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易物


  
  按预定计划,《画符》以后是《计数》,再下去才是《易物》、《斗械》。今天本该方冰说计数的故事了,可是他说他还没有准备好,而且,他认为原始社会人们有了交换关系以后,会促进计数的发展,所以先讲《易物》再讲《计数》更好些。
  大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今天晚上,大家便在院子里、在满天星斗下坐下来,由黄爷爷先讲交换的故事。

   
鸟族来客

  一天正午,农母她们正在方屋子里纺线、织布,忽然听得外面猎狗“汪汪”地叫了起来。
  农母说:“发生什么事了?谁去看看!”
  正在织布的女瑶,立刻放下手中的梭子,解开腰间的细木棍,站起来,一阵风似地跑出了屋子。还不到撕下一片麻皮的时间,她又一阵风似地跑了进来说:“来了一位客人。”
  农母站起来,拄着拐杖,迎了出去。女瑶,还有女常等几个年轻女人也立刻放下手里的活,迎了出去。
  一个陌生的干瘦男人,腰间系着一条兽皮裙,脖子上挂着一串骨珠项链,手拿一把短柄石斧,已经走过木桥,进到村里。他用斧子威吓着咆哮的猎狗,走到了方屋子前面。
  他一见农母她们出来了,立刻放下石斧,弯弯腰,双手打开向前一伸,表示他手中已没有任何武器,不会给她们带来任何危害。
  农母问道:“你打哪儿来的呀?”
  客人说:“我是东边鸟族的老柔,打猎迷了路,伙伴都失散了,看见这里有个村落,特来讨点吃的。”
  农母点了点头,将身子一转,伸出左手向后一摆,意思是欢迎他进屋里去坐。
  老柔低着头,沿着斜坡式门道走进了大方屋,农母让他坐在火塘边。女瑶立刻从火塘边青石板上,拿起两块烤好的谷子饼,送到他手里。女常拿起一只陶碗,从火塘上的陶盆里,舀了一碗杂烩菜汤,摆在他跟前。
  老柔两三口吃完了一块烤饼。待到那碗杂烩菜汤摆在他跟前,他立刻将另一块烤饼搁在怀里,捧起陶碗来,且不吃喝,只是将那碗转过来、掉过去地端详着。他终于提出了问题:“这,这是什么呀?”
  “这是——陶碗呀,那是陶盆呀!”女瑶嘴快,指了指陶盆,骄傲地回答,“你看这东西好吗?”
  “好,太好了!”老柔不停地赞叹着,开始喝起杂烩菜汤来。鲜美的菜汤,又使他啧啧称赞不已,很快地就将菜汤喝光了。
  女瑶高兴地又给他添了一碗菜汤,还送给他两块烤饼。
  客人吃完了四块烤饼,喝完了两碗菜汤,觉得很饱了,便抬起头来,注意着女人们身上披着的麻布,不免又提出了问题:“这是什么呀?”
  “这是麻布呀!”女瑶高兴地说,又指了指农母、谷母等老一辈人穿着的背心说:“那是麻布缝成的衣服呀!”接着,她又拿出一块新织的麻布来送到他手上。
  这麻布又引起了老柔的一阵赞叹:“了不起呀,了不起!你们真是能干呀,做出了这么好的东西。可我们,只会捕鱼打猎,羊儿倒喂得不少,可是哪有你们这么多发明创造呀!”
  “你倒是个识货的。其实呀,每个氏族都有他的长处嘛!”农母谦逊地说。
  “发明多了也不好,人手不够,忙不过来呀!”女常也发言了,“你那串骨项链就不错呀,可以看看吗?”
  “可以,可以!”老柔连忙从脖子上取下那串项链,双手拿着,送到女常手里。
  女常接过那串项链,仔细赏玩着。项链是由数不清颗数的骨珠穿成的。每颗骨珠比眼珠儿还小,边上磨得光光的,两边磨得平平的,中间钻个圆孔,用细线穿起来。每隔一些骨珠,还点缀上一颗绿松石或碧玉磨制成的珠子,非常漂亮。
  老柔一看女常很欣赏骨珠,便说:“如果你不嫌弃的话,就送给你吧!”
  “哟,哪能要你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女常虽然这么说,可是双手不停地摆弄着骨珠项链,舍不得送还老柔。
  “如果可以的话,”老柔转向农母和女瑶她们说,“我想将这只陶碗和这块麻布带回去,给我们氏族的人见识见识。”
  “没问题,”农母说,“就送给你好了。”
  农母和女常、女瑶等商量了一下,拿出了“一手”——五块布,“一手”陶碗,还有两个陶盆,送给了老柔。
  老柔—一接过,口中不住地说:“这真是极少有的好意,这实在令人感激。”
  农母说:“你不要这么感激,这算不了什么。”
  女常和女瑶帮着他,将陶碗、陶盆用麻布包起来,捆起来,结成一个包袱。这个包袱可以斜挎在肩上,背在背上。
  老柔千恩万谢,走出方屋,拾起石斧,告别出来送行的农母、谷母、女常、女瑶她们,朝东,踏着自己的影子走了。
  老异、老还、小蟾他们赶着一群小猪回来了。他们是试着将小猪赶到田里吃再生的谷苗来着。老异指着走远的老柔问道:“那是谁呀?”
  “鸟族打猎的。”女常说。
  “打猎打到我们这儿来了,”老异骂道,“怪不得我们这儿的野兽越来越少了。”
  老还也问:“他背着什么呀?”
  “我们送给他的‘一手’布、‘一手’陶碗和两只陶盆哩!”女瑶说,“他感激得什么似的。”
  “他送了我一串骨珠……”女常捧起脖子上挂的项链,给老异他们看。
  老异焦躁地说:“‘一手’布,‘一手’陶碗,还有陶盆,就换了这么串破珠子呀!骗子,真是骗子!”
  “干嘛这么小气呀!”农母劝解道,“我们那么多布和陶碗,用得了吗?”
   
日中为市

  第二天,鸟族派来了一个叫女伏的女人,带领着四个姑娘,扛着五只被宰了的羊,送给农母,说是来学习织布、制陶的。女常、女瑶给她们表演了纺线、织布,还带领她们参观了制陶作坊。天色不早,农母留她们在这里住了一宿。
  老异他们晚上回来,边吃着烤羊肉,边听着女人们在谈话。
  女常走过来偷偷地对他说:“送来了五只被宰了的羊,你不觉得吃亏了吧!”
  “哼,”老异大声说,“为什么要宰了送来呢?”
  第三天,农母派女常、女瑶她们跟着来客一起到鸟族去,顺便带去几件麻布衣,还有新制的陶缸、陶刀、陶纺轮之类。
  第四天,女常、女瑶她们回来了,抱回来几只小羊羔。农母令人把老异叫来,对他说:“活羊羔来了,交给你们去饲养吧!”
  老异心细,在将羊羔抱走之前,一只只察看了一遍,说:“都是公羊,一只母的也没有!”
  不久,鱼族有布衣和陶器的消息传出去了,西边的虎族、南边的狗族、北边的鹿族都有人拿些他们的土特产来交换了。
  一天晚上,农母为这事召开了全氏族的民主大会。
  大家围着熊熊的火堆坐着。
  农母说:“我们缝的布衣、做的陶器,受到邻近氏族的喜爱啦。人们都愿意拿他们种的谷子,猎来的野兽以及各色各样土特产来和我们交换了。前天虎族来了,昨天狗族来了,今天鹿族来了。送来的东西,有些是我们需要的,有些不是我们需要的,但是人家已经老远拿来了,不换给他们又过意不去……”
  女常抢着说:“我们不要,保不定别的族要哩,能不能想个法子,叫他们一起来呢?”
  女瑶出了个主意,把各氏族的旅长请来开个会,大家约好一个地点、一个时间……
  “地点最好轮流到各村落附近,大家都不吃亏,”农母插话道,“时间嘛,最好是出太阳的日子,在太阳当顶的时候。这样,远地方的人,有时间赶得来,换完了,有时间赶回去。”
  女瑶接着说:“……各氏族把自己多余的好东西拿出来,换自己没有的。两相情愿,互不吃亏,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对,这办法好!”老异拍了一下大腿,大声地说,“下次鸟族再来换东西,非叫他们拿出母羊不可!”
  小兔、小蛙、老刑、小蜊几个做陶器的坐在一块,叽叽咕咕在议论着。
  农母看见了,说:“你们别开小会呀,说给大家听听嘛!”
  小兔代表他们说:“我们是说,这下有事干了。我们还商量着,以后要多做些彩陶器哩!”
  “好呀!”谷母一拍手,赞许地说,“织布的、缝衣的,也得弄出点新花样来才好。要不然,人家弄出些好东西,就不肯跟我们换了。”
  大家商量了一阵,最后农母总结说:“女常、女瑶你们这些外交家,明天分头通知各氏族,派人后天到这里来开会。我们在会上提议:以后轮流在各氏族村落附近,每当晴天,太阳当顶的时候,集市互换产品。”农母停了停又说:“还有,我们氏族要不要选个人,总管这件事?”
  “老异吧!”老烈说,“他顶精明的。”
  大家一齐赞成,老异也没意见。他还提出要小蜊帮忙,记个账什么的。
  大家也都一致通过了。
   
小母羊和不死药

  太阳快要当顶了。在村南河边,每株柳树阴下,各氏族来的人摆开了摊子。有的摆着谷子,有的放着兽肉,有的牵着小狗、山羊,有的铺排着野白菜、野芥菜,还有陈列着各种项链、耳坠、石刀、石斧、石矛头、骨箭头的。
  因为这次集市设在鱼族村落附近,所以鱼族摆出来的东西最多。其中最吸引人来看的是麻布、麻布衣、各种各样的彩陶器,占了一大块地方。老异、小蜊在张罗着,老刑、老还、老烈、小蟾也在帮忙。
  因为离集市近,鱼族的人,除了农母积劳成疾、卧病在床外,都跑来看热闹了。就连照顾农母,留着看家的老头儿、老婆婆也要抽个空儿,轮流到集市上去观光一番。
  女常、女瑶一进集市,就看见老柔站在一棵柳树下,手扶着一担树枝。
  女常偷偷地对女瑶说:“怎么柴火也挑来换东西了?”
  女常的话虽然很轻,但老柔已经听见了。他大笑着说:“这是柴火吗?这是桂树枝呀!是贵重药材,吃了强身健胃的。”
  柴担旁边是一堆鱼,有鲤鱼、鲢鱼、鲷鱼、草鱼,还有鱼叉、鱼钩、鱼网、鱼网坠。
  女常又轻轻对女瑶说:“知道我们鱼族人不吃鱼,偏送来了这些鱼和捕鱼工具。”
  这话又被老柔听见了,他赔笑说:“你们不吃,有人吃哩!”
  女常、女瑶笑了笑,走了过去。老柔旁边是女伏,穿着麻布衣,打扮得挺漂亮的。她牵着几只小羊,小羊咩咩叫着,挺逗人爱的。她们和女伏打了个招呼,蹲下去抚摸着小羊女常还留神察看着,其中有公的,也有母的。她又悄悄地对女瑶说:“有母羊,快去告诉老异吧!”
  她们站起来,走过一个个货摊,到了集市中心。只见老异、小蜊、老刑、老还、老烈、小噡忙得不可开交。外族人都愿意拿出一袋谷子,换两件麻布衣;拿一只死鹿,换几只彩陶碗。
  老异一见女常、女瑶来了,忙说:“有人回村,叫他们把换来的谷子、鹿肉,顺便带回去。”
  女常忙告诉他说:“女伏牵来的小羊中,有几只母羊哩!”
  “是吗?”老异说,“小母羊,两只陶盆换一只,看她换不换?”
  女常、女瑶回头就走,老异追上来说:“要不换,再添两只陶碗吧!”
  过了不久,女常、女瑶走回来了说:“女伏定要三只彩陶盆,才肯换一只小母羊哩。”
  “哼,抬价了,那鬼精灵!”老异骂道,“不换,让她牵回去!”
  女瑶央求道:“先换一只吧!”说完,便和女常一起,从地上
  说着走着,进了村子。女常、女瑶回到了方屋子里,只见农母闭着眼睛,斜靠在屋角落里,谷母在一旁侍候着。
  “好些了吗?”女常、女瑶一齐问。
  “还是那样。”谷母代答道。
  “吃了药吗?”女常又问。
  “她不肯吃呀!”谷母又说。
  农母睁开了眼睛,对她们笑了笑,说:“你们别看我给人家找了一辈子草药,可是我自己更相信劳动能治病,能使人快乐。再说,人总是要死的,我已经到岁数了,药能治病,救不了死的。”
  女常听到这里,立刻说:“老异今天换来了一包不死药哩!”
  农母摇摇头说:“不死药?这名字就骗人。老异这么精明的人,今天也上当了。”
  “您不信?”女常立刻走出方屋子,要小兔带着,找到了那包不死药,拿到农母跟前,当面打开树叶包,里面露出了三颗药丸。
  农母拈起一颗,看了看,掰下一小块,送到嘴里品尝,忽然笑出声来说:“有点紫苏味,也有点野葱、山姜味。”
  女常一听气坏了,拿起药包想要扔到火塘里去。
  “别扔了!”农母说,“留着治感冒吧!”
  女常还要去找虎族王母讲理,讨回五件麻布衣。谷母劝道:“算了吧,她既然要骗人,还会认账么?上当就一回,以后注意点就是了。”
  正在这时,小赡钻了进来,说集市散了。他还高兴地说着用三只彩陶盆换一只母羊的事。
  “虎族的那个王母走了么?”女常问他。
  “早走了!”
  “哼,她跑不了!”女常转过身叫来小兔,吩咐她:“把我们的紫苏、野葱、山姜捣碎吧!”
  女瑶笑了,问她:“怎么,你也要做不死药么?”
  “她会做,我们就不会做?”
  农母连忙劝阻她:“我们可不能做这种骗人的事。特别是草药本是救人的嘛,怎么能用来骗人呢?”
  
  黄爷爷讲完了,东大、小红都拍手叫好。小红还分析道:“这个故事不错。随着生产的发展,有了点剩余产品了。起先呢,还只是互赠礼品;后来呢,互通有无;终于集市易物,人与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了。而且,把‘日中为市’、‘不死药’、‘小兔捣药’等神话、传说也编了进去,使得故事有了点‘魅力’。方冰,这次没法挑眼了吧?”
  方冰笑了笑说:“要挑毛病,还不容易吗?什么‘感冒药’、‘强身健胃’等等太新的名词都冒出来了。”
  大家都不禁笑了起来。黄爷爷也笑着说:“是吗?大约好久没挑这些字眼,我也就‘放松警惕’了。”
  接着,东火也跟着分析说:“从这个故事看,虽然氏族还没有明显的分工,但是鱼族的麻布、布衣、陶器生产得多些,自己也用不了这么多;而鸟族渔业、畜牧业、手工艺品似乎也发这些,所以有了‘以其所有,易其所无’的要求。反过来,有了交换,也刺激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小兔他们就想到多生产些好的陶器,谷母她们也要求多生产些好麻布、麻布衣了。”
  “除了产品的交流外,”小红也抢着说,“也开始了技术交流。鸟族就派女伏她们到鱼族来‘留学’,学习织布和制陶了。”
  方冰也点点头说:“交换的产品现在似乎还是氏族公有,但是氏族里管交换的头头们掌握着交换的权力。像这个故事里,老异就有权拿公家的五件麻布衣,为他自己换什么不死药哩!以后,那些头头们就更会利用职权,化公为私,把交换来的东西据为己有——私有制萌芽了。”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