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1898年,当美国和西班牙作战时,它已是世界上最富裕和在工业上最强大的国家,伴随着二十世纪的来临,美国更是进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黄金时期。且不说举世闻名的两大金融帝国——摩根家族和洛克菲勒集团,光是提起美李石油公司、美国制糖公司、美国烟草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国际商船公司、国际收割机公司、通用电气公司以及纽约第一国民银行、花旗银行。 纽约大保险公司、汉诺威国民银行等一连串响当当的名字,全世界任何国家、任何企业都难以望其项背而甘拜下风。1899年,美国所有的金融机构全部财产只有90亿美元,仅仅几年之间,便增加到了200亿美元。与此同时,随着美国工业品和资本的出口迅速发展,标志着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支配地位的日子已经到来。 如此庞大的财富,如此充实的国力,自然为美国统治阶级平添了不少唯我独尊的感觉。1905年3月4日,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正式的就职演说中强调:“我们已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一事实迫使我们在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交往时,我们的所作所为必须与一个负有这类责任的民族相称。……我们在极其审慎地避免伤害他人的同时,必须同样地坚持自己不受伤害。我们希望和平,但我们希望的是公正的和平,正义的和平。“作为前海军部次长,罗斯福把对海军和海洋的厚爱也带进了白宫。对于国际事务,他也比以往任何一位总统具有更高的热情和活动能力。这两个条件集中到一起,就注定了他必然通过建设海军来提高美国的实力和在国际上的威望。 备受国人尊敬的马汉上校一直是罗斯福的私人好友兼战略顾问,他那层出不穷的理论成果足以使总统坚信:美国既然有骄人的财富和力量,就应该在国际大舞台上发挥相应的作用和影响。 这就是说,美国必须奉行扩张政策,与远东的贸易必须增加,对中国必须坚持门户开放政策。为美利坚新帝国沟通两洋之间的交通运输着想,必须在中美洲开凿一条运河。而作为上述一切的基石,必然是要求拥有一支能在上述辽阔水域发挥其影响的强大的海军。 因此,罗斯福上任后给国会的第一份咨文中,就要求国民注意美国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海军。他认为,没有任何一项单独的政策“比这一点对美国将来的荣誉和物质福利更为重要”。他说:“在美国面前有两种选择,或者是建立并保持一支充分强大的海军;或者是自甘落后,处于次要地位。这不仅在政治上、贸易上是如此,在整个国际事务中都是如此。”之后,他几乎是逢人便讲,遇会就说,大谈特谈发展海军的道理及其重要性。而且只要是海军的事情,不论大小,他都热心参与,甚至连海军学校为约翰。琼斯举行丧礼这类的琐事,他也亲自过问、一抓到底。 罗斯福的种种苦心和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在他执政期间,国会每年至少批准建造1艘战列舰,其中1903年批准建造了3艘。到1907年美国海军的战列舰已达到20艘。根据马汉的建议,这些战舰不再分散到世界各地驻屯,而是集中起来编成两支舰队:一支是大西洋舰队,主要由8艘战列舰组成;另一支是太平洋舰队,主要由3艘战列舰组成。3年后,原来的欧洲及南大西洋分舰队撤销,其舰船并入新组建的大西洋舰队。亚洲分舰队仍然保留,但数量逐年减少,只剩下几艘巡洋舰和少量浅水炮舰在中国内河执行任务。上述举措,标志着美国海军战略思想的大改变,百年来那种只注重海岸防御和依赖贸易掠夺部打海上游击战的概念已被“大编队”、“大海军”这些崭新的理论取而代之。 就实力而言,美国海军此时仅排于英国皇家海军和德国公海舰队之后,位居世界第三。 有了新舰船、新装备,人员的素质问题随之凸现出来。因为日趋复杂的现代化装备,使得挑选水兵不再像过去那样单凭身高力大,而是首先要看其聪明才智。正如一位海军将领所说:“现在一个水兵应该知道的东西比40年前一个上尉军官应该知道的还要多。”但是,长期以来美国海军那微薄的薪金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对那些具备真才实学的熟练水手们实在没有多少吸引力。这一点,罗斯福当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说:“建立具有相当规模的海军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质量和效能上应当能和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海军相比而毫不逊色。”他一再强调:“要达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是对官兵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训练。” 因此,罗斯福决心首先从改善待遇入手,一举提高海军的公众形象。在他的要求和督促下,水兵的生活逐渐变得舒适、惬意起来。新鲜的肉类、蔬菜、牛奶、水果和鸡蛋取代了咸肉、硬得难于入口的饼干等传统食品。士兵们的日常生活有了较多的自由,娱乐机会也增多了。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参加海军,各地都专门设立募兵站,并响亮地打出“参加海军,看看世界”的招兵广告。至于部队的薪金水平,更是水涨船高,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 为了进一步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罗斯福指示扩大海军学校招生名额。同时,毫不留情地命令一大批上了年纪的军官退休,为青年军官腾出位置,并强调提升的标准是择优录用,而不是论资排辈。 对于现代海军一日不可或缺的技术人员,罗斯福同样十分重视。以前,轮机部门军官的地位问题一直是海军界争论不休的老大难问题,到了罗斯福手里,这个难题才得以解决。因为由他主持起草的“人事法规”明文规定:轮机部门的军官与其他战位的军官拥有同等的权利和地位。与此同时,他还下令海军设立自己的技工学校,培训造船、维修工匠,从而一举解除了海军在招聘熟练工匠时竞争不过工业界所引起的种种后顾之忧和燃眉之急。 经过一番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整顿,美国海军果然变得井然有序,焕然一新,无论是实力还是士气都令人刮目相看。面对国际上的惊叹赞美之语和海军内部的一片感激拥戴之声,罗斯福不由得喜上眉梢,乐不可支。从此,他在国际事务中说话的底气更足,态度更为强硬,他的那句名言“手持大律而说话温和,你将无往不胜”,一时间成了美国外交形象的代名词。 正巧,此时美国因巴拿马运河问题与哥伦比亚政府闹得关系十分紧张,于是,海军作为罗斯福手中挥舞的“大棒”便首次被派上了用场。 事情还得从1850年美英签订的《克莱顿一布尔沃条约》说起。根据这个条约,美英双方谁也没有在中美洲独立开凿、管理一条运河的权利。到了1901年,根据两国新签定的《海约翰一廉斯福特条约》,英国终于同意美国有权建造和独家管辖一条穿越中美洲的运河。罗斯福大喜过望之余,立即派国务卿海约翰向当时控制巴拿马的哥伦比亚谈判购买运河区问题,条件是美国以1000万美元外加每年25万美元的代价换取6英里宽的地峡通行权。如此低廉的价格,哥伦比亚当然不愿接受。谈判遂拖延下来。 罗斯福闻讯后,勃然大怒,痛斥哥伦比亚不识抬举,井口口声声地威胁说要用武力占领运河区。正在这时,巴拿马人爆发了反对哥伦比亚的起义,罗斯福一看,不由得暗中高兴道:真是天助我也!遂立即派遣海军去巴拿马“保持美国的利益”,并阻止了前来镇压起义的哥伦比亚军队登陆。15天之后,新成立的巴拿马政府同意美国永久控制10英里宽的地峡区域,交换条件是要求美国把原先许诺给哥伦比亚的钱,如数付给巴拿马。就这样,开凿运河、沟通两洋,这个令几代美国人朝思暮想的愿望终于在罗斯福时代如愿以偿。 巴拿马运河于19财年动工开凿,1914年正式建成。从此,美国霸占这条运河长达数十年之久,直到1979年,它才在巴拿马人民的长期斗争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被迫宣布将于1999年把主权交还巴拿马。 就在海军上下为一举夺取巴拿马运河权利而备感自豪之际,他们的总司令则把目光投向了烟波浩渺的太平洋另一侧。在那里,日益崛起的日本挟日俄战争大获全胜之余威,进一步扩大了它在远东的影响,其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严重威胁了美国的利益。 本来,自从佩里将军于半个世纪前访问日本以后,美日之间一直关系不错,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和纠葛。日俄开战时,大多数美国人都站在了支持日本的一方。后来,由于罗斯福的调停干预,日本未能在谈判桌上满足全部野心,从此,美国遭到了日本的嫉恨,双方之间的裂痕随之越来越大。 考虑到美国海军主力大都集结在大西洋,亚洲分舰队形同虚设的现实情况,罗斯福不得不采取避免与日本发生公开冲突的对策。根据陆海军联合拟订的“橘子计划”规定,一旦与日本开战,美国将放弃菲律宾,亚洲分舰队撒至西海岸,然后积聚力量再进行反攻。由此可以看出,罗斯福的打算是在美国加强远东战争准备之前,尽可能不与日本闹翻,暂时维持现状。 然而,一场平地而起的风波却险些打乱了罗斯福的既定部署。1906年,一时被反日情绪所左右的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学校委员会断然宣布,将对所有的日本留学生采取隔离政策。消息传到日本,日本公众无不视为奇耻大辱,立即掀起了激烈的反美示威,一些极端军国主义分子更是借机兴风作浪,大作文章。罗斯福一见苗头不好,立即亲自出马,连哄带压地说服该学校委员会撤销了上述排日规定,事态才得以缓和下来。 尽管这一事件纯属偶然,但罗斯福的心里却比谁都清楚:纸是包不住火的,美日之战终究不可避免。望着太平洋上一望无际的万顷波涛,罗斯福不由得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想:在巴拿马运河凿成之前,如果同日本开战,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自己苦心经营起来的海军会不会重蹈1905年俄国舰队环绕半个地球来到对马海峡却惨遭日本海军歼灭的覆辙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包藏祸心的日本军阀面前,还是提早打算为好。 想到这里,罗斯福当即决定:派出一支战列舰舰队环游世界,一方面向日本和其他国家显示一下实力,另一方面也借机摸摸自家海军的底细。在随后召开的一系列海军会议上,罗斯福不厌其烦地强调说:“自己的短处和错误,最好在和平时期就让它全部暴露出来,免得到战争爆发时措手不及。” 一年之后,一支由美国海军16艘精锐战列舰组成的舰队正式组成。罗斯福别出心裁地下令所有舰只一律漆成白色,因而取名为“大白色舰队”。 1907年12月侨日,“大白色舰队”从汉普顿海军基地启航。 罗斯福率领满朝权贵要人亲临现场送行。当16艘银光闪闪、威风凛凛的战舰依次驶过总统的汽艇“五月花”号时,舰上陆战队员组成的仪仗队礼炮齐鸣,国歌高奏,场面十分壮观。罗斯福一面挥舞礼帽致意,一面微笑着向身边的舰队指挥官、海军少将埃文斯大声地说:“你见到过这样的舰队,想到过这样的动人的一天吗!“埃文斯激动地回答:“美极了!真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事实的确如此。“大白色舰队”进行的这次前所未有的环球航行,不仅为罗斯福政府大增光辉,而且也达到了有史以来美国海军建设发展史上的顶峰。航行14个月、航程46000海里、横穿两大洋的骄人记录,一方面使世界各国领略和承认了美国的力量,另一方面证明了美国舰队有能力远距离航行而不致发生严重困难,从而极大地震慑了此前颇不服气的日本人。当它访问日本著名军港横滨时,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为美国海军的堂堂阵容惊愕不已。不久,日本政府便一改往日的蛮横姿态,同意在太平洋保持现状,并尊重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为此,罗斯福洋洋得意地宣称:这次环球航行作为外交上的“大棒政策”,是他“对和平事业的重大贡献”。 俗话说“物盛必衰”,“乐极生悲”。就在“大白色舰队”满载荣誉凯旋而归的同时,一份海军情报部门送来的报告摆上了总统的案头。罗斯福读罢笑容顿失,两眼发直,双手托腮,陷入了沉思之中。 原来,这份报告以准确的数字、沉重的笔调,阐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就在“大白色舰队”周游世界耀武扬威之际,英国皇家海军的一艘最新式的“无畏”号战舰已悄悄地编入了现役。这艘军舰在设计上作了革命性的变革。采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它的排水量为1.8万吨,装甲厚度达11英寸。而且用油作燃料,以汽轮机推动,时速可达21.6节,从而使该舰的性能比任何现存的军舰都要优越。更出色的是它的火力配置。该舰充分体现了“全部用大口径火炮”的设计原则,装备了5座10门12英寸的双连装大炮,3座6门排列在中线(前、中、后甲板各五座),2座4门分别装在左右舷,外加若干12磅炮用来对付鱼雷艇,而且中线的3座主力火炮可以左右旋转。这样的配置可以比一般战列舰的火力强两倍,操纵指挥和运送弹药也大为简便了。 报告最后指出:由于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的“无畏”号战舰的问世,已使全世界所有的其它战舰顷刻之间落在后面。这意味着美国海军任何一艘军舰都不是它的对手。更值得注意的是,德国、日本海军正在以它作为未来新型军舰的样板,奋力追赶,一轮新的海军竞赛已展开。展望前景,美国海军绝对不容乐观! 紧接着,来自海军内部对“大白色舰队”的批评意见,更使罗斯福心烦意乱,如坐针毡。这些意见包括:舰般太低,不适合在大风浪中作战;弹药库与炮塔之间的弹药升降机没遮没盖,射击时很容易落下火星,造成事故;有的炮眼太大,以致炮塔对火炮和炮手几乎起不到保护作用;还有,有些军舰的装甲太薄,加厚的部分却在水线以下,等等等等,说得头头是道,条条在理,仿佛一夜之间,“大白色舰队”已成为一堆过时的废铜烂铁。 怎么办?是正视现实,迎头赶上,还是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呢?无疑,这将是事关美国海军生死存亡的又一次巨大挑战。 正像人类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到来前夕那样,新兴事物总是会受到守旧势力的无情压制和百般阻挠。这一次,就在“大口径火炮”作战理论风靡一时,各国海军唯英国“无畏”号战舰马首是瞻的同时,美国海军却有一位非同小可的大人物非但不认同此理,反而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大开历史的倒车。 他,就是“海权论”的发明者、曾在世界各国海军界独领风骚、名噪一时的马汉上校。 马汉作为十九世纪最后10年间重振美国海军的理论旗手和开路先锋,此时为何沦落为僵硬的保守派代表人物呢?除了步入暮年、棱角锐气打磨已尽这一因素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他如此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呢? 马汉在其40年的海军职业生涯中,主要精力是研究海军历史。他唯一指挥过的一艘比较新式的军舰是于1883年编入现役的装甲巡洋舰“芝加哥”号。该舰排水量仅4500吨,航速16节,只装备了4门8英寸、8门6英寸和两门5英寸的火炮。这一艘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海军引以自豪的军舰,到了二十世纪初与世界优秀造船工程师所研制的新型舰船相比较,简直就成了一个大玩具。“芝加哥”号舰身虽不大,但马汉却痛感它的结构与机械过于复杂,指挥起来如同“庞然大物”,难以得心应手,他甚至产生过一种恐惧感。从这个角度上说,马汉属于通常所说的“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之列。尤其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二十世纪初期,他关于海上作战、舰艇操作以及有关战役战术等方面的理论,看起来更适合于旧式的“沃诸塞特”号之类的舰艇。 在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马汉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即理想的海军应由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混编而成,装备不同口径火炮的混合炮组的舰艇,比起只是装备少量单一的大口径火烟的舰艇在战略上具有更大的火力优势。 基于上述观点,早在1895年,他就断言:“美国的战列舰炮不应超过24英寸。”1898年11月,他又武断地宣称:1万到1.2万吨的战列舰规模完全足够,并认为“增加舰船的规模以容纳不断加快速度必需的蒸汽机动力装置将是无止境的。由于1898年的战列舰已是一种近乎完备的武器,正如在圣地亚哥作战证明的那样。”他问道,“为什么要像一个人在增加账单上的债款一样,继续增加舰船的吨位?”1900年,当讨论海军未来建船规模时,马汉明确反对造船委员会关于建造1.4万吨的舰船计划。他理直气壮地争辩道:理由很简单,因为这样的船只“大于实际需要,如果一味增加舰船吨位,将导致舰艇总数的减少”。他宁愿将国会批准的海军每年军舰吨位数,用来建设一支包括中小型、装备多种口径的火炮组的、能够执行各种作战任务的均衡发展的海上打击力量。与此同时,他还不时摆出一副老资格海军权威的面孔,严厉批评海军各部门与他观点不同的、既“无知又自私”的军官们。 因此,当英国“无畏”号下水、世界各国海军群起仿效之际,马汉拍案而起,在海军军官中,在海军学院,在一切公开场合对此大唱反调。 1909年2月,他在一封致海军某要人的信中这样写道:“依我所见,海军前景中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无限制地增加舰船的吨位规模。问题不在于加大船的尺寸,而在于这样做会导致浪费大量的金钱,废弃那些吨位较小的舰艇,将使海军的作战能力受到影响。……对此我感到惊愕,如果大吨位的舰船可以阻止战争倒也算了,但这样是制止不了战争的。战争需要各种吨位的、起各种作用的舰艇。” 为了使自己的见解更具理论色彩,马汉花费了巨大精力研究距当时最近的日俄对马海峡之战,并得出结论说:仅仅装备大口径火炮的舰艇,并不是决定海战胜利的战略武器;当前国际上进行的建造大口径炮舰的竞赛,是一种“无止境的不负责任的灾难”。因为“所有大口径炮舰都不能摆脱永不被击沉的命运。由于一支混合舰队的速度,是其速度较慢的姐妹船的速度,必须建造更多的无畏号战舰来替换速度慢的舰艇,才能提高整个舰队的速度。可是用不了多久,无畏号型的战舰又将落后而成为舰队的累赘,又必须造新的更高速度的舰艇来替换它。这样做显然是不合算的。” 马汉的上述主张,明显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也使罗斯福总统大失所望。虽然他本人非常崇拜这位享誉全球的海军历史学家,但他的主张及其不可小视的影响力,足以给自己的扩建海军计划造成难以意料的阻力。听之任之吧,显然不行;公开反驳吧,又碍于情面,罗斯福不由得左右为难。 慕地,罗斯福想出个两全其美的好主意:“有了。就让此人当一回我的枪手吧!“此人名为威廉。西姆斯,海军少校,是一位才学出众的海军军械专家,也是大口径炮舰论的主要倡导者。1906年8月30日,罗斯福在白宫召见西姆斯,要求他写一份批驳马汉观点的文章,争取在理论上击倒马汉这个大人物。 刚刚30出头的西姆斯本来就有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这回又有总统在背后撑腰,文章的观点果然十分辛辣。 犀利,不同凡响。该文9月24日脱稿,12月在海军学报上公开发表,当即轰动了整个美军。 这篇精心炮制的、题为《单一大口径火炮武装的战列舰的固有战术特征》的论文,开宗明义地指责马汉根本没有与海军枪炮和重炮的最新技术发展保持同步,而且他“作出其结论所依据的大部分资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错误”。在历数马汉在海军军械技术方面的种种过时观点和偏颇之处后,西姆斯指出:由于新式火炮的发明,半自动瞄准仪和火力控制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12英寸火炮较之6英寸火炮的射速更快、准确性更高的事实,“在现代海战中,一支装备了大口径火炮的舰队,较之一支名义上火力相当,由各种口径火炮混合组成的舰队来说,实际上将能发射出更多的炮弹,炮击的次数也更多。这一点已为对马海战所充分证明”。 文章最后指出:“我们必须跟上世界不断发展的战列舰的更新换代……否则我们便不可能期望去赢得未来海战的胜利。如果我们确实期望美国成为一个世界海洋大国,我们除此之外没有其它更好的选择。” 此文一出,不仅把马汉一段时间以来苦心研究的种种不合时宜的落伍思想批驳得体无完肤,更使罗斯福坚定了加速建造大口径炮巨舰的信心。在他的努力下,美国国会终于于1908年批准建造全新的“佛罗里达”号和“犹他”号,两舰排水量为2.2万吨,装备10门12英寸火炮。1909年批准建造“怀俄明”号和“阿肯色”号,其排水量各为2.6万吨,装备12门12英寸的火炮。到了1910年,美国海军又得到了从2.7万至3.2万吨位级,航速为ZI节的战列舰“纽约”号、“内华达”号、“宾夕法尼亚”号和“加利福尼亚”号,全部装备10至12门14英寸火炮。 这些军舰,无论哪一艘,都足以同“无畏”号相媲美,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后来居上,青胜于蓝。庞大的“宾夕法尼亚”号军舰身长608英尺,与当年的“芝加哥”号相比,后者几乎能置于前者的甲板上。美国海军惊人的发展速度由此可见一斑。 对此,马汉耿耿于怀,懊恼不已。开始还不断著文据理力争,后来见木已成舟,事成定局,遂无可奈何地放弃了争论,从此缄口不语。 以前名不见经传的西姆斯则是声名鹊起,名利双收。凭着这篇文章,1907年他被提升为中校,不久,罗斯福又指名委任他为总统的海军助理,专司白宫与海军联系协调之职,大权在握,举足轻重。他曾得意洋洋地宣称:“现在大家知道马汉是错误的了,无畏战舰已成了世界的标准战舰。” 当然,西姆斯发表的这篇“令罗斯福为之信服”的文章,不仅为他带来了青云直上的好运和炙手可热的权势,更重要的是文章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使西姆斯周围从此云集了一大批畅所欲言、无所顾忌的青年军官。这股被称做“青年顽童”的团体势力,年轻气盛,思想先进,志同道合,一呼百应,兼之个个皆有真才实学,对世界海军技术装备、发展趋势了如指掌,对美国海军的沿革和弊端又洞察于胸,所以没过多长时间,他们便在各自岗位上大显身手,成为一批令人瞩目的海军明星。 “青年顽童”的中坚人物西姆斯这时已被罗斯福提拔为“明尼苏达”号舰长。凭着他的聪明能干,在18个月之内,便使本舰炮手们在射击的准确性和射击速度上都超过了英国炮手所达到的标准。其经验方法被总统下令普及全军。 另一个在火炮操纵和炮术训练改进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青年军官是布雷德利。菲斯克。他提出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和改革的建议,使他那些墨守成规、缺乏想象力的上司颇为头疼。早在1891年,他就发明了一种望远镜瞄准具,还有光学测距仪和测算距离用的准距计等一大堆新式仪器。正是靠着这些宝贝,海军舰炮的有效射程从6000码左右一下子提高到2万码。后来,他又和同伴们摸索出了“导向射击法”,具体方法是,一名军官站在前桅高高的控制台上,把瞄准的数据通过电路传送到各个炮位上。当目标、炮口、瞄准器三点成一线时,控制台上的军官便按下按钮,各炮同时射击,这样就使射出去的炮弹形成一个密集的散布面,大大提高了命中率。这项技术开了火炮自动化的先河。 与此同时,“青年顽童”成员在游说海军上层领导机关、影响全局决策方面,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1909年海军部长乔治。迈耶创建了一个旨在推动舰队现代化、提供作战咨询和评估战备工作的“海军助手”小组,内有“青年顽童”成员多人。 这个小组在海军体制、组织机构、作战计划与建设规划、海军基地、造船厂以及战时一线指挥官的权力等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方方面面的改革意见,不少主张因有的放矢、切中时弊而广为人知,深受好评。后来大名鼎鼎、权高位重的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一职,就是由这个小组所担负的职责直接演变而来的。 “青年顽童”成员们的旺盛精力及其出色表现,如同道道涌动的春潮,极大地吸引、影响和感染了同样富有进取心的罗斯福总统,使他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海军技术的崭新动向。正是在他的大力支持和亲手安排下,潜艇和载人飞机方得以陆续进入美国海军舰队,从而使美国海军的整体作战能力又一次居于世界前列。 相比之下,德国人一直到1906年才采用潜艇,到1914年,它们服现役的潜艇仍少于美国。至于潜艇的威力,没有人比美西战争的英雄、现任海军上将的乔治。杜威说得更权威、更实在了,他说:“如果当年西班牙人有这样的两艘潜艇放在马尼拉,我就不可能大获全胜了。” 1908年3月4日,年迈的马汉在致友人的信中十分伤感地写道:自我们一起在旧式帆船上服役以来,海军已经有了惊人的发展……而现在的我却已与新型海军——当今的海军毫无关系了。我亲眼目睹了从帆船到蒸汽机推动的轮船的变迁,我最后一次是在“芝加哥”号担任海上舰船指挥官,虽然近至1895年,却还是处在旧海军时代……岁月飞逝,几乎与《诗篇》所描写的生命终期近在咫尺,我最近度过了67岁的生日。 马汉的悲叹是否事出有因,不得而知。但在这段话里,他却以他那海军历史学家的惯有思维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旧海军到新型海军,这就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海军建设的全部意义。 ------------------ 书 路 扫描校对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