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14.英才御展


  王尔烈主试江南归来,深得乾隆赞许。认为既为朝廷选拔了隽才,又安顿了江南士子之心,实在是一位难得干臣。乾隆又想,我朝文臣若皆能似王尔烈就好了。
  这日,乾隆自紫光阁观赏所藏珍贵书画出来,忽然心中又多了一个想法。他想,这紫光阁中所陈列书画,都是历朝历代书画名家的作品;当今翰林院、三通馆诸处,都是人才济济,星光灿灿。其内,编修、庶吉士、侍讲、侍读及编纂《四库全书》告竣后所遗下的文人秀士,以及朝廷文武官员,名流之辈,处处都有。何不也办一个这些人的书画作品展览。通过这次展览,以期让他们展示与提高自己的才干。他想,若我朝文臣都能像王尔烈这样就足已了,要写能写,要画能画,那样将更会为朕分担忧虑。他想到这里,遂将东阁大学士王杰召来,说明意图。
  王杰,陕西韩城人,字伟人,号惺园,一号畏堂。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巳恩科殿试,主司刘统勋、于敏中、观保,中试217人,王杰获鼎甲一名,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东阁大学士。后来,以疾乞休。为人耿直清介,平生执文柄12次,人不致干私。卒谥文端。有《葆醇阁集》、《惺园易说》著述传世。
  这会儿,王杰来到后,听了乾隆的话后,说道:
  “圣上所思,实为必要。本次书画展,干脆就称为钦批御展,以示庄重。”
  乾隆大悦,说道:
  “就以卿所奏,开办钦批御展,具体事由爱卿去办理吧。”
  王杰领旨,开始承办。
  不数日,就征集到书画作品数百件。其中,确实有些珍作名品。就拿书法作品来说,就有颜、柳、欧、赵各体,真是篇篇精湛,件件清新,令人刮目相看。
  此时,离开展的日子已经很近了。
  王杰为了不出差错,将所收集到的作品又逐一核对、浏览一遍。他看着看着,只觉得像是缺少点什么。忽然,他发现王羲之、王献之二王父子字体的书画尚缺。
  乾隆最喜欢书家二王书法,称其为“铁划银勾”。当年,他冒王尔烈名下科场应试时,即用二王小楷答之。而王尔烈书法,则宗于二王。当年,他参加殿试时,即用二王小楷书卷。至于草、隶,也是他和王尔烈君臣二人所喜欢的书体。王尔烈所以能得到乾隆的器重,据说即与此书法有关。
  这会儿,王杰清点了一下所收到的书画作品,发现就少王羲之、王献之的书体,顿时着急起来。于是,他向属下问道:
  “还有谁没有交来书画?”
  “王尔烈、王翰林的书画还没有到。”有人答道。
  王杰听了,一拍大腿,说道:
  “真是人忙无志,怎么将这位大书家忘掉了呢!昔有二王,今有一王,皆书圣也。快快将王翰林找来。”
  那么,王尔烈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他平生有一个嗜好,闲来无事,好走茶楼酒肆,游逛逍遥。这几日,他由江南主试归来,乾隆念他主司有功,特赏赐他一件大红斗篷,并准假一个月,让其休息。因此,对于王杰所办钦批御展事并不知道。
  好不容易,总算在琉璃厂将王尔烈找了回来。
  然而,正在这时,属下来报:
  “圣驾已到紫光阁门前。”
  王杰见此,可真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王尔烈看了,说道:
  “王大人,且莫着忙。你暂去迎驾,让他人速取笔墨纸砚来。”
  王杰看了,也只好如此了。
  可是,待笔墨纸砚取来时,竟然忽地吹来一阵过堂风,只把那纸张吹起了空,飘飘扬扬,不肯落地,说来也奇。也正是这场风,将王尔烈身披的御赐大红斗篷一下子刮到迎门的屏风上,只贴得牢牢,挂得紧紧,掉不下来。
  王尔烈看了,灵机一动,心想,这是天赐良机也。于是,他手抓大笔,饱蘸墨水,回转身来,以斗篷当纸,对准那屏风上的大红斗篷便唰唰点点地写下四个大字:“御览鹏飞”。
  望去,只见那字,黑里衬红,红中映黑,竟生出一种特殊效果,字迹益加鲜艳,字体益发生辉。
  正这时,外面有人呼道:
  “圣驾到。”
  闻声,大家都拥出去跪迎乾隆。
  此时,王尔烈所写的“御览鹏飞”的那个“鹏”字的“鸟”字偏旁,竟然有一点没能点上。
  王尔烈又忙于迎驾,又忙于写字,一时忙不过来。
  怎么办?一想,他干脆来个“作揖挠脚面——一功二德”,待他转身去跪迎乾隆时,只将手中握着的笔就势向身后的大红斗篷上一抛。喝,这可真神奇了,只见那笔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偏不歪,规规正正,将那个“鹏”字上面“鸟”字偏旁尚未有点出的点点上。再看,那点形若瓜籽仁,犹同刀刻一般,实在隽美,有力。
  他的这个举动,被乾隆看在眼里了。他想,事到如今,我还真头一次看到这个奇迹。写字,有悬腕、伏案、站立之分,还从没有见到过这飞笔绣字!
  乾隆再一细看,见“御览鹏飞”四个字,正是书圣二王的笔法。心想,对于二王字体,我十分喜爱,下了许多功夫,写得也算可以了。但是,与王尔烈的字比起来,那仅是他的十之七八。看这样子,屏风上悬写此字,是作为书展的题头安排的,也实在是恰当好处。
  不过,他为什么要将字写在御赐斗篷上呢?
  于是,他向慌忙跪在前面的王尔烈问题:
  “王爱卿,朕要问你,你可知这斗篷的来历?”
  “启禀圣上:这斗篷为圣上所赐。”
  “那么,将此物做这等用场,可为适合否?”
  “再无有比它更适合了。”
  “何言?”
  “圣上所赐之物,即为圣赐;再以此题字,可谓御览鹏飞也。”
  “就算你说得对,这四字又是啥意思?”
  “启禀圣上:正当圣驾亲临之际,忽然一阵仙风刮来,只将御赐斗篷刮得附于屏风之上,臣以为此乃神风拂衣,御篷展襟,吉祥征兆。又因这次展览,为钦批御展,故将二者结合起来,堪称‘御览鹏飞’。”
  王尔烈说到这里,又补充了一句,道:
  “也正因圣上光临此门,故此门当成为龙门了。
  朝隆更是明智和聪颖,当即也还了一句,道:
  “如此说来,王爱卿的飞笔,可谓点睛了。”
  在身边的和珅听了,也急忙捧道:
  “这叫龙门点睛。”
  乾隆道:
  “好个龙门点睛。王爱卿,真乃神笔书士也。”
  “谢主隆恩。”王尔烈急忙叩拜道谢。
  于是,王尔烈又添了个“神笔书士”之称。
  然而,不久这事又与另一件事联系起来了。说来,是巧。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七月二十日至九月二十六日,乾隆第三次东巡。乾隆东巡共四次。其他三次是:乾隆八年(1743年)七月初八日至十月二十五日、乾隆十九年(1754年)五月初六日至十一月十一日、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五月二十四日至十月十七日。乾隆这次东巡,是在孝圣太后去世的第二年。他让王尔烈扈驾,无疑这也是太后生前爱惜王尔烈所致。
  山海关外的广大关东地界,乃是清皇室的发祥地。那里有兴京(新宾)的永陵,为清帝先祖的陵墓,安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远祖孟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伯父礼毅、叔父塔察简古等;盛京(沈阳)的福陵,安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盛京的昭陵,安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此三陵,称关外三陵,也叫清初三陵。清帝承继其先祖基业,追本寻根,十分重视祖宗陵墓与发祥地。满清入关后,先后曾有四个皇帝计十次赴关东谒陵和望祭长白山。其中,康熙帝三次、乾隆帝四次、嘉庆帝二次、道光帝一次。他们在谒陵祭山的同时,还要行围习武,考察官员,联络蒙古,修葺城垣等。
  乾隆帝好大喜功,讲究排场,他出巡时,更是车水马龙,前簇后拥,络绎不绝。
  乾隆帝出巡,往往都要带上他的心腹臣子和珅。
  这次东巡,即有和珅及王尔烈。
  当他们来到榆关所属秦皇岛地面正准备驻跸小憩时,忽然由前面十里处的山海关驰来一骑,奏禀专请扈笃大臣王尔烈前往。
  此骑,乃是山海关总镇守使专程所差。
  为何?
  原来,山海关总镇大人得知乾隆东巡祭祖路经山海关时,要攀关览胜。这是乾隆习惯的做法了。乾隆帝自命“十全老人”,样样都要图个齐全,以象征吉利。然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山海关东城楼上“天下第一关”匾额上的“下”字那一点墨迹脱落了,念不成字。事先又没有准备,那块匾额又大,又一时地放不下来,时间又极为紧迫,这可将总镇大人急坏了。正在这时,有人提到了王尔烈这次也随驾前来。何不将他先接到这里将残字补全!
  这会儿,待王尔烈得知这个情况后,没有立即出声,而是想起一件事来,那就是有关“天下第一关”这五个大字的来历与题写。
  传说,山海关东城楼上“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为明代肖显所写。
  肖显,永平府山海卫(今山海关)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累官福建按察佥事等。他自小读书刻苦,酷爱书法。辞官后在家赋闲。肖显书法宗羲、献二王。
  就在肖显于家中赋闲时,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事奉皇帝命,请名书法家为山海关东门城楼写匾。为此,这件事就落到肖显身上了。
  肖显脾气古怪,不轻易给人家写字。
  兵部主事生怕肖显不受此请,便备上一份厚礼,亲自来到肖显家里,并说明来意。最后诚恳地说道:
  “肖大人要不应此求,再就很难找到第二个人了,请万万成全此事。”
  肖显无奈,这才答应下来,并说道:
  “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不许催我,什么时候写完什么时候算。否则,我不接受所请。因为勉强去写,是写不好的。”
  兵部主事心想,反正只有五个字,量你写得再慢,有五天时间也足够了,便也就答应了肖显提出的条件。
  可是,十天过去了,见肖显仍没有来写匾额。
  兵部主事差人前去看望,只见肖显还没有动笔,而且整天坐在书房里欣赏历代书家墨迹,根本没有写匾额的意思。
  但是有言在先,也不好再紧着催促。
  又过了十天,兵部主事再次备上些礼品前去看望,只见肖显还没有动笔,而是整天地在背诵诗句,什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是什么“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还是没有写匾额的意思。
  但是有言在先,也只好等待着。
  又是十天过去了。待兵部主事再次前去看望时,只见肖显在后院的墙跟前,双臂倒背着一条扁担,侧着身子,用扁担右面这头在比划什么。
  兵部主事没办法,这才将他着急的心情说明,并说限定的时间已经快要到了。
  肖显听了,这才长叹一口气,说道:
  “瓜不熟,蒂难落啊。”
  于是,肖显让人在城楼前筑起一个高台,将那块制成的匾额靠在台前,做好写字的准备。他又要全卫的人为他磨墨。他用的是一支特制的加上长柄的巨笔。写前,他在匾前踱来踱去,反复打量。蓦地,他将笔蘸饱了墨,疾步来到匾额前,岔开步,一侧身,把胳膊伸了出去。看那样子,就像前些日子在家里背扁担练功夫那样。再一看,又像一员年轻虎将使棍操刀,将全身的气力一下子都贯注到胳膊上,再通过胳膊传到手腕上,直至传到笔端。这会儿,肖显这个瘦老头子简直年轻了几十岁。看他落笔、运笔、提笔、按笔诸姿势,使人马上想起他往日所吟咏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及“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等。至此,人们才知道,那些天他根本不是在消遣,而是在为写这字做准备。
  兵部主事看得出神。只见肖显动作越来越快,似有徐徐生风之架势。那动作,竟像身剑合一的武将,变得身笔合一,运用自如,随心所欲。正待大家看得目瞪口呆时,忽听他一声喊道:
  “献丑了。”
  这时,待兵部主事同大家若梦初醒,只见肖显已是大汗淋漓地站在匾额旁边,而“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已经端端正正地落在匾额上了。笔力雄浑,锋势峻拔,章法严谨,布局适宜,疏密有致。这道匾额往那城楼上一悬,同这座城楼雄伟气势融为一体,使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绝。
  但是,肖显却谦和地说道:
  “我并不满意我写的这几个字。我本想再用一个月时间研究前人书法,把“天下第一关”五个字的形体结构摆布好;再用一个月时间读古人诗词,开阔胸襟,涵养气势;再用一个月时间锻炼背力、臂力、腕力。只有那样,才能写得更加如意。可惜你们过于着急,因而准备工作没有做好,笔力与神韵尚都见缺,很对不住雄关古城的建造者了。”
  这便是“天下第一关”匾额上五个大字的由来。
  这会儿,王尔烈听了山海关总镇差人所述,想到当年前辈肖显书写匾额的风范和天姿,深感此刻落到自己肩头上的事关重大了。但是,事不宜迟,因为乾隆很快就要来到山海关这里了,需要马上写就才是。
  王尔烈来到山海关城楼前,仰面看了看那块高悬半空的匾额,又看了看那个缺少一点的“下”字。然后,急命人们备上一管好大笔。那是一管抓手大笔。这笔系用枣木做杆,麻线做笔毛。身边便是一个研好墨的墨缸。他见人们将这些都已准备好,便又吩咐总镇备上一匹好快马。总镇大人不知他搞的是什么名堂,也不便细问,只好照办了。这时,只见他飞身上马,双脚一磕镫,那马便四蹄登开,跑了起来。当那马跑到“天下第一关”匾额下面时,王尔烈借惯力将那蘸好墨的抓手大笔一下子抛出。呵,不偏不歪,不左不右,不上不上,那笔竟像箭头一样射到那个“下”字上,正好将那字缺少的一点补齐。
  说来也算巧。正当他飞笔点关时,乾隆在群臣的扈从下已经来到山海关东城楼前了。他看到眼前的情形,哈哈大笑,连连喝好,说道:
  “王爱卿,上些日子,朕封你个‘神笔书士’,今天朕再封你个‘神笔御史’。”
  王尔烈明知是贺号,也只好跪地谢恩。
  乾隆率扈驾群臣登临了山海关东城门楼后,便又来到了孟姜女庙。
  孟姜女庙,简称姜女庙,也叫贞女祠,位于山海关城东13华里的一座山上,座落在望夫石村后。那山叫凤凰山。登上108级石阶之后,便进入庙门。庙宇为砖木结构,有山门、前殿、后殿、钟楼、振衣亭等建筑。前殿正中,置孟姜女塑像,旁边为二仆童。后殿内,供有观音、文殊、普贤塑像。在前后两殿的后面,便是望夫石。望夫石上,有孟姜女登石望夫时留下的脚印,及望夫时用作梳妆的“梳妆台”和用作振衣的“振衣亭。”
  不知为什么,乾隆登临望夫石后,诗兴大发,当即吟咏出一首题作《望夫石诗》的诗来:
  凄风秃树吼斜阳,
  尚作悲声吊乃郎。
  千古无心夸节义,
  一身有死为纲常。
  由来此日称姜女,
  尽道当年哭杞粱。
  常见秉彝公懿好,
  讹传是处也何妨。

  跟随在乾隆身边的王尔烈听到了这诗后,急忙称赞道:
  “好诗,好诗。”
  和珅听了后,说道:
  “既然圣上的诗为好诗,王学士何不就此和上一首。”
  王尔烈说道:
  “有圣上的诗在前,微臣岂敢造次。”
  乾隆说道:
  “也罢,这庙里的景致这样多,自有你的派场。呆一会儿,见有相当的地方,再展试你的才华也不迟。”
  说话间,他们君臣来到了置有孟姜女塑像的庙宇前殿门外,只见那门两旁有着这样一副楹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相传此联为南宋状元文天祥所作。
  乾隆帝见王尔烈对这联很注意,便说道:
  “王爱卿,可有意为该寺再留一副楹联?”
  “有前联在此,微臣有些不敢。”
  “前联属前联,你吟属你吟,岂能相提并论!”
  和珅听了,也赶来凑趣,说道:
  “适才,圣上有诗,要你和你未和。这会儿,有前人名联,又有圣上的御旨,怎好不吟上一联。”
  王尔烈听了和珅的话后,心中有些烦。但是,又觉着得罪不得。复一琢磨,何不乘此机会难为他一下。于是,他笑了笑,说道:
  “和大人,你说的也是理。不过,我有一点担心。”
  “担心什么?”和珅问道。
  “担心我能吟得出,你却解不出。”
  “尽管我才疏学浅,不及你们翰林公,但是也不至于一点不通,请你自管吟来。”
  “好。”
  王尔烈说着,当即取出纸笔,写下一副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他写出后,交给了和珅。和珅一看,真有些丈二和尚,一时摸不着头脑。不用说解释,就连断句都断不开。他端相了多时,见得不出结论,只有些汗珠子冒了出来。正好,这时乾隆站在身边,和珅便对乾隆说道:
  “启奏圣上:王大人的这副奇联,看来非得万岁爷来解了。”
  哪想,乾隆看过后,也皱起眉头来,说道:
  “王爱卿,你这是搞的什么名堂,我怎么也看不懂呢?”
  王尔烈听了乾隆的问话,这才认真地解释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谐音特点而写成的对联。其中,上联的“朝”字,既可读成当作早晨讲的“朝”,也可以读成百官上朝朝见君王的“朝”;下联的“长”字,既可读成当作成长讲的“长”,也可以读成长长短短的“长”。
  王尔烈解释过后,便断句道: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随即,王尔烈又用谐音字替代,读道: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乾隆听了,心里想到:这副对联所说的内容,确像是宫殿里早朝时,百官朝见君王的样子,大有永庆升平之势,心中非常高兴。
  其实,这副对联,是王尔烈站在孟姜女庙前,远眺大海中所谓的“孟姜女坟”岩石,看到那茫茫大海,想到那潮起潮落的景况;看到那湛湛高天,想到那浮云变幻,常长常消的气势,遂写出这副对联。这副对联,既有生动的海天景物描写,又抒发了对孟姜女的怀念,真是遗恨绵绵,哀思缕缕,拂不尽焉。
  和珅本想就此联的晦涩,攻击一下王尔烈。但是,听了王尔烈的这一番解释,觉得也无懈可击了,便转贬为褒,就此也赞扬一场。
  关于这副名联,王尔烈未有落款,乾隆在跟前也不便留款,因此长时期以来,人们只能传诵,却不知为何人所作。直到王尔烈谢世后,人们从他的爱妾赵茹倩所存的墨迹笔录中,才得知为王尔烈所为,记载颇详。
  这次东巡,乾隆已是73岁高龄的老人了。虽然有些年迈,但是兴致还在。山海关北,便是蒙古草地,多有驴车。待他乘御辇出了山海关来到盛京地面时,已有地方官备了许多驴车,前来接驾。
  乾隆看了,大喜。
  原来,出了山海关,便是盛京所属地面。由此往北,便是蒙古地界。清兵入关前的古战场,如杏山、松山等,皆在附近的大凌河城一带。乾隆这次东巡,距上次东巡时间较长。他心中有一个打算,想借此机会联络一下蒙古王公等,以便安定边关。这是乾隆每次巡游的目的之一。在这接近蒙古地面的地方、盛产毛驴,多有驴车,因此出现了驴车接驾事。扈驾大臣以为“驴车”称呼不雅,便改为“骡车”之称了。此,也算趣谈。
  乾隆及群臣出了山海关后,便在杏山东大营行宫作了暂时驻跸,召见了蒙古敖汉、奈曼、巴林等各部王公、台吉,以示关怀。那些前来进见的蒙古王公、台吉,见到圣颜后,深为动情,有的竟跪地落泪不起。乾隆见此,大为动容,邀蒙古王公、台吉骑马赛行,驱车登山,好不热烈。那些王公、台吉一看,只是连呼“万岁”,情同山呼海啸一般。
  作为扈驾随臣的王尔烈,见此也很受感动,当即吟诗道:
  山海关外又逢关,
  杏山秋月映东寰。
  感慨有生缘肺腑,
  此后经年忆此年。

  乾隆得知王尔烈作感奋诗,也是兴致大起,随即也依韵吟出一首。只见那诗写道:
  朕作东巡阅边关,
  只为问俗看人寰。
  若得山河皆似锦,
  但愿同贺太平年。

  乾隆这次东巡,七月二十日至热河,八月二十四日至盛京。到达盛京后,他考察了萨尔浒古战场,并写出了《萨尔浒题十二韵》,其序云:“问幸亲制书事长篇昭示来浒,昨岁为合韵诗于太祖、太宗,耿先志述成”。据传,此诗为王尔烈代笔写就。此类诗,在王尔烈一生中多矣。其本人著作遗世甚少,这也是其原因之一也。
  清正史载:乾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生母钮祜禄氏。钮祜禄氏,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嫁于胤祯,是年13岁。其父凌柱,其兄伊通阿。钮祜禄氏86岁卒,谥号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简称孝圣皇后。她还有一个谥号,为圣母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皇太后,简称崇庆皇太后,此谥号为乾隆所尊颂。
  然而,《清代野史大观》载:乾隆出于浙江海宁陈氏。
  据传,康熙年间,皇四子雍亲王胤祯与朝中大臣阁老陈诜很相善。
  陈诜,浙江海宁人,字叔大,号实斋,康熙年举人。历官刑部都给事中、贵州及湖北巡抚、内阁中书、礼部尚书,素以阁老相称。他言行一致,言多施用。曾请修天妃闸,以奠淮、黄,又筑浙江海宁海塘,有功于世。他洁己爱民,政声卓著。卒谥清恪。有《四书述》、《读律述》、《玩辞述》等著作传世。
  当时作为王妃的钮祜禄氏,生得美貌,深得雍亲王宠爱。
  她与陈诜夫人也很要好,彼此相互往来,以为常事。
  相传,陈诜52岁时,其夫人忽然身怀有孕。陈诜喜出望外,但求能得一子,以继香烟。偏巧,此时钮祜禄氏也怀有身孕。她亦盼望能生一男,日后好出人头地。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钮祜禄氏与陈夫人同日同时分娩。陈氏生了一男,遂了心愿;钮祜禄氏生了一女,愁闷不绝。钮祜禄氏身边的婢女李妈,精明透顶。她通晓钮祜禄氏的心情,便奏道:
  “奴才愿为王妃效劳,若同意吾能将公主变成小王。”
  随即,她秘语一番。
  钮祜禄氏听了,心中大喜,差李妈去办。
  这日,李妈出了雍亲王府,来到陈阁老府上,说道:
  “恭贺夫人喜得贵子。”
  然后,又禀报说:
  “王妃亦生了小王。王妃让老婢前来禀报夫人,待月满时,请夫人带小官人过亲王府一述。”
  陈夫人听了,自是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
  待到两个孩子满月那天,王妃不见陈夫人与小官人进府,甚是着急,遂令李妈去接。
  当李妈来到陈府时,见陈夫人正害病,陈阁老见势也有改日再进见之意。
  李妈道:
  “我家王妃已于亲王府备齐各种礼品,专候夫人与小官人到,如不能赴会,恐怕王妃会生气的。”
  陈阁老听了,想了半天,这才决定让奶妈抱小官人随李妈去亲王府。
  到亲王府后,李妈让陈府奶妈在下房等候,自抱孩子去见王妃。
  一直等到日暮黄昏,李妈才将孩子交还奶妈。妈奶见天色已晚,也顾不得仔细查看,便匆匆抱回府去。
  回到陈府,揭开襁褓一看,不由大吃一惊,一个好端端的小官人,竟然地变成了个女娃。
  陈夫人拍手大哭,好不痛心。
  陈阁老也非常忧伤,但内心明白,知道是王妃有意将儿换去,以图日后好成皇帝老子。于是,他对夫人说道:“不要哭闹,也不要声张。出了这等事情,怎能惹起皇家,只好将错就错,忍了下去。否则,后果难想。”
  说罢,陈阁老借故告老还乡,携眷属回老家浙江海宁去了。
  日后,王妃抱着小王子与雍亲王见面,说是自生。
  这个孩子,便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后来,“陈与帝共一宗”之说,不径而走,传遍朝野。
  一日,乾隆帝也知道了。
  他很想知道此事根底,便打算南下寻父。
  一日,他带近臣刘墉微服出访时,在承德避暑山庄东门外二仙阁板棚街口,见一自称“赛神仙”的算命先生。
  乾隆说道:
  “我要寻找一位最亲之人,不知可否能找到?”
  赛神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见眼前这人气宇轩昂,出口不凡,颇有帝王相;又闻当今圣上好微服私访,恐问卦者即乾隆天子也。于是,他未敢冒然直答,只说出一首诗来,道:
  离天不远去参禅,
  白衣大士有真传。
  仙凡之隔难求见,
  虔诚近在咫尺间。

  二人听了,冥思苦想,不得一解。
  还是刘墉有法。他翻看热河寺庙总志一书时,忽得一寺,名“近天禅院”。心中大喜,遂说与乾隆。
  乾隆道:
  “何说?”
  刘墉道:
  “‘近天’,乃‘离天不远’也。此庙正在热河。”
  于是,他们君臣二人便向近天禅院走来。
  到近天禅院,净手求签,得四句话:
  六下江南,
  数度金山。
  虽见亲面,
  不易团圆。

  乾隆大喜过望,效皇祖康熙法,六下江南。
  但此说太直,有碍尊颜。于是,便由刘墉编出南巡原因:奉母后南巡,游览山岳,省方问俗,兼考察“吏治、戒政、河务、海防”。
  这是第五次南巡。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十二日,离京,五月初九日还驻圆明园,先后历三个月二十天。
  乾隆这次南巡,主要扈驾大臣是王尔烈,还有王杰、纪晓岚、和珅几位。
  乾隆所以要选择王尔烈做随从,除了王尔烈机敏多变、才智胜人、讨乾隆喜欢,以及他们之间的“老主同场少主师”的真挚情份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因王尔烈出身于豆腐之家。
  原来,海宁陈氏也出身于豆腐之家。
  据陈氏后裔著述所载:陈氏最早不姓陈,而姓高,渤海人。其始祖高谅,明初迁浙江,求读于海宁。
  高谅是个穷童生。
  一日,他在上学路上,于海宁赵家桥上小憩,不慎落水。
  幸亏有个卖豆腐的老汉打桥上经过。他名叫陈明遇,人唤陈公。上天夜里,他做了一梦。梦见赵家桥下有一青龙盘柱。此刻,他见有人落水,便急忙救起。高公以为吉庆,便将高谅领到家。
  偏巧,陈公无子,只一女,便招为婿。
  高谅与陈公女所生之子,嗣外祖父姓,取名陈荣。
  陈荣稍长,承继祖业,以磨豆腐为生。
  陈氏,自陈某至陈诜氏,以传十世。其族自明代中叶即发科,至明末陈遴带头降清,益受恩宠,官至极品,代有人才。三百年间,科举中进士者二百数十人,仅清代就出了三朝宰相,各部尚书十一人。
  王尔烈与海宁陈氏,皆起身于豆腐世家。这种巧合,自然讨乾隆介意。
  乾隆与王尔烈来到海宁陈家,“升堂垂询家世”后,将王尔烈唤到一边,说道:
  “王爱卿,朕待你如何?”
  王尔烈闻听,急忙跪曰:
  “回禀圣上:恩宠如山,臣终生难忘。”
  “既然如此,朕就不拿你当外人了。今有一事,与你商榷,你当守收口如瓶,不得外传。”
  “臣万死不敢。”
  “那就请起述话。”
  “谢皇上。”
  王尔烈随即站起。
  乾隆说道:
  “朕本次南下,绝属家事。朝野所传,大概你也有所闻。可是,本次来,仍然没有见到最亲的人,与前几次的结果一样,岂不令朕失望。”
  王尔烈对此亦略知一二,心照不宣。乾隆所说“最亲的人”,即指所要寻找的亲生父母也。
  这会儿,王尔烈听了乾隆的话后,说道:
  “启票圣上:这次南巡,不同前几次。这次到海宁,圣上所要见的最亲的人已经见到了,愿望已经达到了,臣早当祝贺。”
  乾隆听了,有些莫名其妙,问道:
  “爱卿此话何来?”
  王尔烈凑前一步,悄声说道:
  “昨日同圣上来时,圣上曾去陈氏祖堂拜祭,不知圣上可看到了什么?”
  “在祖堂外间卧房处,见一双木床,木床下放两双鞋子、一乾一坤。”
  “那张木床可是陈氏先人卧床?”
  “正是陈阁老夫妇卧床。”
  “那么,其床下的一男一女鞋当也是先人的了?”
  “正是陈阁老夫妇鞋屐。”
  “你看到这双鞋子,就等于见到最亲的人了。”
  “怎么见得?”
  “你见到这双鞋子,就等于你已被承认了。”
  “如何说来?”
  “那鞋子可是怎样放着来的?”
  “头里跟外。”
  “头里跟外,证明鞋倒放,‘倒’谐音为‘到’。”
  “这与我有何相关?”
  “启禀圣上:江南有一俗语,将鞋子称之为什么来着?”
  “将鞋称之为‘孩子’。”
  “启禀圣上:那么承认鞋子到了,这话又该咋说?”
  “孩子到了。”
  乾隆说到这里,晃然大悟,感激地说道:
  “不瞒俗话传‘老主同场少主师’,爱卿真乃我的亲兄爱弟也。”
  “启禀皇上:臣只是做了应尽的事,如此尊称,实不敢当。”
  “既如此,爱卿就不必推辞了。”
  “谢主隆恩。”
  王尔烈再次跪地拜谢。
  海宁陈宅有隅园一处。乾隆南巡六次,其中有四次住在陈家,并以隅园为行宫,遂将隅园改称“安澜园”。“安澜园”,自有其巡视海塘,以安波澜洪涛之意;又有安定生息、驻足寻根之情,可谓一语双关也。为此,他曾写诗二首。

  其一,《驻陈氏安澜园即事杂咏》

  名园陈氏业,
  题曰安澜园。
  至止缘观海,
  居停暂解鞍。
  金堤筑筹固,
  沙清涨希宽。
  总廑万民戚,
  非寻一次欢。

  其二,《驻陈氏安澜园,叠旧韵即事杂吟六首》中前首诗:

  如杭第一要,
  筹奠海塘澜。
  水路便方舸,
  江城此脱鞍。
  汝潮仍似旧,
  宵肝那能宽。
  增我因心惧,
  惭其载道欢。

  其诗,既有“金堤筑筹固”、“筹奠海塘澜”,说明筑海塘堤防事;也有“宵旰那能宽”、“惭其载道欢”,颇为隐意费解,似有亲情之味。
  随即,乾隆又为陈氏祖堂题写了“爰日堂”、“春晖堂”匾额。“爰日”、“春晖”,皆是用儿子敬孝父母典故,更是说明其亲情之意。
  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其“春晖”二字,盖源于此。
  对于王尔烈扈驾南巡,驻跸海宁陈宅事,在王尔烈的传下来的一首诗中也有记载。其诗云:
  钜族盐官高渤海,
  异闻百代每传疑。
  冕旒汉制终难复,
  曾向安澜驻翠蕤。

  乾隆帝一生中,六次南巡。每次南巡,多是驾幸扬州。扬州是当时两淮盐商荟集之地,比其他地方都为繁华,商人也富足。乾隆帝为了巡幸时休息游乐之用,要商人出资在扬州建造行宫园林。据档案《扬州行宫名胜全图》标记,扬州行宫,有宫殿楼廊5154间,亭台195座。行宫间,古玩珍宝、花木竹石无计,景物陈设、风物布置处处。由此一来,致使扬州市容鼎盛,风气大变,奢华无比。
  乾隆这次南巡,同样来到扬州。当御舟将至镇江,相距还有十余里时,遥望扬子江岸上,著一大寿桃,硕大无比,颜色娇嫩,红翠可爱。待御舟将近,忽烟火大发,光焰四射,蛇掣霞腾,几眩人目。正在人晃忽间,巨桃忽裂,现一剧台,上有人数百,正在表演寿山福海折子戏。此景令人惊异,若在仙境一般。
  镇江景色,仅是前奏。待过把神仙瘾后,便跚跚奔往扬州。
  这时,扬州富绅汪如龙,投乾隆所好,献上歌妓雪如。雪如,身白如雪,肤色如冰,长身玉立,款款多姿,非宫中娇娃所能相比。乾隆见了,欲心大动,当夜留幸船中,迟至日上三竿不起。一度承欢,落红载露,一连数日,乾隆不传见臣民。见此,当地官绅都乱了手脚,彷徨不定,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一官员有些胆量,便招来一船,乘坐其上,催舟来到乾隆船边探问,太监道:“皇上与新进美人正在歌舞取乐,惊得圣驾,你们有几个脑袋!”直到第四天,乾隆方召见两江总督,奖其思虑周全,存心忠实,赏内币40万两。汪如龙也获二品顶戴,准其御前当差。这真是天降的恩宠,让人得意飞扬。
  这日,来到江宁(南京)时,已有随臣和珅于秦淮河上,寻得一美人画舫,于是乾隆便率先入舫。单说那班美人,都是江南名妓,见多识广,料知不是俗客,便尽献殷勤。乾隆龙目一睁,只见这个风姿绰约,那个天姿丽质,又是阿娜多娇,窈窕动人,早已魂不附体。这时,又有丰腴佳肴,浅斟慢酌,更是神魄荡漾。又逢黄昏日暮,万点灯光,别是一番乐境。此时,乾隆已色迷心醉,情目醺然,左抱右拥,玉软香温,尽行作乐。和珅也趁此寻欢。直到次日,才起船返岸。
  又一日,来到山东济宁地面。是日晚由知府陪侍皇上进膳。酒席间,乾隆喝退众人,将山东巡抚和济宁知府留下,说道:
  “朕这次由京师途经鲁地,原想过夜就走。只缘朕身体有些疲惫,想小住几日,不知此地有何特别好玩之物,可让朕享用一番。”
  巡抚和知府听了,心领神会。
  巡抚道:
  “山东歌妓遍地,皆有风韵,不知圣上喜欢哪一路子人?”
  乾隆也不兜圈子,直接了当地说道:
  “听说山东有个黄姓名杏儿的美人,何不领朕前看看?”
  知府听了,忙答道:
  “山东青州,有个美女,乳名杏儿,父死母贫,送与同里黄某为义女。黄杏儿,貌美胜花,齐鲁称绝,只是奴才尚未见过。”
  于是,乾隆手谕,将黄杏儿召来。
  乾隆一见,她天生丽质,气度不凡,连连说道:
  “我就喜欢这半野的黄杏儿。”
  当下,便与黄杏儿合了床。
  随即带回京师,封为银妃。
  乾隆如此行径,实在是有些过了。
  和珅作为乾隆近臣大吏,本应参奏乾隆当有收敛。然而,和珅不但不加以劝止,反而纵容之,有时甚至参与,与乾隆平分秋色。
  对于此事,王尔烈没少提醒和珅,和珅非但不听,反而不满。他与和珅之怨,就是此行结下的,不提。
  乾隆带领王尔烈、王杰、和珅、纪晓岚等一行南巡,不仅饱览了天下风光,享尽了人间珍奇,留下了无尽韵事,还取得了许多意外收获。
  那些收获中,即有取得名贵书画事。
  扬州知州献给乾隆一幅画,名曰《书影图》,其画是写这样一个故事:
  太平县陈淑圣妻郑氏,李铁匠女儿,家贫,不得读。邻居有老儒学在教学生读书,她常置身窗外去听。久之,晓书,能诗。婚后,丈夫出外为官,她便常寄诗与他,以托情怀。画面上,郑氏正依灯写诗待寄,窗上印下一个纤细的身影。
  乾隆见此画,甚爱。很想题写上几句诗话。但又一时想不出,便让王尔烈代劳。
  王尔烈闻之,道:
  “此诗话不用臣题了。”
  “这是为何?”
  “亦不用圣上题了。”
  “又是为何?”
  “此诗已画中自题了,当属郑氏手笔。”
  随即,王尔烈吟哦道:
  君在东兮妾在西,
  妾念君兮君不知。
  蓍草问残三月信,
  灯花挑尽五更时。

  众人听了大骇。随即,乾隆令其题于《书影图》上。
  乾隆又得三张珍品,分别赠于王杰、纪晓岚、和珅。
  三人得到赏赐后,便邀王尔烈题句。
  王尔烈推卸不得,只好授之。
  他首先给王杰画题句。
  王杰得到的是一幅《寒仕图》。偏巧王杰又是少有的清正廉洁之官。于是,王尔烈大笔一挥,题道:
  纵然为官不为名,
  素素才得与民同。
  直道一身入廊庙,
  清风两袖返韩城。

  纪晓岚,绰号“纪大肚子”,能食,尤能食肉,往往日食三斤肉还嫌不足,少食米饭,这亦算他生活上的一大特色了。偏巧,他得的还是张题作《贪食图》的画。他亦让王尔烈题诗。王尔烈看了,一笑,道:
  “这确是天赐良缘了,待我写来。”
  说罢,挥毫题写道:
  剪剪黄花秋后春,
  霜皮露叶护长身。
  生来笼统君休笑,
  腹内能容数百人。

  大家看了,都为之一笑。
  王尔烈本不愿意给和珅留墨,可是一看那画,便欣然同意了。那是一幅山水画,题作《江山富彩图》。于是,王尔烈运了运臂力,润了润了毫锋,在画面上重重地写下这样四行诗来:
  来时萧索去时丰,
  官帑民财一扫空。
  只有江山移不去,
  临行写入画图中。

  和珅看了,心中那个气,就甭说了。然而,他又说不出口,实在有些暗气暗憋。纪晓岚更能触景生情,添油加醋。他来到和珅面前,问道:
  “和相,看此诗可得体否?”
  和珅闻听,只好陪笑道:
  “好好,诗写得很切题。”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