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回忆马探雄同志



高耶夫

  马探雄同志去了,去得谁也不曾想到。马探雄同志的追悼会开得极平常,却产生了不平常的反响。会上,第五分部干部处长受党委之托,宣布:党委决定追认马探雄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马探雄同志的追悼会是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小山沟里召开的,他被安葬在一个半山坡上,一片青翠常绿的松林里。每年的春天,盛开的金达莱为他报春,伴随着他的长眠。
  马探雄同志1945年入延安中学,是十七班的学生。追悼会上由我介绍了他的生平,然而,他的生平是那样的平常。
  马探雄同志出生在一个陕北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不甘穷困,早年参加了革命,屡建战功,在一次对日作战中他腰部受伤,行动不便,遂转入骑兵。他有相当好的骑术,是一位出色的马上将军。后来由于腰伤复发,不胜坐骑,才告别了战场。马探雄和他的弟弟从小生活在被指控为“匪属”的家中,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我认识马探雄同志是1941年秋,在安塞县白家坪。那时候我们同在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小学部学习。
  马探雄在小学部有个绰号叫“三马雄”。我不知道那绰号的确切来历,但知道它有力大无比的含义。有人说他手脚灵,腰板硬,在全校他数第三有劲,故称“三马雄”。也有人说他与另两个姓马的同学同样力大无比,称雄于数百名同学之中,所以才称“三马雄”。“三马雄”在同学中仿佛像侠客义士一样,备受推崇和敬重。在我们班里,同学们说他既不训人,又不撒野,把那雄字去了,亲昵地称他为“马探”。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临终之前,不少新同志以为他的名字就叫马探。
  马探雄年纪小,力气大,勤恳卖力。学期开始,抬桌子,杠板凳,他比谁都主动。开荒种地,抬水浇菜、大扫除、美化校园等一切劳动他总是走在前面,拣重活、累活、脏活干,还常常主动帮助小同学和女同学。
  他话不多,看起来似乎有些内向,有时十分幽默,话说出来逗得人笑出眼泪。他绝不咋咋呼呼,无论学什么干什么,总有一股钻劲。他学拉胡琴,一个人坐在那里揣摩,吱吱啦啦地过了几天,便拉出了调子。没见他向谁学,忽然,大家发现他会拉胡琴了。升入延安中学时,他已是个有水平的二胡手,是延安中学乐队的主力队员之一,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斗空隙,他的胡琴演奏或舞台伴奏,发挥了战斗鼓舞作用。
  他好学,聪慧,要学的东西一看就明,一点就通。小学里,经老师略为指点,他学会了战鼓、军鼓、童子鼓几种鼓点,在数百名学生队伍里,他以鼓手排头。
  马探雄的篮球也打得极好。他跑得快,投篮准,对方往往要以两个人防范,还不能制服他。在延安中学,后来在第四野战医院,他一直是篮球队主力队员,而他的球艺是从小用破布包裹的棉花团练出来的。那是多么不容易而有趣呀!
  他特别喜欢军事体育活动。从游戏中的“骑马打仗”到学校组织的攻山头、投弹、夜行军等野外训练,他都热心参加,平时喜欢扎皮带、打裹腿,煞是一副军人风度。他摔跤、踢毽子也都是好手。他最大的长处是能容人,能让人,玩耍中从来不翻脸,不计较输赢,还曾连任几届学生会的体育委员。
  马探雄同志为人忠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生活得十分俭朴,衣服鞋袜,补了穿,破了补,从不轻易购置衣物。他自己编草鞋,一年三个季度都穿草鞋,木板鞋。他的弟弟和别的小同学,费鞋袜、费衣服,他经常为他们清洗,缝缝补补。
  他在班里备受尊敬,连续几个学期都被选为班长、副班长。那时老师强调学生自治,以正副班长为核心,组成五六个人的班务委员会,负责处理班级事务,组织班级的集体活动,调解同学间的纠纷。马探雄同志是主持公正的热心肠人。
  1947年初,延安中学受命改成陕甘宁边区第四后方医院(后名西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医院),马探雄同志被分配担任护士。当时在护理治疗条件极差的情况下,护士实际上就是侍候伤病员的卫生员,但他不挑也不拣,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从不拈轻怕重,而总是拣重担子挑,争着抢着为伤病员多做工作。蟠龙战役时,马探雄用一只破碗为一个重伤员接大便。
  他用一只手堵住半边的缺口,不让稀大便流在床上,在场的伤病员十分感动。他工作特别认真,尤其能体谅伤病员。重伤员都喜欢叫他喂饭,他一勺一口,不多不少,不紧不慢,耐心地等待伤病员咀嚼吞咽,一点也不急躁,为了不烫着伤病员,他反复用嘴吹。伤病员们称他是好兄弟。
  我军攻打榆林的时候,他组织担架队运送伤员,两天两夜没有合眼。饿了啃几口糠窝窝,渴了掏几口凉水喝,等伤员全都转走时,他自己却病倒了。有人说是因为饿的,有人说是因为累的。昏迷中他一再说:“细粮留给重伤病员……”
  人们看见他给过往的伤病员发放干粮,数量有限,但有馒头、烧饼,允许自选。当他病倒时,发现他兜里装的是半块吃剩的糠窝窝和两个像鸡蛋大的熟土豆。
  频繁的行军,不断的转移,有时和敌人赛跑,有时受敌人围追。马探雄同志除了自己的行装,还背着常用的急救用品,背包上还横置一支步枪。每当小同志、女同志余力耗尽的时候,他的背负愈加愈重。
  沙家店战役期间,在异常紧急的情况下,他十分沉着。有一次,在与敌军相距四五里的小道上,他带着伤员撤退转移,最紧张的时候,他扔了自己的行李,背起一个忽然不能行走的伤员跟着担架迅速拐进一条偏僻的山沟里。深秋的陕北,夜里冷得人发抖,他守护着一片担架,伤员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有人把夹被披在他的身上,有人把干粮递在他手里……
  第二天天刚亮,他爬上山头去张望,几经打问,弄清了他们所处的位置,明确了方向,他才在群众的协助下,按时将伤病员们送到了黄河渡口。
  1948年秋,冯塬镇战役中,他护送30余副担架到后方去。途中,一位民工突然腹痛不能支撑,他挺身顶替,抬出去30多里。那时他只有十六七岁,却与一年四季劳动的庄稼人同样出力。
  部队转移中情况十分紧急,他带领轻伤员先走。途中,一名跛着腿的伤员胡二娃忽然摔了一跤,伤口出血,疼得走不动了。他二话没说,撕开洗脸毛巾为他裹好伤口,顺手拉过他的胳膊,搭在自己肩上,架起就走。过了大沟,上到半坡,马探雄同志晕倒了。他有气无力地对伤员说:“不要管我了,你们走吧!走出几步算几步,上了坡就好了……”几个伤员架起他,几乎就是拖着他,上了大坡。这时跟随担架的主治军医赶上来,经过检查,认为他是劳累加困倦和饥饿昏倒的。
  检查他的粮袋,果然是空空的。顿时,几十条粮袋摆在他面前,有人给他喂水,有人给他喂干粮,主治军医给他注射了不少葡萄糖。他睁开眼睛时,奇怪地看着大家。这时,一直蹲在一旁的胡二娃忽然大哭起来,说道:“是我吃了他的干粮。
  他叫我吃饱肚子振作起来,跟上队伍。我不该吃了他的干粮,还让他背着我上坡……”
  马探雄同志一心扑在工作上。他因勤奋好学,掌握了不少护理知识和技巧,他后来被提升为护士长。
  1949年秋,大规模的战斗基本结束。受西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的委托,医院承办了第二期医训队,马探雄同志也选去受训,为第四班班长。班里有不少新同志、小同志。冬季,他把火炕让给别人睡,他自己睡在过厅里的皮棉(即带籽的棉花)堆里。没有门,身上盖的薄被、不挡风,夜间他冷得发抖。棉花堆上不敢点灯,一年多的时间里,他都是摸黑入睡,靠月光照明。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热情地组织文娱体育活动,并参加演出歌剧《刘胡兰》、《周石山》和秧歌剧《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解放区的节目,在伤病员和驻地群众中发挥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以后,医训队归三分院,番号六连。这既是一个医疗单位,与其他连队一样收治伤病员,又是一个学习单位,利用一切时间组织学习,上课,训练。为了同志们休息好、学习好,马探雄经常主动执勤,承担夜间巡逻放哨任务。他将大衣盖在战友的身上,他自己在雪地里跑步跺脚取暖。
  在最危险的情况下,他主动承担伤员后送工作,带领护士们执行护送伤病员的艰巨任务。平壤北郊的西埔车站,是铁路线上挨炸最多、空中封锁最严的车站之一。有一段时间,他带了几个同志常驻那里,与师仲姚等同志共同承担伤病员上车下车等繁重杂乱的组织工作,指挥接待和就地隐蔽安置伤病员。
  三次战役,我军迅猛向前推进。敌人疯狂轰炸我们后方补给线、兵站、医院和后送途中的伤病员,平壤市成了一片焦土。马探雄带领两个同志组成联络站住在平壤,接待过往伤病员,为他们指明北去医院的方向。每天成批成批的美机疯狂投弹扫射,轮番轰炸,他整天整夜在空袭警报中度过。有时他亲自带领伤病员在废墟中寻找道路,走出平壤市区。
  朝鲜战场没有前后方之分,战斗空前激烈,生活异常艰苦。美帝国主义凶恶残忍,不顾世界人民的反对,使用了灭绝人性的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医院里不分白天黑夜,军医护士,军人民工,志愿军朝鲜人,共同团结奋起,通力协作。
  马探雄同志经常带领轻伤员、民工、战俘挖防空洞,砍柴,执行各种勤务。他凡事走在前面,获得了“人民功臣”的奖章。
  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学习刻苦勤奋,在学业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基本上可以单独工作。领导任命他为助理军医,授予他有限的处方权。
  1952年,志愿军后勤部、卫生部确定医训队学习时间延长至5月,战争间隙再次集中训练。马探雄同志来自临床,工作中深感知识的欠缺,倍加勤奋地学习。半年多的紧张学习生活,他愈来愈消瘦了。但他的意志坚强,阅读、听讲、笔记、抄写,不放过一时一刻。他一再警告自己:这相对安定的学习环境,是将士们浴血奋战得来的,我要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学习更多的本领,抢救更多的伤病员。
  马探雄同志是在战友们的劝说下才勉强住进医院的。他到病房时还带了学习的讲义和笔记。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当天晚间,他在病床上静静地合上了双眼,悄悄地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在清理他的遗物时,我们发现他从1948年初,就有了对党的认识和追求:“党员是革命队伍的中坚……爸爸是党员,成了荣军,不能继续战斗,我一定要像他那样,为革命事业出力。”有些文字段落没有日期,但反映了他那时常常想到组织问题:“党员的形象是崇高的。在我周围,凡是令人信服的好同志都是党员。”有一次他写道:“加入党组织,做一个党员,并不十分难。但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为公不图私利,团结群众,为党的事业做出贡献的好党员,却并不容易。我一定要成为一个党员。我不图虚名,一定要做一个符合要求的好党员。”
  马探雄同志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他也确实是不图虚名,一心为公的好同志、好党员。我们今天纪念他,特别要学习他无私无畏、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和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