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父亲老家是福建长汀县的一个贫穷山乡。父亲从小家境贫寒,爷爷立志要让儿子读书。为了凑足学费,爷爷长年累月“泡”在造纸坊干活,冬天衣不遮体,把纸缠在身上取暖……家里的东西全卖了,东借西借凑足了父亲的学费……可是,心怀大志的父亲在地下共产党员张赤男的引导下,逐渐走上革命道路。1929年,15岁的父亲义无返顾地参加了闽西农民暴动,随即入伍参加了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由于事情紧急,加上父亲也为了家人的安全,临行时没有和父母告别。但不久,国民党当局刺探到真情,闯进家里,一把火烧了房子。无家可归的爷爷、奶奶怕再次遭难,就逃进了闽西原始森林,过着原始生活。直到家乡解放,爷爷、奶奶才重见天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张鼎丞受托,把爷爷、奶奶送到天津,这样,失散了21年的骨肉亲人才得以团聚。 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为了千万个家庭的幸福,父亲毁了自己的家,几乎葬送掉二老。他下定决心,一定好好侍奉二老,报答父母的深情。这时,朝鲜战争爆发,父亲又受命率军出征。爷爷、奶奶为了让儿子在前方安心打仗,又回到福建老家居住。 直到1956年,父亲才把二老接回身边,尽心尽孝,力图补偿对父母大半辈子苦难的亏欠。1968年年初,爷爷带着幸福的微笑去世,78岁高龄的奶奶因此而卧床不起,连续的打击下,带病的父亲身体也支撑不住……万万没想到,恰在此时,“3·22”黑风旋起,横祸临头,一连串无端的罪名硬扣在父亲头上……更可恨的是,病重的奶奶也随着遭难,被从病床上揪起,像囚犯一样被赶到这暗无天日的“牢狱”…… 入狱第二年(1969年)的9月3日,奶奶的胃病恶化,无法忍受的疼痛折磨得奶奶在床上翻滚。经俊生苦苦哀求,“医生”谢家权才扔下两片“胃舒平”。奶奶几天没进食了,姑姑哭红了眼,父亲整天沉着脸,坐立不安……俊生再次向专案组交涉:“我奶奶病成这样,你们拖着不管;做一口能吃下去的饭总行了吧?我们身上还有一点钱,托你们买点藕粉什么的,难道还犯法了?你们是不是想害死我奶奶?” 连磨带吵,专案组终于允许让看守出去买回了一袋藕粉。却没想到,谢家权把藕粉煮成了一碗黑焦糊糊。一股怒火从俊生胸中窜起,跟他们拼了!就想往外冲,东胜、东明等弟妹也跟随在后……“俊生,孩子们……回来……”奶奶趴在床头,无力的手伸向孩子,孩子们全围上去。奶奶气喘吁吁:“孩子们,别闹事……他们就想抓咱的把子……最后,还是你们爸妈倒霉!” 杨俊生回头看看在屋里团团转的父亲,他两眼冒着火,额上暴着青筋,牙咬得“嘎嘎”响。母亲围着他,边摸着父亲的胸,边念叨着:“成武,成武,千万别生气,千万……想着一家老小,千万……” 杨俊生明白:“父亲一豁出去,谁也拉不住!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约过了一个月,奶奶已呻吟不出声音,疼痛一发作,只是抽动几下手脚……父亲坐在奶奶眼前,两手抱着头,任泪水无声地流淌…… 一天清晨,精神恍惚的奶奶,突然喃喃地唤着儿子的乳名:“能俊,能俊呀……我真想吃……吃一个鸡蛋啊……就一个……”也许奶奶意识到了什么。 父亲似说似哭:“妈,您等着,儿子……给您买去……”全家人赶紧翻找,全身搜遍了,好不容易凑够了最后的两角钱。母亲流着泪央求看守:“帮帮忙吧,也许这是我妈最后一点愿望了……” 看守“咚、咚”跑下楼……楼下传来彭铎的厉声呵斥:“吃什么鸡蛋!不行!……告诉他们,这里不是商店!洛阳也没有鸡蛋卖!” 老人闭着眼睛,专心地在等……一连四五天,父母带着全家,两手空空,围坐在奶奶身边,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偶尔,奶奶无力地睁开眼皮,望望儿子和媳妇,嘴唇嚅动几下,眼皮又慢慢合上。 父亲在不住地捶着自己的头,母亲在旁边小声安慰着,俊生已想象不出父亲此时的心情。也许专案组的人觉得老太太死在楼上囚室里不太合适,在10月7日晚上,派人把奶奶放在一块破床板上,抬下楼,塞进一辆吉普车,匆匆送往一家部队医院,但绝不允许家属跟随。 全家人觉得奶奶的病总算有了希望。俊生脑海里时常映出:在雪白的病床上,大夫拿着听诊器,护士们跑来跑去,吊瓶在滴,奶奶脸上露出笑容……她还不时地安慰着父亲:“爸爸,别着急,楼下的人不上心,但部队医院会好好治疗的,一定会的……” 父亲整天不说一句话,在房里来回走着。门口一有响声,就转过头去看一看。 七八天之后,一天正午时分,楼下响起了汽车声,父母“呼”地一声站起来。谢家权走上楼来,身后跟着一个人,这人手里抱着一个木盒——俊生看清了,那是个骨灰盒!一个不能再简单的黑色盒子放在父亲床上…… “喏!”谢家权若无其事地说,“这是你老太太的骨灰盒,给你拿回来了。” 全家人目瞪口呆。 杨俊生脑袋似被打了一闷棍,眼前一片空白。空气凝结了,世界静止了。恍惚中,父亲高大的身影倒了下去…… 杨成武,九死一生的将军!他没有倒在杀声震天的战场上,没倒在充满杀机的黑夜里,没倒在可能会倒下的任何地方!他倒在了共和国专设的“囚室”里…… 那天晚上,奶奶被秘密拉往一三二陆军医院,汽车在医院门口停住,但不开车门。等病房走廊里的灯光全熄灭以后,才打开车门,匆匆抬下担架,送往五十一号病房…… 有关人员对院方规定:在病房门口站岗,不许任何人接近,也不准任何人打听什么。连院领导、医生们都不知道这老太太叫什么名,是什么人……致使全院传开了:来了个“神秘老太太”。 奶奶还没到医院,院方就得到密令:这人每天只许进一次水和一次流食。 奶奶进病房后,从未得到任何病情检查,更没有任何治疗,连一片药都没有。 奶奶究竟患的是什么病?什么时间去世?谁最早发现她去世?谁把她送去火葬场?不论在医院或火葬场,没留下任何记录或档案…… 总之,从奶奶被送进五十一号,直到谢家权去取骨灰盒,中间的七八天时间,奶奶在“一切人”的眼里竟然消失了! 骨灰盒盖住了一个不解之谜…… 奶奶去世后的一段日子,全家人像没了魂,没人想多说一句话。对奶奶的怀念,对死亡的意识,日甚一日。白天,囚室里静悄悄的;晚上,除了几个小弟小妹,大人们翻来覆去,黑暗中睁着眼听着门外凄厉的风声,想着各自的心事…… 父亲已昏睡三天了,高烧不退,梦话不断。姐姐毅生悄悄告诉俊生:父亲一出现这种情况,要特别小心。 一天晚上,一直沉默寡言的姐姐,在黑暗中突然开了口:“俊生,奶奶去了,父亲病倒,我有种不好的预感……” 俊生一哆嗦,像被过了电。“快两年了,二十多封信杳无回音,从来没人过问过我们,也没人逼父母或我们写交待材料。所谓专案组,只是摆设,是看守。所谓案子,不进也不退;我们被押着,不死也不活;上面虽没动弹,楼下的北京专线却一天一通气儿。” “俊生,咱俩的担子会越来越重的!……睡吧!”姐姐翻过身去。 杨俊生却睡不着了。她承认,姐姐的几句话,凝炼了自己被抓以来某些莫名的感受。而且,这些感受随着囚禁的推移而加深。 在杨俊生眼里,这个案子是很清楚的:一方面,党中央、毛主席对父亲是了解的,父亲永远不会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另一方面,对父亲扣的种种“大帽子”和打的“大棍子”,皆属不实之词,但“成立”了,被认可了!这其中肯定有不可告人的阴谋和陷阱,一定有人背着党中央、毛主席在捣鬼! 父亲终于从昏死中“挺”过来了,精神上却梦牵魂绕着去世的奶奶。他整天不说一句话,盘坐在床上,挺着腰杆,面朝北方,那血红的眼睛透过小小的窗口,凝视着摇曳的参天古树,常常一坐一整天,一动不动,如一尊雕刻的铜像……可是,在深夜全家熟睡的鼾声中,俊生常常听到父母室里传来的悲愤的哭诉声:“娘……因为我,你大半辈子饱受患难……晚年,又为我这样凄惨……他们为什么连让我尽孝的机会都剥夺去……这是为什么啊!” 香山寺光秃秃的树林泛出嫩芽,绿了,黄了,落了,囚狱的第三个冬天即将来到。与世隔绝的一家人仍得不到墙外的一点消息,楼下的专案组依然如小丑般地疯狂。父亲又给中央写了三四封信,仍然石沉大海。 终于,有一天深夜,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已入梦乡的杨俊生忽然被摇醒,母亲俯在身边:“俊生,和你姐过来一下,你爸有事儿。” 俊生、毅生以为出了什么意外,边套着衣服,边走进父母屋里。父亲盘坐在床沿上。黑暗里,只看清他高大的轮廓和眼睛的亮光。 “毅生、俊生,有些大事,我已经憋了3年,想来想去,现在该交底了。”父亲语言的严肃沉重不同于以往,“因为案子的真相涉及中央一些高层领导人,按理是不能说的……” 俊生和姐姐吃了一惊。 “可是,按眼下情形看,我惟恐有什么不测,包括你母亲在内……” “不——爸爸,不会的……” 父亲的一只大手阻止住了俊生。 “我的案子连累了全家,你们因我而受过,我一直很难受……现在把一些真实情况告诉你俩,也算父亲对你们姐妹兄弟有个交待,对你们的奶奶有个交待,对我自己这大半生,也算交待个清楚。” 杨俊生从未想到过,由一纸中央红头文件定论的“反革命案”,其背后竟隐藏着一串串不堪入目的真实和一个个肮脏的灵魂!她联想起许许多多过去她耳闻目睹的曾坚信不移的“革命”和“反革命”的东西,似乎发现其内在的秘密,恍然大悟,如梦方醒…… 关于父亲被迫害的深层原因,杨俊生至今还记得父亲讲的几件事:1967年7月下旬,陪同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的父亲,受命回京向周总理传达毛主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在北戴河,叶群追问父亲:“主席最近有什么最新指示吗?”有,确实有。父亲想起了南巡中毛主席对“四个伟大”和“永远健康”的强烈反感,其矛头指向林彪,就说:没讲什么。 1967年上半年,林彪的死党写了篇《以林副主席为光辉榜样永远忠于毛主席》的文章。余立金(空军政委)拿不准,让父亲过目。父亲老老实实地说:以林副主席为光辉榜样,那毛主席是什么榜样?这种提法不大妥当。实际上,林彪已过目同意。不久,吴法宪在一个发言稿中,用了“以毛主席为首,林副主席为副的党中央”这句话。实际上林彪已同意。父亲提出:“这种提法中央从未用过,这样提要慎重,搞不好要犯错误。”“3·22”之夜前几天,父亲被通知去了林彪家中,得到了林彪、叶群的出人意料的欢迎。弄了半天,“不是什么大事”,就是让身居要职的父亲昧着良心写一个假证明,证明叶群在历史上没问题,是中共党员……结果,父亲一系列正义的言行使林彪、叶群极为不满,因此林彪记了父亲的“仇”。再说江青给父亲扣上“整老娘黑材料”的帽子,纯系无中生有!1967年,红卫兵先后两次把蓝苹解放前的一些当演员时的内部材料,送到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那儿,傅就把这些材料转交给了江青,由她自己处理。这事与父亲根本不沾边儿!所谓的傅崇碧“冲击”钓鱼台事件发生后,父亲还蒙在鼓里。江青硬把父亲叫到钓鱼台,劈头就让父亲“负责”批判傅崇碧。父亲没好气地说:“我负什么责?我一不是北京军区司令,二不是北京卫戍区政委,要由他们批去。”江青哪吃这一套,岂容人顶撞她?“你是代总长,就是要你负责。” 父亲也火了:“我不负责!我没有下令冲!我也不能越级去批北京卫戍区这个干部。”结果,“冲击”钓鱼台后来变成了杨成武“下令指使”!从那天晚上开始,林彪、江青这一男一女的名字,深深地刻在杨俊生的脑海里。黑暗中,杨俊生和姐姐大气儿不敢出,只听见父亲的叙述在汩汩流淌……“毅生、俊生,”父亲嘱咐道,“我上面说的一定要牢记在脑子里,永远不要记在纸上——会有杀身之祸。过去一直未讲,就怕连累你们……从今后,不论我在哪里,是否还活在世上,你们俩——哪怕一个,如果能走出这牢笼,或者有方便机会,一定把今天晚上我说的那些重要情况和案子内幕,直接告诉周总理、叶帅、聂帅或其他可靠的同志,能让毛主席知道更好。”这时,杨俊生感到自己的手,被一只有力的、滚烫的、坚硬的大手握住了……“这是一个老战士给你们的托付!一定要办到!”杨成武说。 杨成武的“惟恐身有不测”,不是没道理。一路沿着“文化大革命”而膨胀发展起来的林彪集团,终于从1970年8月的庐山会议(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开始走上末路,连续遭到毛主席、党中央的打击,政治地位岌岌可危。于是,便暗中加紧了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一系列准备活动。其中,包括对若干重大“专案”的清理。22日这个不祥的日期总盯着杨成武一家。1971年1月22日晚,林彪集团在河南军队的党羽王新,率领二十多个武装军人,开车悄悄驶进香山寺,停在已沉睡的小灰楼下。 杨俊生已发高烧4天,浑身热得像火炭,模糊中听到楼梯上一连串杂乱的脚步声,一群人带着寒风冲进屋内。“起来,起来!滚出去”的吆喝,夹杂着小弟小妹的惊叫,乱成一片。杨俊生昏昏沉沉地被几只大手粗暴地拽到走廊上。身着单衣的弟妹们被排成一列,周围站满了军人。姐姐挺立着,沉着而刚毅。父母屋门口,堵着四个大汉。父母正与他们激烈地抗辩。彭铎站在队前,像押解囚犯般挨个点名:“杨毅生!杨俊生!杨东胜!杨东明!杨……马上收拾一下,跟我们走!快点!”“不能带走孩子!要走带我们!”父亲边喊边向外冲。“那是我的孩子,你们不能这么干。”母亲哭喊着。俊生看见母亲的胳膊从大汉的腋下伸出门外。 在大汉们的强制下,孩子们在黑暗中匆匆划拉了点衣服,一个个又被拽着拖向楼梯口。俊生看见母亲早已泣不成声,挨个唤着孩子的名字:“毅生——俊生——东胜!”大弟东胜被拖在俊生前面,他边挣扎边愤怒地喊:“放开我!我要和我妈说句话……”俊生身边的姐姐,坚决不让那些人碰她,她边走边向仅露出上半身的父亲喊:“爸爸,一定要坚持住!千万坚持住!”“我们一定回来!一定……”俊生被一左一右两个大汉架着、拖着,虚弱得已迈不出步……她硬抬起头,看见了泪洗满面的母亲,难受地正盯着她。她用尽全力,只吐出微弱的声音:“爸妈,我们走了……你们千万要活着……等我们,那嘱咐……我记住了!”俊生身后响起小弟小妹的哭喊:“爸、妈,保重啊——”黑漆漆的楼内一片混乱…… 突然,爸爸用洪亮的声音喊道:“听我讲几句!”走廊上顿时变得鸦雀无声,他严肃地说:“看来对我们的迫害要更加重了,现在我向你们提3条要求:第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做对不起祖国、对不起人民的事;第二,不管环境多恶劣,绝不要自杀,不要做懦夫。你们要记住,我不会自杀的。如果我死了,那一定是吴法宪一伙杀害的,你们一定要想办法把真实情况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第三,你们已经走上革命道路。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困难和挫折,也有流血和牺牲,你们无论在哪里,都要为革命而斗争,甚至献出生命。”杨俊生突然发现:姐姐刚被推上一辆车,车门就被“嘭”地关死…… “不好”的念头一闪,俊生甩开抓住她的人,扑向那辆车:“姐,别走,别……”脚下一绊,扑倒在地,右胳膊摔在废弃的方石上,钻心地痛,血顺着袖筒淌下来。那汽车迅速消失在黑暗中……杨俊生没想到,连句话都没来得及说的这场分别,竟是她与姐姐的最好诀别!俊生与弟妹一起,被赶上另一辆车,向香山寺后面的一条道驶去。香山寺被抛在后面。妈妈的哭喊声越来越远……漆黑的车厢突然一颠,俊生觉得右臂钻心痛,手一摸,血成了硬块,衣服已黏在肉上,身边的大妹东荣凑过来想安慰她。 “不能动!不许说活!”黑影里传来几句呵斥。第二天上午,车停下了。车后门被打开,外面有两个陌生人,冷冷地问:“哪个是杨俊生?下来!”俊生脚刚落地,背后就扔下自己的行李。她一转身,车已走了,黄尘中传过弟妹沙哑的喊声:“姐,别走,你别走啊。”“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为什么不在一起?”杨俊生胸中窜起怒火。 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空寂、荒凉。远远的圆丘旁,有排孤零零的小平房,几棵枯朽的老树不死不活地散立在平房周边,偶有乌鸦盘旋飞落。3年了,杨俊生从未置身于如此开阔的大自然原野,享受阳光的爱抚……“快走!”不远处的两个人停下来喊。她弯身提起行李,费力地往前走。 事后知道,这里是河南滑县解放军第五十四军农场。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