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奔赴北非充耳目,处乱不惊擅运作; 暂居副职从巴顿,升任军长试剑锋。 蒙哥马利率第8集团军进行阿拉曼战役取得重大进展时,北非登陆战也正在实施。1942年11月8日,东线特遣队在布莱德雷的同班学友查尔斯·赖德指挥下,顺利地在阿尔及尔登陆。赖德率一支约1.8万人的美英部队,登陆中得到当地法军司令马斯特的配合,当天双方即达成协议,法军停止抵抗。在奥兰,劳埃德·R·弗雷登德尔率约1.8万人登陆,遇到微弱抵抗后也于9日迫使法军投降。唯有巴顿率领的西线特遣队的2.5万人,在卡萨布兰卡遇到了较强的抵抗,直到11日才成为摩洛哥的主宰。三支登陆部队在1942年12月至1943年2月中旬,积极准备围歼突尼斯境内的德军。在此期间的1943年1月中旬,美英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及美英参谋长联合委员会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晤,斯大林因忙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而未能与会。在10天的会晤中,双方确定:取得即将进行的突尼斯战役胜利后即进攻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任命艾森豪威尔为英美盟军总司令。盟军司令部设在阿尔及尔。 1943年2月上半月,隆美尔指挥约7.8万人(其中德国人3万人)已退到利比亚与突尼斯交界的马雷恩防线固守,蒙哥马利未能迅速行动,使隆美尔得到了喘息和反扑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英美军队夺取突尼斯的战役增加了复杂性。1943年1月26日,希特勒命令隆美尔巩固马雷恩防线,并把部队指挥权交给冯·阿尼姆,隆美尔适时回国继续休假。盟军在北非登陆成功后,盟军高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英军将领亚历山大被任命为艾森豪威尔的地面部队司令;皇家空军部长马绍尔·阿瑟·特德为艾森豪威尔的空军司令;安德鲁·坎宁安海军上将是艾森豪威尔的海军代理人。英国人安插了自己人控制着艾森豪威尔。在突尼斯前线,美军部队于1月26日受英国人安德森指挥,原来预想的派巴顿指挥地面部队的方案搁浅。 隆美尔在离任前,已经意识到要作最后一搏,挽回点声誉。他决定在“火炬”部队和缓慢逼近的蒙哥马利第8集团军之间开拓中心阵地,先从背后包抄袭击盟军,然后掉头攻击蒙哥马利。同时,冯·阿尼姆打算攻击更北面的安德森的阵地。万幸的是,隆美尔与阿尼姆配合不协调,没形成气候。德国人进攻“火炬”部队的计划被英国人破获,并将此情报转给了艾森豪威尔在阿尔及尔的情报处处长——英国情报专家埃里克·E·莫克勒·费里曼准将。可他推断德军的主攻方向在丰杜克防线的中部。实际上,冯·阿尼姆于2月14日选择在更南边的费德隘口发起主攻,直逼美军阵地;“15日,隆美尔又派几股部队袭击最南边的加夫萨附近的美军侧翼,向费里亚纳进逼。德军进攻前的一天,艾森豪威尔视察了弗雷登德尔的第2军,他对部队部署的战线过长,指挥混乱忧心忡忡。弗雷登德尔不相信法国人,也不喜欢英国人,尤不喜欢英国的安德森将军,对手下的几个师长也不信任。 1943年2月18日,布莱德雷与副官赶到了五角大楼,非洲的战局在局部上对盟军非常不妙。在陆军参谋部作战部,布莱德雷接受了简单的训示,看了艾森豪威尔的急件,一种充满危机和忧郁的氛围迅速笼罩了他。在过去,英国的“间接”战略压倒了马歇尔的“直接”战略,美军现在在北非越陷越深。美国人一方面批评英国人控制艾森豪威尔的陆、海、空指挥实权;一方面指责艾森豪威尔向英国人屈尊俯就。不过,艾森豪威尔坚持认为:“在这场战争中,危险的根源常常在于把我们必须合作打败敌人的伙伴当作头号敌人。” 隆美尔知道自己到了溃败的紧要关头,他构想继续在特贝萨奋战,从盟军后方挥师北上直指波尼。不过,他虽然得到柏林和罗马的支持,却不能与冯·阿尼姆合作,阿尼姆控制了装甲部队。最后,隆美尔只好向塔拉和勒凯夫小范围行动。这样,隆美尔面对的是安德森大军的正面而不是背后。1943年2月19日凌晨,隆美尔进占了盟军的一个关键性防御阵地——卡塞林山口,20日突围了出去。到22日,他停下来准备迎击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在19日那天,亚历山大赶到突尼斯前线,发现盟军前线一片混乱,南部尤甚。他把这种缺乏战役方针和计划,没有统一指挥的混乱局面归罪于安德森,但安德森又归罪于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在这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一方面要承担德军反击造成的损失,一方面无法畅通地指挥一切。在此之前,他也失去了与蒙哥马利夹击隆美尔的机会。登陆部队,特别是第2军划归安德森,艾森豪威尔无法解决后勤和雨季带来的困难,只好在1942年圣诞节那天放弃了对隆美尔的追击,命安德森在突尼斯西部采取守势。现在准备了数月的进攻还未开始,隆美尔又反扑了。艾森豪威尔焦头烂额,急待支持。 布莱德雷在非洲战局纷繁复杂和十分微妙时被召到五角大楼,实际上也是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需要他的帮助。布莱德雷只知道他赴非洲是充当一个不明确的角色,而这却是马歇尔支援艾森豪威尔的一种办法。在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马歇尔建议派巴顿去突尼斯任艾森豪威尔的地面部队的副指挥,并口头指示艾森豪威尔选一名私人代表去前线,充当“耳目”。巴顿没有调到突尼斯,而是留在摩洛哥周旋于豪华生活与政治旋涡中。眼下,艾森豪威尔遭到了隆美尔的反击,手下没有精兵强将,他只好实施马歇尔提出的建议,并列出一份13人的名单报马歇尔。2月15日,马歇尔回电:“我建议选派奥马尔·N·布莱德雷将军前往……,如果这样符合你的愿望,可以立即将他派去。”2月16日,艾森豪威尔复电:“请用可以搭乘的第一班运输机把布莱德雷将军送来。” 这就是布莱德雷失去军长职务改赴非洲充当艾森豪威尔耳目的背景和决策过程。 离开五角大楼前,布莱德雷拜访了马歇尔。马歇尔介绍了非洲卡塞林山口盟军的失利和美军的简况。马歇尔锐利的眼光盯住布莱德雷,交待了他赴非的使命:帮助艾森豪威尔处理战场的一些事务,提出建议,减轻艾森豪威尔的负担。末了,马歇尔交给布莱德雷两封与“赫斯基”有关的绝密信件,“赫斯基”是进攻西西里战役的代号。马歇尔嘱咐: “看看信件,把内容都记在心里,如果飞机迫降,把信件毁掉,向艾森豪威尔口头报告。” 布莱德雷对马歇尔交给的任务感到非常沉重,他决心服从,并替艾森豪威尔出一把力。从信件中,他知道突尼斯战役结束后,西西里战役即将进行。他把最高机密放在口袋里,铭记在心里出发了。 1943年2月24日,布莱德雷乘军事空运司令部定期的飞机飞往非洲,沿途飞行共90小时,途经迈阿密、英属吉亚那的乔治敦、巴西的纳塔尔,然后越过大西洋到达喀尔,最后经马拉喀什、卡萨布兰卡,抵达盟军司令部所在地阿尔及尔。艾森豪威尔的副官欧内斯特·李开着一辆卡迪拉克牌防弹车到机场接布莱德雷,然后直驶圣乔治饭店。 布莱德雷与艾森豪威尔是西点军校的同班同学,又同在一个连队,但他们之间并没有过深的关系。在很长的时间里只是通过几封信,见面也多在西点军校同学的聚会上。布莱德雷的夫人玛丽与艾森豪威尔的妻子玛米处得不很融洽,两个家庭也就无法接近。 布莱德雷少将与艾森豪威尔四星上将在下午相会了,后者像兄弟一般热情款待老同学,从下午一直谈到晚上。布莱德雷获知,隆美尔和阿尼姆已经撤退,前线战事暂归平息。但是,整个盟军司令部仍笼罩在忧郁沉闷的氛围中。 艾森豪威尔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最近德军的攻势,他对战争态势了如指掌。对于前一段的失利,他除责怪情报处长莫克勒一费里曼准将外,自己承担了所有责任。同时建议艾伦·布鲁克解除情报处长的职务。从艾森豪威尔的谈话中,布莱德雷得知要谨慎地利用那些“超级”破译情报组织提供的情报。晚上,布莱德雷在艾森豪威尔的别墅进晚餐,他发现总司令和蔼可亲的微笑后面隐藏着神经脆弱、易怒、暴躁的另一面性格。 副官给布莱德雷找来了合适的战场服装和一支“斯普林菲尔德”7.62毫米步枪。布莱德雷在艾森豪威尔的司令部里测览了两天的作战报告,了解整个战局的进展和状况。布莱德雷获知,艾森豪威尔不允许美国人批评法国人或英国人,一旦犯忌即可能被降职或调回国,目的是寻求一种协调一致的“联合作战”关系。艾森豪威尔多少有点亲英倾向,他与英籍女司机兼护士凯·萨默斯比关系密切。 布莱德雷对领受的任务并不高兴,他主要是充当一种难以说清的角色,在突尼斯前线作艾森豪威尔的耳目,同时对前线的美军军官提一些“建设性的调动”建议。布莱德雷深知,他这个角色要穿梭于各指挥官之间,是一个讨人猜忌和厌烦的“间谍”角色。为了避免与人结怨,或招致嘲笑,布莱德雷告诫自己要小心谨慎,多听反映,睁大眼睛观察,而不能胡说八道,多嘴多舌。一到非洲,他就以善于观察、稳健沉着、深藏不露的姿态处理一切。 1943年2月27日,布莱德雷随艾森豪威尔、比德尔·史密斯乘B-17飞机前往亚历山大设在君士坦丁的司令部和参谋部。亚历山大给布莱德雷留下的印象是耐心、机智、正直和头脑清醒,是一位出色的职业军人,对地中海和北非战区的战略态势了如指掌。亚历山大以其圆滑的外交手腕和高超的判断力处理着突尼斯的局面。他正在做选配部下、整顿部队和制定新的作战计划等工作。其中心目标是消灭轴心国在北非的军队和准备西西里岛的作战行动。他主张撤掉安德森和弗雷登德尔的职务,以奥利弗·利斯接替前者,巴顿接替后者。可是,蒙哥马利拒绝将利斯调出,此事途搁浅。对于解除马歇尔选定的第2军军长弗雷登德尔的职务,艾森豪威尔也举棋不定,最后也是暂置一旁。布莱德雷在君士坦丁见到了安德森,他发现安德森直言坦率、忠于职守、毫无私心,但却待人冷漠、沉默寡言,因此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和了解。布莱德雷认定他作为一名集团军司令官是不称职的。在君士坦丁,亚历山大花很大力气去整顿安德森的部队,按国籍和师的编制恢复建制和制定行动计划。这样,安德森仍在北方防区指挥英军第1集团军(其人数和装备仅相当于1个军的规模)。在中段防线,装备美制武器的法军由阿尔方斯·P·来安指挥,编成第19军。这个军归安德森统辖,作为第1集团军的有机部分。南段防线主要由美军第2军负责,直属亚历山大指挥,单独作战,全军仍由第1装甲师和3个步兵师组成,尽管此前他们遭受了损失。 布莱德雷为了具体掌握第2军的情况,决定从君士坦丁前往摩伊夫山新编第2军的司令部,该地处在特贝萨以北15英里处。弗雷登德尔并不欢迎布莱德雷这个“间谍”,他安排布莱德雷及其副官,还有艾森豪威尔的参谋长史密斯住在一家破旧不堪、没有窗户的“饭店”里。布莱德雷暗暗叫苦,但他什么也没说。弗雷登德尔性情古怪,他反对英国人也很激烈,并且特别反对安德森的指挥,把2月份的失误完全归罪于上司。布莱德雷和史密斯一致认为,回到阿尔及尔即向艾森豪威尔建议解除这个不称职的军长的职务,尽管他是马歇尔选来在奥兰登陆的指挥官。 布莱德雷冒着阴雨和寒气继续了解第2军的具体情况,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并愤慨之极。第1装甲师师长奥兰多·沃德是布莱德雷的西点朋友,并在马歇尔的秘书处当过他的上司。沃德坦率地告诉布莱德雷:第1装甲师到非洲后,分散在美、英、法军中作战,形不成总体实力;隆美尔反扑期间,军长越过权限,亲自指挥第1装甲师的部分部队。打了败仗,弗雷登德尔却要求艾森豪威尔解除沃德的职务,幸而未得逞。艾森豪威尔冷静地从巴顿那里要来布莱德雷在国防大学时的同学欧内斯特·哈蒙,他在前线担任了一个不明确的高级职务。隆美尔溃退前,弗雷登德尔把整个前线部队交给哈蒙指挥,哈蒙似乎成了代理军长。沃德无事可干,只好在一旁观战。有趣的是,哈蒙回到阿尔及尔时,也建议剥夺弗雷登德尔的权力。 查尔斯·赖德是布莱德雷的同班同学,他指挥着第2军的第34步兵师,这个师是从国民警卫队中组建的满员师。可是在此前的战斗中,弗雷登德尔将其部署在低洼地而不是在高地上作战,结果损失惨重。因为作战失利,赖德受到安德森和弗雷登德尔的指责。同样地,赖德也不客气地指责弗雷登德尔。布莱德雷对赖德深表同情。 号称“大红一师”的第1步兵师师长是布莱德雷的老朋友特里·梅萨·艾伦,助理师长则是罗斯福总统的侄子小西奥多·罗斯福。第1师也是小股参加了战斗,伤亡不太惨重。第1师的两位头头也对弗雷登德尔一肚子意见。但布莱德雷看出该师有无视纪律、傲气十足的毛病,认为只有用铁的纪律来约束该师,施以严格训练,才能使之更具战斗力。 曼迪·S·埃迪的第3师编成新编步兵第9师,埃迪刚接管部队,与布莱德雷也不相识。这个师从未参加过战斗,极需训练,这是布莱德雷了解情况后得出的结论。不过,他对埃迪印象颇佳,认为他是杰出的职业军人。 布莱德雷对第2军的情况有了具体的掌握,他确信弗雷登德尔不称职,第2军缺乏统一的强有力的指挥和严格的训练。全军纪律松弛、混乱不堪。亚历山大、安德森、史密斯、特拉斯科特(充当类似耳目一类的角色)、哈蒙等人与布莱德雷意见也相同,力主解除弗雷登德尔的职务。3月5日上午,艾森豪威尔抵第2军视察,布莱德雷未接到弗雷登德尔的通知,结果冒着寒风驱车1小时跑到埃迪的指挥所去了。后来布莱德雷花了2小时,全身都冻僵了,才在军部见到艾森豪威尔。实际上。弗雷登德尔是故意让布莱德雷去受罪,他全然不知自己的处境很危险。 艾森豪威尔的原则是不轻易撤掉一个指挥官的职务,他认为这将导致一个人的职业灾难。可目前撤掉弗雷登德尔的呼声甚高,压力很大。当布莱德雷与艾森豪威尔见面时,艾森豪威尔把布莱德雷拉到一边问道: “你认为这里的指挥怎么样?” 布莱德雷知道他指的是撤掉弗雷登德尔职务的事,便坚定地说: “糟透了!” “谢谢,布莱德雷!” 艾森豪威尔松了一口气,坚定了信心。 在此之前的3月4日,艾森豪威尔给远在摩洛哥的巴顿发了急电,命他迅速赶到阿尔及尔报到。3月5日,即艾森豪威尔与布莱德雷仍在第2军时,巴顿将组建美军第7集团军进攻西西里的任务交给副手杰弗里·凯斯将军,自己匆忙带参谋长休·加菲将军及情报处长奥斯卡·科克上校飞赴阿尔及尔。本来,第7集团军和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是准备在4个月后作为进攻西西里岛的尖刀部队的,巴顿也忙于整顿部队和制定自己的作战计划。艾森豪威尔不得已才将他调来,这样便打乱了原有的计划。 巴顿于3月5日抵达了阿尔及尔,艾森豪威尔立即向他交待了任务:迅速使新败的第2军恢复应有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在作战上归属亚历山大的第18集团军群指挥。同时,艾森豪威尔还告诫巴顿不要莽撞行事,注意与英国人搞好关系,最好是免开尊口。布莱德雷对巴顿直言不讳、狂傲鲁莽的个性也有所担心,他相信巴顿的能力,但认为他不够圆滑、缺乏清醒头脑和外交手腕。 下午4时30分,巴顿到伊斯坦布尔拜见了第18集团军群司令亚历山大,两人彻夜长谈。亚历山大直言不讳地谈到了第2军的“身心软弱、缺乏训练”,并交待了两周后第2军支援蒙哥马利穿越贝加贝斯平原、牵制轴心国部队的任务。 第二天,巴顿赶到了库伊夫山第2军司令部,这时梅德宁战役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着。巴顿将艾森豪威尔在白屋机场亲笔写给弗雷登德尔的一封信交给弗雷登德尔,接管了第2军。 历来雷厉风行的巴顿用狂暴急躁的“不民主和非美国的方法”整顿第2军的军容风纪和作息制度,使第2军上上下下都闻风丧胆,不得不振作精神。他甚至要求护士也要戴着钢盔,连上厕所的士兵也要军容严整。违犯纪律者,军官罚款50美元,士兵25美元。巴顿尽管也遇到一些阻力,但他牢牢地当稳了“第2军的老板”。 巴顿坐着吉普车巡视各营,以他暴风骤雨式的方法巡查各营,鼓励和鞭策士兵。他对挖战壕掩体嗤之以鼻。在头一周,巴顿和布莱德雷一起视察第2军的4个师。当巴顿走进特里·艾伦在绿洲建立的指挥所掩壕时,他用短促而刺耳的语调高声说: “特里,哪一个掩壕是你的?” 艾伦指了指自己的掩壕,不知巴顿是何意。不料,巴顿大步跨过去,拉开门帘就往里撒尿,然后对艾伦轻蔑地说: “现在去用用看!” 这使艾伦下不了台。布莱德雷看不惯这种做法,认为这是粗鲁的兵痞行为,等于给艾伦贴上了儒夫的标签。素有大兵将军之称的布莱德雷认为这不是好的领导作风。当然,布莱德雷当时什么也没说。 许多传记作家对巴顿与布莱德雷在第2军相处的关系着墨很多。对于艾森豪威尔的“耳目”,巴顿和弗雷登德尔一样不能容忍。不过,巴顿不是单纯地排斥布莱德雷,他很钦佩他的将才、谨慎和正派。但是,他不能容忍布莱德雷在第2军的暧昧关系,认为这有悻于军事指挥原则。 “我不能让任何他妈的间谍在我的司令部周围转来转去。”巴顿给艾森豪威尔打电话表明了态度,要么让布莱德雷当副军长,要么结束这种状态。艾森豪威尔最后任命布莱德雷为第2军副军长,他打算,待巴顿整顿好第2军后,如果布莱德雷有足够的能力指挥第2军,还要任命其为军长。巴顿临时从摩洛哥调来,放下了组建第7集团军的工作和制定进攻西西里计划,仅是权宜之计。就在巴顿抵达第2军后不久,布莱德雷就正式被任命为第2军副军长。但是,3月8日,马歇尔曾打电话给艾森豪威尔,建议不让布莱德雷担任副军长,而是去摩洛哥临时代理巴顿原来的工作。 艾森豪威尔则对马歇尔的建议表示异议,认为巴顿只须暂时留在突尼斯前线三个星期左右,然后在4月1日把第2军交给布莱德雷。而他自己仍回去继续拟订他在西西里作战的计划。艾森豪威尔欣赏布莱德雷的职业能力,但力主让他先熟悉一下突尼斯的环境、地形和人事,更重要的是熟悉英国人。3月10日,巴顿仍在整顿第2军,那里已经生机勃勃、秩序井然。而布莱德雷则到阿尔及尔与艾森豪威尔、比德尔、史密斯磋商自己的任职问题。布莱德雷明知去摩洛哥可以得到更快的提升(也许是暂时的),但还是倾向于留在第2军。巴顿在摩洛哥有自己的人马,布莱德雷不好插足。况且,他自己宁愿指挥部队打仗;而不愿去制定作战计划。 3月10日,艾森豪威尔经讨论后电告马歇尔:让布莱德雷指挥第2军,甚至比原计划的时间还要早。11日,布莱德雷从阿尔及尔回到第2军,将讨论过程及决定告知巴顿。其间,布莱德雷还坦率地谈了自己个人的想法,巴顿欣然接受了这一切。巴顿深知自己在突尼斯的任职不会太长,他也愿意回摩洛哥去担任更重要的职务,而不是让布莱德雷去代替他。 对于布莱德雷与巴顿在第2军的关系,有些传记作者有过一些曲解和暗示,总想说明布莱德雷把巴顿当作“职业上的竞争对手”,甚至有嫉妒心或想尽快抢到第2军军长的职务。从布莱德雷稳重的个性,谨慎小心、深藏不露的作风来看,那种暗示和分析似乎依据不足。巴顿个性鲜明、脾气刚烈,是个刚健豪放的人物。而布莱德雷沉着冷静、有条不紊,颇具儒将风范,这正是一对好搭档。就个人前途而言,身为陆军参谋长的马歇尔与布莱德雷相知很深,很清楚布莱德雷的特长和个性。布莱德雷前途无量,他不至于为了一个军长与副军长之分而大动干戈。布莱德雷把巴顿看作一位出色的、卓越的,甚至是最杰出的将领,也深知巴顿的个性缺点,并认为那是其危险和灾难之所在。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都意识到要适当限制巴顿的所作所为,恰当地使用他。有人将巴顿比作斗士,而布莱德雷是思想机器,他们两人性格迥异,但却能够相互补充,密切配合,这倒是公允的伴裆。 1943年3月12日,巴顿在抵达第2军进行雷厉风行的整顿使其重振军威后不久升为三星中将。这是巴顿梦寐以求的事情。第2军在他手下变成了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部队。3月14日,亚历山大向巴顿下达了简要的命令。此前,蒙哥马利已逼近马雷恩防线,盟军的空、海军控制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地面部队得到了补给。而轴心国部队缺乏补给和增援部队,尤如沙漠中的困兽。隆美尔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部队已频于绝境,继续留在突尼斯等于自杀,他极力敦促罗马和柏林拟订撤退计划,将部队撤出马雷恩防线,在更北的盐沼防线寻找防御阵地。不幸的是,罗马和柏林坚持要让轴心国部队与盟军在突尼斯决一死战,尽可能长时间地钳制这一战区的盟军,避免盟军部队移至其他战区作战。3月9日,隆美尔闷闷不乐地回国休假,永远离开了突尼斯,冯·阿尼姆执掌了轴心国部队的指挥权。巴顿从“超级”破译情报组织透露的消息了解到隆美尔已离去,他为失去与隆美尔的较量机会而遗憾万分。 布莱德雷了解到,亚历山大在突尼斯有两种战略选择:一是在北面的冯·阿尼姆与南面马雷恩防线的非洲军之间打入一个楔子,分割包围两支轴心国部队,围而歼之。按照第2军的位置,他们可以充当楔子;另一种战略是步步为营,将轴心国部队挤到突尼斯北部狭小的滩头阵地上歼灭之。亚历山大选择了保守的后一个方案,他还不相信第2军的战斗力。 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将担任主攻任务,突破马雷恩防线,沿海岸平地驱逐非洲军团;安德森的第1集团军共17万人固守北部和中部的突尼斯前线阵地;第2军9万人在南部沿山地向东佯攻,吸引轴心国部队,威胁其右翼,减轻蒙哥马利主攻的压力。巴顿和布莱德雷对第2军只担当附属任务十分失望。同时,按计划巴顿要在4月1日返回摩洛哥,由布莱德雷接任第2军军长。从3月6日巴顿接手第2军至3月17日发起进攻,他只有10天整顿和训练被称为“乌合之众”的部队。布莱德雷意识到,担任佯攻任务也许十分适合第2军这样的部队,尽管他们均希望第2军能担任主要任务,打败轴心国部队,报一箭之仇,并在英国人面前吐口气。有人描述巴顿对第2军的任务十分不满,牢骚满腹,言辞激烈。实际上,他在日记中达观地记道:“亚历山大是对的,虽然有些偏私,不过,我处在他的地位也会如此。” 蒙哥马利历来谨慎小心,不打无准备之仗。他在阿拉曼战役中因此错过了歼灭隆美尔部队的良机,许多军事学家对此颇有微词。在突尼斯,蒙哥马利故伎重演,大量集结兵力和补充补给品,直到其兵力和武器占压倒优势。当时,蒙哥马利拥有16万人、1410门火炮、610辆坦克,而轴心国部队仅有8万人、680门火炮、150辆坦克。巴顿对蒙哥马利一再推迟预定进攻日期有点耐不住了,他对布莱德雷说: “为什么老是坐着无所事事?妈的,我们总得做点事呀!” “耐心等一等,乔治。你认为我们应该做什么呢?”布莱德雷表现出固有的沉着冷静,他认为拖延时日对砥砺第2军颇为有利。 1943年3月17日,第2军在蒙哥马利发动攻势前3天首先发动佯攻。特里·艾伦的“大红一师”的目标是夺取加夫萨。若顺手的话则再夺取埃尔盖塔,之后为蒙哥马利建立一个燃料库;奥兰多·沃德的第1装甲师由卡塞林山口向东推进,直扑埃尔盖塔东北部方向的斯塔欣一德塞内德,如果进攻顺利的话,然后向马克纳西周围的高地推进;曼顿·埃迪的任务是率新编第9师援助艾伦和沃德,而多克·赖德的第34师在北面的后方作预备队,伺机攻击溃败下来的敌军。 进攻开始后,艾森豪威尔和亚历山大都到费里亚纳第2军的前沿指挥所观战。巴顿随“大红一师”挺进加夫萨;布莱德雷随沃德出击。 从1911年布莱德雷考入西点军校至今,他第一次真正尝到了打仗的滋味。进攻开始后的几小时,布莱德雷的吉普车轮胎碰上了一颗意大利式地雷,但那地雷竟没有爆炸。布莱德雷承认自己被吓得“失魂落魄”,但又庆幸自己留下一条命,以便在将来担任更重要的任务。 在进攻中,蒙哥马利得到阿瑟·特德的手下阿瑟·科宁哈姆将军的近距离空中支援,第2军则不断遭到轴心国空军的骚扰,布莱德雷和巴顿一样,对此十分恼怒。 所幸的是,第2军在佯攻中十分顺利,艾伦的“大红一师”顺利地占领了加夫萨;沃德的步兵占领了斯塔欣一德塞内德,意大利军队没有抵抗便后撤。但是,沃德的装甲部队因大雨而陷入泥潭,坦克和卡车寸步难行。巴顿怒气冲冲,大骂沃德。 3月20日,蒙哥马利以雷霆万钧之势发动了正面进攻,敌军拼死抵抗。无奈,他要求亚历山大扩大第2军的作用,协助他突破防线,最好派一个装甲师强行东进。但亚历山大担心这样太冒险,拒绝了蒙哥马利。直到22·日,在蒙哥马利的再次催促下,亚历山大才命第2军制定计划派一支小型快速装甲部队向马哈雷恩攻击,骚扰敌军的后方。巴顿接受任务后兴奋异常,但沃德的装甲部队仍陷在泥潭里动弹不得,巴顿又一次在电话中臭骂沃德,结果也是无济于事。 艾伦的“大红一师”佯攻埃尔盖塔也很顺手,事先他们得到破译的情报,提前作好迎击轴心国的2个师于23日下午的反扑,击毁敌坦克32辆,报了卡塞林山口的一箭之仇。与此同时,布莱德雷奔赴阿尔及尔与艾森豪威尔商讨第2军在总攻比塞大和突尼斯的角色问题。3月19日,亚历山大的参谋长L·麦克里里到第2军介绍了征服轴心国部队的长远计划。计划规定: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和安德森的第1集团军将会战比塞大和突尼斯。埃迪的第9师配属安德森,而第2军的其他师留在沙漠后方,将与征战无缘。巴顿听完介绍,气得说不出话来,但碍于艾森豪威尔的严格命令,不敢冒犯亚历山大。布莱德雷也是强压怒火,他深知巴顿即将回摩洛哥,而自己马上要接管的第2军在未来的战斗中只能袖手旁观了。恰好,3月22日,蒙哥马利突破马雷恩防线的计划受挫,巴顿同意布莱德雷飞抵阿尔及尔向艾森豪威尔说明第2军拒绝接受以后分配的任务。 艾森豪威尔对第2军的安排尚未了解,他对第2军的兴趣也不大。布莱德雷强压自己的失望情绪,极力主张让第2军参加最后决战。他向艾森豪威尔陈述:放弃第2军的3个师,在战术上等于摒弃了富有经验的部队;把第9师配属安德森,会重蹈在突尼斯混同国籍的覆辙;排斥了第2军,将不利于用实战来考验部队,并打击了士气,更重要的是美国人民不能分享最后胜利的喜悦。艾森豪威尔动情了,他问布莱德雷有何高见,布莱德雷提出早已想好的方案:第2军的4个师转移到安德森集团军以北,在比塞大独立作战。这样,美军便可在最后决战中作为一支独立的部队去完成任务。3月23日,艾森豪威尔致函亚历山大,指出: “如果战事发展到美军的防区,当战役出现危机时,却有意把美军排斥在战役之外,我将认为这是不幸的事件。”艾森豪威尔没有命令亚历山大使用第2军,但布莱德雷凭他的游说能力为第2军参加决战取得了一线机会。 3月26日,蒙哥马利成功地突破马雷恩防线,轴心国部队北撤到加贝湾上方的盐沼防线。第2军的“大红一师”虽力挫敌第10装甲师,但未能再进一步,而是掘壕固守;沃德的第1装甲师仍滞留在马克纳西附近的泥潭,巴顿怒火中烧而无能为力;赖德的第34师佯攻丰杜克后遭顽强抵抗,无法再推进而退却。 第2军就这样未能取得辉煌的战绩。 英国人因此而藐视美国人,亚历山大及其部下对第f军甚为不尊重,甚至于百般挑剔,他们在战地记者面前随意批评第2军。艾森豪威尔严格约束美军,不允许有任何批评英国人的行为。布莱德雷和巴顿的偏激情绪有增无减,不过布莱德雷能较好地控制自己,不在公开场合说过头的话。 蒙哥马利的谨慎小心给第2军提供了一次机会。突破马雷恩防线后,他没有乘胜追歼非洲军团,而是专门经营盐沼防线,坐失良机。按照蒙哥马利的计划,他要在盐沼防线进行大兵团决战,向轴心国部队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正面进攻。为此,他向亚历山大请求,让第2军支援他,哪怕是向前推进几公里。第2军于是计划从埃尔盖塔沿加贝湾向前推进袭扰敌人,以装甲部队为先导。这项任务不是作为楔子插入轴心国部队的中间,也不许进行大规模的坦克战。但是,正为亚历山大严格限制而恼怒的巴顿欣喜若狂,他认为这是显示他的闯劲和战斗激情的天赐良机。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趁机杀向大海,抢在蒙哥马利之先。 巴顿调来艾伦和埃迪两个师的步兵开路,然后调沃德的装甲部队作为主攻。他警告沃德,若再失利,就撤掉他的职。然后,他派在法国时的老部下克拉伦斯·C·本森指挥那支装甲部队。 4月1日下午,步兵正在推进,德国12架双引擎“容克”式轰炸机来袭击第2军的观察指挥所,3颗重磅炸弹炸死了巴顿的副官理查德·N·詹森、1名吉普车司机和1名坦克手。英国联络官查尔斯·邓菲及布莱德雷的副官卢·布里奇等人受伤。布莱德雷在炮弹爆炸时距詹森15英尺,几乎丧了命。吉普车和步枪被打得遍体伤痕。詹森的死使巴顿深为悲痛,对英国人享受空中支援的不满一下子爆发了出来,他给亚历山大写报告严厉谴责科宁哈姆。亚历山大也不买帐,反而说第2军写“虚假报告”,并以嘲讽口吻要第2军不要再“作丢脸的事”,把其失败归罪于空军。事实上,本森的装甲部队进展太慢,但近距离空中支援全都给了蒙哥马利。后来,特德通过艾森豪威尔才将此事平息,艾森豪威尔也一度想向马歇尔发急电请求辞职。 巴顿表面上接受了科宁哈姆的正式道歉,但私下里仍继续大发雷霆,他把矛头指向艾森豪威尔对英国人的软弱和纵容。艾森豪威尔几天后还写信告诫巴顿,责备他沉不住气,要他极力维护盟国通力合作的伟大目标。 本森的部队在敌人的顽强抵抗中陷入了困境,毫无进展。亚历山大责备沃德,井向艾森豪威尔建议撤掉沃德的职,艾森豪威尔同意了,但要求亚历山大向巴顿提出,由巴顿亲自办理此事。巴顿接到亚历山大的信,又是恼怒万分。他虽拿定主意要撤掉沃德的职,但对英国人有偏见,以为他们又在责备美国人。这位战场上最铁石心肠的巴顿最后把解除沃德职务的事推给了布莱德雷。 沃德是布莱德雷的亲密朋友和老上司,布莱德雷深知沃德的失利缘于气候和暂时的困境,解除其职有欠公允。面对亚历山大和巴顿对沃德的不信任,也出于维护第2军的最高利益,布莱德雷执行了任务,但他认为这是“战争期间分配给自己的最难的任务之一”。 意外的是,沃德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回国后,马歇尔又给这位老部下1个装甲师,他得以东山再起。 巴顿对本森也大为不满,甚至驱车直上前线责令本森继续前进,不惜代价取得战果。沃德离开后,巴顿把欧内斯特·哈蒙从摩洛哥调来,代替了沃德。 4月17日,本森的先头部队终于和蒙哥马利的先头部队会师。不过,他们并未完成封锁盐沼防线和袭扰敌军的任务。 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并未彻底围歼敌人,轴心国部队撤到了盐沼防线以北。亚历山大拟在右翼以北袭击轴心国部队,组编第9军完成其任务。安德森的部队和第2军的第34师被抽去由第9军军长约翰·T·克罗克指挥。4月8日,进攻发起,赖德的第34师遭炮击而陷入困境,克罗克责备赖德,并通过盟军战地记者将失利传遍了全世界。巴顿和布莱德雷本来就对抽调部队不满,新闻媒介又谴责第2军,使得巴顿责怪艾森豪威尔“比英国人还英国人”。 亚历山大企图作出把第34师从前线撤到后方整顿的决定,布莱德雷和巴顿愤慨至极,强烈抵制这一决定。他们认为,第34师是国民警卫队第一个调赴非洲参战的师,此举将毁灭该师并产生强大的政治影响。最后,布莱德雷从亚历山大手中把赖德的师要了回来。 在突尼斯最后决战阶段,第2军仍然无多大作为。蒙哥马利步步进逼,将轴心国部队压到昂菲达维尔,并准备坚守。最后,布莱德雷勉强获得亚历山大的同意,让第2军参加进攻比塞大的战役。他们的位置处在安德森战线之后,准备沿地中海沿岸开辟自己的补给线。 正在此时,巴顿必须回摩洛哥去准备进攻西西里的计划了,他在突尼斯多呆了两周,但战局仍未见分晓。4月15日午夜,布莱德雷正式接手第2军,交接是秘密进行的。巴顿在离开前,在日记中评论艾森豪威尔是“好一头蠢驴”。他对艾森豪威尔的软弱耿耿于怀,但对布莱德雷大加奉承和赞美。布莱德雷奉劝巴顿少说为佳,停止批评艾森豪威尔及英国人。巴顿表示回到摩洛哥后听从劝告,免开尊口,并希望与布莱德雷再度共事。 巴顿在第2军的短暂日子里,大刀阔斧地整顿部队,取得了神奇的功效,这也为布莱德雷奠定了基础。至此,第2军还没取得惊人的胜利,巴顿未能分享打胜仗的喜悦。布莱德雷不喜欢巴顿的虚张声势,但很庆幸自己熟悉了这支已恢复战斗力的部队。 布莱德雷也对艾森豪威尔牺牲第2军的利益而“偏袒”英国人的做法不满,但他不像巴顿那样锋芒毕露,而是沉着冷静地维护第2军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布莱德雷常将自己的想法深藏起来,从不在公开场合批评艾森豪威尔。 旷日持久的北非战争到了最后决战阶段。蒙哥马利缺乏速决战的勇气,不敢穷追猛打,采用了近乎堑壕战的战术对付隆美尔。布莱德雷已经接手第2军,他是否比巴顿更有作为,在决战阶段大出风头?这的确是一个谜。正是:决战前夕掌实权,战事纷飞难预测。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