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长城站究竟选在哪里?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但是面对冰雪茫茫的乔治王岛,考察队的指挥员们却不敢轻易拍板。适合建站、被我们看中的地方不是没有,但早有别的国家捷足先登,而剩下的地方各有利弊,不能尽如人意。 直升飞机在飞行甲板上吼叫着,然后像一只灵巧的蜻蜒掠过麦克斯韦尔湾的海波,飞向乔治王岛的上空。当天气稍有好转、海湾的风浪不太大的时候,载着考察队员的小艇也开进附近的海岸。虽然快到新年了,但是谁也没有心思想到过年。尽快地选好站址,在南极站住脚跟,这是所有人的共同心愿。 “这个决心是比较难下的,”陈德鸿总指挥坦率地对我说,这是他乘直升飞机返航回来的当天晚上,我在向他询问选站的进展情况时说这番话的,“就像总攻开始以前,兵力布置,火力点的布设,这时候需要稳妥慎重,权衡利弊,反复研究。如果选好了,子孙后代会说我们办了一件好事;反之,选坏了,要被后人骂一辈子……” “确定站址有些什么具体要求呢?” “首先要有利于对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综合性的考察,因为我们是科学站。”陈德鸿答道,“还必须有淡水,地质情况要符合建站要求。另外,交通要尽量方便,大船的锚泊点应离岸近,有利于小艇运载卸货,因为我们有近500吨物资要运上岸,这个任务是不轻的。” 要完全达到这些要求,在我看来,是很不容易的。 一连几天,考察队的领导和专家们巡察了乔治工岛1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遍访了岛上各国科学站,察看了9个适宜建站的地点,逐一比较,最后出现了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乌拉圭站附近,另一个方案是菲尔德斯半岛西南端。现在需要从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 12月28日傍晚,吃过晚饭,小艇载着几十名考察队员向乔治王岛驶去。在最后决策的关键时刻,科学工作者决定实地踏勘这两个地点,比较一下它们的优劣。因为在近几天的调查中,由于交通工具的限制,有的人只到过其中的一处,还有些人没有机会上岸。 迟迟不落的极地太阳,仍然高高地悬在海湾的上空,小艇划破宁静的海水,首先向乌拉圭站立足的海岸驶去。这里距离“向阳红10号”锚泊地很近,海滩前方突起的几块礁石——有一块礁石酷似海龟,像一道天然的屏风挡住狂风和浪涛。绕过礁石,便是布满沙砾的海滩,滩头仁立着一群企鹅,还有一动不动躺着睡懒觉的海豹。不远的海滩深处,地势稍稍隆起,新盖了三两间简陋的房子,上面插着一杆乌拉圭的国旗,那即是乌拉圭一个星期以前建起的考察站临时营地。 小艇奋力地朝沙滩开过去,我们都想去看看这块地方,因为据来过的同志介绍,在乌拉圭站西边,还有一块宽80米、纵深300米的地方,是第一方案拟定的地点。至于那几间房子以东,一直延伸到巨大的冰川脚下,地形虽开阔,范围也很大,但是乌拉圭人已经纳入他们站的范围,已然没有考虑的余地了。 可是,我们到了它的近旁却没能上岸看一看,别误会,并没有谁出来干涉我们,在南极这样的事是不会发生的。原因是退潮了,离岸还有一段距离,水已经很浅,海底的砾石一块块清晰可见。小艇一次又一次努力,开足马力,试图从较深的地方闯上去,砾石摩擦着艇底,发出嘎嘎的巨响,真担心会磨穿了船底。 “不行了,没法上去。”副船长沈阿琨无可奈何地对大家说,他担心弄不好会搁浅在这里,那就更糟了。 在乌拉圭站登岸的打算只得放弃,小艇掉转船头,朝着阿尔德雷湾西部一片栖息着许多企鹅的海岸开去。这一带海岸和企鹅岛一水相隔,退潮的时候便连在一起了。 来回折腾的功夫,红日已经落山,晚霞映红了山峦后面的天空。眼前的景象使人很容易联想起地球洪荒时代的自然景观。突兀的山岭高低起伏,但海拔都不高,全是风化得很破碎的玄武岩,这是发生在地质史上称作第三纪的火山喷发的产物,岩石是黑色的。由于冬天的寒冷,岩石因冰冻风化,碎裂成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石屑到处可见,尖利的石块犹如锋刃使人难以投足。在背阴的山坡和洼地里,冬天的积雪还残留着,雪地很潮湿,大概是随着气温回升已陆续融化,踩上去便是深深的足印。在积雪融化的山麓,地势低洼之处,像是积水潮湿的沮洳,上面长满密密丛丛的草绿的苔藓,很像一层松软的海绵垫。 当我们踏上砾石遍地的海滩,海边和山坡上覆盖积雪的地方,聚集着一群企鹅,每一群数目不等,有几十只一群的,也有几只一群。它们不像帝企鹅那样高大,只有三十三厘米左右,黑色羽毛的背,白色的胸脯,头部下方长有一道黑色的带状羽毛,像是挂着一根帽带,向同来的生物学家打听,原来它们就叫帽带企鹅,可见这个特征是很突出的。它们好像一群身穿燕尾服的绅士,伫立海边,眺望着海湾中终夜不落的晚霞,但是由于我们的惊扰,绅士们有点不高兴,它们高傲地挺胸凸肚,怒气冲冲地迈着方步离开我们,朝浪涛涌来的海中走去,接着一个个跳进海里去了。我们只好抱歉地望着它们,对企鹅的傲慢表示遗憾。 在岩层裸露、碎石满地的山坡低洼之处,我们发现了一条奔流的小溪,从积雪覆盖的山涧流下来,然后快活地流进海湾。小溪的源头在哪里呢?我们几个人好奇地溯流而上,一会儿跋涉在松软陷足的雪坡,一会儿不得不踩着溪流中的乱石小心翼翼地跑到对岸,小溪在山洞里蜿蜒,像和我们捉迷藏似的。当我们费力地爬上一座很陡的山岗,风化的岩屑在脚下哗哗地滚落,连站都站不稳时,小溪突然不见了。在我们的脚下,出现了一个四面的山坡堆满皑皑白雪的洼地,封闭的洼地里静静地躺着一个梦一般的小湖。 这儿安静极了,连风儿也吹不过来,小湖睡意矇眬地躺着,在它的身上还盖着一层淡蓝色的薄冰,似乎还没有从冬天的严寒中苏醒。而在湖畔的山坡上,有的地方积雪已经融化,半露出大地黑色的肌肤。落日的余晖从山背后斜映过来,在小湖的冰面投下玫瑰色的光泽,给它笼罩着神秘的色彩。 离开这梦之湖,我坐在山巅之上向四野眺望。在这个时刻,我有一种神思恍惚的感觉。我不由地张开思维的翅膀,想像着远古时代,当地球上的岩浆熄灭之后,在赤裸裸无比荒芜的大地上,生命是怎样诞生的。在那似乎难得有一点水分、乱石成堆的干旱的山巅,你仍旧能够看见成片的黄褐色的地衣,这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生物,在严寒的极地荒原扎下了根,吸吮着空气中的水分,分解着岩石中的养分,给荒原带来了一片生机。 除了地衣和苔藓,再也看不见高等植物的踪迹了,没有树木,没有野草,更谈不上鲜艳悦目的花卉。不过,比起植物界,动物在这个寒冷的世界是相当多的,甚至使人感到有些惊讶。 除企鹅和海豹之外,禽鸟也特别多。狡猾而凶猛的贼鸥,久闻其名,这是头一回见到它的尊容。贼鸥的羽毛呈棕褐色,大小和鸭子差不多,它不仅是企鹅的天敌,而且对于敢于惊扰它的人类也毫不示弱。就这一点来说,我倒是很钦佩它的胆量。 我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在山坡上行进时,发现山巅上栖息着一只贼鸥,贼鸥通常喜欢在居高临下的山巅筑巢。我原想蹑手蹑足地靠近它,偷偷地拍下它的尊容,不料刚一走动,就被发现,它立即气势汹汹地发出抗议。我不肯罢休,继续向它靠拢,贼鸥见威胁不成,立即腾空而起,向敢于侵犯它的神圣领地的来犯者发起了猛攻。 我以前倒也耳闻贼鸥的性情凶猛,但是并没有亲自领教过。这时只见贼鸥拍打翅膀飞临我的头顶,接着是迅雷不及掩耳的快速俯冲,像一架轰炸机朝我猛扑过来。我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住了,赶快把脖子一缩,身子就势蹲下去,同时举起帽子朝它挥动,企图将它赶开。但是贼鸥并不甘休,在下一个俯冲时,它投下了一枚“炸弹”——屁股底下洒下尿粪,借以驱赶我…… 最后败北的不是贼鸥,而是我。看来如果我不赶快逃走,贼鸥说不定还会想出什么别的花招。当然,如果你不侵犯贼鸥,它倒不会主动向人进攻的。这一点,我要为贼鸥说句公道话。 除了贼鸥,还有好些别的禽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遍体洁白、简直像是白色的小精灵的鸟儿。它颇像燕子,在暮色渐渐升起的海边,成群地停在半空中聒噪不休,声音高亢而洪亮,此呼彼应,热闹非凡。而且这白色的小精灵似乎连贼鸥也畏惧它几分,它们向贼鸥挑逗,贼鸥也不敢和它们应战。我后来才打听到,它们是南方燕鸥。 这里表面上是宁静、和平的,然而细细观察的话,生物之间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也是毫不含糊的。在海滩上,我就拾到一只企鹅的爪子,还有人拾到好多企鹅的翅膀。一只被掏空内脏的巨海燕的腿上,还拴着一枚铝环,上面有如下字样:“AVISECEMAVE C.P.34 BRASILIA VO1427”——看来它是巴西考察站的生物学家登记在册的。在一条小溪的乱石堆上,我还见到一头被掏去内脏只剩下皮囊的死海豹。 暮色已经升起来了,但是我们并不担心天黑迷路,南极的白夜会给我们点起天灯,那落日的余晖仍然照亮冰原的天空。我们继续踏着到处是风化岩屑的山梁,忽而走入白雪覆盖的谷地,忽而攀爬陡峭的山坡。远处,一座陡峻的悬崖之巅,飘扬着智利红中间自的国旗,悬崖迤西,就是智利站的营地了。 好不容易登上悬崖之巅,直上直下的陡崖逼近海岸。这里居高临下,一片开阔的海滩三面环山,暮色中可以清晰地看见海滩上的智利马尔什基地和苏联的别林斯高晋站。这两国的科学站以一条纵贯海滩的溪流为界,大概是多年苦心经营的结果,海滩很平坦,岩边还有个伸进海湾的小码头。从山巅俯瞰,可以看见一排排整齐的火柴盒似的装配式或集装箱式房屋,像积木一样摆在海滩上。房屋漆成红色、蓝色或绿色。在智利站这边,挨着陡壁脚下是个堆满木材的堆料场,旁边有几台履带式拖拉机,码头旁停泊着一艘小艇。海滩上残留的孤丘和对面的山峦,架有天线塔和几栋白色穹顶的建筑,隐约间,可以看见一条公路,在山岭之间蜿蜒如带,一直通向不远的山顶,那里就是智利的飞机场。在乔治王岛,只有智利的马尔什基地辟有机场,属智利空军管辖。从智利最南端的彭塔阿雷纳斯——这是麦哲伦海峡的一个海港,在南极夏季天气晴好的日子,有班机往来南极。 访问乔治工岛的次日,“向阳红10号”船的小餐厅里,南极洲考察队就站址选择展开了气氛热烈的讨论。主持会议的是副队长张青松,南大洋考察队金庆明队长也出席了。大家围着一张张方桌,发表各自的见解。 乌拉圭站附近建站的方案似乎谁也不赞成,一开始就被大家否定了。 “我们于吗挤到乌拉圭站那儿?”一个身穿蓝色羽绒服的考察队员说,“虽然那里离我船锚地近,水源充足,可是没有发展的余地。” “我同意,乌拉圭现在已经占据了最好的地带,我们如果再去建站,别人即使明里不好反对,但是会给以后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我坚决主张在菲尔德斯半岛建站,”考察队员刘小汉翻开笔记本,念了他调查后的几点看法。他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一个年轻的地质学博士,“根据我们的调查,那里滩涂开阔,海岸线长,有二千多米,最重要的还是独门独户,便于管理。 “第二,这里有充足的淡水水源。我们发现了3个淡水湖,大的长100~200米,宽70~80米,水质好,符合卫生饮水标准。 “第三,岸滩登陆条件好。三面环山,避风避浪,有利于小艇运输,卸载物资运往工程点的工作量不大。此外,距智利基地比较近,今后运送物资和人员往来都比较方便。” 刘小汉还未说完,科考班班长颜其德马上补充道:“还有一点,这儿有利于进行南极综合性考察,海洋、生物、地球物理、地质、气象、冰川等专业,很有代表性,离企鹅岛很近……” “对,”刘小汉接着说,“不利的条件当然也有,一是海湾里有礁石,大船不能锚泊,小艇运输线较长,约2.2海里;再一个缺点是滩头地质条件较松,比较潮湿,对于建房也许难度较大……” “菲尔德斯半岛南边是企鹅岛,是生物保护区,有利于生物考察,”操着四川口音的颜其德指着贴在壁上的一张草图说,“另外,这里港湾条件好。它的东北、西南是一片冰川。这个海湾对于防北风、东北风、西风和西南风都比较有利,只是东南风刮起来,涌浪较大……” “企鹅、植被、化石,我们上岛以后都要保护起来。” 讨论的气氛很热烈,大家对菲尔德斯半岛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都作了客观的科学的分析,许多科学工作者的发言都是言之有据的,他们在登岛时作了细致深入的踏勘。对祖国的第一个南极科学站的选址,他们是慎之又慎,极端认真的。 1984年的最后一天,编队总指挥陈德鸿与北京挂通了电话,向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武衡主任汇报了选站经过,经武衡同志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中国南极长城站确定在菲尔德斯半岛建站。具体位置是南纬62°12'59',西经58°57'52'。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