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吴铭院士突然去世,全国乃至全世界数学界发出一片惋叹声。 这位院士确实是位少见的数学奇才——也许属于500年才出现一个的旷世奇人。在他三四岁时,当同龄孩子还数不清7、8、9的时候,他已能算出几何级数的和了。进入学校后,他更是年年包揽青少年数学奥林匹克赛的冠军。12岁的他被破格保送进中华数理大学深造,此后他如醉如痴地邀游于数学王国,在许多领域里作出巨大贡献,攻克了一道道前人留下的难关。他最大的成就还是在数论方面。30岁以后,他在集中精力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后,继续挥戈猛攻“哥德巴赫猜想”这道数学史上有名的大难题。 这道难题仿佛是数学王国中最奇险的一道雄关,又像是数学女皇皇冠上所缀的一颗最大的钻石,但要摘取这颗钻石,谈何容易!以吴铭院士的功力,在前人的基础上,穷20年时间竟然仍未取胜。有几次,吴铭自认为已胜券在握,离最终目标只有半步之遥。然而就是这半步差距会使他多年心血化为乌有。经过几次挫折后,吴铭认识到要攻下这座顽固堡垒性急不得,要看准目标,另辟蹊径,稳打稳扎,步步前进。采取这一策略后,虽然在好长时间内他没有发表什么惊人成果,脸上的笑容却愈来愈明显。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攀上顶峰之期已经不远了。他也不再隐瞒他的进展和喜悦。在一个深秋夜晚的座谈会上,他公开说:“我现在已爬到和珠穆朗玛顶峰一样高了,只要平移一步,就可把世界之巅踩在脚下,你们等着好消息吧。”他的话引起热烈的掌声。 不想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座谈会后,院士病倒了。开始时,不过是病毒性感冒,大家都不太在意。接着院士高烧不退,神志不清,被紧急送进医院后转为肺炎。任凭医师如何抢救终未见效,只好通知家属和机关。数学院领导在接到医院的病危通知后,几乎不能置信。等到院长和书记匆匆赶到病房,吴铭已进入弥留状态。病房中除医护人员外,还有两名陪客,一位是院士的外甥陶辛斋教授,另一位是陶教授的助手胡作昌博士。原来院士是位独身主义者,他的亲人只有这个外甥。陶教授把病情恶化经过简单说了一下。院领导走近病床时,吴铭已不能说话,勉强用手指了一下陶教授,又微微动了一下头就湿然长逝,连眼睛都未闭上。 众人抑制了悲痛,处理了后事。在回院的路上,院长愁眉不展地向书记说: “这真是飞来横祸。院士突然去世,是我们的巨大损失。尤其可惜的是他多年来向‘哥德巴赫猜想’的攻坚已经到了摘成果的时候了。没有人知道他的研究细节,眼看可以到手的重大成果又化为泡影,需要从头做起,又不知何年何月可以奏凯歌,这实在太令人遗憾了。” 书记未开口,点点头表示同意。这时,搭便车的陶教授忽然插嘴: “院长,关于攻关一事,请你不必挂怀。不瞒你说,舅舅在临终前已把他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主要关键和已有成果全告诉我了,而且指定我为他事业的接班人,继续攻关以竟全功。他临终前不是想把我介绍给你们吗?我想,我和小胡一定能很快完成他的遗愿。” 院长和书记对视了一下,院长吞吞吐吐地说:“陶教授,你愿意继承吴院土的遗志,这很好,我们很钦佩。但是数学一道,必须循序渐进,没有什么捷径。要研究和攻克吴院士的课题,没有几十年的工夫是谈不上的,仅靠院士临终前几句吩咐很难奏效。你的心情我们理解。攻关的事我们会另有安排。” “两位领导先别把话说死,你们不相信我的能力和才华?这个关我是攻定了,我求你们看在吴院土的面子上,稍稍支持我一下。” “陶教授,”书记是个急性子人,有点按捺不住,“你当然也是位高级知识分子,也懂点数学。不过你是位微电子专家,可想而知,你只学过些应用数学,它们和抽象的纯粹数学是两码事。不怕你见怪,你学过的那些内容,什么计算数学、数学分析……嘿嘿,在纯粹数学的殿堂里是没有位置的,给数学女皇当个丫头怕也不够格。也许有些名词和概念你还没有听到过也搞不清,怎么能去攻关呢?”书记说到这里意味深长地叹了口气,“隔行如隔山呀”! 陶辛斋从鼻孔里哼了一声:“看来你们是进入殿堂的大师了,那就请你们考我一下,看看我这个门外汉有没有做女皇丫头的资格。” 院长和书记想摆脱他的纠缠,便拿近年来数学界中争论最多的一些高度抽象的问题相问,认为这足以把这个狂妄的人吓退。不想陶辛斋接过话题,洋洋洒洒地发挥起来,其水平之高,理解之深,使两位领导膛目结舌。他们发现陶辛斋的数学水平不在吴铭之下,院长惊讶万分地拍拍陶教授的肩膀说: “陶教授,你可真了不起!我算服了你啦,你确实可以做院土的接班人。我真想不到在外系统中还有这么一位数学天才。你要我们怎么支持你呢?” “很简单,第一,请你们聘我为特约研究员,我可以随时去你院工作;第二,允许我接收吴院士的手稿,加以研究应用;第三,在发表论文和举办学术讲座方面给予方便。” 院长和书记低头商量了一会,答复说:“如果就是这些要求,我们可以同意,但还要院务会议通过一下。院士的手稿,可给你一份复印件,引用时必须注明。” “感谢支持,一言为定。”陶辛斋伸出手来和他们重重握了一下,就和胡作昌下了车。 从此以后,在国家级的学报上不断发表陶辛斋和胡作昌署名的重要数论论文,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把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探索一步步引入新的境界。最后,在院士去世周年之际,陶辛斋终于完成了最后一篇论文,完美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这道几世纪来难倒过多少位数学大师的难关终于被攻克了,陶辛斋摘下了数学女皇皇冠上的最大钻石。国际数学界在承认和庆贺他的成就并颁给大奖时,不得不惊叹以前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人物竟会火箭般地冲天而起,登上世界巅峰。许多人对此迷惑不解。 全国围棋协会正在紧张地开常委会,研究在号称“围棋棋仙”的艾德渊大师突然患病后如何应付即将举行的“世纪棋王战”决赛的问题。 围棋本来发源于中国,后来传入邻邦并远播到全世界。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棋艺水平反而落后了。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恢复元气,达到了可与邻国进行势均力敌的竞赛水准。这次“世纪棋王战”反映了围棋最高水平的较量。开赛半年多来,各国高手在厮杀中纷纷落马被淘汰,最后只剩下中国的“棋仙”艾德渊和对手“天元王”木村二郎两人决赛。“世纪棋王”将在他们两人中产生。在国内,多数同行看好“棋仙”,认为他获胜的几率更高些。不少热心人还走访或投函“棋仙”,提出克敌制胜之道。即将举行冠军决赛的前夕,艾德渊大师却突然发了精神分裂症,完全不能奔棋,主持决赛的全国棋协怎能不方寸大乱、焦灼万分呢? 大师这病来得古怪,似无前例。在星期五上午,他还兴致勃勃地游园垂钓,疏散身心,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势,下午又在家中接待过几位棋友,畅谈木村的棋路和优缺点,研究因应之道。而在晚上,家人唤他用膳时,发现他倒在长沙发上呼头痛,休息片刻后,便出现精神分裂现象。对日常生活和一般知识,他尚能自理和保持记忆,独独对围棋一道竟然遗忘得一干二净,成为百分之百的“棋盲”。这事不仅震惊了围棋界,也震动了医药界和领导层。一个专门治疗组迅速成立了起来,为大师精心治疗和护理,但毫不见效,甚至是每况愈下,人们简直束手无策。 在棋协会议室中,委员们一筹莫展,垂头丧气。正在冷场时,服务员送进一张名片,说是有人求见,自称他能解决目前困难。主持会议的陈清平会长看了一下名片,皱皱眉说: “陶辛斋,不就是那位数论大师吗?他在围棋界中并无地位呀,他来干什么?告诉他,我们正在举行重要会议,没有时间接待……” “会长,我想不妨让他进来,看看他有什么招数,也许他有什么祖传秘方可以治突发性精神病的。”副会长范继屏由于感到走投无路,提出了建议。而多数委员早已精疲力竭,此刻也纷纷赞成。他们其实是想转换个话题,以恢复冷静和消除疲劳罢了。 陶辛斋进来后向委员们点头致意,然后侃侃发言:“……我是围棋的狂热爱好者,十分关心这次‘世纪棋王’决战。我知道德渊大师不幸患病,想你们一定陷入困境,所以不揣冒昧,赶来谨献一孔之见,以解难题,”说到这里。他卖关子似地停了下来,喝上几口茶,“目前出路只有两条,或是不战认输,把棋王宝座拱手让人;或与对方商谈,另派功力与棋仙匹敌的国手,代他应战……” “棋赛中从无这种规矩。再说,从哪儿去找一位可以代表棋仙的国手呢?”陈会长不耐烦地打断了他。 “规矩是人立的,只要双方同意,尽可修改。至于说代表,那当然非本人莫属了。”陶辛斋伸出一只手指,点点自己的鼻子。 这番毛遂自荐的话,引起了哄堂大笑——世界上竟有这样大言不惭的狂人!陈会长压住火气,装出有礼貌的样子说: “陶教授,我们知道你是数学权威,一年前攻克过哥德巴赫猜想,为国争光。可是围棋是另外一道。一个人要从幼年投身,经过数十年的钻研磨炼,才能逐步晋升成才,这不是用你的数学公式可以解决的。据我所知,你在围棋界里……怎么说呢,反正是大门都没进,最多是个业余一级棋手吧,连初段都不是,怎么会异想天开要代表棋仙出战呢?如果真要选代表,我们有的是九段、八段国手,从现在排名,排到天黑也轮不上你呀!” “我知道你们会说这些话的,”陶辛斋冷静地说,“但实际上,棋仙早已选定我是他的秘密传人,只是为给国家保留一个‘秘密武器’,我不在一般的棋赛中露面罢了。现在,我的水平完全和棋仙相当,我不仅尽得他的真传,还有创新。我们对弈的成绩,大体上是平分秋色,但我还是稍占优势。以我估计,由我去对付木村,那是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稳操胜券,不在话下。” 会议又一次陷入混乱,陈会长觉得难以控制局面,便敲敲台子说:“上午的会就开到这里。陶教授既然夸下海口,我们休息一下就请他献艺吧,看看他是怎么尽得棋仙真传的。” 大约为了想尽快戳穿陶辛斋的牛皮,使会议转入正轨,陈会长特别请了一位五段高手与陶辛斋较量。委员们都好奇地观战,而且一致认为不要多久,牛皮大王即将原形毕露。想不到一个半小时后,五段高手竟中盘推枰认输。这一下惊呆了所有委员。陈会长不敢怠慢,从下午起,请了几位最负盛名的高段棋士与陶辛斋较量。几天下来,一一败在陶的手下,而且据委员们分析,陶的棋风确实和棋仙一脉相承——也就是人们称为“神仙流”的境界,看来陶辛斋并未吹牛。 数天后,中国棋协向对方送出公函,解释由于艾德渊大师突然发病,决赛无法如期举行,并提出三种解决办法请对方选择:一、无限期推迟决赛至大师康复;二、中方声明放弃决赛权将皇冠奉送;三、请棋仙的唯一传人陶辛斋代表出赛,陶的功力和水平完全与棋仙相当。这封信送出后很久未得答复。看来对方对出现这一变故和中方提出的建议大感意外,正在苦思对策,最后得到的答复竟是破天荒地同意第三方案。只是要求决赛者名字仍用艾德渊,加个括号注明由陶辛斋代表。估计对方既不同意推迟决赛,也不愿意白得桂冠,而且认为围棋赛中不可能出现“秘密武器”,木村有绝对能力,力斩名不见经传的陶辛斋于马下,以振国威,所以破常规地同意这种做法。 双方这一协议迅速引起全国、东亚乃至全世界围棋界的关注。众多的议论中多数认为中方是不得已出此下策,因而判断中方必负。所以开赛那天,现场观摩票抢购一空,所有电视台都作直播,真是盛况空前。 公安局郑鄂昆局长是个不折不扣的围棋迷和业余好手,他几乎花了半个月的工资弄到一张现场观摩票,兴致勃勃去了棋院。在休息厅中,人头攒动,观众们谈笑风生。他忽然看到陶辛斋的助手胡作昌也坐在一个角落里,便前去招呼。 “喂,胡博士,你今天来为老师助阵啊。说真的,我从来不知道陶先生竟是位伟大的国手,你在他身边,想必也是名师出高徒了……” “不,不!”胡作昌显得有些慌乱,他把帽沿拉低一点,“我的棋艺很低,只是来凑凑热闹。啊,郑局长,我今天来棋院,陶先生并不知道,他关照我要加班完成一项研究任务的,你可别在他面前提到我来过的事,拜托了。” 郑局长感到有些意外,顺口应了一句,就随人流进入赛场。他找了个好位置坐下,向四周一望,胡作昌又低头坐在一个角落里,这些反常举动使他有点困惑。 铃声响后,满面笑容的陶辛斋潇洒出场,与木村友好握手后就座,看不出丝毫紧张之色,倒是木村有些拘谨。木村执白,布下了他最擅长的局势,陶辛斋沉着对抗,他反应之敏捷,计算之精密,思考之深远,不愧是棋仙的传人。木村更不敢怠慢,施出浑身解数,处处显出他的“魔鬼流”的棋风。弈到封局,双方形势大致持平。只是黑棋在四角稍占优势而白棋在中部有形成大龙之势,不少人都为陶辛斋捏把汗。 下午再战,在几个回合后,陶辛斋突然在白大龙的左腹深处断上一子。木村大出意外,足足思考了50分钟才应上一子。以后陶就东一刺西一吊,局势变得复杂万分,捉摸不定,时而黑子见好,时而白棋有起色,观众们都应接不暇。但木村显然已陷入被动应付局面。到形势略清时,原来分散的黑子竟奇迹般地连成一体。在最后阶段,陶辛斋又选出奇招。而木村已进入读秒阶段,更感到难以招架。终局时,陶辛斋竟以9目半的优势大胜木村,这在名人战中是少见的,对木村来讲更是生平惨败。 “中国赢了!中国赢了!”许多人欢呼着,“魔鬼遇到了神仙!”许多人议论着,郑鄂昆也怀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中走出了棋院,但是他的心中总存在一些疑惑和不安。这个疑团直到一年多后才被解开。 时光在英。“世纪棋王之战”引起的高潮已逐渐在人们记忆中消退,转眼又到了夏末秋初的季节。郑局长忙于研究好几起最近发生的刑事案件,忙碌不堪。 星期五黄昏,郑局长因为要部署一个大案的侦破工作,7点半才回家,这对他是家常便饭,并不算迟。郑局长的夫人金撷英是精神病医院的主任医师,还兼着精神病防治研究所的研究员。她是郑局长的贤内助,很支持丈夫的工作。这天早晨,她还答应郑局长要早些下班回家,准备几盘好菜,让全家过个愉快的周末。所以郑局长宁可忍饿,也不在局里吃工作餐。工作一结束就兴冲冲地赶回家,准备细细品尝一下夫人准备的美味佳肴。 不想按了几次铃,都无人回应。郑局长好生疑惑,开了门进去,才发现灶冷柜空,寻到卧室,他们的宝贝儿子小波已倒在床上睡熟了,手里还捏着未啃完的果料面包。郑局长不由心头火起,他替孩子脱了衣服睡好,便打电话去医院,值班室说金大夫早已离开。郑局长又打电话去研究所金撷英的办公室,对方却又断开了电话。郑局长又生气又疑虑,他想了一下,就驾车直奔研究所,果然,在办公室中找到了陷入深思状态中的妻子。 “撷英!你怎么搞的,到现在还不回家?你不是说今晚打牙祭慰劳我的吗?小波已经熬不住睡熟了。要不是我回去,他准得感冒。你到底在搞什么花样?”郑局长以少有的大嗓门向妻子发泄起来。 “啊,鄂昆,是你来了。”撷英好像从睡梦中惊醒过来,“啊哟,糟糕,我把今天吃周末团圆饭的事全忘了。对不起,都是这些奇病把我给困惑住了。”她伸手推开面前的一大堆病案和文件,向局长看了一眼,“你别这么凶狠狠地瞪着我啊,平常多少天都是我在家等你到菜凉饭冷,今天我偶尔迟回去一次,你就把眼睛瞪得像铜铃,这公平吗?” “我晚回家是为了案情紧急,身不由己,你今天又不是看急症,而是在搞什么虚无缥渺的精神病研究,不见得非要呆在这里不回家吧!”郑局长自感理亏,但口气仍旧很硬,“奇病?什么奇病害得你都忘记回家了?”他伸手从案上取过一叠稿纸,看见撷英在上面写了个标题:“关于震颤型突发性老年偏痴呆症的调查”。但标题下并无文章,只杂乱地写了几个人名,并画满大大小小的许多问号和惊叹号。“你这是搞什么鬼啊?”郑局长问。 “鄂昆,既然小波已睡好了,我们不妨在这里再坐一会。”撷英拢了拢头发,“我这里有点心和方便面,你先吃一点充饥,我真的遇到一些怪事,可想听听你的意见呢。” 在郑局长狼吞虎咽吃着饼干和方便面时,撷英仔细地诉说起来。一开始,郑局长不大感兴趣,但很快他就全神贯注了,到后来连剩下的半碗面都无心吃了。 “近些日子来,出现了一种非常古怪的病症。这种病专门侵袭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国宝级和大师级的权威专家。中青年专家发病的较少,偶有得病的也都是最拔尖最有成就的人才。他们发病的过程都相似,就是头脑疼痛,出现麻电一样的感觉,接着全身震颤昏迷,待清醒后就得了老年性痴呆症,失去记忆。发病的过程非常短促,似乎没有潜伏期和任何先兆,所以无法预检预防。” “哦,就是你写的什么‘震颤型突发性老年偏痴呆症’了。过去我国出现过这种病例吗?” “国际上也从未有过。这个名词是我自拟的,不算数。根据我的初步调查,已经有8个病例了,涉及到最有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电子学家……今天上午医院里又接受了一位发病的导弹弹道学家。我们束手无策,只能先进行常规对症治疗。我实在百思不得其解,下午就到研究所来寻找资料,可是一无所获。鄂昆,旁观者清,你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呢?”撷英用手指指放在台子上的一大堆资料,语气近乎绝望。 郑局长先不回答,喃喃地念着病名,忽然抬起头来问:“撷英,你这个老年性偏痴呆症的‘偏’字是指什么意思呢?” “哦,发病的人在清醒后,也不是全部丧失记忆或全面痴呆,只涉及一部分领域,对这部分他变成无知,而且往往就是他原来研究最深造最擅长的领域,你说怪不怪?难道由于过去长期钻研一个问题,钻过了头,物极必反,出现了逆转过程吗?” “逆转过程?能否请你说得再清楚一些。” “就拿前一个月发病的温克俭院士来说吧,他是国际知名的遗传学和生物工程权威。可是病后他对这方面的知识竟接近于零。他对自己过去写的论文,做的研究,茫然无知,连最简单的基本常识都不知道了,仿佛成了一个小学生。可是,对其他知识,对非专业的学科,譬如说解剖学,还有他业余爱好的音乐和考古,仍是清清楚楚,造诣一点不减。这岂不古怪!我苦苦思索,如果不是物极必反发生了逆转,那么……”撷英放低了声音,“会不会有些国际特务在施放什么病毒,有选择地专门破坏我国高层知识分子的脑子,从而危害我们的国家安全!这就是牵涉到你们和国家安全局的事了。” “国际特务……特种病毒……嗯,有意思。”郑局长一跃而起,“撷英,这样吧,我们先回家去,明天起我就以温院士一案为突破口,进行全面调查,必要时你陪我去他家中访问,我们必须解开这个谜团!” 4天后,郑局长跟随金大夫到温院士家中去调查访问。 一位小保姆把他们带到温院士的卧室门口,忧心忡忡地提醒他们:“先生这些天来心情很不好,你们说话时要留心一些。” 果然,温院土看到他们进去后,立刻从床上坐了起来,双眼射出怒火,他咆哮道:“金大夫,你总算来了。我的病情一无好转,你们开给我的药屁用都没有!你们还有什么办法没有?老是让我休息、休息,吃药、吃药,我实在受不了啦!有多少事等着我去做,而我却变成了一个白痴!”他气忿忿地把床头柜上的许多“安神液”、“补脑汁”、“镇静剂”……统统扫到地板上。他又拿起一大叠要他处理的文件、论文、报告、信函翻了一通,伤心地扔在地上。 两个人花了好些工夫才把温院士激动的心情平息下来,“温先生,你得的这病症很奇怪,过去我们未曾遇见过。现在得病的也不止你一位,全市已出现好多病例了。我们正在努力研究。今天请你配合一下,再把发病的过程详详细细地说给这位郑大夫听。” “我已经说过多少次了!”温院士几乎又要发作了,但他看到郑局长期待的眼光后,强忍肝火,“病是在4月17日星期天下午发作的。当时我正躺在那张沙发上休息,翻翻报纸,突然感到头痛难忍。我用手按摩太阳穴,但毫无效果,那脑子中好像有针在刺,我感到一阵阵震颤,一阵阵麻木,甚至引起全身颤抖。我只好大声呼叫,等我老伴跑进来,我已说不出话来了。他们赶紧把我送医院,我醒来时发现已卧在你们病床上了,而且就得了健忘症,把过去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全忘了,大致经过就是这样。” “温先生,你能否说详细一点,是17号下午什么时间?你是不是每天下午都休息的?”郑局长礼貌地问。 “哦,时间是下午3点左右。因为我照例每天下午在广播操时休息放松一下,这是我的习惯,天天如此。” 郑局长在手册中记下几个字,然后坐到沙发上,“你说发病时是坐在这里的吗?” “是的,但我并不是坐着,准确说是半躺着的,对,对,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 郑局长尽量把姿势保持在温院士指点的位置,然后眼睛向四周望去。过了一会,他从衣袋里取出一架袖珍望远镜,架在眼眶上仔细观察。一会儿,他像猎狗一样一跃而起,奔到窗口,继续用望远镜扫描着。撷英走到他身边,低声问道:“发现什么线索了吗?” “撷英,你看看,那边一根路灯柱子上好像有块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呀?” 金大夫也在镜筒中看到路灯柱上的发光体,“我想那是灯杆制造厂家的厂牌吧,被阳光照射着发光的。” “厂牌不会钉在这么高的部位,这里有文章,让我们去弄清楚。” 他们安慰了温院士一番就出了门。郑局长调来一辆消防云梯车,亲自爬了上去。他仔细观察后,又上下前后拍了许多照片,但并没有把“厂牌”取下,就匆匆回家了。他扑进了工作室,埋头研究他获得的结果。撷英也没去打扰他,就下厨房准备晚餐去了。当她解下围裙走进工作室时,发现郑局长双目炯炯,正在满意地审阅着一堆计算结果。撷英走近去瞄了一眼,“啊呀,你怎么有空用计算机做起数学题来了?” “是的,我做了一道空间解析几何题,而原始数据是这些照片和这架摄影定位仪提供的。”他伸手取过一架手机,拨了个号,“是小张吗?我是郑鄂昆。请你立刻去永清南路机电宾馆,查一下4月17日下午住在4楼西南角那间客房中的旅客是谁,并马上告诉我。注意,不要惊动任何人。” 撷英怔怔地望着丈夫说:“鄂昆,晚餐准备好了,现在去吃吗?怎么,你已查出什么情况了吗?” “亲爱的,一点不错,很有收获。我现在敢断定,确实有阴谋分子在陷害我们的科学家,我们必须制止这一犯罪活动,好在我们已得到一些线索。” “什么线索,能告诉我吗?” “当然可以,我可不是福尔摩斯,要对华生隐瞒情节,直到破案后再来点明。撷英,我在调查了温院士一案的所有情况并和他交谈后,已确信有人对他下了毒手。但那些日子里温院士一直在家休假,没有外出,也没有人去访问过他。他的饮食起居,经我详细调查,也无异状。那么,阴谋分子对他的毒害就只能通过遥控的手段来进行,你说对不对?” “遥控?天啊,我简直难以想像。” “对,遥控,只能是如此。所以我今天要他详细说明他发病的时间和当时他的情况。我根据他的说明,照样躺在沙发上,想像可能发生的事情。我假定罪犯是用激光一类的射线穿过窗户打在他脑子上的,我就沿着射线最可能进入的方向,反向窥测,果然发现窗外一根灯柱上有一小块值得怀疑的‘不明发光片’,正对着我的额角。看来罪犯对温院士的工作生活习惯已摸得很清楚,知道他每天下午3时总爱躺在沙发上休息,就精心设计,在灯柱上粘上了这块激光反射片,然后躲在别的地方发射激光,通过反射片,正好打到温院士的脑袋上。” 撷英听入了迷,“啊,有道理,那么你又怎么知道罪犯是住在机电宾馆中的呢,快说吧。” “撷英,你想,温院士躺着时的位置是明确的,灯柱上反光片的位置也是明确的。我建立一组绝对坐标系,把院土脑袋和反光片中心联起一条直线,这就是反射线。再根据光学中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原理,立刻可以作出入射线来。我发现这条人射线是从永清南路临街面射出来的。我已摄下了临街面的全部照片,依靠摄影定位仪和这台电脑,很快确定入射线与永清南路临街建筑立面的交点是机电宾馆4楼西南角的客房窗户。这样不就获得了线索吗?” 手机忽然响起了铃声。郑局长拿起话筒,没听几句,就兴奋地说:“好,好,就是他,不出所料,这个恶魔终于暴露了,但我们现在千万不能惊动他。小张,你马上撤回,对调查的事严守秘密。”郑局长放下话筒,回头向妻子说:“罪犯是谁我已经知道了,这是个十分阴险毒辣的人,又有极高的科学水平,要拿到真凭实据还很困难,但他决逃脱不了恢恢法网。”他站起身来,“现在我们先去叫小波一块吃饭去吧。噢,对了,你那张病例统计单上恐怕还得增加两个人:一位数学大师、一位围棋国手。” 又是一星期过去了,这一天郑鄂昆又很晚才回家,他刚走进胡同口,忽然看到有个人影伏在他家后门上,鄂昆心头一惊,迅速隐在暗处观察。那黑影似乎要举手按铃,又犹豫地放下。鄂昆觉得这个不像歹徒,就放重脚步走过去。那人立刻惊惶地回转身来,一个瘦长的身影和一张惨白的脸呈现在郑局长的面前。 “啊,原来是胡作昌博士,找我有事吗,来来来,请进啊。” 胡作昌畏惧地向胡同口望去,“郑局长,有人跟着你吗?” 郑鄂昆笑了起来,拍拍他的肩说:“如果有人跟踪我都不能发现,就别干这公安局长了。放心吧,请进去呀。” 鄂昆把他邀进工作室坐下,又给他冲了杯浓茶,就坐在他对面等他开口。 “我……我,”胡作昌有些结结巴巴,“我是下了决心到你这里来,要揭发一件重大的犯罪活动,一个可怕的罪犯,但是我很害怕,我揭发以后,要求你们保护我。” “如果你揭露的事情很重要,而且你确有危险的话,我们当然会保护你的。”郑局长点上一支烟,又若无其事地问道:“我想你是来揭发你的上司陶辛斋教授的吧?” 胡作昌几乎跳了起来,眼睛瞪得滚圆地说:“什么,你们已经知道他的罪行了?” “我们掌握了一些线索,但是还不完整。如果你能揭发,那将为国家和人民立下大功。喝口茶,慢慢地讲吧。”郑局长的口气一直是那么平和而坚定,这大大增强了胡作昌的信心。他喝了口茶,面色有些红润,开始说出了一个难以使人相信的故事: “陶辛斋是我的导师,实际上还是我远房表舅,是他培养我进的大学,为我选定专业,抽出时间辅导我,使我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又作他的研究生并在他的研究所中工作。我一直把他当作最尊敬和钦佩的长辈看待,忠心耿耿地为他工作,直到最后发现了他一系列不正常活动后才动摇我的信仰。” “我们研究的课题是‘人脑智慧的转移和存储技术’,简称为‘ITR’。你知道,一个人出生后,需通过长期艰苦的学习和锻炼,才能精通技术、积累经验,但是等他成为权威和大师后,他的寿命也就终止了,或者开始老化痴呆了。ITR就是能在专家死亡或老化前,把他脑中的知识和经验提取出来,加以存储,然后植入合适的接班人脑中,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人类文明的加速发展呀!” “我们开始了长期的研究。这过程的艰苦曲折就不多说了。我们先成功地实现了对人脑智慧的提取。这不算太难,只要对脑神经元作适当的刺激,它们就会作出反应,将反应提取出来并经识别处理,就获得了脑神经元中的信息,但要把这些信息存入电脑中时,却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我们几乎绝望了。” “就在这时候,我突然触动了灵感——唉,当时我如果不想到这点就好了。我说,陶教授,我们已试用过电子元件、光元件直到生物元件,都解决不了人脑信息的存储问题。看来人脑的构造十分复杂,不是简单的元件能代替的。我想干脆把它们暂存在某个人的脑子中算了,反正最终它总是要通过人起作用的。” “他听了好像如梦初醒,兴奋得又笑又叫。我们马上修改了计划,以后的进展就顺利了。我们先以自己做试验,将ITR系统的电极互相装在彼此的脑上。陶教授在文史方面造诣颇深,我把这部分智慧提取了过来,同样他也取得了我在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我一下子从‘史盲’变成了宋史专家,而他也在当晚谱写出一支美妙的乐曲。我们都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中。” “你们把别人的知识转录进来,不会影响自己原有的记忆吗?”郑鄂昆提出疑问。 “不会的,人脑中的神经元多着呢。有人说有几十亿、上百亿。我认为实际上可能有上千亿甚至更多。平常我们应用的只占极少部分。我们只要把新的信息存进长年关闭的仓库中去就行啦。” “哦,原来如此,请说下去吧。” “到那时止,我认为陶教授还是一本正经从事科研开发的,但在此以后他逐渐变了。他经常一个人沉默思考,即使和我也不再推心置腹了。两年前,他忽然把我找去说:‘作昌,我们的研究成果要提前应用一下。我的舅舅吴铭院士病重,危在旦夕。他是位数学大师,不抢救出他的知识,损失太大。我已和他说明,他完全同意把他毕生的智慧转录给我。我们明天去医院一下,完成这一划时代的任务。’” “我毫不怀疑他,第二天带了设备同他去医院。大师病重沉睡着,我们就接好电路,花了一个多小时完成转录工作。不久大师就去世了,而陶辛斋成了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胜利者!后来我才知道,大师根本没有同意转录知识,是陶辛斋麻醉了他,窃取了他的知识,更可恨的是他进而害死了大师。因为大师一死,陶辛斋才成为唯一能摘取数学女皇皇冠宝石的人。” “你说陶辛斋先窃取了大师的知识,又杀害了他,可有事实根据吗?” “证据在这里,”胡作昌摸出一本厚厚的软皮面手册,“我等一会再解释,自从第一次得手后,他就向罪恶深渊中加速堕落。他借口分工,要我专门研究开发生物脑,以作ITR的后备用,由他负责提取技术的改进,把我排斥在核心研究之外。这样过了一年多,就发生了棋王丧失记忆的事件。我也是业余围棋迷,知道这件事后猛吃一惊,接着陶辛斋取而代之,跃登‘世纪棋王’宝座,我立刻断定这一定是他用ITR技术盗窃了棋王智慧,但不清楚没有我的协助,他怎么窃取的,又怎么使棋王丧失记忆的,我就暗地调查了解。这一查,使我惊骇万分,我发现陶辛斋在这一年中已经突破两大难关,开发出两项关键性技术,从而使他变成了真正的魔鬼。” “那第一项突破,就是在提取和录存别人脑中的信息时,他从有线改进到无线,即实现了遥感传递。原来我们开发的ITR是用有线传递的。要用复杂的线路将两人的脑连结起来,贴上电极,进行激发、吸收、解译和录入。这样做当然要征得信息提供人的同意,或用暴力才能进行。而陶辛斋的突破,就可以在对方不同意或不知情的情况下掠取。现在陶辛斋整天戴着一顶头盔式的奇特帽子,从不离身。一切设备都装在帽子里,可以随时放出射线,随心所欲地获取别人脑中的信息,录入自己的脑子里。只是不知道有效距离达多少罢了。” “至少在200米内是有效的。”郑鄂昆自言自语地哼了一句。 “200米?你怎么知道的?”胡作昌又吃了一惊。 “做一道初等数学题就行啦。我不打乱你,请往下说吧,还有个突破是什么呢?” “你也不难猜到的,那就是在提取信息的同时破坏原件。我们原来搞ITR技术时,只从人脑中提取信息,对原来的神经元没有任何影响,正像从初级的电子计算机存储器中提取信息时原存储器中的信息并不消失。这是搞ITR起码的道德呀。而陶辛斋在掠取对方的信息后,竟丧心病狂地将原神经元中的信息抹掉了。他一定是在获得一个信息a后,就立刻构造一个负信息-a而且将它反馈给原神经元,这样正负相消神经元中就留下‘0’了。用计算机术语讲就是‘冲零’。他在掠夺了别人的大脑资源后本来要杀害对方,但毕竟有风险,就想出这一招来。不杀人,不承担杀人犯的风险,又使对方变为‘白痴’,再也不会妨碍他。多么阴险恶毒……你问我怎么察觉的?我去棋王家调查过,知道陶辛斋曾以业余棋手的名义拜访过棋王。在谈话后分手时,棋王感到有些头痛,送走他后就丧失了弃棋能力,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实么。” “原来如此!”郑鄂昆长叹了一声。 “从此以后,我就暗中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但无法制止他犯罪,只能记录他的罪行。两三年来,他已先后劫夺和暗害了8名大师与权威。最近他罪恶的手又伸向我的同学,一位年轻的天文学奇才李海波,你们一定得制止他的罪行!” “李海波?就是在国际天文年会上宣读‘黑洞理论和时空隧道’论文的那位年轻天文学家?” “正是。陶辛斋有个习惯。他喜欢把所有的事情都记录在手册上。原来是用英文记的,他成为罪犯后就改用密码记。他自己开发了一种极复杂的密码,有一天他无意中吹嘘过他的密码用当代最先进的计算机也要1000年时间才能破译出来。所以他对手册的存放不太注意。我就乘机窃取出来,复制了一本,就是这本东西,里面详实记载了他的一切犯罪活动和计划,使我知道他要对李海波下手了。” 郑鄂昆取过软皮手册翻阅,但里面全是密密麻麻像地震波一样的曲线。 “要用计算机解译成数码,再破译密码才能复原。我已把它破译复原,写在夹缝中了,你只要用紫外线照射,就可以读懂。”胡作昌解释说。 “他不是说用最先进的计算机也要1000年才能破译吗?” “可是我研制出了第五代生物电脑。它的运行速度是难以想像的。陶辛斋把我排斥在ITR技术的开发圈外,让我去研制生物电脑,倒给了我一个破译他密码的机会,这也许是他没有想到的。郑局长,这手册交给你了,请把它录制出来,这是一份最详细的罪行记录和口供,足以把他送上法庭判刑。” 郑局长把手册锁进保险柜,亲切地握着胡作昌的手说:“作昌同志,你做了件大好事,立了大功,你回去吧,对这案子我们会尽快采取行动。” “不,我不能回去了,”胡作昌恐怖地叫道,“他已经怀疑我了,上星期我去看过李海波,只说有恐怖分子要暗杀他,让他这些日子不要出门,不要见任何不熟识的人。我从他家出来时,就遇上陶辛斋。从此,他就怀疑我了。我怕见他,他只要向我冷笑一下,暗地里启动某个键,我就会变成白痴、半白痴的。我思想斗争了几天,最后下决心揭发他。我已破釜沉舟,不能回去了。” 郑鄂昆沉思良久,抬起头来说:“作昌同志,你还得回去。他只是刚怀疑你,你对他十分重要,他还要利用你,不会对你下毒手的。如果你不回去,那就给了他一个明确的信息:你已经背叛了他,而且揭发了他,他就会立刻采取各种防范措施,这对我们的行动大有妨碍。这样吧,你不是住在寰球公寓605室吗?那地方我熟悉,隔壁的603室还空着,两室阳台相连,很容易来往。我们立刻把603室租下来,作为破案组的活动点,也有利于保护你,”郑鄂昆又掏出一只微型对讲机说:“你把这手机带上,一按键可以直接和我通话。你回去后尽量保持镇定,哪儿也不要去,关门搞研究去,表现出若无其事样子,我们会尽快采取行动,并告诉你的。” 郑鄂昆紧急行动起来。他派人暗中严密保护李海波专家——最后并说服天文台领导临时派李海波出国讲学。他挑选了局中最精悍的6名警员,组成由他指挥的“01号特大案侦破组”。他们悄悄租下寰球公寓603号套室,作为行动中心。一周来,他们全力调查分析所有案情,掌握证据。由于有胡作昌的揭发,有软皮手册的记载,还有金撷英搜录的资料,几个案子的来龙去脉和陶辛斋的犯罪事实已搞得一清二楚。胡作昌来过几次电话,自李海波出国后还未发现陶辛斋选定新的攻击对象,也没有再怀疑他。这一切使郑鄂昆放下心来。现在到了要拘捕这个劫掠人脑的江洋大盗的时候了。郑鄂昆决定周四晚上在行动中心开一次秘密会议,商定具体执行方案,并通知胡作昌和金撷英也参加。 会议在密室中举行。侦破组副组长厉如剑把陶辛斋所有犯罪事实作了扼要综述。几个人都不声不响地听着。厉组长说完后问大家有什么补充或问题,这带来几分钟的冷场,倒是侦察员小王皱皱眉头说:“这真是从未有过的怪案。我真不懂,陶辛斋已经是著名科学家,功成名就了,为什么还要不断掠夺别人头脑中的知识并毁了别人呢?他变成了无所不知的全能科学家又为了什么呢?他的作案动机究竟是什么?难道他也是个半疯或精神病患者吗?” “他并不傻,”金撷英大夫开了口,“他和世界上许多贪婪的人一样,他们生活的目的只有一个,掠取更多的财富。巧取豪夺,永不满足,为了达到目的,杀人害人从不皱眉。小张,你看看那些亿万富豪,财产上了千万又追求上亿,上了亿又追求十亿、百亿、万亿,几时有停手的时候。若论个人消费享受,一亿财富和一万亿财富又有什么区别呢。人们对这种现象都熟视无睹,并不认为这些人是疯子。陶辛斋也一样,只是他掠夺的不是金钱,而是另一种财富,人脑中的精神财富,他也永远不会满足的。” “我认为他还有更大的追求,”郑鄂昆补充说,“他可能有极大的政治野心,他要成为世界上最先知先觉、全知全党的超人。在所有领导中没有其他人能和他并驾齐驱,他在掠夺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后,还会进而掠取政治、经济、法律等等社会科学的知识,然后他会建立一股以他为中心、拥有无数崇拜他的人的政治力量,最后夺取权力,当上人类有史以来的真正的‘千古一帝’,建立他的陶氏皇朝。威尔斯笔下的那位科学家格里芬自从发现了隐身术后,不是也想建立起隐身王朝,由他当‘隐身一世’吗?一个人的野心和占有欲无限膨胀后,最终就会走上自我毁灭的绝路。对于一个天才科学家来讲,走上此路尤其危险。” 由犯罪动机引起的人生哲学讨论告一段落后,大家开始商讨逮捕陶辛斋的具体方案。半小时后,大家同意在星期六下午行动。按常规陶辛斋在这时候总在他书房中休息。具体拘捕任务由厉组长、老张、小王和小陆4人负责,另派若干警员包围陶宅前后门以防漏网。事前先找陶宅的保姆说明情况,命令她配合警方行动,由她打开后门和书房门,执行人员进门后由厉组长宣布逮捕令,老张、小王迅速上前铐住陶的双手,卸下他的头盔,小陆持枪在后接应。还对许多细节和可能出现的意外作了研究安排,行动计划似乎妥善无缺。 “作昌同志,你对我们的执行计划有意见吗?”郑鄂昆发现胡作昌一直在闷头吸烟,未开过口,便点名征求意见。 “我认为你们讨论的计划是不可行的,照这样去做,必败无疑。”胡作昌抛掉烟蒂,断然地说: “不可行?为什么?陶辛斋虽然阴险狡滑,他的体力却很差。我们出其不意拘捕他,他是难以抗拒的。厉组长和老张都单身擒过穷凶极恶的江洋大盗,身手不凡,也许你还不清楚……” 胡作昌打断了局长的话,“如果是拘捕一个普通的盗贼,你们哪怕只使用一半力量也够了。但你们要用常规方式拘捕陶辛斋,肯定不行。我可以作个预测:在你们闯进他的书房并宣布逮捕令时,还来不及动手,就会有几股看不见的射线射向你们的头部。你们马上会丧失记忆,忘掉此行的任务,也许还会因误闯科学家的书房而向他道歉。他可能会友好地招待你们喝杯咖啡,礼貌地送你们出门。然后他就远走高飞,进行更可怕的犯罪活动。” 被胡博士提醒后,大家发现采用常规逮捕手段有漏洞,只得再考虑其他措施。有人主张一进门就发射麻醉弹,有人主张先枪击头盔,有人主张命令保姆在饮料中下安眠剂……但一再分析,都有不妥或风险。特别胡作昌提醒大家,这位“千古一帝”现在已用高技术对自己的安全作了周密防范,更觉得十分棘手。最后还是由胡作昌提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他说: “这事我想过多少次了。问题的关键是要使他的头盔失效。现在他终日盔不离头,也是防备别人乘隙下手。但是,要保持头盔在线工作状态,并实现ITR,需要相当大的能源。他的头盔中装有很强的蓄电池,但也只能维持24小时。我细致窥测过,他每天下午6点整都要给头盔充电,就利用室内的交流电源充电的。我们如果得到供电局的协助,在陶家的输入线上接一个可调变压器,乘他在充电时突然将电压升高3倍,那660伏的电压一定能烧毁头盔中的元件,你们在同时突然闯入,就可以制服他了。当然这一来可能烧毁一些设备,甚或引起火灾,只要事先有备,估计不会出大事的。” 大家一致赞同这个方法。郑局长签发了拘捕证和搜查证,并负责找供电局,要求配合行动,解决升压措施。其余人员也分了工,立刻作相应准备。在会议结束时,胡作昌又提出一个要求,他恳切地说: “郑局长,还有一件事务须注意。你们在拘捕他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伤害他的生命。要捉活的,也要严防他自杀,因为,现在许多最尖端最先进的科技知识都集中在他脑子中了。他一死,这些信息就消失了,那将是极大的损失。我们必须抓活的,我们要从他的脑中提取出这些知识,归还原主,讨回公平,然后你们再审判他吧。” 在得到郑局长的首肯后,胡作昌才放下了心。会议结束了,他吁了一口气从阳台上爬回自己的寓所。可是,当他推开自己的客厅门去打开电灯时,吃惊地发现陶辛斋正坐在沙发上,用一对阴沉的眼睛盯着他。 第二天下午,侦破组所有人员突然接到郑局长的紧急召唤,要求立刻集中到他办公室去,有突发情况。 “同志们,情况有了新变化,胡作昌博士和我的联系忽然中断。我估计陶辛斋可能已发现他的举报活动,作昌同志已遭到不幸。因此,拘捕罪犯的行动必须提前到今天6时执行,供电局已同意配合我们行动,正在输电线上装设升压器。这位就是供电局的施局长。” “郑局长,罪犯太可恨了,我们必须制服他,为民除害,为胡博士报仇!”小张愤怒得咬牙切齿,“局长,我知道所有电气设备在设计中都留有较大的安全度。胡博士让我们把电压升高3倍,万一那头盔仍能短时间承受,那不就糟糕了。局长,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我们把电压升高10倍,到2200伏,务求烧毁头盔。其后果,无非可能引起暗线失火罢了,反正我们已调集了消防力量和设备了。” 小张的建议得到全体组员的赞成,大家认为对付这名凶恶的罪犯,安全度确应提高一些,以免留下后患。郑局长犹豫了一下,向施局长俯耳说了几句话,施局长爽快地连声答应:“行,今天下午6时整,我们把进入陶宅的线路电压提高到2200伏,但一切后果要你们负责。” 关键时刻终于来到,陶宅前后都被便衣警士包围。郑局长亲自出动,率领组员直扑陶宅。在保姆的配合下,顺利进入大门,直达书房门口。郑局长一看手表,示意保姆开门。她按了一下门铃:“先生,咖啡送来了。” “我不要喝咖啡,谁叫你来的,回去!”房内传出陶辛斋的咆哮声。这时,保姆已打开房门,众人一拥而入,发现陶辛斋果然戴着头盔,躺在安乐椅上充电。 “你们来干啥?”陶辛斋一跃而起,双方还来不及行动,只见头盔上突然发出闪光,烟雾迷漫,房间中的电灯也顿时熄灭,警员们奋不顾身扑上前去,铐上陶辛斋的双手,卸下他的头盔。郑局长这才宣读逮捕令,并厉声喝道:“陶辛斋,你恶贯满盈,将接受人民的审判,自食恶果。同志们,把陶犯押上警车。老张和小王留此搜查。” 失去头盔的陶辛斋像一条打断了脊梁骨的狗,垂下了头,一语不发,踉踉跄跄地被拖下楼去。一名最阴险可怕的大盗就这样落入法网。 “鄂昆,你已经两天没有好好吃饭了。今天我烧了几个你最爱吃的菜,好好吃顿饭吧。陶辛斋已被捕伏罪,我们的科技权威、大师们的安全已有了保障,你立了大功,应该高兴才是啊。”金撷英又一次劝慰丈夫。 “唉,撷英,我犯了错误、严重的错误!是的,陶辛斋已被捕,他再也不能害人了,他将在铁牢中度过后半生。但是,我们已损失了11位最优秀的科技天才,包括最后被他伤害的胡作昌博士。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全消失了,人也变成了白痴或半白痴,这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啊。” “鄂昆,我正想问问你,陶辛斋是怎么怀疑胡作昌而对他下毒手的?你又是怎么察觉的?” “前天上午我想和作昌通话,要问他关于‘电压’的事。但对话机中传来傻呼呼语无伦次的声音。我马上察觉到他已出事,火速赶到他家。他已躺在床上,丧失记忆了,但一只右手始终插在西装口袋里,不肯伸出来,我查问了他的保姆——她已吓得全身发抖了。据保姆说,星期四晚上陶辛斋来看博士,保姆告诉他说博士不在家,开会去了。陶辛斋就坐在客厅中等,因为陶是博士的老师,又是常常来往的,保姆也没有在意。后来她又听见两人有过长时间的争吵,陶是在12点时气忿忿走的。第二天早晨保姆就发现胡博士失去常态了。” “我分析,陶辛斋的警惕性很高,他早就发觉胡作昌对他并不同心同德,但他还想利用他、收买他,让他成为陶氏帝国的一名忠诚臣仆。直到他们在李海波家门口相遇、不久李又出国后,才引起他的强烈怀疑和跟踪。那天晚上,陶发现胡作昌从阳台上爬回来,可能联想到本来关闭的603宅突然有人居住,就肯定胡作昌在背着他搞阴谋,他大概以破坏胡作昌的全部脑功能为威胁,要胡招供出一切内情。” “不要看胡作昌平时胆小怕事,实质上他是个有见识和意志坚强的人。在关键时候,他和陶辛斋进行了斗智。估计他一定设法和陶谈判、纠缠,保姆不是说他们争吵很久吗?胡作昌利用这机会,把手插在衣袋里,暗地里用衣袋中的小本和笔涂写了几个字,这是他留给我最后的信息,我是在他口袋中找到的。” 郑鄂昆拿出一张从记事小本中撕下的纸给金撷英看,上面有几个歪斜模糊的字:“未泄密、速按原计划执行。”撷英看了不禁黯然神伤。 “胡作昌显然在最后断然拒绝了陶辛斋的威胁利诱,不曾透露任何机密。狂怒中的陶辛斋就残忍地破坏了他的所有脑神经元,使他成了一个彻底的白痴。唉,我对陶辛斋的警惕性估计不足,对胡作昌的保护不力,也不应过早送李海波出国,以致酿成大错,断送了一位好同志,我真该死。”鄂昆狠狠地捶打自己的额角。 “我的第二个错误就是不该同意大家的建议,无根据地把电压提高10倍——其实我自己也想这么做。但我忘了胡作昌是权威专家,他要求把电压升高3倍,必然是深思熟虑后确定的。这一定是一个既能破坏头盔中的元件、又不致影响陶辛斋脑神经元的最优数值。我们无端把电压加到10倍,头盔固然烧毁了,进入脑中的强大电流同时也把所有神经元中的信息都破坏了。用他们的术语来讲,所有存储单元全部‘冲零’了。陶辛斋就变成和胡作昌一样的全白痴。这也许是天理循环报应。现在辩护律师还据此要求释放他呢。理由是不能对一个白痴判刑,正像不能对一个死人判刑,不论他以前犯过多大的罪一样。” “其实,对陶辛斋判不判刑已不重要,也没有意义了。他是个没有任何思想的大白痴。但我们已无法从他的头脑中提取出他所掠夺来的精神财富,归还给原主,影响了科技的发展。我们虽然活捉了他,但只捉住了一个躯体,毁灭了他的精神!唉,我将永远为我的疏忽失职抱憾终生!” “鄂昆,不要这样说。罪犯的活动和我们的失误,可能给人类文明发展过程带来些波折,但绝对影响不了历史滚滚前进的步伐。‘长江后浪推前浪,尘世新人换旧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规律,你愁什么呢?”撷英温柔地劝慰着他,并顺手递过几张报纸给他,“你瞧,到处都是喜讯、捷报,我国的前途是越来越光明啊!” 鄂昆没精打采地取过报纸来看,但他马上就被吸引住了。在一张科技报纸上,用粗体字刊载着一则新闻,标题是“我国青年数学家树立奇勋,解决了赫尔伯特留下的全部难题”,而在另一张“体坛快讯”上则用1号字登着:“我国围棋怪杰18岁的小将再获国际棋王称号”。郑鄂昆细细读完两则消息后,面上出现了欣慰的笑容。他站起身来伸了一个懒腰: “撷英,你说得对!现在我有些饿了,我们找小波一同去吃你准备的团圆饭吧。”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