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再谈杜鹃鸟


  对于杜鹃鸟产卵在别种鸟巢中寄养的怪习惯,我们的大诗人杜甫也早已提到过了。杜甫是四川人,四川又是杜鹃最多和杜鹃传说发源的地方,难怪诗人观察得特别真切。他在有名的五古《杜鹃》诗里说: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錗其子,礼若奉至尊……

  不仅杜鹃,就是与杜鹃同类的郭公鸟,古人称为鸤鸠和布谷鸟的,也有产卵在别的鸟巢中的习惯。它们这样的偷懒方法也并不是完全盲目无选择的。它们懂得选择在食料与自己相类的母鸟巢中来产卵,而且每一巢中仅产一颗或两颗。有时又将卵产在地上,然后偷空衔入别的鸟巢。它所寄养的那座鸟巢中的其他小雏,一定没有小杜鹃或小郭公鸟那强壮,所以结果总是逐只被它挤得跌出巢外。就是巢中有两只小杜鹃,较弱的一只也往往遭遇同样的命运,被较强的一只挤跌出去。据说小杜鹃这种排挤同类的方法是先天遗传的。它们懂得先将身体挨近巢中的其他小雏,然后张开没有毛的肉翅一阵乱抖,这样就可以将另一只小鸟抬高起来,从巢边抛出去。
  怀特的《塞尔彭自然史》,是英国十八世纪一部有名的科学小品杰作,其中就一再提到杜鹃郭公等的这类怪习惯。他的这本书是书信体的,在其中一封信里,他说起有一次有个乡下人告诉他,说是某处地上有一只小鸟的巢,其中有一只小猫头鹰,由一只小雀在喂食。他闻讯走去看,发现原来是一只小郭公鸟,在山百灵的巢里孵化出来的,已经长大得使那座小巢容纳不下了,由那只小母鸟给它喂食。它见人来了便凶恶的撒开羽毛,所以看来像是一只猫头鹰。
  杜鹃的鸣声,有点似Cooloo-ee-yoo,所以我们向来说它的啼声是“不如归去”。它喜欢不停的叫,在春天的月夜或是雨夜都不停,这样单调的反复的叫着,所以叫人听来有凄凉的感觉。大巴八鸟的鸣声有点和它近似,所以被外国人误认它是杜鹃。
  郭公鸟的叫声是Kwai-Kwai-Kwai-kwo,我们对这鸣声译为“快快割禾”,所以称为布谷。著《上海之鸟》的魏金逊氏,则说这鸣声近似One more bottle(再来一瓶!),不知是再来一瓶啤酒还是威司忌,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杜鹃、大巴八鸟,以及布谷鸟的鸣声,我们若是住在新界,到了春天都有机会可以听得到。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