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21 迁怒的人 社会无论理想与否,个体之间总有尊卑,智愚、贫富、强弱等诸种差别,而且几乎没有一个幸运儿会在所有方面比他人优越。由于普遍的社会矛眉和人性弱点,每个人都会受到他人有意无意的愚弄、非礼、侮辱甚至强暴。冒犯者又往往比被冒犯者强大,因此被冒犯者出于自我保护的现实原则,不得不把怨愤之气暂时隐忍下来,转而把本该还施其人的怒气发泄到比自己更弱小的个体身上,这就是“迁怒”。但更弱小的个体同样会把怒气转嫁他人,最后的受害者常常是最弱小者自己的妻子或儿女,他们会无缘无故地遭到丈夫或父亲的打骂。但整个“迁怒之链”至此并未终上。在儿童世界,迁怒也遵循与成人相似的轨迹在蔓延和传递,进而当这些儿童长大后,又会把老人甚至父母当作迁怒的目标。于是这股乖戾的迁怒之气终于相摩相荡、薄积厚发,进入了恶性循环。迁怒加剧了每个社会、每个时代、每个个人的不幸,迁怒使人间失去了大部分欢乐:举凡一切尘世扰壤或个人不幸,几乎都回迁怒而起,或由迁怒加剧至于不堪收拾。 我发现,除了罕见的道德高尚之士,能真正做到不迁怒的是那些平凡的母亲。她们曾长期处于最低下无助的社会底层,是人类迁怒的集中承担者,但她们却极少把委屈和愤怒转嫁在自己的儿女身上。女性正是天生的道德高尚者,母性的仁爱与忘我恰是不迁怒的最大根源。妇女们虽然常常无抵抗地承受男子的施暴,但这并非因为她们弱小;相反,那些自诩为强者的男人在他的妻女眼中只是一个不成熟的任性顽童、道德上的弱者、被怜悯的对象。而这些或强或弱的男人,常常在上司面前唯唯诺诺,在挑战者面前俯首称臣,却自饰为以怨报德、忍辱负重的谦谦君子,但是他一进家门,立刻就变成了暴君,成为在外能屈、在家能伸的半吊子“大丈夫”。 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做到据理力争、恩怨分明、保持尊严、维护人格,他就可能在多大程度上跳出“迁怒之链”,这样他既有力地遏制了强梁者的作恶,也有效地增进了人间的祥和。 22 不满的人 人类是如此牢骚满腹,以至上帝不得不专门为人类造了两条眉毛,让他们表达不满。 不少人对邻居不满,因为邻居太自私。然而,如果你是个不自私的人,你就不会对侵犯了你利益的邻居不满。“无私”的人,你难道忘记耶稣“爱你的邻人”的教导了 你的不满并不能使你的邻人不自私,而你如果无私地爱他,或许他会由于不好意思而有所收敛——尽管他还是自私。其实你跟我一样,正是由于不好意思,才不像你的邻居这样明目张胆地自私——否则就轮到别人对你我不满 许多人对风纪败坏不满,比如竟没有人跳下水去救落水者。但如果你在现场,你会跳下去 倒你不会游泳。原来你不满的是:没有人做连你也做不到的好事。 还有人对官场腐败不满,比如以权谋私、贿赂公行。但是如果有人用公款请你或这厢有“礼”,你真的会拒绝 噢!你从来没有碰到过这种“好机会”。原来你不满的是:有人在做你想干而没有机会干的坏事。 如果是这样,那么不满只会淡化你的廉耻之心。你不满的次数越多,你就越接近令你不满的人,直到最后与他们完全一样。很多人就是从对别人不满,变成让别人不满的:一个不析不扣的恶性循环。 阿Q也曾经十分不满:假洋鬼子和赵秀才们到静修庵里闹“革命”,居然“不来招呼他”一起去:“难道他们不知道我已经投降了革命党么?”许多心理不平衡的人真正不满的是:自己居然没有机会把社会风气搞得更坏!社会风气居然还没有坏到把他也一起拖下水!毫无疑问,不少人都在这么想,而既然有许多人在这么想,那么社会风气一定会继续坏下去,并且迅速蔓延,直抵每个人的脚跟。或许到那时,不满的人们就满意 或许,不满者们会认为我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君子们开始对我大大地不满 那么你就上了我的当 因为我的根本意思就是:对他人的不满无补于事,不满之所以曾经推动变革,是因为那些伟大的不满现状者,只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他永远在努力让自己做得更好。 23 敬爱的人 敬与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但几乎没有人能同时赢得两者。 女人很容易成为可爱的人,却很难同时成为可敬的人。这种成就虽然常常体现在。亲们身上,可惜荣誉的赢得仅仅来自于她的孩子;并已母亲的无私在另一种意义上上是她的自私,回而使这种成就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男人很容易成为可敬的人,却很难同时成为可爱的人。不少男人往往在两个领域分别赢得这两种荣誉:在社会上赢得尊敬,在家庭里得到爱情。但难以使两者融合为一:这使大部分男人多多少少具有人格分裂的倾向,并进而显示出虚伪的特性。 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是:过去,美丽是女人的“责任”,尽管不少女人“很不负责任”;现在,美丽是女人的“权力”,可惜能享受这种“权力”的女人依然是少数。更无法改变的是,不管是“责任心”还是“权力欲”,都会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下降。 男人和女人的区别之一是:总有不嫉妒别的男人的男人——当他达到了受尊敬的顶峰的时候;但从来没有不嫉妒别的女人的女人——总有比这个女人更可爱的另一个女人。但是有不想取悦男人的女人,却没有一个不想取悦女人的男人,哪怕他看上去似乎憎恨女人。 一个男人压迫、欺凌甚至杀死另一个男人尽管不合人间的法律,但却符合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但一个男人如果以同样的手段对待一个女人,那么他就违反了自然法则。这样他不仅失去了人性,而且也失去了兽性——连狗都不如! 女人爱上可敬的男人时会对他说:“我是为你而生的。没有你,我根本不会出生!”男人爱上可爱的女人时会对她说:“我是为你而活的。失去你,我根本不想活着!”自古至今,可敬而不可爱的男人与可爱而不可敬的女人,就注定了要在一起生活。 24 不讨厌的人 青年男女谈恋爱,到一定的程度总要考考对方:“你喜欢我什么?”被考的一方大多要考不及格的。这说明考试制度不理想。我建议相爱而且打算结婚的男女不妨先旅行,然后相互问问:“我有什么地方让你讨厌 ”如果没有,那就可以去做婚前检查 如果有,虽然可以继续谈恋爱,但暂时不宜结婚。因为爱情是否热烈,是从积极方面来看的:有多少我喜欢的优点。而婚姻是否美满,则要从消极方面来考虑:有没有我讨厌的缺点。一个美满的婚姻,双方一定互不讨厌。相爱的人未必天天在一起,偶尔在一起当然只看见美好的方面。婚姻却必须生死相守,原来不起眼的小缺点,因为天天在一起就会放大到无法忍受。因此,有没有讨厌的缺点在爱情生活中无关紧要,而在婚姻生活中却生死攸关。因此智者钱锤书说:“两个相爱的人经过长途旅行后还互不讨厌,才可以结婚。”不讨厌是爱情的最低标准,但却是婚姻的最高标准。 青年男女相爱时常常如漆似胶、难舍难分,这个非她莫娶,那个非他不嫁,于是结婚,然后蜜月旅行。但是旅行回来,他俩已把爱情的糖衣全部舔完,尝到了婚姻的苦涩。 因为旅行的愉快与否更多地取决于主观性情,同时旅行中不断变换的客观情况能全面检测人的性格和应变判断能力。且不说在旅游设施极不完善的国内,往往费钱费时费力,得到的不是受用而是受罪;即便在服务设施方便周到的发达国家旅行,花大钱遭洋罪也是家常便饭。而一旦旅行不愉快,旅伴之间相互指责或心怀怨怼也是人之常情。两个朋友,顶多不再结伴同行,但可以继续做朋友;而一对新人除了立刻离婚以外,惟有终生忍受。所以未婚夫妻要么先旅行,再考虑是否结婚;要么结婚后再也别一起出门——甚至不要一起上街。 这倒不仅仅是为了减轻马路上的拥挤程度,主要是因为:一个人把东西买回来,另一位即使不满意,面对既成事实也只好接受;而如果两个人一起上街购物,你想要的往往是他不喜欢的,你不喜欢的他偏偏乐于掏钱——这样非打起来不可。所以聪明的夫妻要么不一起出门,要么为了做出一副恩爱的样子,不得不一起上街——但很少一起回家!如果非要一起回家,那就当其中一位撞进服装店时,另一位在外面站岗放哨;或者当其中一位钻进书店时,另一位在外面左顾右盼,作特务接头状。 当然,这未必是因为不相爱,而是由于没有达到相互不讨厌的最佳婚姻状态。如果相互不讨厌,那就百无禁忌。 25 一见钟情的人 一见钟情是一种奇异的感受和激情,这种体验在本质上是无法回忆更无法用语言复述的。这是一种大梦初醒般的真实的幻觉,这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罕见的奇迹。 刹那间,你感觉到从降生至今的全部存在都是不真实和无意义的。你过去的全部生命和信念在一瞬间轰然崩溃和幻火。然而在这幻灭的绝望中你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狂喜和至高无上的欢悦,仿佛整个世界突然变得美妙无比。但你又不知道为何变了,你简百晕头转向和莫名其妙。你似乎在睡梦中被人狠抽了两巴掌给彻底打错 啪!啪!两下,左右开弓。你脸上热辣辣地发烫,僵硬而且麻木。你两眼发直,事后却连她长什么样也不知道。此刻你智力低下得如同白痴。你嘴巴发干,喉头发紧,下意识地拼命吞咽。喉节一上一下,好像一只小老鼠在你的气管里惊惶失措地来回逃窜却偏偏逃不出去,搔得你嗓门痒痒却不敢打喷嚏,抓得你心里痒痒又不敢大喘气。你的血液已经中毒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你的耳朵里嗡嗡轰鸣好像钻进了两只黄蜂,却又自以为幻听到了从遥远的天上飘下来的纶音仙乐,你忍不住要随之手舞足蹈,拿大顶,翻斤斗。但实际上你泥塑木雕般地一动未动,你只是和她机械地说话,事后一句也想不起来胡诌了些什么,好像这是一件最不值得记忆的琐事。但你明明知道决非如此,闪为任何一件琐事你总能在适当的时候把它的每个细节回忆得纤毫毕现,惟独这个神圣的瞬间,你却竭尽全力绞尽脑汁也不曾有过一次隐约的重现。你只能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在灵魂深处的某个死胡同里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记忆死角,那里有一大团如烟如雾抹不开捏不拢的原始星云,那是孕育整个世界又蕴藏宇宙根本奥秘的所在。你祖先的生命;你自己的生命,你子孙后代的生命,都从那里诞生。于是,你被这十命的奇迹震撼 这是一次真正的雷劈电击,这是一次真正的醍醐灌顶。从此刻起,你意识到你有了肉体;从此刻起,你意识到你有二灵魂。这顷刻间的充电,赋予你无所畏惧地迎接一切磨难的全部力量,你已经与神灵和大地融为一体。但你说不出这究竟是快乐还是痛苦,任何一种情感都不能确切地规定和把握它,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精细地分析和描绘它,既远且近,不能稍忘又永难忆起。 彻底的圆满,绝对的浑浊,纯粹的非理性。 26 嫉妒的人 有一种品质,缺乏这种品质的人总是坚持说自己有:这是幽默感;有一种情感,富有这种情感的人总是坚持说自己没有:那就是嫉妒心。 产生嫉妒的外因是差别,内因是自恋。如果爱纯粹出于对某人某物的赞美,人不仅不会嫉妒,而且还会因为有人与自己具有共同的爱好而引为知己。如果人与人没有差别,你的爱人就不会爱上别人,你也根本不可能嫉妒别人。然而只要世界上有两个人,就有差别,就有嫉妒。 嫉妒是爱依然存在的标志,更是爱走向恨的转折点。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嫉妒是一只丑陋的毛虫,然而如果这只毛虫向往美丽,它就会摇身一变,化身为名叫“羡慕”的蝴蝶。 嫉妒的可怕,如同一只毛虫掉在你的脖子里;羡慕的可爱,如同一只蝴蝶停在你的手掌上——羡慕是嫉妒最优美的表现形式。 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吕后嫉妒戚夫人的美丽;羡慕使东施效颦,虽然东施没有能够使自己的外貌美丽起来,但她的爱美之心却是可爱的;嫉妒使吕后把戚夫人弄成了“人彘”,虽然吕后的地位从此稳固了,但她的嫉美之心却是可憎的。 张湛羡慕列子的御风而行来去无踪,于是写出一部《列子》,把本该属于自己的荣誉拱手让给一个不相干的古人;宋之问嫉妒外甥刘希夷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惜用土袋压死外甥,把这两句诗据为己有,把不该属于自己的荣誉归于自己。 羡慕使人对同性我见犹怜,嫉妒使人对同性幸灾乐祸。爱慕异性的人说,“女人是男人的学校”;嫉恨异性的人说,“女人是男人的奴隶”。 羡慕喻于义,嫉妒喻于利。希圣慕贤的人勤奋读书,嫉贤妒能的人投机钻营。 羡慕导致创造,嫉妒制造破坏。一部嫉妒史,就是一部美好事物的破坏史;而一部羡慕史,就是一部美好事物的创造史。由于只有极少数的嫉妒能羽化为羡慕的蝴蝶,因此文明的进步如此缓慢,缓慢得如同毛虫的蠕动。 27 自恋的人 适度的自恋是所有生命的本能,自恋虽然是自私的同义语,但自私并不完全是消极的。文明的进步,多半受益于自私的动机。除了道学家,没有人会指责适度地自私和适度地自恋的人。只有认为自己比大多数同类优秀,甚至比所有的同类都更加重要的过度自恋的人,才是应该受到批评的。因为过度自恋的人危及了其他人的适度自恋,也就是危及了维系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对等原则。 少年人的过度自恋是可以原谅的(但并非值得鼓励的),他对他父母的爱情结晶如此陶醉,他是一颗天生的多情种子。要维持自恋,就要保持优秀;要维持优秀,他就会刻苦地学习知识,而知识是一种魔术:它在维持个体优越感的同时,不断地淘洗汰清个体的自恋,直到个体的优越感被人类总体的自豪感所取代。于是,一个以自私为动机的少年,就在用知识维持自恋的过程中,转化为一个放弃自恋的文明人——爱他的邻人。再进一步,就会放弃对人类自身过于执着的自豪——傲慢,转而对大地充满敬意——他已经没有过度自恋,只有无限的谦恭。 成年人的过度自恋却是难以容忍的(但却是应该怜悯的),他竟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物值得他忘却自己。他自始至终是一个自私者,一个索取者。自私者如果是个强者,他就向整个世界索取,甚至索取他人的生命。自私者如果是个弱者,当世界不能满足他的索取时,他就向自己索取,直到索取自己的生命——自私者常常是自虐者,自恋者常常不够自爱。 忘我者是不会自杀的,极度自恋者才会自杀——当他看到自己的遭遇竟与比他“低下”的人一样时,就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制止世界对自己的“不公正”,以此向世界报复。忘我者不会认为自我的苦难是多么巨大的不幸,忘我者不能忘怀的,是他人的苦难。 28 焦虑的人 被贪婪的魔爪劫持的人,成了一个被自己扣压的人质,没有人能带着巨款把他救赎出来——他得到的利益越多,他把自己出卖得越贱。 被欲望的邪火焚烧的人,已经成了一块情感的焦炭——心灵的焦虑是扑不灭的炼狱之火,只有等到生命之水被全部蒸发净尽,才会修然熄灭。 点燃焦虑的是五根火柴:名、利、食、色、权。 ——此五者,适度是养生之“五福”,过度就是代性之“五蠹”。 “名”扯住你的耳朵,迫使你言听计从。 “利”指挥你的手脚,迫使你终生奔竞。 “食”拉长你的舌头,迫使你灵魂结巴。 “色”诱惑你的眼睛,迫使你不辨西东。 “权”牵住你的鼻子,迫使你俯身下跪。 贪欲过度而不知餍足的人,焦虑使他夜叉般的暴,游魂般鬼祟。 贪欲过度而得到满足的人,焦虑使他饕餮般狰狞,恶魔般傲慢。 焦虑的人睡不安寝,他的灵魂受着噩梦的煎熬。 焦虑的人食不甘味,他的腑脏受着硫磺的搜活。 焦虑的人鬼鬼祟祟,神神经经,却又疑神疑鬼。 29 怜悯的人 没有人愿意被别人怜悯。因此幸运儿与其怜悯他人,不如施舍他人——施舍只令对方难堪,但至少不幸的人得到了实惠;而惠而不费的怜悯,简直就是对不幸者雪上加霜的侮辱。 作为分币的另一面,也没有人愿意对别人感激。因此施舍者与其直接施舍,不如隐身布施——直接施舍使受惠者必须感激一个本该与他平等的人,他在缓解了肉体不幸的同时,加剧了灵魂的苦痛;而隐身布施使受惠者感激天地宇宙,他在改善了肉体境遇的同时,超拔了精神的境界,对世界充满善意。 人与人大赋平等,而怜悯使一个人傲慢地自以为在精神上高于他人;但除了上帝(如果有上帝的话),没有人真正有资格怜悯他人。 天地万物属于全体人类,直接施舍使一个人把取之于大地万物的财富据为己有,傲慢地自以为对财富的占有足以证明他比别人优越——而除了真正的谦恭者,没有人比其他人优越。一个原本与任何人平等的人,强迫他人接受人格屈辱,是十足的僭妄!一个原本与任何人一样赤条条来到世上的人,强迫他人接受嗟来之食,是为富不仁!索取感激的人,只能得到憎恨2施予怜悯的人,才该受到怜悯。因此,只有针对制造不幸的傲慢者的怜悯才是公正的。 当人们异口同声地谴责忘恩负义和恩将仇报行为的时候,有必要问一问:为什么施舍者把对他人的恩义记得如此清楚,无时或忘,为什么施舍者要时时刻刻以恩人自居,为什么自从他有恩于某人后,他就不能容忍此人对他的“不逊”——如果这种“不逊”来自另一个人,他可能毫不介意或一笑置之。可见施舍者被自己的施舍囚禁了,施舍者变成了一个精神上的高利贷者,他要求从些微施舍中获得高额利息,这种利息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接受施舍者的人格尊严。如果施舍者在施舍之后自以为有了侮辱受施者的权力,那么我坚决地主张忘恩负义——受施者只要感谢天地就行 受施者真正的报恩行为应该是转施于更不幸的人。因为真正的施舍者付出的决非贷款,而是仁慈。一个施恩望报的施舍者是假慈悲者,他的施舍决不是恩,而是最大的恶——一张精神奴隶的卖身契。因此,工是把受施者的个性和自尊视为对施舍者的“不逊”的恶魔般傲慢,才是对人的天赋权利的“大不逊”;正是这种大不逊本身,逆转了施者与受者的关系,直接导致了受施者的恩将仇报。世间已经有太多傲慢的施舍者受到了这样的报复。我为他们的自食其果和咎由自取,而开怀大笑。 30 寂寞的人 情感是人对生存状态的直接反应。不同的生存状态,引起不同的情感;生存状态的变化,导致不同情感的波动。因此生存的状态,决定生命的意义。当生存状态相对稳定、几无变化的时候,人处于一切情感静上后的虚空。但无边的欲望使人的情感如一池春水,微风起皱,仁者心动。 只有人过禅定的人才能真正抵达绝对静上的生存状态,抵达上水无波的心理虚空,抵达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七天七夜后登临的澄明之境,并洞观生命意义的空无。这就是生命的本质:寂寞。人的生命,没有任伺前定的和外在的终极意义。 但真正的智者决不上于生命意义的抽空和消解。真正的顿悟是意识到:虽然生命的寂寞本质把每个人置于孤立无援的绝境:人是孤独的,没有人能代替你生活。但正是寂寞给了人以自由,寂寞的虚空正是自由舞蹈的广阔天地:无论你是否愿意,每个人都必须用自己一生的努力,赋予自己的生命以不可复制的独特意义。 寂寞使人脱离了动物,孤独使人完成了自己。因此在“认识你自己”以后,人必须自己去生活:用你的智慧花朵,开满人生的春夏秋冬;让你的劳动果实,结满世界的东南西北。不同的人赋予生命以不同的意义,因此人生充满悲欢苦乐,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寂寞使人自由,孤独使人圆满。逃避自由的人上于寂寞:两个寂寞的人在一起加倍地寂寞,加倍地不自由;拥抱孤独的人臻于圆满:两个孤独的人在一起加倍地圆满,加倍地不孤独。寂寞的人是文明的消费者,孤独的人是文明的创造者。我愿意把印度经典《大林间奥义书》中的颂赞献给一切孤独者: 彼为圆满,此为圆满; 是由圆满,生起圆满。 而由圆满,减此圆满; 则其所余,仍此圆满。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