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蛇岛原名小龙山岛,亦叫蟒岛或黑岛,在旅顺港西北约25浬,位于东经120°58′,北纬38°56′,是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岛上毒蛇很多,20多年前,曾有日本人去探过险,做过植物和昆虫的初步调查①②,对毒蛇的情况也有一些报道③。解放后,亦有人去过岛上。但传闻虽多,而实况知道得很少。 ①Kitagawa,M,(北川政夫),1933,On the vegetation of Island Mang-Tao,South Mtnchuria Jour.Japan.Bot.9(2),103~120. ②Kanamaru,H,(金丸久),1933,蟒岛(小龙山岛),昆虫,满洲博物同好会会报,2(1),52~54。 ③Koba,k,(木场一夫),1938,Some notes on Agkistrodon halys(Pallas)from Syoryuzan Island,Kwangtybg,South Manchuria,The Zoological Magazine 50(5),245~264. 为此,中国动物学会旅大分会在旅大科联的支持下,组织了一个考察队,于1957年4月及9月中旬,先后两次在岛上进行了调查,第一次为期2天,第二次是5天。两次均由大连港乘快艇出发,大约5小时就可到达目的地,航程60多浬。 考察队人员共12人,均穿棉衣棉裤或消防队之救火衣,足上除穿厚袜和皮靴外,并加盖帆布护腿,手上则戴内村厚绒的皮手套。总之,护身装备的厚度要求达到1厘米以上,(蝮蛇毒牙的长度多在1厘米以内),万一被咬,不致伤及皮肉,即使咬伤,毒液也会被衣服渗去一部分而减轻毒害。第一次去岛上,由于毒蛇冬眠初醒,活动力不大,没有使用头部的防护设备,第二次则用竹制护具笼罩头颈部。工作时,分动物及植物地质两组进行,均随身带有急救用具及药品,并有医生同行。 蛇岛长约1360米,最宽处约730米,面积约互平方公里。主要由石英岩构成,但介有云母片岩。在岛的四周,除处于高潮线和干潮线之间的岩礁外,多半是10~100米左右的悬岩,有的地方非常峻峭,无法攀登。就整个岛来看,可以说是一座峰峦起伏的小山,由4个断层形成4条山沟,主峰在岛的西南角,海拔215.5米。岛上有泉水,但没有溪流。 第一次去岛上,正是严冬初过,乍暖还寒的时候,气温最高仅11.4℃,最低只有3.6℃,多数植物才刚刚发芽,对于地质、地形和土壤的考察非常有利,对于了解全岛概貌也很方便。 岛上植物多为杂草及灌木,偶尔亦看到藤本。木本种类不多,栾树是其中最占优势的一种。它虽是乔木,但丛生成灌木状,高度一般为2米左右,最高的也不过3米多,树冠的直径也只有2米上下,这和该岛经常有大风是密切相关的。栾树在岛上分布很广,从高潮线不远的地方起,一直到山顶都有,但并不成为连续的植被,因此,估计只占全岛面积的1/6到1/5。其他木本植物主要的有小叶朴、刺枣、蒙古桑、胡枝子及溲疏等。在草本植物里面,为数最多的是芦苇,密密分布在高度为80米以下的山坡上,山沟中尤其多,100米以上则逐渐减少,这可能是由于地势越高,土壤水分越少,越不适宜于它们生长的缘故。其次是藜、荻、芒及羊蹄大黄。据北川的调查,岛上的植物共有44科,134种。 岛上的动物,除蛇以外,过去已经知道的只有部分昆虫和鸟类。据金丸久=的调查,昆虫共有24种,分6目17科,其中直翅目占7种。我们这次在岛上,因气温较低,昆虫出现不多,只看到蜂、蝇、瓢虫等少数种类。但在栾树的枝条上,到处都有螳螂的卵块(螵蛸),这些卵块带回来之后,平均每个孵出小螳螂82只(10个卵块平均),可见岛上螳螂是很多的。岛上的鸟类以往未作系统调查,由蛇胃中剖出来的鸟类残骸来看,共有4科8种:属于雀科和鹡鸰科的各3种,属于莺科和鵣科的各1种。这些全是小形的候鸟,它们多在西伯利亚、朝鲜及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而到冬季则飞到我国南部过冬。我们这次采集的鸟类标本只有雀鹰和戴胜两种,看到的有小鸣禽3~4种。此外,还捡到鸟的胸骨两具,大概是鴙鸠的胸骨。 关于岛上的哺乳类,过去从未发现过,但我们找到一个血迹未干的东北褐家鼠的头及胃。根据头骨的大小,推算出其体长应在220~240毫米之间,比我们两年来在旅大地区捕获的1万多只褐家鼠中最大的一只(体长215毫米)还大些。另外,还捡到一块兽类的肩胛骨(长153毫米),形状和羊的肩胛骨相似,限于资料,尚未确定。 岛上蜗牛壳很多,经鉴定是薄皮蜗牛的壳,壳很大,高达33毫米。 蛇岛的海滨动物,据我们初步调查,种类很少,除生活在岩礁隙缝的肉球近方蟹、绒毛近方蟹和几种寄居蟹外,多为附着力较强的种类,其中有橙矶海绵、海葵(两种)、毛石鳖、布氏蚶、厚壳贻贝、毛贻贝、栉孔扇贝、大连湾海蛎、笠贝(3种)、白纹藤壶、海燕、马粪海胆、大连紫海胆和复海鞘(两种)等。就它们的生态上来说,这和该岛周围风浪大、海流急的环境条件有关。以上这些动物都是旅大海滨常见的种类。 蛇岛的蛇全是属于响尾蛇科的蝮蛇,成体的体长多为70厘米左右,背面灰色,具有褐色波形横斑,与岛上岩石及栾树树皮的色泽很一致,因此很不容易发现它。这种蛇喜欢生活在潮湿多革的地方,行动比较慢,不去碰它,通常不会主动袭击人。耐寒力也比一般毒蛇强,在我国南部,在这样低的气温下,毒蛇还在冬眠,而岛上的蝮蛇却已开始活动,仅仅半天,我们看到的就有20多条。用蛇夹夹住它的颈部时,它的身体已能作有力的挣扎和缠绕,有的伸出舌头或作咬啮状。它在地面静止时,常盘成圆盘状或左右扭曲成波形,头部微微抬起,向着天空,这种便于袭击其他动物的姿态,可能和它捕食小鸟的食性有关。过去只知道蝮蛇吃鼠、麻晰、石龙子、蜚蠊和蛙,但蛇岛的蝮蛇主要是吃小鸟,而且所吃的大部分是候鸟,这在前面已经说明。 蛇岛的蝮蛇受到惊扰或袭击小鸟时,尾部会迅速地左右摆动,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而浙江产的蝮蛇没有这种现象,这是值得注意的习性。 岛上蝮蛇的生活,除了和候鸟有密切关系外,和鹰也有关系,它们之间的生存斗争是剧烈的。我们经常看到鹰贴近山坡低飞盘旋,在搜索食物,可能蛇和鼠都是被搜索的对象。曾经有人看到一只鹰袭击蝮蛇,反而被蛇咬伤,结果在空中盘旋了几圈就掉在岛上死去了。我们曾经在半天当中,捡到了8具鹰的尸体,也许大部分都是这样致死的。我们找到的鼠头及胃,推测起来,也应该是鹰啄食后的残余,因为岛上除了鹰再没有能吃鼠的动物。至于大的褐家鼠是否能吃小的蝮蛇,还不知道,但蝮蛇能咬死大的褐家鼠和吞食小的褐家鼠,那是很可能的。我们在饲养中,发现大部分蝮蛇都能吞食小白鼠,而对被它咬死的豚鼠,却没有去吞食的表现。 第二次上蛇岛,是和旅大麻风疗养所的捕蛇队一起去的。岛上的景况和第一次大不相同,正是植物生长茂盛和蝮蛇活动频繁的季节,气温最高达29.8℃,最低也有11.0℃。为了更好地防备毒蛇咬伤,除要求全队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前次规定的注意事项①外,还强调了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用手去攀援树枝或岩石,因为这些地方正是蝮蛇隐藏的场所。同时也增加了急救和医疗的设备。并且,每人备一竹竿,以解决上山下山的困难。此外,为了便于工作,夜间就宿在海滩上,离帐篷周围约2米处酒以“六六六”粉,并轮流值夜巡视,以防意外。 ①伍律,1957,怎样防治毒蛇咬伤,劳动保护通讯,123,15。 岛上的植物是相当繁盛的,除了悬崖和礁石外,几乎都生长着杂草和灌木,山沟里的芦苇和获特别密集,高的有3米以上的,人从中间穿过,不仅随时有被蝮蛇咬伤的危险,行动也很困难,而且容易迷失方向。 岛上蝮蛇很多,据长谷川①的估计,约有50万条,小林②也认为至少有10万多条,这两种估计似乎是高了些,但蝮蛇多得惊人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捕蛇队曾经在一块长约100米、宽约15米的狭长地带内,捕到了400多条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这么多蛇。我们看到的蝮蛇,大多数盘绕在枯枝上或叶子很少的枝条上,向阳的枝条上尤其多。一棵染树上最多的有21条,3~5条是很常见的。其次栖息在樱树上的也不少。奇怪的是在垂直的芦苇或羊蹄大黄的枯茎上,也常常有蝮蛇在上面,它的后部绕住枝条,躯体左右弯曲成波形,头部仰起向着天空,静止不动好像在等待着憩落在枝条上的小鸟。当小鸟停落在它附近时,它的身体前部立刻向后缩回,再迅速地向目的物袭击,被咬到的小鸟,立即不能动弹,失去了挣扎的能力。由此可知,毒液的毒性是很猛烈的。从吞食开始,大约过了10分钟,小鸟就被完全吞入。此外,我们还看到两条蝮蛇抢食一只小鸟的紧张场面,也看到了蝮蛇在树上交尾的情况。除小鸟外,在岛上还没有发现蝮蛇吃其他的动物,这从它们排泄出来的粪便,也可以知道。体形较大的鸟如雉鸡等,虽被咬死,亦不能吞入,头一天,我们就捡到了4只这样的死鸟,伤痕很清楚。并且证实了上次捡到的胸骨确是雉鸠的胸骨。 ①Hasesawa,H.(长谷川秀治),1932,地球上ニハ未タ毒蛇ノミニョツテ住マしテヰル岛カル,Amoeba,4(1),30~38. ②Kobajashi,T.(小林胜),1933,十万ニ余ル毒蛇ノ蟠居スル蟒岛。”奇观,科学知识,13(8),755~757. 蝮蛇在岛上栖息的场所与风向有关,刚刮过西北风,再来东南风,蛇多在树上,这可能是由于从西北顺风向南迁移的候鸟在这儿被东南风(6~7级)挡住了,因而把蛇吸引到树上去的缘故。在这时候小鸟很多,到处可以听到它们的叫声,但我们采集到的只有10多种,包括猎获的和捡到的死鸟。不刮西北风,只刮东南风时,树上的蝮蛇就很少,可能是钻到芦苇深处或岩石隙缝里去了。据麻风疗养所金巩所长谈,5月间的情况恰恰和这相反,那时候,先刮东南风,再来西北风,小鸟就多,那树上的蛇也就多了。 头一天晚上,我们在岛的西南面山脚下,离开高潮线约10米的地方,沿山边放了15个鼠夹,捕到了3只大的东北褐家鼠(体长188~215毫米),鼠夹被打翻了两个。第三、第四两夜又捕到了2只。这就证实了上次发现的鼠头并不是鹰从别处衔来的,而是岛上的土著。不仅如此,在岛上其他3处地方(海拔25~150米)还找到了成堆的鼠粪。这些事实表明在岛上东北褐家鼠的数量是相当多的,活动的范围也并非局限于山脚一带。另外,我们还发现东北褐家鼠喜吃紫海胆和马粪海胆,因为在10多个鼠洞里面,都堆积着大量的海胆壳。以往,只知道褐家鼠能跳人河水中攫取鱼类①,但它到海里去把海胆搬回洞里来食用,却是前所未闻的事。 ①Cottam,C,1948,Aquatic habits of the Norway Rat,Jour.Mammal,29,299 岛上昆虫的种类,远比金丸久所调查的为多,我们顺便采集到的就有30多种,包括甲虫(7种)、蝗(6种)、蛾(5种)、蜂(3种)、蝇(7种)、螳螂(2种)、晴蜒(1种)、晴蜓(1种)、螽斯(1种)、蚜狮(1种)、蚁(2种)和蚜虫(1种)等。另外,还看到粉蝶、天蛾和其他昆虫。 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采到蜈蚣4种、蜘蛛8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种能捕食柳写的蜘蛛,我们获得三套完整的标本,代表着捕食的三个阶段:一是柳莺刚被蛛丝粘住,正在挣扎;二是鸟体已被蜘蛛吃去一部分;三是鸟肉已被蜘蛛食尽,只剩羽和骨骼。这种蜘蛛全身黑色,背上有一巾字形花纹,体形远较捕鸟蛛为小,只有拇指第一节那样大。限于资料,尚未作最后鉴定。 这次在蛇岛共捕获了1700多条蝮蛇,其中饱食的或怀有胚胎的,立刻用乙醚麻醉,杀死,保存于10%的蚁醛溶液中,作为检查食性及胚胎的材料,余下的则带回饲养,供治疗麻风、生态观察及毒性试验之用。植物标本的采集限于人力及时间,没有全面采集,只采到几十种,尚在整理中。据说岛上还有蝙蝠和蟾蜍,可惜没有采到。 从地质构造和动植物的分布来看,蛇岛显然是属于大陆岛类型的岛屿。它原来是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的变动,与大陆相连部分的陆地下沉,被海水淹没,因而隔离成为孤岛。至于这种隔离发生在什么时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大概不会早于第三纪,因为有毒蛇是在第三纪才开始出现的。我们是从以下几点证据肯定蛇岛是大陆岛的: 1.蛇岛的地层属于元古代震旦纪钓鱼台统,主要是石英岩,这和旅大陆地的地层是一致的。并且它和旅大陆地一样,仍然在不断地上升,但上升是很慢的,因为我们在岛上从15米到100米高的地方,都发现了海蚀洞,大的直径有70厘米,表明这些地方以前是在高潮线以下的。地层上的一致,证明它原是大陆的一部分。 2.蛇岛和旅大陆地最近的距离只有7埋,中间海水最深的地方也只有47米,这也是大陆岛的一个特征。 3.到现在为止,岛上已经知道的动植物,基本上与辽东半岛的是相同的。就蝮蛇来说,不仅在千山发现过,在大连也发现过,所不同的只是数量上的差别而已。蛇岛蝮蛇之所以多,是由于它比旅大陆地有较好的生活条件。岛上石缝多,杂草和树木繁盛,地潮湿而土又松,这给蝮蛇提供了很合适的栖息环境。另一方面,岛上小鸟多,食料丰富而害敌很少,加以人迹罕到,很少受到人为的影响,这样就使得这个小岛成为蝮蛇的乐园。 总的来说,我们的两次调查还是很初步的。关于蝮蛇和鼠、鹰和其他动物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蝮蛇的食性、夜间活动、繁殖规律、冬眠状况等等,都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岛上的昆虫、蜘蛛和其他的无脊椎动物,亦值得研究。我们希望这些问题在今后的调查中,都能逐步地得到解决。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