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二章 般克山作战美军大获全胜,波士顿炮战英军宣告撤退


  乔治·华盛顿被第二届大陆会议一致推举为大陆军总司令之后,便决定在会议一结束即前往赴任,履行对所有武装力量的指挥之权。
  然而,就在他一边参加会议、一边作行前准备的时候,波士顿再次燃起炮火。战斗发生在波士顿郊区的般克山和布里德山两个山头上。“两山”作战再一次表明,不可一世的英国皇家军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当时在列克星敦人重剑英军的英雄行为鼓舞下,在两次大陆会议的号召下,波士顿郊区的一大批民兵在威廉。普列斯克特上校和约翰。斯塔克上校的率领下,纷纷要求支援城市作战。他们虽然缺乏组织,装备不良,但凭着血气方刚,很快便将众多民兵聚集到波士顿对岸的查尔斯顿。
  1775年6月11日,民兵们利用夜暗和英军疏于防备,占领了查尔斯顿的般克山和布里德山两个山头,并在布里德山上筑了一座方形堡垒。
  第二天清晨,英军发现自己的身后修筑起了北美民兵的工事,感到事情不妙。于是,英将盖奇召集部属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共商对付民兵的办法。
  查尔斯顿是一个半岛,毗邻、俯瞰波士顿港。英国海军占绝对优势,如果他们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组织海军登陆作战,本可以一举全歼美军。当时也确实有人提出了这种方案,但盖奇太自信了。他瞧不起这些土民兵,认为这些“破烂”军队不堪一击,决定采取从正面进攻的战术。按照步兵操典规范,英军排成方阵向前推进。
  6月17日下午3点,英军开始了攻击。3000名“红衫兵”在威廉。豪将军和罗伯特·柏戈特将军的率领下,全副武装,身负背包,携三天口粮,有条不紊地前进着,的确是神气十足。
  此时,美军方面没有一丝动静,但当英军逼近美军阵地前约40步的地方时,民兵们就瞄准英国士兵的腰部开火。英军身穿红色军服,被称为红虾兵,极易成为射击的明显目标,所以美军几乎弹无虚发。英军遭到重大伤亡,很快溃至山下。
  过了不多久,他们又组织了第二次进攻,还是采用老办法。
  这一次美军在英军行至20步时才开始射击,弹雨飞至,英军第二次进攻又告失败。在英军组织第三次进攻时,美军弹药告尽,只好四散逃逸,英军总算取得了“最后胜利”。
  此次战役,英军损失了1054人,美军只损失了441人。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这次战役的胜利者。但盖奇在向伦敦陆军大臣的报告中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次得不偿失的胜利。美军却从中得出两条重要的经验:要战胜英国的正规军,一是必须有得力的指挥,二是士兵要训练有素。
  华盛顿在费城看到般克山之役的作战报道,也已清楚地看到上述两点经验。他决定不等会议开完,便于6月20田整装从费城出发,前往坎布里奇就任总司令。
  6月对日,华盛顿到达坎布里奇时受到了热烈欢迎。华盛顿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这个号称大陆军的部队到底有多少人?军事素质如何?后勤供给怎么样?这些都是需要全面掌握的。
  战地指挥官告诉华盛顿,围攻波士顿的人数大约有五。8万人至2万人。华盛顿要求他把数字统计得更精确一些。经过清查,发现只有1.6万多名士兵,其中,仅有1.3万余名步兵和5百余名炮兵能够胜任战斗。这一情况使华盛顿大失所望。但更令他失望的是,这支部队的素质极差,军官不成体统,士兵几乎没有经过什么训练。他在8月20日致朋友的信中写道:“这些军官是我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不经心的人,我已经惩罚了一名上校和5名上尉,其罪名是临阵胆怯和冒领军响。现在在押的还有两名上校,均以上述罪名受审。总之,他们不是你我所想象的军队。不过我不想多发激言为自己树敌,尽管我说的都是真相。我相信只要有军官好好领导,士兵们还是会勇敢作战的,尽管他们是十分肮脏和邋遢得怕人的一群人。”
  这支刚刚诞生的大陆军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华盛顿对这支部队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认真体察情况,仔细思考整顿和训练部队的计划。但是,对华盛顿来说,长期难以解决的灾难性问题,是后勤供应的短缺。
  不错,这支部队曾经有吃有喝,特别是在新英格兰首次出现革命激情时,曾使这支部队得到丰富的供应。但现时的情况与从前大不相同了,从弹药到其他补给的短缺相当严重。在般克山战斗中使用的弹药,是新罕布什尔民兵从普利茅斯海港附近的威廉一玛丽堡穿来的。实际上,正是弹药消耗殆尽,才使般克山战斗以失败告终。
  当时,北美几乎没有火药厂。因此,华盛顿呼吁各殖民地临时政府,把仅存的一点点弹药都用来支援前线。同时,他还派人到法国、西印度群岛和西班牙等地,从那里进口弹药。在整个1775年,他一直担心,如果英军从波士顿突围,大陆军将没有足够的弹药来阻止敌人。
  于是,华盛顿向大陆会议发出紧急呼吁,他说:“我怀着急切与痛苦的心情,不得不恳请尊敬的大陆会议注意本军的情况。
  我军的处境困窘已非笔墨所能形容:严寒即将到来,而军士们却衣不蔽体;他们的服役期在近几周内即将期满;而我们对前景尚无任何准备。除此以外,本军钱库已彻底告罄,会计长处已分文不存。由于军响减发,大部分军官、士兵已临骚动之边缘;弹药的短缺制约着军队,已使军队无法继续进行战斗。我不知道这种糟糕的局面该归谁负责。但我可以肯定,如果局面不能很快得到改善,军队肯定无疑会解体。“所幸运的是,驻波士顿的英军处境也极为困难,其士气低落大大超过美军。有一位英国军官写信给家中讲道:“波士顿可以名副其实地称之为英格兰的坟墓和美利坚的屠宰房。我们所听到的只是诅咒和吵闹,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精神涣散和神志忧郁。我认为不管是军士也好,居民也好,都在为他们一生的罪过赎罪。
  “只要我们一听到波士顿瓶颈地段有一声枪响,我们就立即全体进入戒备状态,唯恐本地军队会打进城来,为我们在列克星敦所犯下的暴行报仇并放火焚烧本来很繁荣的查尔斯敦。当然,我们的所作所为是不人道的,也是无理的,如果上帝判定我们应为此付出代价,那也是罪有应得。
  “至于伙食,我们现在只有脱牛肉和瘫猪肉,而这些肉大部分硬如木棍而且脏得很。所以我们都愈来愈消瘦,看起来成了一连一连的骷髅军。如果你有机会到我们军的医院去看看,你一定会心酸落泪。我们经常把二三十具尸首丢进沟渠,竟如一堆死狗那般,而且教堂也无需为此鸣钟示哀。”
  华盛顿认为,敌人固然士气低落,但也不能自动放下武器,大陆军要战胜敌人,必须进行整顿,首先从兵员整起。他当众宣布:愿意为北美独立而战的人留下,服役期满愿意回家的发给路费。因为当时大陆军的士兵大部分是半年服役期,所以意志不坚定者,自得到华盛顿的允许,就告辞回家了。而剩下的人更精干了,战斗意志更坚强了。之后,华盛顿通过大陆会议,在几个军事准备较为充分的殖民地重新征兵,使大陆军兵源得到补充。
  华盛顿深知,两军对垒勇者胜。要在战场上打败敌人首先需要在精神上压倒敌人;而军人的勇敢精神首先来源于对作战目的的认识。就在华盛顿苦于不知如何使土兵明白为谁而战时,佩因的一本小册子《常识》出版了。这是一本教育士兵为北美独立而战的最好教材。
  托马斯。佩因这位裁缝的儿子出生在英格兰。他聪明绝顶,勤奋好学,13岁进父亲的作坊学手艺,16岁随一位牧师读书并学习技术,后来在列维斯谋得一税收员的职务。由于他对税收员工资太低而不满,组织了一个税收员联合会,要求提高工资,同时写了一份《税收员陈情表》提交给下议院和上议院。两院不仅无人理睬他,反而通知税务机关把他开除了。不幸接通而来,佩因的前妻因病去世,后来的妻子又因他被开除公职也离他而去。
  时年37岁的佩因真正成了身无分文的光棍汉。穷困潦倒之际他想起了富兰克林。经富兰克林介绍他来到了美国,在贝奇的《宾夕法尼亚杂志》当了一名编辑。在仇英心理的驱使下,他写出了这本小册子——《常识》。没料到,这本小册子竟使他一举成名。
  大陆会议曾同意保守派领袖约翰。迪金森的意见,于7月中旬再次向英王递交了情愿书,乞求英王只需改造主管机构,殖民地仍然会效忠乔治三世。请愿书专程送到了英国伦敦,但英王认为,大陆会议鼓励了造反行动,因此拒绝接受请愿书,使这次被称为“橄榄枝”的请愿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佩因的《常识》于1776年1月发表。这才斩断了迪金森等人的英国梦,从根本上否定了君王制度和乔治三世本人。
  此书虽薄薄数十页,但却似千斤巨石抛入水中,激起层层大浪,北美大地识字之人无不争相阅读。
  书中写道:“在上帝眼中,那班古往今来在头上加冕的恶棍,悉数均远不及一个寻常的诚实之人更为有用。”书中说,英国绝非北美之“母国”,“除非独立,否则,别无他法可以使北美大陆安宁。”
  此书刚一出版,便售了12万册,后来增印到50万册。华盛顿反复读了多遍,对这本书赞不绝口。读后,他沉吟半晌,徐徐言道:“此书令众多之人心中生出巨变。”他又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决计与那个不公平、不人道之国断绝一切关系。”
  华盛顿在大陆军中广泛宣读《常识》阐述的思想,使官兵们为北美独立而战的情绪大为振奋。
  自从迪金森的“橄榄枝”请愿被拒绝之后,大陆会议的代表们才真正断了恳求英王恩赐的念头,开始按华盛顿的要求征集陆军,同时决定组建海军。
  1776年底,新打造的战船首次升旗下水。军舰上飘扬的旗帜上为白底,上面整齐地排列着13个红色的横杠,以示13个殖民地联手。旗面的左上角仍为英国“米”字旗。半年之后,将“米”字图形去掉,改为一颗五角星形。又过了一年,才将左上角改为蓝底之上镶有13颗白色之星,组成环形。这便是后来美国国旗的雏形。
  担任大陆军总司令的华盛顿得到了由大陆会议征来的回。6万新兵,曾想采取进攻战略,拿下波士顿。但他考虑到,暂时还不能这样做。因为枪枝弹药的严重短缺,使他无法对英军发起进攻,而且大陆军自身的状况还抵不过训练严格的英军。于是他生出一计,命令阿诺德率兵穿越缅因荒野,直取加拿大的魁北克,以转移英王的注意力,分散英军的兵力。
  在美国建国之初,一些革命者曾企图把加拿大据为己有。他们盼望着,有朝一日加拿大成为美国的第14个殖民地,或者说是第14个州。他们甚至天真地认为,加拿大一定会支持美国人,美国军队一到加拿大,加拿大人就会起义加入美军。大陆会议的大多数代表们主观上是这样设想的,大军统帅华盛顿主观上是这样设想的,冒险家阿诺德主观上也是这样设想的。但加拿大实际上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
  阿诺德和艾伦攻下泰孔德罗加以后,勇气和野心便一下子膨胀起来,他们认为,自己可以领兵拿下属于英国的根据地加拿大,为国内战胜英军立下头功。于是两人分头行动起来。
  捷足先登的艾伦,依靠作为大陆会议代表的纽约地区司令长官菲利普。斯凯勒向大陆会议提出议案: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夺取加拿大。经过讨论,大陆会议最后于1775年6月27日作出决定:“如果斯凯勒将军认为可行,并认为不致于冒犯加拿大居民,他应立即攫取圣约翰、蒙特利尔和加拿大的其他城市。”
  阿诺德比艾伦聪明得多,他深知要通过大陆会议讨论决定攻打加拿大,程序会比较复杂,不如直接找大军统帅华盛顿来得快。于是,他来到坎布里奇去见华盛顿,说他可以出一支奇兵,从缅因翻山越岭直奔魁北克对岸,一举拿下魁北克。
  这样,两个人的主张实际上都得到了批准。因为艾伦的主张是通过斯凯勒将军提交大陆会议的,所以大陆会议最先同意了他们的请求。斯凯勒接到这个命令后,于7月8日亲自来到了泰孔德罗加,组织人马,准备进攻。但斯凯勒不久就病倒了,不得不把指挥权交给副司令理查德。蒙哥马利难将。
  蒙哥马利这位曾在英军中服役的将军,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且以勇悍而威名。他替代斯凯勒于8月下旬率军北上,一改斯凯勒的拖延作风,立即进军英方第一个据点圣约翰。然而,这个小据点竟久攻不下,使艾伦大为不满。于是,艾伦自告奋勇,单独率军直取蒙特利尔。
  他率领的这支部队当时只有30名美军和70名加拿大人。靠这支仅有百十号人的部队攻下蒙特利尔实属妄想。于是,他沿途招兵买马,吸收加拿大人参加,队伍很快壮大起来。就在他率领这支刚刚组织起来的军队进至离蒙特利尔5英里时,却遭遇上了英军。对方有400人的兵力,而且大多是正规军。艾伦的乌合之众显然不是对手,除了当场被击毙者外,大部当了俘虏。艾伦被俘后还被英军押往伦敦,1778年才以交换俘虏的方式得以重归故里。
  蒙哥马利率领的一个小分队经过激战,于11月3日迫使圣约翰的英军投降,接着马上前取蒙特利尔。由于英军把防卫力量用在其他地方,蒙特利尔尽管没有多少兵力,但他组织得当,不到一周时间就占领了蒙特利尔。
  阿诺德在征得华盛顿同意后,率领了一支人马通过海陆到达了缅困境内的肯纳贝克河口,然后转入内地。阿诺德的部队到达缅因后,造了200艘平底船,每船可载4人及所需口粮,但船不能太重,因为水路与山路相间,有时必须靠人抬船超过山岭。
  阿诺德率领的部队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之后开始长途跋涉。
  大约花了8周时间前进了将近600英里,这在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而且这600英里中,有200余英里是逆水而行,还有40英里几乎是据船而进。逆流时,士兵们用最大的勇气和毅力,用拉纤方法前进,不能行船的浅水或泥潭地段,大家就齐心协力肩扛背驮。越过山岭之后,部队开始穿越沼泽。这使得搞背武器弹药的官兵行动更加艰难,行军时他们的腿常常陷进烂泥里。由于缺乏供应,不少人灰心丧气地退出了队伍。他们面临饥饿,面临敌情,又面临胜负未知的前途。尽管如此,这些新生的大陆军军人仍以坚毅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到达了预定地点。
  实际上,阿诺德的军队最初有500多人,而且大多数在行军过程中因怕死、怕苦而溜之大吉。这种状况使华盛顿感到头痛。
  不过,阿诺德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鼓舞着大家,所以终究还有200人左右跟着他到达了目的地。此时已是11月中旬。五五月的加拿大正是隆冬天气。阿诺德的士兵经长途跋涉,已成了食不饱肚,衣不蔽体,难以抵抗严寒、继续作战的残兵。
  但阿诺德是幸运的。就在他处于困难境地,一筹莫展的时候,得知蒙哥马利已率军攻人蒙特利尔。他立即差人前往蒙特利尔求救。蒙哥马利见义勇为,亲自率领300人马,带了一批寒衣,赶往魁北克的对岸小镇与阿诺德会合。
  此时,魁北克的英军已获悉美军动态,立即组织防御。蒙哥马利和阿诺德认为,美军的实力与英军相差悬殊,不宜打阵地战。因此,他俩决定利用圣诞节机会进行夜间偷袭,以求成功。
  经过一番周密的计划和准备,偷袭行动于1776年1月五日凌晨4点开始。这是一个暴风雪的夜晚,大陆军有几支部队参加了偷袭行动。蒙哥马利率领纽约军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第一个要攻的据点是波特艾契,守军有见曹大炮,全是加拿大人操作。这些英军供养的加拿大人,守在堡垒前200码的掩体内。双方交火之后,这些人就弃阵而逃,避入堡垒。
  由于夜色暗淡,加之冰天雪地,蒙哥马利的部队没能马上冲上前去。蒙哥马利对战机丧失产生了急躁情绪。他立即将筋疲力尽的、大约200人的部队集合起来,向堡垒进攻。这时,已经逃进堡垒的加拿大兵开始用大炮还击,炮弹正好击中美军冲在最前面的三个人,蒙哥马利当切身亡。主帅之死对整个部队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代替蒙哥马利指挥的坎贝尔上校虽然也不失勇敢,但经过一番较量,仍觉势单力薄,不得不退下阵来。这样,英军便就有机会用全力去对付阿诺德的部队了。
  天亮不久,阿诺德得知蒙哥马利阵亡和部队失利的消息,非常悲愤和着急,他决定立即组织部队进行反攻。他用了十几个小时的时间把分散居住的部队集合到总部,于2日凌晨2点出发。
  这时,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诺德与摩根所采取的路线,几乎都由于雪下得太大而无法通行。阿诺德命令部队采取单行纵队前进。
  由于单纵队进展缓慢,队形又极为分散,阿诺德已无法组织进攻。就在这时,美军遭到英军的炮火攻击。三名士兵当场倒下,阿诺德的腿部中弹,被两名士兵挟着退下阵来。部队虽然仍在继续前进,但在战斗中他们发现枪支因被雪灌已告失灵,士兵们尽管奋勇作战,终因实力不支于上午9时停止了战斗。
  从战场败下阵来的阿诺德将军被送往蒙特利尔休养,但他坚决不愿撤兵。他向大陆会议呼吁援军,大陆会议迟迟下不了决心,最后虽然派苏利文将军增援,但那时英军的援军早已大大增加,阿诺德不得不从蒙特利尔沿着普兰湖南下撤退。
  大陆军的第一次加拿大行动就这样宣告失败了。应该说,这一失败始于作战前对形势的分析不足。如果说加拿大人反对英国是无疑的,但若认为加拿大一定会支持北美那就错了;加拿大人不反对北美人打败英国人,但要他们也动手打英国人,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因此,认为大陆军一到,加拿大人就会起义的估计完全落空了。所以,美军到加拿大只能是孤军作战,也必然会陷入困境,以失败而告终。
  本来兵力不足的华盛顿,自蒙哥马利和阿诺德各带一路兵马前往加拿大作战之后,更加感到军营空虚。他还从英王对北美态度强硬、兵力不断增加的事实得出结论:要取得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必须创立一支类似英国常备军那样的军队。虽然在北美要征召大规模的军队是困难的,但这个任务必须完成。
  于是,华盛顿向大陆会议呼吁:扩大征兵范围,立即组织一支能与英军作战并能取得胜利的大陆军。
  1775年末,大陆会议确定1776年大陆军的征兵目标是两万人,而且,这支军队应在大陆会议授权的形式下组织,并向大陆会议负责。大陆会议还要求,1776年的征兵要像1775年~样,主要从已经拥有一定军事组织、受过一定训练的志愿民兵组织中征召,使这支军队充分具有“国会的”和“大陆的”色彩。因此,1776年征召的团的番号,不是按照各自殖民地武装的顺序排列,而是依照大陆的统一序列而定。
  两万人算不上是很大的数字,但在当时北美的相当一部分人中仍然难以接受。因此,华盛顿不得不向更多人作出解释:北美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的革命战争,要战胜强大的训练有素的英国军队,大陆军应尽最大可能超过原有的民兵水平,变成一支英国式的训练有素的军队;而且,一支拥有两万人的大陆军正是大陆会议所希望的;有了常备军,又有按照既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民兵,才既能完成北美独立的任务,又能承担地方防卫任务。
  但直到1776年1月,建立一支两万人的大陆军的事,仍然只是一种愿望。华盛顿和大陆会议的首要任务,则变成了说服1775年在军队服役的士兵再次服役。这项工作的结果同样令人失望。康捏狄格的士兵大部分已按原定的1775年12月底离去,其他新英格兰地区的部队服役期也已到了期限。这些人在服役的一年时间内,丢下了田园和作坊,离开了家乡,因此期望尽快返回故里。他们认为,自己为北美革命事业已经尽了一份力量,希望别人也入伍。
  这样,华盛顿在强敌威胁面前,一方面要遣散原部队的人员,另一方面要努力创建一支新的军队。他决定,对康涅狄格部队的服役时间另做规定,即不能从应召的那一天算起,而应从集合的那一天算起。
  这个决定使即将离队的官兵留了下来。同时,他尽可能地动员那些服役期满的官兵,为北美独立而继续服役。经过一系列的工作,有近千人留了下来。同时,这一决定的强迫贯彻,使得马萨诸塞和新罕布什尔两地顺利召集了民兵,并在康捏狄格的部队离去之前,把民兵派到营地。
  尽管如此,对华盛顿来说困难仍然十分大。留住的部队仅剩千余人,新征募的部队又珊珊来迟。华盛顿对此极为恼火。幸运的是,此时英军并未趁机从波士顿突围。但是,其他地区的美军并没有华盛顿这样的运气。蒙哥马利和阿诺德的部队在加拿大的崩溃,使美军占领魁北克的努力化为泡影。
  虽然,华盛顿试图像在对法战争中那样,使用,支由经验丰富的军官指挥的正规军去作战,但他没有成功。原因是缺乏称职的军官,而且大陆军士兵太少。兵源的长期匮乏,迫使他在战场上只能经常依靠民兵。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民兵的存在正是大陆军兵员不足的原因之一。民兵服役是爱国行动,因为短期服役毕竟比大陆军的长期服役所受的痛苦要少得多。所以,很多人只愿当民兵,不想去大陆军服役。尽管大陆会议在征兵问题上,实行了土地和金钱的优惠政策,制定民兵征兵条件以补充兵员,规定了从一年到整个战争期间长短不同的服役期限,军队的人数还是从未达到设想的目标。
  《美国军事史》对此有这样的记载:1775年年底,大陆会议决定组建28个团,约2万人,一年之后,又增加到朋个团,约7.5万人。但是,军队的实际人数往往不足其应有数的一半,有时只有不足113.然而,美国大陆军的成员却是极为广泛的。在土兵中大部分是农民、商人和工匠,还包括了许多新近的移民、战俘和罪犯,以及流浪犯、契约奴、学徒工、自由黑人和奴隶等。因此,绝大多数士兵来源于社会的底层。虽然大陆军许多士兵的社会出身与英国士兵一样,但他们当兵的原因则各有不同。大多数北美人是自愿入伍的,而且具有爱国和献身精神。他们渴望自由,愿意为自由而战。华盛顿和大陆军的其他高层指挥官,已经学会了启发士兵的观念,用自由民主的思想激发士兵斗志。
  当时在大陆军流行着这样一首军歌,表现了大陆军的精神。歌词大意是:不要外国强给我们的法律,也不要英国的专制统治,独立使我们自由,自由,将由我们去捍卫。
  大陆军对独立自由的忠诚,是金钱买不到、换不来的。但是,大陆军从未成为欧洲人心目中的正规军。因为他们没有军人姿态,虽可以成为好士兵,但绝不放弃自己的个性,保持着平民的积习。他们用戴时髦帽子和蓄长发来表现自己的独立不羁,而不管他们的长官三令五申要统一制服和军容。确切地说,他们只是临时的正规军人,不同于欧洲的职业军人,他们懂得这场战争的目的,并将为达到这一目的而战斗到底,然后就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
  大陆会议对建立一支常备军的意见曾十分关注,采取积极的办法征召民兵加入大陆军。到1776年1月9日,华盛顿得到了新的一年军队的实力报告,总数为8212人。到3月初,大陆军人数实际达到9170人,同时还有民兵4970人。依靠这支力量以及从提康德罗加战斗中缴获的火炮,华盛顿率领的大陆军向波士顿的英军施加了压力。
  此时的波士顿,英军陷入了从周围殖民地涌来的1.6万多名民兵的重围之中。被围英军几乎孤立无援,但他们的给养和武器弹药充足,还经常能得到海上的供给。华盛顿征得大陆会议的批准,积极着手将这些未经训练的民兵组成军队,同时立即组织武装船只,载上新英格兰沿海地区来的部队,去袭击英国的海上船只,切断敌人的海上供给。
  华盛顿所组织的这支船队,可以说是美军最早的一支海上部队——海军。华盛顿把这支海上武装快船称作“汉纳”号。这支船队出海不久,很快就捕获到一条英国船。到1775年底,大陆军已拥有五六艘这样的船队在海上活动,共捕获到了英国船只38艘。
  为了实现围攻波士顿英军的胜利,华盛顿于1775年11月派亨利。诺克斯到提康德罗加去取回缴获的大炮。诺克斯的士兵拖着这些大炮,在冰天雪地中跋涉了300英里,于1776年1月返回波士顿。
  3月初,华盛顿当机立断,在波士顿外围的多切斯特高地上修筑战壕,并果断地将大炮移入工事。至此,美军的炮台已能完全控制英军阵地。威廉。豪将军见无险可据,心知大势已去,遂于1776年3月17日弃岸登舟,神情黯然地驶离波士顿,向哈里法克斯退去。
  英军在波士顿的败北,震惊了英国内阁。他们试图向北美增兵5.5万人,但因在国内征兵遇到困难而未能实现。于是,英政府决定从德语国家借调土兵,以解北美的燃眉之急,从而征得雇佣军近3万人。
  1776年夏初,威廉。豪将军率领经过补充的英军约3.5万人,重新开始了对北美反抗活动的镇压。威廉。豪将军指挥着陆军,他的弟弟理查德。豪指挥着海军,盖伊。卡尔顿勋爵率1.3万人沿里奇留河——普兰湖通道从加拿大南下。英国的三路大军铺天盖地直向北美的中心城市纽约扑来。
  此时,北美人民和大陆会议面临着严峻考验。

  ------------------
  书 路 扫描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