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王尔烈随着年龄增长,确实变得沉稳起来。但是,由于他年轻气盛,才智过人,也不时地弄出一些风雅事来。 这年,时近端午。一日,王尔烈清晨起来,到屋外去读书,怕晨露过重,晓风犹凉,便随手披上了一件冬天常用的棉褂子;他又觉得暑光过烈,有些晃眼睛,就又顶上一顶家人夏日下田戴的秫秸草帽。其实,别看他是个风流倜傥,素有“神童”之称的才子,平时穿戴却不介意,不修边幅。即使在公众场合,在大厅广众之中,在众目睽睽之下,有时他也是我行我素。平时他有一句俗话,叫做“包子好吃不在褶上”,认为人有真本事就行,其他都是虚的。事实上,确也如此。世态之上,花红柳绿的东西。皆是一些摆设而已,有哪几个是真有实在意义的!人口常言“身外之物”,也难脱离这方面意思的。 事情也算凑巧。这会儿,正当王尔烈在院墙外大道边摇头晃脑地读书,只读得津津有味时,一个起早赶路的货郎来到了身边。这个货郎也许是有些累了。见王尔烈站在这里读书,便也将货担放下,与王尔烈搭讪起来。可是,当他一眼看到王尔烈的装束,见他穿着冬日的棉衣,戴着夏日的凉帽,颇有些不伦不类,于是便说了句:“穿冬衣,戴夏帽,胡度春秋。” 王尔烈一听,见他操一口南方口音,却到北地行商,于是脱口答道:“居南城,来北地,混帐东西。” 那行商听了,觉得这话碰耳朵。但心里却很服气,认为这小童确不一般。于是,他很想再试一试他的天分。 偏巧,前面地边的毛道头上横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此路不通”四字。 那行商看了,指着那木牌上的字,问道: “小童,你可认识?” “认识。” “认识几个?” “三个。” “哪三个?” “后三个。” “前面的那个呢?” “不认识。” “你读过《论语》吗?” “上下《论语》都读过。” “那么,怎能不认识呢?这字在《论语》上多处出现。” 说话间,正好有学塾先生带着几个学子走了来。 那行商将这事当学塾先生和学子说了。 那些学子闻声,也都开了口。有的说《论语》上有八九十来个“此”字,有的说《论语》上有十六七个“此”字。更有一个学子说得很肯定,说有十九个“此”字,不多不少。 王尔烈听了后,说道: “你说有十九个,那不是‘此’字,而是‘斯’字。”正好有一个学子身上带着《论语》,当场打开,细一数来,果然见没有一个“此”字,而是有十九个“斯”字。 那位学塾先生见了,这才开口道: “这位小童说对了。《论语》中确实是只有‘斯’字,没有“此”字。为什么呢?原来,在古汉语中,‘斯’即当“此”字讲。” 那位行商听了老先生的话,自觉读书不细,有些惭愧。那些学子,也有些面红耳赤,一时无语。 王尔烈见势,随口占出一联,道: 考论语,论语不熟,怎好论语; 答此斯,此斯尚疏,如何此斯。 大家明知遭讥讽,也只好听着了。 这日正午,天头燥热。王尔烈的邻居田家粮行的两个掌柜的,嫌在屋里闷得慌,便泡上茶,来到门前的大榆树下纳凉。 偏巧,这时候有两只饿了的公鸡在地上争豆粒。而有两只老鼠,乘机蹲上了附近粮仓上的房梁,在吃惊地望着公鸡打架。而那两个粮商,却在盯盯地望斗架的公鸡,饶有兴致。 他们的这种情势,被在这附近读书的王尔烈看到了。他想到周围老百姓的反映,都说这俩粮商重利盘剥穷人,为富不仁;又见到他俩品茶时的那副奸相,便想用话讽刺他俩一下。但是,又一时地找不到话题。 正这时,两个粮商看到了王尔烈,其中一个便说道:“大家都说你是个神童,能吟诗联对。今天我俩在这纳凉,你能否根据这个情形给赋上一联?” 王尔烈听了,眼看着两个奸商面对着争豆斗逗的饥鸡,又看着两只老鼠在贪婪地盯着公鸡,便想到两个奸商尔虞我诈、各揣心腹的心机,觉得这三者之间确有一个相似的地方。他真想讥讽一下。但是,觉得又不能将话说得太露骨,不能把这两个奸商直接写出来。他想了想,当即提笔写道: 鸡饥争豆斗,豆逗饥鸡; 鼠暑纳梁凉,梁晾暑鼠。 这副对联,通过对饥鸡、暑鼠直接地描写,深刻地表达出粮商的奸诈、狡猾、贪婪、狠毒、凶残、恶劣的姿态,且勾勒得入神入画。然而,这两个粮商却不觉,只以为这是一副绝好的名联。遂请辽阳著名雕工,将其镌刻成匾额,悬挂于粮行大门的两边。后来,这个粮行迁到辽阳城里,建在魁星楼稍北一点的地方。这副楹联,也随之带到那里,一直悬挂了下来。 事情也是发生在这个时候。两个粮商正在请王尔烈写对联,忽见前面飞来一群麻雀。那麻雀衔完空地上的谷粒后,翅膀一拍,便都嘟嘟地飞走了。随即,又飞来一群。两个粮商看了,又对王尔烈说道:“王学士,方才你写的对联,很对我俩的心思。现在,你能不能面对着这群麻雀再给写首诗?” 王尔烈听了,心想,这两个粮商真是贪心不足,看那样子,多像这一群群飞来飞去糟蹋百姓五谷的麻雀,我何不借此机会再讽刺他俩一下!想到这儿,他出口答道:“可以,请二位听着。”说完,他略一思索,便脱口吟道: 一伙一伙又一伙, 嘟儿嘟儿飞过坡。 一起一落害死人, 凤凰何少汝何多? 两个粮商,自然还是没有听出讽刺的味道,还连连夸奖道:“好诗,好诗。” 王尔烈听了,心中好不生趣,当即说道:“既然二位掌柜认为我做的是好诗好联,我甘愿再奉献上一联,不知可否?” 其中的一个粮商,正将茶填到口里,尚未来得及出声:另一个粮商,却空着口,便赶紧说道:“当然可以,有好联快说来。” 王尔烈闻声,四处望了一下,见南边有一牛,头东尾西在吃草。再一看,远处有一人树下抚琴。那树是棵桑树。在那桑树前面有一槐树,那人正面对着。于是,他灵机一动,一副联便形成了,随即说道: 对牛话牛,牛草乐之,头东尾西; 弹琴说琴,琴瑟友之,依桑对槐。 两个粮商,看看南边的牛,又看看前面树下弹琴的人,再品品联中的词语,觉得再恰当不过的了,自然又是一番夸奖。 王尔烈听了,竟捧腹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满含讽喻味道的楹联。联中的“头东尾西”,暗喻“指东道西”;“依桑对槐”,暗喻“指桑说槐”。实际上,这两个词语,都在影射着这两个粮商。这还是一副藏头联,上联开头的“对牛”与下联开头的“弹琴”合起来,为“对牛弹琴”,不用说,这更是对那两个粮商而言。联中的“牛草乐之”,系来源于《诗经·关雎》的“钟鼓乐之”,正好与该诗中的“琴瑟友之”相对,可谓天衣无缝了。 自然,这两个粮商又是一番欢喜。他们二人,急忙请王尔烈树下饮茶。王尔烈却摆了摆手,说道:“凉茶味辛,尚需品评。”说罢,一笑,走了。 辽阳中心庙塾馆,与辽阳州署衙门东西为邻,州署衙门在西,塾馆在东,中间有个一箭地的空场相隔,相距不算太远。 王尔烈的出众才华,不免要传到州署衙门。 此时,辽阳州知州,名叫吴秉礼,福建福安人,岁贡出身,乾隆四年(1739年)就任。 原来,清代辽阳建治,由顺治年开始。初为县,康熙三年(1664年),升县为州。自顺治朝至嘉庆朝,历任知县知州的地方官长,是: 顺治年,辽阳知县是:陈达德,浙江义乌人,十一年任;陈济远,达德子,十一年任;张世经,江西南昌人,十八年任。 康熙年,辽阳知州是:王之任,广宁人,三年任;王葵锡,浙江建德人,岁贡出身,八年任;李光纶,湖广宜都人,九年任;吴承基,宁远人,十年任;王庑聘,辽东人,十三年任;杨镳,河南洛阳人,举人出身,十八年任;李文尤,汉军镶白旗人,二十二年任;范时龙,辽阳人,二十三年任;刘宜,顺天大兴人,二十六年任;胡祚远,汉军正黄旗人,四十三年任;富中琰,福建晋江人,岁贡出身,四十四年任;张禹锡,浙江余姚人,四十九年自奉天府经历署;陈学海,浙江桐乡人,举人出身,五十一年任;张懋诚,四川遂宁人,举人出身,五十四年任;王玉璇,上元人,进士出身,五十八年任;王瀚江,江南宜兴人,五十九年任。 雍正年,辽阳知州是:张能信,四川阆中人,三年任;张绥祚,山东章邱人,进士出身,三年任;刘炎绪,汉军正蓝旗人,六年任;何梦瑶,广东南海人,进士出身,十年任;黄永耀,白下人,进士出身,十一年任;赵懋本,顺天大兴人,岁贡出身,十三年任。 乾隆年,辽阳知州是:吴秉礼,福建福安人,岁贡出身,四年任;倪万斌,江苏震泽人,贡生出身,十四年任;保宁,满洲正白旗人,举人出身,十七年任;佟泰,满洲正白旗人,举人出身,二十年任;明德,满洲镶白旗人,二十二年任;雅清阿,满洲镶白旗人,二十七年任;兆坊,满洲正蓝旗人,三十三年任;书明阿,满洲镶黄旗人,举人出身,三十八年任;罗肇远,湖南长沙人,贡生出身,四十一年任;克代纳,满洲镶白旗人,四十五年任;任嘉春,五十五年任;耀昌,满洲正红旗人,拔贡出身,五十六年任。 嘉庆年,辽阳知州是:那昌阿,满洲正白旗人,监生出身,元年任;克星额,监生出身,三年任;那昌阿,八年再任;杜大奎,十一年署;长生,十一年任;刘金锡,十二年任;安奎文,顺天宛平人,举人出身,十三年任;张国泰,湖南安乡人,进士出身,十三年任。 在这些知县知州中,正途出身的较少。所谓正途,即科举取中者,如五贡、举人、进士等。但是,亦不乏有些人才。其中,杨镳,为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科举人,他在辽阳知州任上,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主持纂修了《辽阳州志》,计二十八卷。何梦瑶,字报之,南海人,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他才具精敏,剖决如流。惜未久任,调赴广西,历官岭溪。治狱明慎,有“神君”之称。尤富著述,晓通百家。著有《菊芳园诗草钞》、《庄子故》、《皇极经世易知录》,《赓私录》、《医确》、《绀山医案》、《算法迪》、《三算辑要》、《秽橙余话》。其论诗,诣青莲独擅千古,重子美未应齐名,可谓“风雅吏”矣。而最著名者,当数吴秉礼了。他乾隆四年到任,至乾隆十四年卸任,历八年之久。其间,他兴教育,建学馆,设考棚,增学额,政绩颇著。辽阳儒学,即由他始建。他尤重视人才,与辽阳学政董禧作了很好地配合。 这年,吴秉礼正在知州任上。 一日,他闻知辽阳风水沟王尔烈才智过人,聪敏慧达,素有“神童”之称,便打算亲自见见。 吴知州有一个特点,平时好易装简从,四处私访。以免惊动百姓,糜费资财。 这是个夏秋际。 秉礼与学政董禧,来到了辽阳中心庙塾馆。 董禧,辽阳文官屯人,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科举人,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进士,颇有学识。他逝后,葬文官屯,至今尚有墓碑记存。 这日,董禧陪同秉礼来到塾馆,塾师崔璨自然是要相迎了。 他们叙过话后,知州秉礼便问道:“你们学塾可有个叫王尔烈的童生吗?” 崔璨答道:“有。他乃是康熙四十四年乙酉科举人、雍正七年已酉科博学鸿词科征士敢中二等二十二名、后任刑部湖广司主事王天禄的孙子,雍正十二年以附生补礼部官学教习、现任直隶深州学政王缙的生子,雍正三年乙已科拔贡、雍正七年已酉科举人、雍正十一年癸丑科进士、以三甲八十六名获捷、发状元陈倓榜、现任甘肃甘州知州王组的从子,名叫王尔烈,为本塾馆的学生。” 秉礼听了崔璨的这一番罗罗索索地介绍,心里有些不耐烦,说道:“崔先生,你真是个老夫子了,这些本官都知道了。” 崔璨听了,急忙点头称是,说道:“是的,是的。州官大人也是科场正途出身,自是荣耀先祖,这与本师学生王尔烈的家庭出身和祖父辈功名相一,岂能不知!这些,自是不必多讲了。不过,大人此次来塾,是不是要看一看王尔烈的的平时作文、习字及相关课业?如要是那样,我马上去取来,以备大人阅视,以求指点,还望关照。” 秉礼一听,竟然地呵呵大笑起来,但却未语。 学政董禧,在一旁看了,说道:“崔老先生,看来你是想多了。吴大人这次来塾,本无重大事情,只是想看一看你的得意门生王尔烈。” 崔璨一听,受宠若惊,急忙说道:“那好那好。何当如此,何当如此,岂敢有劳大驾!” 董禧说道:“王尔烈可在塾馆?” 崔璨说道:“很不凑巧,很不凑巧。” 董禧说道:“他到哪里去了?” 崔璨答道:“他借牛去了。” 董禧问道:“为何借牛?” 崔璨答道:“犁一犁塾馆的膏火地,以待做些谷豆瓜菜。” 原来,塾馆有一块学田义地,俗称膏火地,置塾馆与州署衙门相接的中间地带。现在已经锄净了大草,需要再犁一犁,也好种植些萝卜、白菜等秋菜,以备学生冬季伙食之用。 董禧听了,沉吟了一下,说道:“学塾耕耘,实在艰辛,精神可嘉。只是不知王尔烈何时能够回来。大人有公务在身,出来一次不易呵。” 崔璨也有些着急,不觉走到门口去望。 也真算巧,正赶上王尔烈回来,手里牵着一头牛。崔璨也未多说,便把王尔烈叫到屋来。 州官秉礼扬脸一看,见王尔烈长得眉黑面红,体态厚重,气字轩昂,举止沉稳,心中便添了不少欢喜。随即,想到他拉牛进院的事,便出口吟哦道:“童子牵牛入户。” 他出这联,是想试一试王尔烈的才思。但是,他又表现出很不介意的样子,看看王尔烈有所感知否。 王尔烈是个才智敏慧的少年,哪里看不出这个。但是,他也装出一副漫不经心地样子,以使大人有个平中见奇地感觉。果然,他往州官面前一站,出口吟咏道:“状元打马还乡。” 州官秉礼一听,觉得王尔烈这个童子确实出口不凡,不可等闲。 塾馆崔璨一看,喜上眉梢,口叼起他那常用的铜烟袋,面对着窗外的石榴树,“吧嗒吧嗒”地抽起烟来,显示出非常得意的样子。 州官秉礼见了,心里产生了两种感觉,一是为王尔烈的颖慧而高兴,觉得甜丝丝的:一是见自己没有难住这个未出茅庐的童生而生窘样,感到酸溜溜的。他随便顺着崔璨的视线向窗外一望,见那石榴树上结出一些石榴果来。于是,他吟哦道:“掰开石榴,黄皮里无数酸籽。” 王尔烈一听,觉得这个联很辣手,一时难以答对,不觉鼻尖有几颗汗珠点出。他的这副窘样被他的塾师崔璨看到了,但是又不好用语言提示。蓦地,他从地上拾到一枚杏核,随手丢给了王尔烈。主尔烈一看,知道这是老师有意提醒,于是灵机一动,出口答道:“咬破杏核,红袍内一个大仁。” 大人一听,知道他这是用“大仁”谐音代表“大人”,觉得很不自在。 塾师一看,又乐了,在一旁摇着头,不住地说道:“顽皮,顽皮,竟敢同大人取笑。” 秉礼很想一下子难住这个小童子,想了想,说道:“天才的小童生,我还有一联,不知你可否愿意答对?” 王尔烈道:“敬候命题。” 州官捻了捻嘴边的稀疏胡须,说道:“二猿断木,双臂猴怎能对锯。” 这是一个谐音联,用“对锯”谐“对句”。 王尔烈稍加思索,出口答道:“一骏陷泥,千里马如何出蹄。” 同是一个谐音联,以“出蹄”谐“出题”。 二联合成一副,便形成了“对锯”与“出题”相对的绝妙对联。 州官见未能搬倒王尔烈,便又开始用心劲。这回出个什么联好呢?他用目一看,见王尔烈身穿一条绿裤;再看,那绿裤上还有汗水滴落染湿的痕迹。于是,他借题发挥,讽喻道:“出水之蛤蟆穿绿裤。” 这会儿,正赶上一茶童来给州官大人倒茶。那茶童手一哆嗦,茶水竟洒在州官大人的袍子上。那是件红袍。州官大人见了,便用手指去弹落上的水珠。王尔烈一看,词来了,说道:“落汤之虾米着红袍。” 州官见王尔烈伶牙俐齿,能言善辩,便说道:“鹦鹉能言难似凤。” 王尔烈见州官指鸡说鸭,意含讽刺,便答道:“蜘蛛善网不如蚕。” 州官想到王尔烈借牛拉犁欲耕耘事,便出联道:“牛牵犁,人牵牛,小子可是牵牛花。” 王尔烈想到外面停着的马车,知道州官是乘马车来到这里的。于是,他接联道:“马拉车,人拉马,大人确有拉马童。” 一阵谈论,知州大人秉礼心中大喜,实为王尔烈的聪明才智和过人天资所感动。他本想与王尔烈继续合上几联,这时只听学政董禧对秉礼说道:“大人,塾馆这里还有些事情,想对知州面言。” 秉礼说道:“崔老先生,还有何话要说?” 崔璨欠了欠身,说道:“实不相瞒,确有些话要说。但是,本应该直接当学政大人之面讲述也就可以了,用不着有劳知州大驾。既然今天逢在一起,也就一并讲了吧。” 董禧说道:“这事,他以前对我讲过。由于事关重大,尚无有办法妥善解决。机会难得,今天一同商议吧。” 原来,辽阳中心庙塾馆,是当时辽阳城里一座唯一的塾馆。近些年来,随着生童的增加,已经显得很拥塞了。塾师崔璨,很想扩大一下馆舍面积。再者,有许多地方的州署都设置了儒学,并增建了考棚,以解决地方贡试的处所,也好减轻考生旅途之苦,而辽阳州尚无儒学学馆和考棚,生员考试不得不到奉天府城去,多有不便。现在,塾馆有一方学田义地,在州署衙门东邻,即塾馆借牛准备耕犁种秋菜的那块地。这块地,位置相当,距州署衙门及塾馆又近,正好是兴建儒学学馆和考棚的地方。当今,这里虽然作为学田义地,但由于耕耘不善,所收无几,还劳去师生许多神思,大有得不偿失之势。为这事,塾师崔璨联合地方农工商名绅,写成书面请示状曾呈给学政董禧,至今仍无结果。 待崔璨讲述到这里时,不免长叹一声,说道:“可惜我辽阳州城,居长白山下,太子河滨,乃国朝龙兴之地,尚无有一座像样学府,岂不可怜。” 这时,学政董禧也接上崔璨的话,说道:“塾学为着耕种这方义地,也是历尽了辛苦的。记得有一学生在作文中曾写下一副名联,对其作了极为准当地描述。” 待秉礼听到这里,得知又有一联,很生兴趣,便对崔璨问道:“又是副楹联!其作者是不是那位神童王尔烈?” 崔璨道:“正是本人门生。” 秉礼举目一看,见王尔烈不知何时离开了此屋。于是,他说道:“我还正感兴味呢,何不将他再唤来,我愿再听听他的这副楹联。” 崔璨听了知州大人的话,便让茶童去找。其实,王尔烈并没有走多远。他见老师与学政知州谈论起正经事来,自己也不便多嘴,便自动地离席而去,到塾馆去看起书来了。这会儿,听茶童一喊,塾馆工友也忙着找,便马上走了来。他这次见了知州大人,不同前时了,颇有些准备。施了一礼后,说道:“知州大人唤我,可有教诲?” 崔璨未等知州回话,便抢先接上了,说道:“学田义地,耕种之艰辛,你们当生童的,定是有一番理解。学政大人又闻你曾有一副名联,正是写学田耕种之役的,很想再听一听,你何不当面背诵来。” 王尔烈是个千灵百乖的人,听老师用话这么一点,心里能不明白吗!他知道,这是老师想通过他的口,表达出犁田耕地的劳苦,以便起到请示修建学府的目的。不过,他觉得原先写的那副对联,尚未有将其耕田之艰辛更好地表述出来。今天,有知州、学政在此,正好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也好让他们听一下塾学的切切心音。于是,他略微思索,近前一步,吟咏道: 寒窗苦读,一更二更更更庚亮,亮了又隐; 芜田辛耕,四月五月月月曜落,落了又升。 知州一听,深感学子犁田之辛苦,便对学正董禧说道:“为使辽阳古州,在今代当朝培养出几位学业精英来,当停止其耕田之作。” 崔璨见势,接着说道:“知州见识英明,正合辽阳百姓之心。但是,只终止耕田之作也不行,当从速兴修学舍、考棚,以解决而今而后之忧。” 董禧说道:“此是正途,不得不思。” 听了他们的话后,秉礼已经有所思索了。但是,他没有立即表态,而是把脸转向王尔烈,笑道:“我等,只是为着兴学办馆有所请罢了。现在,倒是还想听听学子的心声。你看如何?” 王尔烈听了知州大人的话,感到老师所请有望,更是兴致勃勃,说道:“谨遵大人之命,让学生表述一下情怀。献丑了。”说着,便又吟哦出一副联来: 殿试举才,会试举才,乡试举才,知州大人又有新举,才人倍蓓思百世; 县地兴学,府地兴学,省地兴学,辽阳古城更见业兴,学府隆茏荣千秋。 州官秉礼一听,深受感动,当即表态:准请,待呈报盛京将军府批复,即行筹资兴建。不过,他也是个风雅知州,表过态后,也当即合上一联,以谢乡民的信赖。联云: 举业兴学,为吾里兴举解元、会元、状元,天下大魁; 增馆添棚,给汝乡增添探花、榜眼、传胪,鳌头独占。 王尔烈一听,心血若潮,情滔如涌,当即又随上一联,以为致意。联云: 谢解元,辉会元,壮状元,他年荣归怀此日; 叹探花,磅榜眼,转传胪,是岁高中赖彼时。 是年秋十月,经辽阳知州秉礼申请,经盛京将军峻德核准,报呈朝廷备案,翌年春开始动土兴工,本年内修造完毕,这便是辽阳儒学馆舍和考棚的由来。 辽阳州懦学,置辽阳城东门内。元初设于旧都司治所内,明洪武中期都指挥潘敬业、曲计旺开始单独兴建。永乐十年(1412年),都指挥王凯重建。景泰四年(1459年),御史谢裺,增建尊经阁。成化初年,副总兵韩斌再次重修。成化十一年(1475年),御史潘宜增建癸器馆。弘治五年(1492年),御史宋锐增建四斋讲堂及东西号房。弘治六年(1493年),开设泮池。弘治十一年(1498年),御史史贤政建儒星门。弘治十四年(1501年),御史车梁重建尊经阁。正德十年(1515年),御史刘成德修庑廊。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知州王翰建文昌祠三楹。雍正三年(1726年),建戟门三楹,棂星门一座。只可惜,雍正四年(1726年)春,一场大火,只烧得片瓦无存,遂夷为平地。一直到此时,才得以重新修造齐备。此后,增修补建不断。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州明德捐资重葺,并增建明伦堂三楹,大门重修。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学政赵相增建东斋房、大门、班房三楹。遂趋向完整。 辽阳州儒学馆舍修建起来后,人们都不时地传诵着王尔烈的功德,都说是他的少年才华赢得了此处一片金瓯。 然而,更应运的是:自辽阳州儒学馆舍修建起来后,竟出了不少的进士、举人、贡生。 此时,王尔烈的授业塾师已更换为刘广涛。刘广涛是个有才之士,所授学业,成果愈烈。 人们谈及这些,都说与王尔烈当年所作楹联中的内容相一致,也算前后兆应。 王尔烈的名气越来越大,流传的故事也越来越多。 辽阳城东有一座土地庙。庙不算太高。里面有着泥塑的土地奶奶和土地爷爷。这两尊泥塑,亦不太高,只是笑笑呵呵,善眉慈目。 这日,王尔烈由风水沟家中回辽阳中心庙塾馆。当他路过土地庙时,见庙前聚集着许多人。再一细看,见那人群中也有一个土地爷爷和一个土地奶奶,一样地笑笑呵呵,善眉慈目。所不同的是,只是这两个土地比庙堂里的两个塑像高大,再者就是会说话。此刻,就听那个土地爷爷说道:“屯邻乡亲们,大家有香火钱,就放在这案桌的笸箩里,由我来代收代转。”接着,那个土地奶奶说道:“屯邻乡亲们,大家请放心,我们不会把钱转错。”随着两个人的话语声落地,只见那案前的人都刷地跪倒,开始向那两个人叩头,说道:“我们一定听从土地爷爷和土地奶奶的安排,只请保佑我们平安无事罢了。”说着,又是一阵叩头声。 王尔烈一看,心里就明白了,这是他两个人冒充“土地”在骗钱。应该及时将这个把戏揭露出来,不然大家都要上当。 他用心一琢磨,有了。 只见他走到土地庙前,把身上背的书兜摘下来,往庙门前的台阶上一放,把手中拿着的那本用来作走路时看的书本往书兜上一扣,然后说道:“土地土地你听真,看守庙堂莫离身。这些书本要看好,不然给你封庙门。” 他说完后,便径直地来到案桌前。他稳了稳神,对那两个坐着、准备收香火钱的土地爷爷和土地奶奶说道:“土地,你这里也没有放个登记薄,也好让大家留个名,记上施舍香火钱多少。要不然,谁能知道!” 两个“土地”一看,见是个少年,便有些不在乎的样子。那个土地爷爷把眼皮一撩,说道:“庙堂里的土地正在看着,用不着留名姓。” 王尔烈问道:“土地怎么能看着?” 土地爷爷说道:“你没见庙门开着呢吗。” 王尔烈抬头一看,庙门确实是敞开着。 也算偏巧。正在这时,一阵旋风从庙后吹来,只把王尔烈扣在庙台书兜上的那本书给吹跑了。 王尔烈见状,没容分说,急忙来到庙台前对着庙门里的“土地”说道:“我叫你给看着点,结果你没有看好,书跑到一边去了。没别的,我得照章办理,对你进行处罚。” 说着,他从书兜里拿出“大小由之”毛笔,打开了铜墨盒,又扯出两个纸条,用压纸的仿圈压好。在纸条上写道:“只因土地太粗心,所以我才封庙门。”落款是:“王尔烈”。正好,庙台上放有贴对联用的酱糊。他随手将庙门一关,旋即把两张封条字交叉贴在庙门上,封了庙门。 然后,他回到案桌前,对那个坐着、等待收香火钱的“土地”说道:“庙门已经被我封了,土地也回不到庙堂里去了。这样一来,土地收的香火钱也无处放了,我看还是免了吧。” 两个“土地”一听,都来了气,心想,这不是明明拆我的台,折我的摇钱树吗!于是,他俩向王尔烈问道:“你是谁?”没等王尔烈回答,有认识的,随即说道:“他就是王尔烈。” 两个“土地”一听都有些吃惊,睁大了眼睛,再次看一下王尔烈。然后,那个土地爷爷说道:“你可就是在辽阳中心庙塾馆读书的那个王尔烈?” 王尔烈答道:“正是。” 闻声,两个“土地”愈加惊惶。 原来,王尔烈的大名,早已在辽阳传开了,他俩已有所知。然而,更重要的,是一件事浮现在他俩的脑海里。 那是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时。 王尔烈与他的同学准备参加元宵节活动,逛一逛庙会。 辽阳城里的古寺古庙很多,最大的当数辽阳白塔下的广佑寺了。 他们打算逛广佑寺。 但是,同学们都好取乐,想搞出一个名堂来。他们想来想去,决定来个“小鬼伴天官”游戏。然而,大家都愿意当天官,不愿意当小鬼,争来争去闹个不休。没办法,大家决定以赛联取胜,看谁的对联写得快又好,那么谁就是天官;看谁的对联写得慢,又不好,那么谁就是小鬼。对联的内容:为灯笼写对。 哪想,这话刚一说出,其他人还没有动笔,王尔烈的对联就已经写好了。只见他写道: 挑出去与乾坤壮胆; 看将来为日月增光。 无疑,王尔烈一举夺魁,当上了天官。另外几个写得慢的同学,只好扮演小鬼。 他们也真是能闹腾。那小鬼的灯笼上写着“天官”、“赐福”、“肃静”、“回避”字样。在接近“天官”王尔烈的地方,灯笼上写下王尔烈编的那副对联。一切准备好后,他们径向广佑寺走来。那是好热闹的一队人马。前边有“小鬼”提灯开道,后边是“天官”随灯走来。大家看着,好不开心。 当他们将要来到广佑寺时,一下子被这两个“土地爷爷”和“土地奶奶”看到了。那会儿,这两个人也来逛庙赏灯。他俩平时就信鬼信神。冷眼一看到王尔烈他们的这个阵势;再加上两眼被灯笼一晃有些发花,一时看不准,便以为是真正的“天官”来到了,只有些吃惊。待他俩立足注意看时,又听有人呼唤“王尔烈”的名字,并说他就是“天官”。 事隔几个月后,他俩在土地庙前又见到了王尔烈,又见他提笔把庙门给封了,更是觉得王尔烈不同常人。于是,他俩来个就坡下驴。那“土地爷爷”看了看王尔烈后,说道:“好好,既然王学士把庙门给封了,土地进不了庙堂;即使是有了些香火钱,也不便转交了。因此,今天收香火钱的事就免了吧。” 说着,大家便都散去了。 那两个“土地”,后来把这事传扬出去,越传越奇了。现在,辽阳流传着一句古话,叫做“人要不得势,就得学土地蹲庙台”。据说这话就是从王尔烈封土地庙那时传出来的。 王尔烈家有个邻居,也姓王,大伙都叫他“王二大爷”,是个落榜秀才,写得一手好字,为人又忠厚,老实。他家的隔壁,住着一个外号叫“玄中子”的算卦先生,是个出家火居道士,头上给着发鬏髽髻,戴着九梁道冠,身穿八卦仙衣,衣上绣着乾坎艮震巽离坤兑、阴阳鱼、上下幡,脚登皂袜皂鞋,鞋帮鞋脸扣着万字不到头的云子,手握拂尘,鼻直口方,颏下几缕白须,往那一坐,晃晃当当,口里不往叨念:“无量天尊。”颇似一个小神仙模样。 玄中子有一个能耐,就是精通“先天神课”,善于“未卜先知”。不过,他有一个套数。凡有来求卦的人,他总是泡上茶,与人慢慢地闲聊起来。从闲聊中,得知求卦人的情况,清楚他家住哪里,姓字名谁,家里几口人,几个老的,几个小的,阳舍几间,阴宅几处,向口何方,哪年成家,几时立子,是求财,是望喜,是打官司,还是问前程。待他知道这些情况后,便说道:“其实,你的事我早就知道了,知道你今日非来不可,这就是缘份。那么,怎样见得呢?”说着,便将面前卦桌上的一个抽屉拉开,从中取出一个字条交给求卦的人,然后说道:“你自己看吧,你的事全写在这上面,看看对不对?” 那人一看,只惊得五腑投地,称他诸葛孔明再世,李淳风、袁天纲、姜子牙临凡,认为纸条上说的太对了,一点不差。 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原来,在他卦桌后面有一道间壁墙。那间壁墙对着卦桌的那个地方开着口,与后面的另一桌相通。两桌共用一个抽屉。抽屉里设有弹簧,桌下有开关相联。办这事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玄中子本人,另一个就是他的帮手。待玄中子在墙这边问卦时,在墙那边听卦的人便将所听到的事用笔写在字条上。待问卦结束,玄中子用手一拍桌子,一给暗号,对面的人便把写好的字条往弹簧上一夹,用脚一踏开关,便啪地一声把字条弹到玄中子那边的抽屉里。玄中子闻声,把抽屉打开,便可以得到那张问卜的字条了。 实际上,这是一个骗人的办法。 王二大爷,即是帮玄中子暗写字条的助手。 这天,王二大爷有事,要出门。偏好,王尔烈在家。平日,他俩相处得很好。于是,王二大爷便将王尔烈找来,把这事交给了他,并告诉他千万要保守机秘。 王尔烈见这是个骗人买卖,便决意要教训玄中子一番。 果然,这天又来了求卦人。按吩咐,王尔烈便藏在间壁墙那面,倾听玄中子的问话和那人的答话。 按例,待玄中子问话结束后,用手一拍桌子,发出了信号;王尔烈闻声,便用脚一登开关,啪地一声,便将字条弹了过来。 玄中子跟往常一样,将抽屉拉开,顺手拿出字条,有意地不去看,当即交给求卦人,说道:“你的卦,都在这上面写着,自己看吧。” 求卦人看了,不觉拧起眉头。玄中子一看,知道有事,便问道:“怎么了?”那人也没有答话,只是把字条还给了玄中子,让他自己看。 玄中子一看,眼睛睁得挺大,只见上面写道: 神仙看卦是逍遥, 岂知墙后有尔曹。 一人相问一人记, 知了知了自知了。 玄中子以为对面写字的人还是王二大爷呢,便连连呼唤道:“王二大爷,王二大爷。” 王尔烈听了,这才笑着走了过来,说道:“二大爷出门了,王尔烈在此代笔。” 玄中子一看,面红耳赤,立即收摊,改换门庭。 从此,风水沟少了一个骗人的人。 风水沟邻村沙坎地界,有个名叫李锴的人,贡生出身,讲经识礼,颇有家资。唯独不足的是,膝下无男,只有一女。待女儿成人时,老伴又故去了。无法,他招了一个养老女婿,以为养老送终。哪想,姑爷被迎进门后,只知与其女儿亲热,却将李锴冷落在一边了。女儿也日渐地失去父女之情,使李锴的处境日加难堪。李锴见了,心想,若再如此下去,久后何能瞻养余年?不如趁自己精气神尚在,再续一房妾小,以求生个一男半女,也好日后有个照应,承继李氏香烟。 不久,李锴娶了一妾。又不久,小妾生了一子,取名李子非。待李子非长到6岁时,李锴一病不起。小妾见了,只好哭诉道:“如果老天无眼,你撒手扔下我们母子,可如何是好。” 李锴听了,想到自己也很难再起了,于是要来纸笔,为小妾母子留下一个遗嘱,写道: 李子非我子也财产尽予女婿他人不得争论李锴立字李锴写完遗嘱,便两跟一闭,逝去了。 李锴逝去后,女儿与女婿便撵小妾及其儿子,让她们清身出户,说财产不是他们的。 小妾说道:“我有遗嘱在身,怎能说财产不是我的?” 女婿道:“你拿遗嘱让我看。” 小妾想,我要单独地拿给他看了,他到手后,给毁了,岂不无凭!于是,便说道:“要看也可,咱得到官府衙门去,也好作予论断。” 无奈,女婿只好随小妾到州署衙门去了。 辽阳州知州还是吴秉礼。他看过了李锴的遗嘱后,当即将家财判给女婿,并让小妾及其儿子清身出户。 小妾问:“为何?” 秉礼道:“汝孤儿寡母,实当怜悯,怎奈这遗嘱却没有袒护于你。” 说着,便将遗嘱读给小妾听: 李子非我子也,财产尽予女婿,他人不得争论。李锴立字。 小妾一听,不服,予以争辩。 不料,秉礼却说道,“孤阴不生,孤阳不育。李锴晚年纳妾,虽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阴阳不合,男女不交,焉能生子!本官念你母子在李锴脚下蹲一回,李锴又是个读书人,还有些功名,也就给你留些情面,不忍挑明,下堂去吧。” 秉礼说罢,退堂。 小妾看看,也只好带李子非走了。 她母子离开州署衙门后,正好与王尔烈相遇,王尔烈见她母子哭哭涕涕,便搭讪起来。小妾正好满腹冤屈无处可诉,便将事情对王尔烈说了。王尔烈听毕,要过遗嘱一看,说道: “你母子二人不必哭涕了,请随我再上州署衙门。” 小妾道:“案已结,我们都被轰了出来,怎好再返回。” 王尔烈道:“我自有道理,保你胜诉。” 说着,便带小妾母子二入州署衙门。 州官秉礼一看,见是王尔烈,那日在塾馆对联时已经认识了,便说道:“王学士,此番来此,还有何公干?” 王尔烈道:“为她母子事来。” 秉礼道:“她母子事已审理过了。” 王尔烈道:“怎么审理的?” 秉礼道:“她遗嘱上明明写着,何须再论!” 王尔烈道:“正因遗嘱写明,我这才来替其申辨。” 秉礼道:“为何?” 王尔烈道:“这遗嘱,已写明财产归她母子,你咋断给其女婿了?” 秉礼道:“何以见得?” 王尔烈道:“待我读来。” 接着,王尔烈在大厅公堂上读道: 李子非,我子也,财产尽予,女婿他人,不得争论。李锴立字。 秉礼一听,便将遗嘱要来,一看,见还是那张遗嘱,并未添、改、去字,结果却不一样。又觉得将资财断给她母子了,颇有点失面子。便说道:“李锴纳妾,已经年迈,不能再生,因此,给小妾子取名为‘李子非’,此乃含莫须有之言也。” 王尔烈道:“回大人,自古,女不到黄金入柜,男尚能跨过车辙沟,即能生儿育女。至于人的名字,只要有文字,即可取之,何作他义论哉!” 秉礼本来也是同情小妾母子,怎奈无正当理由。现在,经王尔烈一辨,觉得理由充沛,便世即将家资改判给小妾母子了。 小妾乃是知书达理之人,她念李锴女儿与女婿有半子之劳,不忍独吞,便主动地把财产让与他二人一半。女儿、女婿感恩不尽,日后两家处得相当和睦。 辽阳城百姓提及此事,都念王尔烈的敏慧与巧断疑案。 风水沟邻村天石岭地界,有一个名叫林豁然的老秀才,老伴早亡,留下二子。小子尚未娶亲。长子二年前结亲,不到一年病故,只抛下个16岁的少年寡妇,名叫小翠。 少年寡妇小翠,想再嫁,却不得准。原来,在那个时候,提倡守节,对于再嫁女称“泡过的茶叶”,或叫“二婚头”,被人看不起。要嫁,得当地衙口批准。她曾多次托人写过呈子,但都未得允。 这年春天,恰巧王尔烈路过这里。少年寡妇小翠,知道王尔烈是个才子,又肯助人,便将这事向他说了。王尔烈听了,看看小翠,见她年轻貌美,很是同情,便当即给写了一份呈子,让她亲自进城去见州官。 小翠有些将信将疑,说道:“上次逞呈,都未得准。这次逞呈,安可能准?” 王尔烈道:“这家小嫂,只管前去,定能成功。不过,你得如此这般。” 接着,他把递呈的办法告诉了她。 翌日,少年寡妇小翠来到州署衙门,见过州官秉礼,遂递上呈子。 秉礼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十五嫁,十六寡。公鳏,叔大。花少叶,叶缺花。嫁乎?不嫁? 秉礼看了,心里话:“当嫁,当嫁。” 小翠见秉礼没有出声,怕有变故,按王尔烈的嘱咐,又递上第二张呈子。 秉礼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民妇十六夫病亡, 草房一间炕两张。 婆婆三年病归天, 叔叔如今正年壮。 呈请州官要改嫁, ——可当? 秉礼看了,心里话:“当嫁,当嫁。” 秉礼又是个没有出声。过了片刻,问道:“此呈为何人所写?” 少年寡妇说道:“风水沟王尔烈。” 秉礼笑了,说道:“料定是他。” 秉礼也是一名岁贡出身,很有文采,又很风趣。他学着王尔烈的笔法,当即在两张呈子上分别批写道: 十六寡,十七嫁。公喜,叔夸。花有叶,叶抱花。当嫁!当嫁! 民妇十七嫁出房, 宽了屋舍松了炕。 公公来去多方便, 叔叔也可作新郎。 祝贺小翠得新迁, ——吉祥! 小翠接过呈子,自是千恩万谢。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