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一不小心腰上的佩剑掉进了江里,他赶紧掏出小刀在船沿上刻了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到江边停靠后,他从刻下记号的船沿处跳进江里找那把剑。船已经离开了剑掉下去的江心,而掉下去的剑却不会跟着船一起走。在江边认着船上的记号找剑,不是太愚蠢了吗? 这是中国人嘲笑愚人的一个著名故事,从来没有人认为嘲笑得不对。但是我却从这个愚人身上,看到了不肯再犯第二次同样错误的最高智慧。与这个刻舟求剑寓言的寓意相似的中国谚语有很多,比如“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不能认死理”等等。由于中国人认为历史之水在流动,而所乘时代之舟已非旧时代之舟,因此旧时代的真理之剑,于当代无用──顶多是“自将磨洗认前朝”,发发思古之幽情。中国人的漫长历史,反复证明着萧伯纳的刻薄话:“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对于历史不长的民族来说,萧伯纳的话是一句俏皮话,对于以历史悠久自豪的民族来说,萧伯纳的话,就是一记有苦说不出的窝心拳。所以,历史悠久到底是值得骄傲的事,还是值得悲哀的事,恐怕一时还难以判断。 中国的每个朝代在为前朝修史时,都把前朝骂得体无完肤。随后把前朝做过的所有蠢事再做一遍,以便像前朝一样走完轮回,让后一朝再来痛骂自己,并且一边痛骂着,一边做着同样的蠢事。每一朝的帝王,都认为本朝制度比前朝无比优越,可惜每一朝的制度,又不过是前朝制度换汤不换药的翻版。 每一朝的人,在记录本朝历史时都只记好事,而不记蠢事。他们在何处丢过一把剑,为何丢失,不仅永不总结经验教训,而且常常不刻下任何记号,因为这些蠢事都是尊贵者干下的,撰史者又要为尊者讳,又要报喜不报忧,有种种禁忌。我们现在知道的真正历史,是在野史之中,是在人民的苦难记忆里。然而中国人实在是个善忘的民族,记下的教训已经不多,记住的教训就更少。几千年的历史之水几乎白白流逝了。我在本书中常提及两千年历史,有人喜欢说三千年、四千年、五千年,仿佛历史越长越值得骄傲,殊不知不思进取、进步有限的历史越长,越是丢中国人的脸。 如果愿意记取历史教训,哪怕第一次寻找犯错误的原因没找对,如此漫长的历史,总该有找对的时候。比如第一次在江边找掉在江心的剑,确实找错了地方,但只要坚持不懈地找,第二次,第三次,总该到江心去找了吧。哪怕剑是再也找不回来了,但可以弄清掉剑的原因,以防下一次再掉剑。只有不找,才会永远在同一个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不断掉剑,甚至在下一次过江心时翻船,或吃了江洋大盗的板刀面,连自己也被丢进江心喂鳖。不肯吃一堑长一智的中国人,永远在犯同样的错误。中国人的漫长历史,只是在原地打转,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地重复着历史的老路,使那漫长的历史徒然增加着愚行数量的记录。 从某种意义上说,总结历史教训永远是刻舟求剑,因为某一个历史运动是否错误、是否愚行,往往一开始并不清楚,只有等到实际效果已经很坏,甚至是坏到无可挽回的时候,人们才肯承认这一历史运动错了,是个灾难。于是我这样的愚人就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蠢事,为什么大家都会上这条会掉剑的船?然而聪明人说:船已经靠岸了,剑早就掉在江心了,你不可能再找到剑了,你再后悔上船也已经来不及了,事情已经发生了,已经发生的无法挽回,已经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既然已经无可挽回,你应该无怨无悔地装出好汉的样子来,等等。我知道自己做不了打肿脸充胖子的好汉,我宁愿做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刻舟求剑者。船帮上的刻痕,即便对我自己已经没用──因为我前三十年在河东,后四十年在河西,我不可能第二次过这条河了,我不可能再上这条船了──但我的刻痕,却可以警告还在河东的年轻人,提醒还在船上的同时代人和即将上船的后人:小心掉剑!小心翻船! 孔子有三千弟子,但他最喜爱的弟子只有一个早死的颜回,他甚至常常在这个弟子面前自愧不如,为什么?孔子认为颜回最了不起的品质是“不二过”──就是不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中国人把孔子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但却没有记住他关于“不二过”的重要思想。你可以现在还不圣不贤、不仁不义,但只要你肯改过,那就道不远人,“吾欲仁,斯仁至矣”(孔子)。也许不二过要求还太高,黑格尔说历史常常会重复两遍,但中国历史岂止是重复一遍两遍?简直就是一张坏掉了的破唱片,永远在老地方打转。传统中国的那条破船,依然唱着走调的船歌,在江心的漩涡里危险地打着转。鲁迅说,老调子还没有唱完──此之谓也。 要做到不二过,首先就必须做刻舟求剑的愚人。无须自作聪明者来教导,刻舟求剑者在江边找不到剑,下次他再掉剑的时候,就会从别的途径来寻找原因。只要坚持不懈地找,他迟早能够找到真正的原因,迟早能够不再掉剑。只有拒绝寻找犯错误原因的自作聪明者,才会永远犯同样的错误,才会永远在江心掉剑,并且可以断言──迟早要在风急浪高的江心翻船。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