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四、上下一心,同舟共济


  卓越的商人,优秀的企业家,应善用人才,协调关系,时刻不忘:
  人,是企业的决定因素。“上下同欲”,方有企业的发展。

  1.具有一双慧眼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没有智勇双全的人物的辅助,不能有效利用身边的人才,则在残酷的竟争中,就可能被动挨打甚至处于倒闭的境地。而一旦你拥有了这种“秘密武器”,在商场的竞争中,得胜的就可能是你。
  克莱斯勒作为美国汽车工业的三大公司之一,长期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到了7O年代初,由于公司领导经营决策的失误,竟连年亏损。到1979年,克莱斯勒公司的亏损至11亿美元,各种债务高达48亿美元。倒闭,似乎是公司必然的结果了。然而,李雅柯卡的出现,挽救了公司的命运。受命于危难之时的他,认真地调查和分析了公司的现状,大刀阔斧地对公司进行了改革,整顿高层领导、压缩规模和削减人员等几项措施的实施,使公司去掉了沉重的负担。紧接着,他又采取了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使公司不仅没有倒闭,而且盈利速增,很快就又迅猛地发展起来了。由此可见,人才对企业兴衰所起的重大作用。
  商场如战场,要想在商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有出谋划策、骁勇善战的良才。那么,作为企业的主管人员怎样才能发现人才、聚拢人才井有效地利用人才呢?
  首先,企业的主管人员要具有一双慧眼,善于识才。面对企业的员工,主管人员要从中发现良才。长期的考察是对员工的品质、性格及对工作态度的一个鉴定。而短期的面谈则是发现良才的最佳途径。
  并不是所有的人才都能成为企业的精英。企业不同,所需的人才也不同。主管人员在发现人才以后,就应把这些人才细细的归类,认清到底是哪种人才更适合本企业,能在要企业中充分发挥其才干。航天工业部风华机器厂厂长吴民展,就是一个善于利用“专家”人才的高手。王兴宝是车工出身的总机械师,已办了退休手续,准备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后回江苏老家找一家乡镇企业当顾问,月薪不少于几百元。吴厂长三番五次上门拜访,请他“出山”。在吴厂长的诚请下,王兴宝答应留下。他回厂后,主动承担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厂里原决定从国外引进侧板成型机,王兴宝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技术,认定可以自己造。他带着大伙,夜以继日地干了起来,果然获得成功。仅此一项,就为工厂节约外汇73万美元。
  有一段时间,风华厂人才外流较多。有一位60年代的大学生跑到了湖南一家工厂。吴厂长便一次次上门拜访,与他诚恳交心,使他又回到了风华厂。吴厂长信任他的才干,交给他总工程师的重担,他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对工厂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风华厂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专家”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一个‘专家”人才在企业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提高,而且是资金的大量节约。他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技术制造出企业生产中所需的机器或者配件。这样,就可大大地节约资金。而节约下来的资金,企业又可用于其他的投资,扩大企业的实力。
  用人就应当与吴厂长一样,善用‘专家”人才。
  用人不求尽善尽美,这一用人之道,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善用人者的共识。
  商场如战场。在用人之道上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用能人不用“完人”,也是众多企业家在商业领域中冲杀拼打,浴血奋战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
  最后,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企业主管者都必须牢记的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一个企业能否有效地利用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一旦良才被发现,被挑选出来,主管者就应大胆任用,放手让良才发挥其才干,做到“人尽其才”。
  有位化学工程技术员最初在上海某厂工作。他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技术,工作认真。但是该厂某些技术领导认为他年纪轻,资历浅,对他不信任,也不让他参加重大的工程项目,甚至连他的工作长期也未固定。后来,这位技术员调到安徽某化工厂,该厂领导认为他来自上海一个技术先进、产品在全国领先的工厂,一定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可取,就大胆地让他主持有关化工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领导的充分信任和尊重,使这位技术员受到极大的感动,焕发出巨大的工作热情。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在他的直接领导和有效管理下,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不久,又获得全国质量评比第一名。此后,他又试制成功了好几种产品,使该厂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可以说,正是安徽化工厂的领导“用人不疑”,才使这位技术员“人尽其才”,最终,为厂里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两个工厂的领导人,因对人才态度的不同,结果一个失去了人才,一个吸引了人才。鲜明的对比无疑旨在告诉企业的主管者,对人才,一定要用而不疑,使有才能的人才尽其用。在用人的过程中,要用“记人之功,谅人之过,容人之短,用人之长”的胆略与美德。只有这样,才能感动人才,留住人才,才为己用。
  但是,仕许多的企业中,主管人员不能做到“用人不疑,而且,常用“疑人”,结果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北京某一公司欲寻求一位海外的代理商,使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面对众多的才德具备的人才,他们弃之不用,反而受熟人的委托,找了一个既不知其才,又不知其德的人作为其代理商。结果,这位代理商不仅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调查市场的消费情况和消费者的目标,连最基本的产品广告也未打出。这样,该公司的产品没有销路,大量积压,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该公司用人的态度是值得每一位企业主管借鉴的。用人,一定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才可重用。对于因关系而进入企业的这些“疑人”应进行长期的考察,一旦不合格,就应不用,或者把他逐出公司。否则,到时只会给公司带来损失。
  商场竞争残酷,商海中的搏战虽无刀光剑影,但是其激烈程度决不亚于战场。要想在商业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并发展壮大,走精兵良将之路是各企业必然的选择。“干军易得,一将难求”,亲历商海的众多的主管人员都有此感。如何慧眼识才,如何有效地使用人才,这是每一位企业主管应当重视的。对于将才的选取,要用“专家”人才,要用能人,忌用完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当今商海中择人用人的经验之谈。
  企业主管与人才,正如“伯乐”与“千里马”。只有真正的伯乐,才会发现千里马,也只有是名副其实的千里马,才会在群马中突现出来,被伯乐发现。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工商界有一句话:“人才即经营”。经营中财力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人。只要有了人才,自然会有财路。因此,培养和运用人才,发挥每一个员工的最大潜力,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中小企业,规模有限,要想追上大企业,人力就不能以加法计算,而以乘法计算,就是说,5个人要能发挥25个人的力量。所以,在企业中,必须重视每个人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一专多能,每个人的每种特长都应得以运用。
  上司对待下属不要求全责备,而要用其所长。
  每个人都是有其长处的,大司要为下属发挥这些特长创造条件。有的上司不仅在薪金、工作满足感、前途推举等方面对下属照顾,还给下属一个得体的头衔。比如一名处理来往信件、传送文件的差役,美其名曰“写字楼助理”,会让他有种荣耀的感觉,工作更会卖力,亦会更认真负责。
  要发现下属的特长,还必须给予他一定的自由度,如果总是吩咐得十分具体,下届只能成为上司的傀儡,而无法显示出他自己处理事务的办法与能力。
  举例说,某一件业务,上司只须交代某日之前与对方联系好即可,至于他如何调度工作,是通过电话先联络,还是自己亲自登门,完全由下属自行安排。这样可以让他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脑筋,积累经验。
  作为一个企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
  一般说来,循规蹈矩的中层管理人员比较受欢迎。因为,这些人员都是公司的老臣,熟悉公司的情况,了解上司的习惯与脾气,思路往往与上级合拍一致,上司对于此类下属指挥起来得心应手,这些人一般不犯大错误,他们的工作作风严谨而审慎。
  然而,在具有挑战性的现今时代,更需要一批挑战性的人才。这些人才所具备的特点是:不安于现状,总在寻求新的开拓与进取,对现成的制度与做法会产生怀疑。用著名的IBM的瓦特生二世的话说,这些人是“恒保野性,具有挑战意愿的野鸭”,这些人才是企业不可多得的创业人才。
  道理很简单,野鸭是可以驯服的,而没有野性的鸭子,将无法再飞往远方。作为企业的领导,对手下有创造性的人才,只要驾驭得当,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新特长,就能使企业永远充满进取的活力,具有挑战性。
  如果自己的手下都是些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应声虫,要么工作总是平淡如水,毫无成绩,要么全靠上司布置,当领导的会被累个半死。
  作为一个军队的统领,是不需亲自冲锋陷阵的,统帅的才能在于调兵遣将,指挥若定。一个企业的首脑,也必须具备决策和任用人才的才能。
  一个企业即如一个王国,只是规模大小而已。企业的君主不可能将任何事务都一揽己身,亦不可能通晓企业内有关的各种专业,但必须是使用人才、任人唯贤的高手。
  有了得力的公关部经理,就可在开展广泛的社会交往、广告宣传上不输入后,而无须亲自参加各类应酬;有了销售部能干的一班人,亦会建立庞大的销售网络,占领应得的市场份额,而不用自己满世界跑,去做推销工作;物色到一个可靠的财务主管,亦可为你省去许多冗务,不必每日每时担心人不付出或资金周转不灵。
  管理者对于自己部下的培养,也是个值得重视的大问题。因为无论自己是否晋升或退位,总是需要有人接替的,培养接班人决非一朝一夕之事。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说人才的栽培,需假以时日,更需花费精及培养接班人,要有耐心和长远的眼光,更要遵循“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道理。
  现在许多年轻人,急于示诚,又不愿多辛苦,反正是东家不打打西家,跳槽视为常事,这样的人,即使头脑灵活,有一定能力,也非候选对象。另一种人,诚实忠心,但反应稍慢,进入角色需要一定时间,但一旦熟悉了业务,一样会有条不紊,准确完成任务。干行政管理应该取这一种人作为栽培对象。
  因为严格地讲,行政管理人员并不一定需要第一流的科技头脑与敏捷的反应,管理最大的特点是条理化、制度化,是平衡、协调能力,是对企业概况、下属人员的熟悉与调控,更主要的是敬业乐业精神,而这一切,都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才能获得。

  2.成败在人和

  经商就如打仗。商战的目的就在于占有和控制市场,使自己的企业在商战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商战激烈,更需要上下团结齐心,同舟共济,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善于经营的人,都很注重企业的共同利益,使全体员工形成共识。
  韩国有一家生产卫生纸、卫生棉和婴儿尿布的工厂。1983年该厂实行了一种特独的“一日厂长”管理制度,让职工轮流当一天厂长管理厂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职工从实践中更充分地理解厂长工一作,从而增强执行厂长决定的自觉性。
  实行这项制度后,职工的向心力大为增强,积极性大大提高。厂里的安排和要求,全体员工都能积极的支持和响应。厂里的措施也能更顺利地实施。实行“一日厂长”制的第一年,就节省了生产费用200万美元,厂方又把这些钱作为奖金分发给全厂员工,提高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该厂因为企业管理成效卓越,做到了企业上下团结在一起,同心协力,被韩国劳动部定为“杰出劳资关系的示范工厂”。
  企业的团结是人的团结,是人心的相向。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企业中的人分为两部分,主管人员和员工。在企业中也就存在三种关系:主管人员之间的关系、员工之间的关系以及主管人员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所以,谈及企业内部的团结,达到企业内部的团结,也就是这三种人员的紧密团结。
  首先,主管人员之间要“和”。企业的主管人员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和中坚,必须首先做到团结,在企业全体员工面前做出表率。企业主管的形象,都会被员工注视到。他们的一言一行,可以说是深刻地影响到员工的言行。主管人员之间毫无嫌隙,齐心协力,为整个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形成团结的气氛,这势必在整个企业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企业员工们看到企业主管人员都具有这样一种良好的风气,他们就会以主管人员为榜样,在整个企业中竖立起团结的形象。纵然有些员工想要在其中挑起事非,也必定会在团结的集体面前无计可施。可以说,主管人员的“和”在企业的员工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曾有“汽车王国”之称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80多年漫长的历程中,几起几落,历经沧桑,可以说这正与主管者的和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
  享利·福特在两次创办汽车公司均以失败告终后,1903年,他与几个同行合伙聘请了一位专家——詹姆斯·库兹恩斯担任总经理,第三次办起了福特汽车公司。
  库兹恩斯上任后,采取了重大措施,如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生产线,使生产提高了几百倍。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福特公司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
  然而,老亨利·福特被繁荣冲昏了头脑,辞退了库兹恩斯,独揽公司的一切,排挤了合作伙伴,公司的一切由他说了算。由于他的一意孤行,使许多有才干的人纷纷离去。结果其汽车大王的垄断地位逐渐被通用汽车公司所代替。
  福特三世刚上任几年,对公司进行了改革,使公司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好景不长,他又重犯其祖父的错误,先后辞去了蒲里奇、康德林·米勒·莱柯卡等总裁。就这样,他掌管公司30多年,却无法挽回公司昔日的雄风与荣耀。
  当前,社会现象瞬息万变,企业系统日益复杂,企业领导者面临的问题层出不穷,若不追求企业主管者的团结,便没有企业内部的团结,更谈不上企业的发展了。通过对福特公司上层领导和与分而造成不同后果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上层人物的和与否对整个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其次,员工之间要“和”。员工,是企业中的一个群体。在群体活动效率中,既可能产生“正向作用”,也可能导致“负面作用”。若员工之间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则这个群体的智慧与功能就会增强。倘若员工都为了自己的需耍而争抢,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不顾他人,群体就会变的混乱复杂,小的集团处处可见,这样,群体的智慧和功能就会减弱。在当前经济活动空前复杂,生产发展瞬息万变,企业竞争激烈的时代,要想获得胜利,首先就必须使企业内部团结一致,加强企业凝聚力,发挥群体的智慧与功能。
  美国一位投身旅馆业的人,他被说服涉人一项旅馆业的投资,但他对旅馆业的经营一窍不通。
  他不知如何经营。最后,他想到了员工。这个旅馆有500名员工。为了挽救旅馆,他安排每个部门主管收集意见并与之面谈。一连几天的面谈,他面前的建议书堆积如山,都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他将这些建议付诸行动。结果,奇迹出现,旅馆逐渐由亏损变为盈余。当他的伙伴出院时,旅馆已有一个运营健全的机构了。
  这就是全体员工同舟共济,发挥智慧的结果。虽然老板不是一个旅馆业的内行,但他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作用,使这些员工在旅馆面临关闭的危机时,团结一致,人尽其力,使旅馆出现了由亏损变盈余的奇迹。
  这也是管理者能够在企业中发现员工的智慧,把员工团结起来为企业的并同目标而奋斗的结果。
  企业经营的成败.其决未因素在于人。而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人其作用可想可知。只有员之间存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从大处着眼,顾全大局,为实现企业的并同目标而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企业才有稳定的发展基础和良好的内部环境。在巨大的挑战下,企业也会更有信心和实力迎接挑战。
  最后,企业主管与员工之间要“和”。企业主管位居上层,员工位处基层,一个进行管理,一个负责执行,形成上下两级。乍一看,两者似乎是明显的两个阶层,一个管,一个被管。员工似乎就应无条件地服从上级的管理,而根本谈不上与上级之间的“和”。然而,事实证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只有真正的心意相向,团结一致,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当然,只有不是绝对的服从,才能维持企业的秩序,以此来发展企业,实现企业的目标。
  183年,在从亚特兰大到达拉斯的飞机上,汤姆遇见了三角洲航空公司新近退休的董事长华贝。三角洲航空公司的22000名员工,在1981到1983年公司不景气时曾自动捐款3000万美元,购置一架新飞机送给公司。
  汤姆不可置信地问:“为什么员工送给你一架飞机?”这个在航空界服务超过40年而从不疲倦的人,含着泪讲述了整个过程。随后,他又介绍了一个最近方从三角洲退休的正机师给汤姆。这位正机师在退休时为了感谢公司当局以往所提供给他的各种事业机会,特别在亚特兰大的日报与晚报上登了整版的感谢信。
  正因为三角洲航空公司的管理当局与员工之间保待良好的人际关系,爱护员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与环境,才有员工在公司不景气时自动捐款为公司买飞机的壮举。
  这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协和效应”的有力证明。正是这些卓越的管理者,把他们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调整到一个和谐的、良好的角度上,才有管理者与员工共渡难关,共创佳绩的行为。

  3.和员工站在一起

  松下认为,经营者应该有“和员工站在一起”的信念,一旦情况紧急,应该有勇气说“我自己尽量出资,也请大家出钱,共同分享利润。”有否这种信念,是成败的关键。
  向员工借钱,那是相当无可奈何的事情了,非到万不得已,不必用出这法子来,但“和员工站在一起”的信念却是不能没有的。既然存有这种信念,急难之时以员工为靠山,请他们帮忙就是极其顺理成章的了。
  1932年5月5日,松下电器举办了他们的第一次创业纪念日。就在这次纪念集会上,松下对168名员工讲述了松下电器的使命。因此后来就把这称作“知命”(知道、了解自己的使命)。这次集会和松下的讲话,对以后松下电器的发展,尤其是精神指导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也就是这次集会,使松下依靠员工的理念豁然贯通,明确起来。后来,松下在其《工作.生活.梦》中写道:
  “如此一来,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从前若对员工有什么要求,都会因为‘又要麻烦他们’而有所顾忌。可是基于这个使命,就能毫不客气地要求大家合作,指导的精神全然改观!”
  在松下的经营管理中,不轻易解雇员工,不因企业经营的困境裁员,虽说企业的负担暂时加重,松下认为却能由此培养出热爱企业、和企业一体的员工,这种收获是些小损失所不能比拟的。
  在企业经营领域,这样的做法一般被认为是自然和理所当然的,企业员工剩余裁员,经营困难即裁员。并且,“减量经营”,即裁减多余人员,维持适当规模,被认为是正确的经营之道。而松下却不轻易解雇员工。
  在松下公司的历史上,有过一次大裁员,这次裁员把150O0名员工裁减到3500人。这次裁员确确实实做了,但在公司却是出于无奈。1950年,战败的日本政府指斥松下为财阀,限制其发展,无法发展的公司只好做出裁员的决定。后来,松下谈起此事,感慨无限,他说这是自己最悲恸的事情。在松下公司此前的历史上还没有一个人是因为公司事业不振而被解雇的。即使在战败初期的那些年,松下也没有因为经营的不景气而解雇过人。
  1950年的大裁员之前,松下公司也曾面临过一次即将大裁员的局面c那是19四年,美国的经济恐慌波及世界各地,日本也不例外。一时间,裁员、减薪、缩小经营规模,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当时的松下公司,刚刚在大阪福冈区设立了工厂不久,有了些规模气象。但在不景气的世界形势下,产品不断地制造出来了,却无法卖出去,仓库积压成堆。针对这种情况,干部们拟定额了“生产减半,员工减半”的企划案,报请松下批示。当时的松下身体欠佳,却要病榻上毅然做出了决定,一个员工电不解雇。
  松下的决策,虽然加重了公司的负担,却换来了员工的感动。虽说生产减半,员工们只上半天班;却没有一个员工休息。大家全力以赴推销库存产品,不到两个月就把仓库里堆积如山的产品销售得一千二净,工厂也恢复了全天的运转,企业的难关度过了。经营者虽然不必是一个持轮回报应观念的人,但好的意愿和效果,总会导致一些好的做法。松下尊重人类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这里还要说“减量经营”的经营之道。初看起来,这和松下的不解雇政策是格格不人的,而实际上却可相辅相成。减量,不一定要等。到冗员随处可见的时候。在雇用人员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如果雇用时就处理好了,当然也就不存在问题。而松下的不解雇,从正常的经营状况和末来的发展来看,也是无员可解的。世人难得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识见,不赞成员工少的时候,就把他们捧上天,员工剩余的时候,就把他们扫地出门。松下认为,不加以严格训练,骄纵要不得,随意解雇要不得,“因一时的挫折就把员工解雇,这在经营的信念上无疑是自己砸自己的饭碗”。如此,员工和世人对经营者和企业的信任心、经营能力都会产生疑问,甚至造成恐慌。在这种问题上栽了跟斗,要扭转形象,就颇为不易了。松下感到,员工时刻都盯着老板,不仅平时,紧要关头更是如此。面临不景气、危机,老板能够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员工们会表现得更为积极、勇敢。经营者应成为部属和员工的主心骨。
  虽说劳资关系可能是永恒的矛盾,但双方并非永远敌对。这种矛盾又一致的关系。使员工每时每刻都盯着老板。
  当然,员工不是永远用一种眼神盯着老板的。有时,他们可能是用怀疑、敌对的眼神盯着老板、这时候的双方,有着边界清晰的阵营,不可超越。有时,员工是用观察、挑剔的眼光盯着老板的,他们要以自己的观察来评判老板的品质、才能等等。有时,员工是用关切信赖的眼光盯着老板的,这往往是关系到企业命运的紧要关头。也许,员工在紧要关头射向老板的眼光最为殷切。此时,老板无形中被推到了舞台上的聚光灯下,他的一举一动、一步颦一笑都受到热情的关注。此时的老板,最是老板,他的一句话,可能鼓起大家的士气,扭转颓局,也可以使局面变得不可收拾。
  这时,优秀的经营者首先应该一肩承担全部责任,即不怨天,也不忧人,有客观原因也不去找;同时要有登高振臂而呼的气慨和必胜信念。虽然这些只不过是精神的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可以鼓舞起全体员工的精神力量,进而化为物质力量,冲破不景气,创造新天地。
  松下就是这样的老板。当20年代末的不景气影响到松下电器时,在周围纷纷裁员减薪浪潮中,松下既不裁员也不减薪,却毅然减产,这种负责的态度和宏伟的气概感染了员工,形成一支促销大军,不久就实现了销空库存、全员生产的局面。松下说,经营者应该像战场上的指挥官一样,临危不惧,信念坚定。”经营者必须有‘我一定要克服这个困难,而且一定能克服,的信念,否则很难克服困难。”
  “具体来说,即便是因为不景气而无事可做,经营者也必须设法避免员工士气低落。此时一定要说‘如果没有工作,明天就停工一天,大家利用这一天来锻炼身体’,或者说‘即使停工也不能荒废手艺,大家还是认真练习一下’,用这些积极的话来鼓舞员工的土气,让大家满怀希望。如果在这种时候,经营者茫然不知所措或惊慌失措,而跟员工说‘糟了’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那可真就糟了。”
  松下幸之助自己是一个自主的、坦诚直率的人,因此他也希望自己的员工同样有自主性,同样坦诚、直率,从而在公司形成一种自由豁达的风气。在松下的倡寻下,松下公司形成了自主自由的传统。
  松下电器的传统是句括许多方面的,首先是不唯命是从。当然,这是相对的,因为松下公司对自己员工必须遵守公司经营理念的要求,近乎苛刻。在这一点上,松下先生是丝毫也不让步的。但在此基础上,每一个员工都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判断力作出反应,而不是采取消极的、但求无过的态度。松下说:“员工不应该因为上级命令了,或希望大家如何做,就盲目附和,唯命是从。”他认为,下属或员工完全这佯做了,就会使公司的经营失去弹性。
  其次,松下允许员工当面发表不平和不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有一位候补员工就向松下发表过不满。那时的松下电器员工分一、二、三等和候补四级。这位候补员工迟迟未获升迁,就直截了当地对松下说:“我已经在公司服务很久,自认为对公司有了足够的贡献,早己具备了做三等员工的资格。可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接到升级令。是不是我的努力还不够?如果真是如此,我倒愿意多接受一些指导。但其实,恐怕是公司忘了我的升级了吧?”松下对此很重视,责成人事部门查处,原来还真是漏办了升级手续。接着,除了立即发布升级令外,松下明确表示,他很赞赏这种坦白的请求。松下鼓励大家把不满表达出来,而不是闷在心里,那样只能增加自己的内心痛苦,对公司也是不会有多少好处的。
  再次,松下要求部属和员工如实坦白地报告外界对于公司的不满。尽管这些事情听起来是会让经营者伤心的,但松下还是如此要求。据传,有一次一个员工被批发商狠狠骂了一顿,说松下的电器质量不过关,“不如去开烤白薯店,别再制造电器了”。员工如实地向松下报告了。接着,松下就亲自拜访了这位批发商,表示歉意。批发商因为一时的怒气而发了一通牢骚,不想引得社长亲自拜访,很不好意思。自此以后,松下公司与这家批发商的关系密切多了。
  最后,松下不限制员工越级意见或建议。他认为那种逐级申诉的成规是不必遵行的,即使普通员工,也可以向他高高在上的社长反映问题,表述主张。由此,他提醒那些居于领导地位的干部,要有这种心理准备,并显示欢迎的姿态和支持的行动。
  无论何种自由举措,全都是为了公司的发展,说到底也是为了员工和社会的福祉。松下说,公司既然是大家的经营体,就应该由大家来维护。只有毫不保留地建议,才能获得人和,而提案,充分的、来自不同方面的提案.正是事业成功的途径。
  无论是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和”,员工之间的“和”,还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和”,对于企业来说,都很重要。无论哪一环出现波动,失去团结,都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动转。作为企业的主管,是必须认识到这一点的,并要努力实现这一目标,使企业坚如磐石,坚不可推,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第一,要开诚布公。这是企业中每个人都应做到的。
  主管人员之间,员工之间,企业主管与员工三间,都要开诚布公。作为企业中的一员,大家都具有共同的责任和目标,实现企业的利益。人与人之间只有以诚相待,相互帮助,才会和谐相处。倘若每个人都怀有私心,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相互使诈,则企业内部就如一盘散沙,根本没有聚合力,也就谈不上企业的战斗力了。
  戴那公司曾被自己公司的总裁说为“拥有有史以来“财星”五百大企业中最差劲的生产线”。这主要是因为部门之间不能真诚的合作,一步不到位,步步不到位。结果,公司的目标难以达到。然而,在7O年代,其投资报酬率在“财星”五百大企业中竟跃居第二,在经济萧条时期,也能发展并迅速恢复元气。这得益于戴那公司的生产原则,“把你想说的告诉主管”和“信任”。
  “把你想说的告诉主管”。只有真正执行工作的员工才最清楚工作的状况,但若他不能把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说出来,主管不会知道,一切也是枉然。在戴那,员工愿意对老板说,而老板也愿意听。这努力的结果就是戴那公司的生产力,在过去七年中已增长了一倍。1982年夏天,在经济最萧条的时候,戴那公司被迫遣散了1  人。每星期,公司都送一份通讯录到各员工家里,包括那些被遣散的员工在内。通讯录中指出了被遣散的是哪个部门的员工,他们的展望如何。这种做法使公司感到骄傲的是:裁员之前,该公司80%的员工透过员工自由人股计划而拥有公司的股票,裁员之后,员工购买股票的比率竟超过了80%,其中包括那1  名己被裁掉的员工在内。
  开诚布公,是企业中管理者、员工彼此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重要基础与条件。在整个企业中,每个人都彼此信任,相互尊重,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则领导者更具有向心力,员工更具有积极性,整个企业也更具有凝聚力,企业就有了发展的良好气氛和环境。
  第二,以人为本,即重视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尊重他们的“自我”,尽量照顾到每个人的需求,公正平等的对侍他们。正如前面所说的,人,是企业中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在企业中,提倡以人为本。做到以人为本,应是每个领导者所要重视和关注的,“领导者的任务在于创造远景,而不是逼迫部属。”柯摩根公司的史威盖特如是说。吉米·崔华格离开惠普公司后创立了坦顿电脑。其管理的哲学在于,①所有员工都是人才;②公司与所有成员一律平等;③所有成员都必须对企业有足够的了解;④公司的成功所有成员分享;⑤公司的环境允许以上原则存在。
  正是依赖于他的管理哲学,崔华格获得了成功。其产品优异,为顾客提供了一流的服务。可以与IBM一争高下,在IBM独霸的传统电脑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人员的重视,尊重人员的“自我”,可以使一个企业团结一致,坚如磐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这也是雷恩·翟菲罗波罗斯的严验。他是全录公司价值10亿美金的办公系统部门的主管,他首创并经营分公司勃斯泰克公司,成果卓著。他指出“主管如果想要成功地与员工共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可轻视员工。轻蔑不但会在个人的自我形象上留下烙印,也能摧毁个人的‘自我’。你可以批评,但不要轻蔑。”
  “你可以批评,但不要轻蔑”,如此简洁却又如此精辟。它道出了一个主管对员工所应待有的正确的态度,尊重员工,尊重人格。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