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13.压倒三江


  皇子永琰,一听师傅王尔烈说出文题《僧敲木鱼石》,心中便多了些想法,说道:
  “老师,你前个时期,出了《明月叫天边》和《黄犬卧花心》两个文题,让我去江南走了一趟。但是不管怎么说,还算是有所收获,终于得到了解答。然而,现在你又出了个《僧敲木鱼石》,并要我去辽东走一趟。请问,何为木鱼?”
  “当然是僧尼敲打的木鱼了。”王尔烈道。
  “既然是这样,为何又说有个‘石’字呢?难道木鱼还有石做的不成!”
  “问题就在这里。你前时去江南蒙山,不也是有些疑惑吗?”
  永琰一听,觉得这话也有些道理。前时,因为寻访江南,才得知“明月叫天边”和“黄犬卧衣心”的学问。现在,师傅这样要求,想必有此必要,既体察了民情,又可得到知识,以为双收。心中便也暗自同意了。随即,永琰来到父皇乾隆处说之。
  正这时,大学士刘统勋来见乾隆。
  刘统勋深知王尔烈的学识。这会儿,待他听过了永琰的话后,说道:
  “皇子,可以出去走一趟,看看皇祖故地辽东,再看看老师王翰林的家乡辽阳,一定会大开眼光的,尽管去吧。”
  乾隆早就同意了。这会儿,听了刘统勋的话后,说道:
  “皇儿不必推拖,莫怕辛劳,出去走走,会大有好处。收拾收拾,你们就行动吧。”
  皇子永琰听了,这才由前班人员随行,一起向辽东地界进发了。
  他们出了山海关,来到了大凌河城地界。天近正午,他们便在路边的一个驿站亭子里歇息一下。
  永琰无意抬头一看,见亭子上有人画了张《百鹅图》。再一看,见那图上还有人题写了一诗,云:
  鹅鹅鹅鹅鹅鹅鹅,
  一鹅一鹅又一鹅。
  食尽皇家千种禄,
  凤凰何少汝何多!

  永琰读到这里,拍案叫绝。他想,这诗看其头两句,真是平白无味;而到后两句,却是奇峰陡起,不同寻常。他又想,这一定是位高手所做。但是,题诗并未题名。于是,他向身边的随从说道:
  “你们出去访查一下,看这诗为何人所做。”
  哪想,他的这话刚出口,竟有一位老者来到跟前。他听了永琰的话后,主动地搭话道:
  “要说起这诗的作者,还真有一个故事呢。”
  随即,他便讲了起来。
  一日,有四个乡间的劣绅,闲着没事,便在这个亭子上坐了下来,借以纳凉,顺便地吟起来,以卖弄风骚。偏巧,城边大凌河里游来一群鹅。于是,他们便相约以鹅为内容,共同联诗,每人一句。
  甲首唱道:“凌河游来一群鹅,”
  乙接唱道:“鹅公鹅婆唱鹅歌。”
  丙、丁两个劣绅听了,一时答不上来,只急得抓耳挠腮。
  偏巧这时,有一进京赴考的举子走到这里。他见四个劣绅闲得百无聊赖,便有意要戏弄他们一下。于是,他说道:
  “二位若不嫌弃,鄙人愿替和两句。”
  二绅举目一望,见是个举子,便赶忙说道:
  “有劳学公,请教相助。”
  那学子听了,望望四个百无聊赖的劣绅,又望了望大凌河中游去了的鹅群,随即说道:
  凌河游来一群鹅,
  鹅公鹅婆唱鹅歌。
  两个鹅公放两屁,
  两个鹅婆噎两嗝。
  众人听了这诗,知道是戏弄,便都笑了。
  永琰也笑了。
  随即,永琰问道:
  “那个举子是谁?他可真有学识呵。”
  那老者听了,说道:
  “你要知道那举子,就知道这诗是谁做了。”
  接着,老者又讲起《百鹅图》题诗的来历来。
  也是在同一天,也是在这里。
  四劣绅眼见遭受到了嘲笑,实在有些不服气,便要与这个举子比试一下诗才。
  甲绅指着驿站亭子上画的《百鹅图》,说道:
  “此图向未题诗,既然你有诗才,何不露上一手。”
  乙绅也随着应和道:
  “此地无银三百两,你要能给题上诗,也免得我回家去再唤小儿来了。”
  丙绅和丁绅同时说道:
  “也倒是,我们都是食皇家奉禄的人。你参加科考,想必也是要食皇家奉禄。既然食皇家奉禄,若再题不上这诗,岂不让人耻笑,遗下话柄!”
  那举子听了,笑道:
  “是啊,如今食皇家奉禄的人实在不少,可是有几个有用的呢!”
  于是,他挥毫在《百鹅图》上写道:
  “鹅鹅鹅鹅鹅鹅鹅,”
  众绅一看,都笑了起来,说道:
  “一句闹出七个鹅来,说不定这位学士还要弄出三个鹅来,以便凑成‘十’这个整数呢。”
  那个举子听了,说道:
  “好,那么就再来三只鹅。”
  随即写道:
  “一鹅一鹅又一鹅。”
  众绅看了,又是一阵大笑,说道:
  “这可真是群鹅遇上鹅先生了,怎么就不见个凤凰呢!”
  那个举子听了,说道:
  “好,那么就还你个凤凰。”
  于是写道:
  “食尽皇家千种禄,凤凰何少汝何多!”
  那四个劣绅一看,都哑了音。
  四绅见诗,想要涂抹,见诗中有“皇家”二字,便不敢了。于是,这诗便留了下来。
  永琰听了,问道:
  “那么,那个举子是谁?”
  那老者答道:
  “谁?他就是有名的辽阳才子王尔烈!”
  永琰听了,又看看那诗的字体,认出来了,见果然是他师傅的笔迹。于是,他打心往外益加佩服王尔烈了。
  又一日,他们来到了广宁陶官屯,在一座关帝庙前停了下来。
  这天正好是五月十三日,是关羽的生日,庙上很热闹。
  在庙门前,有两个老者,边下棋,边制谜。他们制的谜是:
  此字真特殊,
  猜它要工夫。
  刘邦见了乐,
  刘备见了哭。
  谜底:打一字。

  永琰是个解谜的行家里手。他听了这个诗谜后,心想:这个字谜,主要是在后两句诗上。
  “刘邦见了乐”,是什么事使刘邦见了后心里高兴呢?项羽死。刘邦与项羽共同举兵反秦,待刘邦抢先攻入秦国首都咸阳后,项羽就成了他的劲敌。经过五年多的激战,刘邦终于击败项羽,使其在垓下自杀身亡。刘邦自然是高兴了。
  “刘备见了哭”,是什么事使刘备见了后如此悲伤呢?关羽死。他与关羽结下了兄弟之交,情同手足。关羽在踞守荆州时,被东吴孙权手下的大将吕蒙用计给杀害了。关羽一死,刘备失去了弘股之臣,他怎么能够不悲伤已极、痛哭不止呢!
  项羽,关羽,其名都有个“羽”字。项羽自刎,是死;关羽被杀,也是死。这个“死”字,与“卒”字为同义。因此,这个谜底,应该是“羽”与“卒”二字合起来,即为“翠”字。永琰推导出这个谜底后,深感制谜者历史知识的渊博,文学功底的高深。
  于是,他惊异地问道:
  “此字谜为何人所作?”
  有一老者道:
  “此时说了也没用,枉费口舌。”
  另一老者说:
  “你到庙里看过后,会一并而知。”
  于是,永琰便向庙里走去。
  他进庙一看,不免可笑。
  原来,这是座破庙,梁柱挂满蛛网,堂地落满埃尘,神位上的三尊神像也面目全非。其中,关公关羽的三缕修长髯须不知飘落何处,只剩个光溜溜的下巴;关平手托的帅印也不见了,周仓擎着的青龙偃月大刀不知被何人拿去,此刻是徒手空拳。再看,神像前还跪着几个当地财主,正在顶礼膜拜,以求关公关羽保佑。再看,见一墙壁处,有人题写了一首打油诗:云:
  风残雨蚀疾斑斑,
  陶官屯庙样可怜。
  关公顿失三缕髯,
  老者忽作一少年。
  关平伸手在讨饭,
  周仓徒臂打空拳。
  财主绅士既来拜,
  何不出点修庙钱!

  永琰看了,觉着一阵好笑。
  他转身一看,见庙的厢房里有人正在数钱。他不知何故,便走了过去。待他问过后,那些人中,有一人说道:
  “我们在数修庙捐来的钱款。”
  “钱款如何捐来?”
  “你没见那面有一首诗吗,是它使得乡绅财主踊跃捐资的。”
  “那诗谁写?”
  “谁?辽阳才子王尔烈呀。”
  “他何时所写?”
  “上次回家,经乡里人相请,他便写下了这诗。他还说,请把诗贴在庙的墙壁上,事后一定有人看到诗句会施舍的。果然,后来施舍者不断。至今,修庙的钱已经捐够数了。”
  永琰听了,心想,这个王尔烈的名气实在是不小。于是,心里益加佩服。
  永琰与随从一干人马,又往前行走了一段路程,来到一个村落。在村头上,忽见几个老者正在用手指着几盏陈旧灯笼在唠闲喀。
  永琰也有些累了,便坐在一边休息。
  这时,就听人们在讲述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年元宵佳节,正值辽阳才子王尔烈取中二甲一名进士,在家闲居之时。他见民间过元宵节很热闹,便让家人自制了一对灯笼,然后自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上面,联云:
  夜黑星亮,星星点灯星星亮;
  月白日明,日日垂盏日日明。

  灯笼糊得好,对联编得佳,看的人自然是很多。村子里有一个财主也看到了,便邀王尔烈也给自己家的灯笼上写副对联。
  王尔烈一见这人,便想起了乡亲们对他的谈论和评价。都说他平日专好巴结官府,欺压穷人。并给他下了一个评语,那便是:“不杀穷人不富。”王尔烈对于这般为富不仁的人打心往外憎恨。这会儿,他听了那个人的相求后,便一口答应下来。
  当即拿来纸笔,略加思考,随即写道:
  蜡灌心肠,偏有黄昏行黑道,
  纸糊面皮,却无白昼见青天。

  那个财主虽然有钱,却不识几字,自认为好,便欣然地挂了出去。
  穷苦百姓看了,心里都明白,便投给那个财主以叽笑的眼光。
  现在,这里所挂的那几盏旧灯笼就是。
  永琰听了,暗暗佩服王尔烈的作法。心想,他年我要承继大统,非要好好整治一下这样的官吏和为富不仁者不可。
  没有多久,永琰便来到了辽阳城。
  他们没有打扰官府,择一处客栈便住了下来。
  永琰想,辽阳是老师王尔烈的家乡,关于他的故事一定还不少,要悉心地听一下才是。
  果然,他听到了这样两个故事。但是,却不是关于王尔烈的,而是关于辽阳城和它的明代守军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辽阳失陷》:
  传说,清太祖努尔哈赤毁掉了叶赫城后,便带兵开始攻取辽阳。
  原任辽东经略使熊廷弼,已被权臣诬劾而罢官;新任袁应泰进士出身,不善用兵。
  还有辽阳按御使张铨,与袁应泰是好友。
  袁应泰见辽阳城危机,便请驻守沈阳城的总兵贺世贤前来援救。
  哪想,沈阳城破,贺总兵已殉职尽节。
  袁应泰见势,只好孤军御敌。
  连战三日,官兵所剩无几。最后,袁应泰退到北城楼镇远楼上,准备孤注一掷。
  他将他的好友张铨也请来了。流着泪对张铨说道:
  “我是辽东经略使,为武官,当同城共存亡;你是辽东按御使,为文官,没有守城的责任,当赶紧退去。不然,待清兵逼到,你就走不脱了。”
  张铨听了后,也流泪了,对袁应泰说道:
  “你知道忠贞报国,难道我就不知道吗?面临此时此境,你我都一样矣。”
  袁应泰没有说什么,毁掉了自己的佩剑和帅印,当先悬梁自尽了。
  张铨见袁应泰已死,自己也解带悬梁。
  这时,清军已攻入镇远楼。见二人高悬梁上,便一起解下,予以救护。
  袁应泰未得活,张铨却活了过来。
  努尔哈赤劝他归顺,他宁死不降。
  努尔哈赤见他为忠臣,不忍心杀他,便把他放掉了。
  他回到辽阳城内自己的行署后,向南拜辞了明廷,向西拜辞了父母,遂再次悬梁,直至气绝。
  永琰听了这个传说后,深受感动,不由得在旁边赞称道:“袁张二将,虽为明人,精神可嘉,悲风长存,千古不灭。”
  那个讲这个传说的人听了,望了他一眼,说道:
  “此与我等所见略同。”
  第二个故事是《辽阳守军》:
  山东沂水县有个人,明末随袁应泰充军辽阳。恰逢辽阳城陷,遂被乱军杀害。但是,他头虽断,却似乎心未死。不觉被人悠悠忽忽地领到阴间。
  晚间,阎王点名,发现他不应死,便让手下人将头给他接起,然后送他回去。
  一切像作了一场梦。
  待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已不在辽阳,而在家乡沂水。
  他亦觉得生奇。
  沂水县令听说他回到家乡来了,以为是逃兵,便捉来审问。待他说过事情经过,并指出自己脖颈上遗下的红红的伤痕让县令看。县令以为荒唐,不相信,准备予以重刑。
  那人见了,说道:
  “我的话虽不足为证,但辽阳城陷总不会是假。县令可等待几日,如果辽阳城安然无恙,则证明我所言为假,再处罚不晚。暂且将我关入牢中,以待音讯。”
  县令依他所说办了。
  果然,不数日,辽阳城被攻陷的消息传来,且有袁应泰、张铨二官员以身尽节忠烈行为传出。
  县令查其城陷日子和时辰,与那人所说一样,遂那人被放,得以活命。
  永琰听了这个传说后,按捺不住,遂在一旁插嘴道:“如此苟命,有何意思,真不如与袁张二将军同存亡了。”
  那讲故事的人听了,望了他一眼,说道:
  “彼与我等所见相一。”
  永琰听了,心想,他所说的“我等”,难道除他本人外,还能包含他人吗?于是问道:
  “你所说的‘我等’,都指何者?”
  对方答道:
  “辽阳王尔烈者也。”
  “他怎么能识此事?”
  “他是辽阳人,怎不识此事!当年,待他听说此二事后,曾说道:‘彼虽为死,犹同活也;此虽为活,犹同死也。人活,乃重其名,有其义;否,则为死矣。’”
  永琰听了,大为师傅王尔烈的神采所震动。心想,真不愧为人师表。仅此一言,足够我学习永世的了。
  这日,他早早地起来,同随行用过膳后,便开始向千山进发,准备寻求木鱼石。
  原来,在他离京时,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已经向他讲过了。告诉他道:
  “关东辽阳,古称襄平。襄平城南,有座千朵莲花山,简称千山。王尔烈早年曾在千山龙泉寺西阁念过书,他对那里的情况熟悉。他既然能出此文题,想必是与此有关,你可去千山访寻一下。那里还有他的学友普丘和尚,可以问问他。”
  永琰听了,心想:刘统勋是王尔烈的老师,王尔烈是我的老师,这话是不能有错的。正因为这样,永琰才出了辽阳城,径直向千山走来。
  他在千山,几乎是访过了所有的寺、庵、宫、观等释、道两家寺院,仍然没有找到木鱼石,不由得有些着急。
  这会儿,明月当空,松涛滚滚,万籁俱静。
  他来到了木鱼庵上头的万松岭。
  万松岭下,便是罗汉洞;罗汉洞下,便是梆子沟。
  他走得也实在是累了,便坐下就地休息。哪想,待他往地上一坐时,一块石头被刮动了,顺着山势,叽哩轱辘地滚了下去。待过了多时,只听山下传来空声空气的声音。那声音,既象像石声,又像木鱼声。
  他身边的随从听了,有些惊喜,说道:
  “听这声,有点像木鱼声,莫非找到了,真乃天助我也。”
  永琰也觉醒悟过来了,说道:
  “木鱼石,木鱼石,即木鱼与石也,其声特似了。”
  正这时,一阵“梆、梆、梆”的响声,由远及近,不多时竟来到了跟前。
  永琰益加惊奇。待他抬头望时,更是惊奇得了不得,只见一个人挺立在跟前。再看,只见这人身着灰色道袍,头戴灰色道帽,脚登灰色道靴,年纪在五十开外,胸前一缕长须,眼光炯炯,宛若一家神仙。
  永琰看了,问道:
  “不知你是哪路神仙到此。”
  那和尚答道:
  “吾非神仙,乃龙泉寺僧人普丘是也。”
  永琰一听,想起刘统勋话,问道:
  “你可认识王尔烈否?”
  “怎能不认识。他是我的学弟,我俩曾同在龙泉寺从元空师傅学习诗文。”
  “既然如此,有一事讨教,请师傅告诉我吧。”
  “请问,公是何人?”
  “我乃是王尔烈的弟子也。”
  普丘一听,心里明白了,这是皇子永琰来到这里了。他也不便深求,接着问道:
  “施主,你到此作甚?”
  永琰听了,这才将寻求木鱼石的事说了一遍。
  普丘听了,心中大喜,说道:
  “方才,你投石所传回的声音,便是木鱼石声。施主,请随我来。”
  说着,他们来到万松岭下,木鱼庵前,梆子沟底,罗汉洞上,再拣石一敲,果然梆梆有声,真乃木鱼石也。
  永琰高兴得不得了,心想,王尔烈,我算服了。
  当夜,永琰一行随普丘宿于龙泉寺西阁。
  翌日,他们来到辽阳州衙,禀明身世,要求回京。辽阳州官大人以大礼相待,并备下车轿送皇子永琰回京。
  到京城后,他见过王尔烈,纳头便拜,说道:
  “你真是我的好老师,此次辽阳一行,收益匪浅。”
  王尔烈问道:
  “这次你都见到什么了?”
  永琰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这次先讲述了沿途所见诸事,体察了民情,了解了世故;然后,讲述了见到木鱼石事。
  王尔烈听了,心中大喜,说道:
  “你果有进步。此次让你出访,仍然是以通晓民间疾苦为重,作为一个皇子,此事不能不知啊。再者,让你所寻之木鱼石,仍中虚若谷,外实如金,体洁似玉,磐声犹钟,此乃君子之气度也。皇子公,今后虑事,当先从民心想起,再行木鱼石之声色。只有这样,国家才有瑞兆也。”
  皇子永琰听了,深受感动,说道:
  “在我所体察到的诸民情中,百姓尤恨赃官污吏。”
  王尔烈听了,频频点头。
  永琰见势,口贴在王尔烈的耳朵上,悄声说道:
  “老师,当今朝中和珅老儿,飞扬跋扈,目空一切,卖官鬻爵,贪脏枉法,欺压百官,祸害百姓,罪在不赦。他年我要为君王,定要拿他开刀问罪。”
  王尔烈听了,觉得皇子永琰说到了点子上。但是,他急忙将永琰止住,说道:
  “和相乃圣上爱卿,一日无他,膳食不饱,觉睡不安,暂且容忍一时,万万不可泄露。”
  永琰觉得老师说得有理,便连连称是。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春,江南出了一件使乾隆挠头的事。朝廷选派了几个乡试主考官,都被顶了回来。
  这日,乾隆将王尔烈、刘墉、翁方纲、尹壮图、秦泉、秦湖几位近臣召到御书房议事。乾隆说道:
  “江南之地,素来难治。仅在科甲上,就屡屡出现逆障。顺治十八年辛丑科乡试,曾发生哭庙案;康熙五十年辛卯科乡试,曾发生私通贿赂案。而今又出现这等情形,真是孰可饶孰不可饶也。”
  哭庙案,发生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春闱时。当时,江南巡抚朱国治,为了多征赋税,塞饱私囊,伙同吴县知县任维初,对贫穷而交不起赋税的人,施以暴刑。其中,有动用尿浸泡过的茅竹痛笞。每日里,县堂嚎哭动天,致死者无数、惨不忍睹。当时,江南百余名参加考试的生员,奔赴孔庙,将冤屈事写成状文,哭诉于孔子神像,以泄内心不满。然后,生员拥到府堂,控告任维初。经审,任维初已承认盗卖漕粮、贪污赋税、勒索民众,并供出朱国治为同谋。此事传到朱国治耳中,连夜调卷,修改了任维初的供词。同时,朱国治又上疏朝廷,说:“兵饷难征,都因其抗税,而吴县尤厉害。”当朱国治的奏疏递达北京时,正值有人告发郑成功北伐时,江南有人私通。于是,此案又同郑成功事连起来,以“哭庙案”与“通海案”二罪并罚。结果,抓获与试生员一百余人,并解往南京处决。在这次杀害的生员中,就有江南著名才子金圣叹。紧继此案,朱国治又搞了冤案“奏销案”。所谓奏销案,就是严厉催征钱粮,惩办拖欠者的案件。结果,使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和谭阳一县,共2171名乡坤、11346名生员,均入降革之列。翰林院编修叶方蔼,是顺治十六年(1659年)已亥科探花,因仅欠银一文也遭降革,所以江南民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谣。
  康熙五十年(1711年)辛卯科,江南乡试,正主考官为左必蕃,副主考官为赵晋。同年秋闱结束,九月九日发榜,解元刘捷,苏州一郡得中者就有十三人之多,取中的多是盐商子弟,舆论大哗。都认为副主考官赵晋与总督葛礼通同作弊,贿卖关节。九月二十四日,一千多名考生集合在玄妙观,推举廪生丁尔戬为首,抬着财神像分五路进入府学,将“贡院”牌匾改成“卖院”,大家尽行作联嘲风。其中有一联云:“左邱明两眼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流传最为广泛,播及群下。
  康熙闻知,命阁臣张文瑞为钦差同巡督张清恪严加审理。此时,张文瑞的儿子正置身在噶礼手下,任安庆府知府。张文瑞询私情,想将此事化为乌有。而张清恪却不询私情。在他审讯赵晋家人轩三时,轩三一口供出赵、噶关系,据实以奏。张文瑞、噶礼见势,联手弹劾张清恪。不久,圣旨到,张清恪、噶礼一并革职,仍用张文瑞考究虚实。这样一来,张清恪与噶礼都变成了阶下囚。对簿公堂,大打出手。噶礼竟被张清恪踢得满地滚,丑态百出。康熙本想对两人从重治罪,但念张清恪为官一向清正,故仍用做江苏巡抚;而噶礼一党尽被剪除。正主考官左必蕃被处流放,副主考官赵晋被定斩首,畏罪在狱中自缢身亡。各房考官王白俞、方名、苏勋答同时被杀,新科举人程光圭、吴泌、徐余轼等黜革功名,处以流放,流放前披枷在苏州府衙前示众。同时,又有谣言四起。说赵晋并没有死在狱中,而被他的同年王式丹借探监为名,将一死乞丐尸体装饰成赵晋,真正赵晋却牵绳上房越狱而逃。康熙得知,又令吴县知县追究此事,只沸沸扬扬闹了一年才结案,结果又株连一大批人。
  左必蕃,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科乡试举人,广东顺德人,官至副都御史;赵晋,康熙年翰林院编修,福建闽县人。康熙五十年辛卯科进士,江南落第士子所制民谣“左邱明两眼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即指左必蕃,赵晋二人利用科场进行贪赃枉法事。
  这会儿,待大家听了乾隆谈话提到上述这两个科场舞弊案子时,都感到事情严重了。这时刘墉向王尔烈呶呶嘴,意思让他先讲讲看法,以便进行劝阻,免得把事情闹大。王尔烈急忙站起,跪拜在乾隆面前,说道:
  “启奏圣上:臣自得宠皇恩、师奉皇子以来,深知朝政清明,天下承平,江山一统,边陲安宁。又逢科甲启始,士子归心,人才倍出,多有梁栋,实家国之兆兴,世事之呈瑞也。其间,偶而出现一二起弊端,实不足道。况先皇、圣上慧眼识才,明示天下,已得到及时治理,无关大局矣。至于江南又发生驱赶钦命考官事,则事出有因也。常言,有其明主,即有杰才。江南之地,历来人才荟萃,此乃我朝幸事。如此,若再能有高明考官,禀承圣谕,隆降甘霖,岂不令士子折服!前时事态酿成,皆因缺少能承大任的考官,故士子不顺。而今,若能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考官前往赴任,不会不使其归心。据此看来,此非坏事,而是祥兆。只有一点,要派能胜任的相应考官即是。”
  王尔烈的一席话,深得乾隆的赏识。于是,他问道:“王爱卿,据你所说,看派谁出任江南考官为适合人选?”
  王尔烈听此,觉得人才难荐。他四下看了看,一下子把眼睛停在刘墉身上了,说道:
  “回禀圣上:此任非刘墉刘尚书莫属。”
  刘墉见王尔烈将自己推到箭垛上,便慌忙跪倒,说道:
  “启奏圣上:王翰林所荐,实是对我的器重,自当感激不尽。但有一点,吏部之事甚多,很难离得京师,还请皇上另虑。”
  “那么,依你之见?”乾隆问。
  刘墉答道:
  “御师王翰林公,虽身担教谕皇子之责,事关重大。但是,皇子年已二十有四,完全能够自理。所学课业,也要有个‘温故而知新’的功夫。依臣之见,莫不如让其赴江南一趟。王翰林公,又是当今旷世奇才,去江南后,必能压住江南士子,让其心服口服。这样,也使王翰林公有个外任的机会,又威正了朝纲。上述当否,还请圣上自酌。”
  乾隆听了,心想:刘墉虑事果然周全。王尔烈,自取中进士以来,只在翰林院、四库全书处、三通馆处、皇子御师几个职事上,尚未单独外放过。如今年已五十有六了,此事亦当考虑。此行江南,对于他来说是个进取的发端,亦为皇家分担了忧虑了。此任由他承担,是再好不过的了。他想到这里,说道:
  “事情就这样定了。听旨:命王尔烈为癸卯科江南乡试正主考官,即赴任。同时,命吏尚尚书刘墉、阁学尹壮图、洗马翁方纲为顺天乡试主司。命秦泉为河南主考,秦湖为陕西主考。上述考官,皆由即日启程。且记,只须办好,不可办坏。”
  王尔烈同诸位都一齐跪地叩头谢恩。
  不数日,王尔烈收拾停当,携带乾隆谕旨,前来江南,充任是科乡试主考。
  江南士子更有耳朵。在王尔烈还没有来到江宁(今南京)时,诸士子便得知了,遂前来夹道相迎。
  江南巡抚,已将王尔烈安歇的地方设在驿馆。
  待王尔烈同迎接的江南士子来到驿馆门前,拾目一望,见驿馆的门前贴着的对联,只有上联,没有下联,也没有横批。
  于是,王尔烈笑道:
  “众人皆道江南多才子,怎么将春条贴在门首了?”
  春条,即单联字条,一般贴于室内门柱上,话语多是祥和之类的韵语俚谣,以为吉庆。
  身边的江南众才子听了王尔烈的问话后,有一人答道:
  “主考大人,此非为春条,乃是一联。待写完贴出去后,忽听得大人到了,便赶忙出去迎往。一时着急,竟忽地将已想好的下联给忘了,至今还没有记起来。还请大人休要怪罪我等无知。如有不当处,还请大人指点。”
  王尔烈听了,心里明白。江南才子果然不好对付。他们这是有意来试探他的才华,如要对答不上,一场嘻笑是不可避免的了。
  想到这里,王尔烈问道:
  “请将上联念给我听。”
  一士子闻声,随即念道:
  江南,江之南,南山南水南才子,才子满江南;
  王尔烈听了,说道:
  “请文房四宝侍候。”
  不多时,早有人将笔、墨、砚、纸取来。
  王尔烈挥毫,当即写道:
  塞北,塞之北,北天北地北圣人,圣人遍塞北。
  众人一看,都欢呼起来。果然,这个王尔烈不同寻常,确实出人头第。于是,便有人引路,说道:
  “多谢大人指点,请,里面请。”
  王尔烈说道:
  “请什么,慢。”
  众人有些发愣。
  王尔烈指着眼前这个贴有门联的门楣,说道:
  “你们这门,不仅只有上联无有下联,怎么还不见有横批呢?”
  这事,确实是诸士子疏忽了,以为只对答门联就可以了,根本没有想到贴横批事。这会儿,听王尔烈这样一点,居然有些着急,不知如何是好。
  还是那领头的士子想得快,说道:
  “江南虽多才子,却是个个粗心,还是主考大人给补充上吧,也好图个齐全。”
  王尔烈听了,说道:
  “请拿剪、宣,并请裁纸。”
  他所说的剪,指剪子;宣,指宣纸,并让他们给裁一裁。
  江南士子听了,急忙拿来剪子、宣纸、并给裁好,然后放在案首,准备让王尔烈启用。
  不料,王尔烈却没有动手。
  大家看了,都有些奇怪。
  有的士子,还以为王尔烈一时着急,有些写不出来了。
  还是那个领头的士子当先说了话,道:
  “主考大人,怎么还不动笔?”
  “此四字横批,无需动笔。”
  “主考大人,此说可是何来?”
  “此四字横批,我已经写好。”
  “写好?可放在哪里了呢?”
  大家看了一会儿,还是不懂。过会儿,才有那个领头的士子说道:
  “剪、宣、裁纸?莫非是这四字横批的谐音?”
  王尔烈大笑道:
  “不愧江南多才子,果然看了出来。”
  大家还有些不懂,眼睛怔怔地望着。
  王尔烈看了,这才一语挑明,说道:
  “‘剪、宣、裁纸’,这不正是‘拣选才子’吗!我这次到江南充任主考,就是来‘拣选才子’的,大家听了,总不会不明吧。”
  见了这阵势,听了这话,大家都深感王尔烈的才思敏捷,聪颖多智,妙趣天成,非他人所能及也。
  说话间,大家众星捧月一般地将王尔烈簇拥到屋里,让首座就坐。随即又斟茶倒水,只一阵推让寒喧。待这些事情过后,室内稍平息了些时,诸士子又问起话来。
  那为首的士子问道:
  “听说,主考大人是关东辽阳人士?”
  “家居苍山茫水畔。”王尔烈答道。
  “听说,主考大人由京华盛地来此?”
  “人在春风化雨中。”王尔烈答道。
  “大人来此,一定是饱受旅途之苦。”
  “月作孤灯波作镜。”王尔烈答道。
  “如此说来,大人是乘船水路而来?”
  “花为四壁船为家。”王尔烈答道。
  “大人这次主司江南,可胸有成竹?”
  “大方之地才人重。”王尔烈答道。
  “那么说,大人还很看重此方人士?”
  “小邑之士圣子惊。”王尔烈答道。
  “此次来,不知能否杜前时之病痞?”
  “不信金钱能说话。”王尔烈答道。
  “那么,此地无银三百两也无用了?”
  “须防笔墨乱飞扬。”王尔烈答道。
  “大人,不知你对江南景物可留心?”
  “江南花果香塞北。”王尔烈答道:
  “大人,不知塞北风光又当如何样?”
  “塞北云雨沐江南。”王尔烈答道。
  “江南曾有一名句,是说才子之众。”
  “江南纱帽气流暖。”王尔烈答道。
  “那么,塞北科甲入仕作官者怎样?”
  “塞北锦袍风御寒。”王尔烈答道。
  王尔烈对答如流,且语句得当合体,使在座的士子都是口服心服。不过,也有人心想,这只不过是些答联对句,不知博学如何。
  这时,有个士子说道:
  “主考来此,一雪前朝之弊端,真让我等感恩零涕,也助长了我等跃跃欲试之心。现在,我们有一个要求,在正式考试前,也就是在今时,大人可否出几个试题,以便让我等试试笔,润润墨,亦算作是个锤炼和演习吧。”
  王尔烈听了,说道:
  “那好。想必诸位对于‘五经四书’、‘诗书礼义’都已读过了。”
  “大人,时至于今,这些安能不读?”
  “那好。《易经》当也在内了吧。”
  “《易经》也是‘五经’之内的,岂能不读!”
  “那好。我就出一个与《易经》有关的题目,叫做《斗柄回寅》,大家思索一下,看谁先破解一下这个题目。”
  大家一听,初觉容易,继而摇头。
  原来,此四个字,在过春节写门联上的横批时常用,也算作是通俗一语了。然而,真正地要将其讲述开来,却有些无从启口了。看来,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啊,只怪自己平时不留心了。
  一士子,见大家都想不出来了,便对王尔烈肯求道:
  “大人,还是你给开导开导吧,我等实在难以答出了。”
  王尔烈听了,这才侃侃谈起,说道:
  “此说,在《周易大传注》、《周易古今注》、《周易通义》、《周易集解》诸先贤古人之书中都有所载。
  “常言,‘易有太极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义是:世界之初,阴阳未分,天地混沌,此为太极。物极必反,遂生天地,下沉为地,上浮为天,地者为阴,天者为阳,此为两仪。阴阳相重,天地交会,遂有春、夏、秋、冬四时之分,东、西、南、北四方之位,此为四象。四象相互交会,彼此互映,则生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此为八卦,即先天之数也。八卦再次演化,则生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坤两卦各七爻,故又形成三百八十六爻,以至无穷焉。卦有卦辞,为文王所作;爻有爻章,为周公所成。
  “此‘斗柄回寅’,即由《周易》而来。其中,‘斗’者,北斗七星也;‘柄’者,把柄也;‘回’者,运转也;‘寅’者,寅方也。古,有天干,分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有地支,分作: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寅’者,乃地支的第三位数,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每日第三到第五时。《书·尧典》:‘寅亥出日’。《史记·五帝本纪》:‘敬道日出’。《书·皋陶謓》:‘同寅协恭和衷哉。’孔颖达疏:‘使同敬合恭而和善也。’杨万里《樱桃》诗:‘天上荐新旧分赐,童儿犹解忆寅清。’此,皆是指祥和、恭蔼、善净、谨敬、廉洁之意也。‘斗柄回寅’,是指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而今,应诏前来主试江南,且开一派清廉,匡复正道,此乃皇家瑞气,雨露甘霖始降,故亦当称‘斗柄回寅’。”
  江南诸士子听了王尔烈这番解题,更是佩服得五腑投地。
  这时,又有一士子说道:
  “主考大人,方才的‘斗柄回寅’,也实在是让人深刻莫解,要不着大人所疏,我等还蒙在骨子里。现在,只准大人再给出个容易点的文题,也好让大人看看咱江南士子的真功夫。”
  王尔烈听了,说道:
  “咱开宗明义,你们就按《论语》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为题,作篇锦绣文章。”
  众士子听了,都大笑起来,七言八语地说道:
  “大人,你所出的题目也太怪了。”
  “是啊,难的太难,浅的太浅。”
  “这‘学而时习之’,我们都背诵得千遍万遍、滚瓜烂熟了。”
  更有一士子竟滔滔地背诵起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王尔烈打断了那人的背诵,说道:
  “你这是将《论语》中的《学而》、《为政》、《公冶长》、《述而》诸篇都引来了,大有不必,只用‘学而时习之’一句即可。”
  接着,王尔烈又提出该文写作四点要求,即:不准有重复句式,一者也;不准反复用同语,二者也;要启、承、转、合,大股、小股、引言、破题俱在,三者也;不准使车轱辘话,反复说一理一事,四者也。
  这些士子,开始作文了。然而,问题来了。初看此题时容易,再看此题时很难,待到撰写时尤艰。于是,有人要求道:
  “还是请主考大人给做一范文吧。”
  王尔烈听了,说道:
  “可以。”
  随即操笔,洋洋洒洒地写起来。
  看去,只见其写道:

学而时习之策论

  “学而”之章,乃总论也。“学”之字,乃总领也。
  “学而”二字,只贯本句,下为暗藏也。想象可知,若“学而”朋来,“学而”不愠,则何等拙笨也,故不须冠之。
  古人,凡言“学”,有兼讲习论诗并存养省察而言。
  讲习论诗,愈习而愈得,故曰“说”。若存养省察之效,不可以“说”言之。“不亦”二有与天下之可说、可乐、德成名著而为君子者相反映,故曰“不亦”;言此亦可说,可乐,可为君子,不待彼也。
  “学而时习之”,圣人分中亦有此三种:“时习”则自“说”,“朋来”则自“乐”,“不愠”则固己“君子”。初学分中亦有此三种:但“时习”即“说”,但“朋来”即“乐”,但“不愠”则己为“君子”。再者,“时习”、“朋来”而“不愠”,斯“说”、“乐”而“君子”,则学者内以安其心,外以成其身,浑然具足而无所歉。仰“时习”而己“说”,“朋来”而己“乐”,“不愠”而己“君子”,则学者可无求“说”、“乐”于外物,而他有待以成其德。且学者之于学,将以求“说”、“乐”也,将以为“君子”也。故必于此而得之,则亦当自勉于“习”,广益于“朋”,而无以“知”“不知”动其心,固可以开初学入德之门。乃言乎“说”,而天理之来复者尽矣;言乎“乐”,而天理之流行者著矣;言乎“君子”,而天德之攸凝者至矣。如此,则亦可以统作圣之功。
  果其为“学”,则“习”自不容中止,“朋”自来,“不知”自“不愠”,德即成于不己。然“学”而不“习”,“习”而不“时”,“时习”而不能推以及人,得“朋”为“乐”,而“不知”则有所“愠”,亦学者之通病。
  故必“时习”而抑有以得夫“朋来”之“乐”,“乐”在“朋来”而抑不以“不知”为“愠”,乃以其“说”、“乐”而德以成,则“说”、“乐”、“君子”,所以著“时习”、“朋来”、“不愠”之效。然非其能“说”、能“乐”、能为“君子”,要不足以言“学”,则亦以纪学者必至之功。
  夫子只就其所得者,约略著此数语,而加之以咏叹,使学者一日用力于学,早已有逢原之妙,终身率循于学,而不能尽所德之深。此圣人之言,所为与天同覆,与地同载,上下一致,始终合辙;非若异端之有权有实。
  “说”之深而后能“乐”,“乐”之深而后能“不愠”,则“时习”之“说”、与“朋来”之“乐”,一似分所得之浅深,而外重于中,以“朋来”之“乐”遣“不知”之“愠”,尤为统俗之洹情,而非圣人之心德。
  “学而”,其本义之无穷者,固然其不可损,而圣意之所不然,则又不可附益。远异端之窃似,去俗情之亿中,庶几得之。噫,立论者谁?乃辽阳千山王尔烈也。

  王尔烈书此章,几欲一气呵成,未能停笔,众士子看了,眼睛都呆了。
  如此宏论,如此洒落,天下奇之。
  正待大家嗟嗟惊异之时,王尔烈将笔还于书案,道:
  “策试者,必有诗也。本主考今有三论,皆行以五言排律十韵,分别立之。其一曰《江南无处不飞花》,其二曰《一年明月今宵多》,其三曰《此地有银苔钱白》。请诸位当场习作。”
  江南诸士子听了,以为诗还好些,便动笔写来。可是,待一着墨,却个个叫苦不迭。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所限的时间太短了。
  王尔烈看了,也未催促,也未谦让,而是让诸位拿起笔来。正待大家有些朦朦胧胧时,他吩咐要以口述之。遂得三诗:

  其一,《江南无处不飞花》:

  不看飞花处,看来处处花。
  春余增灿烂,夏末足繁华。
  远近逍遥馆,纵横锦绣崖。
  红楼都奚甫,赤县尽烟霞。
  莺颠频识院,蜂狂错认衙。
  全将官道摧,不遣女墙斜。
  何寺非香国,前途祝酒家。
  款款多士子,拥拥各隽拔。
  今闱幸得试,后鹿兴奔马。
  要留韶景驻,羯鼓壮无涯。

  其二,《一年明月今宵多》

  屈指今年月,盈亏几度郭,
  静宣秋夜赏,明更旧时多。
  堂上停红烛,檐前失泽河。
  照开千里树,浴通万川波。
  仰视三五星,俯瞻六七座。
  迢迢河汉女,耀耀玉宇槎。
  院院栏凭立,窗窗帷掩罗。
  分光来几榻,集影到藤萝。
  水近应先得,山高奈小何。
  初查晚傍处,丹禁晓鸣珂。

  其三,《此地有银苔钱白》

  忍将青苔践,贫家满地钱。
  无方难觅孔,不铸自成圆。
  岂必当全埒,浑疑半来天。
  花轻落几点,两重洒数川。
  问舸行何地,象船起他年。
  阶面谁会箴,墙头欲安欢。
  贾山休寻价,高水有名泉。
  绡混经时久,绕滋一色鲜。
  笑池榆英后,欢歌晚风前。
  苔白若士子,且莫自轻浅。

  大家听了王尔烈的滔滔口述,所记录者,简直是跟不上了。大家顿骇。
  更有骇者,乃是科江南乡试之题,即:《策论学而时习之》、《一年明月今宵多》、《江南无处不飞花》与《此地有银苔钱白》五言排律十韵各选其一。众士子看了,尤骇,叫苦不迭。但是,又说不出什么来。待士子策试出来,只见门旁贴有《学而时习之策论》范卷三份,皆王尔烈所作。从此,江南士子敬王尔烈若天官,称一代文宗。
  于是,王尔烈压倒三江的故事便轰传出去了。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