国产的海上巡逻飞机,因为海上交通线的安危,直接左右着这个岛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
  海上自卫队向新明和公司提出了独特的新机作战模式,利用漂泊水面的机会,将一个声纳吊入水下150米深处,监听搜索敌潜艇6分钟,然后提起声纳,飞往27.9千米外,再降落海面,进行第二轮监听,如此反复17次、可查明41275平方千米海域水下的情况。
  PS—1的设计始于1955年,设计特点是选用考究的新型船体机身和机翼上的高增升装置,以期求得良好的水动力特性和短距离起落(STOL)性能。3年后总体方案确定,1961年又利用美国UF—1“信天翁”水上飞机改制成PS—1的3/4缩比实验机UF—XS,从1962年开始作一系列的试飞,为正式发展PS—1提供参考数据。1964年进入PS—1的具体设计,1967年原型机试飞成功,1969年7月交付防卫厅海上自卫队投入试用,1968年10月转入定型批量生产。到1985年停产时,共生产23架,基地设在岩国。
  PS—1是一种四发动机中型水上飞机,其外形有许多地方与中国水轰—5相似,在尺寸、重量、飞机性能等各方面,两者又极其相似。PS—1采用梯形平直上单翼,翼上均布4台2850当量马力的T64.IHI—10型涡轮螺桨发动机,翼尖带2个固定浮筒。翼下可挂4枚鱼雷或6枚127毫米火箭或4颗
  125千克的深水炸弹或空对地导弹。机翼采用喷气襟翼(BLC)技术,加上全翼展机翼基本处于螺桨滑流之中,使飞机具备了极好的短距起落性能,有利于飞机作“蜻蜓点水”式的不断起降作业。机身下为单断阶船身,头部有抑波槽和防溅板,抗浪性能良好,机头为雷达罩,上方是驾驶舱,在主机舱内有声纳提吊设备及50个声纳浮标,机尾是伸长5米的磁探仪探杆。机身开有侧门,便于人员及器材的出入。采用T形尾翼,前三点可收放辅助机轮仅供地面移动时用。
  飞机还拥有多普勒导航仪、AN/APA—125A搜索雷达显示屏、战术方位计算机、战术数据综合指示器等几十种电子器材。
  1968年7月防卫厅接收PS—1后,世界各国不断表示要求购买救生与运输用的两栖型PS—1,于是新明和公司又投入新的研制,1974年10月16日终于试飞了可在水上和陆上起降的新改型。这种改型改称US—1,主要用途是在海浪中降落。直接援救海上遇难人员。1975年3月US—1交付第一架,归海上自卫队第71航空队使用,到1989年时已交付11架,后来仍在生产中。US—1内部设有医疗救生设备、弹射入水的有动力橡皮舟、空投型救生器具、浮标、浮灯、照明弹、救生筏、信号枪、救生索、浮桥、绞车、卫生设备、饮水箱、厨房、急救台、担架等设施。活动半径1856千米,有效载重18886千克,可一次收容遇难者12名,具体出动时,由P—3C或P—2J 诱导至现场。
  
  

  ------------------
  allan9扫描制作 || //www.qiuzao.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