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上周我收听中广公司的国乐节目,听到了音节非常美妙的二胡、琵琶独奏各一,据说是故国乐家刘天华的遗制。我虽没有聆听天华先生亲自弹奏的耳福,但从无线电波里获悉他及门弟子的衣钵真传,也觉得是很幸运的了。 那天报告员曾提到这位国乐家的长兄刘复,说是国内有名文人,我于是想起那逝世已二十五年的诗人刘半农先生。今日青年大都不知半农先生是谁,但五四前后,他却是一位才名藉藉,锋芒显露的人物,虽不足与陈、胡方驾,却可与二周并驱。事实上他对新文学所尽的气力,比之鲁迅兄弟只有多,不会少。 半农本名刘寿彭,原籍江苏江阴,以前是上海礼拜六派经常撰员之一,笔名“半侬”,又名“伴侬”,尚有他名,不具述。民国三四年间,我们中学生课余消遣,既无电影院,又无弹子房,每逢周末,《礼拜六》一编在手,醰醰有味。半侬的小说我仅拜读过三数篇,只觉滑稽突梯,令人绝倒,至今尚保有若干依稀的印象,上海滩文人能写到这个样子,当然算是很不容易的了。 陈独秀办的新青年主张文学革命,不惟剧烈攻击“桐城谬种”、“文选妖孽”,对当日风行一时的林译小说,也正在开火之中。礼拜六乃是林译的尾巴,林译若倒,此派岂能独存?刘氏既系该派重要份子,论理他当不会赞同新青年意见的了,奇怪的是,刘竟首举义旗,响应陈独秀革命理论。他于民国六年在新青年上发表《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提出许多文学改革的具体方案。那篇文章虽仍用文言撰写,而那些议论,直到今日还觉得警策逼人。从此刘氏便成了新文坛的一员健将,与那鸳鸯蝴蝶的礼拜六永远分了手。 到了民国七年,新青年归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李大钊、沈尹默及刘半农轮流编辑,已完全采用白话来写文章,又发行每周评论,与新青年桴鼓相应,声势一日盛似一日,引起了守旧派的注意,于是北京大学出了一个“国故”、一个“国民”拥护古文学,抨击新派。思想界分成两大壁垒,青年们不归杨则归墨。不过移风易俗是大事,几千年的积习究竟不是短时期内所能改得过来的,新青年于文学革命虽终日大声疾呼,企图发聋振聩,而知识青年徘徊歧路,莫知适从者,仍居绝大多数。 即在那一年里,新青年忽然发表了两篇大文,一篇是署名王敬轩者写给该社一封文言信,一篇是该社用“本社”名义的答辩。那位王敬轩先生自称是国变以后,遁迹黄冠的人,本已灰心世事,不愿再行过问,但见新青年崇拜西学,提倡异说,唾弃固有之文化道德,又倡导什么文学革命,他实在不能坐视了,所以才起来说话。 他那封信说些什么,年代太久,笔者亦已不能记忆。其一、好像说西洋各种学说,中国原来就有。其二、中国古文即文言文如何比白话好。其三、中国文字构造原理如何的奥妙高深,非浅夫所能解。譬如“人”字左一撇清轻上扬以象天,天为男,为夫;右一捺重顿以象地,地为女,为妇,夫妇合体,人伦之始,这才是“人”字的意义。其四、他拥护林译小说,说林氏翻译某书,书名曰“香钩情眼”何等温柔香艳?傥采新青年直译主义,则必曰“革履情眼”那岂不大煞风景吗?其他类此妙论尚多,不能具述。全篇浓圈密点,满纸琳琅,好像说他自己这篇绝世奇文,是不可无一,不能有二;而且摆出了这种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新青年这些毛头小伙子从此非挂起降幡不可了。 新青年那篇答覆,开始用各种俏皮话把这个王敬轩先生挖苦得一个不亦乐乎,最后才摆出正经脸孔,提出许多学术和文字学原理,把他重重教训了一顿。 那王敬轩的信忽儒,忽道,忽阴阳五行,思想之夹杂不清,极乌烟瘴气之致,且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正足以代表旧式读书人的头脑,新青年的答覆,则条理明畅,笔锋犀利,且学殖深厚,议论宏达,在在可以表现新时代学者逻辑的思致和科学的精神。 这一正一反两篇大文,同时在新青年上出现,旧式文人的丑,算是出尽,新派则获得压倒性的辉煌胜利。那大多数依违新旧壁垒中间者,一时意志都坚定起来,都趋向新派的旗下了。日后新诗人朱湘曾自白道,他原是受过旧文学训练的人,五四前,对新文化亦颇观望,自王敬轩事件发生后,他才蜕变而成新派,即以笔者个人而论,我之“转变”,这两封信也极有关系哩。 那位王敬轩虽被新青年迎头一顿痛击,弃甲曳兵,狼狈而走,从此再也不敢出头。守旧党却认他是一名同志,想将他迎接过去,加以慰劳,鼓励他再度上阵。谁知他们踏遍北京城,也找不着他的踪迹。后来真相渐渐泄漏,原来这位王敬轩本是子虚乌有之流,是刘半农、钱玄同两人秘密商议之下,变戏法似的凭空变出来的。守旧派因而大叹人心不古,并极诋新派道德低落。 平心而论,刘钱这种作法,诚亦不足为训。不过这两篇游戏文章刺激读者心理,实远胜于百十篇庄严的论文。昔人谓作文如用兵,有正有奇。正兵苦战疆场,一时未必取胜,奇兵自天而下,往往使敌人措手不及,而获全功。禅门又有所谓“棒喝法”,当你正襟危坐,听讲师千言万语的演说,反而会听得昏头昏脑,找不出那道理的头绪来,忽然有人在你冷不防的时候,给你当头一棒,迅雷似一声断喝,当下你的思路反而会豁然开朗,大澈大悟。我以为刘钱的两封信,正可作如是观。 半农即于那年秋间出国留学,初赴英,继赴法,前后六载,研究语言学,获巴黎大学国家文学博士,是个很荣誉的学位。返国后,历任北大、中法大学的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务长等职,兼世界日报副刊主编。发表诗集有《扬鞭集》、《瓦釜集》、《初期白话诗稿》。扬鞭集里作品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用旧式诗词的音节,排斥富丽的词藻,略去琐细的描写,而以质朴淡素之笔出之,如《卖乐谱》、《忆江南》、《秋歌》、《记画》、《侬家》、《阵雨》、《归程中得小诗五首》皆其例。第二类是采取纯粹的方言作为诗歌的言语,如他用江阴方言写的《山歌》、《儿歌》;用北平方言所写《人力车夫对话》、《面包与盐》,无不生动佳妙。不过这种法子并不正当,笔者从前曾议论过,现且不赘。第三类是体裁崭新的创作如《一个小农家的暮》、《稻棚》、《回声》、《巴黎的秋夜》、《两个失败的化学家》,有许多都是极有意境的好诗。 他又在人间世半月刊发表了好多的游戏体的白话诗,总题是什么《芝麻绿豆斋诗钞》,是陈芝麻烂绿豆压榨不出油来之意。单看诗题已令人忍不住要笑,至诗之诙谐杂出,妙趣横生,每一首读了都会教你笑得肚子生痛。有幽忧之疾的人,若能弄一本芝麻绿豆斋诗钞,置之座右,不时翻读,包你无须医药,贵恙自会霍然。可惜那些诗竟无单行本。刘氏作品无论其为文言、白话,亦无论其为诗歌、散文,滑稽趣味每洋溢字里行间,可谓之为新文坛的东方朔。 刘氏晚年在北平找着了旧日名妓赛金花,与她发生了一段交涉。赛从良后丧夫独居,已到餐饔难继的田地,刘躬赴其居拜访,命其弟子某笔录她所谈跟随洪状元赴英伦充大使夫人,及庚子联军之役,她与德帅瓦德西的遇合经过。赛氏谈话当然露尾藏头,处处隐讳。譬如她和瓦帅那一段艳史,竟只字不提。我们从前读了樊樊山前后彩云曲,赛到英伦竟和女皇维多利亚合摄过照片,什么“谁知坤媪河山貌,竟与杨枝一例看”,谁不觉得她气运非常,而为之咄咄称异!再读曾孟朴先生的孽海花,描写她如何的聪明美丽,及心机如何之富,手段如何之高,简直有点神化意味。写她与瓦帅在德先有私情,亦嫌附会,不知二人年龄相差甚大,何致会有那种事?事实上的赛金花不过一个中国旧式妇女,仅识之无,貌亦并不怎样美。为了文人学士好奇心理作了许多文学作品替她捧场,她遂为之声誉鹊起,真的成了当时的“名女人”。庚子乱后,不但一般士大夫,喜谈赛金花,以得识其一面为殊荣;连外国交际场里也爱谈她,这在赛金花也真可算是“不虞之誉”了。我想历史上好多“名女人”的故事,恐怕都是由这种方式转辗造成的。刘半农先生替她所记的那本谈话录,把多年以来文人学士在这位名妓身上附会出来无数半神话式的美丽故事一概澄清,虽像有点煞风景,也于无意之间指示我们以一种“实事求是”研究历史的精神,不能谓为毫无意义。 民国二十三年,刘氏赴绥远考察方言,被一种地方性的毒虱所叮,得一种很奇怪的传染病,逝于北平协和医院,寿仅四十四岁。其友胡适等谓刘为学术而殉身,其死不比寻常,请政府明令褒扬,并优恤其家。 选自《文坛话旧》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