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在延安炼铁厂实习



戚元靖
延中生活片断

  1943年秋,延安自然科学院与延大合并。自然科学院从延安南门外的杜甫川搬到延安以东十里的桥儿沟,我们预科班转并到延大中学部。我们二班的班主任是贾芝同志,他还兼教语文。我们搬到桥儿沟的头一个任务就是自己动手整修窑洞,拓宽小路,平整窑洞前面的场地。我们二班的男同学都集中住在后沟东山坡的五六眼窑洞里。和我住一个窑洞的还有杜钧、邵文炳、李世滨等同学。为了加大窑洞内的活动面积,我们把床铺做成高架式的,用两根木椽架在窑洞的墙壁里,上面铺上木板。床板离地2米来高,这样,七八个人一个小组在窑洞里学习、开会、纺线、干活都能转得开。窑洞外面有一块小平地,我们把它扩整得很平,约有八九十平方米,天气好,我们就在这里上课、学习,纺线、劳动。
  我们的文娱活动也是丰富多采的。一班的陈祖泽带头制作二胡和小提琴,而且越做越精细。不少喜好音乐的同学都动手做起来。我和几位同学也做了二胡,还把葫芦瓢破开,粘上一块木板,制作成土提琴。不久,各种小乐队也应运而生。
  晚饭后,在桥儿沟到处可以听到悠扬的歌声和乐曲的演奏声。
  我们还经常到沟前我们的邻居鲁艺去看他们排演的歌舞剧、秧歌剧。我们二班的几个同学,在谢绍明同学的倡议下还自己编了一个秧歌剧,题材是谢绍明提供的,是陕北红军在土地革命时期发生的一个故事。参加编剧的同学记得还有牛旭光、续磊、刘朝兰等。我们二班的一些同学排练和演出了这个秧歌剧。

在延安炼铁厂实习

  1944年夏,我和二班的几位同学被派送到自然科学院继续学习。我们编在化工系二班。这时,自然科学院已搬到北门外的大砭沟。同学们除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外,每年都有两三个月参加生产劳动和实习。有的制造酒精,有的烧木炭,有的打窑洞、建教室,有的开荒种地,有的打铁、制造简单的工具部件。我们大家都向往到延安炼铁厂去生产实习,只有少数同学才有机会轮到,我赶上了这个好机会。1945年春季,我和化二班的几个同学一道被派到延安炼铁厂去实习,记得同期去实习的还有李鹏、黄毅诚、彭士禄等同学。到厂的头几天,炼铁厂的领导同志和工程师向我们介绍了工厂情况和炼铁生产过程。炼铁厂就在大砭沟的后沟里,是1944年建成投产的,任务是为陕甘宁边区的军工和民用工业提供铸造生铁。铁矿石是从50公里外的安塞和陇东地区靠毛驴队驮运来的,木炭是南泥湾的生产部队烧制的。原料场利用地势建在山坡高处的一块平整的场地上,高炉建在山下,基础座在岩石上,上部炉体用几根钢柱支撑,钢柱是用钢轨铆成的。
  热风炉、鼓风机、蒸汽锅炉都是边区的机械厂自己制造、装配的。高炉每天的出铁量是1吨。沈鸿同志和徐驰同志主持总体设计和工程建设。在当时延安那样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能设计制造出正规化的、有相当高的工艺技术水平的炼铁厂,也真是奇迹。
  劳动实习期间,我们变换过几次岗位,主要任务是为技师打下手。在原料厂实习,毛驴队到了就帮助卸料,定时定量往高炉里加料。在出铁场实习就帮助传递工具,搬运铁块,清理出铁场。在延安铁厂的这次生产劳动,我们这些见习者都增长了知识,得到了锻炼。
  --------
  戚元靖
  男,延大中学部二班学生。1951年入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工程学院学习,任列宁格勒中国留苏学生会主席,1956年毕业回国。曾任北京黑色冶金设计总院土建科工程师,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院长,中共十二届候补中央委员、中纪委委员。现任冶金部部长,中共中央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