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你不必再步行!


  不久前看到一个故事:一个春天的早晨,国王的儿子欢快地奔向原野,沿着一条弯向淡淡晨雾中的小径采摘滴着清圆露珠的鲜花。国王看了很不高兴,他派了一辆金色的马车去接王子,对他说:你不必再步行了。故事的作者由此议论说:
  如果王子听从了这个建议,他最终将失去步行能力--再也不能步行了。国王认为有了金马车,儿子就不必步行了。今天许多谈论网络的作者也都有这样一个口头禅: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正是现代网络的设计者向公众所作的承诺:当你生活在网络世界中后,步行就变得多余了。我在《未来之路》一书译后记中还看到这样一段话:数千年来人类所欲达到的所谓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境界,而今只需一键在手,即可天上地下,神往心驰。宣布步行时代的结束对人类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人类学家告诉我们,人猿揖别的第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树上下来直立行走。
  从这个意义上说,步行是人与动物的基本区别之一。即使人们发现某些动物(比如熊)偶尔也能踉踉跄跄地像人那样向前走几步,也说它是人立而行。我们都熟悉这样一句话:路是人走出来的。按照德国古典思想家黑格尔的说法:凡是有道路的地方就有文明。我们在提到一些没有人烟的地方时常说人迹罕至,所谓人迹就是脚印。显然,传统的道路与人的行走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素来重道,而这个字在商周金文中是,它是由(首)和行组成的。东汉许慎的《说文》中有注释说:首者,行所达也。也就是说,首意味着人们行走的目的地;而行,人之步趋也。人们亦步亦趋地朝着某个目的地行走,这就是道路的意思。在古文中,行又写作,这显然是一条四通八达的道路。中国目前最有影响的四通公司,其中文名称盖源于此。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行不仅造就了道路,也造就了用于引导人们行走的方向,即方位坐标。织布时要用经线和纬线,同样,不同方向的道路也构成这世界的经纬,这就是所谓南北为经,东西为纬。与之类似的另一个词是阡陌纵横。阡与陌指的就是相互交叉的小路,东汉《风俗通》对此解释说:东西曰阡,南北曰陌。依据同样的方式,人们给天空也划出了经纬线,没有经纬线,现代地图就失去了坐标和定位标志。
  纵横交错的道路构成了人类最早的网络世界。行走不仅造就了方位坐标,还孕育着道路的空间距离单位。有人把脚步称为量天尺,这是有道理的。《说文》中称,古人的距离单位皆以人体为法,由此而有以步为尺,以指为寸的说法。由于步与道路的关系最密切,所以取法于步的尺也就成为道路的最基本距离单位。
  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而《荀子》中则有不积步,无以至千里的说法。值得一提的是,世界许多民族的尺都与脚步有关。
  如英文中的尺取法于脚,所以写作foot。古罗马人则约定,一千步为一里。这些事实表明,道路的距离单位最初就产生于人的步行。距离使人们隔绝,所以在步行时代,远游是一件人生大事。中国古人向来把生离与死别同等看待。因为在那个山川阻隔、交通不便的时代,无论学子远游、商人贩运还是将士出征,淹滞在路途中的时间常常数以年计。《诗经·小雅·出车》中写到: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诗中的主人公从盛夏时节离家,直到雨雪纷飞的冬天回来,一去就是半年多。相传为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菩萨蛮》中更道出了行人的甘苦和愁绪: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步行之苦使人类一开始就憧憬着不必步行的理想,所以古人在幻想羽化登仙、周游八极的同时,也创造了车船舟楫等代步工具。17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火车的出现,发动机的发明则导致了汽车的出现。步行造就了人类,人类却不愿再步行。如果说直立行走是人类告别动物界的革命的话,那么,以金马车为代表的代步工具的出现则是人类告别步行时代的第一次飞跃,它不仅节省了人类的时间和体力,也使人的活动范围相应扩大。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