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十五章 千里挺进谢尔曼巧施奇兵,乘胜围歼格兰特大功告成


  正当北方军民张灯结彩,兴高采烈地庆祝葛底斯堡大捷之际,又一件喜讯从天而降——西线上的格兰特将军经数月苦战,终于攻陷了南部同盟军事重镇维克斯堡。
  维克斯堡位于密西西比河上,是连接被密西西比河分开的南部同盟各部分的锁钥之地。谁控制了这个战略要点,就等于掌握了整个密西西比河。对于这一点,林肯心内十分清楚。一连几个月的时间,他经常趴在地图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维克斯堡,边看边兴奋地对手下说:“你们瞧,这些家伙占据着多么大的一块地盘啊!而维克斯堡就是它的钥匙……只要我们攻克维克斯堡,那整片地区就都在我们掌心了。如果我们不把这把钥匙夺到手,这场战争就绝不能结束。”
  这样一个战略要地,南部同盟自然不会拱手相让。戴维斯派他的宠将约翰。克。彭伯顿出任驻军司令,并特意下达了不惜一切代价,坚守维克斯堡的命令。彭伯顿不敢怠慢,当即调集重兵,分关把口,作好了守城的一切准备。他咬牙切齿地发誓说:维克斯堡一定要坚守到“最后一磅牛肉、咸肉和面粉,最后一粒玉米,最后一头牛、一头猪、一匹马、一只狗都吃得精光的时候,最后一名士兵在战壕里战死的时候。”
  维克斯堡陡然矗立在高出密西西比河水面250英尺的悬崖上,地势奇险,易守难攻。加上这一地区沼泽密布,瘴气横生,各种传染病流行,更给格兰特将军的攻城行动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从1862年11月至1863年4月,他指挥部队一连发动了五次进攻,均被南方军击退。于是许多人对格兰特的作战计划甚至对他的指挥能力都产生了不满和怀疑。一批批来访者和雪片似的信件纷纷劝告林肯以国家利益为重,务必撤掉“经常在战场上喝得酷配大醉”的格兰特。
  有一次,纽约市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求见总统,照例又把格兰特纵酒误事导致进攻失利等等陈词滥调又重复了一通。林肯耐心地听完他的话,故意摆出一副严肃的样子,问道:“神父,你能告诉我格兰特将军的酒是从哪儿弄到的吗?”那位牧师被问得很尴尬,支支吾吾地说不知道。林肯又说:“我感到十分遗憾,要是你能告诉我的话,我一定指示军需总局局长去大量采购这种酒,把它分发给我们那些至今尚未打过一次胜仗的将军。”说罢,林肯哈哈大笑起来。打这以后,再也没有人在他面前说格兰特的坏话了。
  正是在林肯的绝对信任和全力支持下,格兰特将军方得以专心致志、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他的围城计划。他的部队原来只有4万人左右,6月间增加到7.l万人。格兰特调兵遣将,在维克斯堡周围挖掘了长达7英里的层层战壕,形成了铁桶般的包围圈,同时,波特将军的70艘战舰也密布河上,断绝了敌军的退路。经过40多天的围困战,守将彭伯顿果真像以前说过的那样把最后一条狗也杀来充饥了,最后,只得让部下以老鼠、嫩树枝和树皮充饥。饿瘪了肚皮的南方军士兵们连站都站不稳,哪有力气打仗?捱到7月4日这一天,同样饿得眼前发绿、心里发慌的彭伯顿中将只好扯起了白旗,率部无条件投降。
  这次战役,格兰特共俘获敌军3.16万人,大炮172门和滑膛枪6万支,是内战期间联邦军队俘获敌军人数最多的一次。紧接着,围守在密西西比河上另一个强大据点——哈德逊港的叛军自知无望,遂于7月9日开门请降。从此,整个密西西比河尽数落入联邦军队之手。
  消息传来,林肯一把推开桌子上摊着的地图,欣喜若狂地对幕僚们嚷道:“先生们,我们再也用不着讨论维克斯堡的地图了!”随后,整个北方群情欢腾,到处都举行群众集会、讲演会,到处都鸣枪放炮,数以百计的大小城市组织了火炬游行、歌咏会、狂欢会、茶点会以示庆贺。在华盛顿,一大群人簇拥着一个铜管乐队涌到白宫向总统吹奏动听的祝贺曲,林肯面带微笑,激动地说:“先生们,对于这样一件大喜事,我应该说几句话,可是我找不到能配得上这一光荣时刻的言词。”话音未落,掌声。
  欢呼声如潮水般响起,白宫内外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在此以前,林肯从未见过格兰特,只是根据他在阅读和谈话中知道的有关情况来了解这个最优秀的将领。经过维克斯堡大捷和随后不久的查塔努加战役,林肯终于明白了:这人才是他最需要的司令官。
  1864年3月8日,林肯电召格兰特来到华盛顿,正式授予他美利坚合众国中将军衔,并任命他为陆军总司令。就职典礼上,林肯面对着这位身材矮壮、不修边幅、体型像子弹一样的将军情真意切地讲道:“格兰特将军,在当前这场伟大的斗争中,国家对于你所建树的功勋表示嘉奖,对于你能完成今后的任务表示信任,因此,坎特授予你合众国陆军中将军衔。给予你这一崇高荣誉的同时也意味着把相应的重任交托给你。国家既然信任你,那么,它也必将支持你。我无须再说明,我在这里代表国家所说的话和我自己的心意是完全一致的。”
  格兰特十分庄重地致了答词:“总统先生,我接受这项任命,衷心感谢授予我这么崇高的荣誉。我们的军队已为祖国身经百战,在这样一支卓越军队的支持下,我将竭尽全力以不辜负你的期望。我深切感到现在托付给我的责任的重大,同时我也懂得,只有依靠我们卓越的军队,特别是依赖指引着各国和人类前进的上帝的保佑,我才能完成赋予我的重任。“美国陆军中将军衔,内战以前只授予过两人,他们是独立战争时期的总司令华盛顿和I841年一1861年的陆军总司令斯科特。现在格兰特获此殊荣,自然知道自己肩上责任的分量。他很快理清了自己的思路,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向林肯提出了一个“全线出击”的战略行动计划:巴特勒将军溯詹姆斯河而上,格兰特和米德渡过拉皮丹河,西格尔将军溯谢南多亚河而上,艾夫里尔将军开辟西弗吉尼亚战场,谢尔曼和托马斯从查塔努加向前推进,班克斯将军则溯雷德河而上,向得克萨斯进军。
  格兰特向林肯解释说,各支部队都将连续不断地向敌军发起猛烈进攻,破坏其铁路和军需供应站,“即使不用其他办法,仅仅靠一场消耗战,也可以把敌人的人力、物力消耗殆尽。”
  这项计划的关键所在是格兰特在东线,谢尔曼在西线,形成一把巨大的铁钳,等到两军最终会师时,就可以把南部同盟夹得粉身碎骨。
  格兰特的行动计划与林肯原来一贯坚持的主张简直是不谋而合,这使他备感欣慰,同时也决心尽一切努力当好格兰特的后盾。一天,当陆军部长斯坦顿跑来告状,指责格兰特“潘越职权”抽调大批卫戍部队去前线,致使华盛顿处于危险的境地时,林肯板着面孔说:“部长先生,你知道我们尽力指挥这支部队已将近三年了,但我们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果。因此我们从千山万水之外把格兰特先生调来帮助我们指挥这支军队,所以我想我们最好还是让格兰特先生按照他自己的主意去干。”
  林肯还时常以格兰特的“总征兵官”自居且引以为荣。在一次群众集会上,他向台下万头攒动的听众们高声问道:“如果我发现一旦把大量的兵员和物资立刻送到前方,就能使格兰特将军势如破竹地向前推进,那么你们愿意给我提供这些兵员和物资吗?“群众高呼:“愿意!“林肯接着说:“那就请准备好,我正在等候着这样一个机会。“随着格兰特的地位、声望日益提高,民主党人放出风声说准备提名他为总统候选人,于是有不少好心的朋友提醒林肯要提防格兰特。对此,林肯一笑置之,丝毫不往心里去,相反他却不止一次地说:“如果格兰特能拿下里士满,就让他当总统好啦。”他还说:“如果格兰特将军当总统能更有利于镇压叛乱,我赞成他来当。他会忠于我们解放黑人奴隶和使用黑人士兵的政策,如果这项政策得以贯彻,谁当总统都一样。”林肯的襟怀坦荡,大公无私,类皆如此。
  待一切计划布置停当,格兰特下令各部队全线出击。他把总司令部移到东线波托马克军团驻地,准备亲自率军同对面的罗伯特。李开战。西线战场则由谢尔曼将军全权指挥,进攻盘踞在佐治亚州一带的敌将约翰斯顿所部。格兰特再三叮嘱各位将领:“发现你的敌人在什么地方,就尽可能迅速地抓住他并且使出全力去打击他,并且要不停地前进。”随后,各路兵马云集,一场决定美国命运的大决战即将开始。
  1864年5月4日,格兰特将军指挥波托马克军团12万大军渡过拉皮旦河,开进弗吉尼亚北部的荒野和丛林地区。只要走出这片莽原,前面就是一片开阔地,那正是他强大的炮兵和骑兵的用武之地。格兰特一边催促部队加速行进,一边在脑子里描绘着“狠揍罗伯特。李”的精彩场面。
  谁知,老谋深算的罗伯特。李早就把这位北方军新统帅的意图研究透了。他不仅准确地预测出了格兰特大军的行动路线、位置,而且十分精明地把战场预设在这片方圆20英里灌木和荆棘丛生的地方。那儿用不上大炮,也用不上骑兵,人生地疏的北方军想来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
  第二天,当联邦军队十几英里长的队伍正艰难地择路而行于莽莽荒野上时,罗伯特。李看准时机,一声令下,北弗吉尼亚军团登时一拥而起,冲着波托马克军团的侧翼猛扑过来。霎时,杀声震天,枪炮轰鸣,北方军阵形大乱,死伤一片。
  格兰特不愧为久经沙场、身经百战的大军统帅。尽管泞不及防,被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但他却镇静如常,随手捡起一块木头,坐在地上旁若无人地削了起来。这是他在战场上的老习惯。
  前来告急报危的将领们一见主帅如此镇定自若,也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精神抖擞地回去指挥部队,与敌人拼死厮杀起来。
  这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无论是罗伯特。李,还是格兰特,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大的压力,从未见过这么坚强的对手。双方部队搅缠在一起,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直杀得血流成河,尸积如山,虽然连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却谁也无法使对方挪动分毫。
  两天后,联邦军队伤亡1.8万人,南方军为1.l万人。当南方军上上下下议论著格兰特肯定也会像波普和胡克一样——知难而退、铩羽而回时,李将军摇摇头,沉重地说:“格兰特将军不会后撤,先生们,波托马克军团现在有一个真正的头了。”接着,他又补充道:“格兰特将军将移兵斯特奇尔韦尼亚。”
  李说对了。格兰特不是波普,更不是胡克,他从不偃旗息鼓,而是义无反顾,决不回头。他重视的是整个战争,并不计较一时一地之得失。尽管莽原之战损失惨重,但他毅然下令继续南进。
  不退而进!这在波托马克军团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士兵们不由得精神大振,欢腾雀跃,从麦克莱伦时代开始积攒起来的一肚子窝囊气仿佛一扫而空。在黑暗和尘土中,他们忘情地向格兰特欢呼,挥帽子,一场夜行军变成了胜利的进军。后来,谢尔曼将军曾说:“这是格兰特一生中关键性的时刻。如果他撤兵的话,国家就会毁于一旦。”
  接下来便是一场腥风血雨、天地为之动容的激烈厮杀。在历时5周的时间里,战斗和战役已没有了明显的区别,以往的战斗~般只进行数天,然后双方便脱离战场各自休整,胜败往往决定于一次性会战。这次却截然不同,连绵不断的攻击与反攻击,震耳欲聋的炮击几乎一刻不停。载着伤员的车队J;!流不息地从战场开出来,南方军的伤兵运往里士满,北方军的伤兵则上船运往华盛顿。由于伤亡数目巨大,格兰特决定不再向华盛顿报告部队阵亡名单,因为华盛顿唯一的那个坐落在土兵之家的军人公墓已经容不下越来越多的阵亡将土的遗骸了。
  如此残酷的战争,使北方每一个家庭都经受到巨大创伤。诗人朗费罗在给一个朋友写的信中说:“我的大儿子还不满20岁,在上次拉皮丹河会战中双肩被步枪子弹打穿,现在还在家里。他每天都到我书房里来,靠在一张大椅子里。这些孩子是多么勇敢啊!尽管子弹在他身上穿透深达一英寸,但他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声呻吟,装作一点不痛的样子。”
  《纽约论坛报》刊登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一个音乐家从弗吉尼亚战场被送回家乡。他到了医院后,外科医生告诉他,在为他锯掉一条腿时,双手必须捆绑起来。这个士兵回答说:“不,决不!医院里有小提琴吗?”护士们找来了一把,他把提琴往下巴底下一放,调准了弦,爽朗地笑道:“医生,开始吧!”在医生为他锯腿的40分钟里,他不停地拉着小提琴,竟然没有拉错一个音符,也没有颤抖一下肌肉。这个士兵顶天立地、视死如归的壮举,感动了成千上万人,极大地鼓舞了北方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更令人敬佩的是林肯总统在枪林弹雨中的非凡表现。7月1日这一天,诡计多端的罗伯特。李为了缓解正面战场的压力。心生一计,突施冷箭,派一员骁将来巴尔。厄尔利率领1.7万人冷不防地向华盛顿杀来。他们一路上烧杀抢掠,耀武扬威,仅用10天工夫便兵临城下。眼看城破在即,幸亏格兰特派来的救援部队及时赶到,双方在首都门口交上了火。
  7月12日,林肯站在史蒂文斯堡垒的城墙上,亲眼目睹了血肉横飞的激战场面。突然,一颗子弹在离他5英尺处“飕”地一声飞过,击中了第102宾夕法尼亚团的军医克劳福德的脚踝,紧接着,在他近旁不到3英尺的地方,一名军官也中弹阵亡。在呼啸的弹雨中,林肯屹立不动,沉着冷静,脸上现出一种庄严的坚韧不拔的神情。直到指挥官赖特将军断然提出毫无必要冒此风险,他才从容不迫地离去。
  其实,林肯的身边每天都有死神的阴影相随,南方派来的刺客曾两次下手,开枪击落了他的帽子,林肯却死里逃生,化险为夷。他的朋友们时常告诫他要注意安全,加强保卫措施,林肯只是一笑置之。他在一个大信封上写了“暗杀”两字,里面专装五花八门的恐吓信。到1865年3月底,装进这个信封的恐吓信已达80封之多。他对国务卿西华德说:“我知道我处在危险中,但是我不想把这种恐吓放在心上。”这些事情经新闻记者们的渲染传播,更加引起北方人民对总统的敬佩与爱戴之情。
  在前线,格兰特将军既不担心兵员,也不吝惜弹药,因为这一切都会由林肯总统在后方料理齐备并源源不断地供应上来。相比之下,罗伯特。李可就惨了,日益枯竭的南方人力物力,使得他在战场上经常有捉襟见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一天,南部同盟内阁大员约翰。里根来到李的总部,他望着对面一望无际。
  连绵不断的北方军营地,忧心忡忡地问道:“将军,如果格兰特突破了你的防线,你还有多少预备队?”
  “一个团也没有。”李将军阴沉着脸,以实话相告:“如果我缩短战线来编成一支预备队的话,他就会包抄我的侧翼;如果我减少防线上的兵力来编一支预备队的话,他就会立刻攻破阵地。”
  尽管如此,格兰特要在短时间内一举击败对手却绝非轻而易举之事。他气恼地发现,李将军天生具有一种“推断对手思维程序、勾画敌人行军路线并在地图上标明未来交锋之处”的罕见能力。从莽原之战后,格兰特决定实施一种侧翼迂回、短程突击的战术,就是不与当面之敌死缠硬打,而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停顿地向南方腹地推进。但是格兰特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李将军的眼睛,北弗吉尼亚军团每次都先发制人,在内线迅速行动,一次又一次地切断北方军的通路。两军一战斯波奇尔韦尼亚,二战诺思安纳,三战托米克里克,四战科尔德港,每战皆以北军付出惨重代价而告终。尤其是科尔德港一仗,在不到半小时之内,叛军就打死打伤了7000名联邦士兵。“格兰特把脑袋撞到墙上了”,他的一名参谋当时就这样认为。格兰特后来也痛感,强攻科尔德港是他在这场战争中唯一后悔的事。
  然而,挫折丝毫没有影响格兰特那旺盛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当罗伯特。李正等待着迎接一场更猛烈的正面攻击时,格兰特却突然改变了他的战斗作风。6月12日深夜,他指挥部队神出鬼没地撤出阵地,横渡詹姆斯河,长驱直入,直逼南方首都里士满专用的铁路枢纽——彼得斯堡。只要拿下彼得斯堡,就可以迫使李走出防御工事,并不得不抽出兵力保卫其补给线。格兰特的行动计划是如此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至于李对此一无所知,如坠五里云雾中。通过数度交手,李已习惯于把格兰特看成一员战将,而不是善于调动军队的将领。但这次他却显然低估了对手。
  两天后,联邦军队已到达彼得斯堡城外,并立即展开攻势。
  守将博雷加德一面率兵单将寡的守备部队拼死抵抗,一面急电罗伯特。李增援。李直到现在才如梦方醒,火速派遣北弗吉尼亚军团赶来。彼得斯堡乃是里士满的命脉之地,如果落入北方军之手,后果不堪设想。罗伯特。李犹如一头发怒的狮子,骑着那匹名叫“旅行家”的战马,来回穿梭,亲往前沿阵地督战,南方军士兵见主帅如此着急,个个豁出性命奋勇作战,终于顶住了联邦军队一连4天的猛攻。北方军伤亡了1万人,而南方军伤亡却只有它的一半。
  面对这种形势,格兰特只好重施故技,又一次搬出了当年围困多纳尔森、维克斯堡的老战术。“现在我们让士兵休息一下,用铁锹来修筑工事,建起一个新的战壕网”,格兰将下令说。随后,他的部队部署开来,绵延35英里,从里士满直到彼得斯堡之间的所有山头,都布满了北方军的大炮和阵地。南方军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两军对峙,从此形成了长达9个月的围城战。
  正当格兰特大军在东线蝶血奋战,把敌军死死钉在彼得斯堡一带的时候,谢尔曼将军的部队也在西线上接二连三地取得了辉煌战果。
  威廉。提坎塞。谢尔曼,1820年生于俄亥俄州,1840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战争初期,他当过团长、旅长,后来转入格兰特的麾下担任师长。在著名的夏洛伊战斗、进军科林斯和维克斯堡战役中,他多谋善断,指挥有术,身先士卒,战功卓著,因此成为格兰特最得力的部将。格兰特被提升为西部最高指挥官时,他被派去指挥田纳西军团,格兰特晋升为合众国中将总司令时,他继任了西部最高指挥官。这年他44岁,正是一个成熟的军事将领风华正茂、大展宏图的年岁。
  格兰特、林肯之所以如此看重谢尔曼,主要是因为他具备独挡一面指挥一个大战略区所需要的能力、胆识和气魄。尤其在政治立场上,谢尔曼是主张对南方叛乱分子实行无情打击的北方少数高层将领之一。他曾在一次战斗间隙给林肯写信,系统地表达了他的政治主张:“南部必须由我们来统治,不然南部就要统治我们。我们必须征服他们,不然我们就要被他们所征服。他们除了要征服我们之外别无他求,而妥协之谈全是胡说八道。我们知道,任何妥协都只能遭到他们的嘲笑。……所以我是不愿意去哄他们的,更不愿用让步去迎合他们,只有让他们饱尝战争的苦头,使今后几代再也不敢诉诸战争。”
  在这封信中,他还提出这样一种恐怖政策:“我们应派军官、警察、法庭深入到南部的各个角落。……至于时间,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都在所不惜。我们一定要清除和摧毁一切障碍,有必要的话,就杀死每一个人,夺走每一寸土地,没收每一件财物,一句话,破坏我们认为应该破坏的一切东西。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在军事问题上,谢尔曼同样也有一套高明的、与格兰特相仿的见解。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内战以来北方将领的致命弱点:北方军队进入南方“好像一只船入海一样,这只船破浪前进时划了一道航迹,但随后马上就消失了,而没有留下永恒的痕迹。”因此,他竭力主张打破一切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军事传统,采取大胆进攻的战略战术,尽快把战争打出一个明显结果来。
  谢尔曼的这些与众不同的观点主张,不仅赢得了格兰特和林肯的称赞,也为他自己博得了美国“第一个现代将军”的称号。
  战后,谢尔曼于1866年晋升为陆军中将,1869年继格兰特之后任美国陆军总司令,一直到1883年退休,德高望重,举国景仰。
  1864年5月5日,谢尔曼率领西线9.9万人的大军从查塔努加出发,进军亚特兰大,从而揭开了美国内战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精彩篇章。
  从查塔努加到亚特兰大有100英里的路程,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敌将约翰斯顿统领6万军队沿途设置了道道防线,挡住了北方军的去路,尤其是“秃鹰谷”、凯内骚山两道关口,重兵环守,碉堡林立,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然而,谢尔曼却凭着高超的作战技巧和指挥谋略,步步绕过敌军前进,始终牵着敌人的鼻子走。7月至8月,他采取声东台西、避实就虚的灵活战法,一败约翰。斯顿;再败约翰。胡德,9月11日,联邦大军终于以破竹之势攻占了亚特兰大。
  旗开得胜、首战告捷的谢尔曼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立即准备实施他那久蓄于心的宏伟蓝图——向海洋进军。10月中旬,他写信给格兰特说:他打算分兵两路,一路6万人由托马斯指挥,追歼胡德的4万余人残部,他自己则开始千里远征,途中在滨海城市萨凡那略事休整,最后在弗吉尼亚与格兰特会合。他特别强调:“如果北部能有一支大军横扫整个南方,那就是北部可以赢得这场战争的确凿证据。”
  这项计划虽十分动人,却显然超出了既定的战略方针和行动部署。格兰特一开始有些担心,不同意马上进军,但经不住爱将的再三劝说,更何况他本人也是个极富冒险精神的烈性子。于是,他打电报给林肯说:“谢尔曼的建议是可取的上策。要想使谢尔曼这样一个指挥官统率的这样一支军队陷入绝境并吃掉它,可不那么容易。”林肯见他最信赖的格兰特也同意了,遂二话不说,毅然批准了这项不同凡响但前程未卜的建议。
  现在是谢尔曼把他那冷酷无情的政治理论和超群绝伦的军事主张付诸实践的时候了。
  1864年11月15日,谢尔曼下令部队一举捣毁了亚特兰大市的全部铁路和工业设施,并一把火把近三分之一的市区烧成灰烬。然后,他率领着由218个团组成的大军,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征程。部队带了足够的军火,却没有带多少粮食,因为他确信佐治亚州这个号称南部同盟的“储藏室和粮仓”会给他提供一切。
  他本人以身作则,随身行囊里只装着一套换洗的内衣、地图、一瓶威士忌酒和一捆雪茄烟。如此轻装上阵,真有点“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味道。
  强将手下无弱兵。一路上,谢尔曼大军摧毁了沿途所有车站、铁路,扫荡了所有的种植场和农场,解放了成千上万的黑人奴隶,击退了一股又一股的敌人,部队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仅仅用了一个多月,便横穿叛乱地区,抵达东海岸,并于12月22日这天一鼓作气攻下萨凡纳。时值圣诞节前夕,谢尔曼打电报向林肯报捷:“请允许我把萨凡纳市,包括其中的150门大炮及大量军火和大约2.2万包棉花,作为圣诞节的礼物献给您。”
  这真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当初几乎所有欧洲各国的军事专家们都为谢尔曼的这个胆大包天的作战计划捏把冷汗。《英国陆海军新闻》评论说:“如果谢尔曼真让其部队在既没有掩护,又没有根据地支援的情况下,从佐治亚挺进到南卡罗来纳州的话,那么他要么做了一个军事领导人曾做过的一件最英勇卓绝的事情,要么是做了一件最愚蠢的事情。”《伦敦先驱报》指出:谢尔曼不是由于他的“惊天动地的大胆行动的成功”而荣获勋章,就是因为“使部队遭到空前未有的惨重灾难”而身败名裂。伦敦《泰晤士报》指出:“谢尔曼将军的远征在军事史上是自古未有的最独特的奇迹,这是一次沿着一条陌生的路线,对无从发现的敌人进行的神秘远征。”
  谢尔曼深入敌境后,曾有两个星期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林肯为此坐卧不安,茶饭不思,格兰特得知后,赶紧写信安慰他说:“我向您保证,有那样一支军队,又有谢尔曼来指挥,是不会有什么危险的。”
  果然,谢尔曼“向海洋进军”的伟大胜利,不仅加速了南部同盟的最后崩溃,而且大长了北方的军心土气。他取得的战绩令人信服地证明,他必将在世界上最伟大的将帅名录中占据一席之地。
  圣诞节的第二天,林肯给谢尔曼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上说:“当你将离开亚特兰大,向大西洋海岸进军时,我的心情即使不是害怕,也是忧虑的。但由于我意识到你的判断比我高明,想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我就没有进行干预。现在进军已获成功,一切荣誉都属于你,因为我相信,我们这些人所做的只不过是默许而已。……请向你部全体官兵转达我的衷心感谢。”
  转眼过了新年。1865年2月1日,谢尔曼大军离开萨凡纳开始了第三次远征。这次远征的目标是北上经过南卡罗来纳的哥伦比亚,直捣北卡罗来纳的罗利,最后与格兰特将军会师于弗吉尼亚。出发之前,谢尔曼指出:这次进军将比“向海洋进军”要困难10倍,也重要10倍。
  困难主要是令人讨厌的天气和崎岖不平的地形。这年冬天连绵不断的雨雪使整个大地化成一片沼泽。谢尔曼的6万大军天天连续行军,三天中就有两天冒雨前进。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有些部队要在齐腰深的冰水中连续工作数小时。当炮车陷在深深的泥坑里时,全体官兵都动员起来用绳子拖着烟车前进。联邦军队这种吃苦耐劳,战天斗地的大无畏气概,令敌人瞠目结舌。号称南部同盟“最高战略家”之一的约翰斯顿惊叹道:“我敢发誓说,自从朱利亚。凯撒时代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军队!”
  更令敌人心惊肉跳、闻风丧胆的是谢尔曼大军所实行的毁灭性政策。在南卡罗来纳,他们摧毁了一切铁路、桥梁、兵工厂。
  仓库和军事企业,罗伯特。李的部队贮存在这里的4个月的军需品全部化为乌有。北方军第15军所属部队曾公开宣称:“反叛从这里开始,也将在这里完结。”
  同时,他们还以“最坏形式的战争灾难”来惩罚各地奴隶主及叛乱分子,一座座庄园被夷为平地,大量的财产被席卷一空,实在搬不走的就地分给黑人。此外,谢尔曼还在斯坦顿的默许下,把大片土地分给黑人居住使用,因此而大得黑人奴隶的欢心。黑人们向大军提供情报,充当向导,帮助他们寻找食物、住处和衣物。有的黑人冒着危险把被敌人俘虏去的联邦士兵救出来。
  谢尔曼部下的黑人联队本来就多,战斗力极强,现在又得到了各地黑人奴隶的大力支援,更是如虎添翼,越战越勇。处于穷途末路的南方军队哪里是他们的对手?1865年2月16日,谢尔曼大军轻而易举地攻克了哥伦比亚城,两天后,又兵不血刃地解放了查尔斯顿。
  查尔斯顿是燃起内战之火的地方,为了表达克复此地的政治意义,谢尔曼组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入城式:走在人城部队最前头的是一个高举着写有“自由”二字大旗的黑人士兵,紧随其后的便是高唱《约翰。布朗之歌》的、功勋卓著的马萨诸塞第54联队等黑人部队。
  紧接着,谢尔曼乘胜进击,于3月3日攻占克劳,3月7日进入北卡罗来纳境内,3月12日到达法耶特维尔。放眼四顾,南部同盟只有约翰斯顿率4万军队据守在罗利犹作困兽之斗,谢尔曼当然不会给这位老对手以喘息的机会。经过一个月的穷追猛打,终于攻下罗利。
  至此,谢尔曼大军的第三次进军又告成功。罗伯特。李写信给戴维斯说:“我现在担心要阻挡格兰特和谢尔曼会师已是不可能的了。”
  格兰特得知谢尔曼得手的消息,大喜过望,马上连连发起攻势,消灭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他托人给林肯捎信说:“请报告总统,我已经把他们模在手心里了!如果我们牺牲3个人,他们就得死5个人;如果我们损失3匹马,他们就得损失5匹。“3月27日,林肯、格兰特、谢尔曼相逢于西蒂波国特。北方3个最关键的核心人物对即将开始的最后一仗和国家未来前途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并做出了相应的战略决策。
  3月29日,总攻开始了。彼得斯堡一线的联邦军队在格兰特的亲自指挥下,向南方军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势。这时,南方军士兵每天只有极少量的粮食配给,主要是靠炒玉米支撑着行军作战,兵无斗志,将无守心,仅仅10天时间,便被杀得丢盔弃甲,落花流水,大约有2万人当了格兰特的俘虏。
  4月2日,罗伯特。李见大势已去,再一次拍电报给戴维斯:“我建议作好一切准备,今晚就撤离里士满。”戴维斯被迫接受了这一建议,于当晚11时领着他的内阁官员们狼狈出逃。次日上午,联邦军队开进了里士满,走在前头的仍是黑人部队。
  里土满的陷落,对罗伯特。李来说是早已意料中的事。他一边撤退一边收拾残部,向着阿米利亚考特豪斯狂奔,在那里南方军还存着一些给养。李打算让他那3万名饥肠辘辘的战士填饱肚子后,向西与约翰。斯顿的部队会合。待两军合兵一处,站稳脚跟,再回过头来找格兰特算账。
  格兰特哪里会让煮熟的鸭子飞掉?他下令各部队紧追不舍,绝不能让李与约翰。斯顿会合。在塞勒斯河,北方军后起之秀谢里登将军率一支部队追上了李军,迫使李军仓促应战。战斗结束,李军又折损一半,罗伯特。李的一个儿子也被北军活捉。
  第二天,格兰特派信使给李将军送去一封短信:“将军:上星期战斗的结果一定已经使你明白,继续抵抗是徒劳无益的。我认为情形就是这样,同时我还认为我有义务使自己免于承担继续流血的责任,因此我要求你率领号称北弗吉尼亚集团军的南部同盟军投降。““还没有到这种地步,”李默默地看完信后说。随后,他在回信中写道:“尽管我不敢苟同你所说的北弗吉尼亚集团军继续抵抗徒劳无益的见解,但是我赞同你那避免继续流血的愿望。
  我特此请你提出我军投降的条件。“格兰特立刻回信说,他所坚持的唯一条件就是,放下武器的士兵要发誓再不重新拿起武器。
  这样的口气、这样的字眼,对于李来说简直比死还难受,即使真的投降,堂堂的西点军校前校长、南部同盟最高指挥官也需要一种更体面的形式。于是他复信说,在他前一封信上,“我并没有要投降,只不过问一问你的建议的条件。”他说他愿意会晤格兰特,讨论如何恢复和平的问题,并希望在第二天上午10点钟会面。
  格兰特接信后,内心踌躇半晌,因为他向林肯保证过要最大限度地避免流血来结束战争。于是,他压抑住内心的怒火,又字斟句酌地写了一封回信:“由于我无权处理和平问题,所以你所建议的今天上午10点钟的会晤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然而,我特声明,将军,我与你一样迫切地渴望和平,整个北方也都怀有着同样的感情。南方政府放下武器将会极大促成这个大家所最瞩望的事态的实现。”
  这封信,绵里藏针,柔中有刚,既给了罗伯特。李足够的面子,又毫不含糊地表达了格兰特的坚定立场。加上此时联邦军队已分别从左翼、前、后方包抄上来,南方军已是四面楚歌,插翅难逃了。罗伯特。李见势已至此,遂仰天长叹道:“除了去见格兰特将军外,我已无计可施。要不然,我宁可死一千次也不干这种事。”
  一个参谋军官心犹不甘,带着哭腔问道:“将军,那么历史上将如何评价在战场上投降的军队呢?”
  李将军正色道:“是的,我知道他们是会严厉指责我们的!
  但他们无论如何不会知道我们是怎样被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所压服的。但是,上校,这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在于这支军队的投降是对呢,还是不对?如果对的话,那么我将承担全部责任。“1865年4月9日,在里士满以西95英里处的一个叫阿波马托克斯的村子里,58岁、银发如霜、仪表华贵的罗伯特。李,向42岁、一头黑发、军容不整但神采飞扬的格兰特交出了他的总计28231人的军队。
  在这重要的历史性时刻,格兰特将军以他那惯有的方式轻描淡写地向华盛顿电告了他的胜利:“罗伯特。李将军于今日下午按照我本人提出的条件交出了他的北弗吉尼亚军团。”
  与此同时,李将军也起草了他一生戎马生涯中的最后一份告战士书:“经过了四年勇敢刚毅的艰苦战斗以后,北弗吉尼亚军团现将被迫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投降。
  我无需对这些身经无数恶战、始终坚贞如一的勇敢幸存者说,我同意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信任你们,只是因为感到英勇和忠诚是无法补偿继续战斗所招到的损失,所以我决定避免无谓的牺牲。
  我永远敬佩你们对自己国家的坚贞和忠诚,永远铭记你们对我本人的宽宏大量,我在此向你们全体深情地道别。““树倒猢狲散”。在罗伯特。李直接统率的北弗吉尼亚军团投降后,其余各地叛军也相继投降。约翰。斯顿的部队4月18日在北卡罗来纳州向谢尔曼投降,史密斯指挥的最后一支叛军5月26日在路易斯安那州向坎比将军投降。叛军投降官兵总数达17.5万人。
  南北战争结束了。
  然而,这场旷日持久、创巨痛深的内战给美国历史、美国政治、美国社会、美国人民和美国军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却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平息的。

  ------------------
  书 路 扫描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