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康心如(一八九0—一九六九年),祖籍陕西成固,生于四川绵阳。名宝恕,号以行。一九一一年加入同盟会,不久,去日本留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成都筹设中华民国联合会四川分会,创办《公论日报》。后往来于北京与上海之间,参与反袁世凯斗争。一九一九年开始经商,任四川美丰银行协理。一九二六年任经理。依靠刘湘主持,得以迅速发展。抗战期间,自任重庆临时参议会会长。建国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委员,全国工商联执委等。并参加了民主建国会。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十六日于北京病故。 县太爷的二公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历史的长河已经流到了十九世纪末叶,但仍然冲不掉蜀道的陡峭和崎岖。然而,人们或为了谋生,或为了作官,尽管蜀道再险,也要去闯,去攀援。登剑阁,入剑门,人们络绎不绝地走进了天府之国。 这天,秋末冬初,川蜀大地一片凄凉。一辆马车载着康寿桐一家由陕入川。 康寿桐坐在车上,一边吟咏着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一边领略和观赏着山川之险。 康寿桐祖祖辈辈都是清朝命官。他此次入川,是到彭山县荣任县太爷的。 康寿桐一家途经绵阳时,马车上忽然响起婴儿呱呱堕地的哭声。女仆向康寿桐报喜,说道: “老爷,又添了个公子!” 康寿桐乐得合不拢嘴,心想: “既荣任县令,又喜添贵子,真是称心如意。此子就叫‘心如’吧!” 这个生在路上的县太爷的二公子,就是未来的重庆金融巨头康心如。 这一年,是公历一八九0年 做为县知事的二公子的康心如,无忧无虑地在县太爷之家长大。 父母的遗传以及家学的深厚与渊博,使康心如自幼聪颖,且才学过人。他耳闻目睹父亲在封建王朝做官的种种经历,便也非常自然地从小就十分仇视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思想体系,而对西学东进中的新思想、新知识怀有一种天然的热情与兴趣。 据载,康心如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阅读涉猎新报,并从中获取新思想。一九0六年,他十六岁时考入了成都的客籍中学堂。此间,他开始不断地接受其长兄康心孚的思想引导。 当时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苦读的康心孚不仅是康心如的大哥,他还是康心如的思想的启蒙者。早年,康心孚在父亲积极推崇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下,也成了维新派首领康有为、梁启超“康梁变法”的积极追随者。“康梁变法”最终失败,使康心孚对封建王朝彻底失望。他于是怀着另辟他路拯救中国、收拾河山的决心、理想和一腔热血,毅然东渡日本,在樱花盛开的早稻田,找到了中国的希望。 康心如在日本加入了孙中山先生一九0五年创立的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的中国同盟会,以新的民主思想同资主阶级改良派进行尖锐的斗争。 康心孚为拯救祖国、拯救民众的事业而英勇奋斗的精神影响了康心如。此外,康心孚还在他们兄弟之间不断往来的书信中,循循善诱地向康心如讲述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变化以及腐败的清政府必须推翻的道理。当时的康心如,对他远在日本的大哥,简直是怀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崇拜和信仰。他从康心孚的信中所读到的、听到的、看到的,全是他过去所不曾接触过的。而大哥在信中所勾描出的那幅世界发展的景象,同康心如身处的这一块陈旧、古老、封闭、落后、凝滞以至令人窒息的大地,简直有天壤之别。于是,康心孚在信中所宣传的主义和真理就更令康心如这个涉世不深的青年人着了迷。 此间,康心如不仅大量接受了新思想,还身体力行地在四川大量散发康心孚从日本邮寄来的《民报》、《革命军》这一类在日本的革命者创办的宣传民主革命的进步书刊。康心如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感到了他的自身价值的实现。 康心如在革命书籍的熏陶和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热血沸腾,激情满腔,并立志投身革命。他觉得与其在学堂中继续接受旧知识,还不如干脆挣脱出来为革命做一些实际工作。 康心如是个行动性很强的的人。他说到做到,没过多久,就毅然中途辍学,年仅十六岁便大胆地开设了“粹记书庄”。这可以看做康心如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自此,康心如彻底地从按部就班的旧学中挣脱了出来。 在长兄康心孚的支持和指导下,康心如的小书店除了经销金石碑帖一类文化用品外,主要是推销《民报》、《革命军》、《黄帝魂》、《三十三年落花梦》这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书刊以及可罗版画册等。 康心如经营的这家“粹记书庄”虽店面不大,但来此购书的人却络绎不绝,一时间在成都竟小成气候。十六岁的康心如也成为人们议论赞美的对象。 后来康心如回忆当年“粹记书庄”的经营,他觉得书店之所以生意好,是因为他出售的都是适销对路的书籍。因当时的民众对清王朝的统治已普遍失去了信心,但又无力改变,所以人们寄希望于从国外寄来的进步刊物,渴望从中寻找到救国救民的良方。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康心如经销的进步书籍自然是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因之他的小小的独此一家的“粹记书庄”才可能行销一时,在书报市场中站稳脚跟,并因此而获利不小。 此时的康心如对他个人未来的发展及前途的认识,尽管是模糊的、朦胧的,也不知道自己今后究竟会干什么,但他还是在书店的经营中,发现了自己对经商还是颇有兴趣,而且是具有经济头脑、嗅觉和眼光的。同时他还坚信他自己是能干好这一行的。但这些在当时不过是一时的兴趣而已,因为无论在民众的心目中,还是在大哥康心孚那些进步知识分子的心目中,唯此为大的还是政治的维新、民主的革命、民族的觉醒。这才是最最首要的。第一性的。所以康心如在十六岁的时候,并没有选择沿着“粹记书庄”的路走下去,而是以热血男儿的姿态,全力投入了他最关注也最热心的革命运动中。 东渡扶桑 民不聊生,何以经商,于是没过多久,康心如关掉了他的“粹记书庄”,离开四川,到他向往的革命思想中心上海去了。 康心如第一次离开生他养他的家乡,第一次离开了他年迈的父亲和亲人们。 一九一一年春,由上海开往日本的轮船上,一个个头不高、戴着近视眼镜的青年在甲板上,穿过茫茫的蓝色大海,向故国回首。 命运的船把这个青年从遥远的川蜀大地,送往岛国日本,并由那里开始他探求人生的漫漫之旅。 这个站在甲板上被海风吹乱头发的青年就是康心如。船舷上有翻飞的鸥鸟。水天一色中,轮船不时发出沉闷的鸣笛。祖国的大陆已看不见了,上海港也已看不见,而四川成都更是看不见了。 康心如此次东渡日本,正是在重复他长兄康心孚的经历。他们同样操着一口川腔从上海港起程,同样站在甲板上望着辽阔的大海感慨万千,他们同样怀着济世救国的宏伟抱负而到了日’本,也是同样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专科。不同的是康山如比他的大哥晚几年,不同的是,因康心如所走的是他所崇拜的大哥的同一条求学、革命、救国的道路,所以他的心情也就更为激动。他觉得,由此他的生活将开始揭开崭新的一页。 在康心如赴日本读书之前,他已在上海停留了一段时间。对于一个内陆省份的知识青年来说,上海无论在哪方面都使康心如大开眼界。大上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但康心如并没有被这些迷惑。在长兄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他格外关注的是上海的政治经济状态以及民主文化思想。后来,在康心孚的介绍下,康心如在上海很快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决心为宣传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做一些实际的工作。 为了储存和培养革命的后备力量,康心孚认为,心如还应首先到日本去深造,唯有在日本才可能更了解外面的世界,对探寻救国之路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于是在大哥的帮助下,康心如远涉重洋。他信任长兄的安排,甚至这种信任是带有某种盲目性的。 在日本留学期间,康心如以一种深沉的民族责任感,潜心研究世界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理论,特别是日本这个国家自“明治维新”之后的发展和变化。此间,日本国土上美丽的富士山和漫山遍野的烂漫的樱花,没有能吸引他。他倒是在对日本政治经济的考察中,被“明治维新”后发展起来的三菱、三井那些大垄断资本集团经营的宏伟成就所深深地震撼着。康心如对此惊羡不已,他认为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复兴的开始。而这同样也是使中国国富民强的出路。康心如对三菱、三井式的经营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十分向往这种经济事业。强烈的震撼和撞击只能使康心如更加慨叹中国的无望,自然也使他更加决心改变中国的封建与落后。 此时的康心如还没有意识到他对于人生的真正追求和渴望,也不会想到日后他正是以三菱、三井为模式,把他的美丰也经营成了一个巨大的美丰资本集团。 美丰银行离不开康心如 归国后,康心如曾到北京暂住。 一九二一年,康心如的四川老乡、重庆大盐商邓芝如来到北京,并住在康心如的家中。因邓芝如的父亲曾在四川当过候补道,和康心如的父亲换过帖,有深交,所以两家成为世交,多年来素有交往。与邓芝如一道来京的,还有曾在重庆“天顺祥票号”当过上街(营业主任)的陈达璋。他们此行的意图,就是想通过京城的活动,为邓芝如争到中美合资的中华懋业银行重庆分行经理的职位。 邓芝如来到康家,显得雄心勃勃,兴奋异常。他大谈唯有同洋人合作干点什么,生意上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并讥讽康心如一辈知识分子是书呆子,百无一用,不会活着。当时的邓芝如对书生气十足的康心如可以说是毫无戒心的。 邓芝如专程跑到京城寻求洋人作生意伙伴,这在当时的民族工商界,是非常时髦的一种做法。其背景在于侵华的各帝国主义国家与中国政府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为外国人在中国发财提供了各种优越的条件,于是一时间“洋务运动”波澜壮阔,连遥远内陆的乡绅商董邓芝如这样的人,也不愿错过与洋人结合的机会。 邓芝如腰缠万贯,他不信用金钱就活动不出一个合资银行的经理来。他此行北京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的。他一进京便找到了四川聚兴诚银行分行的经理张熙午,并托付在银行业人头熟、交往广的张熙午为之上下通融,左右活动。 康心如在邓芝如北京活动的过程中,开始对国内银行业的状态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之他对金融这一行当有兴趣,便也积极为邓芝如出主意、想办法。 其间,为邓芝如疏通活动的张熙午找到康心如,因张熙午也是四川老乡,他们在北京也素有交往,所以张熙午有些事情愿先同康心如商量。这天,张熙午告知康心如,他得知上海美丰银行的总经理、美国人雷文(Frank.Jd.Raven)的代表麦利已抵达北京。而麦利此行的目的是来京筹募中方股款,并准备在直隶省(今河北省)开设美丰分行。张熙午认为这是个机会,何不乘机动员邓芝如与麦利会面,商讨在重庆设立美丰分行之事。只要邓芝如有诚意,就不愁在重庆筹不到华股。这样,一既能创办一家新的合资银行,邓芝如又能顺理成章地捞到经理一职,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张熙午希望康心如能从中积极动员邓芝如以促成此事。 康心如在张照午的托付和督促下,开始为促成重庆建行一事而鼎力从中斡旋。这其中固然有同乡的情谊在,但也有康心如想在金融业谋到一个饭碗的小算盘。 康心如发现,随着国内局势的变化,大多数进步知识分子奋力追求的革命事业屡遭挫败,“知识救国”的声浪终于平息了下来,而代之以浪奔潮涌的“实业救国”。即是说,革命者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经济繁荣,才可能国富民强,才可能谈到自由、平等与民主,也才可能真正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另外,帝国主义侵略所带来的西方资本的投入以及西方先进机器、先进技术、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的引进,使中国新式企业不断兴起,金融业迅猛发展。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不说,就连四川那样的封闭内陆省份,金融业也日趋发达,并出现了中国银行、浚川银行和聚兴诚、中和、富川等一类的新式银行。由此,康心如料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金融业是大大有利可图的,而他过去在日本留学时所仰慕的三井、三菱那些大财团的发展,也是同金融业的发达紧密相联的。 在此基础上,康心如对中国金融业的态势也做了深入的调研与分析。他看到,国中纯粹民营发展起来的银行是很有局限的。单就这些银行不可能像国营银行那样拥有合法的“发钞权”这一点,就几乎使他们完全丧失了其发展的可能性。就是在四川乃至全国都颇具信誉的聚兴诚银行,尽管采取各种办法,千方百计地在北京活动,且打通了很多关节,要求政府准许他们发行钞票,最后也终于失败。于是这些银行钱庄,只能发行些“执照”在市场上流通,以弥补市场的筹码不足。生意做得平平,不可能有大的进展。而与洋人合资的银行就大不同了。这一类银行虽无“发钞权”,但因是直接向外国政府注册,便无须同本国政府打交道。这样便有权畅通无阻地在国内发行兑换券。如遇麻烦,还可以受到外国领事馆保护。这一发展前景,已在当时中国开设的中美合资中华懋业银行、中日合资汇业银行以及中法合资实业银行那里得到了初步证明。应当说,这一类银行的发展是倚仗着洋人的侵华特权而实现的,而拥有这样的护身符,又是国中大大小小的商人实业家们所求之不得的。 这就是为什么要极力促成四川美丰银行建立的全部原因。康心如坚信,建行之后,单是“美丰券”的发行,就能够一纸风行,一本万利,这样的赚钱发财机会是决不该错过的。 于是康心如开始竭力劝说邓芝如不要再在懋业银行那里费功夫,而是与上海美丰银行的美国人雷文联袂。他邓芝如手中握有大量的金钱,又何愁找不到一个可以赚大利的并愿意与之合作的美国财团呢?康心如拿出他宣传革命思想时那三寸不烂之舌,掰开揉碎地对邓芝如游说美丰的好处,并为邓描绘了一个他与雷文合作后的灿烂前景,并将他对国中所有金融业的局势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讲给邓芝如,包括“美丰券”的大有可图。最后,邓芝如终于敌不过康心如的诱劝,同意与已在北京的雷文的代表麦利见面。 在麦利与邓芝如的数度商谈之后,对于可否在重庆建立四川美丰分行一事终于有了些眉目。经多方联系,未来建行时华股一方也已初步形成。事实上真正推动这场商谈并使建行一事粗具规模的,不是麦利,不是邓芝如,而是他们之间的撮合人康心如。康心如做为美方与中方的中间人,总能在双方讨价还价的谈判中因势利导,晓以利害,并引导双方都能充分看到合作之后将为双方带来的巨大利益。 康心如之所以采取如此积极的态度,全力投入美丰银行的筹谋与策划中,是因为他已看清这确实是一个机会,一个他弃政从商的难得的好机会。而唯有美丰成功他才会成功,他同美丰绑在了一个战车上,已别无选择。 当麦利与邓芝如在北京将建行的一切有关事宜谈妥,只需最后定局时,康心如便敦促麦利向上海发去了电报,请雷文即刻赴京,对建行一事做最后的裁决。 康心如并没有想到雷文会成为他未来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在了解了雷文的经济实力之后,康心如确实受到了启发。雷文财团使他想到日本的三井、三菱财团。康心如认为他倘真的决定弃政从商,那么雷文财团、三井、三菱财团就是他奋斗的目标。他欣赏雷文的经济战略。 康心如能在雷文那里获得认同,应当说是与他当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专科分不开的。当时日本的发展不仅使康心如震动,而且在研究了日本明治维新成败的经验中,康心如又获得了一种全球性的经济眼光。从此他知道世界了解世界并愿意接受世界上的一切崭新的成果,他对政治失去了兴趣,而同一大批知识分子一样将眼光转向了“实业救国”。发展实业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即是要坚决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坚决抵制封建的闭关自守又盲目自大的小农式的或是作坊式的经济体制与观念,这就使康心如他们这批西化的产业家们与乡绅商董式的买卖人们区分了开来。 在这样的一种思想契会中,康心如与雷文一拍即合,而雷文财团在当时的不断扩张中,所急于寻求的合作伙伴,也正是康心如这一类具有开放思想和发展眼光的人才。 果然,雷文也欣赏康心如,认为人才难得。这就为日后康心如与雷文数年的默契合作,并始终得到雷文的欣赏和重用,打下了一个牢固的基础。 在康心如的极力撮合下,雷文意外地找到了重庆方面的新的华股合作对象。在四川重庆建立美丰银行这一举措,原本不在雷文财团的发展规划中。于是,这个使雷文感到意外的成功也使雷文很惊喜。 一九二一年炎热的夏天,雷文在接到麦利的电报后,迅速由上海赶到了北京,与邓芝如、康心如等正式磋商在重庆投资创办“四川美丰银行”的具体事宜。 几经磋商,特别是在康心如左右逢源的勉力推动下,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并于当年六月六日,在北京的美国公使馆正式签了中美合资的合同。 在创办四川美丰银行的一系列谈判中,康心如均是以中介人的姿态出现的。他从始至终不卑不亢,不动声色地百般斡旋。康心如一面积极同邓芝如联系重庆方面的华股投资,指出唯有跻身“洋务”才可求得发展;一面又和颜悦色敦促美方对合资项目早下决断。最终以自己的学识、教养、眼光、观念以及才”能智慧,将双方在投资以及在日后管理、发展等方面的分歧迅速归拢到一条轨道上。 康心如的这一番苦心奋斗的结果是,他成功地推销了他自己。建行的事情敲定后,康心如不仅获得了中方同乡邓芝如一方的信任与折服,也同时获得了美国雷文方面的信任和赏识。 于是,双方在提出组阁名单时,都不约而同地也是真心地邀请康心如出任这个新建银行的协理,并一致认为,四川美丰银行要想搞好,是离不开康心如这一员干将的。 一九二二年二月,四川美丰银行按照美国银行法的规定以“美商四川东方银行”(The American Oriental Bank ifShechuen)的名义向美国康涅狄格州正式注册。而当时能够在国外注册的银行,就比纯粹华资银行在很多方面享有优惠的政策。四川美丰银行的资本额原订为一百万美金,后又定为国币银元二十五万。其中美资占百分之五十二,华资占百分之四十八。美方拥有的股份优于中方。 银行总行设在四川重庆市的新街口,经营商业银行的一切业务并发行兑换券。 在经过了慎密的磋商及协调后,确立了四川美丰银行首任董事会成员。董事会共由五人组成,其中美方三人,分别为雷文、赫尔德、白东茂,赫尔德和白东茂均为雷文的贸易合作伙伴。中方董事两人,均为重庆商贾,他们是胡汝航和周云浦。董事会下设总经理一人,经理一人,协理二人。总经理自然是由雷文直接担任,赫尔德为经理,协理则由中方的邓芝如、、康心如担任。另设一名营业主任由邓芝如亲信陈达漳担任,此人曾在天顺祥票号当过营业主任,多少有些内行,又有邓芝如的鼎力举荐,双方便也认可。 在四川美丰银行的筹办过程中,康心如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但是当雷文及邓芝如中美双立的代表都希望康心如出来做协理时,康心如尽管心中暗喜,但还是撑持着知识分子的架子婉言拒绝。 其难言之苦在于家境的窘困,使康心如确实拿不出钱来入股,因此也就不好违反规定,不入股就任协理。雷文和邓芝如对康心如的推脱都感到很遗憾,甚至很失望,因为他们都知道,倘没有康心如那样的才子从中协理的话,美丰银行就肯定办不好,更不要说发展。足见康心如已经使自己站到了主角的位置上,使自己成了美丰不可或缺的人物了。 其实雷文早就看出美丰如只依靠有钱人邓芝如、陈达璋等辈是决然搞不好的。 邓芝如尽管极富资财,但他过去从未出过国门,是个极闭关自守的旧式商人;而他手下的干将陈达璋所谓的经验也是旧票号的,跟这种合资的西式银行业务根本不搭界。所以,雷文把四川美丰银行的希望是全然寄托在中方的康心如身上了。 而中方的邓芝如其实更不愿因康心如的无钱入股就将他舍弃。因为他也清楚,要想跻身洋务,整天同洋人打交道,就必得康心如这么一个真正内行的帮手。应当说,如果不是康心如,邓芝如是谋不到这个合资银行经理的位置的;而接下去,如果没有康心如从经营上协理,他拿出钱买到的这个位置肯定还会得而复失。因此,比起雷文来,也许邓芝如更离不开康心如,更迫切地希望康心如能留在银行任职。 一方无钱入股,一方又迫切需要,就在这进退、舍取的两难之中,自认没有“洋务”经验的邓芝如,又一次诚心邀约康心如与之一道回四川重庆,共谋美丰发展大业。为了使康心如担任协理,邓芝如借给他一万二千元股本,使他取得股东资格,并顺理成章地就任了四川美丰银行协理一职。 邓芝如的此番义举,对于身处漂泊落魄之中,急需谋得职业的穷文人康心如来说,不啻是有着知遇之恩的。尽管是借,但在当时能拿出一万二千元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做到的。有了这笔借款,也才有了协理的位置,有了康心如日后在金融界发展的可能性。 所以康心如在接受这笔借款时也很感动,他认为这笔钱不仅使他摆脱了近年来一筹莫展的困境,甚至也是对他一直养不活的一家大小的一个救助。康心如发誓,滴水之恩,他必得涌泉相报。 美丰银行人员由于康心如出任协理而皆大欢喜。 从此康心如正式踏入商界大门,他毕生为之奋斗,再没有改过行。 左右为难的协理 从筹划开始,前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四川美丰银行终于在一九二二年四月二日于重庆正式开业。 四月的重庆,早已到处是春意。迷迷蒙蒙的云雾遮掩着古老而美丽的山城。城脚下的江水清亮透彻,无声环城而去,给这个三面环江、形如半岛、依山而建的古城,平添了很多妩媚。 重庆之所以自古为城,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极端重要,它不仅处在长江与嘉陵江的汇合处,而且是在成渝、川黔、川陕几条主要通道的交点上,所以它自古就是长江上游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城市。而就在这葱葱郁郁的早春中,设在古城重庆的四川美丰银行,在一片吹吹打打之中终于开业了。 这家中美合资银行隆重开业,成了重庆工商界以及民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加之美丰银行华股方面在山城的财政势力,就更使银行的开业成了轰动四川乃至全国的一件要闻。 开业那天,重庆方面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各路政府要员及各界社会名流、遗老遗少,无不前来拱手庆贺。新街口一带,几乎一天鞭炮声未停。吹吹打打的乐队也始终乐声长鸣地站在银行大门的两侧伺候。围观的群众成百上千,而出出入入的西装革履、金发碧眼的美国人与儒雅翩翩、长袍马褂的中国人混杂在一起,熙熙攘攘,笑逐颜开。酒杯不断碰响,真是一派繁荣昌盛开业大吉的景象。尽管洋人与中国人之间根本无法用语言沟通,但双方目光的交流就足以使这一开业的典礼增色添彩了。 四川美丰银行开业的排场对于一向宁静的山城来说,可谓浩大空前。如此的排场自然也就耗资巨大,但银行的中美双方都认为这样的场面是必要的,唯此浩大才可预示未来美丰银行的发展也是浩大的,是前途无量的。 为了操练这样一场华而不实的开业闹剧,康心如自然也是费了心思的。他绞尽脑汁,精心策划,缜密安排,并亲自登门将重庆从政府到美国驻渝领事馆的要人以及重庆的乡绅父老尽数请来。 就在人们沉醉在这种豪华的场面之中时,其实唯有康心如忧心忡忡。他所焦虑的,是开业后的四川美丰银行能不能将业务顺利地开展起来。这才是最最本质也是最最关键的,这也是银行内部中美双方主事人员中唯有康心如最为关切的问题。 康心如一直认为,他取得这个协理的位置,决不单单为了日后为自己捞一点小钱。他觉得倘若那样耿耿于蝇头小利,那就太没出息了。他想,他既然已涉足于金融界,就应当扎扎实实地大干一场,干出点名堂,干出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来;而协理,便是他通向未来宏伟抱负的阶梯。于是,康心如更不敢有一丝的疏忽,也不能像雷文那般超脱,像邓芝如那般我行我素做甩手掌柜的。在某种意义上,美丰未来的成败与兴衰,事实上就是握在他康心如的手中了,那么他又怎么可以掉以轻心呢? 康心如到底算是一个精明之人,他的思维使他对自身的行为始终保持了一份难得的清醒。自美丰银行的创建进入筹备策划之时,康心如就已将他的四弟康心远及林少谷、贺友梅等三人派到了上海美丰银行见习业务。此后不久,康心如又专程从北京到上海,为即将开业的四川美丰银行招揽人才。他亲自物色挑选,最后聘到了几位对业务十分熟悉的专业人员,携他们一道乘轮船回到了重庆。康心如知道最终那些场面上的风风光光什么都不是,而这些对业务精通的专业人员才是美丰银行的真正栋梁。 开业伊始,身为美丰银行协理的康心如便自知他任重而道远。实践证明,像邓芝如那样的旧式商人及旧式的陈达湾是完全不可以依靠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康心如在他们那里都得不到任何帮助。而对于出任经理的美方代表赫尔德,康心如也极不了解,以至于基本上不能合作。一切都处在探索的阶段,因为几乎所有的行内职员对经营这样一个合资的银行都是没有经验的。 没有经验,可以探索、积累,但中美双方人员之间愈演愈烈的矛盾,却几乎把这个刚刚开业且未站稳脚跟的银行断送了。 银行开业经营的一年中,尽管康心如苦心筹划,费尽心机,请来业务骨干,开展多种业务,美丰竟然不仅没有营利,而且还亏损了三千多元。这可以说是美丰建行之后的一个污点。这一亏损的事实,使美丰银行上下都感到了某种压力。出师不利使人们神情沮丧,且相互指责,推诿责任。中美双方的经理、协理人员及双方的职员更是剑拔弩张。银行的经营现状与开张那天浩大的庆贺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一事实不仅成为当时报界感兴趣的话题,也成了专等着看美丰银行笑话的那些人茶余饭后调侃的谈资。美丰行在一年之间大起大落,真是谁也不知该怎样扭转败局,或是该怎样收场。 就单单亏损一事就很令人苦恼扫兴了,而偏偏康心如又被搅在中美双方特别是赫尔德与邓芝如之间的争斗中,弄得心力交瘁,焦头烂额。尽管他在这尖锐激烈的矛盾中,极尽斡旋之能事,但依然不能使双方的矛盾有一丝的缓解。而美丰银行的业务不能很好地开展,并一天天走着下坡路,事实上就是一年来内部永无休止的争斗造成的。其实,康心如对中美双方定然会产生矛盾这一点,是早有预料的。他清楚邓芝如那一类长期形成了固执封闭死板的观念的中国人,同赫尔德那种过于骄横跋扈、对中国人十分歧视的美国人是根本不可能和谐的。他们的性格使他们不能成为合作的伙伴,更不要说成为好搭档。有鉴于此,康心如便只能更加平和,更加不咄咄逼人,而是以和事佬儿的姿态出现,从中千方百计地抹平,弥合。康心如始终在做着这种协调。他原以为,中美双方的矛盾有他在中间调解,不致激化到水火不相容的你死我活的地步。 但事与愿违。一年中,双方都没有在康心如的力劝之下,有稍稍收敛的迹象,以致最终发展到邓芝如动不动就脸红脖子粗地跑到康心如的工作间里拍桌子打板凳,操着纯正的四川高腔,大骂美国人盛气凌人、专横跋扈,把翻译叫“西崽”,拿中国人不当人。邓芝如一向脾气火暴,不容分说。他声称他再不能忍受美国佬儿的歧视与侮辱,他不再受洋人的气了。他要求康心如也站出来,与他结成联盟,坚决同洋人斗争到底。 但又出人意料,在这场中美的激烈搏斗中,使邓芝如万分失望的是身为中国人的康心如竟没有应和他,没有表示出中国人应有的慷慨和义愤,没有坚决站在他一方,而依然往来于他和美国人之间,充当调解人的角色。这使邓芝如大为光火。他进而对康心如也产生了怨恨。他于是又联想到是他借给康心如一万二千元的股金,才让他当上这个协理的,他是有恩于康心如的,而这个康心如在这关键的时刻竟然不支持他。既然他们个人的关系已出现了这种无法弥补的裂痕,邓芝如就更是不管不顾,一意孤行,变本加厉地同洋人打,再也听不进康心如的任何劝诫了。 自然,康心如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应有中国人的气节和尊严的。但作为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银行协理,他也是自有他的一分考虑的。他认为矛盾之所以闹到如此地步,以至于美丰的业务每况愈下,毛病就出在邓芝如和赫尔德身上。实在是康心如对邓芝如这样的人看得很透。因为看得透,他才采取了这样一个中立的乃至于暖昧的立场。凭着他对邓芝如个人性格的了解,他推论倘他康心如也参加进去,火上浇油,怂恿邓芝如一日三餐地同美国人闹下去,那么美丰就唯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被搞垮;而这一结局,恰恰是康心如决不容许的。久而久之,康心如对邓芝如几乎天天同洋人争吵越来越反感,特别是邓芝如最后发展到在股东会上散发他专门印制的传单,对美方人员进行恶毒的抨击,更使康心如不能理解。 他一向认为,与洋人合作搞生意,有利自然也有弊,而且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的,人所面临的永远都是正负的两极。 在当时的国情下,跻身洋务必然有大的发展;但在与洋人的朝夕相处中,也难免会产生由于种族、观念,乃至生活习惯的不同而导致的矛盾与隔阂,甚至要遇到不平等的歧视与侮辱。个人的尊严自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事业发展下去。只有事业有成,人才能更有尊严。这本是非常简单的辩证法,但邓芝如一类人却不能理解。 另外,康心如对邓芝如关于赫尔德不录用他的职员的微词也不敢苟同,因之他也不可能在此问题上站在邓芝如一方。康心如认为在美丰这种合资银行中录用的职员,一定是要在知识结构上尽可能学贯中西的、有着新思想新观念的人。而一年来,邓芝如所推荐的人选,则大多数是与邓芝如有各种关系的旧式商人、封建官吏一类。这些人既非业务内行,又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仅英美式会计方式这一条就弄得他们晕头转向,所以赫尔德坚决不予录用。康心如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是站在赫尔德一边的。他认为赫尔德为美丰银行的发展计,这样做是有道理的;而他康心如本人,对这样一批无用之人也是相当反感的,他甚至视这些人为美丰银行日后发展的阻力。这并不是康心如崇洋媚外,而是体现了他以大局为重、出以公心的原则性。 当然,康心如对美方人员,特别是对经理赫尔德也是有看法的。他认为赫尔德在个人的品质乃至合作的诚意上,确也不是一个尽如人意的合作伙伴。而邓芝如指出的美方人员飞扬跋扈的现象也的确很严重。他们竟可以依仗权势,任意要华人同事为之端茶倒水,随意使唤,似乎中国同事是他们雇来的奴仆。而这一切,都是同赫尔德的那种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观念分不开的,因此这种不平等也几乎是不可改变的。加之美方人员与中方人员之间的薪金收入又悬殊太大,这也就更加剧了双方之间的敌对意识和合作危机。 而这一切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美丰银行的势头大跌。这时的美丰银行就像是坐在火山口上,危机四伏,随时都有彻底崩溃的危险。此时的康心如,也已无回天之力。美丰银行的生死存亡,已不知掌握在谁的手中了。 面对美丰银行刚刚开业一年就遭如此惨败的烂摊子,康心如很伤心,看来他想在金融界大干一场的愿望是难以实现了。与此同时,当康心如反省自我,反省两年来他在金融界一步步走过来的道路时,感到惊奇的是,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康心如无论如何已同那个血气方刚的刚刚参加同盟会时的康心如判若两人了。 因为他要每日里平息那位吵个不停的邓芝如,他自己便反而变得没脾气了,心平气和了,没有锋芒了,甚至圆熟了,狡猾了,有城府了。但是康心如觉得,他这种脾气秉性的变化,倒不是一件坏事。在一个到处充满了算计、阴谋乃至陷阱的社会中,硬碰硬是碰不出前景的。你唯有也同样拥有算计和阴谋,为他人设置陷阱,否则你就根本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这就叫谋生的韬略。康心如看得很清楚。 表面上看,康心如是得罪了那个有恩于他的邓芝如,但从本质上看,康心如并没有害他,而是为了成全他,成全美丰银行。康心如当然也极不愿意让康、邓两家的世交乃至他们多年建立起来的友谊毁于一旦,康心如之所以始终坚持中立的立场,是因为他更不愿美丰银行毁在这尖锐而激烈的搏斗中。康心如眼看着越发蛮横不讲理的邓芝如一天天像斗鸡般四处出击,又一天天像热锅上的蚂蚁似地惶惶不可终日,很香邓芝如惋惜。他认为倘邓芝如日后真的失败了,那他谁也不该怨,是他自己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在某种意义上说,邓芝如的悲剧是他性格上的悲剧。 康心如在一筹莫展之中退避三舍。他一来想暂时摆脱那个激烈的矛盾的旋涡,同时又想在总经理雷文最后不得不出山收拾残局之前,认真地捋一捋美丰银行遭此惨败的原因。 美丰券发行的成功和风浪 雷文自一九二三年春抵达重庆调整四川美丰银行班子以来,就开始精心物色美丰银行新经理的人选。几个月过去,至一九上三年九月,雷文终于将不得力的赫尔德从美丰银行调走,改派一位叫鄂更斯的美国人赴渝,担任四川美丰银行的美方经理。雷文在鄂更斯到任之前,特别叮嘱他上任后要“一切听从康协理的安排”,要鄂更斯在任上一定要与康心如密切合作。 雷文的这种安排,足见他这个以经营和发财为业的美国人对康心如的信任与支持。 对此,康心如也是心中雪亮的。他认为雷文尽管是个美国投机商人,但作为一个单纯的人来说,他还是具有一定的修养与层次的,分得清好坏善恶,分得清人才与庸才。基于此,雷文才可能力排众议,给了康心如如此之大的权力。康心如对雷文是怀有真正的知遇之恩的,他感谢雷文不仅赏识他的才华和智能,而且还能大刀阔斧地切实地在人事安排上,为康心如在银行业的大展宏图扫清道路。而恰恰是这一点,是他区区康心如徒有发展美丰事业之心,而又无力左右的。康心如觉得他踏入美丰大门,能遇到雷文这样一个美国总裁,能在他最危难艰苦的时刻从遥远的上海来扶助他一把,是他康心如的幸运。当然,康心如也知道,雷文之所以能如此重用他也是为了雷文自己的利益。 要将一番事业做成做好,搭档的能否密切合作至关重要。这是自鄂更斯上任之后,康心如更加体味出的一种经验。鄂更斯接受了雷文的面授机宜之后,康心如在美丰银行施政的方针大略,及其他对业务开展的设想安排,总能够毫无障碍地贯彻执行。康心如在这一段时间的美丰生涯中,可谓是得心应手,春风得意。 康心如把这也当做是雷文对他事业的支持。他一朝大权在握,自然也不能忘记要奋力回报雷文,而这一回报最核心的,便是要不辜负雷文的重托,迅速把美丰银行亏损的局面扭转过来。 康心如首先紧紧抓住美丰系合资银行的种种有利条件加以充分利用,并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拼力扩展银行业务。他利用银行的美资关系,首先将当时重庆的海关、邮局以及各个洋行的汇兑业务牢牢地抓在手中;同时,他又竭力宣传美丰银行是重庆唯一一家可与美国各地直接通汇的银行,利用世人崇洋的思想,使美丰银行的汇兑收益猛增至六万二千余元。康心如将合资银行的有利条件用足并有所开发,这就使美丰银行充分显示了它独有的优越性。 在此基础上,康心如又迎合了重庆商帮的市场习惯,开展了原先美丰银行没有的“比期存款”业务。美丰银行出台的“比期存款”利息尽管比市面上低,但由于人们相信康心如“美丰有洋商资本,不会有风险”的大规模宣传,便也纷纷来存款。因而美丰银行所吸引的“比期存款”逐年上升,自一九二二年六十多万,很快增长到一九二四年的一百二十多万,两年翻了一倍,开始向银行注册的美国政府交纳所得税。当时美丰银行的业务可算是蒸蒸日上了。 自雷文一九二三年春天来重庆将美丰银行中美双方的管理人员重新调整后,美丰自当年起就扭亏为盈了。一九二三年仅纯利就达一万一千元。到一九二四年更是势头看好,全年纯利一下子猛增至七万元,股东们并开始分得股息红息,人人对美丰银行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其间美方经理鄂更斯更是喜形于色,他不断对沾沾自喜的股东们说: “此实康协理之功!此实康协理之功!” 其实不是鄂更斯说,股东们对康心如也是自有他们的看法的。就是在过去对康心如不满意不放心的股东们,在拿到股息红息之后,也自然折服康心如经营管理的才能。 康心如是不能小看的。这是北京来的在重庆地界上既没有势力又没有根底的落魄文人康心如自己为自己挣出的一份面子,一份光荣。 美丰银行由此转机和发展,自然使康心如在重庆市的金融界初步建立了声望。他不仅得到社会的承认,特别是还得到了重庆商帮的普遍认同。这一点对康心如很重要,这是使他日后能更加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段岁月。由此康心如建立了对人生的更加坚定的信心。他更加相信他自己,相信他个人的价值在奋斗中能够得到证实。因为是刚刚起步,康心如这一段的人生成就就显得格外辉煌了。 在如此灿烂的前景面前,康心如踌躇满志,决心要在美丰银行好好地大干一场。 使康心如乘风破浪、大振雄风的,是他成功地发行了美丰银行的兑换券。 发行美丰券,可以说是康心如的夙愿。自四川美丰银行筹建之时,他就对合资银行是国外注册,因此有权发行兑换券这一点极感兴趣,并寄以厚望。他始终认为这是一纸风行、一本万利、大有可图的事情,也是能够压倒大批民营商业银行的地方。只是开业几年来,美丰银行始终风风雨雨,内耗不尽,康心如几乎无暇顾及到他一直十分热衷的美丰券的发行。如今风调雨顺,情势好转,美丰银行又是扭亏为盈,且逐年上升,妄想再获得长足的发展,充裕营运资金,就不能只停留在银行原有的业务上。此时,康心如认为时机到了,美丰券的发行已势在必行。于是,康心如把注意力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美丰券发行的筹备与策划中。 康心如一向是个审慎的且计划周密的人。自他在美丰银行掌有实权以来,他每开发一项业务,总要先从调查社会、市场行情以及商帮心理入手,分析自身的优劣短长,预测未来的市场效应。在对每一步都做出详尽的分析之后,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这一次也是一样。康心如尽管对美丰券的发行与成功已胜利在握,但他还是对美丰券发行的诸多背景进行认真的分析与考查,以保障发行工作万无一失。 经过调查,康心如发现,当时四川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大中银行等都先后发行过兑换券,但后来都因不能兑换而跌至三折,损失惨重。而聚兴城一类的新式银行,也发行过类似兑换券的“无息存单”,但最后也因发现了市场上流行的伪造存单而不得不宣告收销。鉴于这种种失败,康心如吸取教训,并在此背景上,对发行美丰兑换券的前景利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估计。康心如觉得,因美丰是合资银行,在外国注册,加上外资在国内享有种种特权,这就首先保护了美丰券发行时的权益,并确实能有强大而雄厚的外资做后盾。这是得天独厚的便利因素。另外,当时中国,制造假钞票、伪造兑换券的事件屡屡发生,这不仅严重地损害了银行的利益,而且也在购券者的心理上造成了一种严重的恐惧感,以至于到了人心惶惶的境地,大家都视认购兑换券为禁区,轻易不敢问津。而美丰银行的最有利处在于美丰的兑换券是专门在美国印制的,这样,无论中国境内的伪造技术多么逼真先进,以假乱真,终究对美国的印刷技术无伎可施,这就自然消除了购买美丰券顾客的恐惧心理。 基于此,康心如首先为美丰券的发行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宣传措施,由此足见当时的康心如就有着非常浓厚的广告意识,并对种种促销的手段有着他深入的思考和认识。为了美丰券的发行能首战告捷,康心如组织力量不惜工本地在各种场合宣传美丰券的优越和美丰券的独到之处。这样,便迎合了社会上一些人的“崇洋思想”和迷信“洋资本”的心理,将美丰券描绘得更加“信用可靠”,“万无一失”,非常成功地使很多原本对美丰券有疑虑的人不再动摇。 在这个巨大的宣传攻势中,一个极富煽动性的蛊惑便是康心如故弄玄虚地为美丰券编造了一个戏剧性的广告故事。那故事不胫而走,一时间在重庆地面上流传得沸沸扬扬。据说,有一次重庆的白理洋行失了大火,火势浩大,铺天盖地,结果将洋行的所有财产焚烧殆尽,甚至连保险柜里的几千元美丰券都烧成了灰。但恰好所余部分还能认得出号码,结果美丰银行还是将此券兑了现。于是,“美丰券烧成灰也能兑现”的说法,像活广告似地在重庆乃至全省传开了。人们顾不上追问、印证这传言的真伪,而是盲目地顺着康心如所精心设计的广告圈套陷了进去,而且更加坚信美丰券的信用可靠、保值保险了。 伴随着宣传,美丰券发行后,即刻在市面上流行走俏。特别是在当时市面上现银枯竭的情况下,一切票券兑换银元(俗称洋钱)都要补水(俗称洋水),即要用超出相应面值的票券才可换得相应现银。但由于美丰券有信用且又有所谓外国资本做靠山,用美丰券兑换现洋居然一律不补水,一比一,这就更进一步抬高了美丰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美丰券发行的势头看好,还有另一个原因,即当时同属西南的贵州、云南一带,做鸦片大烟生意的商贩极多。这些出没于黑道上的鸦片贩子,都需要大量的银元。但前往云南、贵州鸦片生产地的沿途,又常有土匪打劫,于是携带现洋便既笨重又危险,并常因土匪的图财害命而暴尸荒野。为了安全保险,当时的大烟贩子们便纷纷争购美丰券,这样不仅保值保险,携带方便,还可以避免土匪的打劫。就是这一批人所从事的黑道上的特殊买卖,一下子就把美丰券的销售哄抬起来。 基于以上主客观原因以及康心如的精心策划,美丰券炙手可热,很快成了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一带主要交易媒介。 美丰券发行的最高额曾达到一百五十万元,大大充裕了美丰银行的营运资金,使美丰银行的经营更上了一层楼。 对于美丰券的发行,康心如曾有过一段极诚恳的肺腑之言,他说:“平心而论,帝国主义、土匪、鸦片烟和洋水,对美丰券的发行是帮了大忙的。” 康心如除了有审慎从事的一面,又有他性格中锐意进取的一面。只要他认为时机成熟,便总是会大刀阔斧地拓展事业。当康心如看出美丰券的发行确实有利可图,他便放开步子,继续有效地扩大发行。 为此,康如又精心策划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而且是安全可靠的美丰券发行网络,以一种盟主的但又是平等的姿态审慎地选择了大生、金盛昌以及恒泰丰三家钱庄为专点,领用并代销美丰券,使美丰券的发行流通更加广泛。 同时,也通过发行美丰券互惠互利,这样,美丰银行便与这三家钱庄建立了极为密切的业务关系。由此,美丰券在这个网络中更是行销一时。 但是,尽管如此,由于当时社会动乱,民心不安,特别是在政治环境十分混乱的情况下,美丰券也相应发生过几次挤兑风潮。 对此,康心如至死记忆犹新。转眼间,人如潮涌般向美丰涌来,前推后挤地抓住银行外的铁栏杆,争相要将美丰券兑换成现银。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如果美丰实力不足且库存短缺的话,美丰券肯定会马上贬值,信誉扫地,重蹈前人覆辙。古语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所以康心如知道,面对挤兑风潮,他就是砸锅卖铁,折戟沉沙,也要保住美丰券、美丰行的信誉。他知道,对于他这种要在世面上混下去的人来说,信誉才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 使康心如得以顺利渡过挤兑风潮的,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康心如平日维系下的那些曾帮助他渡过难关、化险为夷的金融界的朋友们。每逢挤兑风潮发生,康心如除了要动用美丰银行的准备资金外,大生、金盛昌、恒泰丰等三家钱庄及总商会等便会鼎力相助,即刻把明晃晃的现洋运到美丰银行内堆起,以显示现洋的充足,使柜台外要求兑换的人们人心稳定。这样便很快平息了挤兑,使美丰银行平安渡过难关,也保住了美丰券的信誉。 由于康心如每每遇到挤兑风潮时,在困境中总有大生、金盛昌、恒泰丰这三家钱庄奋不顾身前来救驾,于是金融界流传起一句戏言,即“康心如一气化三清”。“三清”是指这三家钱庄的经理李懋卿、杨怀卿、侯绍清,他们的名字中都有一个“清(卿)”字,且又都在康心如遭困身处厄运时,化为一气,为之排忧解难,帮助康心如渡过难关,转危为安,故而才有“康心如一气化三清”之说。足见他们之间无论是交情还是业务上的往来,都是肝胆相照,以诚待人的。 康心如之所以在危难之时,能有如此不惜两肋插刀的朋友拼力相助,应当说,这也与康心如平时宽和大度、善结人缘分不开的。 发财赚钱所需的狡诈和为人处世所需的善良,始终非常矛盾地并存于康心如的品性之中。康心如对此是有着极清醒的认识的。 康心如觉得,要想发财,就必须要有一些在人情上说不过去的手段,这是任何商人都不可避免的。倘不重利,何谓商人?但在发财的过程中,康心如又时时提醒自己要注意和反省自己做为人而不是做为商人的人性。特别是对那些与自己密切合作的贸易伙伴,康心如所奉行的从来是讲求信用、互惠互利的原则,从不坑害他人,并始终要求自己不要陷入重利忘义的人性的深井中。 康心如之所以如此,还因为他的人生目的,始终不仅仅是赚钱发财。在康心如筹建、初创、拯救和发展美丰的苦心奋斗中,“实业救国”这个崇高目标,一直占据着他个人理想的最重要部分。 康心如也始终坚信,唯有民富,才能有国强。于是,他便更应当巧妙地运用外资,把民族的资本发展起来。 由于康心如的发财之道磊落光明,又时时事事与人为善,所以他所主管的美丰银行尽管蒸蒸日上,技压群雄,却没有遭到重庆金融界的反感。反之,他坦荡友善的为人处世原则,倒使他赢得了金融界及工商实业界对他人格及才能的崇敬和钦佩。特别是对他每遇危难,总会有人万死不辞慷慨相助的事情更是推崇备至。因此,当时金融界人士们对康心如的评价是: “康心如平日处人对事,不燥不湿,善结人缘,故能化险为夷。” 这也算是中肯公允的评价了。 十三万现洋拯救美丰 一九二六年,北伐战争爆发了。这是康心如无论怎样运筹帷幄、深谋远虑也无法扭转的大时局。北伐战争的爆发,使康心如重振美丰的梦想再度成为一枕黄粱。 一九二六年七月九日,国民革命军约十万人,分三路浩浩荡荡从广州出师北伐,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军阀统治、驱逐帝国主义、收回外国租界。 这一次北伐声势浩大,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很快便席卷全国,四川境内反帝反封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北伐军出师告捷,军阀武装被纷纷击溃,而呆在中国的外国洋人也都岌岌可危,惊恐万状。惶惶不可终日。 这一切对于康心如来说,只能是自嗟命运的无常。康心如虽然从少年时代就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对革命真理热爱而执着,但他目前作为一家中美合资的实业银行的实权人物,对他曾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而追求的革命战争的爆发,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对于战争所导致的全国范围内的动荡不稳,康心如首先深怀一种恐惧。单就这动荡本身,就足以对康心如的美丰造成巨大的威胁。何况,此次革命所打击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帝国主义,就是洋人,这无疑就更加重了美丰银行这个与帝国主义洋人的合股银行的危机。面对这样的危机,康心如是束手无策的。 康心如不反对革命,但在合资银行供职并握有实权这一事实本身,就使他与革命拉开了距离,甚至分裂在两个敌对的阵线上。康心如可以支持革命,但要他将自己付出心血的事业毁在他曾经热烈追求过的大革命手中,这却是做为在重庆金融界小有名气的实权人物康心如所决不情愿的。康心如非常矛盾,他的尴尬身分使他不能对革命表示鲜明的立场和态度。当然,康心如不会挺身而出,站在洋人的立场上反对革命,但也决不可能像年轻时那样毫不犹豫地投身到大革命的滚滚洪流中去。 他密切注意革命发展的动向,审时度势,以期在动荡不安的形势发展中,寻找自我保存的可能性。他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在战争中在动乱中保住美丰。 北伐战争卓有成效地打击了封建统治,同时也无情地动摇了帝国主义侵华的势力,动摇了他们侵占掠夺中华民族的基础。于是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保住他们将要失去的“天堂”,便开始疯狂地、变本加厉地干涉中国的国民革命。特别是沿长江一带的英帝国主义,更是丧心病狂地不断制造事端,武装挑衅。 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九日,英国太古公司的轮船在四川云阳长江中公然撞沉三只中国木船,致使数十名中国乘客落水死亡。当地部队和百姓怒不可遏,当即扣留了太古公司在四川万县的轮船。九月五日,穷凶极恶的英帝国主义党派出军舰,重炮轰击万县。在英军的炮轰下,打死打伤中国军民近千人,焚毁民房、商店近千家。这就是中外著名的“万县惨案”。 因为“万县惨案”发生在四川境内,又距上游的重庆只有数百余里,就更激发了四川人民的反帝浪潮。全省上下,同仇敌忾。眼看着同胞遭杀戮,康心如心中也是悲愤异常。 “万县惨案”的发生,以及惨案之后全国各地的工人罢工,各界人士纷纷举行的集会抗议及游行示威,使各帝国主义国家更慑于中国人民的反帝声威,终于开始纷纷撤侨。这是北伐战争的一大胜利。 一九二七年二月一,四川省境内的各国侨民也终于接到了撤侨通知,这是中国革命给予他们的最后通碟。于是洋人们纷纷卷起行李及其在中国掠夺的财物,灰溜溜地离开了天府之国。 美丰银行的美方人员,也同时收到了撤离的命令。美国一方撤走了,美丰银行怎么办? 一直与康心如配合默契的美方经理海翼德,在接到通知后也不得不离开重庆。撤离前,海翼德匆忙找到康心如,向他传达了总经理雷文在美方撤离后对美丰银行后事的处理。雷文的意见很无理,即:把银行的所有现金、帐册、文件等全部封于库房内,然后他们将钥匙带走,待将来局势平静后,他们再回来整理,收拾残局。 康心如一听就翻了。他对他一向尊重的雷文的这一决定非常不满。康心如认为,这个决定的本质在于美国人要撤走,美丰银行就得关闭,且不说这是对中国人的不尊重,他们连最基本的二十万华股也根本不予考虑,这实在令人无法接受了。他们封存了美丰行,也就是连二十万的华股以及后来的全部存款也一道封存了。 康心如愤怒已极,他认为这纯粹是美国人气急败坏、狗急跳墙的胡来。而如果按照美国人的决定办,美国可以心安理得地逃之夭夭,那么最受损失的还是中国人。倘美丰银行一旦关闭,大量散落在市面民间的美丰券将如何兑换?大量的银行存款将如何支付?逃亡的美国伦儿可以不管这些,但是他康心如要管,要交代,要应付,要对得起中国的父老乡亲。 康心如当然不能让美国人怎么说,他康心如就怎么做。 康心如在美国人紧锣密鼓、慌忙准备逃亡的过程中,终于想出了唯一能挽救美丰的办法,即以十三万现洋,将美股全部买下。 尽管在几天里凑齐十三万现洋并不是件轻易的事,但康心如出此下策实在是因为他再已无其他办法来赎救美丰了。同时,康心如也看透了,美国人在狼狈与慌乱之中,只要能拿到十三万现洋,也就决不会再干涉美丰的死活了,况且他们对是不是真的能再回到中国来也确实是没有把握的。 果然,康心如在提出他的想法后,雷文及海翼德即刻接受。美国一方已没问题,那么接下来就要看康心如能否在美国人撤离之前那么短的时间里,筹集到这十三万元的华股了。这在兵慌马乱中的重庆,要做到也是相当困难的。 为十三万元的华股,康心如真是绞尽脑汁。他知道唯有这笔钱弄到,美丰才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可能。想来想去,康心如认为要迅速筹全资金,只有依靠当时重庆拥有最大势力的军阀刘湘了。只有刘湘出马,筹齐十三万现洋才有可能。 康心如主意已定,便急如星火找到了美丰的股东周见三。康心如之所以去找周见三,是因为周见三与刘湘是“速成系”的同学,而且周见三当过刘湘的副官长,刘湘素来是颇信任周见三的。 鉴于周见三在刘湘心目中举足轻重的位置,康心如恳请周见三做中间人,要周站在美丰银行股东的立场上,向刘湘陈述美丰银行在美国人逃离之际所遇到的困境,并痛陈美丰如遭封闭的利害得失。康心如请求周见三力劝刘湘此时能出来作主,筹集资金,趁机收买下美资的全部股份,以免造成美丰的倒闭,金融的紊乱,以至于整个社会、民心的动荡不安。周见三欣然从命,并星夜赶赴刘湘处游说。 康心如对拯救美丰的奋斗成果,既抱有希望,又没有全然的把握。美丰的生死存亡,就操在刘湘一人手中了,因之康心如也就在此最后一搏了。就是最后刘湘不肯出面,康心如也不会心有所憾了。他为他的美丰已尽了力了。 周见三星夜赶往刘湘处游说之时,康心如在焦急的等待中也是彻夜未眠。 他在房间里坐卧不宁地踱来踱去。他设想着猜测着谈判之后的结果,揣度着刘湘可能会出现的态度。总之康心如很焦虑。他觉得世间再没有一个人能像他这般关切着美丰的命运了。美丰是已溶进了康心如的血与肉的一项神圣的事业;倘美丰真的从此被封闭,那么康心如在世间生存的乐趣也就全然失去了。 康心如要挽救美丰,要把美丰从美国人的手中赎回来,要使美丰起死回生,而这一切,康心如知道事实上全握在刘湘的手中。美丰的胜败兴衰、生死存亡,就全在刘湘的一声号令了。 应当说命运所给予人类的回报大体上还是公平的,心诚则灵。康心如在这一番最后的拼搏、挣扎与奋斗中,终于赢得了刘湘对他的美丰设想的认可和支持。当然,这其中周见三的努力是功不可没的。 在刘湘的支持下,最后达成协议,即由曾禹钦(前商会会长)和原美丰股东周见三出面,邀请刘湘的部属奚致和、唐式尊、张泽敷、李劲之、孙树培、向时俊,以及商帮的汪云松、李奎安、曾俊臣等,组成美丰“新财团”,并在此基础上,火速凑集现洋十三万元,在美国人撤出山城之前,将全部美股收买下来。 真是刘湘一声令,美丰就起死回生了。此事若没有刘湘出马,是根本不可以想象的。无论康心如怎样热爱美丰,十三万现洋对他来说依然是个可怕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天文数字。现在筹款的事已积极开始,此刻的康心如才松了口气。而接下来,便是他怎样与刚组成的“新财团”一道,迅速把资金筹集到手,并在交给美国人的同时办好美丰银行的交接转让手续。 十三万现洋说一说轻松,但要在很短的时间里握在手中,确实也不是件轻易的事情。自二月份美国人接到撤离通知后,康心如就开始在美国人与中国人之间奔波协商,现在时间已过去了大半,而美方经理海翼德也定好了离渝的日期。 最后的美丰银行交接手续办理得十分紧张。海翼德奉命必须在三月三十日这天晚上乘船离开重庆,而中美双方股权转移的交接手续竟是直到三月三十日这天才得以办理的。 海翼德的轮船就停在江边,不断地鸣笛催促依然在城中的海翼德。 寂静的山城已陷入深沉的黑夜中。蒙蒙的细雨打在城中的石阶上,不时无声地落在煤渣路上。 从江边吹过来的风,一路呼啸,电线发出唿唿的金属声,风助长了雨势。雨像一个顽皮的孩子,直向康心如的身上扑来。 康心如望着离去的轮船,心中感到异常的轻松。海翼德从此结束了他在美丰银行的应该说是愉快的生涯,而海翼德远在上海的老板雷文也从此结束了他在四川美丰银行与康心如合作的历史。 但是,无论是雷文还是海翼德,他们都记住了康心如,他们也都认定,康心如是中国金融界不可多得的能人和才子,康心如是必然会有他灿烂的前程和辉煌的未来的。 自此,重庆的四川美丰银行由中美合资变成了纯粹华资的银行。美丰从此掀开了它崭新的一页。 康心如历尽艰辛,奋力拼搏,终于取得了他所希望的这种新局面。现在大功已告成,尽管国内的局势依然动荡,兵荒马乱,但银行已切实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康心如觉得他是有能力使美丰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动荡中求发展的。 他坚信美丰成功有望! 静以待时,挫败对手 报春的燕子往来梭巡,空中充满了呢哺的繁音,又是山城的早春时节。美丰银行在建立整整五年之后,终于全部收归国人手中。一九二七年四月四日,改组之后的美丰银行,成立了第一届董事会。董事会决定,四川美丰银行的行名不改,业务依旧。董事会一致推举当时重庆的大财阀汪云松为主席董事,并聘请经营有方又有术的康心如担任银行的总行经理。而作为大股东又是主席董事的汪云松,又提出要自己的亲信党羽李星桥出任银行的副经理:商董们因碍着江云松的面子,便也认可了。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和七月十五日,即在美丰银行新的董事会成立不久,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了武装政变,阴谋得逞。从此,国民党的势力在全国各地站住了脚。而当时身为国民党第二十一军军长兼四川省政府主席的刘湘的地位,也随之更加巩固起来。刘湘军政府的权力也就越加变得至高无上了。 刘湘权势的稳固对美丰银行来说,真是锦上添花。刘湘支持美丰银行,这是当时全省上下的商帮们都羡慕不已而又望尘莫及的。康心如在这种背景和环境下,更是春风得意,如鱼得水。在国民党刚刚平息了全国战乱之际,刘湘就明确表态,他不仅明文允许美丰银行“照常营业”,并且还以川康边务督办公署和四川军务善后督办公署的双重名义,为美丰银行发出通告,通告市民照常使用美丰券,尽量减少对美丰的派垫。刘湘此举,实在是帮了美丰银行的大忙。因为当时的美丰银行在社会上,一向被人们认为是美国人开设的银行。可现在美国人走了,美丰银行的日子也就像其他洋行一样长不了了。因此人们对美丰券的币信也发生了动摇,以至再次发生了挤兑现象。刘湘的布告便是为此而颁发的。刘湘是当时整个四川全省说一不二的人物,既然刘湘都站出来为美丰银行撑腰讲话,美丰券便很快稳住了阵脚,甚至得以扩大发行。这使得康心如对刘湘其人更是感恩戴德。 当时的刘湘尽管军务政务在身,但总是抽出时间“关怀”美丰,他还特别亲自召见了美丰的股东——他的旧友周见三及江云松、曾禹钦等,要他们直接过问美丰银行的事务,并切实给予美丰支持。美丰银行能得到刘湘的如此厚爱和关照,这在当时重庆的钱帮与商帮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刘湘就是一把大伞,刘湘就是一座靠山。美丰银行的股东及其职员们心里都清楚,美丰有了刘湘的支持,就拥有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康心如自然也是这样看的。刘湘的配合,使美丰银行既有天时,又有地利。但不知道为什么,命运对于康心如永远不是一帆风顺的。无论他做什么,怎样做,总是不能称心如意,应心得手。在他奋斗的一生中,总是处处受阻,总有势利小人与他纠缠,致使康心如总是不能专心致力于美丰发展的事业中。这一次仍然如此,康心如又陷入了由新的重重矛盾组成的旋涡和厄运中。 新组阁的董事会及其新聘任的银行管理人员,必定会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一点康心如原是有一定的估计与思想准备的。而他采取的对策与方针,则是大事不含糊,小事装糊涂,他的本意只是要美丰能按照他的规划而长足发展。在新的董事会中占有多数股份的汪云松、曾禹钦等都曾任过重庆商会会长,所以他们在美丰银行的董事会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甚至能按他们自己的设想和意志摆布、左右美丰。汪云松、曾禹钦之辈过去一直认为,最能发财的捷径便是攀附在军阀及其军政府的身上,通过与权力的勾结,从中牟取暴利。而汪、曾他们自己就是沿着这样一条攀附权力的道路发展起来的。因此,自从汪云松、曾禹钦以董事的身分掌握了美丰银行后,便不遗余力、声嘶力竭地企图把美丰变成一个专门替军阀筹饷的工具,以便他们个人从中与军阀“共同渔利,打伙求财”。而这一点,恰恰是康心如所最最不能接受的,也与他对美丰发展的蓝图规划背道而驰。 面对这样的急于求财的董事,康心如真是苦恼而又无奈。显然,康心如同汪云松那种拥有实力的财阀们绝不是一类人。康心如在美国人撤离美丰之时,之所以四处奔走,艰辛搏斗,想尽一切办法把美丰从美国人手里买下来,就是希望把美丰银行办成真正拥有金融实力的、世界水平的大银行,而他苦心在美丰发展的也绝不单单是个人的势力,而是整个民族的金融事业。康心如的理想与目标都是坦荡的、光明的。他不止有着对于美丰银行未来的设计与塑造的苦苦追求。康心如的理想,决不是仅仅着眼于个人要赚的那些大钱小钱,更不能为了赚钱就不惜牺牲掉民族的利益,乃至个人的风度及人格。因此在这个最最关键的办行的方针上,康心如同江云松、曾禹钦之辈产生了分歧和矛盾,而这个矛盾又是不可调和的。在康心如看来,这已不是小事,他不能再装糊涂。在美丰银行的施政方针大计上,康心如是绝不能含糊的。所以,康心如不能混同于市面上那些没有理想及追求却富足殷实的大腹便便的商帮们。他迎合了他们,事实上就是对自身人格的侮辱。他康心如是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人,是要成为一个有声望有信誉的优秀丽杰出的银行家的。 而汪云松之辈对于在他们看来是荒唐可笑的康心如的理想,也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他们认为康心如这种滑稽的设想过于宏伟、过于长远了,甚至是一种奢求。其结果只能是误了他们及时赚钱发财的好梦。他们的理由是,康心如的金融规划根本就无法适应时世的变化与动荡,而这种动荡的年代只适合于更多地照顾眼前利益,根本不要有什么长远的规划与战略。在此思想基础上,江云松、曾禹钦之辈为美丰制定的原则是:不失时机,能捞就捞,宁可所得为不义之财,也只能是为富不仁了。他们根本不愿顾忌到个人形象,他们认为钱就是形象,更不可能照顾到美丰银行的形象及美丰银行的未来了。 如此观念的相悻,为康心如的金融事业蒙上了一层深重的阴影。康心如不肯与汪、曾之辈同流合污,就等于是他自己将他美丰的权利放弃。做为总经理,康心如可以有他一整套的业务安排,而做为主席董事,江云松、曾禹钦等更有权利对康心如的举措加以责难与否定。总之,在这样不和谐的合作中,康心如已越来越感到困难重重,力不从心了。业务开展不起来,他处理什么事都极不顺手,障碍重重。康心如非常愤怒,他对汪、曾的处处干涉、掣肘极为不满,且时有反抗。于是江云松、曾禹钦对康心如也自然是愈加放心不下,他们不仅收束限制了康心如的权利,不让他管理业务,甚至还专门授意心腹李星桥处处监视着康心如。 美丰银行这样的一种剑拔弩张的局面,使康心如非常郁闷和苦恼,尽管他凭着往日的挫折所积累的涵养,已练就了一副通达超然、不燥不湿的脾气,但内心深处还是异常痛苦的,甚至有悔不当初的遗憾。与其看着美丰糟蹋在江云松、曾禹钦这些商帮市侩的手中,还不如当初就不苦心策划、四处奔波地将美丰买下。现在美丰虽生犹死,名存实亡,看着美丰一天天堕落成某些发财心切的商帮们手中赚钱的工具,康心如真是好不心痛。 于是,康心如在与江云松、曾禹钦等人的勉力周旋之中,一天天退出了那个权利争斗的旋涡。康心如无力改变汪云松、曾禹钦,他便只得改变战略,采取消极应付、“忍耐待时”的方法。他相信终有一天,他康心如是能够东山再起的,他是不会倒的。 康心如在这种不愉快的心情和不愉快的合作中,竟然一等就是整整三年。在这三年中,他时刻等待着重整旗鼓,扭转僵局。他因为终究怀抱着希望而并未觉得这三年的时间是怎样的漫长。他一直静观着美丰的动向,并一直谋划着。 一九三0年前后,美丰银行内康心如与汪云松等人的矛盾已到了非常尖锐激烈的地步。原先在合资银行中,康心如也遇到过此类的情况,但只要假以时日,“雷文总是要出来并必然会站在康心如一边的。而现在康心如再没有知人善任的雷文可以依靠了。但康心如同时也看出了事实上刘湘对美丰银行的左右能量。刘湘的这种能量甚至毫不亚于当年的雷文一样。于是康心如认定,在这种危机时刻依然可以找到靠山,那就是刘湘,他必须抓住刘湘,就像当年抓住美国的雷文。他相信只有雷文式的刘湘能帮助他改变当前的这种不利的处境。 于是,康心如看准时机,暗中通过一向与他交好的周见三、陈学池等人到刘湘处探听刘湘对他的看法及态度。康心如一向看重“明君”作用,而他过去曾经经历的几度蹉跎,事实上也是靠了“明君”而摆脱困境的。于是,当周见三等人反馈回刘湘对他的看法时,他简直是喜不自禁,庆幸自己又遇到知人善任的“明君”了。刘湘说他一向十分钦佩康先生的才干,并暗示刘湘日后会重用康心如的意图。得此信息,康心如便知他扭转局面的时机到了。康心如尽管欣喜若狂,但表面上依旧按兵不动,等待着最后的时刻。 康心如表面上不露声色,私下里却在加紧筹划。他先是估计到汪、曾是决不会贸然将他赶出美丰的,便提出“请假赴北京省亲”,采取了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策略。这样便自然将美丰的业务搁置起来,并使江、曾、李等连同已运转一团糟的美丰银行晾晒在那里。这就在破坏了美丰的正常业务的同时,更加证明了美车离开康心如是不行的。 果真不出康心如所料,康心如走后,美丰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由于经营不善损失了几十万,江云松痛心疾首,他深知自己照这样下去该是什么下场。 此时,康心如主动找到惶惶自危而且虚弱的汪云松、曾禹钦。首先他义正辞严地揭露了他们在董事会上策划的“倒康运动”,并向他们通告了他自沪返渝后查帐的结果,说明他们工作失职。 接下来,康心如便大胆请求辞职,他之所以提出辞职,是因为他已看清惨败之中的汪云松是决不能看着美丰倒闭的。倘若康心如真的弃职而去,美丰除了倒闭就几乎再无其他道路可走了。因此,狼狈不堪的江云松是决不会同意康心如辞职的。 于是汪、曾连同整个董事会对康心如的辞职申请婉言拒绝,并坚决请求康心如一定要打消辞职的念头。三年以来,直到此刻,康心如才真正挺起腰杆,扬眉吐气,成了被商董们不敢小看的人物,一个掷地有声地、举足轻重的救世主。 至此,康心如自改组美丰银行以来,在被冷淡整整三年之后,终于把住时机,排除干扰,再度重新拥有了美丰银行的实权。这一成功的代价,是整整三年——一千多天的郁闷和苦恼。 这是康心如所经营的美丰生涯的又一次严峻的考验。而康心如也同样又一次在大起大伏之中,反败为胜。他命中注定是不会被赶出美丰的,他的毕生要同美丰共荣共存的。 “美丰大楼纪念储金”又获成功 此时的康心如真是踌躇满志、雄心勃勃了。而他所经营的美丰银行也繁荣兴旺,业务推展得极快,美丰银行进入了真正的上升时期。 在此基础上,康心如决心为他蓬勃发展的美丰金融事业,亲手绘制一幅气魄宏伟的蓝图。 鉴于中外著名的大银行大都有设计宏伟豪华的大厦做为银行行址的先例,康心如认为,他的美丰也应当修建这样一座大厦了。这样就不仅能够显示出银行的资力雄厚,以便膨胀美丰的信用,从气势上力压群雄,同时,也是银行的一个具有永久纪念意义的象征。于是康心如决计耗资五十万元,修建这座代表着他的实力与追求的美丰大楼。 尽管当时无论是美丰银行的财力,还是他康心如个人所拥有的资本,都足以支付这座美丰大楼的兴建费用,但是长期的经营意识,还是使康心如在是自行拨款还是集资修建美丰大楼这两种选择中犹豫了。自行拨款自然就直接影响了美丰银行营运资金的周转;而集资的方式也并不是能够十分顺利的。于是,康心如既没有采取拨款的方式,也没有采取集资的方式,而是别出裁地想出了一种更为独到的办法,即通过举办“美丰大楼纪念储金”为修建大楼筹备资金。这一项筹资业务对储户的吸引力很大。储期十年,十年后还本付息,而仅利息就将是储蓄金额的三倍以上。 康心如心想事成,马到成功。一时间,受“美丰大楼纪念储金”诱惑的储户甚多。就这样,康心如凭靠着刘湘的支持、美丰的招牌,加之他一向所最为擅长的宣传手段邀买人心,果然吸引了大批储户,人们纷纷踊跃将储金送进美丰的柜台。这一项活动仅开办一周,就收储了现洋二十二万元之多,可见当时的人们对美丰银行及康心如本人的信任与支持。 于是,在康心如拿到了二十二万多元资金之后,便马不停蹄地请人设计并选择地点。他盼望了多年的美丰大楼终于破土动工,并于一九三五年八月正式落成剪彩,开始业务运营。整个美丰大楼建筑从购买地皮到兴建总共耗资四十九万余元。康心如的储户们为康心如美丰大楼的建造帮了大忙。 这座七层高的美丰大楼在1935年的重庆是首屈一指的建筑。它巍峨耸立,同山城的旧式建筑及其因年深日久而变成黑色的石阶形成鲜明的反差。人们对康心如的气魄与杰作都赞不绝口,美丰大楼甚至成了这个古老山城的一片崭新而壮观的风景。美丰大楼所显示的不仅仅是美丰的实力,也是对作为金融家的康心如的一种升华。从此,康心如在金融界更加受人崇拜敬仰,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就更是个近乎神秘的传奇人物了。美丰大楼又大大地提高了康心如的知名度。美丰银行的信誉,自然也是随着大楼的建成而被抬得更高。这一切是极力筹划建立银行大厦的康心如早就料到的。 美丰大楼使康心如的事业受益颇深,但是,想不到当时为修建美丰大楼所收储的二十二万多元“纪念储金”,等到十年后还本付息时,却使客户的利益大受损失。一九三五年,人们所以争相投入“纪念储金”,大多是因为这项储金尽管年限长,但利息高,每存入二十八元三角八分,十年后本息加在一起就是整整一百元,这样的高息在当时的重庆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但是人们怎么也想不到几个月后,美丰大楼建立起来,而十年后,正值抗日战争刚刚结束,长达八年的战争,已经使当时流通的法币的币值贬得不能再贬了。 一九三五年时存入的二十八元三角八分,在当时可以买到熟米五石;而1945年时储户们所取得的一百元本息,却连一升米也买不到了。结果,这一批“美丰大楼纪念金”的储户们,等于白白送给了美丰银行二十多万元,这个所谓的“美丰大楼纪念储金”就只剩下“美丰大楼纪念金”这七个字了,而“储”字在十年的变迁中,简直就成了个骗局的符号。 康心如结果等于白白利用别人的存款(储金)修建了一座宏传壮观的七层美丰大楼。 后来,金融界亲眼目睹康心如修建大楼的初衷与结果的人士们,纷纷“恭维”康心如在兴建美丰大楼上的工于心计,精于营谋。而康心如却解释说: “这件事实非始料所及。” 康心如所说确实也是实话,谁又能预料十年后的情况与局势呢?康心如不过是在建楼之初玩了一点招数罢了,而他的此举也确乎是考虑到不要影响了当时的美丰业务。储户的吃亏是阴差阳错的结果,他康心如确实是不应在其中负什么责任的。 拥资百万的金融大亨 随着美丰的兴旺发展,康心如已不是当年那个借钱投资的小伙计了。在十年的百战艰辛中,不仅美丰银行驰名国内,而且他康心如也一跃成为重庆乃至四川全省拥有百万资财的名声赫赫的金融巨头。 康心如为使他苦心积聚的资金翻利,便开始着手大力购置房地产。他除了营建了当时重庆令人瞩目赞羡不已的美丰大楼以外,还在全国各地的美丰分支机构大量购置地皮、房屋,并修建仓库。与此同时,美丰的业务范围也随之扩张得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康心如为实现他十年间所抱的“实业救国”的心愿,又开始向银行以外的行业大量投资。他投资的范围相当广泛,除工矿交通、金融保险外,还特别在文化、教育、新闻等领域投资,完全是一副大实业家的派头。随着他投资的行业越来越多,康心如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一九三五年前,美丰银行之所以能有长足的发展,主要是利用了刘湘在川的势力,从而奠定了美丰的基础,对此康心如并不讳言。但是到了一九三五年以后,蒋介石国民党的势力入川,刘湘作为地方军阀,其权势便自然遭到了某种削弱。刘湘在康心如的金融生涯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而康心如对刘湘,也始终是怀抱着知遇之恩的。他一直宣称,几年来倘没有刘湘的鼎力支持,就不会有美丰银行的今天,更不会有康心如的今天。但是,康心如同时也看到,国民党的政权进川后,倘康心如继续坚持死抱住刘湘这一棵大树,岂不是限制了自己?最后只能是自己给自己封锁了继续向前发展的道路。加之刘湘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又出任了第七战区司令长官,离开了四川,并于一九三八年死在了汉口。刘湘的离任,更促使康心如重新考虑他的未来。他坚信,无论办怎样的事业,在中国的国情下,都是离不开政治的。 于是,一向善于体察局势的康心如,便开始有意识地疏远刘湘,并有计划地逐步减弱对刘湘的依附关系,转向寻求国民党政权未来的支持,好更为有力地继续推进美丰银行的各项业务。在康心如看来,国民党蒋介石同刘湘一样,都是政治化身或者说都是政治。于是,他也就依然是首先从经济上靠拢它,然后再要求这个政权能有效地为他的经济发展服务。 康心如旗开得胜,他很快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取得国民党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后来,美丰迅猛发展。仅在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七年这短短五年中,就连续增资三次:一九三二年由原资本二十五万元增至五十万元;一九三六年又增至一百二十万元;到了一九三七年,又再增至三百万元,为创办时资本二十五万元的十二倍。这可算是美丰的鼎盛时期了。 与此同时,在银行的增资中,做为美丰银行主要操办人的康心如以及同在美丰行内供职的康氏兄弟——康心之和康心远的个人资本,也随之不断上升。 第一次增值:康心如的资本由原来的一万二千元剧增为十四万九千元,占美丰全部股份的百分之二十九点八。康心之股本一万二千元,康心远股本四万元,三兄弟占银行总资本的百分之四十点二。 第二次增资:康心如的资本又增长到二十七万五千元,占美丰全部股份的百分之二十二点九;康心之股本四万元,康心远股本十三万元。 第三次增资:康心如资本增至六十六万七千七百二十元,占美丰全部股份的百分之二十二点二;康心之股本二十四万四千八百元,康心远股本二十一万六千元元,三兄弟共占银行总资本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七。 在这三次增资中,从全银行的资本总额看,康氏兄弟资本所占的比例虽略有下降,但始终保持了百分之四十左右的优势。这样,便使美丰银行一直牢靠地控制在康氏家族的手中,特别是控制在康心如的手中,基本上实现了康心如无论在资本上还是在职位上都成为名副其实的说一不二的实权人物的夙愿,彻底结束了他任人摆布的不堪回首的历史。 此时的康心如可说是稳如磐石地坐在美丰银行总裁的宝座上,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他已无须再左顾右盼,时时防人掣肘,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康心如的经济实力使他获取了比经济实力还重要得多的权力。权力可以使他抹去那些被攻击、遭冷遇的历史,也唯有权力才可以使他真正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除了美丰银行内康心如资本的增长,他投资其他产业所获得的利润,也是成倍翻番。 一九三八年,康心如除了在美丰银行个人资本已拥有了六十多万之外,还有他个人名义在其他企业的投资及不动产,这样累积下来,总计不下一百万元。 这个一九二一年两手空空加入美丰银行的落拓文人,十余年后竟变成了重庆屈指可数的拥资百万的金融巨子,其社会声望、社会地位与日俱增,并一跃成为重庆金融界的第一把交椅,被当之无愧地一致推选为重庆银行公会主席。这对于康心如来说,真是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 同是发财致富,但每个人的方式是不同的,每个人所留给人们的印象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和致富者的出身、教养、学识、品性乃至气质分不开的。譬如康心如虽属暴富之列,但绝没有给人横征暴敛、巧取豪夺的印象。在人们的印象中,康心如发财主要是靠他对时局的把握,对势力的攀附,以及总能够及时抓住一切时机,精于营谋,知人善任,加之他身上所独有的那种常人难以做到的“忍”性。 因此,康心如在重庆的银行界内,一向是以他的“处世温和、善结人缘”著称的。特别是在与同行的交往中,康心如从来就以互惠互利为原则。他一直认为,虽身处尔虞我诈的经济场中,但生意却是万万不能欺诈。尤其是在与同业同仁的业务交易中,就更应当守住商人的本分。骗局可以一次两次换得盈利,但没有永远得逞的先例。你骗了人家也就是骗了自己,而一旦把自己堵进这样的死胡同。也就会自然断了茂盛的财源。所以康心如做生意所追求的总是光明磊落,讲君子之义,因之他赚到的钱也是光明磊落。明码标价的。重庆工商金融界人士们,对康心如的这一点推崇备至、心说诚服,而恰恰是这一从商的正途,使康心如在十多年的经营中,维系下了不少的各界朋友。美丰银行的业务往来也就由此变得更加顺畅起来,形成了一种勃勃的良性循环。 事实上美丰银行所给予人们的印象就如同康心如所给予人们的印象一样:稳重温和。康心如每每对他的各界朋友们宣称,他为人处世的原则是“宽和待人、从容办事、忍耐待时”,这几乎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并使他不论遇到怎样的困境,都能方寸不乱,审时度势,走向转机。由于康心如的宽和、从容,他被重庆的同业们戏称为“泥水匠”,意思是说,康心如无论对什么人对什么事,总能够取得折中的立场。遇事能摆得平,抹得光,在尽量不得罪任何人的情况下,把事情做成做好。 康心如曾反复说,他实在并不在乎一日一时之短长,或是谁优谁劣谁上谁下,更不去做伤天害理使自己的良心和脸面都过不去的事情。唯有这样想,人才会去宽以待人,平等相处。美丰银行能有如此之迅速的发展,到处都有朋友式的贸易合作伙伴,显然是和康心如宽和的处世态度分不开的。 美丰银行的业务越做越大,而做为总经理的康心如,对银行的经营方针却是非常清醒的,他从未被胜利冲昏过头脑,他始终坚信,美丰要发展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坚定恪守他十几年来所一直提倡的“信用”。 信用是从商之本。所以,康心如所管理的美丰银行,是一致公认始终以“信用”为银行的生命的。为使这一精神在行内深入人心,他屡次旁征博引地向行内职员讲述信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他说,西方世界讲求文明经商,信誉被他们当做从商的第一性资本;而中国的历史上,则自古就有君子重义的人生训诫。尽管要聚资发财,但在其中更重要的,则是应坚持人生的操守。于是康心如非常郑重严肃地将古语“一诺值千金”当做了美丰银行的“行训”,并与全体银行职员共勉。 此间,在一次买卖申汇的交易中,美丰银行的一个营业人员不慎被陷入圈套,致使美丰赔损甚巨。请示康心如时,他当即指示要当场如数赔损,美丰的信用是比金钱更重要的。 又有一次,银行赶场人员做存放交易,不小心将头寸算错,而差额竟高达数千元之多,经手人均希望能毁约,以使美丰不蒙受损失。请示康心如后,康心如便坚持顾全信用,如数填补差额。该赔即赔,该补即补,唯此才能坚持美丰的信用。 康心如的这种“一诺值千金”,以信用为银行生命的经营方针,不仅使美丰银行切实赢得了声誉,而且康心如在同业中,也获得了“康心如一诺值千金”的美誉。康心如觉得,这才是他最最得意的地方。 另一个使美丰银行蓬勃兴旺、蒸蒸日上的重要原因,是康心如数年来所一直坚持的严格管理、奖惩严明、知人善任。凭着自幼对西学的学习和了解,康心如在经营管理中,非常旗帜鲜明地决心摆脱掉那种封建古老的作坊式的经营方式。尽管北伐战争后,美方的管理人员已全部离行,但康心如依然始终如一地甚至强硬顽固地坚持英美式会计制度,为此,他同美丰银行的历届中国股董们进行过很多次艰苦的较量和斗争,并每每获得胜利。 康心如始终非常重用会计人员,并严格规定美丰各分支银行的会计一律要由总行派任,并赋予会计相当大的监督业务的实权。这样,便十分有效地减少了业务事故的发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奖惩严明的管理制度。 同时,康心如还非常重视发现和重用人才。这也是同康心如个人的坎坷奋斗历史分不开的。 康心如深知,唯有将人用好,适得其所,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而雷文及刘湘对康心如的重视与重用就是先例。自美丰建行以来,几任银行营业主任如陈达璋、李星桥等,就是因为用人不当,致使银行业务打不开局面,美丰因此而吃亏很大。这是康心如多年来一直耿耿于怀的。 到了一九三0年,自从康心如再度掌握了美丰银行的实权以后,没有营业主任合适人选的事实更成了康心如的一块心病。他为此而苦恼,觉得没有好的营业主任就等于失了左膀右臂。恰逢他为此事愁肠百结、焦虑万千之际,他在与同行的业务往来中,发现了同业的大成钱庄的副经理彭肇淮为人机智灵活,精通业务,且和钱帮、货帮的关系都相当密切,是个得力的人才。 康心如顿发奇想,如彭肇淮能被拉来美丰,定然是一员出色的干将。于是康心如开始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设法将鼓肇淮挖来。 后经康心如多方协调,百般劝说,终于将鼓肇淮拉入了美丰。 由于康心如看人极准,又任用得力,自彭肇淮一到任,便极切实地将康心如的诸多主张贯彻落实,并力挽狂澜,大大改变了美丰当时在营业上的被动局面,美丰的资金也随之迅速地越积越多。鉴于此,康心如对彭肇淮的贡献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还报。美丰每年分配酬金时,康心如总是不顾其他行员的反对,力排众议,不仅发给彭肇淮特别酬金,而且格外地给以重奖,以示优待。而同样,对于康心如这样爱才重才的老板,彭肇淮自然也是涌泉相报。他的工作更是尽心竭力,并从此忠心耿耿终生为美丰工作,直到一九五0年美丰停业。 天时、地利、人和。这是美丰的辉煌时期,同时也就是康心如的辉煌时期。 美丰的结局和康心如的命运 一九五0年,重庆解放。 康心如对新的政策不了解,甚至不理解,因之他对美丰的未来毫无想法,而只是以一种极为平和的心态静待发落。 解放以后,重庆人民政府对美丰银行困难的处境十分关注,并商定由聚兴诚银行负责出面,向美丰银行透借人民币二十亿元,以供美丰的资金周转。 但此时的康心如对美丰的未来已不抱任何希望,因此对恢复美丰的经营也没有一丝信心。康心如在心底固执地认为,美丰及他的命数已尽,所以无论你怎样设法挽救,都将无济于事。加之慢慢康心如对人民政府的新经济政策也有所了解。他知道,政权的性质变了,那么所谓事业的性质也就变了。社会已不再会为他这种人提供任何发展的机会,美丰再勉强经营下去,也无非是做做样子。与其这样徒耗资金,不如趁早收歇,打道回府,还可留下一笔私产。因之康心如在解放以后,没有听从和接受任何人的劝告、扶持和帮助,于一九五0年四月自动宣告停业,从而结束了美丰银行二十八年的经营历史。 又是在山城的一个郁郁葱葱、春暖花开的季节,又是四月,康心如像当初迎来美丰一样,又平静地告别了美丰,告别了他的美丰生涯,告别了他往日的辉煌。 康心如坚信他最后的这一次关于美丰的选择是正确的,也是明智的。 四川美丰银行始建于一九二二年四月,这之后走过了二十八年的漫漫岁月,于一九五0年四月宣告终结。 美丰从此成了历史。 康心如觉得在他六十岁也就是美丰停业的这一年,他就已经走完了他人生的道路。康心如的一生大起大落,大悲大欣。他艰苦创业过,也声色犬马过;他俯首贴耳听命于他人过,也叱咤风云令万千民众仰视过。他追求过政治也献身过经济,他风光过也落魄过。总之,康心如倘若六十岁时告别人间,他也不枉了生命一场。 解放以后,尽管美丰已宣告停业,但康心如也一直是人民政府争取、团结、教育的对象。政府对他这样一位在西南经济界享有盛名的人士的生活境况,也始终是极为关怀的。解放初期,康心如曾被安排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委员。不久,又安排他任四川省和重庆市的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市民建和市工商联副主委、市公私合营投资公司经理、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足见政府对康心如的重视。 一九五七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欧亚十一国返回时,途经重庆,并在重庆做了短暂的停留。二月十日上午,周恩来在打听到康心如之四弟、老朋友康心远、王絮茵夫妇的近况及住址后,便特意专程轻车简从前往重庆宾馆附近的冉家巷康心远家,看望这两位早在解放前就相识的老朋友,畅谈沧桑,并同康心远夫妇一道在重庆的一家川菜小馆吃了一顿家常饭。席间,总理也问了康心如的情况,并提到抗战中他在重庆工作时,同这里的工商界人士都结下了友谊,也都成了好朋友。总理在渝期间,正值重庆市工商联召开第四届委员会代表大会,周总理在康心远的热情邀请下,于当天下午,偕同行的贺龙同志一道欣然前往大会看望委员们。 周总理在见到这些老朋友时,非常激动,也非常动感情。特别是在见到康心如时,总理激动万千,并极为关切地对他说: “你老了。” 当时,康心如紧握住总理的手,心中有无数说不清的滋味,有不堪回首往事的苍凉。他对于已成为政府总理的周恩来一向十分钦佩与敬重,而总理依然能记得他,关怀他,就更使康心如感奋而激动。 解放以后,康心如在学习和逐步深入了解了党的各项经济政策和方针之后,也曾非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祖国效劳。特别是在安置批发商转业的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并提出过筹集资金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其本意依然是无论谁掌政权,他康心如都希望这个政权能将经济搞上去,从而彻底改变祖国贫穷的面貌。 但是康心如又没有想到,时隔不久,就在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他的几个月后,他却被划为右派。 从此,康心如将这顶沉重的右派帽子整整戴了十五年,直到死后数年才得到改正。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六日,文化大革命期间,戴着右派帽子的康心如病逝于北京。终年七十九岁。 (丽君) 转载请保留!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