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脑外信息贮存和印刷术革命


  互联网中有一对功能键:上载(Upload)和下载(Download),也就是文件的传输和接收。它很形象地告诉我们,网络中似乎有一辆车子,它可以把你的文件或你需要的文件运来运去。
  信息是在传播中流动的。它的流动和保存需要一定的载体。人的口头言语需要以声波为载体,每句话都引起一定的声波振动,我们在仪器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声音振动的波形。同样,那些形象的、诉诸视觉的信息则是通过光波来传递的。
  在文明初期,人类信息交流多半是以自然的声、光为载体的。前几年有一本美国畅销书《根》,当该书作者到西非冈比亚一个原始村落中去寻根时,一位长者凭着记忆向他讲述了二百年前他的七世祖在这个村子中的生活情况。在原始民族中,口耳相传就是文化的基本传播方式。人的口头言语就是以具有一定音节和音位的自然声音为载波的。
  此外,人的声音还可以作为相对远程的信息传递工具。1770年,一位英国船长到达澳大利亚后发现当地土著人是用各种呼啸声来报警、捕猎的。这种呼啸声的变化常常代表着一些非常明确的意思。中国古代宫廷内专门设有宣旨官一职,他们的任务就是毫不走样地将皇帝的旨意高声传送到宫外。相比之下,自然光在古代社会中多用于距离相对较远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国古代的烽火台就是一个范例。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在骊山之巅大举烽火。史书上说,当时鼓声如雷,火光烛天,方圆百里内的畿内诸侯闻讯星夜驰来,那场面是很壮观的。即时在电信业产生之后,人们还在海上通过灯光来传送莫尔斯密码。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上述信息传递大体都具有实时传播的特点:传递者和接受者必须同时在场。此外,我们也可以把口语交流视为一种窄播:人们所交谈的总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种交谈具有强烈的私人性色彩。不过,这种信息传递只局限于狭小的空间和短暂的时间。言谈总是在一个很小的空间中进行的;即使是百丈狼烟,也不过把讯息传递到百里以内。就信息保存而言,在文字未产生之前,人们只能以人脑作为唯一的贮存器,所以那时的知识本质上都是传说,而博闻强记也就成为一种特别重要的能力。
  文字记载使这一局面大大改观。历史学家通常把文字的出现当做文明史的开端。文字记载是人在大脑之外寻找到的有形记忆方式。通过记载,人的思想和关于历史事件传说得到保存、复制和流传。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突破了实时性、个人性交流的时空界限,它的非实时性传播的特点使人类具有了一种连续性的历史意识。人们由此而有了历史。有人称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划时代的信息载体革命。在我看来,这场革命的实质就是实现了脑外信息贮存方式。
  文字是具有一定形状的符号,它是人类信息内容的主要载体。然而有形文字又需要自己的载体,比如纸张和铭刻。18世纪末,拿破伦率兵占领埃及,一些随军博物学家在发掘金字塔时发现了一些纸草,那上面就有一些文字。19世纪,考古学家又在小亚细亚半岛发现了数千年前的楔形文字,它们都是刻在泥版上的。
  中国古代的甲骨文、金文以及简书也都刻写在一些不易腐烂磨灭的物体上。考古学家估计,还有许多文字或许写在树叶、兽皮或绢帛上,但它们都随着这些速朽的物质化为乌有了。
  在印刷术产生之前,人类文献是通过手工抄写来复制的。因此,那时的文献大多是所谓孤本、善本或秘本。由于手工书写的文本数量不多,而且要传诸后世,所以古人特别重视书写的规范性。中国人素重书法艺术,这种艺术最初就源于手工复制文献的需要。无独有偶,欧洲古代也有非常规范、艺术的手写体(如花体字)。然而这种手工复制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现错误。它严重地限制了知识的传播范围和精确度。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印刷术应运而生,它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信息复制革命,也可以说是继文字出现之后的第二次信息载体革命。
  在西方,人们一致认为印刷术的出现孕育了后来的工业革命和现代文明。据布洛代尔《世界文明史》一书统计,在15世纪中期印刷术传入欧洲之前,整个欧洲大陆仅有二十万册图书,然而仅仅过了不到一个世纪,各类书籍便激增到几千万册。
  时至今日,世界上排名前四位的大图书馆,分别都藏有一千万册以上的图书。显然,通常所说的信息革命包含着信息内容和信息载体两方面的变革。如果说有多大的车子就能拉多少货,那么信息载体的容量和传输方式就直接决定了信息膨胀的速度。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