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金涛

  潘家铮教授来信嘱我为他的这本科幻小说集写序,我感到惶恐也难于胜任。我只能谈一谈我的一点读后感而已。
  记得那还是1993年的一天,我读罢潘家铮教授刚刚问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集《一千年前的谋杀案》。掩卷遐思,当时的心情只能用百感交集四个字来形容。
  是的,潘家铮教授的科幻小说的问世,给我极大的惊喜,正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科幻小说处于低谷的时期。我在《科技潮》杂志1993年第11期的一篇短文中这样说明我的心情:“然而,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本中国的科学家亲自动笔写出的科幻小说。当然中国的科幻小说家多数是研究自然科学的,有的在科学与文学两个领域均有建树,但潘家铮先生毕竟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在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内外知名的水电工程设计专家。由于作者在科学技术界的地位,以及富于科学素养和学者眼光,他的科幻小说的问世,对于寂寞的中国科幻文坛无异于响起萌生万物的春雷。它的影响和对于纠正世俗的偏见,恐怕远远超过了作品本身。”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这个评价并不过分。潘家铮教授新近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偷脑的贼——潘家铮科幻小说集》,是继《一千年前的谋杀案》后的第二本科幻小说集。在短短3年的时间内,已届古稀之年的潘老仍然以其科学家锐敏的眼光和技术专家的工程理性、旺盛的创作激情和奇妙的想像力,对科学技术未来发展所可能造成的宏观与微观效应,作出了洞若观火的预测和鞭辟入里的剖析,这不仅是作者本人创作的收获,也是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史上很可纪念的一件大事。
  这里,我觉得值得引起科幻小说界高度重视的是:潘家铮教授的科幻小说,不论是预测新技术发展的未来小说,还是借鉴历史事件有感而发的历史科幻小说,时空变幻,光怪陆离,但它们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优良传统,同时糅进了西方科幻小说主流派的基因,两者结合,相互渗透,从而创造了一种具有中国风格、为中国大多数读者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应该说,自从科幻小说传播到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流派纷呈、风格迥异的作品比比皆是,但是许多中国科幻小说家在吸取外国科幻小说精华的同时,都在着力创造出一种中国风格的科幻小说,而避免盲目地、简单化地抄袭或模仿外国作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潘家铮教授的科幻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范例。
  3年前写的短文中我这样写道:“我因此看到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希望。这无疑也是历史的机遇。中国,今日之中国,太需要科学的传播了,因此,也同样需要科幻小说以充实民族的精神。”
  在潘家铮教授的《偷脑的贼——潘家铮科幻小说集》问世之日,相信多数读者会同意我的意见的。
                          1997年1月9日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